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
《伤寒杂病论》不得眠的辨治
《伤寒杂病论》不得眠的辨治不得眠,是指入睡困难、睡后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以致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底不能入睡的病症。
而于仲景所论之不得眠诸证甚详。
兹将其临床辨治分类如次:1 热扰心神不得眠各种原因引起内热壅盛或阴虚火旺,扰乱心主,神魂不安则不得眠,治宜据证而论。
1.1 热扰胸膈伤寒表证误治或阳明热证误下,致热邪留扰胸膈,心神不安而不得眠。
症见虚烦不得眠,心烦懊侬,伴见口渴欲饮、身热汗出、舌红脉数等热象。
治宜清宣郁热,宁心安神,方用栀子豉汤。
1.2 阴虚水热互结素体阴亏,或邪热伤阴,且水津代谢失常,致水湿之邪与邪热相结,阴虚失养,饮邪冲逆,热邪扰动,皆可致心神不宁而不得眠。
《伤寒论》319条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其证既有阴虚内热之象,如潮热面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来细数等;且伴饮邪内蓄之征,如下利呕咳,小便不利,甚或面浮肢肿等。
其证虚实相兼,且病在下焦,与前证大相径庭。
治宜清热育阴利水,方用猪苓汤。
1.3 阴虚火旺肾阴亏虚,无以上济,则心火独亢;或邪热内炽,灼耗真阴,此皆阴虚火旺之由也。
阴虚不能濡养,火亢自乱心神,则烦躁而不得眠。
《伤寒论》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其证与猪苓汤证相较,虚火之象更为明显,故见潮热颧红,目眩耳鸣,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但无小便不利,面浮身肿等饮邪内停之征。
治宜清热泻火,养阴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
到于心肺阴虚内热之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病属百合病,其证较黄连阿胶汤证略为轻浅,治以百合地黄汤。
1.4 阳明腑实阳邪内盛,与燥屎相结成实,腑气不通,浊热上扰,故烦乱不眠。
《伤寒论》242条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其证与热扰胸膈不得眠区别在于,前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本证为有形之邪与无形邪热相结成实,故应兼见腹满硬痛,大便秘结。
治宜攻下热实,方用大承气汤。
从伤寒论看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治疗新法
从伤寒论看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治疗新法发表时间:2012-09-24T17:16:34.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胡敏祥[导读] 选择恰当的用药时机,使人体、自然界、药物有机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不失为临床治病的重要突破。
胡敏祥(广州中医药大学 5 1 0 0 0 6 )【摘要】阴虚火旺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
《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开创了滋肾水、降心火治疗失眠的先河。
又从其少阴病欲解时相,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选择恰当的时机给药,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有效。
【关键词】失眠伤寒论阴虚火旺【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7-02随着失眠发病率的上升,国内外对失眠症的研究越来越多。
西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睡眠——觉醒机制障碍有关,西药治疗失眠因其副作用大,且不能解决药物依赖等问题不被众多患者接受。
一种安全有效能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而传统医学注重辨证论治,药物安全有效、无药物依赖,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使其阴平阳秘,获得正常的睡眠。
一、失眠的病因病机失眠属中医学的“不寐”、“不得卧”、“目不的暝”的范畴。
在《内经》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于阴所得。
《素问• 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夜不安”。
后世医家逐渐总结出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阴盛阳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①化源不足,心神失养;②阴虚火旺,阴不敛阳;③心虚胆怯,心神不宁;④痰热、实火扰动心神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行各业竞争日益剧烈,生活压力增加,加之外界烟尘、噪音、化工原料等环境污染,使失眠症的发病日趋年轻化。
调查研究表明[2]:阴虚火旺是目前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
早在我国古代文献就有诸多关于阴虚火旺型失眠的记载:《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为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一、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过程中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是由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
《素问·逆调论》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后世影响较大。
《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难经·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论述了老人不寐的病机:“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阴虚火旺之不寐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开创辨证论治不寐的先河。
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心神不安而出现不寐。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谓:“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
5.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提示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6.秦景明《症因脉治》详述了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失眠多梦总结篇,干货,让你倒头呼呼大睡
《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失眠多梦总结篇,干货,让你倒头呼呼大睡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
组成: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论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
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
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
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
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
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
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
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邪火内攻,热伤阴血,下利脓血。
方论本方证是以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得相交为主要病机的病症。
其多由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邪从火化,致阴虚火旺而形成的少阴热化证。
少阴属心肾,心属火,肾属水。
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则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或遗精,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本证心火独亢,肾水亏虚,治应泻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
方中重用味苦之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气下交于肾,正所谓“阳有余,以苦除之';配伍味甘之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使肾水上济于心,正所谓“阴不足,以甘补之”。
诸药合用,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共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则心烦自除,夜寐自安。
《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肺也,又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陈修园:《内经》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
又云:阴中之阴肾也。
是少阴本热而标寒,上火而下水,其病不可摸捉。
故欲知少阴之为病,必先知少阴之脉象,其脉薄而不厚为微,窄而不宽而为细;又须知少阴之病情,其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神智昏愦,但见其欲寐。
所以然者,少阴主枢转,出入于内外,今则入而不出,内而不外故也。
【述】此先论少阴标本水火阴阳之气,其见于脉证有如是也。
手足之少阴俱在内。
【按】柯注云:仲景以微细之病脉、欲寐之病情,提纲立法于象外,使人求法于象中。
凡证之寒热于寒热之真假,仿此义以推之,真阴之虚实见矣。
【蔚谨按】心病于神则脉微,肾病于精则脉细。
欲寐,病于阴;不得寐,病于阳。
今欲寐而不得寐,故曰但欲寐。
黄元御:少阴,肾之经也。
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
阳动而阴静,静则善眠,故曰欲寐。
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少阴之脉微细,必兼沉也。
刘世祯:少阴统心肾而为君火之经,客邪伤君火之化而为病者,是为少阴正病。
脉微细者,言其或微或细也。
微为肾气之下衰,细为心荣之内陷(肾阳上壮心火,则脉至洪大而悠长;心气下温肾水,则脉至沉石而和缓),心肾之气俱沉,则阳抑而沦陷于阴。
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之阳则寤。
此言卫气动静出入之度(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动则行阳,静则行阴),今阳气内陷而非下交,故但欲寐而实不能安眠也。
凡五气(即五行之气)各有所胜,制君火之化者,厥为水寒,故少阴正病,以阳衰气陷者为常,水火不交者为变,阴阳别离者则死。
肾间动气,是为阳根,古义喻以龙雷之火,谓其不可以水折也。
阴阳互根,水火交济,乃见平秘之常。
阴虚则阳越,血枯则气散,所谓引火归原之治,即温肾水而兼养血补精,合滋水补火两法,佐以收敛之品(有时但敛肾气,有时须兼敛肺气),其用在制方化裁之巧,非恃一二物性之专长也(后贤不明此旨,或以肉佳一味,有引火归原之功。
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
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丁元庆在《伤寒论》少阴病篇45条原文中,明确言及卧寐者有10条,若除去非少阴病的内容,再加上少阴寒化证应当出现的提纲证见证,以及虽不言卧寐,但却可能出现卧寐异常的相关条文,如“心烦”、“欲死”等,则篇中相关条文超过半数以上。
提示卧寐异常是少阴病的重要见症。
卧寐反应少阴心肾阴阳的状态卧寐是形神安宁的状态,形神安宁是以阴血之静用事为特征的阴阳协调状态。
阴阳协调,根在少阴。
阳主动,阴主静。
卧寐无论是指睡眠,还是躺卧、安静状态,都是以静为特征的,其发生的主要机理是:静由阴主,其中睡眠则是阳入于阴,阳用藏而不彰。
阳在外,阴在内,阴阳水火的升降、转化、协调,是卧寐发生的关键。
少阴在脏为心肾,心主火,火属阳主动;肾主水,水属阴,阴主静,入夜之安静、睡眠皆由少阴肾水所主。
精藏于肾居下而内守,神舍于心位居于上。
上为阳,阳主明,故神以彰明为常;下为阴,阴主藏,故精以隐含不露为宜。
精、神皆为人体之所贵,宜藏而不泄,二者协调,又互为其根。
阴阳水火的协调平衡是精神内守的前提,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人身之水火主于心肾,精神分藏于心肾,故卧寐主于心肾。
《冯氏锦囊》指出:“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归于肾舍也……故不寐、健忘两证,虽似心病,实由于肾虚也。
”同时,天人相应,人身阴阳随天阳变化,而有卧起寤寐,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阴阳之根在少阴,水火阴阳之升降主持于少阴心肾,神彰于外为昼日之兴奋,精藏于内则为夜间之卧寐。
《临证指南医案》说:“寐之由乎心,必赖肾之交,精形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
”总之,少阴心肾主持水火阴阳的升降变化,从而决定着卧寐的正常与否。
诚如《古今医案按·不寐》所说:“寐虽由心,必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
”卧寐异常是少阴病的重要见症《伤寒论》对少阴病卧寐异常的记载主要有:“但欲寐”、“但欲卧”、“不得眠”、“不得卧”。
重要文章: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不寐<失眠>主要病机及治疗原则
重要文章: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不寐<失眠>主要病机及治疗原则张凯歌1 ,谷松 2 ,吕阳婷 1 ,黄幸 1 ,樊欢欢 1 ,曹克刚睡眠,乃人体与自然昼夜节律相应,维持并调整阴阳平衡的重要生理活动,而这种平衡由睡眠和觉醒共同构成,关于睡眠—觉醒的生理机制,《灵枢· 口问》有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1] 。
” 其中涉及了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不寐,即失眠,是临床中睡眠障碍的相关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早醒且醒后再难入睡,影响日间工作等。
至于其病机,《灵枢· 大惑论》如是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暝[1] 。
” 其中阐述了营卫协调之于寤寐的重要作用,其中,营者,阴也;卫者,阳也,故此,阴阳之失调,致阳不可在其时归于阴,是为不寐之核心病机[2] 。
基于不寐在临床中的治疗,无不牢牢把握“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这一核心病机,也由此整理归纳出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作过度、久病体虚等常见诱发因素,结合临证中的辨证要点以及各脏腑的生理特征,总结出了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的病理特点[3] 。
而我们此次将结合仲师《伤寒论》中少阴病篇的相关论述,对于不寐的主要病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不寐的主要治疗原则。
1 不寐与少阴病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在《伤寒论》中,几乎六经的每一个病篇均涉及了关于“不寐” 相关表现的论述,如“烦躁不得眠”“虚烦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但欲寐” 等,而这些表现几乎贯穿了六经病篇的终始。
本文以少阴病篇为切入点,并非由于少阴病篇有关不寐的叙述最为详尽,而重点在于少阴之脉涉及心肾,与人体“阳气” 之盛衰通达与否关系最为密切。
在此方面,其一,少阴之脉既关乎心肾,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内宿君火,属阳,而肾乃先天之本,为主水之脏,属阴,内藏元阴元阳,内寄相火,受君火之温煦而使君火之责,主周身脏腑经络之阴阳变化。
浅谈《伤寒杂病论》不得眠证治
浅谈《伤寒杂病论》不得眠证治.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浅谈《伤寒杂病论》不得眠证治更新日期:2010-09-12 点击:黄志杰《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所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并流传至今。
不得眠,即失眠不能入睡,亦称“不瞑”、“不寝”,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心主神志,心神被扰则烦,甚则躁动不安,不能眠睡。
故不得眠常与烦或躁并见,如论中云:“心烦不得眠”、“虚烦不得眠”、“烦躁不得眠”、“烦躁不得卧寐”等。
仲景所论不得眠,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故又有不同的治法。
一、阳虚不得眠。
其特点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伤寒论》第61条,以下只注条数),此因昼日阳旺之时,机体虚阳与阴相争,心神不宁所致。
兼见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等症。
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及服大青龙汤“汗多阳亡遂虚”(38条)出现的“烦躁不得眠”是也。
治宜祛寒回阳,方用干姜附子汤。
方中干姜附子同为大辛大热之品,合用共奏祛寒回阳之功,为取捷效,一次顿服。
寒去阳回,心神得安,自能入睡。
若心阳亡失,不得眠的同时进而出现“惊狂,卧起不安”(115条)等症,此时宜用桂枝去芍药加泽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敛正镇惊,救逆安眠。
少阴病阴盛阳衰,本应“但欲寐”,若出现烦躁不得眠,示病已进入阴盛阳脱,阴阳离绝之危境,预后多不良,故300条指出:“少阴病……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二、阴虚不得眠。
有肝阴虚与肾阴虚之别。
虚劳病“虚烦不得眠”(《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篇》),为肝阴虚,心血亏损,阴虚阳亢,虚热内扰心神所致。
兼见心悸盗汗,头眩目晕,咽干口躁等症。
治宜滋养心肝,清热安神,方用酸枣仁汤。
方中酸枣仁养心安神为君,佐以川芎调血养肝,茯苓宁神,甘草培土缓肝,知母清热除烦。
心肝得养,虚热得除,不得眠自愈。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眠)”(300条),为肾阴虚,不能上承抑制心火,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所致。
病理生理学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
病理生理学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对中医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研究少阴病的篇章比较多,这些篇章不仅对于认识少阴病的病因病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深入探究中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浅析《伤寒论》少阴病的相关内容。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
2.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3.以发热和寒战为主要症状,伴有出汗、口渴、呕吐、腹泻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4.具有明显的虚实夹杂病理特征,常伴有心神不宁、喘息等较为严重的症状。
少阴病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期,就有关于少阴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指出:“少阴之类,多愁多悲,恐惧则伏,伏则阳气上逆,为伏不出之疾也。
”可见少阴病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少阴病与体质、环境、过劳等诸多因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少阴病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不畅: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和心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少阴病的发生与情志紧密相关,体现了“心神魂魄与五脏六腑相濡以沫”的思想。
2.内伤外邪:包括感受外界的邪气、内伤脏腑、体表创伤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
3.虚实夹杂:少阴病具有明显的虚实夹杂的病理特征,即实证和虚证同时存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在病理生理学的角度下,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少阴病与肝、心、肺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这些失调导致了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异常。
2.对少阴病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凉证主要是肾阴不足的表现,而和热证则主要是肺胃的后天阳气亏损所致。
也就是说,少阴病的发生与禀赋、环境、过劳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气、血、津、液、营等生理活动的表现。
3.少阴病往往伴随着心神不宁,严重的则可能并发妄想、反应迟钝等精神病理学症状。
再谈《伤寒杂病论》中的多寐病
再谈《伤寒杂病论》中的多寐病作者:赵成思蔡霞刘艳骄来源:《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摘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多寐病的论述,总结出《伤寒杂病论》中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及诊疗特点,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
掌握其中多寐的论述特征及治疗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多寐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多寐病中图分类号:R222.1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8.05.017Abstract Through reviewing discussion about somnolence in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to summariz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Study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cussion and medicine i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reatment of somnolence and related diseases.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Somnolence多寐,或称为嗜睡是以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中医病名最早出现在《素问·诊要经终论》,被称为“嗜卧”。
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多寐多被称为“多眠睡”或“但欲卧”。
浅谈中医各家对不寐(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眠 的 主要 方法 。 和, 故 生于冷热 。阴气虚 , 卫气独行 于 阳, 不入 于阴 , 故 不得眠 ” ; 4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在张仲景《 伤 寒 论. 辨少 阴病脉 证 并治 》 中首 次 出现 ” 不得 卧 ” , 《 素问 ・ 病能论篇 》 云 :” 人 有卧而有所不安 者 , 脏有 所伤 , 及 日: ” 少阴病… 心中烦 , 不得 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 。 精有 所乏 , 倚则 不安 。 ” 说 明失眠 不仅 与心神 有关 , 肝、 脾、 肺、 肾 1 阴 阳 失 调 《 灵 枢. 邪客》 中” 夫 邪气 之客 人 也 , 或 令人 目不 瞑 , 不卧出 着, 何其使 然? … … 令厥气 客于五 脏六腑 , 则卫 气独卫 其外 , 行 于 阳, 不得 人 于 阴 , 行 于 阳则 阳 气 盛 , 阳 气 盛 则 阳跷 陷 , 不 得入 于
食, 食则呕 , 不 得卧 。 ”脾 主 统 血 , 脾主 运化 , 脾运 化无 源 , 气 血 不 足, 不能濡养心神 , 可 致 不 寐 。《 黄 帝 内经太素 ・ 七邪》 有 ” 肺 者 藏之盖也 , 肺气盛则脉 大 , 大则不 得偃 卧” 肺 主气 , 肺 气 过 大 易 使 升降失司 , 肺主 魄, 肺气虚损 , 魄不 制 魂 , 魂 魄不合 , 也容 易不寐 。 《 医 法 圆通 》 谓 :” 不 卧 一 证 … 有 因 肾 阳衰 而 不 能 启 真 水 上 升 以 交 于心 , 心 气 即不 得 下 降 , 故 不 卧。 ” 肾藏 精 。肾中真 元不 足 , 可 直 接导致阳不入 阴, 神不安 守 , 也易导致失眠 。
中医 中药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少阴病病变部位---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以及足少阴肾的经脉。
少阴病的成因--直中和它经而传(表里,循经),“老怕伤害少怕痨,伤害专死下虚人”。
太阳传少阴就是表里传,太阴传少阴就是循经传。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篇里太阳病误治后、导致肾阳虚衰的例子,我们也把它归少阴病范畴,是有太阳传少阴的表里传。
少阴病生理---足少阴肾经,从足入腹,三阴经都是从足走腹到胸,络膀胱属肾。
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太阳经络肾属膀胱,肾经络膀胱肾。
少阴肾经到腹部,穿隔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咽痛证可以说是少阴经证。
少阴经分支从肺出,络心就构成心肾既济(水火相交)。
少阴涉及到心脏和肾脏,心为火脏,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
肾主水,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虚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是机能正气衰退的证候。
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心肾阴阳虚衰时,全身也会虚衰。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寒化及热化。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内藏元阴元阳,当素体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涉及阳虚阴盛用四逆汤;阴盛戴阳用白通汤;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阳虚身痛用附子汤;阳虚水泛用真武汤,还有下利滑脱用桃花汤,胃寒呕吐用吴茱萸汤。
心主火,肾主水,肾中内藏元阴元阳,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出现少阴热化证,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有阴虚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
少阴也有经证(咽痛-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或兼证(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的禁忌--禁汗、禁吐、禁下。
少阴病是阳虚证为主,汗吐下不能祛除少阴的邪气,还要损伤少阴的正气,这样病情就恶化,所以少阴病治法应该禁汗吐下、禁攻邪。
少阴病也要禁火劫,火疗是强迫发汗的一种治疗手段,这样发汗过多则伤阴液,少阴病也应该禁火劫。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少阴病提纲【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少阴病提纲【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分析】脉微——阳气虚衰,鼓脉无力脉细——阴血亏虚,脉道不充但欲寐——心肾虚衰,神失所养——脏腑辩证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少阴病寒化证【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欲吐不吐(想吐而无物可吐)——下焦阳气衰微,阴寒浊气上逆而犯胃,但胃中无物可吐。
心烦、但欲寐——虚阳上扰,然阳虚精神失养(与少阴热化证和白虎、承气、栀子豉汤证之烦鉴别)五六日自利而渴(利必清稀,或完谷不化)——火不暖土,脾虚失运,水湿下渗。
——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于口。
小便色白——阳虚阴盛,无热。
(与厥阴热利鉴别)比较鉴别v 欲吐不吐——腹满而吐v 自利而渴——自利不渴v 心烦但欲寐——心烦不得卧v 自利而渴,小便白——自利而渴,小便赤【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阴盛阳亡的脉证【病机】阴盛阳亡脉阴阳俱紧表里寸关尺√——三部皆沉紧反汗出 ——阴盛于内,逼阳外亡的征兆。
咽痛——虚阳循经郁于咽喉(不红不肿、微痛)吐利——中阳不守,气机升降紊乱【治疗】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END——QA昆达素系列/ // /Q16心脏制剂。
从少阴辨治失眠验案2例
本文从《 伤寒论》 少阴热化的角度
火、 交通心肾, 主治 真 阴不 足 不能 上 承 以制 心火 、 心火亢 盛 、 阳不入 阴 、 阴 阳失 和导致 的失 眠。猪苓 汤滋 阴清热 利水 ,
致失眠。治以滋阴降火 、 交通心肾; 方 膀胱炎 , 屡经 中西药治疗无果 , 每晚夜 讨论了失眠的治疗。 黄连阿胶汤滋阴降 2 0 1 3 年1 2 月1 2 日首诊 , 患者入睡困难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6 . 2 3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 从阳化热 , 热灼 阴津 , 肾水更亏 , 心火 六七 日, 咳而呕渴 , 心烦不得眠 , 猪苓
征的病证,心肾受伤 而阴阳气血精神 独亢 ,水火不济 ,心肾不交 以致心 中 汤主之 。 ” 阴虚内热 , 扰乱心神 , 故心烦 失调 ,水火不济 阴阳失和常导致睡眠 烦 , 不得眠。治疗应滋肾水之不足 , 泻 不眠 ; 阴虚水热互结 , 津液不能上承 , 异常 。《 伤寒论》 中有很多对失眠的描 心火之有余 ,使其水升火降,水火既 故 口渴 。 《 伤寒论》 : “ 脉浮发热 , 渴欲饮 述 , 如“ 不 得眠” 、 “ 不得卧” 、 “ 卧起不 济, 心肾相交 。 黄连阿胶汤 以芩连直折 水 , 小便不利者 , 猪苓汤主之。 ” 可见猪 安” 等…。 孙立军主任医师从《 伤寒论》 火势 , 用阿胶 以补肾阴, 鸡子黄佐芩连 苓汤主证 尚有小便不利。本例患者终 少阴病 的角度辨治失眠疗效较好 , 现 于泻心火补心血 ,芍药佐阿胶于补阴 因水 热互 结 、 水 蓄不 行所 致 , 故 以滋 阴 报道验案2 例如下 。 中敛阴气。 黄连配 肉桂交通心肾, 水升 清 热利 水 之猪 苓 汤主 之 。本 方 以 阿胶
少阴病“但欲寐”与嗜睡病
少阴病“但欲寐”与嗜睡病王育勤【摘要】《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描述的病症与嗜睡病症状、病机相似,症状以欲寐、嗜寐、多寐为主,伴有倦怠嗜卧,畏寒肢冷,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或虚浮,脘腹痞胀,恶心呕吐,胸闷咯痰,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苔白滑腻,脉滑或濡等症状.病机以脾肾阳虚,痰浊上蒙,阳虚阴盛为主,治疗当以补肾温阳,健脾祛痰化湿之法.临床上嗜睡、发作性睡病可参考此法治疗,方药可据辨证选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益气化饮汤、升阳益胃汤、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胃苓汤、平胃散、香砂六君子丸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1【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少阴病;嗜睡;发作性睡病;脾肾阳虚;痰浊上蒙【作者】王育勤【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其中“但欲寐”是病家欲寐、嗜寐、多寐,神识尚清,而非昏睡、昏迷。
少阴病提纲提示临床常见的欲寐、嗜寐、多寐是少阴病,可以从少阴病论治。
少阴主心肾两经,为水火之脏,病若从寒化,则出现少阴阳虚、阳气衰竭的症候,表现在睡眠方面就是睡眠增多,轻则属于嗜睡病,重则属于发作性睡病。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2]说明睡眠与阴阳、营卫之气的运行有关。
卫阳之气昼出夜伏,以及营阴之气的充胜,维持着睡眠的正常节律。
如果阴阳偏胜偏衰,营卫不和,卫阳之气不能出于营阴,“流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2]”。
“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2]说明阳气虚弱,卫气久留于阴是造成多寐的主要病机。
《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3]293明确指出多睡是因阴盛所致。
阳主动、阴主静,阴盛则多寐,阳不出于阴则寐。
《伤寒论》太阴病和少阴病“欲睡”症状的鉴...
《伤寒论》太阴病和少阴病“欲睡”症状的鉴...
《伤寒论》太阴病和少阴病“欲睡”症状的鉴别:
1.太阴病:主要是气不足,活动不久便需要休息,休息后可缓解;一般早上起来精神尚可,下午就很困,不睡午觉不行;耐受不了夏天。
此类人属于脾虚,常用人参补脾。
2.少阴病:长久欲睡,一大早就精神不好;正常人皮质激素分泌每天有两个高峰(早上七八点大高峰,下午三点小高峰),而少阴病患者则无明显激素分泌高峰。
此类人属于肾虚,常要附子温阳。
晨起困乏☞无皮质激素分泌高峰☞肾虚☞又伴有鱼际红(少阳病)☞水不涵木☞滋水涵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伤寒论》少阴病探讨卧寐异常病机
丁元庆
在《伤寒论》少阴病篇45条原文中,明确言及卧寐者有10 条,若除去非少阴病的内容,再加上少阴寒化证应当出现的提纲证见证,以及虽不言卧寐,但却可能出现卧寐异常的相关条文,如“心烦”、“欲死”等,则篇中相关条文超过半数以上。
提示卧寐异常是少阴病的重要见症。
卧寐反应少阴心肾阴阳的状态
卧寐是形神安宁的状态,形神安宁是以阴血之静用事为特征的阴阳协调状态。
阴阳协调,根在少阴。
阳主动,阴主静。
卧寐无论是指睡眠,还是躺卧、安静状态,都是以静为特征的,其发生的主要机理是:
静由阴主,其中睡眠则是阳入于阴,阳用藏而不彰。
阳在外,阴在内,阴阳水火的升降、转化、协调,是卧寐发生的关键。
少阴在脏为心肾,心主火,火属阳主动;肾主水,水属阴,阴主静,入夜之安静、睡眠皆由少阴肾水所主。
精藏于肾居下而内守,神舍于心位居于上。
上为阳,阳主明,故神以彰明为常;下为阴,阴主藏,故精以隐含不露为宜。
精、神皆为人体之所贵,宜藏而不泄,二者协调,又互为其根。
阴阳水火的协调平衡是精神内守的前提,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人身之水火主于心肾,精神分藏于心肾,故卧寐主于心肾。
《冯氏锦囊》指出:
“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归于肾舍也,, 故不寐、健忘两证,虽似心病,实由于肾虚也。
”同时,天人相应,人身阴阳随天阳变化,而有卧起寤寐,正如《灵枢邪客》所说: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阴阳之根在少阴,水火阴阳之升降主持于少阴心肾,神彰于外为昼日之兴奋,精藏于内则为夜间之卧寐。
《临证指南医案》说:
“寐之由乎心,必赖肾之交,精形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
”
总之,少阴心肾主持水火阴阳的升降变化,从而决定着卧寐的正常与否。
诚如《古今医案按不寐》所说:
“寐虽由心,必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
”
卧寐异常是少阴病的重要见症
《伤寒论》对少阴病卧寐异常的记载主要有:
“但欲寐”、“但欲卧”、“不得眠”、“不得卧”。
少阴病病机有寒化、热化之分,均可导致卧寐异常。
少阴热化证卧寐异常主要表现为“心中烦,不得卧
(303),“心烦不得眠”
(319);少阴寒化证之卧寐异常常见“但欲寐”
(281)、“但欲卧”
(300);此外,阴盛阳衰,阴阳离决,还可出现“不得卧寐”
(300)。
分析其病机,心肾失调,火水未济,精不养神是少阴病卧寐异常发生的根本,责之于心肾二脏。
1. 少阳热化证以肾水亏虚,心火不降为病机
《医理真传》: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
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其病机主要是阴亏阳旺,阴阳不交,关键在阳不交阴。
2. 少阴寒化证以阳气虚衰,神用不彰为病机
由阴寒盛于下,阳气虚而不能返其宅。
《医理真传》: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 ”
阴阳失调是少阴病卧寐异常的基本病机。
阴虚阳旺,扰乱心神,神不安宁则为少阴热化证;阳气不振,阴寒内盛,阳不入阴,神失温养,不得内藏,则为少阴寒化证。
正如《医理真传少阴经证解》所说:
“病人真阳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从阳化而为热,热甚则血液必亏,故病见心烦不眠,, 病人真阳素弱,客邪入于其中,即从阴化,阴气太盛,阳光欲绝,故病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故少阴病卧寐异常总缘心肾失交,火水未济。
《伤寒论》少阴病有关论述为失眠研究奠定基础
1. 继承和发扬《内经》睡眠理论
阴阳消长出入是《内经》论述卧寐的基本理论。
该理论强调阴阳出入消长
是卧起发生的根本所在。
《灵枢口问》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邪客》: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灵枢口问》说:
“黄帝曰:
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阴者主夜,夜者主卧。
阳者主上,阴者主下。
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伤寒论》在此基础上记述了阴阳失调,特别是阳盛火扰导致失眠、阳衰阴盛引起“但欲寐”的证治。
从少阴病心肾失调,火水未济的病机变化认识卧寐异常,对论治睡眠障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从两大睡眠学说看少阴病卧寐异常
(1)阴阳睡眠说
睡眠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消长、交感是睡眠发生的机理。
阴阳的消长、交感离不开阴阳升降,因此,阴阳消长、升降、交感是阴阳睡眠说的核心内容。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既是阴阳睡眠说发生的脏腑,同时也体现了“形与神俱”的特点。
阳能入阴是睡眠发生的关键,故《临证指南医案》曰“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
”
《灵枢大惑论》说: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此即后世所说的营卫睡眠说的基本观点。
营卫分属阴阳,故营卫睡眠说,实际上应归属于阴阳睡眠学说之中。
(2)睡眠的神主学说
睡眠的神主说认为,神彰于外为寤,神舍于阴为寐。
这是睡眠神主说的核心。
《灵枢天年》有神气舍心”的论述。
心主神明,昼日彰而为寤,夜则藏而为寐,神主于心而藏于肾。
神安于夜,夜主于肾。
故夜寐而神安者,赖少阴肾之收藏。
反之,肾不闭藏,则神难安舍,神不安舍,则不得眠。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
就少阴病失眠而言,虽可责之心肾二藏,但卧、寐主静总属于阴,则其司权者重在于肾。
无论是睡眠的阴阳学说,还是神主学说,所涉及的内容不外阴阳、水火、精神,凡此皆由心肾所分藏、主持。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有关卧寐异常的论述,为从少阴心肾来研究卧寐及其病变奠定了坚实理论的基础,积累了可靠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