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1,2010
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6(总251期)
Tota lN o 251
收稿日期:2010 08 11作者简介:任 娃(1976
),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分析
任 娃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摘要: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转化工作,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逐渐成为难点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学业困难大学生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以激发学习动机为目的的阶段教育和以学习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过程管理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学业困难;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 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0)11 0076 02
一、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分析
(一)主观原因
1 高考后阶段性目标的缺失
在以往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将高考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考上一所理想中的大学是大多数高中生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而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后,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都有 歇口气!的心理,加之对大学环境的陌生,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非常轻松,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源。
2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暴露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接受的是灌输式教育加刚性管理的教育模式,由于高考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被动的学习,事实上一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进入大学之后,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失去了监督反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继而产生学习问题。
3 环境适应能力的不足
在进入大学之后,每个大学新生都要经历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如不能顺利的渡过环境适应阶段,则会引发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有的学生习惯了做集体中的优秀生,来到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时,很长时间不能调整好心态,尤其是在经过几次不理想的考试之后一蹶不振;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
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各种矛盾,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还有的学生由于对所报专业不甚了解,在进入了大学的学习阶段后,逐渐感到对专业缺乏兴趣,造成学习主动性丧失。
(二)客观原因
1 家庭环境
家庭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对于正处在事故多发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有的父母将全部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对子女的培养上,或是过度监管,或是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使孩子失去了自主意识的空间,最终导致孩子不堪父母沉重的爱与期望,产生了逆反心理或学习倦怠。
2 学校环境
集体中的风气与氛围,对大学生行为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班级、宿舍中的学习风气,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学风好的集体,出现学业困难学生的情况较少,而在一个消极的、缺乏勤奋精神的氛围中,不良学习情绪会相互影响与蔓延。另外,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也会引起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削弱和学习兴趣的减退,造成学业滞后。
3 学习基础差异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差异。来自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尽管学习努力,也很难提高
76
成绩。由于基础的差异,也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几次考试失败后,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则因心理上极度自卑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最终放弃学业。
二、教育策略分析
一般来说,经历过高考的筛选,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如何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并有效激发出学习动机。
(一)以激发学习动机为目的的阶段教育
1 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任何持之以恒的行为都离不开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学业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部分学生错把中考、高考等阶段性目标当成了人生理想,在阶段性目标完成后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毅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入校之初,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层次、阶段特点,通过教育引导,为学生建立起大学是人生的新阶段和远大理想的新起点!的思想认识,把个人理想与建设祖国的理想相统一,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及时配合生涯规划教育,为他们走好大学生涯的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帮助改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大多数学业困难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消极和抑郁情绪与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因果关系,往往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帮助他们调整好正常的生活状态和重新建立自信。
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实践证明,改善学业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树立责任感,养成积极行动的行为习惯都有极大的帮助。改善社会支持,可以从帮助改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优化人际环境,目的是让学业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尊重、关怀、鼓励和信任,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满意度,提高整体自信心和调整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以学习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过程管理
1 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学习习惯散漫的情况,应以营造良好学风为目的,严抓制度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教育与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以强化管理为学风建设的基础,杜绝违反学习纪律的不良现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
2 成立帮扶团队,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等应及时在情绪状态、学习策略、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帮助迷茫中的学业困难学生少走弯路、尽快脱困。特别是在具体做好某一个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时,应针对该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洞查病因,对症下药。
3 合理调整目标期望,将目标分段完成,这在心理上可以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分解压力,增添信心。即在每一项任务中,帮助学生制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并监督实施。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毅力和信心。
三、对学业困难学生教育的思考
(一)学业困难学生的问题,还应防微杜渐,预防在前。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入学初期,对于许多学业困难学生而言是一个变化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等应重点给予大学低年级学生充分的爱心与耐心,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不良情况,尽早解决。
(二)加强学分制的探索,从教学管理角度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学业退出制度和在低年级学生中发挥成绩警告的警示作用。以目前成绩警告所对应的最低学分而言,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获得成绩警告的时候才恍然觉醒,但已悔之晚矣,无力回天。针对低年级学生,应适当抬高成绩警告的最低学分要求,特别是对于在学业上没有充分投入的新生,应及时给予警醒,及早实施留级或退出,对学生今后的出路也能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帮助他们勉强通过考试、达到毕业要求,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战胜自我。对于未经受过多少困难磨炼的青年学生而言,经历一次学业从失败到成功地转变,往往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 2003(3).
[2]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