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

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

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二、体态特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一个花鼓灯灯班子的组成必须要有玩灯人和锣鼓班子。原生形态的花鼓灯舞蹈都有角色扮演,男角俗称“鼓架子”,舞姿热情奔放、技艺高超;女角俗称“兰花”,又称“蜡花”“包头的”“花鼓娘子”,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花鼓灯的锣鼓是花鼓灯艺术中的灵魂,其恢弘的气势主宰并贯穿着整个花鼓灯艺术,花鼓灯的锣鼓不但可以给舞蹈伴奏,又可以单独表演,其锣鼓点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以广义上看,‘三道弯’舞姿是世界上东方各国民族舞蹈最典型的姿态之一。”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舞姿也颇为丰富,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都是其典型舞姿。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三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有别于兰花的“三道弯”体态。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舞姿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这就是“三道弯”的典型特征。在花鼓灯的舞蹈中,如凤凰三点头、搭凉棚、

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端针匾等这些亮相静止的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的。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流动而欢畅的,同样,“三道弯”也随之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瞬间调整与转换中,如“风摆柳”之后接“凤凰三点头”又或者,在流动的单一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始终保持在舞姿里面,如“拔泥步”,就是双脚移动重心时,上身交替随着左右步伐而前后扭动,形成了连续性的“S”形曲线。其他诸如“登山步”之后接“手搭凉棚”“风摆柳”与“凤凰三点头”是花鼓灯舞蹈中常用的动作。在“风摆柳”中以“扭”为主要动律,上身的扭动带动右上臂横行摆动,使拿扇子的右手腕在律动下自然环绕。左手掐腰,平足部前进四个八拍。在锣鼓的伴奏下,最后一拍在风摆柳和凤凰三点头的的过渡中快速的“划步”,迅速的“刹住”脚,落在三点头的造型上,体现出“溜得起,刹得住”的舞蹈动作特点。“凤凰三点头”的呼吸属于非自然型,先提气,每次回头时迅速吐气、吸气。这个舞姿的节奏感很强,每一次的的吸气都是在空拍上。“登山步”与“手搭凉棚”都是取材自生活劳动之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形成了优美的舞蹈语言。登山步的动律就是体现一个“梗”字,双膝用力的下压,后脚掌重重踩住地面,重心就在这连续不断的左右腿的交替中轮换。二个八拍快结束时,在末拍和休止拍之间,摆成“手搭凉棚”的“三道弯”造型。呼吸型也有自然型转为非自然型,随着后退的步伐,退右腿头部转向右方,退左腿头部转向左方,上身的扭动带动着头部的转动。“传神靠眼瞅”,在“手搭凉棚”的舞姿中,由于扇子半遮面,表情藏在扇子的下面,显得兰花很娇羞而俏美。以上的舞姿都以扭、倾、拧的体态贯穿其间,在休止拍的瞬间以“三道弯”的体态出现,是安徽花鼓灯成为“这一个”的重要特征。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三道弯,作为高频典型舞畴而形成鲜明的舞蹈形态特异性,成为安徽花鼓灯舞蹈的独特的体态特征。兰花的舞姿丰富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S”形的体态中,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体身段,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三、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花场”花场又可分为“大花场”“小花场”。“花场”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激越、欢快。舞者有着醉酒般的冲动。在复杂、喧闹的锣鼓声中,舞者个观者情绪激昂、兴奋异常。“花场”在中国民间舞中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以这种形式所创作的几个舞蹈如《欢腾的鼓乡》《大地土风》均在全国上场舞大赛中获得较高名次,然而,“花场”所表现的“站肩”“老鹰展翅”“燕子拔泥”等几十种舞段、舞句都淹没在激昂的大情绪之中了。花鼓灯传统舞蹈的另一类就是以“兰花”为主的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有时是“兰花”的独舞,有时配以“鼓架子”来衬托“兰花”。这一类舞蹈表现男女爱情的各种形式和爱情的各种情感,这类舞蹈的动作如“三回头”“燕子拔泥”“老鹰叼鸡”“柔碎步”主要表现女人渴望幸福的情绪,以情为主、以情带舞,随时可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这一类的舞蹈中涌现出了“小金莲”“小红鞋”“一条线”等,一大批知名的民间舞蹈家。概括来讲,传统的花鼓灯所表现的内容有三类:一、欢快喜悦、二、爱情、三、哀伤。总之花鼓灯的各类动作和表演形式十分丰富。近年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民间舞开拓了自己的表现领域,题材更广泛。情感更浓烈,对花鼓灯舞蹈要认真继承、吸收,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在创新的特别是创作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时要仔细、谨慎挑选花鼓灯的舞句、舞段,按照作品结构的总思路大胆创新,力求做到“老材料”作出“新家具”。花鼓灯舞蹈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金明.舞蹈杂志——魂系淮水舞花鼓.舞蹈杂志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