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十二楼》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浅谈李渔《十二楼》中的新变与局限
浅谈李渔《十二楼》中的新变与局限作者:徐菲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十二楼》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短篇白话小说,十二个独立的故事,因均与楼阁有关系,所以结集成书。
十二个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婉妙逼真,在同时期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新变;局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30-01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代表作《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然而李渔也是继晚明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最大、最富有创作个性的白话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展现的是社会家庭中财产、婚姻、子嗣等问题。
李渔在创作小说时加以戏曲理论为指导,因此形成了其小说所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十二楼》中表现最为突出。
《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十二楼》,共十二卷三十八回,每卷一故事涉及一个楼阁,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均与楼有关,故名曰“十二楼”。
杜濬在《十二楼》的序里就说到这部小说是:“偕一世人结欢喜缘”,可见作品多为儿女情长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李渔力在把每一篇作品写得极具趣味,情节设计新颖,所以他时而铺陈直叙,时而留下悬念,时而曲折出奇,但又是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因而深受喜爱。
本文就从《十二楼》的新变与局限两个方面来浅析这部作品。
一、新变李渔曾说:“若稗官野史则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李渔是个极富创新精神而且又天才横溢的艺术家,求新尚奇成为他写小说的自觉追求。
(一)表现在形象特点上。
作为一部世情小说,《十二楼》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市井小民,有退避隐士,更有不正当职业者等,正是这些人物的出现使得作品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在平民化的同时,李渔还是尽力塑造一些奇异之人,这里的“新奇”表现在这些人能够打破传统道德标准的限制,并且努力去追求所思所想。
论李渔“道学”与“风流”合而为一的情爱理想及其文化选择
论李渔“道学”与“风流”合而为一的情爱理想及其文化选择钟明奇(一)“道学”与“风流”的合而为一,是李渔努力追求的一种情爱理想,体现在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许多小说戏曲作品中,表明李渔对此问题之思考所持观点的坚定与一致。
李渔思考此问题,乃是从男性视觉去体察,即他所推崇的“道学”与“风流”的合而为一,主要是针对男性而言。
李渔对何谓“道学”未有解释,然而对何谓“风流”实有自己独特的体悟。
《连城璧》第九回《妒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中李渔对此有专门的解释:若还有才有貌,又能循规蹈矩,不做妨伦背理之事,方才叫做真正风流。
风者,有关风化之意;流者,可以流传之意,原是两个正经字眼,为甚么不加在道学先生身上,常用在才人韵士身上?只因道学先生做来的事板腐处多,活动处少,与风流的字义不甚相合,所以不敢加他;才人韵士做出事来,如风之行,如水之流,一毫沾滞也没有,一毫形迹也不着,又能不伤风化,可以流传,与这两个字眼切而且当,所以拿来称赞他。
如今世上的人不解字义,竟把偷香窃玉之事做了“风流”二字的注解,岂不可笑!在李渔那里,“风流”具备的条件是,第一,须有才有貌,这当然是就男子而言的,如上所说,乃是从男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二,“风流”决不是偷香窃玉,而是循规蹈矩、不做“妨伦背理”之事前提下的男女风雅韵事。
所谓“风者,有关风化之意”,这种对“风”的解释,显然本之于儒家文化传统。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照李渔此种解释,“风流”两字本身也蕴涵“教化”、“劝惩”的旨意,与“道学”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皈依有本质相契合之处。
李渔对“道学”与“风流”合而为一情爱理想之追求,实包孕在他对“风流”一词的独特诠释之中。
李渔的真意是,“道学”的本质即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恪守不可弃置,所可抛却的乃是道学先生处世行事的拘执、沾滞与板腐;“风流”只要不违背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则尽可在情场、爱河中任意纵横,“如风之行,如水之流”,无有定式,无所不可。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付晓丽【摘要】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李渔;《十二楼》;风情;道学【作者】付晓丽【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教务处,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同时也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力最大、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李渔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以曲家名世而且小说亦佳。
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
此书在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在正文前之书名下,又名《十二楼》。
可见清代对这部书的重视。
李渔是“清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孙楷第语),他的白话短篇小说被推誉为“清代小说之冠”,在民间亦曾流传着“笠翁小说一出,一时国门纸贵”的佳话。
而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有着比较鲜明的民主思想,而且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二楼》中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李渔的人生定位,并藉此确定他与《十二楼》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的地位。
论李渔《十二楼》情理冲突的调和
始 终 处 于 调 和状 态 。《 十 二楼 》 中的 情理 调 和 , 概 青
子, 进 而 隔墙 细语 , 流 叶传 书 , 来自 南 爱 情 最 终 战 胜 了
封 建 礼教 “ 授 受 不亲 ” 的教条 , 赢 得 推 墙 成 婚 。 小 说
同、 进 步 与 落 后 并 举 的 调 和 性 。 本 文 即 以 其 中 抒 写
的爱 情 、 亲 情 与 友情 等 中国历4 - E / J " 说 的几个 重 要母
看 似 对 立 的情 理 调 和 。其 情 理 调 和 , 主要 表 现 为 爱 情 、 亲 情 与 友 情 母 题 分 别 演 绎 出的 自 由 爱 情 与 封 建婚 姻 、 绝 户 承 祧 与 忠 义 孝 悌 以及 邪 恶 私 心 与 正 义 仁 心之 间 的 调 和 。
关键词 : 李渔 ; 十二楼 ; 情理; 冲 突; 调 和
2 0I 3年 6月
伊犁 师范学 院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n r n a l o f Yi l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J u n. 2 O1 3
Vo l _ 3 2 NO . 2
第 3 2卷 第 2期
论李渔《 十二 楼 》 情 理 冲 突 的调 和
杨 绍 固
( 和 田师 范 专科 学校 语 言 系, 新疆 和 田 8 4 8 0 0 0)
浅析《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
浅析《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
崔文元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33
【摘要】媒妁作为缔结婚姻的中介者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中便多有媒妁形象出现。
本文以《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为研究主体,旨在通过分析《十二楼》中媒妁群体的类别特点以及媒妁行媒动机,
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媒妁形象背后所反映的文学创作技巧与时代价值。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崔文元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略谈"三言"、"二拍"中的媒妁形象
2.被"异化"的失语者——古典戏曲中的"媒妁"形象嬗变
3.《欢喜冤家》反映的媒妁群体与媒妁形象的艺术表现功能
4.元代婚恋
民俗中媒妁习俗探析——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媒妁形象5.古代的媒妁与《金瓶梅》中的媒妁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渔《十二楼》的文人化特征
《 十二楼》 的作品几乎都是 作者独立构思完成 的 十二篇 中的两 篇 作者 声称 有 出处 ,合影 楼》 《 结 尾说 :这段 逸事出在 《 “ 胡氏笔 谈》 1 , 《 ”] 在 鹤归楼》 一 里作者又讲 “ 这些事迹 , 出在《 段氏家乘》 有一篇 中, 《 鹤归楼记》 …, ” 但是否真有其事, 无从论证 。因为
话本 小说在 宋 元 时期的 民间话 本 再到 明清两 代文 人话 本的发展 过 程 中 , 体现 了由 民间化 、 乐性 娱
城里 迁 到乡下 , 乡下有 强盗 和官府 的侵 扰 , 又迁 到城
里生活 , 们 常 常 他 施惠 于呆 叟 。顾呆 叟 的 经 历和 李 渔 相 似 , 渔在 考 李
瞿古人爱 慕一 位小 姐 , 借助 于望远 镜 , 他 不仅 使小 姐
取金华府 庠后 , 乡试 几次 失 败 , 淡 漠 了仕 进之 意 , 遂 那 时他 三十 岁左右 , 治 七 年 以前 他 生 活 在 兰溪 和 顺
到文 人化 、 案头化 的变 化趋 势 清初 李 渔 的《 十二 楼》 为代表 的话本小 说 更 明显 地体现 出这 一变化 。 李渔《 十二楼》 中文 人 化 、 案头 化 的特点 主要 体
为, 实用主义、 调和主义人生哲学充斥于《 十二楼》 的
字里行 间。 比如 段 玉 初 l 凭 借 苟 且 偷 生 的处 世 原 1
本》 是这个阶段话本小说的代表。“ 三言” 二拍” 和“
的大部 分作 品是 作者 从 野 史 、 说 、 记 小说 、 曲 传 笔 戏 及时事 中撷取 所 需要 的故 事 或 人物 创 作 而成 , 少部 分是根 据前 人作 品加工 而成 。
受史传文 学 的影 响 , 人 看 小说 非 常注 重 故 事 的真 古 实性 , 因此作 者常把 假的 当成 真 的来 写 , 以增加 故事
论李渔《十二楼》凸显人物形象的技巧
论李渔《十二楼》凸显人物形象的技巧作者:邓小清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9期摘要:李渔小说《十二楼》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为了凸显这些形象,作者借鉴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情节结构的对称安排、设置成双成对的对比性人物组来实现对比,凸显其个性;或假托其他陪衬人物的情感反应、评论认识,突出其形象。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人物形象李渔以戏曲知名,但他在小说方面也有不俗成就。
孙楷第先生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
”剔除该说法的夸大成分,亦可见其短篇小说创作成就之不凡。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
《十二楼》收《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等十二篇小说,均以楼阁名为题。
这些小说,以个人命运、男女婚恋、家庭离合为题材,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形象。
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借鉴其所擅长的传奇创作的方法,以戏剧中常用的对比和映衬手法来凸显人物个性,技巧娴熟,从而使得其白话小说带上一定程度的传奇化特征。
一、较短量长,凸显个性小说和戏剧都是叙事作品,都以写人为第一要务。
但小说写人方法灵活多样,选择余地较大,戏剧则受表演艺术限制,要求可视化和表演性,只能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来写人。
为了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剧本作者往往通过不同思想观念和性格特点的人物类比,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凸显主要人物个性。
李渔作为一个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深谙此理,创作小说之际,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了戏剧写人的方法来写白话小说,表现为以对话来代替叙事,以对白和动作来强化矛盾冲突。
其小说集《十二楼》中的多数作品都有上述特点,即善于通过语言、动作描写,集中呈现各个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以形成强烈对照,在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特点。
《生我楼》中的尹小楼换了破衣旧帽,穿着苎袜芒鞋,捏着卖身招贴,在街头打坐。
从《十二楼》中的“红娘”角色看李渔小说的创新
尊却认为 “ 今 日之 事 ,倒 合了吾 兄 的尊造 了,若还是 一男 一 女做 了夫 妻 ,倒是双而不单 ,恐 于尊造有碍 ,如今 两女一 男 ,除起一双 ,就要单 了一个 ,岂不是命犯孤鸾 ?这等看起来 , 信乎有命 。从今 以后 ,再 没有 兰摧玉折之事 了。 ” … , 三人成婚 ,是最好 的安排 。 正如小说 中众人评价 :“ 上界神仙之乐不能有此 ,总 亏了一 位刑尊 , 实实 的怜才好士 ,才有 了这一番 盛举” … ’ ,刑尊大人 既怜二女 的温柔 和美貌 ,又怜袁士骏 的品德与才 学 ,将他们 牵在 一起 ,成就 美满姻 缘 。 钱氏二女既不倩红娘 的作合 ,又摆脱 了父母 的安 排 ,就成 了好事 ,刑尊 大人功不可没 。在这 出 以婚姻 为主题 的喜 剧 中 ,刑尊 大人 同 时兼任 了 “ 父母之命” 与 “ 媒 妁之 言” ,调和 了诸 多矛 盾 ,充 当了 “ 史上最 有力 量的红娘” 之角色 。刑尊大人这一有力 的红娘 ,正是寄寓 了千百年 来人 们对清官的期许 ,世上若有如此清官 ,便不愁女 子所适非人 了。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 ,“尚奇 ”是一 种悠 久的传统 ,而 “ 新 奇 同质” , 创新 ,是 “ 尚奇 ” 的最佳 注解 。清初 著名作家李 渔 ,是个很 有 求新 意识的人 ,正如其 在 《 闲情偶 记》 中所 说 : “ 人惟 求 旧 ,物惟 求 新 。新也者 ,天 下事 物 之 美称 也 !而文 章 一 道 ,较 之 他 物 ,尤 加 倍 焉。 ” “ 他 的 白话 短篇小说集 《 十二楼》正 是充满 了创新 之处的文本。 清人 杜浚在 《 十二楼序》 中说 道 ,笠 翁 曾 自称 “ 吾 于诗文 非不 究 心 ,而得 心应手 ,终不敢以稗官为末 技”,可 见李渔 对小说创 作是极 为 用心 的。李渔书写 日常的人情 物理才 能使作 品具有鲜 活而 长久 的生命 , 他一 直提倡 从平 凡 生 活 中 选取 素材 ,从 耳 目之 见 、 日常 起 居 中找 出 “ 奇 ”处 。为 了达 到 “ 常中见奇 ” 的思想 ,李渔对 传统 题材进 行 翻新 。 显示 出独 特的创作魅力。男女爱情婚姻在古典文学作品 中可谓是一个 最 多见 的题 材 , 很 难出新出奇。但是李渔为这种传统 的 “ 才子佳人 ”爱情 题材 找到了新角度。在以往的小说中 ,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奈何礼教 约 束 ,不得 以尽情 畅谈以表衷 情 ,只得 以 丫鬟代 为牵线 搭桥 ,传 情达 意 , 《 西厢记》 一 出, “ 红娘” 角色几 乎被定 型 ,仿佛才 子佳人能 够成全 婚 姻 ,全赖 红娘之作合 ,丫鬟似乎已经成为 “ 红娘” 的固定角色 。李渔在 《 十二楼》 中便打破这种常规 ,在 传统爱 情小 说中开辟出一条新路 。 形影为媒 ,何用红娘牵线 段美 满的姻缘能够成全 ,爱情显然是其 中最大 的力 量 ,爱情 自然 会找 到出路 ,又何愁没有红娘牵线?《 合影楼 》’ 中爱情 的发生 一反历 来 描写才子佳 人的旧套 ,打破了红娘穿针引线 的传统模式 。珍生和玉娟 家 有宿怨 ,二人父亲将宅子以高墙分隔 ,使两家彼此不得 相见 ,而二人 无 意 中在 高墙 下的 7桥洞 两端看 到对方 在水边 的倒影 ,便生 出种种情 愫 , “自从 相 遇 之 后 ,终 日在 影 里 盘 桓 ,只 可 恨 隔 了 围 墙 ,不 能 勾 见 面” … ’ 。二人都想接触彼此 ,奈何玉娟 父亲严 加防范 ,不得相对详 谈 , 便想 出荷 叶作为邮筒 ,漂去对方水岸 ,吟诗传情 ,未到半 年两人 的情 诗 竟汇成厚 厚的一帙 《 合 影集 》 。 元 明清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 ,一般都设置 了一个为 男女主角牵 线 搭桥 、传情 达意的的媒 人 ,而这种 “ 对 影传情 ,流水 传书 ,荷 叶递 柬 , 终成眷属 ” 的爱情故 事却是 “ 从来 未有其 事” 。李 渔的朋友 杜浚在这 篇 小说末 回的评论 中说 :“ 影 儿里情 郎 ,画儿 里爱宠 ,此传奇野 史 中两 个 绝好 的题 目,作 画中爱宠 者 ,不止 十部 传奇 ,百 回野 史 ,迩 来 遂成 恶 套 ,观者厌 之。独有影儿里情郎 ,自关汉卿 出题之后 ,几 五百年并无 一 人交 卷。不期今 日始读异书 ,但 恨 出题者 不得 一见 。 ” 直接 将 “ 红 娘” 这一 角色免去 ,让珍生和玉娟的爱情在水 中倒影 中生发 ,在水面荷筒 里 传递 ,让读 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新意 同时 ,更深刻地理解 了 “ 水满情 偏 炽” ,人为 的阻隔力 量有 限 ,纵使鸿沟也隔不断 自然情感生发 的事实 。 二 、刑尊为媒 ,清官巧成姻缘 李 渔极力主张文学创作要使人消愁 ,给人带 来快乐 ,即所谓 : “ 传 奇原 为消愁设 “ ”” 《 夺锦楼 》讲述 的便是一个通篇 充满喜剧色 彩的故 事 。钱小 江与妻子边氏 向来 不和 ,两 个貌美 如花 的女儿 已及 婚嫁 之龄 , 但夫 妇俩 均满对方选婿的主意 ,竞 “ 各 自为政 ”,不考虑 对方 ,各 自为 女儿 选了两名女婿 ,弄 出了 “ 生二女连吃 四家茶 ”的尴尬局面 ,闹得不 可 开交 ,只好上了公堂 。刑尊大人得知情况后 ,认 为 “ 父母之命 ,媒妁 之 言 ,二者均不可少 。边 氏所许 者 ,虽有媒 言 ,实无 父命 ,断使 之就 , 虑 开无父之门 ;小江所许者 ,虽有父命 ,实少媒言 , 判 使之从 ,是辟无 媒之径 ” ,于是将 四家男 子和钱 氏二女都 召集在一 处 ,让 二女 自 行 选择 嫁谁 为妻 ,谁想这两位佳人 ,见 了四人奇怪 的面容 ,没有一个 满意 ,都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品读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黄萍萍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摘要:明末清初作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
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具体表现为:女性“失语”、男性代言以及女性自觉将男权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
此种书写,与李渔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女性观有关。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女性观一、女性形象群(一)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封建宗法制度下,门第、权势成为联姻不可回避的因素。
“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1]《合影楼》中,玉娟向封建礼教宣战,有情人终成眷属。
《夏宜楼》中的詹娴娴,美貌端正,“既有秾桃艳李之姿,又有璞玉浑金之度”[2],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奋力抗争,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假亡母托梦相告以遂心愿。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女性《奉先楼》的舒娘子其一生都被男性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对封建礼教严守不逾,表现出温柔顺从的女性气质。
《闻过楼》中,呆叟妻子是个完全不发声的人物,甘作男性的附属品,并以男性的意愿为行动准则。
(三)反抗男权社会的先行者相比玉娟、娴娴此等大家闺秀,小门户的女子受到闺门束缚就少得多。
如《拂云楼》中的丫鬟能红,巧用为小姐“过耳目”之名,顺理成章地嫁给裴七郎。
其才其胆是实现爱情自主的决定性因素。
她追求婚恋自由,丝毫没有流露出婢女的卑屈与从属感,又有超强的洞察力,善用智谋驾驭认主,无论是对韦家长辈还是在对待裴七郎的态度上,都表现出从容自信的一面,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事态度。
(四)为爱情丧失自我的女子《鹤归楼》中的圆珠,温柔体贴,从一而终。
当这种等待被赋予生命全部意义,就表现出患得患失,一旦希望落空,精神世界必然坍塌。
圆珠之死是必然的,过分依赖男性,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与意志。
她生命的全部要义就是丈夫,忽略了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一)女性“失语”所谓“失语”,并非生理或病理性的原因而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或丧失说话的能力,而是指女性在公共场合丧失了发言的权力。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李渔短篇小说中的男主角形象
李渔短篇小说中的男主角形象明清之际的拟话本小说在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取得杰出成就的作家一李渔,他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代表了清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
纵观前人对李渔小说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研究点多放在李渔戏曲小说的创作论、女性形象研究等方面,在男主角形象分析这一方面却少有涉及,故本文试将分析李渔小说中男主角的形象,为读者全面了解李渔的小说提供一些借鉴。
一、人物形象分析李渔短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共有24篇,其中《十二楼》中,婚姻问题占据了一半以上,《无声戏》以家庭琐事为题材,涉及财产、婚姻,子嗣和伦理等,两部小说集涉及到的男主角形象有28个,其中青年才俊占了9个,隐士有2个,财主为9个,商人、手工者及其他有8个,下面就对这然三类人物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青年才俊他们大都饱读诗书,在地方上都有才名有声望,这些才子和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形象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有才华,少时便闻名于乡野,如《鹤归楼》的段玉初,少年时便有“神童”的美誉,《夏宜楼》中的瞿估,《拂云楼》中的裴远,《合影楼》中的屠珍生、《十卺楼》中的姚戬、《奉先楼》中的舒秀才、《美男避惑反生疑》中的蒋瑜、《男孟母教合三迁》中的许季芳、《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中的马麟如等,这些篇目的男主角都是有才名,并且相貌丰美的,无一不是风度翩翩风流俊俏的。
另外他们都有着重婚恋而轻功名的态度。
另外传统伦理道德的消解也是这类人物的一大特征,李渔小说笔下的男主角在追求女子时,并不像《金云翘传》等那类才子小说中的主角一样中规中矩,这是李渔小说曾受非议的原因,如在《合影楼》中屠珍生一见到管玉娟的影子就直接说“不如合在一处做夫妻”,双手捞影子做拥抱状,还泅水过去欲抱玉娟,活生生的一个纨绔子弟形象。
(二)隐士代表人物《三与楼》中的虞素臣、《闻过楼》中的顾呆叟,他们都不热衷于功名利禄,虞素臣一心放在修筑园林上面,顾呆叟向往山村隐逸生活。
虞素臣待人和善,不图他人之利,对觊觎他房屋已久的唐玉川父子,仍不计较自己得失。
李渔小说《十二楼》人物群像及科举观念探析
李渔小说《十二楼》人物群像及科举观念探析作者:杨佳雯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9期摘要:《十二楼》是李渔在其作品创作高峰期——杭州十年写的一本拟话本小说集。
全书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以一座楼为中心线索,各个故事相互独立无太大关联。
每个故事包含的主题也不一样,或惩戒、或规劝、或展现婚恋观。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又抓人眼球的故事体现了作者追求故事奇巧的创作思想,同样也体现了李渔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科举观念一、《十二楼》的主要内容李渔《十二楼》中的每篇故事都可以用其开篇的话来概括,故事开头就已经交代了大致的中心思想及情节发展,如“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件件可以消除,独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只除非禁于未发之先”[1]1。
合影楼讲的就是珍生与玉娟的爱情故事。
珍生是个风流才子,跌荡豪放却是个情痴,玉娟则娇媚百态。
两个人影子相爱,历经坎坷,最后管屠两家芥蒂消除,水阁用做金屋以贮两位才子佳人。
夺锦楼与合影楼不同,夺锦楼讲的是因夫妻性情不合,各自偷偷给儿女许下婚事上演的一出闹剧。
“都说缟布不换绮罗,铜锡不输金玉。
如今说件轻许婚姻之事,兼表一位善理词讼之官,又与世上嫁错的女儿伸一口怨气。
”[1]25夫妻二人闹到官府,刑尊判姻事二位佳人得配才子,传为一段佳话。
三与楼中“宝剑赠与烈士,红粉送与佳人。
没有千年不变的江山,没有百年不遇的楼屋。
与其送到儿孙手里烂贱的送与别人,不若自寻售主,还不十分亏折”[1]25。
直接点明中心思想,从开头就可以看出三与楼讲得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唐玉川喜欢屯田产,他的儿子却对好房子有执念。
唐玉川的邻居虞素臣喜欢造房子,唐家想买他家的高楼,然而素臣偏偏不卖园中的高楼,素臣有位友人看不惯唐家的行为,偷偷在土里埋了二十锭银子,最后误会解开两家和好如初。
也是一个大团圆结局。
“世间可爱的花卉不知几千百种,独有荷花一件更比诸卉不同:古人说他是花之君子,我又替他取一别号,叫做花之美人。
李渔小说《十二楼》中的文人群像探析
注, 其戏 曲理论 著 作《 闲情偶 寄 》 获得 了极 高的评 价 , 而 对他 的 小说 的 评价 则 夹杂 着 毁誉 参 半 的现
象。李渔的小说 主要有《 无声戏》 ( 后 改名为《 连城璧》 ) 、 《 十二楼》 ) 。李渔的单本 小说《 十二楼》 中 的文人是 那个时代 的 缩影 , 也 是他 自己某方面 的映 照。 李渔一 生从 富足到 衰 落 , 从 壮 志 图仕到 四方 献艺, 从 明朝 到清 朝 , 可谓 历尽 百 态。其 笔 下 的 文人 也是 类 型 多样 , 困境 重 重 , 呈 现 出复 杂 的 心 态。
二楼 , 仙人 之所 常居 。 ” 但 在这 本 书里 , 十二 座楼绝 非 文人作 为 文化 的主 要 创 造 者 , 也 自觉 地充 当 了
传承 文化 的角 色 , 而 这 种 至上 的地 位 为 他 们赢 得 了 长久 的社会 优 势 。这 种 优 势使 他 们 不仅 处 于 “ 士 农 工商 ” 之冠 的地 位 , 而 且 当他们 走仕途 经济 这条 路一
的阻力 可想 而知 。然 而二人 一看 到彼 此 在水 中的倒
( 一) 风流 多情 : 大胆 追求爱 情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2—2 1
影 便 坠人爱 河 , 珍 生更 是 不 管 不 顾 , 大 胆 追 求 玉娟 。
湖北科技学 院学报
总第 3 7卷
初 次见 面就 要求 “ 合 在 一 处做 了夫 妻 ” , 惹 得 玉 娟 发
与人 物 的命 运 紧 紧相 扣 , 或为 劝诫 之 主 旨, 或 为骤 转 之因由, 意义重 大 。
流” 似 乎仍然 被捆 绑在 一起 , 成为 一种 特定 的文化 现
象。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导语】:李渔李渔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最大,也是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毕业设计(论文)--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李渔作品中的商业意识研究——以《十二楼》、《无声戏》为例姓名学号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 1班指导教师2015 年 3 月 24 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潮 (3)第一节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 (3)第二节清初经济环境对文人的影响 (3)第二章商业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5)第一节新奇的创作风格 (5)第二节观众本位的思想特征 (8)第三节商业思想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10)第三章商业意识对后世的意义 (12)第一节后世小说中李渔的影子 (12)第二节李渔对当今文人的影响 (12)参考文献 (15)致谢 (16)摘要李渔的小说创作意识上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商业意识。
本文试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极速发展、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来论述商业意识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以及这些商业意识对当今文化市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渔小说创作商业意识ABSTRACT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li yu is a famous novelist, drama theorist, dramatist.In his novel creation consciousness on different is his business sense.The article tries from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to discuss business sens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and the significance in today's cultural market.Key words: Li yu; Novel creation; Business sense第一章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潮第一节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年代,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史无前例的繁荣昌盛,码头、都会、名镇林立,商品鳞次栉比,卖家生意红火,商品种类比之前大大增多,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再加上市民阶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各种商业活动纷繁异呈,因此人们对于娱乐通俗的需求也日渐增加,经济的繁荣、思想解放的高涨、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些变化深深影响了当时百姓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从而使得个人的生存方式产生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影响着社会行为取向的变化,尤其是到了明中叶的时候,人们的商业思想商业意识特别活跃,大家开始摒弃传统中认为经商是贱业、末业,看不起言利的观念,发家致富、追逐名利变成了生活中很常见的状态,更有人明确地提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观点,尤其是在杭浙一带。
论李渔《十二楼》的尚奇、尚情倾向
作者: 崔富雅;付龙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李渔;《十二楼》;尚奇;尚情
摘要:李渔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充满浓厚的尚奇、尚情倾向:在情节构思上,他通过不同的道具和情节设置,依靠误会巧合,设置悬念来构筑新奇作品;在人物形象上,他注重故事中人物异于常人的地方,让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魅力;在情感表现上,他既关注以情为根基和以欲为诉求的男女之情,更强调袒露胸怀的真率之情。
这就使得他的小说戛戛独造,又充满了真情真意。
正因如此,后人予以此书极高评价。
《十二楼》之《拂云楼》中能红人物形象分析
《十二楼》之《拂云楼》中能红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舒沂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9期摘要:能红是《拂云楼》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她的出现、她的计谋,一步步推进故事的发展。
能红依持自身的巧言善辩、无双智计拨弄着他人的命运,也为自己挣得一个于婢女之身而言相对较好的前程。
能红聪敏狡黠却不乖滑奸诈,能言善辩却也句句深入人心,虽以计谋得偿心愿,却也能持身以正,识人断物之智更是叫人拍手称绝。
她行事果敢坚毅,敢作敢为。
在这个出身卑微却少有奴隶气息的女子身上,既可看到人性之复杂,看到她为求取人的相对平等而做的诸多努力,又可窥见封建奴仆制的罪恶。
能红的出现,实为古代小说的丫鬟群像增添了极为独特的一卷。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拂云楼》能红人物形象李渔《十二楼》讲了十二个故事,其中《拂云楼》主要讲闺阁中婢女行月老媒人之职的故事。
作者于故事开端引用一首诗开宗明义,指出了婢女暗中传信的重要作用,莺莺、张生得成眷属也正是功归于斯。
“梅香”二字作为丫鬟的通号,“梅者,媒也;香者,向也”,取其外牵内合之意。
然而作者在这里却是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
作者讲的第一个小故事,写明朝有个嫠妇,从二八年华开始守寡,守到四十余岁,最后却因房中婢女与人私通,引奸夫入室,致使嫠妇失节。
这则故事讲的是梅香之恶,训诫之味颇深。
而《拂云楼》第二则故事中,梅香是善是恶,却不能一言蔽之。
故事讲的是宋朝元?年间,一个名为裴远的秀士,排行第七,人都唤他七郎,因家中嫌贫爱富,舍原定的韦家之亲,而令七郎娶富室之女。
然富家之女奁丰貌啬,行卑性高,裴七郎深以为耻。
一日端阳佳节,阖郡男女都结伴出游。
不虞飓风大作,七郎之妻大出洋相,众游玩少年却因风浪之故得以窥见两个绝色佳人(韦家小姐与能红)。
事后裴妻外感疾风暴雨之激,内谙自身容貌之陋,郁闷而终。
妻子身亡对七郎而言却如鲠之去喉,畅快十分。
几经波折,裴得韦家小姐之婢能红相助,娶了小姐和能红二人,享齐人之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渔《十二楼》中的才子佳人形象刘婧(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46)摘要:李渔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塑造了一批才子佳人形象。
受特定时代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批才子佳人形象带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一特点给作品赢得不少市场,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才子佳人;市民气息;局限性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注重对他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研究,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有所忽视,评价也不甚公允。
以往对李渔小说的研究,主要在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世俗化和小说的个性化几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从李渔的小说作品入手,具体来说是从作品中的某类人物形象入手,给作者及其小说作品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认识。
一《十二楼》是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书中共收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座楼,楼名即篇名,故总称《十二楼》。
这十二个故事差不多都是戛戛独造,不拾他人牙慧的。
李渔曾颇为自负地宣称:“若稗官野史,则有微长,不笑美妇一颦,不拈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
使数十年来无一湖上笠翁,不知为世人减几许谈锋,增多少瞌睡”[1]。
李渔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正是才子佳人小说风行的时期,这对李渔小说的创作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十二楼》中,共有六篇小说写的是有关才子佳人的故事,这六篇小说分别是《合影楼》、《夺锦楼》、《夏宜楼》、《拂云楼》、《十卺楼》和《鹤归楼》。
在这几篇小说中,李渔塑造出了一批才子佳人形象。
这些才子有《合影楼》中风流才子的公郎屠珍生,《夺锦楼》中“命犯孤鸾”的才子袁士骏,《夏宜楼》中的“贼眼官人”瞿佶,《拂云楼》中的风流少年裴七郎,《十卺楼》中十次娶妻的姚子榖和《鹤归楼》中性体安适的段玉初、淡功名富贵而以妻妾之乐为最的郁子昌;佳人有《合影楼》中的道学先生之女管玉娟、路公之女路锦云,《夺锦楼》中的鱼行经纪之女,《夏宜楼》中的詹公之女娴娴,《拂云楼》中的韦小姐及其侍婢能红,《十卺楼》中的屠姓之女和《鹤归楼》中的姐妹围珠与绕翠。
《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些才子佳人不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不再是逾墙钻穴,偷偷幽会。
他们都别出心裁,各显神通。
有的对影谈情,流水传书;有的用西洋千里镜偷窥墙院中的美人,假冒神仙;有的耻于妻丑,一跪得双娇。
这些才子,已不再做《西厢记》中的“至情种”张生,对于容貌较好的女子,他们是来者不拒;此处佳人,除颜色俱佳外,也不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们的身份也不全是大家闺秀,更少了往日的羞羞答答、悲悲切切、忸忸怩怩、缠缠绵绵、磨磨蹭蹭,遇到风流才子,他们敢爱敢恨,甚至还会大吃“竞争对手”的醋。
可以说,李渔在《十二楼》中塑造的这批才子佳人形象散发着浓厚的市民气息。
在那个时代,市民是一个新兴但却非常活跃的阶层。
较之知识分子,他们少了些故作姿态;相比农民,他们又缺少了一份纯朴真挚。
《夺锦楼》中的两位佳人,堪称国色。
但他们的真实身份却是鱼行经纪之女,也就是说,她们只不过是一个小商贩的女儿,虽是比较聪明,但却不曾读书,只能记账打算而已。
《拂云楼》中的裴七郎,只因为妻子相貌丑陋,就天天盼着她早生早化,一点不念夫妻之情,可谓极端重视自我。
二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最先出的几部都是才子佳人求偶择婚的故事。
“才子必定要有才貌双全的佳人为偶,于是外出访求,…游婚姻之学‟;才女也必定待才子而嫁。
”“作者心目中的…才‟主要是能诗擅文,诗便成了男女主人思慕、追求的契机和表达倾慕之情的方式,婚姻之事便注入了文雅风流的内容。
”[2]通常这类才子佳人的故事有着明显的创作规律,有人曾总结为“诗才赢得佳人心,八股才保得婚姻成”,几乎概莫能外。
但在《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些才子佳人却求新求异,别具一番风味。
《夏宜楼》中的风流才子瞿佶,买下西洋千里镜,首先想到的不是登高凭远,观望景致,而是要让千里镜建立奇功,为他做一件终身大事。
可以说一开始瞿佶的动机就不纯,在他向詹公求亲却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并没有丝毫的难堪,依旧很自信地说:“这头亲事,拿定是我的,只迟得几个日子。
但叫媒婆致意小姐,求他安心乐意,打点做夫人”这样的才子,明显少了份含蓄和内敛,多了份自信,甚至可以说自负。
当他做了孝廉,仍没有得到詹公的许婚之意时,他让媒婆这样转告小姐娴娴,“说他这条灵魂,在生的时节尚且一刻不离,你做的事情他件件知道;既死之后,岂肯把这条灵魂倒收了转去?少不得死跟着你,只怕你与那一位也过不出好日子来。
不如死心塌地地只是嫁他的好。
”这样一番话,仔细一品,似乎有威胁之意,隐隐约约也有一种市井无赖之语的味道。
《合影楼》中的道学先生之女管玉娟,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但当她听说抢走了她的情郎的路公之女锦云前来问安时,她便一发焦躁不已,只说:“他占了我的情人,夺了我的好事,一味心高气傲,故意把好事骄人,等不得我到他家,领先上门来羞辱。
这番歹意,如何依允得他!”这样一番话,完全失去了她的小姐风范,竟表现的几同小家女儿。
《夏宜楼》中的詹公之女娴娴,有才有貌。
作为官宦人家的小姐,想着她应该高雅一些,但是当她看到媒婆手中拿着的瞿佶续的后半首诗后,她便认为瞿佶是神仙了,于是她对着媒婆讲出这样几句奇话,道“这等看起来,竟是个真仙无疑了!丢了仙人不嫁,还嫁谁来!只是一件:恐怕他这个身子还是偶然现出来的,未必是真形实像,不要等我许亲之后他又飞上天去,叫人没处寻他,这就使不得了”。
具体来说,《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批才子佳人形象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这批才子佳人身上带着极端重视自我的市民气息。
《拂云楼》中的裴七郎娶了个丑女封氏,不但不在人面前承认,而且还附和众秀才笑骂她,甚至还时时默祷神明,希望她能够早生早化。
当丑妻亡故后,他“只当眼中去屑,那里畅快得了”。
这边妻子刚刚亡故,那边为求佳人就轻易交付了千金膝头,一日夫妻百日恩那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断断不为。
《合影楼》中的管公之女玉娟听说珍生别娶之后想的是“背了盟言,误得自己不上不下”,一味的去抱怨对方,并不考虑对方的难处。
其次,在《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些才子佳人之情,往往抽离社会人生的环境因素而表现为一种自然情欲。
身份的贵贱,门第的高低等,都不再有多大的意义。
而才与貌才是男女之情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种爱情的自然欲求成分重,社会性的因素少,大多才子佳人彼此仰慕的是对方的容貌之美、才华之美,往往是情随欲起,欲伴情生,情与欲相互交触,螺旋上升,但情欲成分多,情感成分少,…爱‟成了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独特的气质、性格和心灵情感的契合,钟情实力钟貌,爱情变异为好色。
”[3]《十卺楼》中的秀才姚子榖,娶的虽说是温州城内第一个美貌佳人,但此佳人却是一个石女。
当新妇恳求姚子榖不要把她赶走时,姚子榖这样说到:“我看你这副面容,真是人间少有,就是无用,也舍不得休了你。
少不得留在身边,做一匹看马。
只是看了这样的容貌,就像美食在前不能入口,叫我如何熬得住”。
当他发现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石女的妹妹异常丑陋时,他说到:“昨日那一个虽是废人,还尽有看相。
另娶一房生子,把他留在家中,当做个画中之人,不时看看也好。
为甚么丢了至美,换了个至恶的回来?用又不中用,看又不中看,岂不令人悔死”。
《夏宜楼》中,瞿佶用西洋千里镜窥得詹家众女裸浴及小姐娴娴的花容月貌,感于美色,急央媒人求亲。
当娴娴小姐听说瞿佶相貌十分俊俏后,竟然置平时的家教于脑后,芳心暗许。
成亲后,“吉人既占花王,又收尽了群芳众艳,当初刻意求亲,也就为此,不是单羡牡丹,置水面荷花于不问也”。
可见,在《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才子佳人之情,貌的作用十分突出,自然情欲十分明显,而精神、情愫的位置退居后列。
再次,李渔在《十二楼》中塑造的这批才子佳人,他们对至情的追求少了些,多的是对生活利益的世俗考量。
这六篇有关才子佳人的小说中,除了《鹤归楼》中的两对才子佳人表现出少有的真情外,其他几篇中则很少有真情出现。
《合影楼》中的才子佳人珍生与玉娟,当二人因消息隔绝互生误会而双双病倒时,玉娟想的是珍生背盟“误得自己不上不下”;珍生念的是“闻得路小姐娇艳异常,他的年庚又与我相合,也不叫做无缘。
如今年庚相合的既回了去,面貌相似的又娶不来,竟做了一事无成,两相耽误,好没来由”。
私欲沉重,才子佳人两方,似乎都担不起个“一往情深”的招牌。
《夺锦楼》中,只因才子应该配佳人,那位实实的怜才好刑尊才有了一番盛举——把鱼行经纪的两个国色女儿许配给“命犯孤鸾”的才子袁士俊。
这里的才子佳人之前根本就不认识,只不过是男有才女有貌罢了,毫无真情可言。
《夏宜楼》中,有这样几句话“吉人瞒着小姐与他背后调情,说着下身的事,一毫不错。
那些女伴都替他上个徽号,叫做…贼眼官人‟。
既已出乖露丑,少不得把…灵犀一点‟托付与他。
吉人既占花王,又收尽了群芳众艳,当初刻意求亲,也就为此,不是单羡牡丹,置水面荷花于不问也”。
可见,这对才子佳人也没有多少真情。
《拂云楼》中,风流少年裴七郎之所以会娶相貌异常丑陋的封氏为妻,是因封氏的嫁妆较之韦小姐要丰厚的多。
《十卺楼》中的秀才姚子榖,三年之内做了十次新郎,他应该也没有多少真情,只不过是打着婚姻的幌子,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求罢了。
总之,《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批才子佳人极端重视自我、自然欲求过重、少了对情的追求而多了几分对生活利益的世俗考量,他们身上不时散发出市民气息。
《十二楼》中,这批带有市民气息的才子佳人形象为故事增添不少色彩,更为小说赢得不少市场。
《合影楼》中,涓生、玉娟这对才子佳人的对影谈情、流水传书,让人耳目一新;《夏宜楼》中,瞿佶拿别人用以眺远的西洋千里镜用以选艳,更是前所未闻。
但是,《十二楼》中,李渔笔下的这批才子佳人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小说中有些才子佳人完全成为作者完成故事的手段。
这样一来,人物便往往流失了个性与丰富性,成为某种行为的符号。
《合影楼》中的路公之女锦云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同为大家闺秀,他却甘心做小,并且在关键时刻充当信使,防止了玉娟一命归西。
可就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在小说中她的出现只是因为珍生和玉娟的婚事遇到障碍,待到她出面消除误解之后,便重又归于寂静,直至最后一场充充道具。
这种明显的工具性人物的设置,使小说显得刻意痕迹太重。
其次,在小说中,有些人物形象由于过于求新,缺乏人本身应该具有的血肉和心灵情感的内在颤动,使小说中的人物离现实生活真实的人距离较远。
《十卺楼》中的姚子榖,为了验证“十卺”二字,作者竟让他三年之内做了十次新郎。
《拂云楼》中韦家小姐的侍婢能红,虽说是成人之美,“但其私心滔滔,为自己留地步,亦甚明显。
何韦姓一家听其摆布?竟是愦愦全无知识者?欲见能红之巧,反觉小姐太庸”[4],也不合情理。
《夏宜楼》中的瞿佶,假冒神仙费尽心思想要得到的不尽是小姐,还有小姐身边的那群女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