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少阴病篇(七版)(1)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 分析: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故云“亡阳也”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精派品课虚件 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阳之戴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阳证
通 汤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精阴品课液件 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提要:少阴病治禁 ❖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阳虚衰精品,课件不能制水
❖ 启发:
葛根芩连汤证
自利而渴 黄芩汤证 伴小便短赤 细问小便
白头翁证
色白否为
本条—必伴小便色白 清长
辨热利、 寒利的关键
太阴 下 不渴 少阴 利 口渴
虚 寒 证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重心在肾阳虚衰是脾虚及
肾为主,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精品盛课件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病少阴病:1、少阴寒化七证。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而复吐利。
2、少阴寒化证的证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
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甘草、附子、干姜。
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葱白、干姜、附子。
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方药: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
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茯苓、人参、白术。
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水行水;方药: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方药:赤石脂、干姜、粳米。
3、四逆汤证和四逆散证的鉴别,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四逆汤证之四逆,为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因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在程度上,四逆汤证的四逆明显较四逆散证为重。
且除四逆外,四逆汤证则见大便稀溏,精神困顿,胃寒、脉微欲绝等;而四逆散证可见阳气内郁之心烦易怒,舌红脉弦等症。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四逆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其病机是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4、真武汤证和附子汤证的方证鉴别。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
厥阴病篇(七版)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反 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纲证 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现上热 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的厥热往 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 用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启发: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 讨论:
❖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 能反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 主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 灼津液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 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 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论——少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少阴病的性质...
伤寒论——少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少阴病的性质...伤寒论——少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少阴病的性质是全身性虚寒证。
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
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所以脉细,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状态。
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
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
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一、少阴病本证1.少阴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若有身体痛,骨节痛者可选方“附子汤”,以祛寒化湿。
若有腹痛,小便不利,浮肿者可选“真武汤”,以培土利水,下利者可选“白通汤”。
a、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细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b、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人参c、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目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d、少阴病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2.少阴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导致心火独亢,心神不安,故心烦失眠;少阴阴液亏虚,不能濡润喉咙,则口燥咽干甚则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亏火旺之象。
a、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b、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二、少阴病兼证1.少阴病兼太阳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 能综合体现。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 为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 神意识活动功能。
2018/11/24 伤寒论 2
心 肾
主血脉
藏神 藏精化气
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
启发: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微细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俱见。与177条 结代脉同理,此处是仲景以脉揭示少阴的 病机而已。 “欲寐”不论在寒化证或热化证均可见, 并非寒化证独有。
201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 者,以下焦虚有寒 ,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承281再述心肾两虚,肾阳虚的特征 分析: 自利—肾阳虚衰 火不暖土 渴 —火衰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属少阴” 欲吐不吐— 火衰寒邪犯胃 心烦— 正邪相争 小便色白者— 2018/11/24 8 伤寒论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4
总而言之,不论阳气虚还是阴血不足均突 出一个“虚”字 四、治则 阳虚:扶阳 阴虚:育阴 五、预后:阳回得生,阳亡则死。阳气回复否 关键在于胃气存亡。
2018/11/24
伤寒论
5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障碍 欲寐 2018/11/24 机理: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6 伤寒论
原文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 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 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 逆汤。 提要:述胸中寒实内阻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 与治疗宜忌。 不瓜 分析: 若病初,手足逆冷脉迟弦 寒痰阻 可 蒂
《少阴病篇七版》课件
发生有重要影响。
3
阴阳失调 ⚖️
阴阳失衡是少阴病的核
心病机。
证候特点
寒热错杂
少阴病可以表现为体内寒热错杂的症状。
脏腑受累
疾病可以波及多个脏腑器官,导致复杂的证候。
阴阳消长
阴阳之间的相互消长是少阴病的重要特点。
辨证要点
舌诊
脉诊
问诊
观察舌苔、舌质颜色和形态,
根据脉搏的节律、强度和变
持续观察和评估食疗和穴位治疗的疗效,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要点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少阴病的发生。
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身心健康。
结束语
《少阴病篇七版》是探索中医学的宝贵资料,希望这份课件能帮助您更好地
理解和治疗少阴病相关疾病。
药物治疗
基本方剂
常用药物及其特点
《少阴病篇七版》中介绍了多种基本方剂,用于
熟悉常用药物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选择。
治疗少阴病的不同证候。
食疗与穴位治疗
1
食疗要点
采用特定的食物和食疗方法,帮助调理身体,促进病情好转。
2
穴位治疗
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改善疾病症状。
3
有效性评估
《少阴病篇七版》PPT课
件
欢迎来到《少阴病篇七版》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传统中医的宝贵知识,
了解少阴病的起源和发展。
简介
《少阴病篇七版。
病因病机
1
邪气侵袭
不同的邪气侵袭可以导
致不同类型的少阴病。
2
内外因素交互影响
外界环境和个体内部的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能
综合表达。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为
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神 意识活动功能。
2024/2/7
1
第二页,共五十四页。
主血脉
心
藏神
藏精化气
肾
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
主水,元阴元阳
寄偶其中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奉,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阴阳平行。诚然心主血脉,血液须胃气 化生,肾藏精亦赖后天脾胃化生精微滋养和补充; 肾主水亦须脾运化协助及能发挥其各自的正常生理 功能。
2024/2/7
9
第十页,共五十四页。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分析: 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故云“亡阳也〞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寒
真武汤证
附子温补元阳
阴盛阳气外越以姜附相配
急救回阳
2024/2/7
27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四页。
原文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 主之。
原文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 之。
提要: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证治
分析:
下利—阳虚不固应完谷不化,味不臭
2024/2/7
23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四页。
恶寒身痛骨痛
麻黄汤证:脉浮不治恶寒发热并见 新加汤证:脉迟,无寒热 桂枝附子汤证:脉浮虚而涩
《少阴病篇》
少阴病,口中和, 少阴病,口中和, 背恶寒,手足寒, 背恶寒,手足寒, 身体痛,骨节痛, 身体痛,骨节痛, 脉沉 除湿
附 温阳 子、 化气 白 行水 术、 茯 温经 苓、 扶阳, 扶阳, 芍 药 散寒
真武汤与五苓散证治鉴别表
证型 病机 肾阳虚 衰,不 能制水, 能制水, 水邪泛 溢 表邪入 里,膀 胱气化 失职, 失职, 水蓄膀 胱 主证 头眩、 头眩、身 动、 心下悸、 心下悸、振振 欲擗地; 欲擗地;或四 肢沉重疼痛, 肢沉重疼痛, 腹痛下利, 腹痛下利,小 便不利。 便不利。 治则 方药 同 异
白通加猪胆汁 汤证证治简表
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证治鉴别表
病机 同 异 格 阳 于 上 阴盛 阳衰, 阳衰, 阴阳 格拒 主证 同 异 以 面 赤 为 主 方药 同 异 用葱白宣通上下阳气, 用葱白宣通上下阳气,不用甘 恐留恋中焦, 草,恐留恋中焦,不利于上下 阳气交通
证型
治法 破阴回 阳,宣 能上下
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比较表: 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主证
治则
方药 同 异
真武汤 证
头眩、 肾阳虚衰, 肾阳虚衰,不 头眩、身 动、 能制水, 心下悸、 能制水,水邪 心下悸、振振 泛溢 欲擗地;或四 欲擗地; 肢沉重疼痛, 肢沉重疼痛, 腹痛下利, 腹痛下利,小 便不利。 便不利。 脾阳虚经, 脾阳虚经,运 化换职, 化换职,水停 中焦 心下逆满, 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 上冲胸,起则 头眩
苓桂术 甘汤证
芍药、生姜、 温阳化 芍药、生姜、 气行水 茯 附子 苓、 白 术、 桂枝、 桂枝、甘草 温阳健 脾,化 饮降逆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比较表: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比较表:
证型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少阴病病变部位---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以及足少阴肾的经脉。
少阴病的成因--直中和它经而传(表里,循经),“老怕伤害少怕痨,伤害专死下虚人”。
太阳传少阴就是表里传,太阴传少阴就是循经传。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篇里太阳病误治后、导致肾阳虚衰的例子,我们也把它归少阴病范畴,是有太阳传少阴的表里传。
少阴病生理---足少阴肾经,从足入腹,三阴经都是从足走腹到胸,络膀胱属肾。
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太阳经络肾属膀胱,肾经络膀胱肾。
少阴肾经到腹部,穿隔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咽痛证可以说是少阴经证。
少阴经分支从肺出,络心就构成心肾既济(水火相交)。
少阴涉及到心脏和肾脏,心为火脏,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
肾主水,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虚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是机能正气衰退的证候。
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心肾阴阳虚衰时,全身也会虚衰。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寒化及热化。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内藏元阴元阳,当素体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涉及阳虚阴盛用四逆汤;阴盛戴阳用白通汤;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阳虚身痛用附子汤;阳虚水泛用真武汤,还有下利滑脱用桃花汤,胃寒呕吐用吴茱萸汤。
心主火,肾主水,肾中内藏元阴元阳,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出现少阴热化证,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有阴虚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
少阴也有经证(咽痛-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或兼证(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的禁忌--禁汗、禁吐、禁下。
少阴病是阳虚证为主,汗吐下不能祛除少阴的邪气,还要损伤少阴的正气,这样病情就恶化,所以少阴病治法应该禁汗吐下、禁攻邪。
少阴病也要禁火劫,火疗是强迫发汗的一种治疗手段,这样发汗过多则伤阴液,少阴病也应该禁火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饮食入口即吐 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
2020/10/19
若病初,手足逆冷脉迟弦 寒痰阻 可
结合166条胸中痞硬气上冲 胸不得息
滞胸中
下 宜 吐
若“膈上有 脾肾阳虚 不宜吐下宜
寒饮干呕者”伤寒寒论饮聚胸 四逆汤主之
蒂 散 也
14
❖ 启发:
❖ 仲景以欲吐不吐展开辨胸中寒痰阻滞胸膈之 实证与脾肾阳虚寒饮阻滞胸膈的辨证,皆不 可下,但前者以瓜苇散吐之,后者以四逆汤 温阳化饮。
2020/10/19
伤寒论
17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分析:
分析: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少阴阳虚阴盛
里寒外热(发热)
脉微欲绝
2面020/赤10/19—虚阳上越
伤寒论
少 阴 亡 阳 的 格 阳 证 16
身反不恶寒(发热)—虚阳格于外—格阳特证
❖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通脉四逆汤
❖ 方义: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 回阳救逆急驱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 减法,为仲师实践经验,加以细读。
自利—肾阳虚衰 火不暖土
渴 —火衰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属少阴”
欲吐不吐—
心烦— 火衰寒邪犯胃
小便色白正者邪—相争
2020/10/19
肾阳虚衰伤寒,论 不能制水
7
❖ 启发:
葛根芩连汤证
❖ 自利而渴 黄芩汤证 伴小便短赤 细问小便
白头翁证
色白否为
本条—必伴小便色白 清长
辨热利、 寒利的关键
❖ 太阴 下 不渴 ❖ 少阴利 口渴
2020/10/19
伤寒论
9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分析: 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故云“亡阳也”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寒 202肢0/10/1厥9 下利脉微等一派伤虚寒论寒证基础上乃可辨为 10
❖ “欲寐”不论在寒化证或热化证均可见,并 非寒化证独有。
2020/10/19
伤寒论
6
原文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 者,以下焦虚有寒 ,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承281再述心肾两虚,肾阳虚的特征
分析: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分析: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脉沉者
•脉沉者,沉微也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2020/10/19
伤寒论
12
❖ 治法 ❖ 急救回阳—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与姜附汤合
少阴热化证 阴虚火旺—黄连阿胶证
2020/10/19
阳气内郁—伤寒四论 逆散证
3
总而言之,不论阳气虚还是阴血不足均突 出一个“虚”字 四、治则 阳虚:扶阳 阴虚:育阴 五、预后:阳回得生,阳亡则死。阳气回复否 关键在于胃气存亡。
2020/10/19
伤寒论
4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虚 寒 证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重心在肾阳虚衰是脾虚及
肾为主,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2020/10/19
与热伤寒盛论 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8
本条文中“自利而渴”与“小便色白者”起 着二个层次(太阴少阴下利辨及热利与寒利; 热盛口渴与火衰口渴之辨)辨证意义。也是 本条辨证要点与难点。再结合原文中“欲寐” 则少阴虚寒证辨证无疑。再言本条列为281提 纲证之后,其义可明。(再复习概说中少阴 生理)
概说
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为
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神 意识活动功能。
2020/10/19
伤寒论
1
主血脉 心
藏神
藏精化气
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
肾
主水,元阴元阳
寄偶其中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奉,水火
相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行。诚然心主血脉,
❖ 324条展示仲景创立四逆汤又可治脾肾阳虚, 寒饮阻滞胸证,即四逆汤即可急救回阳亦有 温阳化饮之功。
2020/10/19
伤寒论
15
原文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 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中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 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提要:述少阴亡阳的格阳证证治/虚阳外脱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欲寐
障碍
2020/10/19 机理:心肾阳虚,伤寒精论 气俱衰,神失所养。5
❖ 启发:
❖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血 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 微细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俱见。与177条结 代脉同理,此处是仲景以脉揭示少阴的病机 而已。
血液须胃气化生,肾藏精亦赖后天脾胃化生精
微滋养和补充;肾主水亦须脾运化协助及能发
挥其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
2020/10/19
伤寒论
2
二、少阴的病理
风寒直中少阴 太阳、太阴误治
心肾两虚 阴阳气血
脉微细 但欲寐
—少阴病
不足
三、少阴的证型
由于体质尤其阴阳盛衰及证候不同可分二
大证型。
少阴寒化证
阳虚兼表—麻附辛汤证 阳虚里寒证—四逆证、真武、附子证
方)
❖ 姜附—助阳胜寒 ❖ 甘草干姜—温养阳气
2020/10/19
伤寒论
13
原文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 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 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 逆汤。
提要:述胸中寒实内阻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与
治疗宜忌。
不瓜
亡阳证。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治禁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2020/10/19
伤寒论
11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