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延髄内侧梗死1例

合集下载

延髓梗死29例临床分析

延髓梗死29例临床分析
杨春 晓 朱 丹 张伟 光 梁庆成 , , ,
延 髓梗 死 在 MR 出 现 前 常 被 误 诊 , 床 上 能 做 出正 确 诊 I 临 断 的 往 往 是 典 型 的 Wal b r l n eg综 合征 等 。 随 着 MR 技 术 的 e I 发 展 , 髓 内侧 梗 死 和 不 同 的 Wal b r 合 征 表 现 型 逐 渐 延 l n eg综 e 被 发 现 和 总 结 , 因学 和 I 病 临床症 状 学 研 究 也 逐 渐 丰 富 。现 对 我们发现的 2 9例 延 髓梗 死患 者进 行 l 分 析 。 临床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 料 从 2 0 . 0 6年 1月 ~ 20 0 7年 2月 , 我 院 在 神 经 内 科 二 病 房 的住 院患 者 中 , 临 床 及 C 或 MR 检 查 诊 经 T I 断 为 脑 干 梗 死 者 20例 , 1 均符 合 18 9 6年 全 国脑 血 管病 的诊 断 标 准 。其 中 延 髓 梗 死 2 9例 , 1. , 展 性 卒 中 8例 占 8 进 3 (7 6 )死 亡 4例 (3 8 ) 9人 中男 性 患 者 2 2 . , 1 . 。2 3人 ( 4 ≤ 5 岁者 6 , 5岁 但 ≤ 6 人 >4 O岁 者 9人 , 6 > o岁者 8人 ) 女 性 患 ; 者 6人 ( 4 ≤ 5岁 者 1 , 4 人 > 5但 ≤ 6 0岁者 2人 , 6 > O岁 者 3 人) 平 均 年 龄 5 , 5岁 。 往 高 血 压 病 史 者 1 既 7人 (8 6 )高 脂 5 . , 血症 1 3人 (4 8 ) 糖 尿 病 1 4. , O人 (4 5 ) 冠 心 病 6人 3. , (0 1 )脑 梗 死 者 5人 (7 2 ) 有 烟酒 嗜好 者分 别 为 4 2 . , 1. 。 人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道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道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道作者:姚丽莉刘婷张国祯刘曌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2年第03期摘要:回顾分析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快速进展性病程。

以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現。

查体可见嗜睡、呼吸困难、真性球麻痹、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锥体束征阳性。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家族史。

头颅MR 的DWI序列可见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同部位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为稍高信号。

头颈部 CTA 提示右侧椎动脉纤细,V3、V4段及远端无显影。

诊断考虑“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促进侧支循环治疗后,患者构音清晰、呼吸正常、四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诊疗中,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表现区别于常见急性脑血管病,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常见脑血管发病机制包括“椎动脉的小穿支阻塞和脊髓前动脉栓塞造成”。

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差。

关键词:延髓内侧梗死;磁共振成像;椎动脉;脊髓前动脉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志码:A延髓内侧梗死(medic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于19世纪由 Spiller最早报道。

Dejerine最初归纳了延髓内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同侧舌下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及对侧肢体深感觉缺失。

1937年,Davison初次揭示MMI 的责任血管包括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1-3]。

MMI很少见,占缺血性脑卒中的0.5%~1.5%。

双侧MMI 比单侧MMI更为罕见,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更为多样,包括四肢瘫、偏瘫、构音障碍、眼球震颤、舌下神经麻痹、呼吸衰竭、吞咽困难、面神经麻痹、凝视麻痹、共济失调、霍纳综合征等[4-5],临床预后不佳,致残率高。

最初对双侧MMI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尸检,随着MRI技术的出现,双侧MMI 的确诊逐渐增多。

本论述报道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曾经收治的一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及分析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及分析

患者 , 女, 6 4岁 。因 “ 头晕 伴右 侧肢 体活动 不灵 2 d , 加
重7 h ” 于2 0 1 6年 5月 2日 入 院。该 患入 院前 2 d无 明显诱 因出现头晕 , 伴 天旋地转感 , 不敢 睁眼 , 伴恶 心 、 呕吐, 呕 吐物
为胃内容物 , 同时出现 右侧肢 体 活动不 灵 , 表现 为右 上肢 尚
总结 的我 国 1 9 9 0—2 0 1 2年 公 开发 表 的 1 4例 双侧 延髓 内侧
障碍 , 双侧瞳孔等 大等 圆 , 直径 约 2 . 5 mm, 双 眼 向右侧 注视
受限, 四肢肌张力 正常 , 右 上肢 肌力 4级 , 右下 肢肌 力 3级 ,
四肢腱反 射 对称 性 引 出, 无感觉障碍, 左侧 C h a d d o c k征 阳
性, 右侧 C h a d o c k征 可疑 阳性 , 余神 经 系统查 体未 见定位 体 征 。辅助检查 : 当 日头部 C T ( 2 0 1 6年 5月 2日) : 双侧半卵 圆 中心 、 放 射冠 、 基底 节 区及脑 干见 多发斑 点状 及斑 片状低 密 度影 。脑室 系统形 态 、 密度未 见异常 。中线 结构无移 位 。入 院2 d查体 : 意识 清楚 , 构音 障碍 , 双侧瞳孔等大等 圆 , 直径约 2 . 5 m m, 双眼向右侧注视受 限, 双侧咽反射减弱 , 四肢肌张力 降低 , 双上肢肌力 3级 , 右下肢 肌力 2级 , 左 下 肢肌力 3级 ,
可持 物 , 尚可独立行 走 , 未予 治疗 。入院前 7 h , 醒后 发现右 侧肢体 活动不灵症状 加重 , 表 现 为右上 肢抬起 费力 , 需在他 人搀扶下行走 , 伴有言语不 清及饮 水呛 咳 , 无 意识障碍 , 无尿 便 障碍 。既往 史 : “ 高血 压病 史 ” 1 0 Y , 血压 最 高 达 2 2 0 / 1 2 0 mm H g , 口服“ 硝苯地平 片 、 卡托 普利 ” , 血压控 制较差 ; “ 脑梗 死” 病史4 Y , 未遗 留明显后 遗症 ; 否 认糖 尿病 、 冠 心病病 史 ; 否认烟酒史 ; 入 院查体 : 血压 1 8 5 / 1 2 0 m mH g , 意识清楚 , 构音

延髓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延髓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延髓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延髓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溶栓治疗:在患者发病后的3-4.5小时内,通过使用纤溶酶
原活化物(tPA)等药物来溶解血管内的血栓。

这种治疗方法
可以恢复血液流动,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但需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因为溶栓药物有可能引发出血并导致其他并发症。

2. 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植入支架或使用球囊扩张血管,以缓解血流受阻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恢复血液供应,减轻症状,并预防进一步的梗塞发生。

但是,手术风险较高,需要谨慎考虑。

3. 支持性治疗:在治疗延髓梗塞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支持性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监测血压和心率、导管管理等。

这些措施旨在维持体循环和基本生命功能,预防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 康复治疗:对延髓梗塞幸存者来说,康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康复过程中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运动、语言和日常生活能力。

延髓梗塞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及早就医、积极治疗可以提高预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肠型白塞病合并带状疱疹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_陈永

肠型白塞病合并带状疱疹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_陈永
, ,



别 向



孙阿 萍 徐迎 胜 等 典 型 心 型





影 像 征 的 双 侧 延髄 内 侧

梗死 体 征 的 前 提 结 合 患 者 的 病 史 疾 病 起 病 及 演 变 过 程 对 于 此 病








中 国卒 巾 杂志


2〇









25 2

25 4

4( J


3 22




3 2 25
样 硬 化 但 未 完 全堵 塞 分 支




但 是病灶 部 位 呈 低灌 注 血 流 减
BM
4]
TO K U O K A K
d al m ed u


YU AS A N


SH

KA
WA
wi




t r





ca
se
〇f


6 42

疑 难 病 杂 志

20




6月



卷第


期 C h

n J D

ff

c a nd Co m p l
Ca s

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者:何志义文章号:W077315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因其血供较脑干其他部位更为丰富,侧支循环更好,延髓发生梗死的机会少于桥脑、中脑,但正是由于延髓血供来源丰富,变异复杂,累计延髓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延髓综合征是由延髓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脑神经受损症状合并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或偏瘫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延髓梗死为延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现对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其解剖结构的关系,鉴别诊断进行详细阐述。

1.延髓的解剖结构与血液供应延髓上至延髓脑桥沟,下至枕骨大孔。

延髓由临近的大动脉及其穿通支供血,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

根据延髓动脉穿通支的供血分区,从腹侧至背侧分为内侧区、前外侧区、外侧区和背侧区。

内侧区下部血供来自脊髓前动脉,上部来自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供应内侧锥体束、内侧丘系、内侧纵束、舌下神经核及纤维。

前外侧区下部血供来自脊髓前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上部来自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供应外侧锥体束、舌下纤维以及下橄榄核的腹外侧。

外侧区下部血供来自小脑后下动脉,中部来自椎动脉,上部来自小脑前下动脉和基底动脉近端,供应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疑核、迷走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及纤维、小脑下脚、腹侧薄束、内侧楔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孤束核及纤维、内侧前庭核。

背侧区下部血供来自椎动脉的脊髓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上部来自小脑后下动脉,供应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及纤维、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孤束核及纤维、薄束、内侧楔束、外侧楔束核及小脑下脚。

2.不同部位的延髓梗死及延髓综合征2.1 延髓外侧梗死及延髓外侧综合征2.1.1Avellis综合征:1891年由Avellis首先报道以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为主要表现的病例。

延髓梗死可致Avellis综合征,但较少见。

主要临床特点为①疑核受损,出现吞咽困难,同侧软腭、喉和会厌麻痹,声音嘶哑,言语不清;②脊髓丘脑束受累而内侧丘系不受累则表现为对侧(有时为双侧)躯干和肢体痛温觉消失或不全麻痹,但触觉及深感觉仍存在,即分离性感觉障碍;③腹侧三叉神经核上行纤维(腹侧三叉丘脑束)受累出现病灶对侧面部痛温觉减退;④若病灶累及邻近网状结构中的交感神经纤维,可出现同侧Horner综合征。

脑干综合征之延髓综合征

脑干综合征之延髓综合征

解剖是神经定位诊断的基础,它最能体现神经科的特点,但神经解剖内容繁多,且十分复杂,导致许多医生不能轻易掌握,是每个初学者的“痛”。

那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掌握呢?还真有!不信,我们来看看脑干综合征中的延髓综合征。

首先,我们需了解临床上最常见的延髓综合征包括两个,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延髓内侧综合征,又称Dejerine syndrome(德热里纳综合征)。

【记忆诀窍:洼地(W,D)】其次,我们需掌握一些重要的“共性”和“个性”的知识,即有些结构贯穿脑干全程,有些结构仅出现在脑干的某个层面。

1、共性:即贯穿脑干全程的结构(1)贯穿脑干的传导束1)下行传导束①锥体束:支配随意运动;②红核脊髓束:支配肢体的屈肌运动;③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及抑制同侧颈肌活动;④中央被盖束:主要是锥体外束,连接红核和下橄榄核。

2)上行传导束①脊髓丘脑束:支配对侧肢体痛觉、温度觉;②内侧丘系:支配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3)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结构①内侧纵束: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②网状结构:分为a.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保持觉醒;b.下行网状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③自主神经传导束:调节唾液分泌;调节血压;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呼吸、吞咽、呕吐反射、摄食等。

(2)贯穿脑干的颅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包括中脑核、感觉主核、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颞骨岩尖三叉神经压迹处,颈内动脉的外侧和海绵窦的后方。

三叉神经半月节与脊髓后根神经节相似,含假单极神经细胞,其周围突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个分支,分布于头皮前部和面部的皮肤及眼、鼻、口腔内黏膜,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及卵圆孔入颅。

其中枢突进入脑桥后,深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触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记忆诀窍:“终身”是“主厨”】;痛温觉纤维沿三叉神经脊束下降,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肖兆铭;王文瑞;李健;刘屹立;何波;王玥茹【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8(026)015【摘要】目的:结合文献报道一例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例以提高认识.方法:报道一例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病例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56岁,10年前于常规体检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病变.外院行手术治疗未能成功切除左侧肾上腺病变.术后随访左侧肾上腺病变逐年增大.患者遂至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影像学检查显双侧肾上腺占位病变,呈现脂肪及多发软组织密度,直径分别为15.8 cm×13.5 cm 和6.3 cm×2.5 cm.诊断为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行开放手术切除左侧肾上腺肿物.术后随访未见异常.结论:双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多继发于内分泌疾病,诊断时应注意原发疾病,必时采用手术治疗.【总页数】6页(P2411-2416)【作者】肖兆铭;王文瑞;李健;刘屹立;何波;王玥茹【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6【相关文献】1.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孙明;赵文嫣;潘春雨;张峰;吴斌2.双侧甲状腺切除加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赵红;王苏平;宋品;李莉;刘赞华;李淑敏3.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报道2例及文献复习 [J], 张凤;武希庆;冯乐燕;贾玉勤4.肾上腺髓质脂肪瘤(附2例3侧报告及文献复习) [J], 郝华年;蒋荣江;赵启群5.双侧鼻唇沟皮瓣联合治疗酒渣鼻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孙强;周游;郭澍;封静义;朱梦茹;孙旭;佟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早期有效镇静 , 降低氧耗量 , 可 术后合 理地 给患者镇 静休 息 , 室后及时做全套心 电图并留记 录 , 密切观察患者 的心率 、 心律 对 于术后恢 复至关重要 。带气管插 管呼吸机辅助 呼吸的患者 变化 , 心率最好控制在 6 8 o O次/ 分。如发 现有模拟 导联 s' 麻 醉清醒后是很痛苦 的, I 要及 时应用镇静剂治疗 。 4 J 35 康复护理 : 励患者 尽早 下床活 动 , . 鼓 冠心病 患者 的血液 段改变 , 应及时检查 全导联 心电图并通 知医生处 理。对 于心 易发生深静脉栓塞 。可轮 流抬高下肢 , 用弹力绷带 功能不全患者 , 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的情 况下 , 早期使用辅助 粘滞度高 , 循环 。有 1 例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应用 主动脉 内气囊反
确 。合并高血压 的患者血压 应控制在 10—10 8 0 m g 2 4/0—9 m H 或不低于术前血压的 2 3m H 为宜 。气管插 管拔 除前 的 0 0m g 镇静 和应用肌松剂以及气 管插管拔 除后 的镇 痛是术后 控制高
血 压的基础措施 。对高血 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 常的上限 水平 以利于脑 和肾的灌 注。中心 静脉管测 压时核对 零点 , 在 腋 中线平面 。多数不停 跳冠脉搭 桥因术 中失血 , 术后患 者会 表现为血容量不 足 , 根据 压力及时给予 补液。使用血 管活 应
胰岛素静脉泵 入。对 肾功能不 全患者 , 治疗 的根本 措施 是维
持较高 的动 脉 收缩 压 , 保 肾 脏 的 L 明显的氮质血症 , / 就应 积极应 用 肾功能替 代治疗 措
施, 本组有 3 例患者术后发生肾衰 , 予以床边连续静脉- 静脉血 液滤过治疗后好转 。
参考文献
[] 1吴扬 , 高长青 , 李伯君 ,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手术期 等. 处理策略r]解放军医学杂志 , 0 , ()60 J. 2 53 8 : . 0 0 7

延髓内侧梗死二例临床分析

延髓内侧梗死二例临床分析
· 358 ·
PJCCPVD February 2012。 V0l。2O No.2 · 病Fra bibliotek例 报 告 ·
延 髓 内侧 梗 死 二例 临床 分 析
张 国妮 ,徐耀琳
【摘要】 目的 探讨 内侧 延髓梗死 (MMI) 的临床特 点及预后 。方 法 总结 2例 延髓 内侧梗 死的病 因、症状 、 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 ,分析延髓 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 延髓 内侧梗 死病 因以动脉粥样硬化 为多,合 并有椎 动 脉形态异 常。临床 可表现为多个综合征 ,头 MRI检查可明确病 变部位。治疗时注意调控血压及使 用抗凝药物。预 后与 部位有关。结论 MMI容 易被 漏诊。颅脑 MRI可清晰显示脑干结构 ,对早期诊断 MMI非常重要 ,同时也对判 断预后有 一 定 的指 导意 义 。
病例 1,男,83岁,主 因以视物旋转,声音嘶哑 ,左侧肢 体 无 力 6d于 2010年 l0月 6 日入 院 。 患者 于 10月 1日晨 起 出 现视物旋转伴恶心 、呕吐 ,因患者既往有 内耳眩晕病史,在 当 地诊所给予盐酸异 丙嗪 25mg肌 肉注射后眩 晕稍有缓解 ,但 于 10月6日出现声 音嘶 哑。左侧 肢体无 力,当 日来我 院行 MRI 检 查 示 :延 髓 右侧 份 亚急 性梗 死灶 ,脑 内散 在 缺 血灶 及 陈 旧性 梗死灶 ,诊 断为 “脑干梗死”。入院后 查体 :意识 清楚,言语 不清,高级 智能 正常;右侧 上睑 下垂,眼球 运动 自如 ,无 眼 震 ,伸 舌偏 右 ,右侧 舌 肌 稍 萎 缩 ;左 上肢 肌 张 力低 ,左 下肢 肌 张 力稍 减低 ;左 上肢 肌 力 0级 ,左 下肢 近 端 肌 力 Ⅱ级 ,远 端肌 力 O级 ,右侧肢体肌力正常 ;浅感觉左右对称一致,未见明显 异 常;左侧肢体腱反射 活跃 ,右侧肢体反射正常 ;左侧音叉振 动觉明显减退,右侧深感觉正常 ;左侧病理征 阳性。复查 头部 MRI:右侧 延 髓 腹 内侧 长 Tl、长 信 号 。患 者 既往 有 高血 压 、 糖 尿 病 、冠 心病 、痛风 病 史。入 院后 患者发 生肺 部 感 染 ,给 予 痰细菌培养选取敏感抗 生素美 罗培 南 0.5g,1 ̄./8h,同时给 予抗凝 、抗 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供血等治疗 ,经治疗 1个 月, 患者病情稳 定, 自动 出院,出院时仍伸舌偏右 ,左上肢肌张力 低 。左下肢肌张力高,左上肢肌力 I 级 ,左 下肢近 端肌 力 Ⅱ 级 ,远 端肌 力 I级 ,左侧 肢 体 腱反 射 活跃 ,右 侧 肢 体腱 反 射 正 常,左侧病理征 阳性 ,左侧肢体音叉振动觉仍减退。

11例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分析

11例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分析
其 中例 1 肌力 在 近端 和 远端有 较 大差别 , 9表 现 为 例 上 肢肌 力较 下 肢肌 力差 。面部浅 感 觉减退 的有 5例 ,
前, 国内尚未见有关 M I M 较大 的病例报告 。我院于 20 0 7年 4月 到 2 0 年 5月 , 登 记 经 头 颅 M I 实 08 共 R证 的 M I1 , M 例 现将其 临床特点 、 1 影像学特点、 病因及 预后 报 道 如下 :
其中 4 例为病灶对侧 , 例为病灶 同侧。吞 咽障碍 5 1 例, 构音障碍 为 6例。舌肌瘫痪 4 , 例 肢体浅感觉减 退的有 6 , 例 均为对 侧性 。出现共济失调 1 , 例 为病 灶 同侧 。1 ( 8 有深感觉障碍。l 例 5 有面 例 例 ) 例( ) 瘫 。其 中 l ( 8 出现呼吸衰竭而需 要人工辅助 例 例 ) 通气。 22 M I . M 的血管 及影 像学 特征 : 延髓 内侧 梗死 的 M I R 表现见图 12 1 、。1 例患者中 1 例在 T 、2加权 0 1, I 序 列及 D 序 列 上 均 发现 病 灶 , 例 只在 1 WI l 2加 权上 发 现病灶 。6例 病 灶 位 于 延 髓 上层 面 , 位 于延 髓 5例 中层面 , 中 1 其 例累及延髓下层面。例 7 和例 8 同时 合并有脑桥梗死 , 例合并对侧枕叶梗死 , 例合并额 l 1 叶血管瘤。2 例患者进行了 C A检查 , T 结果例 1 结果
1 资料 和 方 法
20 年 4 07 月至 20 年 5 08 月我院卒 中登记库 中共 查找 到急 性脑 梗 死 10 08例 , 中脑 干 、 其 小脑 等 后循 环 梗死 7 例 。经头 颅 M I 实 的延髓 内侧 梗 死 的患者 8 R证 共 1 例。男性 7 , 1 例 女性 4 , 例 年龄 3 ~8 岁 , 9 0 平均 6 . 岁 。所 有 患 者 均经 场 强 为 15 颅 M I 描 , 31 .T头 R扫 扫描序列 主要 包 括 T (R ] 12 s [ T 7 s ,2 1 [ T 26m 、 E ]r ) T n (R ]40 s [ T] 1 s , WI [ T]00 s [ T] [ T 40m 、 E 2m ) D ( R 50m 、 E 1 s。所有病例除详细临床病史资料 和完成血管神 r) n 经病学检查外 , 均接受了 1 导联心电图检查和经胸 2 超声心动图 ; 例完成了查颈动脉及椎 动脉彩超 ( 1 0 除 例 8 和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查 (C ) 除例 5 )2 外) TD ( 外 、 例( 1例 2完成了头颅 C 血管造影( T ) 例 、 ) r C A 检查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MMI ) 是 临床上 少见 的 一种 脑 血 管 病 , 占所有 缺 血 性 卒 中的 0 . 5 ~1 . 5 _ 1 ] 。延 髓 从 横 断 面 上 分 为 前 内侧 区 、 前 外侧 区 、 外 侧 区及 背侧 区 , 其 中前 内侧 区和
前 外侧 区组 成 了延髓 内侧 , 延髓 内侧 的血液供 应 来 自 双侧椎 动脉 和脊髓 前 动脉及 其 深穿 支 , 其中 1 / 3由双
语流利 , 双 侧 瞳 孔 正大 等 圆 , 对 光 反 射灵 敏 。眼动 自 如 到位 、 无 眼震 , 双侧 额 纹 、 鼻 唇 沟 对称 , 示齿 口角 无
偏斜 , 伸 舌 居 中 。左 上 肢 肌 力 5 一级 , 右上肢 肌力 5 级, 双 下 肢 肌力 4级 , 四肢 肌 张 力正 常 。双 侧 面 部 及 肢体 痛觉 对 称 , 双侧腱 反射 对 称存 在 。双侧 巴宾 斯 基 征、 双划 征 阳性 。颈 软无 抵 抗 。双肺 呼 吸音 清 , 未 闻 及 明显 干 湿 性 哕 音 。心 律 规 整 。全 腹 无 压 痛 、 反 跳 痛、 肌紧张 , 双下肢 无水 肿 。初 步诊 断 : 脑 梗死 。辅助 检查 : 头颅 C T示 : ( 1 ) 双 侧基 底节 区腔 隙性梗 死 。 ( 2 ) 右 侧颞 顶 枕交 界 处 片 状 低 密 度影 , 大脑 纵 裂 及 两 侧 横 窦密 度稍 增 高 。头 颅 磁共 振示 : ( 1 ) 脑 干 及 双 侧 基 底节 区 、 放射 冠 、 胼胝 体压 部多 发腔 隙性 梗死 , 延 髓 病 变为 早期 腔 隙性 梗 死 。( 2 ) 脑 白质 稀 疏 。 ( 3 ) 脑 动
患者男 性 , 6 3岁 。主 因左 侧 肢 体 麻 木 3 d , 双 下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分析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分析

•论著.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分析温蒲圆刘宏毕喜壮邵华飞曲蕴慧褚文政【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血管病因、临床表现、MR1特征和预后,以期提高BMMI的早期诊断率。

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治的14例BM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MMI血管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瘫痪、舌瘫、感觉异常、头晕、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危重时出现呼吸衰竭°头颅DWI示双侧延髓内侧可呈特征性“心型”、“Y”字型、“V”字型或倒“八”字型高信号影。

出院NIHSS评分、卒中进展(尤其呼吸衰竭)为BMMI的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BMMI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头颅MRI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关键词】脑梗死;双侧延髓内侧;临床表现;DWI;预后不良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标号:1006-351X(2021)03-0143-0Clinical analysis of14patients with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Wen Puvuan,Liu Hong,Bi Xizhuang,Shao Huafei,Qu Yunhui,Chu WertzhengDepartment of N eurologic the Intensdive Care Un i t,the Yuhuangding of Yanta,Shandong264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u Wenzheng,Ernail:bzchu@[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MMI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ts vascularet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MRI features and prognosi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14BMMI patients admitted by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therosclerosis was themain pathogenesis of BMMI;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BMMI were mainly quadriplegia,tongue paralysis,dizziness,dysarthria,drinking water cough,etc,respiratory failure in critical cases.Brain diffusing weighted imaging(DWI)showed typical"heart-"shape,"Y-"shape,"V-"shape and"reversed eight-"shape of hyperintensities.NIHSSscore at discharge and stroke progression(especially respiratory failure)were the possible poor predictors of BMMIprognosis.Conclusions BMMI is rare in clinic with diver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oor prognosis.Brain MRI isthe main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which is helpful for early diagnosis.[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Bilateral medial medulla oblongata;Clinical manifestation;DWI;Poorprognostic factor延髓侧支循环好,血供丰富,临床上延髓梗死较为少见,约占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5%。

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探讨_曹树刚

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探讨_曹树刚
19例患者均 于 发 病 1 周 内 行 MRI检 查 [包 括 T1WI、T2 WI、液 体 衰 减 反 转 恢 复 (FLAIR)、DWI、 MRA],共发现 30 个 解 剖 部 位 的 双 侧 梗 死 灶 (表 1 ~3)。幕上梗死组 中 双 侧 胼 胝 体 膝 部 梗 死 3 例、双 侧膝部与体部梗死 1 例;双 侧 内 侧 分 水 岭 梗 死 3 例 (1例合并双 侧 皮 质 前 分 水 岭 梗 死 ),双 侧 皮 质 后 分 水岭梗死1例;双侧 丘 脑 梗 死 2 例;单 纯 双 侧 颞、枕 叶梗死1例,上述双 侧 脑 梗 死 患 者 中 部 分 还 同 时 合 并双 侧 额 叶、颞 叶、顶 叶、枕 叶 梗 死。 幕 下 梗 死 组 中 3 例 为 双 侧 延 髓 内 侧 梗 死 ;2 例 为 双 侧 脑 桥 基 底 部 梗 死;双侧小脑梗死 3 例(2 例为双侧 PICA 供血区,1 例为整个小脑供血 动 脉 区 均 受 累,该 例 合 并 双 侧 脑 桥臂 梗 死);1 例 为 双 侧 中 脑 合 并 脑 桥 臂 梗 死;单 纯 双侧脑 桥 臂 梗 死 1 例 (双 侧 脑 桥 臂 梗 死 合 计 共 3 例)。MRA 检 查 发 现 明 确 存 在 受 累 梗 死 灶 供 血 动 脉 变 异 的 有2例 ,1例 为 右 侧ACA远 端 显 示 不 清 、
右侧 ACA 远端显 示 不 清、A1 段 纤 细,伴 左 侧 ACA 狭窄
4/男/50 消化道出血
不全性运动性 失 语、左 侧 中 枢 双侧内 分 水 岭、颞 叶、胼 胝 性面舌瘫、四肢瘫(右侧较重) 体膝部+体部、右侧压部
【Key words】 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 Risk factor Pathogenesis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分享2019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分享2019
纤细; 7.脑灌注成像(PWI):右侧小脑半球、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病
变区达峰时间(TTP)延长,脑灌注量(CBF)灌注减低,右侧 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病变区血容量(CBV)灌注减低; 结合临床,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及复查。
随即脑血管造影检查 (09.16 12:30)
血管造影示: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迂曲,起始部斑块形 成并轻度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分叉处中-重度(60%-70%);左侧 颈内动脉迂曲,起始部溃疡斑块形成并轻度狭窄,造影剂滞留达40s以上, C4段局部轻-中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M2下干轻-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 起始部迂曲,V4段动脉硬化表现,局部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3、V4交界 处次全闭塞(99%),右侧椎动脉全程血流缓慢;双侧大脑后动脉硬化,右 侧大脑后动脉局部中度狭窄;余造影所见动脉未见明显狭窄与畸形。分别 于右侧颈内动脉、右侧椎动脉动脉推注替罗非班12.5mg+生理盐水200ml之 4ml,狭窄血管均未见明显缓解。
半月前出现头晕,非旋 转性,伴间断行走 不稳,无明显肢体 麻木、无力,曾至 我院查头颅CT( 2018.08.29):额骨 局部缺如,考虑术 后改变,建议结合 临床;余无特殊。自 服药物治疗。
2天前出现肢体麻木, 左侧明显,左手尚 能持物,行走尚可 ,未予重视。
“咳嗽、咳痰”3天。
2小时(2018.09.16 08:30)前患者突发 眩晕、左侧肢体麻 木加重,伴言语不 清、双下肢无力, 遂来我院门诊,门 诊以“脑梗死”收 入我科;发病来, 患者神志清,精神 差,食欲一般,睡 眠尚可。
既往有脑出血病史, 再发脑干出血?
右侧椎动脉次全闭, 再发延髓梗塞?
3天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新发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

延髓

延髓

谢谢观看
生理功能:
延髓的主要机能是调节内脏活动,许多维持生命所必要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循环、消化等)都集中在延髓, 这些部位一旦受到损伤,常引起迅速死亡,所以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延髓如保持完整,即使上位部分损伤, 呼吸、循环等功能仍能暂时维持,不致立即死亡。
双侧内侧梗死:
(一)简介: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因其血供较脑干其他部位更为丰富,延髓发生梗死的机会少于脑桥、中脑,延髓梗 死占后循环梗死的5%以下,延髓内侧梗死多与椎动脉闭塞有关,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多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 血管变异导致。 (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和体征:四肢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深浅感觉异常,偏瘫,呼吸困难及意识障碍。 (三)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平扫检查显示,双侧延髓内侧长T1和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呈特征性的“心型”外观。
内部结构:
延髓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有连接脊髓和大脑的纤维束通过,还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对脑神经的运 动核和终止核。延髓的灰质和白质关系,自脊髓向上逐渐出现改变。首先在延髓下端出现锥体交叉,切断了灰质 前角;其次在延髓闭锁段的上部,出现丘系交叉:其三在延髓的开放部,出现橄榄体和绳状体的形成;其四中央 管敞开,脊髓的中央灰质形成第四脑室底的灰质,其中含有脑神经核;最后第四脑室底的灰质与下橄榄核之间的 部分,由于纵横纤维把灰质分隔,形成网状结构。
延髓
医学领域术语
目录
01 内部结构:
03 双侧内侧梗死:
02 生理功能:

如倒置的圆锥形,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连接,上界的腹侧面以一横沟与脑桥相隔,背侧面构成菱 形窝的下半部。延髓的外形与脊髓相类似,其沟裂都为脊髓同各沟裂的延续,在腹侧面,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 纵行隆起,称锥体,它系由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构成。在锥体下方,70~90%的纤维左、右交叉,称锥体交叉。在 锥体外侧又有一对卵圆形的隆起,称橄榄体,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自此沟出脑。在橄榄体外侧 的纵沟内,从上往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根出脑。在背侧面,后正中沟的两侧有一对突起,称薄束结 节(棒状体),是薄束向上延续的扩大部,其深面有薄束核。在薄束结节的外侧又有另一对突起,称楔束结节, 是楔束向上延续的扩大部,其深面有楔束核。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一对小脑下脚或绳状体,是粗大的纤维束, 由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20例延髓梗死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20例延髓梗死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20例延髓梗死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延髓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起病多见,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者病情相对较重。

延髓部位的梗死以延髓背外侧多见,但预后均较好。

少见的双侧延髓梗死及内侧梗死预后较差。

结论延髓病变的预后与梗死部位密切相关,靠近背外侧的延髓梗死相对预后较好,双侧的延髓梗死预后不良,合并其他重要部位梗死及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

【关键词】延髓梗死临床特征血管变异预后延髓梗死因其临床症状的复杂性不易早期确诊,但随核磁技术特别是DWI的广泛应用,使延髓梗死的诊断不再困难。

本文以2011年至2012年收集的20例的延髓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2011年至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临床检查和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延髓部位梗死,排除既往脑卒中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者。

1.2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18例,平均年龄57.1岁,女2例,平均年龄54岁。

年龄分布为42~73岁。

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0例,吸烟史10例,饮酒史(大量饮酒史2例)8例,糖尿病病史2例,既往引起临床轻微症状的脑梗死病史2例,冠心病1例,甲亢病史2例(均有青霉素过敏史),头部外伤史2例,下肢静脉血栓史1例。

1.3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症状表现有眩晕13例,恶心7例,呕吐6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0例,构音障碍9例,头痛6例,复视3例。

检查体征有眼震10例,左眼外展部分受限1例,咽反射消失8例,腭肌瘫痪8例,共济失调11例,感觉障碍13例(5例交叉,8例不交叉),Horner征8例,轻偏瘫6例,四肢瘫3例,呃逆3例,病理征5例。

1.4影像学检查 19例患者于首诊当日急查头颅CT,均未发现责任病灶,有6例显示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顶枕叶、脑干、小脑等处有腔隙性梗死灶或软化灶。

延髓内侧梗死二例

延髓内侧梗死二例
有 04 ~ . mm lL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动觉 、 置觉 减退 。 .8 1 0 o ) 7 / 位 2例 患者 出现病侧 联 征 中 舌 瘫 最 少 见 , 学 者 “提 出 舌 75 。 血 管 超 声 : 侧 颈 总 动 脉 管 壁 舌瘫 ; 患者病 史 中有头 昏、眩晕 。 下神 经核 的最 长径 为 1mm且靠 近延 . % 双 8 9例
表现 为病 变对侧 偏瘫 及 深感 觉 障碍 , 左侧 上下肢肌力恢 复至 4级 以上 。
MR 问世前 , 报道 MMI I 所 病例 均
. 2 . 7 可伴 同侧舌肌瘫 痪 。我 院近 2年发 现 1 例 2男 ,3岁 。凌晨 4时起床 时 为尸 检证 实 .迄今最 大报道病 例数为 经 MR 确诊 的 MMI I . 合相关 文 突感 头晕 、 2例 结 黑朦 , 随后 左侧 肢体 麻 木 、 l …。MMI 8例 临床通 常分 4型 : 1经 () 献分 析探 讨如下 。
毛糙 ,内膜不规 则增厚 ,最厚 处左 侧 辅 助检查 : I 脑梗 死 灶 位 于上延 髓背 侧 .若梗 死灶 小 , MR 示 MMS可无 舌瘫 30 m. . a r 右侧 25 m: .m 双侧 颈 总动 脉 分 髓 l , 0例 其余 位于 中下延髓 或整个延 表现 :小 病灶一般 限于延髓 旁正 中近 叉 处 可 探 及 强 回 声 斑 块 , 左 侧 髓 。 9例 患 者 作 MR 或 脑 血 管 造 影 检 腹侧 区, 出现舌瘫 的病 例较少 。 A 故 如果
左 侧 上 下 肢 麻 木 、 力 。 病 后 1h入 减退 , 乏 起 2 左侧 巴氏征 ( ) ± 。血液流变 学检 痹症 状。本文 例 l 符合感觉 运动 性卒
表 院。查体 : 左侧肢体 深感觉减 退 ; 侧 查示 血黏度偏 高 。 生化检查 均正常 。 中表现 ,例 2符合经 典型 MMI 现 。 左 血

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2例报告

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2例报告

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2例报告
徐文安;葛婷婷;曹树刚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3(26)3
【摘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因其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类似“心型”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延髓心型梗死,临床上极为罕见。

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240)
【作者】徐文安;葛婷婷;曹树刚
【作者单位】230011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30011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30011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表现为“心形”影像征的进展性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 [J], 孟亚楠;高萍;苏立凯;崔保玲;王德超;刘海燕
2.典型"心型"影像征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陈士帅;刘训灿;王欣欣;郝泽宇;王守春
3.进展性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J], 侯彦波;冯学敏;刘晶瑶;高吉国
4.急性进展性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一例 [J], 姚力;候沛红;何剑波;杨如武
5.影像学表现为“Y”形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 [J], 张付良;刘洋;邢英琦;杨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延髄内侧梗死1例
发表时间:2015-10-10T14:06:36.7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王仙伟
[导读] 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临海文献记载,双侧MMI预后比单侧梗死差,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双侧MMI患者易出现呼吸肌衰竭及球麻痹症状,应予以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王仙伟
(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浙江临海 317000)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44-02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最早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临床甚为罕见,单侧延髄内侧梗死占后循环梗死1%以下,双侧占延髄内侧梗死约10%[1]。

双侧延髄内侧梗塞(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临床多表现为进展性卒中,数小时至数天即可达病情最重,甚至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抢救不及时多数预后差,在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一般
都显示一个层面,呈“心型”外观(heart like appearance),故称为“心型”梗死。

现将我院收治的1 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四肢无力伴言语含糊8小时”于2015年3月7日入院。

入院前8小时患者突发出现四肢无力,持筷不灵活,行走不稳,伴有言语含糊,但无理解障碍,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后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已言语不能,双上肢抬起困难,双下肢站立不能。

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未规律服药。

入院查体:T37.2℃,P76次/分,R18次/分,Bp161/88mmHg,血糖21.9mmol/L,神清,构音障碍,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能按指令眨眼,不典型闭锁综合征。

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光反应灵敏,咽反射消失,伸舌不能,肢体肌张力稍低,左侧肌力1级,右侧肌力2+级,双侧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阳性,深浅感觉检查不配合,脑膜刺激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9分。

患者于入院次日反应迟钝,思睡,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继之出现心率增快,呼吸节律等改变。

颅脑DWI提示:双侧延髓内侧特征性“心型”梗死。

治疗上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脑神经保护、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出现高热,呼吸衰竭而死亡。

2.讨论
BMMI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球麻痹(舌咽及迷走神经)、四肢瘫(双侧锥体束)、舌瘫(舌下神经及纤维)、双侧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本例为典型的BMMI,肢体瘫痪、舌瘫以及感觉障碍等体征不对称,可能与双侧延髓内侧缺血程度和范围不同有关。

日本学者将BMMI分为两种类型:1型为梗死灶自延髓锥体向后延伸至内侧纵束,病灶形态类似“心型”外观;2型是双侧梗死灶局限于延髓锥体。

1型预后差[2]。

延髓位于脑干最下端,与脊髓相连,临床上将延髓划分为5个解剖平面:颈髓延髓交界水平、下段延髓、中段延髓下橄榄水平、上段延髓和脑桥延髓交界水平。

本例患者矢状位可见病变位于脑桥延髓交界水平,提示延髓最上端梗死。

因延髓较脑干其他部位血供更为丰富,侧支循环更好,所以延髓发生梗死的机会相对较少。

延髓内侧上1/3由椎动脉旁正中支供血,此处梗死预后较良好[3];下2/3供血来自脊髓前动脉分支,呼吸中枢所在,此处梗死易发生呼吸肌瘫痪和病情恶化。

本例患者的呼吸衰竭考虑与延髓双侧网状结构受累有关。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椎动脉粥样硬化(62%)和小血管病(28%),其他少见的病因包括椎动脉夹层、血管变异、心源性栓塞、血管炎等。

本例患者考虑小血管病变可能性大,因其责任血管无明显病变,在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基础上引起的小血管动脉硬化,导致局部的血栓形成,符合Jong SK等提出MMI的小血管病变发病机制[4]:a.有糖尿病病史或高血压;b.没有心源性栓子;c.血管造影正常。

国内报道2例BMMI,DWI均显示“心型”梗死灶,血管检查均发现一侧椎动脉病变[5],推测血管存在变异支配双侧延髓,因此一侧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堵塞穿支开口或斑块脱落致穿支动脉栓塞导致了BMMI的发生。

文献记载,双侧MMI预后比单侧梗死差,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双侧MMI患者易出现呼吸肌衰竭及球麻痹症状,应予以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Kumral E,Afsar N,Kirbas N,et al.Spectrum of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J].J Neurol,2002,249(1):85-93.
[2] Katoh M,Kawamoto T.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00,7(6),543-545.
[3] Kinshita Y,Yasukouchi H,Harada A,et al.Conjugate deviation in ischemia of medial medullary oblongata report of three cases[J].Brain Nerve,2007,59(3):277-283.
[4] Jong SK,Young SH.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clinical,imaging,and outcome study in 86 consecutive patients [J].Stroke, 2009,40(10):3221-3225.
[5] 薛素房,马青峰,贾建平.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二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840-8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