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合集下载

浅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

浅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

浅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它直接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浅谈。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治理的需要而发生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现行的税收制度存在着税负重、税收结构不合理、税收征管不规范、税收政策滞后等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

通过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可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合理分配,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是税收征管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起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确保了税收的及时、有序征收和管理。

其次是税收结构的优化,不断精简和调整税收项目,确保税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再次是税收政策的创新,通过不断改进税收政策,实现了税收的稳定增长。

最后是税收征收的规范化,通过加强征收监管,有效规范了税收征收关系,保证了税收的合法性。

三、未来面临的挑战虽然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税收优惠政策的过度。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过度,导致了税收收入的不稳定,不利于财政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税收征管的不规范。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税收征管存在一些弊端,导致了税收漏税现象的容易发生。

再次是税收改革的周期性。

由于我国税收改革的周期性,使得税收改革工作成效不明显。

最后是税收体制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还不够相适应,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财税体制是国家财政管理的基础,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宏观经济稳定、地方发展均衡等方面。

近年来,中国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进展1、资源匹配机制的改革:推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探索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加强特定项目的自筹和融资,使财政收支更加平衡稳定。

2、财政分权改革:全面实行中央与地方财税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和自主权。

3、税制改革:实施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缓解小微企业税负重,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4、预算改革:建立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政府性基金预算制度、国有资产预算制度等,统一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程序,加强预算公开。

5、税收征管改革:整合税务机构,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财税体系数字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二、问题1、税收调节功能有待提升: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进一步完善。

财税体制改革应考虑更加客观地反映个人、家庭和企业的权益分配,提高税负公平度。

2、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尚未解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与财政收入不匹配,存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地方政府应加强财政权力自主性,同时注意预算规划和财政控制。

3、财税资金使用效果有待提高:虽然资金量增长迅速,但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

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4、财政投入结构需要优化:目前,财政投入结构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投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

应注重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支持,使财政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三、展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未来,应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注重各方面的协调稳定,促进全国财政协调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财政管理体系,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公众的诉求和期望,发挥公众对财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推进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财税体制改革。

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总体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____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

具体要求包括:一、加强财政管理1. 新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财政资源利用效益。

2. 改革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完善预算调整方式,提高预算透明度,确保预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

3. 统筹内外财政关系,加强财政与金融、贸易、产业、能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税收结构1. 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2.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应人口结构变化,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 加强对非居民的税收管理,优化对外经济合作的税收政策,加大对税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加大财税改革力度1. 加强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收入保持增长的能力,推动地方财政自主权力的增加。

2. 加大地方税制改革力度,改革土地增值税制度,完善资源税制度,提高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加强农村财税改革,优化农村税收政策,完善农村财政体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强国际财税合作1. 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合作,推动税收信息交换,加强对跨国企业的税收管理,打击跨国税收逃避行为。

2. 推动建立全球共享税收治理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和改革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税收大环境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财税支持力度,促进财税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1. 建立健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社会公平。

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始于1994年,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当前的财税体制。

总体方案:一、加强中央和地方间财政关系的调整中央和地方是我国财税体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拥有大量的财政资源,地方财政则负责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财政关系的调整,可以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税收分配和转移支付方式,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确立合理的财政责任和权力关系。

二、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税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税制调整中,应加强对环保、节能和创新等领域的支持,降低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率,完善资源税征收和管理制度等措施。

三、加强财政监管和信息化化建设财政监管是保障财政收支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监管,必须加强授权和权利保障,加强财政预算的监督和审核,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财税信息化监管体系,提高财政监管的精度和透明度。

四、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财税体制改革中,应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保制度,优化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的资金流转和管理,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公平。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中,十分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副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优化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逐步推进地方财政独立地方财政独立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长期目标。

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应逐步推进地方财政独立,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完善地方税收征管和缴纳管理制度,加强地方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不断完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公平,加强财政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政府财政改革措施,旨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责关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利用。

自1994年启动以来,这一改革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1. 强化地方财政独立性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责。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独立制定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计划,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2. 促进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政资源,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经济等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引导和支持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3. 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可以直接获取税收收入。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地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4.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财政资源分配的模式,使得财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间。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整体综合效益。

5. 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直接收入税收,增加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发展的责任感。

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6. 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更加灵活地安排财政支出,提高了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7. 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8. 增强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分税制改革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财政政策,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我国税制和财政体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此,中国政府在财税体制改革上下足了功夫,努力提高税收资源配置效率、扩大财政收入范围、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本文将分析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体制是整个财税体制中的一环,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地方的自主权。

2、建立财政支出授权和绩效管理制度,加强扶贫开发、环保、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3、优化税收政策和收费制度,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

4、加强国际财税合作与协调,推动国际税收治理和减贫发展目标实现。

三、税制改革的路径税制改革旨在推动税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减轻税收负担,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福祉水平。

我国税制改革的路径主要包括:1、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和取消税收优惠条件,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和投资。

此外,细化和完善税制的调控措施,更好地支持创新和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2、增加个人税收贡献通过提高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种类和税率,增加个人税收贡献,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个人理财意识。

同时,加强税务监管和数据采集,确保个人税收贡献得到应有的解释和支持。

3、提高财政的绩效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和财务监督体系,建立政策评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审计监管。

此外,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和透明,增强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

4、加强国际财税合作和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财税合作和治理,推动国际税收标准逐步趋同,减少贸易和跨境支付的税款偏移,促进国际贸易和国家税收的公平竞争。

同时,加强对落地企业的服务和监督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家税收质量和效率。

四、财税体制改革的挑战和应对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有:1、财政分配体系不合理,地方财力短缺2、企业缺乏税收信用,税收管理风险大3、收入分配格局不协调,个税改革难度大以上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还存在着政策衔接不顺、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民众教育度低等问题。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引言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这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任务,旨在优化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一些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加强财政管理1. 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建立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审计的监督和审查,确保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 加强财政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财政风险,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3. 推进财政分权: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合理划分,保障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二、优化税收制度1. 简化税收制度:减少税种数量,增加税收分类标准的统一性,减少税收征收的复杂性和随意性,提高税收制度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 减少税收负担:通过降低税收税率和扩大税基,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3. 鼓励创新和技术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三、改革财政支出管理1. 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支出审批和监督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防止财政支出浪费和滥用。

2. 加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项目的管理: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推进财政资金的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资金制度改革,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推进财税改革的机制创新1. 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财税改革的监管,防止激进改革和突发事件对财政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财税改革,推动改革落地。

3. 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财税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中国现行财税体制及改革图文

中国现行财税体制及改革图文

健全地方财税体制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优化 转移支付结构,确保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
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探索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如房产税、资源税等,增强 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05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措 施与建议
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01
02
03
增值税改革
降低增值税税率,优化增 值税抵扣链条,减轻企业 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投资结构
合理配置财政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 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经
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税收制度
要点一
推进增值税改革
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降低企业税 收负担,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要点二
健全所得税制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 方式;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企业创新和扩大投资。
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滥用优惠政策,造成不公平的税收环境。
地方财税体制不健全
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
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的税收来源,导致财 政收入不稳定,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VS
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 ,导致一些地区获得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方 式不尽合理。
个人所得税改革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 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设 置扣除项目和税率,提高 税收公平性。
消费税改革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 率,引导消费行为和社会 价值观。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公开透明
加强预算信息公开,完善预算报告制度,提高预 算透明度。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引言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要政策之一。

通过改革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目标与举措,以及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历史背景中国的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

在此之前,中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和税收体制高度集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效率低下、刺激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为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改革目标与举措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稳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税制改革:中国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费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

具体举措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消费税税率、减免税收等。

2.财政体制改革:中国实行了分税制,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了分割。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分配财政资源,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公共财政改革:中国加大了对公共财政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4.优化政府职能:中国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和干预,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更大的空间。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成果与挑战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改革成果方面,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税制改革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税费负担,促进了消费和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分税制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负担。

其次,税收征管仍然存在着问题,包括避税、逃税现象和执法力度不足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合理、高效、公正的财政体制,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本文将从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变迁以及基本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税制度基本上延续了旧中国的制度,财政集中、税收多样、税收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

到了19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财税体制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决算暂行条例》,实行了国家财政决算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

到了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0年,国务院发文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税体制。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财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特别是在1994年,全面推进税制改革,建立了现代税收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从建国初期到今天,经历了多次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财政权力下放。

财政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财政权力的下放和分割。

建国初期,财政集中的体制模式存在一些缺陷,财政权力下放的要求日益提高。

1980年代以后,地方财政逐步成为稳定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此后,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协调发展,推动财政权力下放和分割,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自主权。

2.2 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税收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征收费,税制比较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

1984年,全国统一出台了“税费改革试行方案”,开始正式实行税收制度。

自此以后,税制改革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尤其是1994年实行增值税制,标志着中国税收制度进入现代化阶段,为国家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可靠的财政来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和变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改革与变革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变革的基本经验。

一、税制改革1、税种调整物品与劳务税合并后,增值税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税种。

目前,政府已经对增值税进行了多次调整,既改变了增值税的税率,也调整了减免税政策。

这些改革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竞争力,也让政府在税收征收方面更加灵活。

2、税收征收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征收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开始使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如航空对税收征收进行检测等。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跨部门联合体税收征收机制和税收征收自动监控系统,使得税收征收监管更加高效、透明。

二、公共财政改革1、预算制度改革预算制度改革是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这次改革建立了一个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明确、预算调节灵活、预算公开透明、预算执行效果可评估的预算制度。

因此,预算制度改革是中国公共财政理念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2、改进财政支出管理除了预算制度改革,中国政府还通过财政支出管理的方式来促进财政体制的变革。

国家财政部在过去提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的财政支出方针。

通过这些方针,政府将有限资源投放到发展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去,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城市化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中国政府发展地方财政的重要策略。

城市化的推动不仅可以带来移民区域的经济腾飞,还可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增加城市居民的福利。

城市化对于地方财政的财税收入有了这方面的支撑,因此需要加强城市化相关方面的产业投资。

2、财政划拨制度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也在改革之中。

中央政府将一部分中央财政用于地方预算安排,强化了地方财政管理职能,并给予地方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这种财政预算安排方式被称为财政划拨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指我国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改革方案。

它包括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税收征管和税制的现代化。

一、总体目标“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旨在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机制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体系,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效益。

要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推进分税制改革,并加强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加大对基层政府和民生领域的支持。

2.完善税制结构,宽基减税,优化税负结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支持,同时推进环保税、房产税、资源税等新税种的推出,确保税制逐步趋于合理、公平、可持续。

3.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合规性和效率。

要进一步加强税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税收统计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互联网+税收征管”。

二、关键任务1.基础制度建设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财政收支平衡、税收制度透明、税收征管规范的基础制度;完善政府财产管理和财政事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政策引导,促进财政资源集中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领域。

2.分税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分权与协调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改革。

加快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财力状况相适应的分税制框架,减少中央政府的财力干预,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使地方能够以更高效地方式服务于本地经济和社会。

3.税收制度改革强化税收的稳定性,增加税收的公平性,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

推出新的税种,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逐渐淘汰不合理的税种,推动税率逐步降低。

总之,建立合理科学的税负结构,通过税收制度改革,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财税体制改革的起点、发展过程和取得的基本经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财税体制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方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财政权力高度集中,财税主体清晰,但同时也存在着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财税体制改革也迎来了新的起点。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推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分税制改革、财政授权、地方税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财税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1. 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分税制,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和权责。

分税制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自主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财政授权:财政授权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3年,中国开始实行“收入下划、支出上解”的财政授权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不仅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提高了地方财政的自负盈亏能力。

3. 地方税制改革:地方税制改革始于1994年,通过对地方税收征收范围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现行的地方税制体系。

地方税制改革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税收收入来源,提高了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三、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的基本经验1. 强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权责划分。

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事务中各负其责,明确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责任,形成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和分配机制。

2. 建立健全的财政授权制度。

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授权向地方下放一定的财政权力和责任,提高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3. 完善地方税制体系。

通过地方税制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认识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的调整和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收入和支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税体制改革亟待加速推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强财政管理体制创新。

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财政系统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监管不到位、审计不彻底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

应当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会计、审计等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优化税收制度。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影响着纳税人的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着税种繁多、税率较高、税收征管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优化。

应当逐步减少税种,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强财政风险防范和监管。

财政风险是国家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需要通过改革来加强防范和监管。

应当建立健全财政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的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确保财政安全稳定。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和创新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

应当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政府财政管理、税收制度、财政分权等多个方面,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提出几个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着多税种并行、税率不一、税收征管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革税收制度:•简化税种:将不同税种进行合并,减少重复征税的现象。

同时,应该注重分类征收,对不同行业和个人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统一税率:建立统一的税率体系,降低税负,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

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做法,如采取简化税率结构,实行递进税率等。

•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加强税务部门的职能和能力建设,提高征管效率和税收征收的公平性。

2. 财政分权改革财政分权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着中央财政权力过大、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财力的划分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在财政管理中的权责边界。

•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财政分权与事权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确保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平衡。

财政分权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公共财政管理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着重点支出不明晰、预算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强化财务透明度,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能力。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税体制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以财政部门为主导,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财政体制。

这一体制下,国家通过统一调拨和收入分配,实现了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初步繁荣。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扭曲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经济效率低下,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平衡,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

建立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独立核算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开核算和相对独立运行。

这种改革体制使得中央和地方财政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有效地调动了各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推行了税制改革,通过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建立了现代税收制度。

在税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取消了一些过去的行业和地区优惠税收政策,统一了税率和征收标准,提高了税收透明度和公平性。

这种税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提升了财政支出的效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财税体制改革还取得了其他重要的经验。

第一,要坚持稳定的财政政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定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二,要加强财税体制的协调。

财税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各个环节和部门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协调和配合。

要注重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针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形势和需求,提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措施。

第四,要加强财政管理的能力建设。

财政管理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 概述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财政收入能力等为目标。

本文将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两个方面。

2. 财政体制改革2.1 高效公共财政管理建立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机构,明确职责和权责。

•加强预算管理,推行绩效预算制度,促进财政投资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

•完善财政收支平衡机制,防止过度借债和财政赤字的产生。

•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2.2 改革地方财政体系地方财政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的划分明晰。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推行地方税收自主权和税源保护机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加强地方财政调节机制,实现区域间财政收入差距的适度缩小。

2.3 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确保资金使用的目标明确和效果显著。

•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合理使用。

•推动转移支付资金的多元化来源,降低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

3. 税收体制改革3.1 税制优化和减税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和减少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税种,简化税收体系,降低税收成本。

•逐步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推动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

3.2 加强税收执法和征管能力强化税收执法和征管能力是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机构,提高税收执法和征管水平。

•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经济环境。

•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征管效率。

3.3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措施完善税收政策支持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财政税收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实现长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税种过多、税收征管不规范、税制衔接不顺畅等。

因此,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进行论述。

二、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状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体制逐渐建立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税种分散、税收法制不健全、税收征管不规范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包括深化增值税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征、建立环境税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税收制度的效率和公平。

三、实施营改增政策的效果分析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进行改革的重要阶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取消营业税、增加增值税,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营改增在经济发展中的效果显著。

一方面,营改增促进了税收法制建设,使税制更加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营改增的实施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加速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探讨全面深化增值税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深化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税收体制持续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增值税更加科学合理。

增值税的改革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也有助于落实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推进建立以产品质量为导向的市场体系。

五、从税收征管入手,探索促进行业协同的途径税收征管是我国税收体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能够使更多的经济主体遵守法律、规避风险,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税收征管也有助于促进行业协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

六、案例分析:营改增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随着营改增的实施,制造业的税率逐渐降低,使得制造业的成本逐渐降低,更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同时,营改增也让制造业更加方便地享受到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销售利润。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以期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进行简要阐述,接着深入探讨我国当前财政税收体制面临的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法治导向等原则,以及推动财税法治化、构建现代财税体制等目标。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等。

文章将指出改革的重点领域,如深化增值税改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总体思路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我们必须认识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更是要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可持续的财政税收体系。

在总体思路上,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

要以完善国家治理为基础,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相协调。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

我们还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

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

;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

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变的财政分水岭。

;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

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

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

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 ——改革税制。

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合税制,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使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 ——改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80年代曾有“拨改贷”的探索,并在一些建设项目中试行投资包干办法和对工程进行招标、投标承包的经济责任制。

从1988年开始,对中央级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基金制办法。

90年代,终于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接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合的企业注册资本金制度。

; ——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财务制度,强化支出约束机制。

从1980年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办法,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有收入和经济偿还能力的文教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周转金制度,并建立成果有偿转让制度,等等。

; 虽然80年代以后财政改革有上述进展,但直至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前,普遍实行的“分灶吃饭”框架内的财政包干制,却始终未能消除传统体制弊病的症结,主要问题表现在:; 1.仍然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 各级政府“条块分割”地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企业,是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病所在。

在改革之后实行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中,由于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组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这一弊病于政府财力分配中以体制因素形式得到延续,只不过在行政性分权格局中,行政隶属关系控制总地说从“条条为主”变为“块块为主”,由行政部门的单一指令变为指令加上企业实际很难违拗的“商量”和暗示。

相应而来的,是各级政府始终热衷于尽力多办“自己的企业”和对“自己的企业”过多干预与过多关照,“放权”难以真正放到企业一—尽管国家“减税让利”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迟迟不能“搞活”。

搞不:活“的另一面是搞不”死“,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照样由政府搭救,基本上不存在规范的优胜劣汰、存量重组的机制,”破产法“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形同一纸空文。

也正是与行政隶属关系控制紧密相联,国营企业的行政级别,始终是对企业行为十分重大的因素,其厂长经理,总是作为行政系统”官本位“阶梯中某个台阶(级别)上的一员,这一身份与市场经济要求他们扮演的企业家身份,在不断地发生冲突。

因为这两种身份必然要接受不同的信号导向,追求不同的目标,前者为行政系统的信号和官阶升迁的目标,而后者为市场的信号和企业长远赢利的目标。

结果必然是企业的所谓”双重依赖“问题,而且在前述体制环境中,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对于上级行政主管的依赖(或跟从),必然是更为主导性的和”荣辱他关“的。

于是,企业自主经营仍步履维艰,大量的行政性直接控制或变相的行政控制,和各种老的、新的”大锅饭“,难以有效消除。

; 2.强化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的“诸侯经济”倾向,客观上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膨胀。

;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与过去的“总额分成”体制相比,固然提高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在增加本级收入动机和扭曲的市场价格信号的导向下,必然地倾向于多办“自己的企业”,多搞那些生产高税产品和预期价高利大产品的项目。

因而地方政府热衷于大上基建,兴办一般赢利性的项目,特别是加工项目,不惜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厂,不顾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并且对本地生产的优质原料向其他地区实行封锁,对“自己的企业”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强行在本地安排销售和阻止其他地区的优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国家对烟、酒等产品规定高税率,本来是要达到限制其生产、消费的“寓禁于征”的政策意图,但在这种体制下,高税率却成了地方政府多办小烟厂、小酒厂以增加本级收入的刺激因素,发生了明显的“逆调节”。

遍地开花的“小纺织”、“小轧钢”、“小汽车(装配)”等等项目均与体制因素有关。

收入上解比重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还有明显的“藏富于企业”倾向,即对组织财政收入不积极,有意让企业多留利之后,再通过收费摊派等手段满足本级财力需要。

尽管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做法,从每一个局部的角度,都可以举出一系列“正当理由”,但从全局看,却构成了推动投资膨胀、加剧结构失调的因素,对构建统一市场、提高整体效益、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阻碍地方政府职能从注重投资于一般赢利性企业,向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面转变。

;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仍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

; 各级财政支配的财力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地方上解、中央补助或共享分成的比例和基数的高低,而这些的核定又缺乏充分的客观性,难以避免种种“讨价还价”因素,各地都倾向于增加支出基数,压缩收入基数,提高分成比例。

同时,预算支出虽“分级包干”,但在许多具体事项上并不能划清范围,结果“包而不干”,最后矛盾集中反映为中央财政“打破了统收,却实际并未打破统支”的困难局面;中央日子过不去,又反过来向地方财政寻求财力,“分灶”之后调整基数和让地方“作贡献”的做法屡屡发生。

; 4.国家财力分散,“两个比重”过低;地方缺少必要的设税权和稳定财源,中央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主动权。

; 由于在体制上不能保证政府财力必要的集中程度和中央地方间合理的分配关系,一方面,在各行其是的减税让利超过合理数量界限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不包括内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滑落到1993年的%;另一方面,随地方分权,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9年的%下降为1993年的%。

就财力分配关系而言,地方、中央各有突出问题:地方政府财权虽比改革前有所扩大,但却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地方税种的权力。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十分显著的大国,地方无设税权,不利于因地制宜地筹措财力和形成地方性的稳定财源。

与此同时,就总体而言,中央财政本级组织的收入不能满足本级支出的需要,因而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来平衡中央级收支,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是极罕见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和中央财政的被动局面,宏观政策意图的贯彻难以得到充分的财力保证。

; 总而言之,“分灶吃饭”代表的财力分配的行政性分权,还没有能够跳出传统体制把企业禁锢于“条块分割”行政隶属关系之中的基本格局,也未找到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比较合理、稳定、规范的形式,因而难以适应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体制,深化改革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必须跳出行政性分权思路,寻求实质性推进改革的新方向。

; 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中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从整体配套的角度考虑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使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定性,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体制功能:; 第一,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法人主体地位和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权、国有财产收益权和国有企业经营权实行分离的原则,从而一方面使企业得到自主经营、发挥活力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国家掌握必要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应有的国有资产权益。

; 第二,正确地体现政府职能和正确地处理中央与地方间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起稳定的财权与事权统一协调的分级财政,从而使各级政府合理而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

; 第三,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过程进入“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方”的轨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从而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国家财力“取”与“予”的良性循环,卓有成效地为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服务。

; 符合上述要求的财政体制形式,是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

; 所谓分税制,其真正的含义在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各个税种,原则上要分别划定为国税或地方税,企业均按照规定,既向中央政府交纳国税,又向地方政府交纳地方税。

在这一格局中,各级政府可以主要根据以本级税收为主的收入,相应安排其支出,相对独立地组织本级预算平衡,做到“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

同时,中央应保持必要的自上而下作转移支付的调控能力。

; 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的关键内容和特点在于,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淡化过去一向实行的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条块分割”式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企业将不再把税款只交给作为自己行政主管的特定一级政府(再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成),而是分别地把不同的税,交给不同的各级政府,从而有助于消除政府对“自己的企业”的过多干预和过多关照,促使各企业自主经营,充分地展开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它可以清晰地划开中央、地方间的财源和财政收入,稳定地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在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础上形成各级预算各行其道的真正的分级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