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少阴病篇
5 少阴病篇
【释义】 主证: 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证,说明里阳虚不甚。 恶寒、发热、无汗——表证未解。 脉沉——少阴阳虚,表证未解,证势较缓。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邪。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甘草二两——甘缓补中。
二、四逆散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提要】 阳郁致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四逆 ——气滞阳郁,不能达于四末。 或然证: 咳、悸 ——心胸阳气失于宣通。 小便不利 ——气郁水道失于通调。 腹中痛、泄利下重 ——气机不畅,木横乘土。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芍药二两 滋肾阴,养心血。 鸡子黄二枚 1.阿胶烊化 煎服法 2.鸡子黄在药煎好去滓稍冷后纳入。 苦寒直折心火。
2、猪苓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下利——泌别失职,水渗大肠。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气犯胃。 渴 ——①水津不化,津不上承。 ②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有热,上扰神明。 (当有小便不利、身热等证——水热结于焦。) 病机:阴虚火旺,水气不利。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义】【应用】等见阳明篇。
第二节 少 阴 病 本 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
色白也。(28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提要】 论少阴病阳虚阴盛证治。
少阴病
虚烦不眠——阴虚内热,热扰心神 阴虚内热, 虚烦不眠 阴虚内热 或呕黄苦水) 咳(或呕黄苦水)——水(热)上犯 水 下利——水(热)下迫 下利 水 误 火 劫 汗 ——阴更伤, 阴更伤, 阴更伤 , 阴
阴 利水
谵语——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扰心神 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 谵语 心失养
原文319条: 条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主之。 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脉滑数,舌薄黄干质 较持续,脉滑数, 实热证 较持续 不得眠, 红,不得眠,小便短赤
心肾 阳虚 阴寒 心神 失养
下利清谷——火不暖土,水谷不化 下利清谷 火不暖土, 火不暖土 呕不能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阳虚脾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呕不能食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不 不 —阳虚,气不化 , 不上 阳虚, 阳虚 不利 ——阳虚不能 阳虚不能 , 清冷——阳虚不能 清冷 阳虚不能 水
治法:急温之 回阳救逆, 治法:急温之——回阳救逆,破阴回阳 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Hale Waihona Puke 附子、 方药:四逆汤 附子 干姜、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面赤——加葱白通格上之浮阳下达 腹痛——阳虚阴盛,气血凝滞,加芍药活血和络,敛阴止痛 干呕——阴寒之气上逆犯胃,加生姜和胃降逆 咽痛——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阳大虚阴内竭,阴阳不相接续,加人参以益 气生津固脱复脉
呕不能食 下利清谷 阴盛阳衰 恶寒?卧 重证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虚阳浮越于外 其人面色赤—虚阳浮越于上 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里真寒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阴盛格阳—外假热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共91页
22.09.20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四、少阴病愈期 【原文】 291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提要】少阴病欲解的大概时段。 【解析】
22.09.20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阳虚寒化证
一、阳虚寒化证 (一)寒化证治 1.阳衰阴盛证(四逆汤证) 【原文】 323 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甘草二兩 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 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提要】少阴病脉沉者,治当急温。
董正华
9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
【原文】 283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 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提要】辨少阴阴盛亡阳的脉证。
【解析】 浮属 太阳伤寒表证
病 人
脈陰陽俱緊
沉属 里虚
寒证
脈陰陽的涵义一哪些?
阴不得有汗 虚阳循
反汗出
经上扰
亡陽也 此屬少陰
阴寒内盛
法當 咽痛 而復 吐利
22.09.2019
22.09.20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阳虚寒化证
一、阳虚寒化证 【原文】 324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 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 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 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提要】胸中实邪阻遏与少阴病膈上寒饮的 辨治 【解析】
22.09.20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解析】 281
《伤寒六经求真》:第六编:少阴篇第一章:少阴病概说
《伤寒六经求真》:第六编:少阴篇第一章:少阴病概说郭生白本能学堂今天第六编:少阴篇第一章:少阴病概说少阴病理阶段是伤寒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
少阴与太阳是伤寒邪在表部位依据器官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两种过程。
因此少阴与太阳有着因器官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机理。
然而,对少阴的病位,历代医家多据《素问·皮部论》“阳主外,阴主内”的理论而认定少阴病为里病。
同时又据阴阳离合论解释少阴为枢。
数百年来,这个“少阴主里,”少阴为枢”一直被认为少阴病理部位,尽管与伤寒少阴病理不符,但却从不曾有人提出异议。
《素问·阴阳离合论》,乃是以阴阳对立、统一法则与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来对天地、四时寒暑及人体生理功能的解释。
它将人体前后、上下、内外之部位,按阴阳消长变化的原理,分为三阴三阳六经部位。
并又以开、阖、枢来说明它的生理特性和互相关系。
但阴阳离合论之六经与伤寒六经名同而实异。
二者是不同质的两种东西。
在古代,阴阳是作为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而使用的。
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是用来表示在对立统一过程中阴阳消长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东西。
这些概念在各个科学领域中被广泛的使用着。
所以,六经在不同领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经络学说中,六经被用来表示气血运动的通路,及其相互联系的整体。
再如脏腑也用六经来说明它们的阴阳、表里关系的相对性和同一性。
脏因“藏精气而不泄”为阴;心、肺、心包在上为手三阴;肝、脾、肾在下为足三阴。
腑因“传化物而不藏为阳;小肠、大肠、三焦与手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手三阳;胆,胃、膀胱与足三阴各为表里,所以为足三阳;手足三阴三阳又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
又如“六微旨大论”以六经说明天之六气的对立统一过程中,阳阳消长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再如热病论以六经为热病发展过程中依次传变的六个阶段。
显然,六经是作为一个阴阳消长变化、相互联系的哲学观念来使用的;在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含义。
阴阳离合论的六经、经络的六经,以及脏腑、气运、热病论等之六经,虽然都使用了同一个六经,但它所表明的内容是各自特殊的。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概述
少阴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疾病分类之一,也是经典的“六经病”的一种类型。
它既是表述人体疾病形态及其病机规律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医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指导思想。
病机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是寒湿阻滞,阴寒内盛。
少阴所属的肾、膀胱、肝、肺四个
脏腑在病证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膀胱主要调节二便,而少阴病可导致尿频或尿急;肝主疏泄,在少阴病中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肺主呼吸,因此往往伴随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临床表现
少阴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密切相关。
病因病位的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
一般表现为病程较长、恶寒多、发热少、腹痛胀满、尿频或尿急、受寒易感等。
分型
少阴病根据不同的证型,可分为水肿型、寒痹型、阴虚火旺型等。
其中水肿型
以水液不通、泛滥为主要特征,寒痹型以肢体沉重、关节疼痛为主,阴虚火旺型则以口干燥渴、神经衰弱等为主要表现。
诊断
诊断少阴病需综合分析病史、病情、症状、舌脉等方面的信息。
在进行舌象观
察时,通常可见舌质发暗紫或暗蓝,舌苔白滑,舌脉沉弱或濡脉等。
此外,少阴病易与其他病证混淆,需注意辨证。
治疗
治疗少阴病需要遵循中医基本原则,根据证候判断治法、方药,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物理治疗手段。
针对不同分型,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丸、四季疗方等。
意义
少阴病是中医学中研究疾病与脏器关系的重要范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少阴病的病机、证型、辨证论治等,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更有助于探索人体健康本质及其调控机制。
伤寒论PPT(少阴病篇)
“下法”不绝对
少阴三急下证
•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 大承气汤。
•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纲要
2
少阴病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2、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 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 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 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少阴的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1)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释义:
微——微弱无力,似有似无——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脉
细——脉形细小如丝——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本证
3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类方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色 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大附子 一枚 30g
普通附子 一枚 15g
真武汤证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伤寒论讲义课件:少阴病
• 手足寒,脉沉——阳虚内寒
• [治法]:灸法,取穴大椎,关元膈俞,湿阳通脉。
•
补阳化湿,通阳祛寒。
• [方药]:附子(重用,2枚)——温壮元阳,祛湿散寒。
•
人参——益气温中,以补元阳。
•
白术——燥土胜湿。
•
茯苓——健脾渗湿。
•
芍药——通络止痛。阴柔和营,引阳药入阴散寒。
桃花汤证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 [病机]:少阴病,下利证中寒湿凝滞(少阴虚寒)
附回阳这功,加葱白宣通上下阳气,来举陷止利。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病机]:服白通汤后发生药物格拒 • [治则]: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 白通汤中加咸寒苦降之人尿,猪胆汁,引阳入阴,从其病性。
真武汤证
• [病机]:少阴阳虚水泛
• [主证]:下利——阳虚不运,水湿内停,浸渍胃肠
• 腹痛——水寒在内,筋脉拘急
• 四肢沉重疼化不利。
• 或然证:咳——寒水射肺,肺寒气逆
•
呕——水寒犯胃,胃失和降
•
下利——水寒下迫大肠,其利更甚。
•
小便自利——阳虚肾关不固,不能制水。
•
另外还可见水肿,眩晕。
• [治法]:温阳镇水
• [方药]:真武汤
基础。
【原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 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少阴病膈上阳虚寒饮与胸中痰实的辨证与治疗。
第一段:论述胸中有痰实的证治
• 2、通脉四逆汤
•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 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少阴病篇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脉微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 下利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
中
结合317条“面
赤”—戴阳特征
少阴 白
亡阳 通
之
汤
戴阳
证
下利不止—示阳伤阴亦伤 厥逆—阳亡四末失温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
阴液将竭 干呕—阴寒盛格拒热药 烦—虚阳扰心
阳亡阴竭危重证 加人尿猪胆汁 一有反佐作用 二有益阴作用
二三日至 四五日
寒水犯胃—呕 寒水偏渗于膀胱—小便利
▪ 治法:温阳利水—真武汤
▪ 方义:
制附子:温阳散寒水
重用生姜配苓术:健脾化湿
白芍:和营止痛
▪ 鉴别: ▪ 附子汤证
寒湿凝筋骨——以身痛为主伴 手足寒脉沉——温补元阳用术附
配参苓
▪ 真武汤证
寒水浸淫内外上下---以浮肿小便 不利——重用生姜与附子除水湿
太阴 下 不渴
虚 寒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少阴 利 口渴 证 重心在肾阳虚,是肾为主,
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盛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本条文中“自利而渴”与“小便色白者”起 着二个层次(太阴与少阴之下利及热利与寒 利之辨)辨证意义。
也是本条辨证要点与难点。再结合原文中 “欲寐”则少阴虚寒证辨证无疑。
再言本条列为281提纲证之后,其义可明。 (复习概说中少阴生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 提要: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证治 ▪ 分析: 下利—阳虚不固应完谷不化,味不臭 便脓血(色暗)—肠络受伤,血溢凝滞于肠 腹痛—阳虚寒凝腹中,绵绵痛 小便不利—寒水偏渗于大肠
中医学“六经辨证”——少阴病证
中医学“六经辨证”——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阶段出现心肾亏虚,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
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
病至少阴,已属疾病后期的危重阶段。
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一、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虚衰,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
证候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脉微细甚或欲绝,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则面赤证候分析:多由素体阳弱,病邪直中少阴;或他经病久渐入少阴,损伤心肾之阳,阳虚阴盛而成。
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失于温养,故无热恶寒;心肾阳气衰微,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呈衰惫之态;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衰失于温运,故四肢冷;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调,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若阴寒盛极,格阳于外,虚阳外浮,则表现出身热反不恶寒,或面红如妆的假热之象;心肾阳衰,无力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甚则欲绝。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
二、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阴虚,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
证候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或咽痛,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灼耗真阴,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得眠;阴不制阳,虚火循肾经上攻咽喉,故咽痛;少阴心肾阴虚,虚火内炽,故见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之象。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少阴兼水火二气,故邪入少阴,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
就伤寒病而言,临床少阴病以阳虚寒化类型为多见。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少阴病——精选推荐
少阴病少阴病概要病变部位⼿少阴⼼、⾜少阴肾,以及⾜少阴肾的经脉。
成因1外寒直中少阴,起病之初,就表现了⼿脚发凉,⾎压下降,精神不振这样⼀个周围循环衰竭,从中医的⾓度来看,就叫少阴伤寒。
“⽼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 2邪⽓由其它经传来太阳之邪传少阴,⼲姜附⼦汤它所治疗的是⼀个肾阳的突然虚衰,太阳病误治以后,导致肾阳被伤,太阳之邪趁虚内传少阴。
太阴之邪传少阴少阴⽣理 1⾜少阴肾经,从⾜⼊腹,三阴经都是从⾜⾛腹到胸,络膀胱属肾,沟通了少阴和太阳的表⾥关系 2⾜少阴肾经到腹部以后,继续穿膈过肺,循喉咙挟⾆本,这个循⾏部位涉及到了肺脏,涉及到了咽喉,所以咽痛的证候,放到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3“其⽀者”就是的它的分⽀,从肺出,络⼼,注胸中,这就沟通了⼼肾的⽔⽕交济的关系,在⽣理上就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发⽣,觉醒和睡眠交替发⽣。
睡眠的时候,睡眠⾹甜,睡眠安定,睡眠平稳,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觉醒的时候,精⼒充沛,精神振作,精⼒集中,有充沛的精⼒来⼯作和学习。
⼀个⼈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既济,⼼肾相交的表现。
4肾是五脏六腑,阴阳之⽓的根本,肾对⼀个⽣命的⽣长发育的过程,⽣长壮⽼已的过程有着重要的作⽤。
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没有涉及到那么⼤的范围,只是肾阳虚,外寒侵袭肾阳,⽽造成了⼈体全⾝机能的低下。
少阴⼼肾⼀个是五脏六腑之⼤主,是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及少阴,就涉及到⼈体根本的阴阳之⽓的动摇,所以少阴⽐太阴重多了。
少阴病的证候特点1⼼肾阴阳俱衰,⽽⼜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性正⽓衰弱的证候2有寒化和热化两⼤类:⼼是主⽕的,肾是主⽔的,⽔和⽕就是阴阳相对的两种变化。
当素体阳虚⽽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这就出现少阴的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少阴病篇,涉及到阳衰阴盛证,治疗⽤四逆汤;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通汤;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通脉四逆汤;还涉及到阳虚⾝痛证,治疗⽤附⼦汤;还有阳虚⽔泛证,治疗⽤真武汤。
少阴病篇(吕翠霞)共21页文档
第三节 少阴病变证
移热膀胱: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
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伤津动血: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
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
下厥上竭为难治。(294)
第四节 少阴病类似证
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
死。(300)
谢谢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一者,据脉浮紧,舌苔白腻诊为太阳表寒夹湿, 治以麻黄加术汤; 一者,据面色青,唇舌色淡,手冷,脉沉细诊为 中焦虚寒,治以归芪建中汤、附子建中汤。
可见辨识疑难病症必须知常达变,抓住病机 关键,若拘于西医的“炎症”及中医常法,是难 以取得好的疗效的。
少阴急下证
咽干口燥:邪热炽盛,肾阴将竭 二三日: 素体肾阴不足;伤阴化燥迅速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阳回可治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
治。(288)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
少阴病篇背诵条文
少阴病篇背诵条文
展开全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精选推荐
少阴病少阴病⼀、少阴病的特征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的病理说明当代谢功能的沉衰,达到相当⾼度时,体内热能和⾎液受此影响⽽⼤为减弱,脉微细即为其应,营养失调,⽽⼤脑⽪质,亦感有不能⾃持的现象,故但欲寐。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虚,⾎少,为病根,汗、下、⽕攻均所当忌。
四、少阴病可有⼆死只有⼀⽣少阴病,阳息者死,阴脱者亦死,故死可有⼆因。
阳盛阴虚者,原可壮⽔以制⽕,于阳证可⽤此法,⽤于阴阳俱虚的少阴证,则反促其死。
阴虽虚,亦只有⽣阳复阴之⼀道,故⽣者只有⼀法。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少阴病虽与太阴病同是虚寒所致病,⽽以温性兴奋药,为治疗原则,不过太阴病之虚,仅限于胃肠,⽽少阴病之虚已关系于⽓⾎,病有轻重,法剂⾃亦不同,见于本篇者,计有以下数则:六、少阴病的⽅剂1.附⼦汤证:恶寒、体痛、⼼下痞硬、⼩便不利、⽽脉微细沉者。
⽅:炮附⼦⼆钱,茯苓三钱,⼈参⼆钱,⽩术四钱,芍药三钱。
2.真武汤证:⽅证见前,此从略。
3.通脉四逆汤证:为四逆汤证虚脱甚,⽽呕吐剧者。
⽅:炙⽢草三钱,⽣附⼦⼆钱,⼲姜四钱五分。
4.⽩通汤证:为少阴表证兼下利证,较四逆汤证,不急迫⽽脉微者。
⽅:葱⽩四茎,⼲姜⼀钱半,附⼦⼀钱半。
5.⽩通加猪胆汁汤证:⽩通汤证厥逆⽆脉、⼲呕、烦者。
⽅:即上⽅加猪胆汁⼀钱五分,⼈尿七钱五分。
原药⽔煎,去渣加猪胆汁、⼈尿和合相得,温服。
6.桃花汤证:脉微弱、腹疼下利、便脓⾎者。
⽅:⾚⽯脂⼋钱,⼲姜⼀钱,粳⽶⼀两。
⽔煎,另调⾚⽯脂末四钱,顿服,若⼀服愈,余勿服。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成绩录》⽇:“⼀男⼦,两脚疼痛,不得屈伸,⼿⾜寒,腹挛急,⾷颇减,赢瘦尤甚,时时痔⾎,⼆三年,他⽆所苦,先⽣与附⼦汤,疼痛减,挛急缓,⾷亦进,能⾏步,惟有痔⾎,乃投黄连解毒散,⽽⽌。
”《古⽅便览》⽇:“⼀道,年三⼗六,请予诊治,⽇:贫道⼆⼗岁前后,患淋疾,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腹疗痛,⽽⼿⾜不得动,腰脊痛,痉⽽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忽忽少⽓,终夜不安席,⼤抵每夜必发,且⾃幼即有痔瘘,每遇寒喧乃发,⾃幼患⾄今,经⼗四年矣。
第四章 六经辩证--5少阴病
白通汤
交通上 下
葱白
干姜
附子
白通加猪 胆汁汤
白通汤
人尿 猪胆汁
咸寒
反
【病因病机】 阴盛于内,格阳于上。
【诊断要点】 面赤,下利,手足厥冷。
鉴别诊断
四逆汤
阴盛阳衰
无热恶寒
通脉四逆汤 阳虚 阴盛格阳 身反不恶寒
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 子汤主之。
❖305条: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 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与太阳伤寒表实证鉴别
附子汤证
病机
麻黄汤证
身疼痛 兼证
桂枝新加汤证
治法
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筋脉骨节肌肉
风寒束表,卫气闭遏,营阴郁滞 汗后气阴两伤,筋脉肌肉失养 身疼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 汗出,脉沉迟无力 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发汗解表 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小便不利、腹中疼痛。
❖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固摄无权。 ❖治则方药:
•温阳涩肠固脱 •方用桃花汤。 (赤石脂、干姜、粳米)
鉴别
通脉四逆汤证
病机
真武汤证
阳虚下利
桃花汤证
兼证
脾肾阳虚,腐熟无权,阴盛格阳于外 阳虚水湿不化,下趋大肠 阳虚失于固摄,寒湿凝滞,脉络损伤 下利清谷或完谷不化,身反不恶寒
❖307条: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 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肾司二便
下利滑脱
里急
后重
小便不利 腹痛
少阴虚寒下利特点:
❖1、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 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 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
六经病聚类框架(6):少阴病
六经病聚类框架(6):少阴病6少阴病:身体机能处于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状态。
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患;必有寒冷症状,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口不干渴、小便清长;月经延后、量少或闭经;疲倦懒言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脉沉细微弱迟缓;恶寒+体倦+息微+脉沉迟无力(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脉微、肢冷;脉沉微(即脉象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象突然变得空大软无力,多见于大汗、大吐、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泠刺激之后而导致体质情况相当虚弱的患者,也见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或者年高体弱的患者。
我们不能把“脉微细”仅仅理解为一种复合的脉象,而应该将之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即所谓的“少阴人”);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畏寒,四肢冰冷而过肘、膝;大便溏薄或腹泻,泻下多为不消化物(完谷不化),伴腹满、腹痛(太阴水饮+少阴);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也可出现腹水;血压偏低,心、肾功能低下;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或中枢性疼痛+苍白虚弱,且烦躁不安;关节疼痛、拘急+冷汗、虚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痛风;胁腹大痛+局部按之无硬满、拒按、抵抗,舌不红,舌苔不黄腻;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无口大渴、恶热诸症;面色晦暗,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自觉身体困重而嗜卧思睡;精神萎靡,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脉沉、无力、微、弱,患者多有重大疾病,多脏器功能低下;畏寒喜暖,四肢厥冷,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入了少阴!),全身拘急不适(太少两感证);(备用方:四逆汤。
主打药:附片。
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患,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则多见于消化、呼吸系统疾患,如呕吐、腹泻,舌苔白腻,咳吐清稀痰涎)人参病------一种气(功能)+ 体(物质)两虚的体质状态;极度消瘦;经常心慌气短;平时多汗或经过反复发汗;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血压低而脉弱;心肺功能不全;动则心慌;高龄老人;久病不起的人;经过放疗、化疗后的人;动过重大手术后的人;食欲不振,脉微、沉、细;以气、液不足为特征;消瘦或枯瘦,肌肉萎缩,肤色干枯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应有的红光,有皱纹;语声低微;腹部扁平而硬,兼心下不适;食欲不振;口干、舌面干,舌质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脉多沉、伏、微、弱;小腿较细而腓肠肌不够发达或萎缩,肌肉松软;容易出现头昏眼花、气少或疲乏无力;大多患有重大疾病,如肿瘤、贫血等,或者重要脏器有损害,或手术、过劳后,大量出汗,反复呕吐、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状态;(备用方:独参汤、麦门冬汤、生脉散、桂枝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薯蓣丸)黄芪病-----易汗出,程度一般比较严重,常常是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患者在进餐时出汗量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患者除了白天自汗以外,入夜仍然汗出,其表现为一觉醒来,其周身如浸在水中一样。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中三阴病篇比较复杂,而少阴病篇也是如此,少阴病篇所述症状多与他经相似,少阴病提纲却不足以诠释它的复杂病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当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曾对少阴病进行解析,认为《伤寒论》中三阴篇最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阳病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
其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
少阴病共包含方证16首,从数量来看,明显少于太阳病,并非说明临床少阴病方证少见而太阳病方证多见。
少阴病以正气虚衰为主要特征,非阳虚阴盛,即阴虚火亢,故当禁用发汗、攻下以及火攻等治法。
下表从少阴病的正治和兼变证两个角度入手,正治又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个方面。
少阴寒化证和化证为少阴之本证,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关;而少阴病的兼变证,则多见太少两感证、热盛伤阴证、热移膀胱证、阳郁致厥证、伤津动血证、咽痛证等几个类型。
伊尹汤液经少阴病证论第五
伊尹汤液经少阴病证论第五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
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溲,故白也。
夫病,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亡阳,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脉紧者,至七八日下利。
其脉暴微,手足反温,其脉紧反去,此为欲解。
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踡,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踡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
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踡,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
干呕烦,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
微细者,生。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者是。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
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七壮。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
其脉大者,为未止。
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
脉弱者,今自愈。
今,即也。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
设脉复紧,为未解。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咽中强痛,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必便脓血。
喉痹为少阴病,便脓血亦为少阴病。
叔和以此诸条,次于《厥阴篇》,误。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 主证: 恶寒踡卧 ——阳虚阴盛,周身失煦。 呕吐下利 四肢厥冷 但欲寐 脉微细 ——阳气虚衰,火不暖土。 ——阳虚四末失温。 ——阳气虚衰,神疲不振。 ——阳气大虚,阴寒极盛。
病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
附子一枚 ——温肾回阳。 干姜一两半 ——温脾散寒。 甘草二两 ——调药,益气和中。
【释义】
主证: 口中和 ——里无热邪。 背恶寒、手足寒 ——阳虚不能温煦。
身体痛、骨节痛 ——阳虚寒盛,寒湿浸渍于筋骨。
脉沉 ——里阳虚衰。 病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筋脉骨节。 【治法】 ①外治:当灸之——温阳祛寒。 ②内治:附子汤主之——温经扶阳,祛寒除湿。
【方药】 附子汤:
——温肾扶阳,祛寒止痛。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芍药二两 滋肾阴,养心血。 鸡子黄二枚 1.阿胶烊化 煎服法 2.鸡子黄在药煎好去滓稍冷后纳入。 苦寒直折心火。
2、猪苓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提要】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下利——泌别失职,水渗大肠。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气犯胃。 渴 ——①水津不化,津不上承。 ②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有热,上扰神明。 (当有小便不利、身热等证——水热结于焦。) 病机:阴虚火旺,水气不利。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义】【应用】等见阳明篇。
3、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 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
汤脉暴出①者死,微续②者生。(315)
【词解】 ①脉暴出:即脉搏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②微续:指脉搏逐渐而出。
【提要】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的证治及预后。
第三节 少阴病类似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301) 【提要】 少阴病兼表的证治。 【释义】 主证: 反发热——兼太阳表证,正邪相争。 脉沉——少阴阳虚。 (可见恶寒、无汗、头痛等证——太少两感)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真寒
其人面色赤 ——阴盛戴阳于上。
或然证: 腹痛 ——脾肾阳虚,寒凝气滞。 干呕 ——阴寒犯胃,胃气上逆。
咽痛 ——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喉。
利止脉不出 ——阳衰阴竭。 病机:少阴阳衰阴盛,格阳于外。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汤: 干姜三两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附子大者一枚 救逆复脉。 甘草二两 加减法: 面赤 ——加葱白,宣通上下。 腹痛 ——加芍药和络缓急止痛。 干呕 ——加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咽痛 ——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 ——加人参,益气生津复脉。
病机:阳虚阴盛,寒邪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通阳,泄浊降逆 【方药】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温胃散寒。 生 姜 六 两 ——降逆止呕。 人参三两 益气补中。
大枣十二枚
7、桃花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提要】 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的证治。
主的跳动。 ②振振欲擗地:身体振颤,站立不稳, 有欲仆倒于地的倾向。 【提要】论肾阳虚水泛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仍发热 ——虚阳外越。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头 眩 ——水气上犯,清阳不升。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阳虚失煦,水渍筋脉。 腹痛 ——阳虚,水寒凝滞,筋脉拘急。 小便不利 ——水气内停,气化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泛于四肢。 自下利 ——水气浸渍大肠。
二、少阴热化证
1、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提要】 少阴病阴虚阳亢不寐的证治。
【释义】
主证:
心中烦,不得卧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证。) 病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加减:
咳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 小便利 —不需利水,去茯苓 。
下利(甚)—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中。
呕 —加重生姜(半斤),和胃降逆止呕。
(原方去附子,因其为主药,不去为宜)。
5、附子汤证
【原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305)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①,其背恶寒 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词解】 ①口中和:口中无异常感觉,不苦、不燥、 不渴,提示无热象。 【提要】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释义】 1、阴盛戴阳证治: 主证: 下利 ——脾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脉微 ——阳衰阴盛。 (当见恶寒、肢厥、面赤等证。)
病机:少阴阳衰阴盛,戴阳于上。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方药】 白通汤: 附子一枚 破阴回阳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宣通上下阳气
2、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
主证: 利不止 ——脾肾阳衰,不能固摄。 厥逆无脉 ——阳衰至极,阴液将竭。 干呕 ——阳衰阴盛,阴邪上逆。 烦 ——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病机:阴寒太盛,阳药不纳而格拒。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
说
一、少阴病概念: 少阴病是心肾虚衰而引起的以脉微细,但欲寐 为主证的疾病,病至少阴,人体阴阳气血俱虚,是 疾病发展的危重阶段。
二、少阴病的形成: ①他经失治、误治传变而来。 ②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③素体阴虚,或பைடு நூலகம்气入里化热,热邪伤阴, 阴虚生内热。
三、少阴病证候类型: 1、少阴病本证: ①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等。 ②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等。 2、少阴病兼变证: ①太少两感证。 ②少阴三急下证。 ③四逆散证。 ④伤津动血证。 3、少阴咽痛证:猪肤汤证等。
【释义】
主证: 下利不止 ——下焦阳虚不固,滑脱不禁。 便脓血 ——阳虚统摄无权,脉络不固。 腹痛 ——阳虚寒凝,气滞不畅。
小便不利 ——下利过多,津液损伤。
病机:脾肾阳虚,滑脱不禁。
【治法】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方药】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 ——涩肠固脱。 干姜一两 ——温中散寒。 粳米一升 ——养胃益气。
【治法】温经散寒,表里双解。
【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寒。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细辛二两——助麻黄解表,助附子温经。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①,故微发汗也。(302)
【词解】 ①无证:《金匮玉函经》作“无里证”,指无吐 利 【提要】 等里虚寒证。 少阴病兼表而病势较缓的证治。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阳气内郁。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药】 四逆散: 柴胡 ——疏肝解郁而透达郁阳。 枳实 ——行气散结。 芍药 ——益阴和营 酸甘益阴,制肝扶脾。 甘草 ——缓急和中
}
咳
——加干姜、五味子,敛肺止咳。
心下悸 ——加桂枝,温通心阳。 加减 小便不利 ——加茯苓,淡渗利水。 腹中痛 ——加附子,温阳散寒。 泄利下重 ——加薤白,通阳行滞。
第二节 少 阴 病 本 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
色白也。(28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提要】 论少阴病阳虚阴盛证治。
【治法】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猪胆汁、人尿 ——咸寒苦降,引阳入阴,咸寒滋阴。 3、预后:
脉暴出—阴竭阳越(无根之阳暴露)—死
脉微续—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生
格阳证:以“身反不恶寒”为主
四逆汤证的 基础上出现
通脉四逆——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戴阳证:以“面色赤”为主 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复习思考题:
1、对少阴病提纲应如何理解? 2、格阳、戴阳与四逆汤证有何不同?各以何方药治疗? 3、真武汤主治哪些证候、其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4、附子汤、麻黄汤、桂枝新加汤同治身体痛,其病机治 法有何不同? 5、桃花汤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6、黄连阿胶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治则、方义、服法各 是什么? 7、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8、四逆散的主治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释义】 主证: 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证,说明里阳虚不甚。 恶寒、发热、无汗——表证未解。 脉沉——少阴阳虚,表证未解,证势较缓。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邪。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甘草二两——甘缓补中。
二、四逆散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提要】 阳郁致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四逆 ——气滞阳郁,不能达于四末。 或然证: 咳、悸 ——心胸阳气失于宣通。 小便不利 ——气郁水道失于通调。 腹中痛、泄利下重 ——气机不畅,木横乘土。
或然证: 咳 —水气犯肺 水气盛于上
呕 —水寒犯胃
小便利(小便清长) — 阳虚不能制水 下利(甚) —水寒下趋大肠。 病机:肾阳虚,水气泛滥。
水气盛于下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 炮附子一枚 ——温阳散寒。
生姜三两 ——通阳散水。
茯苓三两 ——淡渗利水。 白术二两 ——健脾燥湿。 芍药三两 ——益阴和营,佐制附子之刚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