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兰花”的感受——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兰花”的感受——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现角度 、方位 的变换 。身体 流动 感强 的新特 点 由此 产 生。 ( 二) 兰花 身 上的 姿态 它 以脚 上 的 变 化 为 起 点 , 上 身 随 之 出 现 多 种 协 调 一 致 的 一 系列 变 化 ,身 体的 拧 、倾 、撇 、斜 增 多 ; 由于扇 子和 手 绢 的拿 法 改 变 ,手 上的 变化 也 增多 ,这 样便 出现线 条 变化 的 多层 次 、立 体 化 。这 一方 面 因为 花鼓 灯 技艺 炉火 纯 青 、运 用 自如 ,可 以在感 情 的驱 使 下 ,使 身体 的各 部 分 自然协 调 地配 合 ,统 一 于一 个 整体 。 另 一方 面 它融 合 了花 鼓灯 中凤 台的扇 花 、颍 上 的造 型 、定 远 的抒 情 和鼓 架 子的 一些 动 作 ( 如 扁 担式 ) 等 。 同 时兰花 还 运用 了古典 舞 和 戏剧 中 的 “ 云手 ” “ 甩 袖 ” ,讲 求 手 、腕 、 肘 、肩 的圆 润 ,造
型 、亮相 的神 韵 。 ( 三) 兰花 的表演
从 表 演 上 看 ,笑 不 露 齿 、看 不 正 视 、头 不 抬 起 、腼 腆 娇 媚 的 旧妇女 的神 态 ,被 充满 青春 朝 气和 生 活 自信 ,飘 逸 、大 方 、泼
辣 、妩 媚 的新 女性 的 神态 所代 替 ,表 演 更加 准确 、凝练 、生动 、 传 神 。尤 其是 兰花 在 眼神 中的运 用和 情 绪变 化 上 ,分 寸感 极 强 , 能 把 内在 的感 情延 伸 到扇 子尖 上 ,似 乎 扇子 都 在歌 唱 、说 话 。老
的 质 朴 、泼 辣 , 又 有 南 方人 的 温 柔妩 媚 。 经 过 长 期 的 历 史积 淀 ,构 成 吸收 了戏 剧 的 台步 、压 花场 的 步法 ,使原 有 的步法 、动 作获 得 了

安徽花鼓灯“兰花”流派特征及现代价值探讨

安徽花鼓灯“兰花”流派特征及现代价值探讨

安徽花鼓灯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

淮河是淮河两岸人民的母亲河,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沿淮儿女。

正是对这片淮水的依恋,两淮地区很早就孕育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奇葩。

安徽花格灯的特性可概括为:“溜得起来刹得住”——它具有浓郁的两淮乡土气息,在表演风格上既刚健洒脱、欢快热烈,又以多变节奏、音乐刚柔相济形成自身独特魅力。

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冯国佩先生“冯派”、陈敬芝先生“陈派”、郑九如先生“郑派”是当今花鼓灯“兰花”一角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流派。

他们对“兰花”的诠释各具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沿革据有关资料来看,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原农耕文化的产物。

它起源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分布在蚌埠、怀远、颖上、凤台等沿淮一带。

其起源时间众说纷芸,目前较受认可的有“传说中的夏代、三国、唐代”说、“宋代说”和“明清说”。

归根结底,花鼓灯源于民间,是沿淮劳动人民思想精神外化的形式,也是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元素长期积淀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艺术起源过程中,有很多艺术门类产生的初期都与先民祭祀先祖、祈福平安、恳请神灵保护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有关。

花鼓灯起源也与这类仪式活动密切相关。

安徽怀远“禹王庙”相传是为了欢庆大禹治水胜利而建造的祭祀场所,每逢阴历的3月28日,当地的艺人们就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唱起灯歌、祭祀大禹,歌颂其治水功劳、驱赶鬼怪并沟通神灵、祈求神灵保护而载歌载舞。

久而久之,在这种祭祷仪式过程透射出了显著的民俗娱神性质。

有学者认为,这种仪式舞蹈可能是花鼓灯的雏形。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花鼓灯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获得萌芽。

在唐朝盛世,宫廷歌舞达到鼎盛,而宫廷外民间歌舞形式也获得发展。

到宋代,城市生活中的音乐、舞蹈、诗歌艺术交融发展和营业性演出,也给花鼓灯艺术的兴起带来契机。

说花鼓灯是起源于宋代,是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

经历元朝的“走下坡路”后,花鼓灯在明清时期越来越繁荣。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艺术作者:孙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集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盘鼓、后场小戏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它是皖北沿淮人民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审美取向以及相关的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简析了花鼓灯的表演角色、演出程式等。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表演角色;演出程序[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2一、表演角色的类型安徽花鼓灯艺术中表演的主要角色是“兰花”与“鼓架子”。

“兰花”是花鼓灯女性演员的统称,过去也叫“包头的”、“锣上”、“花鼓娘子”、“腊花”等,可分为“武兰花”、“文兰花”之分。

“武兰花”以舞蹈为主,并且可以表演盘鼓技巧,有的还会翻筋斗。

“文兰花”嗓子好,能歌善唱,既可与丑鼓对唱,还有独自即兴编唱的能力。

在民间,出色的兰花既能文,也能武。

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要“踩衬子”扮小脚女人。

建国后,“兰花”开始改为女子扮演,“踩衬子”等封建陋习随之废除。

“鼓架子”是花鼓灯男性演员的统称。

解放前,也叫“鼓上”、“花鼓橛子”等。

“鼓架子”又因专长和分工不同,又可细分为“文伞把子”、“武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等。

“文伞把子”所执岔伞比“武伞把子”所持略大,并且非常华丽,装饰性很强。

“文伞”以唱见长,能编善唱,在踩街表演时,常常根据当时的情况,望风采柳,随机应变,即兴演唱。

优秀的“文伞把子”可以在踩街时,唱出不重复的花鼓歌。

“武伞把子”是大场中的指挥者,以舞蹈为主,在跑大场时,走在舞队前面,指挥带领男女演员变换各种队形,变化节奏,控制全场的气氛。

所以又可称之为“领伞的”“伞头”。

“大鼓架子”是灯班中的大力士,最主要的任务是能扛人,而且要扛的多,扛的稳。

他们主要担任“上盘鼓”的各种高难度的技术表演。

“小鼓架子”长于舞蹈,筋斗,多担任“大场”“小花场”等方面的表演。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

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与小兰花的区别作者:王晶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花鼓灯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安徽花鼓灯中大兰花和小兰花各特征和区别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大兰花;小兰花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1-01花鼓灯以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是淮河人民性格的写照,“传情达意”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创造了汉族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花鼓灯最盛行在怀远、凤台、凤阳和颍上四县。

其中怀远和凤台善舞;凤阳和颍上善歌;怀远与凤阳在流派风格上比较接近;凤台和颍上在流派风格上比较接近,由于花鼓灯主要流传在旧凤阳府境内,旧时多称凤阳花鼓灯,而今主要在安徽省境内,故名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简介花鼓灯歌舞艺术这要涉及舞蹈、歌唱以及小戏。

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在民间群众们常常将花鼓灯艺人叫做小金莲、小白鞋以及草上飞等,通过这些绰号就可以看出花鼓灯舞蹈非常注重脚下工夫。

通常要做到动作溜得起、刹得住以及放和收十分明显等,一方面要充分体现速度以及力度的对比,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此外,舞蹈中的男子还应该配备有精彩的翻筋斗。

通常情况下,将花鼓灯中的女子称作兰花,男子称作鼓架子。

他们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往往十分细腻,花鼓灯舞蹈的表演道具当属手绢和扇子,舞蹈演员们能够较为灵活奇妙的对劲进行运用,在大量的通过此类道具表演的汉族民间舞中尤其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花鼓灯一方面具备了北方的刚劲古朴,另一方面又具备了南方的灵活秀丽。

二、传统“兰花”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在进行花鼓灯表演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人物形象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岔伞(大花场时队形引导者)、鼓架子(花鼓灯男性扮演者也称“挎鼓的”)和兰花,其中“兰花”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中的唯一存在的女性角色(在旧社会由于当时社会伦理和思想的限制多半由男性来扮演),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兰花需要将其柔媚细腻、激情泼辣、婀娜多姿的性格特色在舞台上呈现于观众面前,兰花这一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时的农村妇女的时代形象的浓缩,也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厚爱。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化的发展,吸收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
02
国际化推广
兰花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
推广和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03
代代相传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徽花鼓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将兰
花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将安 徽花鼓灯中兰花带到世界各地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培训拓展
开展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教育 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和爱好者,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艺术价值总结
独特的表演风格
兰花在安徽花鼓灯中以其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展现 了深厚的艺术内涵。
兰花与舞者精神契合
内在品质契合
兰花与舞者都具有高雅、坚韧、淡泊名利等内在品质,这 种契合使得舞者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兰花的艺 术内涵。
情感共鸣
舞者在表演中与兰花产生情感共鸣,将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和敬仰之情融入到舞蹈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 能感受到兰花的魅力。
艺术追求契合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价值。舞者在表演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极致,与兰花所代 表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服饰与道具搭配
服饰选择
兰花的服饰以古代大家闺秀的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 ,同时也考虑到舒适度和适应性。
道具运用
扇子、手帕等道具在兰花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增 加舞蹈的难度和观赏性,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情感。
服饰与道具的协调
服饰与道具的搭配要协调一致,既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境,又要突 出兰花的形象特点。

安徽花鼓灯中的“传情达意”

安徽花鼓灯中的“传情达意”

安徽花鼓灯中的“传情达意”摘要: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后,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是淮河人民性格的写照。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传情达意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有“人文渊薮”之称。

在这样肥沃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蕴涵着多姿多彩的安徽民族民间舞蹈。

这是安徽整体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徽的历史上由于疆域沿革多变,战争频繁,人口组成复杂,形成了安徽民族民间舞蹈在品种和风格上多元性的特点。

花鼓灯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是淮河人民性格的写照,“传情达意”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创造了汉族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对歌抒怀由一名鼓架上场照例到四门表演再请兰花“下楼”,兰花不肯轻易“下楼”,鼓架要见景生情编唱新词妙句表达爱慕之情,打动了兰花才肯下来,下来后打一个照面又会回去,只有鼓架唱得兰花无话可说,这才“下楼”表演小花场。

二、花场传情1、大场大场又名“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

演出人数4至24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数相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

由领伞的率领组合成各种图形。

表演时既有统一调度,又有个人发挥,伴以热烈的锣鼓,响亮的口哨,舞蹈场面热烈奔放。

大场虽是集体的情绪舞,但表演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表演特长,各显神通,要按照统一的套路和节奏,个人的动作不必相同。

大场进行中常穿插男女对舞,大场里面套有小场,别有情趣。

大场中还常有“转场歌”的表演,大场跑几个图形之后,全场演员缓步走圆场,从伞把子开始依次各唱一只花鼓歌,边走边唱,。

在兰花唱后与之对应的鼓架子,喊声“嘿”!两人相对表演几个身段、动作,以表达歌词未尽的情感。

分析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创新

分析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创新
之所以它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就是它的表演方式灵活多变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即兴的语言清晰明快情感内容丰富是原生态的歌舞乐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
分析安徽花鼓灯 兰花表演 艺术 的特点和创新
庄英邦[ 李 芹芹r 胡晓雯 1 ] ]
摘 要 安 徽 花 鼓 灯 是 我 国 汉 族 的 一 种 民 间 歌 舞 艺 术 . 主 要 流 传 于 安徽 皖 北 一 带 .她 是 沿 淮 人 民 在 生 活 中所 创 造 出
来 的 . 达 自己美 好 心 理 愿 望 的 . 合 当时 历 史 背 景 的 一 种 表 适 群 众 性 自娱 自乐 的 表 演 艺 术 。随 着 时 代 的发 展 , 们 生 活 水 人 平 的不 断提 高 .所 以对 花 鼓 灯 的歌 舞 艺 术 有 了更 高 的 希 望
和 更 新 的追 求 本 文 以 花 鼓 灯 中的 “ 花 ” 一 表 演 角 色 来 兰 这
探 索 花 鼓 灯 艺 术 的形 成 和 发 展 趋 势 . 以及 “ 花 ” 演 艺 术 兰 表
的继 承 和 创 新
关 键 词 “ 花 ” 演 艺 术 的形 成 和 特 点 传 统 的 变 化 时 兰 表
人陈敬芝 ) “ 了一条线 、 、看 三天不吃饭” 等等 。所 以 , 花鼓灯 艺术经久不衰 , 流传甚广 , 在很 大程度上是 同“ 兰花 ” 这一人 物形象是紧密相连的。
21传统“ . 兰花” 表演 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花鼓灯 中的“ 兰花” 当地人也称 “ ( 包头 的” “ 、花鼓娘 子”
P o i eI i r ae y p o l o g t e Hu i e Rie x - r v c . sc e td b e p e a n ah v rt e p t l h o t s er g o s e o h i .W i h e eo me t o e s t i o d wih s fr t e l e h f t t e d v lp n f h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作者:王思斯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可靠记载。

花鼓灯表现了淮河流域的人民自娱性质的表演方式,在动作上体现了当地人日常劳作时的情形,表达了淮河儿女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祝福之情。

花鼓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在2006,花鼓灯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在我国文化领域中的分量。

关键词:花鼓灯;兰花;特征;表演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65-01花鼓灯中有“鼓架子”和“兰花”两个角色,“兰花”是花鼓灯中女角的总称,细分下去为“大兰花”和“小兰花”两种,表演风格也大为不同。

由于该地区介于南北方之间,所以兰花的表演兼具了北方女性泼辣、粗狂、淳朴的形象和南方女性温婉、灵巧、可爱、活泼的形象。

而且,花鼓灯的表演特征有歌、舞、乐、戏,使花鼓灯的表演内容更为丰满,更增加了花鼓灯的观赏性。

一、花鼓灯的由来由于记载资料较少,关于花鼓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可靠依据的是在宋代,在颍上、凤台等地①。

淮河两岸的人们会在大型节日之时,会敲着锣鼓、唱上几曲、舞着手中的绸扇、腰间系上绸带然后载歌载舞,为美好的生活庆祝,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传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在音乐、服装、造型、动作上都有自己的考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二、“兰花”的表演特征1.腰部特征。

兰花的舞蹈特征总结来说就是:“刚柔并济”,这是由于花鼓灯的音乐节奏时快时慢所导致的②。

在节奏快的时候,兰花腰部的扭动频率就会加快,在不移动胯部的前提下,腰部随着鼓点的节奏进行前后左右的快速扭动,且具有律动性,一个鼓点一动,并非没有根据地乱扭。

而且,其扭动幅度也很大,比如“三道弯”,兰花的要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将身体的重心都几乎放在上半身,向左或者向右倾斜,仿佛立刻就要倒下,会突然抑住不动又能快速收回重心进行下一个动作,整个形体给人感觉十分活泼可爱。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摘要:花鼓灯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淮河两岸的乡情、乡音、民风、民俗熏陶着花鼓灯艺术。

热情奔放,诙谐幽默是淮河人民纯朴、乐观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它的精髓“情意交融”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1.1动作中的“情”:花鼓灯的动作有“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的表演风格。

“兰花”的招牌表演动作有“三回头”,“向前三步风摆柳,向后三步牡丹开”,充分表现出农村姑娘谈情说爱时那种腼腆而害羞的神情,那优美的“扭”姿,则是观察、模仿村子里大姑、大嫂的走路而形成,特别的“嗲”。

1.1.1流动中:流动常用在大花场的图形变化中,在流动的表演时舞动起来要快、要溜,如风驰电掣,行云流水;停的时候要陡,要急促,像急刹车,而且停的要稳。

大多有以下套路:二龙出水、双拜门——等二十多种基本队形。

其中有些队形还可以组合、派生出多种形式,如:“别篱笆”可以变化出“长篱笆”“团篱笆”“单篱笆”“双篱笆”,即可以全体队员在一起“别篱笆”;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组在不同位置同时“别篱笆”。

在每个队形流动转变连接时“兰花”都会用个人擅长的身段、筋斗,扭、跳、翻、跃,各有个性,各有特点,使整个大花场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完整。

1.1.2体态中:花鼓灯体态常运用“比”、“兴”手法,充分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的舞蹈语言。

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凤凰三点头”;由春风吹杨柳而创作的“风摆柳”;还有的舞姿和动作有的直接摄取于劳动生活中,如:“簸簸萁”、“端针匾”、“摇耧步”、“单挎篮”等;有的是在自然界景物中受到启示而创造、提炼、升华,以写意的手法使之舞蹈化,如:风吹荷花”、“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猴子摘桃”等等;有些舞蹈动作则借鉴了古典舞、杂技、武术和戏剧武功表演形式,如:“摆帘子”、“小五腿”、“拧身跃””等。

1.1.3动律中: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律,很大程度上与舞者脚穿木制小鞋模仿裹足女子行路有关。

浅谈安徽花鼓灯

浅谈安徽花鼓灯

浅谈安徽花鼓灯作者:段娅嫦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

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安徽的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其中之一,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兼容南北文化之长,表演风格独特。

随着改革开放,新中国在不断的发展。

安徽花鼓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通过查阅相关的文化资料和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

从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与简述不同的地域流派中“兰花”的风格特点、舞蹈中“兰花”的风格特点这三大点来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一角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花鼓灯;兰花;三道弯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42-01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

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有“北方的歌,南方的灯”这么一说。

安徽的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其中之一,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

经过老一辈民间舞蹈家、专业与业余舞蹈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安徽花鼓灯已成为汉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人物角色鲜明,特别是“兰花”这一角色更是别具风格特点。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一)简述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花鼓灯的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花鼓灯反映了淮北人民的性格和审美习惯。

而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和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在战国时期的宫廷舞蹈以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观来编排,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态与风格。

建国后的《凤台新志》里虽写到“花鼓灯又名红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便有了花鼓灯”。

相传《花鼓灯》由明代“玩红灯”发展而来。

据老艺人谈,清朝光绪年间,凤台、怀远等地《花鼓灯》非常盛行。

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的风格特点

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的风格特点

Total.347April 2016(B)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47期2016年4月(中)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的风格特点唐佳佳(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安徽·蚌埠233000)中图分类号:J722.212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6.04.071作者简介:唐佳佳(1987—),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

摘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之一。

花鼓灯的锣鼓、灯歌、舞蹈等形式,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其中“兰花”这一明显的风格特征作为其代表为众人所熟悉,本论文通过地域文化对“兰花”的影响、从生活中走出来的“兰花”、“兰花”与情感、“兰花”与时代的关系、继续在发展中的“兰花”这五方面的具体阐述与对比,体现其艺术风格特点。

关键词兰花地域文化情感时代生活发展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Or 原chid"in Anhui Flower-Drum-Lantern Dance //Tang Jiajia Abstract Anhui flower-drum-lantern dance is one of the folk dance art representatives of Han Nationality.The gong and drum,lantern song and dance of flower-drum-lantern dance manifests the folk style of the Chinese Han Nationality."Orchid",as a dis-tinct style feature,is well known among people.This paper elab-orates and compares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on "orchid","orchid"from lif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and emo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and the times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rchid".The aim is to express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orchid;regional culture;emotion;times;life;develop-ment1引言安徽花鼓灯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作者:周静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0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更是高校舞蹈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舞蹈必修课程主要的角色有兰花和鼓架子,由于兰花是女角的总称,所以在表演上多为重头戏。

兰花的表演技术标志着整个花鼓灯的整体水平。

从舞蹈生态学原理考虑,兰花是在丰富的舞蹈总汇中提炼出来的动律特征,只有真正地对兰花韵味进行加工,才能增强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安徽花鼓;兰花;艺术内涵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32-01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明确的角色分工,男性角色通常被称作鼓架子,而女性角色在花鼓灯当中便被称为兰花。

一、兰花的概念兰花在一些演出当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最具有表演特色的角色,譬如在小花场的表演当中,她们的扮相美丽,两手分别拿着折扇和手巾,上身着彩褂,下身通常穿裙子,脚下则是绣花鞋。

女性角色的头饰采用的是发梳长辫,配彩绸制作的球花,另外再搭配2尺长的飘带。

在额前位置,女性角色通常要系勒子。

兰花是具有丰富语义的扇花语汇,仅仅是持帕的手势便有很多种,譬如三指提和一指挑等。

在表演手法上,兰花的表演细腻,譬如砍、挽等40余种动作。

在解放前,由于历史原因,兰花的扮演者通常都是男性,脚下需要踩着衬子来模仿裹足。

花鼓灯当中的跪、摆等特点便是由于需要穿衬子而形成的。

解放后,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取消了衬子,改穿布鞋,但是跪、摆等特点还是保留下来。

二、兰花的典型特征分析(一)兰花的“三道弯”。

“三道弯”是一种独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在整个舞蹈中,人的头部、腰部和跨部呈逆向S的形态。

“三道弯”是东方舞蹈形式的典型代表。

第一,重心靠右后。

这是一种静态的三道弯形式,过去脚踩“衬子”,脚跟离地较多,所以在亮相时,为能让身体保持平衡,就要小腿发力,让膝盖、两腿紧紧靠拢,腰部放松,上身尽量后移,常见的姿势有“单展翅”“凤凰三点头”等,主要是胯与腰部左右移动,重心在半个脚掌上面,让整个造型呈曲线形,一边以顺时针的方式进行“三道弯”的倾拧状态,这能体现出小兰花的小巧玲珑、婀娜多姿,大兰花的端庄精美也能在此体现出来。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分析

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分析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学生焦海堃指导教师张蕾年级 14级专接本班专业音乐学系别音乐系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2016年3月10日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蕾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

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查询。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2016 年3 月10 日目录标题 (4)中文摘要 (4)引言 (4)一、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内涵 (4)二、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现状 (4)(一)花鼓灯的起源 (4)(二)花鼓灯舞蹈的艺术形态与审美价值 (5)(三)花鼓灯舞蹈的表现特点 (5)(四)花鼓灯舞蹈的锣鼓风格 (6)三、安徽花鼓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意义 (6)(一)社会功能 (6)(二)科学意义 (6)结论 (7)参考文献 (7)致谢 (8)外文页 (9)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论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焦海堃摘要:安徽花鼓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及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地位。

它是流传在安徽淮河流域的舞种,也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准自然舞蹈之一。

作为以自娱自乐为特征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流传和繁衍中自发融合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而其中的锣鼓艺术在营造现场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配合舞蹈身段的表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主要以《淮水情兰花湾》为例,从介绍花鼓灯的起源及发展的过程为起点,详细阐述了花鼓灯特有舞蹈形式和锣鼓内容,进而探索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淮水情兰花湾》安徽花鼓灯艺术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其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的风格特点

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的风格特点

兰磊
地域文化对 “ 兰花”的风格影响
现 出淮 河 人 民活 泼 、开 朗 、率 直 的性 格 特 点 。另 外 ,动 作 中 的 “ 三 回头”等娇态舞姿也是 以情感为主线延伸而来的 。提
又具有北方女子 的泼辣 与豪爽 ,这种兼容南北特性 的艺术特 点 ,使 得 花 鼓 灯 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风 格 。花 鼓 灯 将 汉 族 女 性

子 ,在 铿 锵 的 锣 鼓 声 中表 演 奔 放 的 舞 蹈 。


中原 地 带 集 中 了 我 国南 北 方 各 自的 文化 与传 统 ,具 有 多 气能带动身体 向上 ,头眼抬起能体现精气神 ,连续的反复能 兰 花 ” 的 眼 神 异 常 明 亮 和 俏 皮 … … 样性 。 花鼓灯流行于淮河地 区, 其 舞 蹈 动 作 既 有 江 南 的秀 美 , 让 “
花 鼓 灯 的 生 命 力 与 民 间 风 情 、 乡 土 气 息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在 舞 动 中情 感 与 动 作 之 间 的 联 系 异 常 密 切 。 “ 兰 花 ” 舞 蹈 动 起 。安 徽 花 鼓 灯 具 有 淳 朴 的风 格 ,这 种 独 有 的艺 术 感 染 力 能 作 的 产 生 与情 感 有 着 直 接联 系 。 每 年农 忙 时 节 ,人 们 开 始欢 影 响 下 一 代 人 ,更 是 淮 河 人 民 最 为 淳 朴 的 情 感 表 达 方 式 。 因 聚一 堂 ,敲锣 鼓 进 行相 亲 和 庆祝 活 动 ,将 内 心 深处 的情 感 宣 而 这 种 固定 的 艺 术 形 式 能 展 现 出旺 盛 的 生 命 力 ,所 以 安 徽 花 泄出来。由于 “ 兰 花 ” 的 动作 异 常 细 腻 ,同 时 整个 画 面 也很 鼓 灯 能 在 淮 河 流 域 扎 根 、壮 大 与 发 展 。

安徽花鼓灯修改1

安徽花鼓灯修改1

摘要安徽安徽花鼓灯是艺术上比较丰富完整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它不但在淮河流域令人迷恋,在江淮大地为人熟知;在神州中华,倍受推崇;在异国他乡,也享有盛誉。

早在宋代,安徽花鼓灯就在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颍上一带流传。

明代淮河两岸又盛行“安徽花鼓灯”(即玩红灯)。

历史上也有着“千班锣鼓百班灯”的传说。

如今在安徽,“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灯班”。

这种传流像滚滚东去的淮河水,哺育了一带又一代的玩灯人。

安徽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有它独特的审美意韵.它的动作.动态和逗趣,嬉戏等内容,都表现了它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安徽安徽花鼓灯,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音乐Abstract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is artist, art more rich and complete a kind of folk song and dance art. It not only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fetish, known in jianghuai earth; In shenzhou, China highly regarded; In exotic locales, also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As early as the song dynasty, flower-drum lanterns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huai far, phoenix, stands on the area. On both side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Ming dynasty and prevailed "flower-drum lanterns" (that is, to play red light). History also has the legend of "lights" class gongs hundred thousand class. Now in anhui, "coverage have drums, cultural station have light class". This spread like rolling east to the huaihe river water, feeding the area of another generation of play of lights.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style has its unique aesthetic brush. It's actions. The dynamic and playful, fun, etc, all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style characteristic,Flower-drum lanterns music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引言 (4)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和文化 (4)(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 (4)(二)安徽花鼓灯的文化 (4)二、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5)(一)安徽花鼓灯的体态特征 (5)(二)安徽花鼓灯律动的基本特征 (6)(三)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点 (6)(四)安徽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6)结语 (7)参考文献 (7)引言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历史渊远。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

它的舞蹈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

舞蹈风格则可以用:“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来概括。

而在特有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其中“兰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兰花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深动形象的刻画了封建社会的女性。

兰花又分大兰花与小兰花,大兰花稳重秀美,舞姿优雅大方,而小兰花却是俏皮可爱,舞姿灵敏活泼。

虽然两者舞蹈风格迥异,却一致体现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具体舞蹈动作的分析进一步的论证大兰花与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与区别。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课堂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并使其完善,让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使我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的认识得到提升。

被喻为“东方芭蕾”的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它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怀远、颖上等20多个市。

而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它的舞蹈形式多样化,并具有非常浓厚的当地民族特色。

一、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花鼓灯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而花鼓灯舞蹈的动律特点则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遛得起,刹得住,刹住不断线”。

封建社会的妇女裹小脚,羞哒哒的,三步不出闺门。

而由于那时候特有的社会风气,女性都不便于抛头露面,所以都是由男人扮演女角。

模仿妇女裹脚后走路重心不稳左右摇晃的的姿态,因此成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动律特点,也因此才会出现花鼓灯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等舞蹈风格特点。

二、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及舞蹈风格特点(一)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兰花”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她是对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的深动的刻画,并且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兰花”这一人物不仅体现出花鼓灯舞蹈独有的风格特征,也充分反应了安徽民间艺术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

它的舞蹈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

舞蹈风格则可以用:“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来概括。

而在特有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其中“兰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兰花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深动形象的刻画了封建社会的女性。

兰花又分大兰花与小兰花,大兰花稳重秀美,舞姿优雅大方,而小兰花却是俏皮可爱,舞姿灵敏活泼。

虽然两者舞蹈风格迥异,却一致体现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具体舞蹈动作的分析进一步的论证大兰花与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与区别。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课堂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并使其完善,让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使我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的认识得到提升。

被喻为“东方芭蕾”的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它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怀远、颖上等20多个市。

而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它的舞蹈形式多样化,并具有非常浓厚的当地民族特色。

一、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花鼓灯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而花鼓灯舞蹈的动律特点则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遛得起,刹得住,刹住不断线”。

封建社会的妇女裹小脚,羞哒哒的,三步不出闺门。

而由于那时候特有的社会风气,女性都不便于抛头露面,所以都是由男人扮演女角。

模仿妇女裹脚后走路重心不稳左右摇晃的的姿态,因此成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动律特点,也因此才会出现花鼓灯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等舞蹈风格特点。

二、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及舞蹈风格特点
(一)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
“兰花”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她是对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的深动的刻画,并且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兰花”这一人物不仅体现出花鼓灯舞蹈独有的风格特征,也充分反应了安徽民间艺术的特点。

挂垫子,为使身体平衡,须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犹如小脚女子走路的娇态。

“兰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舞姿以及步伐来刻画这一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情感变化。

“大兰花”与“小兰花”虽然风格迥异,却一致体现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浓郁的民间舞蹈特色。

而在课堂的学习实践中也深深的体现出“大兰花”与“小兰花”的不同之处。

在安徽花鼓灯的传统组合中分别有“大兰花”和“小兰花”的传统组合。

大兰花的舞蹈组合稳重成熟,而小兰花的舞蹈组合则是俏皮欢快。

最终形成了“脚下溜、拐弯”等舞蹈动作,具有强烈奔放表现力强的特点。

使对花鼓灯中兰花这一人物的刻画得到了升华。

(二)大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大兰花”稳重秀美,犹如正欲绽放的花蕾般含蓄美丽,而在舞蹈中更是舞姿舒展优美,像邻家女孩般质朴,时而害羞、时而温婉,动作舒缓而又连绵不断,每个动作或每一拍都会延伸到极致,而作为配合“大兰花”舞蹈表演的音乐也是抒情缓慢的。

其中“大兰花”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是“凤凰三点头”。

此动作是以配合节奏的鼓点,运用呼吸带动身体的动律,回头上吸时短,下呼时慢探头,再以眉目传情体现大兰花转向架子时那种略带羞涩,两眼相对却又不好意思的心态,反映出男女在交流感情时那种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风摆柳”,勾勒出了风吹动柳树时柳枝随风轻轻摆动时的柔美。

好似是羞涩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边走一偷偷的边欣赏着湖里自己优美的倒影时那种害羞娇滴滴的神情。

还有于农作时提炼而出的动作“端针扁”,体现出“大兰花”的贤惠勤劳。

稳重细腻的“起步”作为大兰花的代表动作之一,其动作盈盈秀丽,上身的动律带动扇子化出优美的八字弧線,每一个节奏点都配合动作和呼吸延伸到极限,动作平稳而又优美,呼吸连绵不断,脚下步伐则是稳稳实实中规中矩的,活脱脱地塑造了一个大家闺秀的优雅形象。

(三)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而“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则是俏皮可爱,表现的是活泼可爱的邻家小女孩的形象,犹如新生种子发芽般的朝气蓬勃。

在舞蹈中动作欢快灵巧,一惊一咋,无不体现她的调皮可爱。

而作为配合“小兰花”舞蹈表演的音乐则是轻快节奏分明的。

俏皮可爱的“小兰花”塑造的是不同年龄性格的角色。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野鸡遛,在半脚掌着地的基础上,脚下步伐碎而快,干净利落,遛得起来,刹得住。

而且同时还得保持上身的体态与平稳,它体现了“小兰花”的灵巧俏皮。

其次是“车水步”,充分体现出“小兰花”的灵巧和动作干净敏捷这一风格特点,刻画出小女孩调皮好动情态的还有“拔泥步”,多用与跑场。

跑起来时上身微前倾,脚交替着往后踢。

表现的是小女孩走在泥泞的路上,脚被泥土粘住,一下下的拔脚艰难的前进,像要一不小心就会摔到,感觉泥土在身后飞溅满场跑的调皮可爱。

最后还有“二姐梳头”,它也是“小兰花”的代表动作之一。

头轻轻的左右摇晃,上身的韵律配合手上的扇花,脚下颤点步轻快稳扎地踩着鼓点,风趣诙谐,再一次体现了“小兰花”的调皮可爱。

结论:
安徽花鼓灯作为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舞蹈,流行地区较广,参加活动的人数
众多。

而其中“兰花”这一舞蹈角色虽然仅是花鼓灯舞蹈刻画的众多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安徽花鼓灯的文化艺术背景和舞蹈风格特点。

虽然现已有很多老一辈艺术家对花鼓灯进行了研究与整理,但是它的艺术文化古老而又丰富,需要有更多的人去挖掘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