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验课程的研究

合集下载

经验课程的例子

经验课程的例子

经验课程的例子
经验课程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基于个人或团体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开展研究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以下是一些经验课程
的例子。

1.实习经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所的实习经验来学习实
际技能和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场所。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技能,例如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管
理时间。

2.项目经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来学习实际技能和知识,这
有助于他们理解如何在团队中工作。

在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管理和
指导团队、如何分配任务以及如何制定计划。

3.研究经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来学习实际技能和知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研究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如
何制定研究问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数据。

4.社区服务经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来学习实际技
能和知识,这有助于他们了解社区服务的重要性。

在社区服务项目中,学
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群互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社区的发展。

5.创业经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业项目来学习实际技能和知识,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如何创业和管理企业。

在创业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如
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管理预算以及如何与客户互动。

总之,经验课程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允许学生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

这些经验课程的例子不仅能够提高学
生的技能,而且还能够加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小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篇)

小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1.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针对性不足近年来,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创新。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熟练,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 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依赖教师讲解,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这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小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此外,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熟练,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教研活动研读学生方面(3篇)

教研活动研读学生方面(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需求、兴趣、个性等特点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应深入研读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教研活动研读学生,提升教学实效。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1. 年龄阶段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把握其认知特点,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则开始形成抽象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 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求知欲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则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依赖教师。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授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1. 沟通与交流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小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探讨与实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小学课堂实践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对小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一、小学课堂实践研究的意义1.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通过对小学课堂实践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课堂实践研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丰富教育理论:小学课堂实践研究可以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

4.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对小学课堂实践的研究,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小学课堂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1.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2.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成为研究的热点。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4.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5.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小学课堂实践研究的实践策略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

3.深度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篇)

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易于学生接受。

(2)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的运用(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四、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施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 构建教学研究团队学校可以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

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

课题撷英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JCJYC20030002)研究成果。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归纳总结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更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是不太感兴趣的。

因此,我们要鼓励发现、探索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已经掌握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其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我们预想的教学结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活动经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众多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探索并且也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经历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本文就对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回归现实情境,对接活动经验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假如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些生活经验,将作为他们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来源。

【案例1】比较线段长短课堂开始教师找两名学生A和B到讲台前来。

教师:“大家来看,这两位同学谁个子相对来说谁更高一点呢?”学生:“A同学。

”教师:“好的,现在我们请B同学站到讲台上来,A同学还在下面,大家再看,谁显得更高一点呢?”学生:“B同学。

”教师:“不错,确实是B同学显得更高一点。

但是他们起点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那我们这样比较合适吗?”学生:“不合适。

”学生根据自我感知参与活动。

教师:“我们在生活当中比较身高的方法比较简单,如果我们把身高看出一条线段,又该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比较线段长短。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该案例从实际出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从如何比较学生的身高(多人,两人等)这个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出发,突破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这个难点,立足思维训练和能力过程。

学生经验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学生经验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学生经验: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张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经验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学生经验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经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新课程改革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经验在各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

但是在现实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理论上逐渐认识到了学生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可是在课程资源的实践利用上,却过于看重教科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这些直接性资源的使用率,往往忽视了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经验对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价值。

因此本文着重阐述学生经验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学生经验的一些具体的开发策略。

一、概念界定对于经验的理解,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

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个人通过亲身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知识成果。

从含义和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经验观把经验定格为静态的、稳定的、结果性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

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与理解截然不同于传统的经验观,他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

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

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①“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②可见在杜威的经验观里,经验具有了两层含义,一是经验的结果,二是经验的过程,强调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的经验。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以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取向。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的动力。

在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项目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评价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教育者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档案、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浅析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摘要:学科课程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强调“三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针对学科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经验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来组织课程,强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种课程类型是互不相同,相互补充的,各有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优势不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班级授课制,而与其相对应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

针对学科课程的一些不足,经验课程诞生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两种课程类型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势与不足。

一、学科课程(一)学科课程的内涵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主张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课程,提倡班级授课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传授知识,主要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

(二)学科课程的优势1、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科课程按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等载体来分析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地、系统地说明该学科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该学科的教学要求。

教学参考书、随教科书配发的课件资源等教学参考资料更有益于教师传授知识。

2、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学科课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班级是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组成的群体。

由于年龄相近,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顺畅和频繁。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相似性、个人才能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等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相互讨论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的不足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施瓦布认为,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课题(3篇)

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的1. 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4. 为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课程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2. 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学生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

(2)教师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方面。

(3)教学评价: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 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案例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高中化学教师和班级,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析其应用策略和效果。

3.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翻转课堂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引言经验课程论是针对经验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论,该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和参与,结合反思与总结,实现知识的领悟与内化。

本文将对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述。

一、经验主义教育理论经验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只依靠被动接收知识,而是通过实践与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探索,从而获得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经验主义教育理论还强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重视,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位置。

二、经验课程论的特点经验课程论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如下:1. 学以致用经验课程论强调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实践获得反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个性化教学经验课程论注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发展。

3. 反思与总结经验课程论强调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所学知识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与沉淀,促进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4. 合作与协作经验课程论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与协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相互促进和学习。

三、经验课程论的实施步骤经验课程论的实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课程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特点,确保课程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契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

2. 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

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3篇)

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

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教师的教态、学生的反应、课堂氛围等方面,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观察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观察:研究者直接进入课堂,观察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间接观察:研究者通过课堂录像、录音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

(3)参与式观察:研究者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体验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个别访谈:研究者与单个教师、学生或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

(2)集体访谈:研究者组织教师、学生或家长进行集体访谈,讨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对大量教师、学生或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1)样本量大,数据具有代表性。

(2)可以量化分析,便于比较。

(3)操作简便,易于实施。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案例分析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单一案例分析法:对单个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教学理念。

(2)比较案例分析法:对多个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差异。

(3)典型案例分析法:从众多案例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计划-行动-观察-反思(P-A-O-R)循环:研究者根据教学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效果,进行反思,再制定新的计划。

论杜威经验课程中发展学生自主性的思想及其启示

论杜威经验课程中发展学生自主性的思想及其启示

在课程实施过程 中 , 威认 为教 材是不 能从外 面灌进 去 杜
的 , 学 过 程 的 实质 就 是 通 过 学 生 的 自主 性 活 动 , 教 由学 生 的 现
有经验 向学科教材所包 含 的逻 辑经 验不 断发展 的过 程 , 自主
目的性 , 而是反对 不顾学生本 身的特点 , 从外 面强加给教育 许 多客观 固定的 目标 。“ 是要 天真活泼 的儿童依 附 或屈从 于 硬 各种遥远 的渺茫的 ̄ J 目的 , 童既不 理解 它 , fn , J 儿 又不喜 欢它 , 就无异于把他们 捆绑 在对 他们 毫无 意 义 的链 条上 去折 磨 他
现, 当一项 目标达到后 , 课程并不 终止 , 而是继续 追求新 目标 ,
前一 目标成 为下一活动 目标 的手段 , 目标处 于课 程进行之 中。 杜威强调教育 的无 目的性也就是强调教育 是为 了学生 的不断
为 “ 儿童有意义的东西 ” 使 儿童在 学 习它 的过程 中产生 心 对 , 灵 的愉悦与满足 , 如果 一个科 目从 来没有 因其 自身 而被体 “ 验或欣赏过 , 么它就无 法达到 别的 目的 ” 。也 就是说 , 那 … 课 程价值取决于其对学生 直接 经验 的意义所 作 出的贡 献 , 取决 于学生直接的欣赏或 “ 心智 的体 认”, 取决 是否有 利于学 生心 智的 自由、 自主发展 , 而不是是否符合外在强加的价值标准 。
第 21 1 0年 9月 0卷 第 3期 1
长沙铁道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Sp 2 1 e. 00
Vo . 1 No. 11 3
其 论 杜 威 经 验 课 程 中发 展 学 生 自主 性 的 思 想 及 启 示
肖放鸣 , 龙喜平 ( 湖南信息职业技 术学院 , 南 长沙 4 0 0 ) 湖 10 1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经验课程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该理论强调学生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经验课程论的核心思想是“做中学”,也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法认为,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理论知识,还需要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因此,经验课程论主张教师应该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另外,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个人化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兴趣和需求,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除此之外,经验课程论还提出了“反思”的概念。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反思自己的表现,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并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

经验课程论还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认为,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与其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

因此,经验课程论主张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多学科特点的项目,让学生在其中获得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经验课程论也关注了评估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评估应该是一个反映真实表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分数或等级。

因此,经验课程论主张教师应该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了解学生在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经验课程论是一种强调实践、个性化、反思、跨学科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教育理论。

它认为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通过实践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经验课程论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际应用和经验积累。

以下是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 学习应该基于实践: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经验课程论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的个人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运用自己的经验。

3. 强调学习的动态性: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从实践中发展和演变。

学生通过实践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需求。

4. 重视学习的反思和总结: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的过程需要反思和总结。

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

5. 强调学习的终身性: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断地积累和发展。

学生通过实践经验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6. 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经验课程论认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通过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而知识又能够指导和支持实践。

教师应该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7. 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验课程论认为,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经验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经验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学习的动态性和终身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经验课程是许多学校或培训机构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课程。

尽管经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经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简单。

由于经验课程的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很多经验课程只涉及最基础、最简单的实践操作,很少涉及到复杂的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在经验课程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往往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经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经验课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而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与思考的环节。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经验课程通常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课程存在,时间安排往往比较紧凑。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地了解某个实践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实践经验,而无法形成系统的实践能力。

经验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验课程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体系往往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在经验课程中可能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在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却存在一定的欠缺。

经验课程的实际效果难以评估。

由于经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灵活多样,且与实际工作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在经验课程中获得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虽然经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实际效果难以评估等不足之处,使得学生在经验课程中获得的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因此,在开设经验课程时,应该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

简述经验课程的不足经验课程是指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这类课程通常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实践等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尽管经验课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经验课程的实践环节通常较少。

由于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实践场地和设备的需求,使得经验课程的实践环节相对有限。

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的机会较少,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无法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经验课程的实践内容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由于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师掌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限,导致他们无法将实践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无法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无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验课程的评估方式相对单一。

通常,经验课程的评估主要依靠学生的报告、实践报告或实践项目等,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估相对有限。

学生可能通过查阅资料、模仿他人的做法等方式完成实践任务,而无法真正展现自己的实践能力。

经验课程的时间安排相对紧张。

由于经验课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组织和实施,加之学生还需要参加其他的课程和活动,导致经验课程的时间安排相对紧张。

这使得学生在经验课程中的学习和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经验课程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由于经验课程的实践环节通常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对经验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可能缺乏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动力,无法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

尽管经验课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实践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多样化评估方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方式来改进经验课程。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经验课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积累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置于真实场景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和提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还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跨学科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能力。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种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朱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课程应该注重经验课程的发展

朱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课程应该注重经验课程的发展

朱老师认为小学低年级课程应该注重经验课程的发展小学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还是学生初步体验知识、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期间,学生要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才能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

但是在步入小学初期时,由于跳跃式的改变,让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

因此,如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尽快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期,进而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一、教师引领—带动学生适应调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保持良好注意力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不断增加。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充满好奇、爱模仿和可塑性强的年龄特点,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因此新奇的课程内容能够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

反之,教师课程内容不够新奇,外界的刺激将会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为了保证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一直保持在课堂中,小学教师务必采取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小学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课堂氛围的营造,小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愉悦、舒适的教学情景,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保证课堂内容的有趣性和对孩子的吸引性,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并且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有一些小竞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竞赛意识,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增加学习的乐趣。

最后,教学不仅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绪。

调查显示,积极的学习情绪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小学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课堂氛围的营造,小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愉悦、舒适的教学情景,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保证课堂内容的有趣性和对孩子的吸引性,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并且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关于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建议
陈桂生
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课程研究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

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落实,即如何使关于课程改革的很不错的构想,变成学校教师的具体实践,其中到底有些什么问题有待研究不管怎么说,“教师专业化”总是一个关键问题。

不过,问题又在于对“教师专业化”该如何理解
关于课程,从一套理论改革的构想〈理想的课程〉到课程设置(正式的课程)、从正式的课程到教师对他所执教的课程的领悟、同一位教师从对课程的领悟到课程的实施*运作的课程+、从教师运作的课程到学生经验的课程,其中在每个层面上都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

意味着从一套课程改革的构想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课程,在各个中间环节上不知要打多少折扣。

正像用于灌溉的滔滔河水,经过无数沟渠,一路蒸发、流失,实际流入大田滋润禾苗的水分有限。

所以,要使一套课程改革的构想尽可能在学生经验中体现出来,就有必要具体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解决各个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大体上就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所谓课程研究的“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从相关的教育行政人员到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到底为一套课程的落实,做了什么,怎样做的。

自然,这种研究相当复杂,非少数课程专家和一般教师所胜任;然而课程专家和一般教师对于其中某一层面(如从教师运作的课程到学生经验的课程)的研究,若不求尽善尽美,量力而为,倒不是不可能的。

说到“学生经验的课程”,其实它是“教师专业化”题中应有之义。

只是如今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考量中,倒忽视了这个必不可少的要求。

现在谈到教师专业化问题,无不是罗列教师本身
应具备的条件(专业素养)。

如: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参与教育研究,一般文化教养,以及教师道德等等。

教师如果具备这些素养,固然很好,关于其教学、教育是不是一定就有成效,恐怕还是问题;与此相关,近来还有“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之说,都不无道理。

问题同样是:教师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专家”、“学者”,如何“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课程质量?
其实,中小学历来不乏学科知识精深的教师,不乏师德和一般文化教养水平高陈桂生课程研究求异的教师。

其中有些人在教学、教育中确有建树,而有些人的教学教育效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师德崇高,虽可望受到学生尊重,却未必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

总之,教师的教养不等于学生的教养。

教师同一般“专家”、“学者”以及道德高尚的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同学生的沟通。

他们的各种教养只有在同学生沟通中才能发生实际影响。

如果说人们关于“教师专业化”所列各种条件,即使教师都具备,也只是教师的“备用”条件,那么,同学生沟通,才是“教师专业化”中最为必要的现实的条件。

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正是课程中探索教师与学生沟通之道。

惟其如此,这才冒昧提出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建议。

这个建议尝试以课题研究方案形式表达。

还须说明的是,这里提出的“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不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研究设想,而以多少年来不少优秀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研究学生经验而改进课程的尝试为经验基础。

这就是说以往在这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证明这种课题研究的设想较为可行,并且这种研究,教师花费的时间不是太多,研究范围与规模可大可小,由学校自主选择。

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可使教师养成从学生经验出发改进课程的习惯。

“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
一、旨趣
学生从课堂中经验(领悟)的课程(学),同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教)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教与学的沟通。

所以调查并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是教师
专业化过程中最切合实际的专业训练,也将使教师从中得到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专业修养。

二、调查指南
“线索”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非故意的“怪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教师视角的区别)。

2.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教师认知的区别。

3.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4.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问题的理解中,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5.从学生对同一个人、同一事件(身边的人与事,或教材中提出的人与事)的不同评价中,发现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成人价值观念的区别。

注意:通常以为学生能复述教材、记忆教材就表示他们已经理解教材,这是错觉。

学生的答案有些是真正的差错,有些答案同教材及教师的理解有出入,是由于按照他们的心理水平与经验只能那么理解。

三、调查步骤
第一步,普遍调查:每个教师参照调查指南,提供素材。

均举例说明,举例越详细越好,都须注明所涉及的课程与年级;不一定每项都填,每项不一定只写一例;每个人可写3-5例,多者不限。

不必当场交卷。

第二步,从普遍调查结果中,筛选出20-30例,作为示范;参照范例,进行第二轮调查(第一轮调查中的素材可修改、补充)。

第三步,把第一、二轮调查中所搜集的素材,按课程与年级分类排序,并加以补充。

在以上三轮调查基础上,参考课程理论、教育心理学及教学参考资料,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成果形式
编写《学生经验的课程》一书。

其中包括:
1.各学科“学生经验的课程”案例。

2.各学科“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的教材章节(若干章、若干节)。

五、研究成果的检验
1.以初步研究成果为基础,召开有市、区学科组成员、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参加的研讨会。

2.试用自编的某些章节教材,并研究教材试用的结果。

《现代中小学教育》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