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热化证(精)

合集下载

少阴病辨证

少阴病辨证
少阴阳虚
病因病机:
少阴阳虚,外感寒邪。 治则方药: 温经解表并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发散表寒 温散里寒
解表温里
302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 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四肢厥逆 下利清谷
麻黄 附子
细辛 甘草
发散表寒 温散里寒
解表温里 甘缓和中
92条:
少阴病
脉微细 心肾阴阳俱虚
但欲寐
执简驭繁,从简单处把握疾 病本质 防微杜渐,不必待厥、利、 吐逆,凶险毕至,方识少阴 病面目 强调望诊、切诊在危重证诊 断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少阴寒化证
1 2 3
4
定义
临床表现
证候类型
临床应用
一、定义
少阴寒化证是邪入少阴, 从阴化寒,而出现的寒性证候。 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 种证型。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定位“少 阴”
“虚故引水自救”——定性“虚证”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定 性“虚寒证”
辨小便的意义
识津液存亡 辨病位病机 审证候属性 断预后良恶
畏寒蜷卧 下利清谷
少阴寒化证
小便清长
但欲寐
脉象
三、证候类型
(一) 四逆汤证
四 逆 汤 类 证
(二) 通脉四逆汤证 (三) 白通汤证
扶阳宜温补,育阴宜清热。 禁发汗、攻下。
(五)预后:
寒化证: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热化证: 可有伤津动血、动风之变。
四、少阴病提纲
281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細, 但欲寐也。
一脉一症
阴阳两虚
微脉
按之细软 若有若无 阳气虚衰 鼓动无力
细脉

少阴病篇(七版)(1)

少阴病篇(七版)(1)
精品课件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 分析: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故云“亡阳也”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精派品课虚件 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阳之戴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阳证
通 汤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精阴品课液件 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提要:少阴病治禁 ❖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阳虚衰精品,课件不能制水
❖ 启发:
葛根芩连汤证
自利而渴 黄芩汤证 伴小便短赤 细问小便
白头翁证
色白否为
本条—必伴小便色白 清长
辨热利、 寒利的关键
太阴 下 不渴 少阴 利 口渴
虚 寒 证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重心在肾阳虚衰是脾虚及
肾为主,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精品盛课件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少阴病

少阴病

虚烦不眠——阴虚内热,热扰心神 阴虚内热, 虚烦不眠 阴虚内热 或呕黄苦水) 咳(或呕黄苦水)——水(热)上犯 水 下利——水(热)下迫 下利 水 误 火 劫 汗 ——阴更伤, 阴更伤, 阴更伤 , 阴
阴 利水
谵语——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扰心神 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 谵语 心失养
原文319条: 条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主之。 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脉滑数,舌薄黄干质 较持续,脉滑数, 实热证 较持续 不得眠, 红,不得眠,小便短赤
心肾 阳虚 阴寒 心神 失养
下利清谷——火不暖土,水谷不化 下利清谷 火不暖土, 火不暖土 呕不能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阳虚脾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呕不能食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不 不 —阳虚,气不化 , 不上 阳虚, 阳虚 不利 ——阳虚不能 阳虚不能 , 清冷——阳虚不能 清冷 阳虚不能 水
治法:急温之 回阳救逆, 治法:急温之——回阳救逆,破阴回阳 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Hale Waihona Puke 附子、 方药:四逆汤 附子 干姜、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面赤——加葱白通格上之浮阳下达 腹痛——阳虚阴盛,气血凝滞,加芍药活血和络,敛阴止痛 干呕——阴寒之气上逆犯胃,加生姜和胃降逆 咽痛——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阳大虚阴内竭,阴阳不相接续,加人参以益 气生津固脱复脉
呕不能食 下利清谷 阴盛阳衰 恶寒?卧 重证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虚阳浮越于外 其人面色赤—虚阳浮越于上 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里真寒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阴盛格阳—外假热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少阴病2009-07-22 00:26少阴病证是外感热病最危重的阶段,常由太阴病发展而来,也可由三阳病演变过来。

少阴病证的病邪主要是寒邪,也可是热邪,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肾,虚弱是少阴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少阴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少阴热化证:本证是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脉细数,或发热日轻夜重,咽干口燥,欲饮水,舌红或绿,苔少或剥或光。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伤阴,阴虚火旺为特征。

热邪伤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热邪深入营分,则发热日轻夜重;热邪损伤阴液测咽干口燥,欲饮水;热重阴伤则看红或维,脉细数;苔少或剥或光为伤阴严重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一般阴虚证相辨别。

两者均有阴虚及热象,阴虚证大多为内伤杂病,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一般无发热等临床表现;本证为外感热病,有发热日轻夜重的特征,不难区别。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热证,抓住发热日轻夜重,及心烦、失眠、脉细数,舌红降,苔少等热邪伤阴的见症。

2)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

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少阴病篇

少阴病篇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脉微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 下利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

结合317条“面
赤”—戴阳特征
少阴 白
亡阳 通


戴阳

下利不止—示阳伤阴亦伤 厥逆—阳亡四末失温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
阴液将竭 干呕—阴寒盛格拒热药 烦—虚阳扰心
阳亡阴竭危重证 加人尿猪胆汁 一有反佐作用 二有益阴作用
二三日至 四五日
寒水犯胃—呕 寒水偏渗于膀胱—小便利
▪ 治法:温阳利水—真武汤
▪ 方义:
制附子:温阳散寒水
重用生姜配苓术:健脾化湿
白芍:和营止痛
▪ 鉴别: ▪ 附子汤证
寒湿凝筋骨——以身痛为主伴 手足寒脉沉——温补元阳用术附
配参苓
▪ 真武汤证
寒水浸淫内外上下---以浮肿小便 不利——重用生姜与附子除水湿
太阴 下 不渴
虚 寒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少阴 利 口渴 证 重心在肾阳虚,是肾为主,
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盛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本条文中“自利而渴”与“小便色白者”起 着二个层次(太阴与少阴之下利及热利与寒 利之辨)辨证意义。
也是本条辨证要点与难点。再结合原文中 “欲寐”则少阴虚寒证辨证无疑。
再言本条列为281提纲证之后,其义可明。 (复习概说中少阴生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 提要: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证治 ▪ 分析: 下利—阳虚不固应完谷不化,味不臭 便脓血(色暗)—肠络受伤,血溢凝滞于肠 腹痛—阳虚寒凝腹中,绵绵痛 小便不利—寒水偏渗于大肠

仲景《伤寒论·少阴病》针灸观探析

仲景《伤寒论·少阴病》针灸观探析
C C f 医 临床 研 究 2 1 年 第 3 J M 4 ] 01 卷 第 4期
一1 4一
仲 景 伤 寒 论 ・ 阴 病 针 灸 观 探 析 少
Ob e v n c p n t r i wso s r i g a u u cu ev e f
Z o gig h n h nte r ’ h o i Di a e h n j a g a oy S ayn s s n S h e
部 爱贤 王立 国
( 西中医学 院,江西 江
南昌,3 0 0 3 0 6)
中图分类号 :R 4 文献标识码 :A 25 文章编号:1 7 -8 0 (0 1 40 4 —2 6 47 6 2 1 )0 —0 10 【 要】 本文从 ( 摘 ( 伤寒论・ 少阴病 的病机来探讨仲景的针灸观 ,少阴主心肾,为人身之本,一经兼水火二气。由于致病因素和
死 ;脉 不至 者 ,灸 少 阴七壮 。 ”少 阴吐 利 ,多是虚 寒 ,多伴 手足 逆 冷 , 手足 不 逆冷 ,说 明 阳虚 并不 严重 ,不 至 于 阳不 固暴脱 而 亡 。 反
2 少 阴病 宜针情况
原 文 第 3 8条 :“ 阴病 ,下 利 ,便 脓 血 者 ,可 刺 。 0 少 ”此 少 阴 下 利 脓 血 ,是 为 阴伤 血 滞 ,本 属 三 阴病 ,按 一 般 规 律 ,阴 病 当灸 ,但 仲 景 独 用 刺 法 ,意 在 疏 通 血 脉 去 其 淤 滞 。钱 天 来 l云 : 2 】 “ 入 少 阴 而下 利 , 下焦 壅滞 而 不 流行 , 可 刺 之 以泻 其邪 , 邪 则 故 通 行 经 络 ,则其 病 可 已。 《 宗 金 鉴 》中对 本 条 记 载 为 刺 幽 门 、 ”医 交 信 二 穴 。该 二 穴 均 为 少 阴 经 穴 位 ,交信 穴 能 治 泄 利 赤 白,幽

少阴病(2)

少阴病(2)
脉沉——里阳虚不能与外邪协应。 反发热——兼太阳表证(还当有恶寒,无汗,头痛
等) 无里证——无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证——虚寒尚
不太甚
少阴病兼变证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太少两感) 治法:温经解表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兼变证
阳虚感冒 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 血管性头痛(冷风头痛,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
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少阴热化证
下利——水气不利,泌别失职,偏于大肠。 (少阴病下利,阳虚寒盛者多,但也有阴虚 有热,水气不利者)
咳和呕——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 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热扰心神
少阴热化证
病机:阴虚水热互结 治则:育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鉴别:黄连阿胶汤证(心烦/不得眠)
少阴三急下: 是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如沈尧封提出“此非真
少阴也,以其见证但欲寐,故不得称少阴也。” (《伤寒论读》) 是脏邪传府,乃少阴传入阳明 少阴三急下证实际就是阳明病。如陆渊雷说:“少 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者三条,其病皆是阳明病,盖 亦热论家之旧文,故称少阴耳。”《伤寒论今释》
少阴病兼变证
咳而下利: • 寒化,从阴化寒——阳虚兼水气,治宜温肾阳利水
气之真武汤。 • 热化,从阳化热——阴虚有热,水气内停,治宜滋
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
少阴病兼变证
强责少阴汗: 谵语——心阴伤而心神浮越。 小便必难——肾阴伤而水道不利。
少阴病兼变证
[原文]:少阴病,但厥 无汗,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出口鼻, 或出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4)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少阴病总论•少阴病的脉证•少阴病的治法•少阴病的针灸疗法•少阴病的护理与预防•少阴病的现代研究目录01少阴病总论少阴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为主要病理变化,以恶寒、脉微、呕吐、腹泻、虚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

少阴病定义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少阴病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两种类型,其中寒化证又包括无阳证和纯阴证,热化证又包括阴虚火旺证和阴虚湿热证。

少阴病分类少阴病的定义与分类少阴病起源《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少阴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中的“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即是关于少阴病的论述。

少阴病发展历代医家对少阴病的治疗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伤寒论》为最早的系统论述少阴病的医籍,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少阴病的历史沿革少阴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少阴病的虚实夹杂特点,治疗时应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调和阴阳平衡。

扶正祛邪重视温阳兼顾养阴随症加减因少阴病多为阳虚、寒凝所引起,故治疗时应重视温阳散寒,以恢复脏腑功能。

在温阳散寒的同时,还应注重养阴清热,以防止伤阴耗液。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应在基本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02少阴病的脉证少阴寒化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寒邪内盛,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虚寒证为主。

病机症状治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

温肾散寒,用四逆汤加减。

030201少阴热化证是由于体内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阴虚证为主。

病机心烦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症状滋补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治疗03少阴病的治法1扶阳散寒法23扶阳散寒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阳虚寒凝者,症见畏寒肢冷、脉象沉细等。

适应症扶阳散寒法主要用辛温药物,以温阳散寒、通脉活血,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7少阴病辨证

7少阴病辨证

栀子豉汤

【临床应用】
黄连阿胶汤所治之证多为素体阴虚,感受外邪,邪入
少阴,从阳化热,致阴虚火旺者。
1、失眠 2、阴虚内热出血
三、猪苓汤证
成因
阳明病篇
少阴病篇
阴虚水热 互结
病机
小便不利
猪苓汤主症
渴欲饮水 心烦失眠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 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水邪
病因病机:
大承气汤
急下存阴
必伤津液
二、黄连阿胶汤证
303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 不得卧,黃连阿胶汤主之。
肾水亏虚, 不能上济心 火,
【病机】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 黄芩 阿胶
泻心火
鸡子黄 芍药
养肾阴

【鉴别诊断】
黄连阿胶汤 心烦、不得卧
318条:
四肢厥逆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 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 散主之"。
四肢乃诸阳之本
病因病机: 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治则方药: 疏肝解郁 四逆散

柴胡
四逆散
芍药
枳实 甘草
疏 肝
少阴病小结
少阴寒化证 少阴本证
少阴热化证
太少两感证
少阴病
少阴兼证
少阴阳郁证
阳虚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 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榖不止, 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 表宜桂枝汤。
太少两感证的治疗: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少阴病辨证论治概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少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少阴,即阴气较少之意。

人体之精气来源于津液而少于津液。

津液和与津液活动有关的脾肺属太阴,而精气及与精气活动有关的心肾属少阴,故称少阴为阴中之“小阴”。

少阴包括手、足少阴二经和心、肾两脏。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指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腨内,贯脊,属肾,络膀胱;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由于经络的相互络属,使少阴与太阳构成了相互的紧密联系。

少阴的生理功能:手少阴心属火,主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主;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主水液,为先天之本,所以少阴心肾对人体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又表现于阴阳的运动,而肾阴肾阳又称真阴真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肾有“命门”之称。

心在上,肾位下,因同属少阴,关系十分密切。

心火下蛰于肾以暖肾水,使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使火不亢,心肾交通,水火既济,相辅相成,维持人体阴阳平衡。

少阴和太阳里表互通,太阳主表,少阴主里,两者互依为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少阴病是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

其中,又以阳虚化寒的虚寒证为重点。

少阴病的发生,一是素体少阴阳虚或阴虚,复感外邪,邪气直犯少阴,内外合邪而发病。

二是病在他经失治、误治,损伤心肾阴阳从而转属少阴。

其中因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的关系,故太阳病最易转入少阴。

另外,太阴和少阴有子母关系,病变中常子盗母气,故太阴虚寒也易传入少阴,成为脾肾阳虚证等。

少阴病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主要病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特点。

由于致病因素、感邪轻重及体质的不同,少阴病有阳虚化寒与阴虚化热的病理变化,故少阴病主要分为寒化证与热化证两大类。

寒化证以恶寒、踡卧、小便清长、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等一派虚寒脉症为其特点。

热化证以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脉症为其特点。

少阴本身阴阳俱虚,当土燥水竭时,又能发生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第一节

少阴病第一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二、少阴病病因病机:
(一)生理: 生理: 生理: (一)生理: •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为君主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主神明, 之官。 为君主之官。 之官。 为君主之官。 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 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内寄元 • 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 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 阴元阳,为先天之本。 阴元阳,为先天之本。 二者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二者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为先天之本。 为先天之本。 • 二者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二者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四、少阴病治则与禁忌: 少阴病治则与禁忌 少阴病治则: 少阴病治则: 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 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 少阴热化证:育阴清热。 少阴热化证:育阴清热。 少阴兼变证:随证治之。 少阴兼变证:随证治之。 少阴咽痛证:利咽止痛。 少阴咽痛证:利咽止痛。 少阴病禁忌:禁汗、 少阴病禁忌:禁汗、吐、下等攻伐之法。 下等攻伐之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2) 原文】 282) 原文】 282) 【原文】(282)
少阴病, 心烦,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 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 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 小便色白②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③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原文】 (283) 原文】 283)
【原文】 (283) 原文】 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精选推荐

少阴病——精选推荐

少阴病少阴病⼀、少阴病的特征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的病理说明当代谢功能的沉衰,达到相当⾼度时,体内热能和⾎液受此影响⽽⼤为减弱,脉微细即为其应,营养失调,⽽⼤脑⽪质,亦感有不能⾃持的现象,故但欲寐。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虚,⾎少,为病根,汗、下、⽕攻均所当忌。

四、少阴病可有⼆死只有⼀⽣少阴病,阳息者死,阴脱者亦死,故死可有⼆因。

阳盛阴虚者,原可壮⽔以制⽕,于阳证可⽤此法,⽤于阴阳俱虚的少阴证,则反促其死。

阴虽虚,亦只有⽣阳复阴之⼀道,故⽣者只有⼀法。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少阴病虽与太阴病同是虚寒所致病,⽽以温性兴奋药,为治疗原则,不过太阴病之虚,仅限于胃肠,⽽少阴病之虚已关系于⽓⾎,病有轻重,法剂⾃亦不同,见于本篇者,计有以下数则:六、少阴病的⽅剂1.附⼦汤证:恶寒、体痛、⼼下痞硬、⼩便不利、⽽脉微细沉者。

⽅:炮附⼦⼆钱,茯苓三钱,⼈参⼆钱,⽩术四钱,芍药三钱。

2.真武汤证:⽅证见前,此从略。

3.通脉四逆汤证:为四逆汤证虚脱甚,⽽呕吐剧者。

⽅:炙⽢草三钱,⽣附⼦⼆钱,⼲姜四钱五分。

4.⽩通汤证:为少阴表证兼下利证,较四逆汤证,不急迫⽽脉微者。

⽅:葱⽩四茎,⼲姜⼀钱半,附⼦⼀钱半。

5.⽩通加猪胆汁汤证:⽩通汤证厥逆⽆脉、⼲呕、烦者。

⽅:即上⽅加猪胆汁⼀钱五分,⼈尿七钱五分。

原药⽔煎,去渣加猪胆汁、⼈尿和合相得,温服。

6.桃花汤证:脉微弱、腹疼下利、便脓⾎者。

⽅:⾚⽯脂⼋钱,⼲姜⼀钱,粳⽶⼀两。

⽔煎,另调⾚⽯脂末四钱,顿服,若⼀服愈,余勿服。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成绩录》⽇:“⼀男⼦,两脚疼痛,不得屈伸,⼿⾜寒,腹挛急,⾷颇减,赢瘦尤甚,时时痔⾎,⼆三年,他⽆所苦,先⽣与附⼦汤,疼痛减,挛急缓,⾷亦进,能⾏步,惟有痔⾎,乃投黄连解毒散,⽽⽌。

”《古⽅便览》⽇:“⼀道,年三⼗六,请予诊治,⽇:贫道⼆⼗岁前后,患淋疾,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腹疗痛,⽽⼿⾜不得动,腰脊痛,痉⽽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忽忽少⽓,终夜不安席,⼤抵每夜必发,且⾃幼即有痔瘘,每遇寒喧乃发,⾃幼患⾄今,经⼗四年矣。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谵语—心失养,阴更 伤,火更旺,扰心 神 小便难—阴更伤,气 化无源
故曰,强责少阴汗也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眠者,猪苓汤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舌苔黄干、质红,脉 浮数,不得眠,小便短赤心烦 少阴 虚寒证—时发时止,(止而)但欲寐,脉 微细,下利,小便色白,舌白质淡,四肢冷
禁用 汗下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
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心为十二官之主。主明则 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肾阳 虚,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旺,先后天皆病,病 属危重。心脾肾阳虚,容易亡阳虚脱,因此,预 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的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分:自愈、可治、阳脱、阴竭 A、辨自愈(阳复自愈证)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总结以上五条:
少 阴 寒 化 证
厥 逆冷、四逆 利 不止 进 恶寒蜷卧 加重 而 但欲寐 躁烦 或昏迷
脉不至—心阴阳不接续 外脱 (格 汗出—心阳外亡 阳证) 息高—肺肾败绝,上脱 ——戴阳证
最后脱绝时,可有: 复利 回光返照 复烦躁 形—神识半不清,四肢躁动 理—阴阳气将竭,四肢、心神失养,心神浮越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掌握少阴病寒化证和热化证的辨证施治。
概说
一、少阴的生理
手—心—主火,主血脉,主神志,主汗 液,其华在面,为人身之大主。 少阴 足—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主骨 髓,其华在发;内藏相火,为 水火之脏;内藏真阴真阳,为 先天之本。
阳 度欲 昏脱 迷, )无 力 与 邪 争 , 不 烦 不 躁 ( 中

李文瑞教授论治少阴病热化证

李文瑞教授论治少阴病热化证

12 病 因 病机 .
手 少 阴 心 和 足少 阴 肾 为火 水 之 脏 ,正 常条 件 下 为
心肾交 通 , 阴平 阳秘 , 则 以维持生理平衡 。今 因外邪侵 入少阴 , 阳化热 而出现少 阴阴虚火旺证 。少阴阴虚 , 从
肾水不济于心 , 心火无 水制而 上亢 , 则心烦不得 卧。正 如陈修园所云 :下焦水阴之气不能上交 于君火 ……上 “
李文瑞教授 5 余 载致力 于对 仲景辨证论治 、 0 理法
方药的研究 , 本文重点是论述少阴病热化证。根据 临床 不同证 型. 分别加 以论述 , 附有治验案例。 并
1 少 阴病 阴虚 火 旺 心 烦不 得 卧 之 黄连 阿胶 汤证 1 原 文摘 录 . 1 少 阴病 . 之 二 三 日以 上 , 中烦 , 得 心 不得 卧 , 连 阿 黄
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水 阴” 之故 。并可见舌红少苔或舌
枚。因工作不便 , 无法服汤剂而要求服丸药。上方去鸡 子黄 , 两料共为细末 , 炼蜜为丸 , 每重 9 。 克 每晚睡前 1 ~
2 . 丸 用鸡 子黄 2枚冲水送服。 初起每晚 1 丸 , . 5 3日后 ,
光. 甚则状若杨梅 , 脉细数 , 便短黄等 , 为阴虚火 旺 小 亦
李文瑞 教授论治少 阴病热化证
李秋 贵, 黄 飞, 王小刚
【 摘要 】 李文瑞教授认为少 阴病 虽主证是寒证 , 然而在临床 也有热证 , 且并不少见。这 是 因为少 阴之本属 阴而标属
阳, 既有阴从 阳化寒 , 故 又可有阳化热 , 以少 阴病有寒化 、 所 热化之别。少 阴病热化证 系热伤肾阴, 热邪 内郁 , 致手足 两少 阴俱受病之 阴虚火旺证。症见心 中烦 , 不得卧, 口燥 , 咽痛 , 舌红 , 脉细数等, 临床证型各异 。李文瑞教授根据 但

浅谈少阴病寒化热化的证治

浅谈少阴病寒化热化的证治

浅谈少阴病寒化热化的证治【关键词】《伤寒论》/少阴病;寒化、热化/论治、体会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后和最危险阶段,人体机能已濒于衰减状态。

在临床中,病势寒热错杂,证候进退难辨,治疗颇为辣手。

现就其寒化热化的证治分叙如下:病机的认识:少阴为三阴之阴枢,属心肾,统水火,其发病有素体虚弱而直中少阴,也有因阳经误失治转变而来。

其机转,既可从水寒化而亡阳,亦可从火化热而伤阴。

“脉微细,但欲寐”提纲似觉平淡乏味,但仔细推敲,大有径庭。

脉微细谓阳气衰微,营血不足。

但欲寐,非指向癒之体,以求眠寐,而是气血极度衰弱,精神萎靡不振。

从而反映出前日由烦躁不安而转入欲寐也。

“但”、“欲”二字,既说明了“欲寐”非真正入睡,而是似睡非睡,昏昏沉沉,又揭示了亡阳烦躁诸症,均可能出现“但欲寐”的证状。

1少阴病寒化证治1.1温经散寒、益气祛湿。

少阴病阳气虚衰,寒湿内侵,阳气不能畅达于外,阴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出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条),背为督脉所属,阴寒凝滞而见“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304条)。

方中附子温真阳之本,人参回开气之源,苍术健脾利湿,芍药和营,温补相合,扶阳散寒。

所谓身痛骨节痛,太阳病亦有之,但脉必浮,而此脉必沉。

沉为里主寒。

手足寒者,阳虚阴盛,营血滞涩不利所致。

虽未言冷过膝肘,但实有厥逆之兆。

其恶寒,太阳病证必备发热,恶寒为全身感觉,而少阴病只见背部和手足寒冷,并不发热。

所谓口中和者,言其不苦不燥,证为无热,与少阴寒热咽干口燥有别。

1.2温运脾肾,逐阴回阳。

阴寒内盛,真阳衰微。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微,无能布,故见“四肢厥逆”。

此时,非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寒而振阳气。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四逆汤主之。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阳去寒为君,配干姜,温中散寒,则其力益大,佐炙甘草,甘温益气,有补中安正之功,阳气得振,阴寒自消。

在临床中,凡寒邪入里,脾肾阳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腹痛,神疲欲寐,或汗多亡阳,脉沉等证,均可急投本方,以挽回垂绝之阳。

少阴病辨证论治(精)

少阴病辨证论治(精)
四逆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 寒化证
白通汤证
黄连阿胶汤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真武汤证
热化证
猪苓汤证
附子汤证
吴茱萸汤证
桃花汤证
少阴病兼变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兼太阳
太少两感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兼阳明——少阴三急下证——大承气汤证 气郁致厥——四逆散证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猪肤汤证
咽痛证 苦酒汤证
半夏散及汤证
四、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为代表
五、少阴病治禁:汗、下。 六、少阴病预后:
寒化证;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热化证:可有伤津动血、动风之变。
五、少阴病发病示意图
太 阳 病 太 阴 病
误治损伤心肾
失治自传Hale Waihona Puke 少 阴 厥阴病脾损及肾

邪盛直犯
少阴病本证:
• 2 脏腑: • ① 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属火, 主血脉,主神志。少阴病重,(六经病危 重阶段)愈后比太阴差,生死存亡间 • ② 肾:主水,藏精气,纳气,主生殖,元 阴元阳之根本。 •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 元阴元阳之根本
二、病理、治法:
① 心肾阴阳虚损,阳虚为主(心肾阳虚,又以肾 阳虚为主) 少阴寒化证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 论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 说
一、生理: 1 经络:足少阴肾经: ① 从足入腹,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属膀胱络肾, 与膀胱互为表里)
成因:太阳病传入少阴的非常多见 ②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肝和膈肌,进入肺,循喉咙, 挟舌本。 与肺和咽喉相关,少阴病有专门一章讨论 “咽痛证”。 ③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经络循行又把心、肾两脏联系起来,使心肾之间建立了 一种联系 正常:心火下交于肾,助肾中之阳气温暖肾水,使肾水 不寒 肾水上交于心,助心阴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渴——水热互结,津不上承
心烦不得眠——热扰心神 病机:阴虚水热互结
实热或虚热
湿或水饮
治疗: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鉴别:
水气为患与真武汤证相似 真武汤证为阳虚寒盛,兼水气不利,除咳、呕、下利外, 并见四肢沉重疼痛。 猪苓汤证为阴虚有热,而水气不利,除咳、呕、下利外,
更有心烦不得眠等证。
心烦不得眠与黄连阿胶汤证相似
黄连阿胶汤证为阴虚有热,不兼水气,且热邪与阴虚均较重。
猪苓汤证以水气不利为主,热势、阴虚均不甚。除心烦不得 眠外,更兼咳、呕、渴、小便不利等。
(三)大承气汤证
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治当急下( 320/P322 )
病程:二三日——为病不久 口燥咽干——少阴热化,灼伤肾阴 少阴病 证候 阴亏不能上润
腹满硬痛,不大便——少阴热化,津
二、少阴病热化证
303:少阴病,正虚邪实,阴虚阳亢的证治
少阴热化证的成因: 寒邪化热伤阴 阳明之热伤阴 具备真阴伤, 邪热炽之脉证 即为少阴 热化证 心火亢于上 肾水亏于下
温热之邪内灼真阴
病机:

少阴 生理 心肾相交 肾 水火相济 少阴 病理

肾 阴虚阳亢 热盛阴亏
(一)黄连阿胶汤证(303/P319)
肠燥阻滞,土实水燥,治当急下( 322 /P322)
病程:六七日——病情转变,邪从热化 少阴病 证候
腹胀——腑气不通 不大便——燥屎内结
治疗: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鉴别 :
少阴三急下 阳明腑实 阴液消耗
水竭致土燥
来路不同 证情一致阳明Fra bibliotek急下土燥致水竭
治法相同
病程: 得之二三日
少 阴 病
证状: 心中烦---肾阴不足,心火独亢,神不安藏
不得卧---阴虚火旺,心烦,神志不宁 病机:正虚邪实,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治疗: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
(二)猪苓汤证(319/P321)
小便不利——津伤,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司 证候 少 阴 病 下利——水气偏渗大肠 咳——水气犯肺 呕——水气犯胃
伤肠燥,邪归阳明 病机:津伤热结,邪归阳明,化燥成实 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热结旁流,火炽津枯,法当急下( 321/P322 )
自利清水——下利无糟粕 热
证候
少阴病
色纯清——肝胆有热 心下必痛——邪结热壅 口干燥——热灼津液

旁 流
治疗: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多属虚寒——下利清谷,伴肢厥、脉微 少阴病自利 猪苓汤证——下利,小便不利,伴热、渴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量少,秽臭,伴 心下痛, 口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