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
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
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
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
①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 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许武荣(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2010级,贵州凯里556000)摘要: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词体Abstract:Although the Liu Yong life force wrote the lyrics 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body, but he failed to break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word,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he word. Su Shi really 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Yan Branch, innovative floating extravagant words wind, to the word of fresh blood and vitality. He advocated poetry should have made "free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ulture "to Italy, the performance of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main Feeling;" out of the saying, and his testimonies to the former regulation, the "Arts and natural startle. "He brought the spirit of the Prose to Ci cited Ci, in the words of content, subject matter, style, fun, and so a series of rich and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Keywords: Su Shi; words; contribution; Ci前言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简述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

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诗词文赋,皆独步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词这一文学体裁中,苏轼的革新意义尤为突出。
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词的艺术品位,使之从“艳科”的藩篱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能够表达丰富人生经验和深刻哲理的文学形式。
一、题材的革新在苏轼之前,词多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离愁别绪,或是风花雪月、宴饮游乐等生活琐事。
然而,苏轼却将词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几乎无所不包。
他的词中,有抒发政治理想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表达人生哲理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题材的创新,使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表现手法的革新苏轼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善于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词中,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此外,他还尝试在词中运用对话、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表现手法的创新,使得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艺术品位的提升苏轼的词不仅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韵味无穷。
他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这种艺术品位的提升,使得词从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上升为一种能够表达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的文学体裁。
四、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创作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后世词人的深远影响上。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苏轼对词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对词的革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深刻地塑造了词的艺术风格,通过他的努力,词从过去的形式化表达逐渐转变为表达个人感情与思想的自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创作中注重情感真实性。
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坦诚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爱情、友情、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与思考。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激情与热血,寄托了他对理想、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其次,苏轼注重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典故、比喻、象征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他以巧妙的言辞和优美的词句,将抽象的思想与感情转化为具体的描绘和表达,使人们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他情感的共鸣和冲击力。
此外,苏轼还对词的音乐性进行了革新。
他强调词与曲的结合,提倡词曲相生,追求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他运用韵律的变化、声调的流转等手法,使词曲之间形成紧密而和谐的关系,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他所创作的不少词都被后世音乐家选曲,成为了经典的乐曲,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苏轼对词的革新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的词风格成为后世词人的学习对象和模仿的榜样,推动了词的繁荣发展。
在他的影响下,词的形式逐渐丰富,词人们的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
其次,苏轼的词作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真挚情感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代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词作不仅代表着北宋的文化风尚,也表达了普通人民的心声和现实状况,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革新不仅为词的艺术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可能。
他的词作深情而耐人寻味,让人们从中感悟人生、思考社会,展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
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苏轼(1037-1101年)被誉为“诗仙”、“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水平”。
他在词体革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宋代文学迈上了新的高峰,成
为宋词的文学主流。
苏轼一手打造了宋词的九章格式,在宋代九章宋词体的开山祖师,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结构最为完整、技巧最为完善的宋词的代表之作。
他
开创了炎黄宋词的新派风格,重新定义了宋词的章法,归入五言词语,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可能性,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苏轼还颠覆了一系列以往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以“抒动”为主,大胆尝试和运用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思想和手法,为宋代以及中国文学
历史添加了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同时也为其他文体的发展形成了基础。
因此,苏轼在词体创新上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深远。
他开创了
完全新的宋词体,给宋代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一种全
新的诗体,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而深远的代表作品,值得
永远铭记。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作者:李汉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北宋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当以他的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苏轼对宋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音律,都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
①苏轼词作的创新,促进了词体革新,苏词从风格上、题材上、立意上、手法上大胆创新,极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作者简介:李汉南,1987年11月,女,河南省郑州市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H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43-01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新声歌曲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故而出现了柳永以俚俗写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②的广泛群众化态势。
然而,对于北宋中期的表面承平而内里孕育危机的情势,并非一般世俗文人所能观察,苏轼却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预见性告诫世人:“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③对于词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④和“庶几有补于国”⑤的艺术大旗,使词从世俗感性刺激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从而解决了艳科文人词的旧格式,树立新范式,“指出向上的一路,新天下耳目。
”⑥一、风格新——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
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他开拓的雄健豪放、飘逸洒脱的词风,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苏词创作于柳永词风靡一时的时期,他顶住了文人的舆论压力,摆脱了传统势力的束缚,全面冲出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浅谈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修改版]
![【浅谈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d29ef74a7302768f99391a.png)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作家之一,在诗词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对一种文体的自身发展而言,他对词体的革新发展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
他的词取材广泛,内容庄媚兼具,风格洒脱豪放,在词坛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同时又保留并发挥词特有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词作突破了词的形式藩篱,打破了诗和词在题材与内容上的严格界限,再次使诗词合流融汇,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形式、内容和技术层面都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能力。
正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大胆尝试探索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巨大影响,彻底扭转了诗尊词卑的局面,给词坛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苏轼在以诗为词理论的指导下,以信笔放纵的才华,自由奔放的个性,豪迈超拔的风骨,在词苑中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使题材内容拓展后的词,千姿百态、各显风采。
东坡词现存三百五十多首,内容广泛。
他的词几乎无物不写,无所不包,大大拓宽了词的抒写内容和空间,改变了诗高词卑的传统观念,使读者从词中能看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触摸到时代脉搏,表现的重点也有所转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词中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农村生活的描绘等内容,相对于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等传统的词的题材而言,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先谈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
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强烈的忧患意识,宦海的升降浮沉,在词作中常有反映。
其次看对人世沧桑的思考。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如同流放。
这年中秋,恰值苏轼入狱近一年。
面对天空的一轮皓月,他百感交集,逐吟成《西江月》词一首。
上片寓情于景,咏生命短促,叹事业无成。
他积极入世,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在此时此地化为壮志难酬的一声长叹,其中也含着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
下片借景抒怀,感世态炎凉,悲人生寂寞。
“明月”语带双关,既为眼前实景,也暗指词人的美好理想和高洁人格。
后两句写怀念亲友的无限情思和忠而被谤、希望朝廷理解的深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在挫折和失意中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郁闷中显旷达,落寞中见超脱。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作者:薛金忠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4期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
他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祭张子野文》)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
苏轼注重以词陶写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为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
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然。
这里更含蓄显现出他勇武豪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
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苏轼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在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
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
知有文字”。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
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世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
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长江抒发感慨,喟叹人生的短暂,长江之无穷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像被波浪所淘汰一样,已经无影无踪了。
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功业却仍然留在人间。
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想起历史上出现的悲壮场面,古今人事的变化,更感到时不待人,而此时自己不能成就事业,发出了人生短暂的叹息。
不得志的心情,使他极力地歌颂周瑜,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是苏轼内心深处永远不可能磨去的建功立业的大志,哪怕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那种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报效朝廷的思想也没有从诗人的心里消亡。
苏词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
如在徐州写的《浣溪
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
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忆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三.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开创豪放词风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怀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楫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
”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
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
他在《与鲜于子俊》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情发自他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可以看出,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是相当自觉的。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抒发,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之“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而别有一种飘逸空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词上阙全为写景,因景抒情,因月及人。
现实的黑暗使作者要离开现实,幻想游仙天上,但又不能忘却现实,并用“起舞弄清影”来安慰自己。
下阙由月及人,由人及情,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怀念亲人的深情,又为词带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从自然现象中找到解答,他的沉郁心情因自然现象的启示而得到宽慰。
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展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但不只是以豪放词著称。
他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专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
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之。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
苏轼改
革词体的创新精神,除了主要表现在上述二个方面以外,在用题序以及对待音律的态度方面,亦有所体现。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写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
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于词调之外另加标题。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的常规。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范围却往往不为音律所拘。
换言之,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陆游说,苏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显然对苏词的声律特色表示理解。
而李清照却颇有微词,认为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尽管各人所见不同,但都说出了苏词不以音律损害气韵的特点。
综上所述,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
苏轼以他的创作,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社会作用,丰富并扩大了词的意境。
他以诗为词,兼收并蓄,汪洋恣肆,恢宏豪放。
扩大了词境,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薛金忠,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