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_maodouzhy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财政的含义与作用
2.税收的含义与特性
3.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4.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
1.国家财政的含义与作用
1.1 国家财政的含义
国家财政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

简单来说,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方面。

财政的本质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活动——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我理解,《报告》是把“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意义深远,而且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了国家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才能更好地实现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因此,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应当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地位和作用。

财税部门是政府的一个综合部门,它的活动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

财税部门的任务,在任何时候都是为实现国家的职能和实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提供财力保证。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财政作用的实现机制是不同的。

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决定一切的,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和物资调拨计划,替代了或淡化了财政的作用。

财政按计划办事,钱跟物走,国家财政充其量充当“帐房”的作用。

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价格放开了,物跟钱走,货币和货币资金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导向作用。

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真正显示出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加强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要求强化财政职能。

1.2国家财政的作用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雄厚的财政实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层含意:一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对市场作用的肯定.也是限定,肯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是有效率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有一部分资源的配置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要依靠政府通过财政来配置;二是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固有的缺陷。

当代市场经济无一不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而财政则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

西方经济学依据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一种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理论,这种理论就是从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介入和强化财政的必要性。

简言之,凡是市场失灵或无效的领域,必须由政府(主要通过财政)的介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财政职能,这种职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面。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而社会需要可分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部分。

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包括劳务)也可分为两部分。

满足个人需要的私人产品,如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的很多需要都可以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购买后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和消费权为个人所有,排除了他人消费的可能。

但是,市场机制不能或不适于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

如城市建设,要有道路、公共交通、供水和排水系统、通讯设施,甚至还要有公园和公厕等。

这些城市设施不是个人需要.而是公共需要,某个人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共同享用,而且在不存在过度拥挤的情况下,多一个人享用也不增加提供这些设施的边际成本。

显然,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不能或不适于按市场规则由市场来提供,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以征税的形式来提供。

从全社会来看,这类公共需要很多,诸如国防、行政管理、公检法、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

保证这些基本
的社会公共需要,是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

有一些社会需要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典型的如高等教育。

发达国家有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不管哪类大学,都收学费。

至于政府承担多少,要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来决定。

我国目前也允许私人办学,上大学开始收费,但毕竟只能少量收费,办大学主要还是由政府来承担,也就是由财政来供给。

财政补贴、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都属于这类需要。

还有投资领域,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要逐步退出某些投资域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飞时期,都面临一个严峻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增量调整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因为市场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产业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在收入分配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人分配也分为两个阶段。

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进行的要素分配,第二个是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起来。

所谓按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功能进行分配的。

按要素分配是承认拥有财产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

要素分配是符合效率原则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的缺陷是不能兼顾公平。

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以至出现分配不公。

财政既参与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参与收入的再分配。

在新的核算体系中,按分配法计算的GNP包括四个要素: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

商品课税作为价格的追加参与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手段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遗产税。

赠予税、财政补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

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也有待于加强。

——在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是在利益趋动下的自发性,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地发展。

财政与金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

从分工来看,总量调控和经济稳定主要是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职能,但财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才可能保持经济的稳定。

比如,税收的增减.发行国债、财政赤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供给量。

财政制度本身,如累进税制、财政补贴制度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都可以发挥一定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财政还具有发展职能。

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即在经济增长中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2.税收的含义与特性
2.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
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2.2 税收的特性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

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的税收法令,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税收具有法律地位的体现。

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是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务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税收的这种无偿性是与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收入分配的本质相联系的。

无偿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报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征得的税收收入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

税收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

对于税收预先规定的标准,征税和纳税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非经国家法令修订或调整,征纳双方都不得违背或改变这个固定的比例或数额以及其他制度规定。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

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3.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

”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历代统治者都把税收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的根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都论述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变法都涉及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从理论上弄清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国民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由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决定的。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国家主权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征税不能超过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收是国民的福音。

在世界被各个国家分治或由各个国家瓜分占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它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在某一个国家里进行,它所有一切首先属这个国家所有,并受该国家的保护。

即使在以跨国经营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也是以纳税人的国籍为依据。

国家所有制使国家有权对管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征税。

国家政权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兴办公益事业、保护单位和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都需要大量财力作后盾。

然而,国家政权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国家要把税收蛋糕做大,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税收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运用政权力量,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第四,财产和分配关系是经济的核心和要害。

税收处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点上,是各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经济问题。

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税收与各方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讲,税收属宏观经济的分配范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4.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
1、组织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集中一部分剩余产(不论货币形式或者是实物形式)的一种分配形式。

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原生的最基本职能。

2、调节社会经济。

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必然会改变社会各集团及其成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减少了他们可支配的收入,但是这种减少不是均等的,这种利益得失将影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能力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正好利用这种影响,有目的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引导,从而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3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国家在征收取得收入过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细致的税务管理基础上,具体掌握税源,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并同违反税收法灵的行为进行斗争,从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方向,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税收的作用就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

税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体现公平税
负,促进平等竞争;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

国家只要征税,税收就要发生作用。

税收宏观调控是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就要研究税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

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金融等手段。

在历史上,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有两种形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二者在资源由谁配置、对微观经济管与不管和如何管等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富有效率,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美国供求学派凯恩斯认为市场有缺陷,主张政府干预,达到供求平衡。

许多国家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缓解了经济危机,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

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承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同时认为市场并非灵丹妙药,主张政府调控,不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捉弄经济。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失去影响力,税收只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工具。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要进行经济改革。

我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

经济体制包含税收手段,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税制改革,决定税制改革;税收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每次重大经济改革都要反映到税收上来,都要对税制进行相应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此进行两步利改税,建立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的复合税制。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酝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税制改革,即1994年出台新税制,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

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需要改革完善中国现行税制进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形势,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和对策。

(一)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

经济能否均衡发展,取决于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

,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要调整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供求状况,实行以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既是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二)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因此,为了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各个地区都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实行分税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趋向共同富裕,而是趋向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乃至悬殊的现象。

一方面,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城市也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估计达到1000万人以上。

对合法收入应当保护,并依法征税;对过高收入作适当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和打击。

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将各类应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实行按年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不扭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税收负担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三要透明。

所谓公平,就是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所谓合理就是税收负担不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所谓透明就是让企业预见自己缴纳的税款。

要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10%猛增到80%。

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减免税,取消歧视性的税收优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竞争和反倾销案的发生。

(六)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税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而关于关税的调控,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