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2018年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 《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

3

4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

5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6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7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8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9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10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1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2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13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14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15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16 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17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8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9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

2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1 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2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23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24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

2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26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27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28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29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30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31 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33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34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升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35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36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

37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38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39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4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4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4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43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

4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45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46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47 论英语广告语中的双关应用及翻译

48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49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1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52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53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

54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

55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56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57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

58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59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60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61 《简爱》中女性主义之探究

62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65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66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67 从关联理论看《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语言的翻译

68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69 霍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红字》,《拉帕西尼的女儿》为例

70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71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72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73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74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75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76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77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78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

79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80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81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82

83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84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

85 浅析艾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风格

86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87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88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89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90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 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91 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英语成语中的体现

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3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94

95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96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97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00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文档

论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畸形之爱 托尼-莫里森于199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摘此桂冠的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莫里森心系黑人种族历史与命运,擅长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其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关怀。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或感人至深、或动人心魄的故事。而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故事同时又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在独特的历史语境及种 族语境下,这种爱有时会发生异化,以极端或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秀拉》穿插秀拉与其好友内尔的丈夫的偷情故事, 所罗门之歌》包含奶娃与其外甥女的乱伦之恋,《宠儿》以塞丝杀女 为主线倾诉浓浓母爱爵士乐>以1926 年的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背景,是莫里森追寻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宠儿》 的续篇。乔、维奥莱特以及多卡丝三者之间的爱恨情仇,在莫里 森动人而婉转的讲述下,娓娓道来。小说的男主角乔出生于1873 年,女主角维奥莱特正好年届半百。他们已不再是弗吉尼亚魏斯伯尔县一无所有的黑奴,而是纽约大都会里经济上能够自立的新一代美国人:乔推销妇女美容品,维奥莱特是美发师。然而过去南方农村的记忆、尤其是失去母亲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们,这些记忆在大都会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下发酵、变异,乔内心空虚、另觅新欢,维奥莱特精神失常、沉默寡言,夫妻关系冷漠、形同陌路,最终酿成杀害情人的惨剧。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莫里森

寄予黑人种族以希望,乔与维奥莱特重拾迷失的自己,彼此相爱, 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爵士乐》以一个男人开枪打死一位十八岁姑娘、他的妻子 大闹葬礼开头,扣人心弦。通过多个叙述者的讲述,读者得知这个男人乔及其妻子维奥莱特是生活在纽约哈莱姆聚居区的一对黑人夫妻,死去的姑娘是乔的情人。乔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情人和自己分手,结交新的男友,而开枪打死了她。可以说,乔是出于对多卡丝的畸形之爱,而杀死了她。这与《宠儿》中塞丝杀死宠儿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杀人动机都是出于浓浓的爱,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罢了。枪杀流血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身心的深刻影响。小说主人公乔和妻子维奥 莱特都是受缚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北方现代都市生活的黑 人。从奴隶制的枷锁下解脱出来, 他们义无反顾地融入了纽约这 个大都会的生活。一方面,大都会那让人心悸的生活节奏使他们脱离了南方农村的根:另一方面,和大多数莫里森笔下的人物一 样,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摆脱不了过去南方农村生活的记忆。这 种记忆在赋予他们现在生活意义的同时,也阻碍了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大都会生活。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乔而言,这种记忆既有对过去自由自在的南方丛林生活的怀念,也有被自己母亲抛弃后的极度空虚,二者相互交织,使他感到失望、空虚,“他深信只有他一个人还记得那些日子,还想让它们回来:虽然还记得当初的情形,却根本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所以他就在别处给自己找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 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女权主义”是一个近代才出现在中国的词,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仅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就大体上把之前5000多年的男权观念颠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心中有着一个观念:追求性别平等。这篇文章概述了中国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男权社会的本质与物质基础做了剖析,对理想的性别制度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性别制度男权 一、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1903年8月,金一写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金一在写《女界钟》中开宗明义写得非常生动,并未用太多华丽的辞藻,震撼到了我们:“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仗,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那些欧洲的白人男性啊,这会儿正嘴里叼烟斗,手里拿着斯地克,挽着爱人,带着小娃儿,昂首勾肩搭背在伦敦、巴黎、华盛顿大街上啊……我恨自己不能那样!)”高彦颐教授对此评论说:“金一在开头写得很坦率,他讲的是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但动机实际是他认为中国男人在欧洲白人面前丢脸,他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原来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1】那么来分析一下,在当时金一提出“解放女性”这样一个口号下,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口号代表着部分中国男人什么样的心态呢? 首先,当时欧美的性别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女性大多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而且很多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开始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在婚配制度上,男女自由恋爱,维持双方之间关系的是美好的爱情而不是其他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男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看外国男性可以有那么美好(受过教育、大方得体、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女性陪伴,而且拥有爱情这个东西。然后转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女性,却基本上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甚至连感情都没有,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落差感,于是,中国男性转过头来说,中国的女性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应当受教育,应当和男性平等啊! 其思想大概可以这样表示: 眼界变开阔→见到更多欧美男女生活→羡慕外国女性的思想、修养及爱情→渴望得到这样的伴侣→中国的女人普遍综合素质较低→解放女性,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这也难怪高彦颐教授感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 因为虽然男性提出了解放女性的口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唯男独尊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解放女性,其目的还是男性想要享受女性,只是自己的眼界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也高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只能提升女性的内涵,比如受教育。然后男性美其名曰“解放女性,女权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思想,因为不管出于那种动机,毕竟它开启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先端,让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这方面思想有了萌芽。毕竟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男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突然认真反思性别制度,提出“解放女性”不大现实,所以无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 一、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 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一直到20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课后习题详解(托尼 莫里森)【圣才出品】

1 / 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560339.html, 第26单元 托尼?莫里森 1. Why does the author choose Twyla as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How is she characterized? Key: Because on a superficial level, the white has the righ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and the black has to keep silent. In a deep sense, Twyla, as a white and outsider, would be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black images around her. She is characterized through her language, a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r and Roberta as well. 2. In what ways are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the story? Key: The story has a very large span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covers the characters’ early age and the time after they have their own families. Their experiences of young age become their main memories and subjects of their talk.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ch memories and the events happing around them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orld and life. Through th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there show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3. Why does Roberta cr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女权主义在中国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起跑动作相当缓慢乏力,女性主义在中国行事如此谨慎,她们还是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在不少人看来,它是性别斗争的代名词,即女性将男性打倒,确立自己的至尊地位,或是让男性都变得娘娘腔。也有些人把女性主义看成是旨在培养贤妻良母的理论。国内偏重于就事论事地谈论女性主义,而没有将它同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女权思潮与整个社会思潮通常处于疏离状态。不仅仅中国不少舆论和男性中心主义者机械地理解女权,就连女权主义激进派本身也非常机械地照搬理论到现实。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年代,一些女权主义的激进派讲求所谓“胸前平等”,把男女的生理差异平等化,自然受到许多人的抵制。而在家庭内部,激进派也机械地运用理论,甚至无故挑起两性战争。实际上,这些都与女权主义者追求的男女平等目标相悖。二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就曾经组建了一些权力平行的、内部没有等级制的团体,结果这样的团体并不能有效地工作。 为了更好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女权主义?让我们来恢复它被妖魔化的本来面目。这个词来自欧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最初它意味着妇女解放,“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称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一开始专注于追求男女平等,尤其是政治上的平等,这一目标在西方社会基本实现后,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仍与男性不完全平等,她们认识到这是性别权力的问题,女权主义演变为性别分析为主的理论研究,着力于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等等。 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浅析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浅析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更是一位重要的女性主义小说家。作为20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之中。美国的玛丽·伊格尔顿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讲,女性主义批评很难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1]本文力图从其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和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 二、女性主义思想来源 首先,弗吉尼亚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亲的渊博知识对年幼的弗吉尼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弗吉尼亚也是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博览群书,为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虽然弗吉尼亚天生聪慧,但父亲仍然只是将她的哥哥送到学校,而把她留在家中。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她产生了对父权社会的不满和怨恨。 其次,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幼年时期,弗吉尼亚和姐姐都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的性侵犯。关于这一点,伍尔芙在信函、日志和论文集中都有写到,她说:“一想起我的同母异父哥哥,我就羞耻得禁不住颤抖起来。在我六岁的时候,他站在我身边,用手摸我的身体的下部。”[2] 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主导地位,他们是家庭的支柱,可以任意支配家里的一切,包括家中的女性。这段经历对于伍尔芙来说是屈辱,在后来她的作品《存在的瞬间》中。她痛苦地回忆道:“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这样的经历更加使她产生对父权社会的厌恶,并使她成年后无法接受任何男性的性爱。而和姐姐凡妮莎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她感觉到舒适,激发了她同性恋的倾向。 最后,1904年弗吉尼亚的父亲去世后,她和姐姐凡妮莎搬到了布鲁姆斯伯里。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社团。在这个社团里,其核心成员包括艺术批评家、传记作家、文学批评家、经济学家、哲学家、诗人等等。他们经常聚会,谈论各种话题。而伍尔芙作为主要记录人,自然而然结束了团体中的一些思想,其中追求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等都是她女权注意思想的核心。所以布鲁姆斯伯里社团的经历为伍尔芙日后成为一个具有洞察力、批判性的女权主义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

向警予的女性主义思想

向警予的女性主义思想 【摘要题】妇女史 【英文摘要】The article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Xiangjingyu had a strong gender consciousness after analyzing the Collection of Xiangjingyu from the feminism perspective. Xiang' s Feminist standpoint has been demonstrated from stressing and defending the women' s special interests and her feminism perspective, but Xiang is not an extreme feminist. She is a revolutionary with feminism consciousness pursuing universal mass emancipation. 【关键词】向警予/女性意识/女性主义立场/女性主义思想 XiangJingyu/feminist consciousness/feminist standpoint/feminist thoughts 【正文】 国内对向警予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一般都称之为“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向警予的妇运观”等。研究角度都是从革命的角度,强调向警予的革命者身份。对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妇女解放运动与宏观的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中的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内涵,而忽略了向警予的性别身份以及向警予作为女性革命者对妇女问题阐述时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以《向警予文集》[1] 为研究文本,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揭示向警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 一、研究方法:女性主义立场 “女性主义”不仅是一场运动,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更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社会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有着多种解释,由此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尽管这些流派之间观点各异,甚至相互冲突,但它们同样被冠以“女性主义”,因为它们共享着性别平等这一信念,并且关注着共同的社会问题,即女性受压迫的状况以及女性寻求解放的途径。作为研究方法的女性主义强调从女性的立场(Feminist Standpoint)[2] (P117)和女性的角度(Feminist Perspective)看问题。 什么是女性主义立场?哈特索克接受了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分析框架,从马克思的阶级立场中吸取了灵感,建议用女性主义立场对男性中心主义及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发现了阶级统治及其对世界的颠倒。……马克思批判的效力源于其毫不妥协地关注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认为不仅人是能动的,而且现实本身是由可感知的人类活动实践组成的。我建议女性主义立场从这一观点入手,……聚焦于妇女的生命活动和构建这些活动的制度。” 哈特索克认为:“一种立场就是一种视角。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观察世界、观察社会关系、观察现实。这种立场由各种因素构成,如种族、阶级、性别以及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我还可以再将性别心理列入其中。立场论的观点是指,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经验和背景,形成不同的知识构架。……立场就可能以一种反映经验的特殊方式建构特定的认识论。”“立场是建于这一假设之上的——认识论以复杂和矛盾的方式从物质生活中产生。”当然,哈特索克也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可能是产生“虚假意识”,颠倒物质生活和思想的关系,但她同时认为立场可以是摆脱现有关系的基础。 对于女性主义立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立场有一个本质主义问题。女性主义立场强调女性经验,特别是抚育孩子和作为母亲的经验,强调女性可能会拥有共同的立场。后结构主义的差异理论质疑“铁板一块”的女性概念,提出不同阶级、种族、年辈、教育程度、甚至性取向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某一女性的具体的立场和视角。[3]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认识 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于世纪中叶。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 ①争取女性选举权。②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③争取女性就业权。 1949年,法国著名作家波伏娃发表了《第二性》,为女权主义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波伏娃在她的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性,即男性,女人被看作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她认为“女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此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文化弱化女性的过程,指出在父制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因而是“第二性的”。此书被誉为“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高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 要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学者们基本上无人去尝试。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男性所主导的其他所有政治思潮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权主义的特征无限多,从而无法充分而恰当地予以归纳,只能就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些粗略的描述。 (1)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作为一种女性思潮,女权主义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代表着女性的利益并为妇女争取权利,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大多数是女性。因此,女权主义是一种妇女自己的思潮。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虽然也有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作为一个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命题,成长主题反映青少年摆脱童年的天真,走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成长经历,被西方学者们反复地阐释和探讨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勇于探索新的小说内容和形式,而且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美国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民族性的特征。 她早期连续出版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无一例外,都是以表现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莫里森将黑人青少年个体的成长经历寓于整个黑人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之中,使得其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更加深刻。 本文将以莫里森早期的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探讨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在种族压迫的困境中,如何争取独立与自由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思考,以及由此所隐喻的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的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成长主题在莫里森小说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隐喻性以及国内外对莫里森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以莫里森成名作《最蓝的眼睛》为文本。我们将探讨在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黑人社会中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仅以肤色和金钱等具有白人特性的象征物,来衡量黑人个体价值,它给黑人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悲剧。第三章以小说《秀拉》为例,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些黑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但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白人的价值观念左右自己的思想,却又将自己与黑人同胞割裂开来,这最终使他们的成长走向失败。

第四章,以《所罗门之歌》为文本,首先探讨主人公奶娃成长在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阶层的家人和朋友中,所形成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以及其次,通过奶娃对自己家族百年的历史的探访,阐明黑人青少年只有融入整个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第五章,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三部小说在内容方面的相互继承的关系,得出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的结论。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美国黑人民族的独立发展相联系才能真正的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熟。莫里森笔下的黑人青少年都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他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隐喻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的方向。

女性主义发展与现状

女性主义发展与现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薛秀明1151423 摘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女性都处于长期弱势的,受压迫的地位。长期以来的男权统治,甚至泯灭了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女性被赋予了一个固定的角色,弱势的,受保护的,无能的,弱于男性的。在女性自己心目中也是这样的,这才是最可怕之处。我们只是生理上生为女性,心理上还尚未成为真正的女性。女性应给予其选择工作与家庭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女性成为贤内助;给予女性走出传统的自由,别让她们被社会、被自己所束缚。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最初在中国是被翻译成女权主义,然而,这种翻译方式是不恰当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宗旨在于实现男女平等,是女性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而非要将男性踢出历史的舞台。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从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开始,再从欧洲转向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风潮逐渐席卷了全世界。 第一阶段,女性主义者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要求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第二阶段,现代女性主义,由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政治,就业方面仍处于弱势群体,为求解决之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虽然自古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催生,大众才逐步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着作《第二性》中表明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视为“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被动”、“依赖”,甚至“臣服”被塑造成女性的“应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 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对于“女性”这个词,后现代主义认为此前的理解都是本质主义的单一化理解,忽视了女性这一群体中的差异和个别性。同时由于后现代的哲学起点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理论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也拒绝关于社会的父权制结构的元叙事———而这正是非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的基本主张(Dominelli,1999)———转而对现代思想中的两分对立的本质主义、普适性知识、终极真理、话语的权力进行批判,扬应该建立一套女性的话语,并在关注差异的意义上提倡女性写作自我表现的文本。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 从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看,传统社会工作的知识、价值体系和方法形成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但随着新兴的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福利思想的冲击,人们尝试从一个崭新的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社会工作。 (1)传统社会工作服务对女性需求的忽视。 传统的社会工作重视家庭的整合性和统一性,妇女被混合在家庭、儿童及老人群体中享受福利服务。如此,妇女没有作为一个处于不利环境中的弱势群体被建构,其权利受害的现象也未能引起男性主流社会的重视。于是,传统的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女性问题分析时,不是流于个人化,就是过于功能性(周永新,1998:367)。在各种社会福利的设计过程中,妇女的独特经验与主体性的存在、妇女的特殊需要和权利往往被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