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基本动作

合集下载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孙晓玲 戎龚停(休宁县文化馆 黄山 245400)摘 要:在我国,花鼓灯流派众多。

陈派花鼓灯别具一格的动作特点和独一无二的舞台魅力,使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陈派花鼓灯创始人陈敬芝先生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特性语言 “三调弯”,身段步态上的“颤、颠、抖”,扇、巾的“飘、柔、脆”,灯歌演唱的“清、亮、纯”,舞韵上的“湾、甜、媚”等,成就了陈派花鼓灯独特的风格标识。

与此同时,陈派花鼓灯艺术主体的群落化布局也形成花鼓灯艺术本体的多样性生态景观。

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陈派花鼓灯 动作风格 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09.9文章编号:1672—4577(2017)03-0050-06花鼓灯是汉族的代表性舞蹈,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主要由舞蹈、灯歌、戏剧、锣鼓演奏组成。

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为“腊花”,现今称之为“兰花”。

在淮河流域民众长期的“玩灯”文化生活中,花鼓灯舞蹈体系承载了淮河流域民众群体人文历史与风俗民情,成为了照耀耀眼各个历史时期民俗民风的一面镜子。

凤台是花鼓灯起源、流传到繁盛一脉相承的核心地区,被认定为是花鼓灯传承地。

该地区成就了陈派花鼓灯的艺术成就的同时,陈派花鼓灯的艺术魅力也为当地花鼓灯艺术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

一、陈派花鼓灯的动作形成(一)花鼓灯及其主要流派安徽花鼓灯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兼容南北的民间歌舞形式,以怀远、凤台、颍上、凤阳、蚌埠等地最为典型。

花鼓灯歌舞艺术主体是以基层贫苦农民为主,因其长期的传承历史,广阔的传播空间,艺术主体群落结构生态环境良好等因素,再加上各个地区长期的“口传身授”,形成了众多独具个性的表演流派,如冯派、陈派和郑派等。

相比于冯派的“大家闺秀”和郑派的“端庄文静”,陈派花鼓灯艺术更接地气,更具浓郁的泥土气息。

陈派代表人物陈敬芝,艺名“一条收稿日期:2017-09-09作者简介:孙晓玲(1984-),女,安徽省凤台人,休宁县文化馆三级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

中国舞蹈家协会7~8

中国舞蹈家协会7~8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7~8级教材介绍: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7—8级,秉承了“健康、快乐、人文、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了训练性难度的同时,延续并加入了风格性、表演性的舞蹈组合。

以孩子年龄为切入点,在训练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立志成才,在快乐舞蹈中认识社会,在风格特点中了解多民族大家庭,在异域风情中体验我中华之包容,如:印度婆罗多舞蹈、蒙古族布里亚特舞蹈、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芭蕾、校园风、古典舞身韵、舞姿、精气神的训练。

让孩子们在快乐舞蹈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并认识世界舞蹈,丰富孩子们舞蹈语汇。

七级八级少年中国说增广贤文小池孔融让梨风是邮差我的童年小星星小旅行采桑谣木兰归俏兰花茶山放歌小兵哈特嘞呀最美的花季花之圆舞曲七级一《少年中国说》(一)训练目的: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韧带的拉升,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

(二)主要动作:a.把下踢腿:虎口掌双山膀舞姿准备,身体直立,主力腿收紧直膝,动力腿经过擦地绷脚,以脚尖带动整腿走最远路线向上踢起,快踢轻落。

b.拳形:四指握紧拇指压于中指上。

c.虎口掌:虎口尽量张开,掌侧用力,指根压紧上翘,掌心成45o涡形,手腕要与手指成弧形。

d.踏步位端掌:在丁字位基础上,胯向2点方向,身向一点,右脚自然虚踏于后,身体重心微向前。

左手背于身后,右手保持虎口掌形,压肩,肘部外旋呈圆臂状,掌心向上对胸前,眼视一点方向。

e.点步位顺风旗:在丁字位基础上,左脚向前脚虚点于2点方,重心在后,右手托掌位,左手山膀位,形成顺风旗位,眼视一点方向。

f.大八字位抱拳:身体面向一点,双脚成大八字位,双手抱拳礼。

g.抱拳礼:右手握拳,左手掌形,合拢在胸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

左掌四指并拢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左手大拇指屈曲内扣表示不自大,不骄傲。

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h.亮相:一连串动作之后突然静止,眼睛定格。

(三)教学提示1.朗诵内容熟练,有感情。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三道弯”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标签:“三道弯” 舞姿动律体态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而“三道弯”舞姿则是中国民间舞蹈最典型的舞蹈姿态之一。

在中国的各个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这些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视觉上给人们呈现出不同的“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1 “三道弯”的概念“三道弯”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2 “三道弯”的分类“三道弯”分为“动律三道弯”和“体态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是指身体的不同部位连续动作时形成的三道弯动态。

动律三道弯强调的是动作过程中的曲线,它突出的是三道弯的动态过程和间歇性的三道弯“定型”。

“体态三道弯”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舞姿。

3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体现3.1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鲁南胶县的一种广场民间歌舞。

以胶县县城附近的村子最为盛行,它与一般的秧歌形式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的动律比较复杂,表现手法也比较独特,它是以舒展、明快、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形成的,胶州秧歌主要突出一个“扭”字,当地的人们把这种体态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时的柔美、娇艳和细腻。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概括为“拧、碾、抻、韧、扭”这五种,这五种动律特点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1]“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

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从而使胶州秧歌的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

“碾”是指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53艺术论丛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李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摘要: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到当地人民性格的影响。

沿淮人民质朴、爽朗、强悍的性格,赋予花鼓灯舞蹈以朴实、刚健、热烈奔放、敏捷活泼的基本风格,这也是淮河流域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点早期花鼓灯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一定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农村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唱花鼓歌,在野地里、牧场上放牛割草,自发地练练筋斗,互相装扮起来,扭扭跳跳。

老艺人发现有条件的孩子,便主动帮助指点,带他们演出,很快培养出一批新的艺人。

较大的村子,有时也请有名望的艺人前去操灯,让孩子们观摩或一起演出。

有的为了提高表演技巧,则主动参加别的班子演出,向比自己高明的艺人学习。

摸索一些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基本功,艺术生命较长。

一、花鼓灯的流派特点由于传授方式,加之花鼓灯流行地区较广,艺人们各具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表演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如蚌埠一带多“拐弯”、“斜塔”,幅度较大,动作优美;颖上地区则简练挚朴,舞蹈结构严谨,节奏较慢,造型姿态多,具有古老淳朴的特点;凤台地区讲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描绘,兰花动作活泼细腻,有如风摆杨柳,扇花丰富,唱腔多变化,音域较广,伴奏以锣为领奏乐器;怀远地区鼓架子多筋斗,兰花动作矫健轻捷,风流洒脱,舞如燕子试水,舞台调度开阔,人物性格爽朗,唱腔平稳朴实,伴奏以鼓为领奏乐器;定远地区是一种三人表演的“小伞子”,动作抒情柔美。

各流派有自己擅长的节目和舞蹈动作,有时即使是同一动作,也有不同的演法和表现内容。

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形体条件和性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表演风格,使花鼓灯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花鼓灯舞蹈动作特点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是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的生活中加以提炼发展而来的。

如:“簸簸箕”以扇子模拟簸箕,配合步伐和身段,表现簸粮的劳动;“双扯线”以扇花、中花和步伐结合在一起模拟纺线;“回头望”则是从扶犁耕田至田头拐弯的动作中提炼出来的。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 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 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花鼓灯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

表演是即兴的,虽有一定形式和程序,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玩灯人和观众间息息相通,互相感染,通过玩灯使表演者和观众都得到亲切的美的享受。

过去花鼓灯的演出活动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里进行。

表演者大多是劳动群众,一些业余的爱好者常组成班子在本村或附近演出,并逐渐成为半职业性的艺人。

技艺高超的艺人深受群众欢迎,各村争相邀请他们到本村演出,更加提高了花鼓灯的技艺,扩大了表演手段,成为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的形式。

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联系,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两者交替进行中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花鼓灯的发展随生活好坏而起落,光绪末年生活比较安定,玩灯也就兴盛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地区利用花鼓灯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相应地编了许多新的花鼓歌,使花鼓灯获得新的生命。

花鼓灯没有固定的训练方法,没有师徒制度。

爱好者看了人家表演后,照猫画虎,翻扑跌打靠自己磨炼出来的,当自己能上场后才请名师指点成为玩灯人。

或是名艺人发现可培养的苗子,主动给予帮助。

即便带着自己亲友的子弟作为徒弟,也是让他们从看自己的表演中观摩体会,再适当帮助。

当时一些名艺人虽已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但大多不能总结经验使之更为发展与提高。

进入1950年代以后,专业舞蹈工作者积极投入学习与研究,才使花鼓灯的新节目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花鼓灯中的古文化遗存——花鼓灯中“花鼓歌”演唱、“岔伞舞”的伞、伴奏用的大锣、兰花“上肩”表演,以及其他技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宋、明、清各代的文化遗存。

“花鼓歌”是配合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多以“叙唱”“对歌”的说明角色的身分,描绘环境,叙述情节。

“对歌”源于当地劳动生活中“系鼓互歌”或山歌对唱,所唱的歌词中不难发现吴歌遗风与明代山歌的痕迹。

如花鼓歌中“送郎送到五里岗”“送郎送到木里塘”和明代山歌《挂枝儿》中“送情人直送到后花园”“送情人直送到无锡路”近似。

豫南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

豫南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

豫南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赵向欣【摘要】豫南花鼓灯是豫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由于豫南民间舞蹈所处的地域环境,形成了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现象.文章采集了流布最广的固始、潢川和商城三个县的豫南花鼓灯的主要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并进行阐述和归纳.【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8)002【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豫南花鼓灯;火淋子;岔伞;围灯;老竿;花鼓腿子;花鼓娘子【作者】赵向欣【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22.212豫南花鼓灯是豫南地区民间舞蹈中种类最齐全,流行最广泛,舞队最多,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系统性的舞种。

花鼓灯群舞形式在豫南民间完整齐备,既有跑大场,又有男女二人结伴而舞的小场,并混杂着说唱逗趣、歌舞小戏或表演故事等内容。

舞蹈热烈欢快,风趣幽默,情感表现质朴真挚,泼辣热烈。

它是一种载歌载舞并与唱帮打三位—体相融合的广场民间舞蹈艺术。

人们也叫它为:地灯、火淋子、围灯、岔伞、跑大灯、打高照、火伞、打花鼓等。

这些名称的由来是由于花鼓灯流传的地域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在动作的审美和要求上也各有差异。

本文仅以信阳地区固始、潢川、商城三县为例加以阐述。

一、豫南花鼓灯的名称与表演人物的名称1.固始花鼓灯固始县花鼓灯是流传于固始县蒋集、陈集、胡集、段集、方集等乡镇的民间舞蹈。

该舞的角色有“四装、四挎、一把伞”。

四装是头扎绸花的四个女角,叫“腊花”。

四挎是身挎花鼓的四个男角,叫“鼓角”,其中三个为“俊鼓”,一个为“丑鼓”。

一把伞是一个老汉手持一把伞状花灯,叫“灯心”。

花鼓灯就是综合上述三种角色的名称而来。

2.潢川花鼓灯潢川县的花鼓灯在本地的名称叫“火淋子”,或称为“花鼓灯”。

北派称“打高照”、“岔伞”,南派称“叙笼子”、“火伞”,新中国成立后,又称为“围灯”、“跑大灯”,但在民间都统称为花鼓灯。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闻名于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特点和魅力。

一、风格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独特、扎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安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足底鼓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一脚踩地,一脚踏鼓,以此为伴奏进行舞蹈表演。

这种足底鼓踏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增加了表演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2. 轻功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花鼓灯时会进行轻功表演,包括翻身、滚地、纵跃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表演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舞蹈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表演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方式,舞蹈形式多样,既有舒缓柔美的舞姿,也有激烈奔放的动作,充分展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服饰独特:表演者的服饰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通常采用古风服饰,配以丰富多彩的面具和头饰,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让观众倍感新奇和惊喜。

二、表演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充分展现了安徽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其表演具有以下特点:1. 蒙面表演: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采用蒙面的方式进行,表演者戴上各种面具和头饰,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增加了表演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2. 故事情节丰富:安徽花鼓灯表演的内容通常围绕着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展开,情节丰富多彩,既有悲壮的英雄故事,也有欢乐的民间传说,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音乐伴奏浑厚: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通常伴随着浑厚悠扬的鼓声、管乐声和唢呐声等,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们沉浸难以忘怀。

4. 舞蹈形式多样: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舞蹈形式随着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表演者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音乐花鼓灯教案

幼儿园音乐花鼓灯教案

幼儿园音乐花鼓灯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音乐花鼓灯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音乐节奏和动作的配合。

2. 学习如何使用花鼓灯进行表演。

3. 培养幼儿的表演自信心。

教学准备:1. 花鼓灯。

2. 音乐播放设备。

3. 音乐节奏配合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引入:1. 与幼儿们一起观看花鼓灯表演视频,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幼儿们介绍花鼓灯的来源和用途,解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活动一:节奏感训练1. 播放适合的音乐,引导幼儿们跟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跺脚等。

2. 引导幼儿们用花鼓灯敲击出音乐的节奏,让他们感受到节奏与动作的配合。

活动二:花鼓灯基本动作练习1. 向幼儿们展示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如旋转、翻转、抛接等。

2. 让幼儿们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观摩和交流经验。

3. 引导幼儿们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动作的协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活动三:小组合作表演1. 将幼儿们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把花鼓灯。

2.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段音乐,让他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进行表演。

3. 引导幼儿们在表演中展示个人特长,并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表演。

总结: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幼儿们思考音乐和表演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拓展活动:1. 组织幼儿们观看其他类型的表演,如舞蹈、戏剧等,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2. 鼓励幼儿们尝试其他乐器的演奏,扩展他们的音乐能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幼儿们对节奏感和动作协调的掌握情况。

3. 评估幼儿们在小组合作表演中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部分,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来引发幼儿们的兴趣。

2. 在活动一中,可以选择简单明快的音乐,让幼儿们更容易跟随节奏进行动作。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一、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兰花花)l-2小节:双手兰花指,胸前曲肘,右靠步,肘部动作为左低右高,头向右侧倾,出右跨。

以上动作为一拍一次,左右交替共四次。

3-4小节:碎步后退,双手体侧绕臂摆动。

(鼓架子)5-6小节:双臂胸前曲肘,双手握拳,拳心向下,夹大臂颤动,左右腿交替上抬,一拍一次,共8次。

.7-8小节:双手叉腰,碎摇头,同时二位蹲跳,一拍一次,共8次。

(鼓架子和花鼓娃)9小节:双臂由体前交叉由下至上,经头顶上方至体侧打开后直立。

锣鼓节奏动作建议(兰花花)A、B: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

C、D: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鼓架子)E、F: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C、H: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比逗部分动作建议1-4:双手叉腰双腿行进马步蹲侧身跳,一句一次,共4次。

5:原地双腿并步跳一次,同时双手拍腿6:做角色动作。

(老虎,虫子,杠子,鸡。

)二、教学活动建议【活动目标】1、跟随音乐学会玩《花鼓娃》游戏,感受安徽民间艺术《花鼓灯》热情奔放,刚劲柔美的艺术风格。

2、学习唱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点子节奏,学习使用计数的方法明确锣鼓点子节奏型重复的次数。

3、理解民间游戏《老虎、棍子、鸡》的规则,学习协商合作进行比逗游戏,体验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准备】1、《花鼓娃》音乐节选自花鼓灯成品舞《打谷场上》片段。

2、欣赏过《花鼓灯》舞蹈,并学会跳《花鼓灯》舞蹈。

【活动过程】 1、复习《花鼓灯》的舞蹈。

(1)请两名幼儿分别示范跳《花鼓灯》舞蹈中兰花花和鼓架子的动作。

(2)集体复习跳《花鼓灯》舞蹈。

2、学习掌握“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节奏。

(l)听锣鼓节奏的音乐。

(2)跟音乐,老师示范唱念锣鼓节奏“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幼儿学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花鼓灯基本动作

花鼓灯基本动作

花鼓灯基本动作
花鼓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通常在节庆、婚庆等场合表演。

其基本动作包括:
1.手持花鼓:双手持花鼓并用手指敲打,有节奏地发出声响。

2.踏步:表演者站立在台上,脚步有规律地前后踏动,配合花鼓的节奏。

3.齐步跑:花鼓手们有时会带着花鼓在舞台上快速地齐步跑动。

4.翻转花鼓:表演者手中持花鼓,用手腕甩动花鼓,在空中翻转。

5.交换花鼓:多名表演者手持花鼓,互相交换花鼓并继续表演。

6.旋转花鼓:表演者扔起花鼓,然后用手臂和身体旋转着接住花鼓。

7.双鼓合奏:两名花鼓手合作演奏,相互呼应,奏出悦耳的节奏。

这些基本动作通过不同的变化,形成了花鼓灯这个独特而有魅力的表演艺术形式。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摘要:花鼓灯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淮河两岸的乡情、乡音、民风、民俗熏陶着花鼓灯艺术。

热情奔放,诙谐幽默是淮河人民纯朴、乐观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它的精髓“情意交融”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1.1动作中的“情”:花鼓灯的动作有“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的表演风格。

“兰花”的招牌表演动作有“三回头”,“向前三步风摆柳,向后三步牡丹开”,充分表现出农村姑娘谈情说爱时那种腼腆而害羞的神情,那优美的“扭”姿,则是观察、模仿村子里大姑、大嫂的走路而形成,特别的“嗲”。

1.1.1流动中:流动常用在大花场的图形变化中,在流动的表演时舞动起来要快、要溜,如风驰电掣,行云流水;停的时候要陡,要急促,像急刹车,而且停的要稳。

大多有以下套路:二龙出水、双拜门——等二十多种基本队形。

其中有些队形还可以组合、派生出多种形式,如:“别篱笆”可以变化出“长篱笆”“团篱笆”“单篱笆”“双篱笆”,即可以全体队员在一起“别篱笆”;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组在不同位置同时“别篱笆”。

在每个队形流动转变连接时“兰花”都会用个人擅长的身段、筋斗,扭、跳、翻、跃,各有个性,各有特点,使整个大花场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完整。

1.1.2体态中:花鼓灯体态常运用“比”、“兴”手法,充分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的舞蹈语言。

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凤凰三点头”;由春风吹杨柳而创作的“风摆柳”;还有的舞姿和动作有的直接摄取于劳动生活中,如:“簸簸萁”、“端针匾”、“摇耧步”、“单挎篮”等;有的是在自然界景物中受到启示而创造、提炼、升华,以写意的手法使之舞蹈化,如:风吹荷花”、“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猴子摘桃”等等;有些舞蹈动作则借鉴了古典舞、杂技、武术和戏剧武功表演形式,如:“摆帘子”、“小五腿”、“拧身跃””等。

1.1.3动律中: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律,很大程度上与舞者脚穿木制小鞋模仿裹足女子行路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俺们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第一课时
兰花基本动作(一)风摆柳
风摆柳手部细节动作1:提腕,手部放松手腕上提,扇花下压。

风摆柳手部细节动作2:压腕,手部放松手腕下压,扇花向上。

风摆柳脚步细节动作1:拔泥步,右脚抬起,双膝盖稍弯曲。

风摆柳脚步细节动作2:拔泥步,左脚抬起,双膝盖稍弯曲。

风摆柳完整动作示范1:拔泥步配合提腕,要求身体协调统一,手与脚协调配合。

风摆柳完整动作示范2:拔泥步配合压腕,要求身体协调统一,手与脚协调配合。

第二课时
兰花基本动作(二)燕子出水
燕子出水完整示范:膝盖弯曲,手绢和扇子同时沿着身体自上而下推出去,塌腰,碎步。

燕子出水分解展示1:双手过头顶扇子和手绢相对而立,身体直立,脚尖踮起。

燕子出水分解展示2:膝盖弯曲,手绢和扇子沿着身体自上而下推出去,塌腰,碎步。

兰花基本动作(二)单展翅
单展翅动作完整演示:身体直立,扇花直立过头顶,手绢置于胸前,双腿夹紧,立脚尖,右脚前点地。

单展翅动作分解手臂动作:右手持扇过头顶,扇花直立,左手手臂弯曲置于胸前,手绢花覆盖手面。

单展翅动作分解脚部动作:身体直立,双腿夹紧,右脚前点地,左脚脚尖点地。

单展翅动作完整演示(侧面):身体直立,扇花直立过头顶,手绢置于胸前,双腿夹紧,立脚尖,右脚前点地。

第三课时鼓架子基本动作
花鼓灯中男性角色叫做“鼓架子”。

“鼓架子”的动作刚健有力,一些动作还糅合了武术、戏曲、杂技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吧。

基本手位虎口掌
四指并拢绷直,指尖微翘,拇指外张,虎口打开。

单山膀
手掌做虎口掌,手臂外展,臂高过肩,掌略上扬。

基本手位拳
手指内屈,扣向掌心,拇指在外。

拳心为空心,不须握紧。

打虎式上身姿态
右臂上举至头顶,左臂置于胸口下方,手握空心拳,拳心向下,手臂微屈,上下呼应形成圆形。

如下图
试一试,学一学吧!
打虎式腿部姿态
看一看腿部是什么动作?
弓箭步
右腿屈,重心前倾,左腿蹬地,转头向左看。

加上腿部动作做一做!
第四课时兰花和鼓架子
花鼓灯舞蹈中“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非常精彩。

其中有很多两人配合完成的动作。

瞧!多美的造型!来跟我们学吧!
这个动作叫“三点头”。

由“鼓架子”的“打虎式”和“兰花”的“单展翅”配合完成。

先来复习这两个动作
打虎式
单展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