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最新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精选重点知识点汇总归纳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0、语云:嘱咐。语,告诉。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

着。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6、遂:终于。

27、规:计划。 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 3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7.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四、一字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寻:寻向所志(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寻病终(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舍:便舍船(舍弃)乃不知有汉(竟然)屋舍俨然(房屋)

得:便得一山(看到)志:处处志之(做标记)既出,得其船(找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就)

五、意思相同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乐:并:都

咸来问讯:咸:都

皆叹惋:皆: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3.缘溪行:缘:顺着。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六、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二)、文章脉络

1.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

):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八、课文理解

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从活动、穿戴、心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答: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两个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4.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