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提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附子汤证 主症: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 脉沉。本证背恶寒程度较重,且无发热。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 治法: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方药:炮附子量大温阳,人参补虚,参附相伍以温 壮元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芍药活血通 络止痛。在服药的同时可采用灸法以增强温 阳散寒止痛作用。 思考题: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
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概说
2、脏腑:
手-心,属火,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主。
少阴
足-肾,属水,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先天之本。
概说
3、表里关系: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3、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4、主证:脉微细,但欲寐。
概说
5、类型:
少阴寒化证
少阴病本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表证(即太少两感证) 少阴咽痛证 类少阴证:
少阴三急下证
概说
6、治疗: 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温经回阳)
代表方: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
附子汤,真武汤,桃花汤。
少阴表证:温经发汗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301条):
主症:发热,脉沉;伴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神萎,乏力,舌淡苔薄白。(一般发热不高,无明 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急,阳虚较轻。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解表(温阳解表 ) 方药: 麻黄-发汗解表 细辛-辛温雄烈,透彻表里 附子-温经扶阳
第七章 辨少阴病 脉证并治
英洪友
概说
一、少阴的意义:
• 少,小也;即阴气较少之义。
• 少阴主精气,与精气及精气活动有关的心、肾归少阴。
二、 少阴的生理:
1、 经络: •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
【原文一】提要: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1.少阴病提纲(281条)
微-火衰,阳气虚衰,鼓动无力。(弹力) 脉 细-水虚,阴血不足,脉失充盈。(轮廓) 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肾虚精不足-体力疲惫。 但欲寐 故列为提纲症。
心虚神不充-精神萎靡。
2.少阴病主症: 脉微细,但欲寐。(临床表现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四】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 竭,为难治。 提要:少阴病动血变证之二─伤津动血证─难治证
强发少阴汗,扰动营血,而致下厥上竭。病入少阴,气血阴阳俱衰。 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厥逆;四逆而不见汗出,是阳虚阴盛但 尚未至亡阳,治当扶阳抑阴而严禁发汗。若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 阴,更能扰动营血。阳气大伤,血失统摄,随虚阳上涌而妄行,则可发生 出血之变。至于血从何道而出,势难断定,故云“未知从何道出”。 阳气亡于下,故称“下厥”,阴血又从口鼻眼目外出而竭于上,故称“上 竭”。下厥上竭之证,阴阳气血俱有损伤且有上下离决之势,病情危重。 此时欲治下厥,当用温药,则有碍于上竭;欲治上竭,须用凉药,则有碍 于下厥。如此治下碍上,治上碍下,温清两难,故曰难治。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2.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302条): 主症:发热,脉沉, 恶寒明显,无汗,神萎,乏 力,头身疼痛较轻,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一般发
热不高,亦无明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缓,阳虚程度较重。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助阳解表 ) 方药:麻 黄-发汗解表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黄连阿胶汤证证治-少阴热化证(之一)
主症:心中烦,不得卧;可伴咽干口燥,舌红少 苔或薄黄,脉沉细数。 病机: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泻火(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芩、 黄连-泻心火 成无已曰:“阳有余以苦除之
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补真阴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甘缓微汗
炙甘草-补中益气
益气温阳 炮附子-温经扶阳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二、少阴热化证(303) 【原文】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 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 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 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治禁:禁汗、下、火劫诸法, 以防伤阴耗阳之变 。
思考:吐法可以用吗?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一】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 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 足温者,可治。
几个辨证点:
少阴下利-伴口渴。 自利 太阴下利-不渴。 白虎加人参汤-热灼津亏 五苓散证-水停三焦 少阴病-阴阳俱虚 厥阴病-风火炽盛,灼津耗液 三阳证-多热证,实证。 阴寒上扰 三阴证-多虚证 阴虚阳亢(热化证) 阳气来复(太阴)
口渴
Leabharlann Baidu
心烦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 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 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第二节小结:少阴病以阳气之消长盛衰为判断预后 的关键,即少阴寒化证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一、太少两感证-少阴表证(301,302)
【原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 可治。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 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一】提要:阳回自愈可治证
少阴寒化证预后的良否,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一般是阳回者生,阳亡者预后不良。 阳回则生,有几个标志:其一,四肢厥逆变为 手足转温;其二,恶寒蜷卧,变为为恶寒而欲去衣 被;其三,下利自止,手足转温。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三】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原文三】提要:少阴病动血变证之一─热移膀胱证─可治证
少阴阳复太过,热伤血络。见“一身手足尽热”,是病情 发生了变化。少阴之脏移热于膀胱之腑,热伤血络,则见尿血 之症。“一身手足尽热”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本条未出方治,当以清解膀胱之热为法则,柯氏提出“轻 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张氏认为“可按温病学血分证 论治,用清热凉血养阴法,如犀角地黄汤等”,可供参考。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五】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 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 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注意:可治、必自愈并非不药而自愈。此时应据辨证 结果,采用扶阳抑阴之法,酌情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等方温经回阳。若因吐利而致阳气暴虚,阴阳气不相顺接, 脉一时不能接续所致“脉不至”,可以用灸法以温通阳气, 阳气通则脉可复。所灸穴位,临床上常以关元、气海为主, 亦可同时投以四逆汤等方剂,以增强疗效。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五】提要:少阴不治证 少阴病阳气将绝,阳气不复者,预后不良。 少阴病的预后,以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阳亡则死,亦有几个依据:一是纯阴无阳者死,如恶寒身 蜷、下利不止、手足逆冷、脉不至等;二是阴竭阳脱者死,如 下利止而时时自冒、头眩等;三是肺肾气绝者死,如少阴病息 高等,皆主死候。《伤寒论》所述的死证,是据当时的医疗条 件而言。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医疗条件优越,可以充分利用现 代化措施,积极抢救,则不一定就是死证。
概说
三、 少阴病: 1、概念:少阴病是以心、肾阳虚为主的全身性里虚寒证。 2、成因: • 直中-素体阳虚,阴虚或阴阳俱虚之人,感觉外邪,邪气直犯少阴,发为少阴病。 • 转属-病在它经,失治,误治损伤了心肾,形成少阴病。(多从太阳病、太阴病转属而来。)
例:60条,61条,69条,82条。
• 两感-阳经、阴经同时感邪发病,以太(阳)少(阴)两感为多。如301条和302条。
似睡非睡的状态,脉沉而微细伴无热恶寒、身蜷、欲吐不 吐、下利清谷、口不渴、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 少阴寒盛亡阳则可见吐利,汗出,咽痛、而局部无红肿, 脉沉紧无力。)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一】提要: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3.少阴寒化证的病机: 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4.少阴寒化证的治法: 温经回阳 5.方药: 四逆汤类方剂
第五节
少阴便脓血证、吐利证 (306~309)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
【原文一】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二】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
1.“脉阳微阴浮”之“阴”“阳”,是指尺脉和 寸脉而言。风为阳邪,少阴中风,寸脉当浮,今不 浮反微,是邪气不盛。少阴主里,尺脉当沉,今不 沉反浮,是阳气渐复之象。脉阳微而阴浮,标志正 盛邪衰,这是阴病见阳脉之候,故为欲愈。 2.“从子至寅上”指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子、丑、 寅三个时辰,是一日之中阴气已衰,阳气始生之时。 少阴病在此时得到阳气相助,是病欲解的最有利时 机,故此时为少阴病欲解时。
之”
成无已曰:“阴不足以甘补
煎服法:①阿胶烊化,主要滋补肾阴。②鸡子黄生用,为
血肉有情之品,补心血佳品。《本草纲目》:“卵 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卵黄 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原文】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 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代表方:麻黄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咽痛证:辨证施治
代表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少阴三急下证:急下
代表方:大承气汤
治 禁:禁汗、吐、下、火劫。
概说
7、预后:
阳回则阴寒退-愈 • 少阴寒化证 阳衰则阴寒盛-危 阴复热退-愈 • 少阴热化证
热盛之阴-危
【原文一】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提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附子汤证 主症: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 脉沉。本证背恶寒程度较重,且无发热。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 治法: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方药:炮附子量大温阳,人参补虚,参附相伍以温 壮元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芍药活血通 络止痛。在服药的同时可采用灸法以增强温 阳散寒止痛作用。 思考题: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
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概说
2、脏腑:
手-心,属火,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主。
少阴
足-肾,属水,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先天之本。
概说
3、表里关系: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3、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4、主证:脉微细,但欲寐。
概说
5、类型:
少阴寒化证
少阴病本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表证(即太少两感证) 少阴咽痛证 类少阴证:
少阴三急下证
概说
6、治疗: 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温经回阳)
代表方: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
附子汤,真武汤,桃花汤。
少阴表证:温经发汗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301条):
主症:发热,脉沉;伴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神萎,乏力,舌淡苔薄白。(一般发热不高,无明 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急,阳虚较轻。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解表(温阳解表 ) 方药: 麻黄-发汗解表 细辛-辛温雄烈,透彻表里 附子-温经扶阳
第七章 辨少阴病 脉证并治
英洪友
概说
一、少阴的意义:
• 少,小也;即阴气较少之义。
• 少阴主精气,与精气及精气活动有关的心、肾归少阴。
二、 少阴的生理:
1、 经络: •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
【原文一】提要: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1.少阴病提纲(281条)
微-火衰,阳气虚衰,鼓动无力。(弹力) 脉 细-水虚,阴血不足,脉失充盈。(轮廓) 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肾虚精不足-体力疲惫。 但欲寐 故列为提纲症。
心虚神不充-精神萎靡。
2.少阴病主症: 脉微细,但欲寐。(临床表现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四】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 竭,为难治。 提要:少阴病动血变证之二─伤津动血证─难治证
强发少阴汗,扰动营血,而致下厥上竭。病入少阴,气血阴阳俱衰。 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厥逆;四逆而不见汗出,是阳虚阴盛但 尚未至亡阳,治当扶阳抑阴而严禁发汗。若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 阴,更能扰动营血。阳气大伤,血失统摄,随虚阳上涌而妄行,则可发生 出血之变。至于血从何道而出,势难断定,故云“未知从何道出”。 阳气亡于下,故称“下厥”,阴血又从口鼻眼目外出而竭于上,故称“上 竭”。下厥上竭之证,阴阳气血俱有损伤且有上下离决之势,病情危重。 此时欲治下厥,当用温药,则有碍于上竭;欲治上竭,须用凉药,则有碍 于下厥。如此治下碍上,治上碍下,温清两难,故曰难治。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太少两感证证治-治当表里同治 2.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302条): 主症:发热,脉沉, 恶寒明显,无汗,神萎,乏 力,头身疼痛较轻,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一般发
热不高,亦无明显下利清谷,四肢厥冷)。
病机:太少两感初起,表证稍缓,阳虚程度较重。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助阳解表 ) 方药:麻 黄-发汗解表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提要:黄连阿胶汤证证治-少阴热化证(之一)
主症:心中烦,不得卧;可伴咽干口燥,舌红少 苔或薄黄,脉沉细数。 病机: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泻火(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芩、 黄连-泻心火 成无已曰:“阳有余以苦除之
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补真阴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甘缓微汗
炙甘草-补中益气
益气温阳 炮附子-温经扶阳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二、少阴热化证(303) 【原文】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 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 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 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治禁:禁汗、下、火劫诸法, 以防伤阴耗阳之变 。
思考:吐法可以用吗?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一】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 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 足温者,可治。
几个辨证点:
少阴下利-伴口渴。 自利 太阴下利-不渴。 白虎加人参汤-热灼津亏 五苓散证-水停三焦 少阴病-阴阳俱虚 厥阴病-风火炽盛,灼津耗液 三阳证-多热证,实证。 阴寒上扰 三阴证-多虚证 阴虚阳亢(热化证) 阳气来复(太阴)
口渴
Leabharlann Baidu
心烦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二】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 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 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第二节小结:少阴病以阳气之消长盛衰为判断预后 的关键,即少阴寒化证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 (301~303)
一、太少两感证-少阴表证(301,302)
【原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 可治。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 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一】提要:阳回自愈可治证
少阴寒化证预后的良否,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一般是阳回者生,阳亡者预后不良。 阳回则生,有几个标志:其一,四肢厥逆变为 手足转温;其二,恶寒蜷卧,变为为恶寒而欲去衣 被;其三,下利自止,手足转温。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三】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原文三】提要:少阴病动血变证之一─热移膀胱证─可治证
少阴阳复太过,热伤血络。见“一身手足尽热”,是病情 发生了变化。少阴之脏移热于膀胱之腑,热伤血络,则见尿血 之症。“一身手足尽热”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本条未出方治,当以清解膀胱之热为法则,柯氏提出“轻 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张氏认为“可按温病学血分证 论治,用清热凉血养阴法,如犀角地黄汤等”,可供参考。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五】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 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 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注意:可治、必自愈并非不药而自愈。此时应据辨证 结果,采用扶阳抑阴之法,酌情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等方温经回阳。若因吐利而致阳气暴虚,阴阳气不相顺接, 脉一时不能接续所致“脉不至”,可以用灸法以温通阳气, 阳气通则脉可复。所灸穴位,临床上常以关元、气海为主, 亦可同时投以四逆汤等方剂,以增强疗效。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五】提要:少阴不治证 少阴病阳气将绝,阳气不复者,预后不良。 少阴病的预后,以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阳亡则死,亦有几个依据:一是纯阴无阳者死,如恶寒身 蜷、下利不止、手足逆冷、脉不至等;二是阴竭阳脱者死,如 下利止而时时自冒、头眩等;三是肺肾气绝者死,如少阴病息 高等,皆主死候。《伤寒论》所述的死证,是据当时的医疗条 件而言。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医疗条件优越,可以充分利用现 代化措施,积极抢救,则不一定就是死证。
概说
三、 少阴病: 1、概念:少阴病是以心、肾阳虚为主的全身性里虚寒证。 2、成因: • 直中-素体阳虚,阴虚或阴阳俱虚之人,感觉外邪,邪气直犯少阴,发为少阴病。 • 转属-病在它经,失治,误治损伤了心肾,形成少阴病。(多从太阳病、太阴病转属而来。)
例:60条,61条,69条,82条。
• 两感-阳经、阴经同时感邪发病,以太(阳)少(阴)两感为多。如301条和302条。
似睡非睡的状态,脉沉而微细伴无热恶寒、身蜷、欲吐不 吐、下利清谷、口不渴、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 少阴寒盛亡阳则可见吐利,汗出,咽痛、而局部无红肿, 脉沉紧无力。)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
【原文一】提要: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3.少阴寒化证的病机: 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4.少阴寒化证的治法: 温经回阳 5.方药: 四逆汤类方剂
第五节
少阴便脓血证、吐利证 (306~309)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
【原文一】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二】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300)
【原文二】提要: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
1.“脉阳微阴浮”之“阴”“阳”,是指尺脉和 寸脉而言。风为阳邪,少阴中风,寸脉当浮,今不 浮反微,是邪气不盛。少阴主里,尺脉当沉,今不 沉反浮,是阳气渐复之象。脉阳微而阴浮,标志正 盛邪衰,这是阴病见阳脉之候,故为欲愈。 2.“从子至寅上”指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子、丑、 寅三个时辰,是一日之中阴气已衰,阳气始生之时。 少阴病在此时得到阳气相助,是病欲解的最有利时 机,故此时为少阴病欲解时。
之”
成无已曰:“阴不足以甘补
煎服法:①阿胶烊化,主要滋补肾阴。②鸡子黄生用,为
血肉有情之品,补心血佳品。《本草纲目》:“卵 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卵黄 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原文】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 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代表方:麻黄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咽痛证:辨证施治
代表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少阴三急下证:急下
代表方:大承气汤
治 禁:禁汗、吐、下、火劫。
概说
7、预后:
阳回则阴寒退-愈 • 少阴寒化证 阳衰则阴寒盛-危 阴复热退-愈 • 少阴热化证
热盛之阴-危
【原文一】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 (28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