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解释%7C苏教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课题1 物质世界1.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物质性质,了解物质的分类;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3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实验操作。

1.5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实验材料。

1.6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思考物质的特点和分类。

(2)新课: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世界的奥秘。

第二章:课题2 地球与宇宙2.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规律。

2.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3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宇宙的组成和规律。

2.4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宇宙的组成和规律。

2.5 教学准备:地球模型、宇宙图片等教学资源。

2.6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和宇宙,思考地球和宇宙的特点和组成。

(2)新课: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展示宇宙的组成和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第三章:课题3 生物与环境3.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第1课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1.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1.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2.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1.1 观察:用肉眼、仪器等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2.1.2 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2.1.3 调查:制定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2 难点:如何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4. 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4.2 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举例说明。

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教师指导。

5. 课后作业5.1 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包括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内容。

第二章:第2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培养学生认识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能力。

1.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1.1 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的耐旱特性。

2.1.2 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难点:如何认识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现象。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2 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例。

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教师指导。

5. 课后作业第三章:第3课物质的状态与变化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1.2 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状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及其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章节安排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步深入,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
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 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 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
体。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了解植 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水、棉花、培养皿、 放大镜等。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步骤 1. 在培养皿中铺入一层棉花,加水湿润。
2. 将绿豆种子均匀摆放在棉花上。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01
02
03
04
3. 将培养皿放在温暖、阳光 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时观察并
开花结果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会 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植物繁殖方式及特点有Fra bibliotek繁殖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进行繁 殖,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生活力强,变异大,能广泛适应
环境。
无性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 叶)进行繁殖,后代能保持亲本
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孢子繁殖
某些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个
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
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特征描述
不同类型的气候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 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等。
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气象站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让学生认识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天空中的主要天体。

1.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二、教案第二章:水和天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认识天气的基本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2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天气的基本现象。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三、教案第三章:生物和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四、教案第四章:人体和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健康的重要性。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教案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

5.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六、教案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命周期。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含反思)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展示太阳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太阳是什么,然后交流总结。由此得到太阳是光源的结论。再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影子是什么的结论。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影子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巧妙的把太阳高度的知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对比记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1太阳和影子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2、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3、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重点
难点
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践
活动
检查
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1.1太阳和影子
高度高低
太阳运行气温气温高气温低
(自东向西)影子影子短影子长
东南西自西向东
西北东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的上节课的观察记录。
2、提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学习新课
1、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1)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学科,并能够描述科学的特点和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并能够解释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并能够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科学的特点和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

3.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

4.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及其应用。

5.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2. 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生物标本等。

3. 辅助资料:科学实验记录表、地球构造示意图、导热性质实验数据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有关科学家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二、呈现(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科学家的工作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并在黑板上列出他们的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如观察、实验、推理、发现等,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三、实践(30分钟)1. 实验1:导热性质实验a.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质,并提出问题:哪种材料的导热性质最好?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c.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并回答问题。

d.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导热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2:地壳运动模拟实验a.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构造示意图,解释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

b. 学生进行地壳运动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并回答问题。

d.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地壳运动的理解。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或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第1课科学探究方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分类等。

2.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的介绍。

2. 实践操作: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2.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药品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进行探究。

4.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章:第2课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分类方法的介绍。

2. 实践操作:对植物、动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分类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2. 难点:如何正确对生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1. 生物标本:植物、动物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观察标本,学习分类方法。

4. 讨论:学生分享分类结果,讨论如何正确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章:第3课地球上的水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作用。

2. 学会保护水资源。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水的分布和作用。

2. 实践操作: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水的分布和作用的学习。

2. 难点:如何保护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调查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 观察法学习观察的基本技巧,如顺序观察、比较观察等。

进行实际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1.2 实验法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测量、称量等。

进行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分类,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掌握物质的三个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2 分子与原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学习分子模型的制作。

掌握原子的结构,学习原子模型的制作。

第三章:力学3.1 力与运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2 压强与浮力学习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学习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能量与能源4.1 能量的基本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学习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4.2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我国主要的能源类型,学习能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5.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生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

第六章:地球与宇宙6.1 地球的构造学习地球的地理位置、结构及地表特征。

进行地球仪的使用练习,了解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6.2 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七章:人的身体与健康7.1 人体结构学习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作用,探讨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7.2 健康生活方式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八章:生活中的科学8.1 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消化、清洁剂的作用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解释》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解释》   苏教版

解释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重点难点重点对证据进行解释。

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你看到老师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看到我额头上贴着创可贴你会想到了什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想的似乎也很合理。

同学们,观察能力对学好科学非常重要,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学过许多观察方法,还记得有哪些观察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将要用到这其中的一些观察方法2、观察几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观察雪地里的动物脚印图,你能做出怎样的解释?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待会儿先请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观察思考交流,并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脚印是不是一样呢,脚印的方向,脚印之间的疏密有没有什么变化。

刚才你们所说的,是大家从图上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也是动物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的这一事实,那你能否根据这样的事实和现象想象一下,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呢?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4、讲述:看到这两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

二、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3、学生汇报。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5、学生汇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吧,相信通过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你的教学任务会更加顺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沟通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以下是本文的教案内容,按照合适的格式进行书写。

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难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2. 课件:准备与教材内容相符的课件,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 实验器材:准备与实验相关的器材,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4. 板书准备:准备好板书笔和板书内容,方便学生做笔记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呈现新知(1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来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观察和理解。

3. 实践探究(30分钟)让学生参与实验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并得出结论。

4.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板书和课件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需要改进的是在实践探究环节,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全面的思考和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文章类型及适用场合本文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关键词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然现象、实验、好奇心、兴趣三、文章正文标题: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水循环原理及实验;2、热胀冷缩现象及实验;3、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及实验;4、动物的行为特征及实验。

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热胀冷缩、光的折射与反射、动物行为特征等基本概念;2、能够理解并解释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些自然现象;2、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1、案例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释这些自然现象。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2、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水循环、热胀冷缩、光的折射与反射、动物行为特征等基本概念;3、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究这些自然现象;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更好地理解并解释这些自然现象;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2、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是否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总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课题1 地球上的水1.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1.2 教学重点地球上的水分布及水循环过程。

1.3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1.4 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图片等。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水的分布。

1.5.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介绍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水域。

1.5.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入地下水、流入海洋等。

1.5.4 案例分析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1.5.5 课堂练习学生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

1.6 课后作业查找有关水循环的资料,了解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课题2 天气与气候2.1 教学目标认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3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气象器材等。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

2.5.2 新课导入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2.5.3 课堂讲解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农业、交通等。

2.5.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气象站,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

2.5.5 课堂练习讨论天气与气候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出行等。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注天气与气候的重要性。

2.6 课后作业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第三章:课题3 生物的多样性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3.3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3.4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实物等。

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全册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三维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释》
【教材分析】
本课是《解释与建立模型》单元的第一课,也是苏教版科学教材“过程与方法显性化训练”的重要一课。

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解释的含义,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解释是正确的,是事实,在什么情况下解释是错误的,不是事实。

这些必须通过教师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一定的活动去体会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现象做出多种解释。

【教学过程】
零、课前谈话
(1)同学们认识戴老师吗?猜一猜戴老师是什么样的人?注意说出依据。

(2)学生交流。

(3)戴老师还会玩魔术,想看吗?(滚筒,内置橡皮筯和小重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教材中的“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的改编,学生还没有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为此,我设计了猜一猜戴老师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兴趣,也有话可说,顺势引出小魔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时注意说出依据,做到不脱离本课课题。

一、创设情景,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出示脚印图,作出合理的解释
(1)从右向左逐步展示脚印图。

提问:这是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看到)
(2)学生交流
(3)提问:想到了什么?(板书:想到)
(4)学生交流
述:大家刚才看到的这幅图是一个现象也是事实(板书:事实),对这个现象进行的合理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就是对现象的解释(板书:解释)。

我们的解释来自于对脚印的观察,来自于对脚印现象的思考。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然后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

(板书课题:解释)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解释扩散现象
1、谈话: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这是两杯体积基本都是200毫升的水,所不同的是一杯凉水,一杯温水。

我们要用两支滴管分别向杯中滴一滴墨水,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2、教师演示实验。

并问你看到什么现象?
3、交流观察结果。

4、你们对这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何种解释?学生交流。

二、解释火山喷发现象
1、观看火山视频。

2、猜想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
小结:大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各种解释,你知道自己的解释是不是正确合理的呢?怎样才能知道正不正确呢?
那还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可以怎么办?(查资料、问专家……)有了更多的证据以后,你才能作出更加合理、正确的解释,或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3、我们来听听专家是如何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的。

(继续观看视频)
4、现在,谁能解释一下火山喷发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活动,解释扩散现象和火山喷发现象。

扩散现象也是将教材中比较复杂的“做彩色水点实验”进行的改编。

这样,有效增强了实验观察的效果。

通过对火山喷发现象的解释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解释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解释不一定正确,有了更多的证据以后才能作出更加合理正确的解释。

三、理解事实与解释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
1、谈话,看一看老师手中是什么?(让学生先观察好的一个面,慢慢转向烂的一面。

)怎样研究苹果呢?(看、闻、切开……)
2、学生分小组研究苹果。

(提醒注意安全和卫生)
3、小组汇报发现和想法。

4、对于这只苹果有7句描述的话,你们看看,这7句中哪些是观察到的事实?哪些是解释?
提问:这些解释都是正确的吗?(观看学生反应)
5、小结: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思考,得到正确的解释。

而正确的解释也可以成为事实。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解释的巩固和延伸,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争辩,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正确的解释也能成为事实的道理。

也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又可以作为事实的辨证法教育。

四、认识到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来完善的
1、出示一本书,谈话:这是什么?正常人是怎样看到书本这些物体的呢?你对看到物体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2、学生交流。

3、这个解释是通过科学家很多年、好多代的努力,做出的五种解释,这每种解释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看看科学家们经历过哪些解释。

4、交流,你更同意哪种解释呢?
5、小结:看了这些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经历过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正,不断完善。

6、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对现象进行解释呢?解释现象有什么意义吗?
总结:正是人们用严谨的态度对一个个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解释,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其实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解释;而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则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

【板书设计】
解释
看到想到
现象解释
正确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