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课件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67
68
69
70
治疗
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发因素 ➢急性房颤
特点:初次房颤且在24~48小时内,通常自 行终止;症状显著者迅速给予治疗。
71
急性房颤
治疗: ➢ 最初目标-减慢心室率,心衰与预激综合征时有
禁忌 (静注洋地黄,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 心率:安静时60~80次/分,轻微运动<100次/分
31
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主要特征: 窦性心动过缓;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时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32
SSS心电图特点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 /分,并非药物引起; 窦性停搏和(或)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双结病变;
33
SSS心电图特点
57
3.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
临床表现
不稳定倾向:可恢复窦律或转为房颤;持 续数月或数年;
颈动脉窦按摩心室率突然成比例减慢,停 止按摩恢复原先 心率;
运动使心室率成倍增加;
58
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
1. 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规则 大 锯齿状的扑动波(F波);
2. F波间无等电位线,频率250~300次/分; 3. F波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心室 律多规则;有时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引起心室律 不规则; 4. QRS波群形态正常。
则最终可发展为房颤。
54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治疗: ① 治疗原发病; ② 停用加快心率药物; ③ 维拉帕米与胺碘酮可能有效; ④ 补钾、补镁可抑制心动过速发作。
55
56
3.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

心律失常PPT参考幻灯片

心律失常PPT参考幻灯片
21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 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及 各种代谢障碍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上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心房率为150~
200次/分,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22
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或发作结束 后可见窦性P波。 提早出现的P波, 连续三次以上。 P’-P’不等,部分未 不下传
4
心律失常发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2、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2、折返
5
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6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扑动 颤动
7
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48h) 2. 持续性(>48h) 3. 永久性(>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 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32
房颤的治疗
病因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 预防复发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电复律 抗凝:预防栓塞 治愈:RFCA
死相关血管(溶栓、介入) 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
19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 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
心电图上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频 率>100次/分,多为100~180次/分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状得到缓解。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历史





1918年奎尼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50年代普鲁卡因酰胺 60年代利多卡因 70年代胺碘酮 80年代普罗帕酮、英卡胺、氟卡胺的广 泛应用,Ⅰ类药物发展达到了顶峰 90年代CAST试验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常的药物治疗


尽管心律失常的非药物疗法进展巨大,尤其 是射频消融和ICD的使用所获取的成就,但 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大多数心律失常的 主要手段。 治疗观念转变 治疗目的:消除由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 降低死亡率 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 严格掌握适应症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房颤/房扑 预激伴房颤/房扑一般应立即电转复。若考虑药
物治疗时: ——心功能正常者:普罗帕酮(Ⅱb)、索他 洛尔(Ⅱb),普鲁卡因胺(Ⅱb)、胺碘酮 (Ⅱb)、氟卡胺(Ⅱb)。 ——心功能受损者只能选择胺碘酮(Ⅱb)。
长期处理原则


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重点从长期预后的角度处理:根据循证 医学的证据预防各种事件的发生,包括 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有所为有所不为
治疗方法评价
Ⅰ类:非常好,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安全有效,明 确推荐采用。 Ⅱa 类:可接受,安全,有用,有好至很好的证 据支持应用。 Ⅱb 类:可接受,有用,有一般至好的证据支持 使用。 未确定类: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证据不足以 进行分类,目前无益无害,有希望但需进一步 证实,不推荐使用。 Ⅲ类:不可接受,无益,可能有害。

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不能行电转复或电转复不成功、房室结阻 滞剂无效时,可考虑使用普鲁卡因胺(Ⅱa)、 胺碘酮(Ⅱa)、氟卡胺(Ⅱa)、索他洛尔 (Ⅱa)。 心功能受损时,选用地高辛(Ⅱb)、胺碘酮 (Ⅱb)、地尔硫卓(Ⅱb)。

心律失常幻灯PPT课件

心律失常幻灯PPT课件

房性交界性早搏:
维拉帕米:40-80mg,每日3-4次口服。 心得安10-20mg,每日2-3次口服;倍他乐克12.5-50mg, 每日2-3次口服;氨酰心安12.5-25mg,每日2-3次口服。 胺碘酮:0.2g,每日3次口服,根据疗效减少剂量维持。 地戈辛:适用于心力衰竭伴房性早搏,常用量0.25mg, 每日1次口服。 心律平:150mg,每日3次口服
2. 查体:注意有否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全身性疾 病,注意心脏大小,有否杂音、三音律及附 加音,有否大小循环瘀血表现等。
3.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心 电图、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及T3、 T4、TSH等。
治疗对策:
1. 大多数早搏(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 可不给予特殊处理,主要消除引起早搏 的原因和诱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钾 盐。
➢ 口服奎尼丁、胺律酮 ➢ 同步直流电复律:效果良好。
3.Ⅰ型心房扑动可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诊断要点
1.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见心房扑动章节)。约 10-20%无心脏病征象,称“特发性”或“良性” 心房颤动。
2.症状:与原有心功能状态和心室率快慢有关。可 有心悸、气急、乏力、胸闷感;重者可致急性肺 水肿、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甚至昏厥,尤其预激 合伴房颤或原有心脏病严重者。阵发性房颤患者 自觉症状明显。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 症状。体征有心室率快慢不整、心音不等和脉搏 短绌。
➢发病机制: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 常
心律失常病变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静止。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过早搏动、房性心动 过速、紊乱性心房节律、心房扑动、心房 颤动。
3.房室结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性过早搏动、 房室结性心动过速、房室结自搏性心律。

心律失常治疗PPT

心律失常治疗PPT
M: 频率、输出、 灵敏度、方式 等多项程控
C: 通讯遥测
P: 起搏
S: 休克 电击 (转复/除颤) D: 双 (P+S)
R: 频率调整 O: 无
O: 无
【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
一、目的:根治心律失常
二、适应症: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PSVT(AVNRT,AVRT,AT)、AFL、 AF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VT--RVOT-VT,ILVT 器质性VT--ARVC-VT,DCM-VT,ICD-VT PVC
缺血、纤维化、退行性变、淀粉样变性、脂肪 浸润、甲低、感染等;迷走张力增高或一些抗 心律失常药物抑制窦房结功能。
二 治疗:
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表现者安植永久性人工心 脏起搏器治疗。
【房性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
一 病因: 可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二 治疗:
①除去除病因或诱因外一般不需治疗。 ②症状明显或触发室上速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等,不主张长期用抗心 律失常药。
【房性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
三 紊乱性房性行动过速
1 病因:慢阻肺、充血性心衰、洋地黄中毒和 低血钾等
2 心电图:
①通常有≧3种形态各异的P波,PR间 期不等;②心房率100~130次/分;③ 大多P波能下传,心室律不规则,最 终可发展为房颤
3 治疗: 治疗原发病;补钾补镁;维拉帕米与胺 碘酮可能有效。
③快速性心律失常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或心衰时,首选电复律。
④缓慢性心律失常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 碍时考虑起搏治疗。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一 原因
吸烟、饮茶或咖啡、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发热、 缺氧、甲亢、贫血、心肌炎、心衰、拟肾上腺素药 作用等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32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心律失常讲课ppt

心律失常讲课ppt

1、无症状不治疗 2、有症状:首选β阻滞剂治疗如果有应用β受 体阻滞剂的禁忌症。支气管哮喘和心力衰竭则 改用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1、无症状不治疗 2、有症状应安装起搏器
第3节房性心律失常
一、病因 多重病因,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 脉硬化等心电图。 二、心电图
ECG 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 窦性P波形态不同。
控制心室 ①控制心室 率首选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

②心室率的控制目标是<110次/分
第4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表现及心电图
病因及机制 最常见的原因是预激综合征: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折返机制
表现和体征 ①可见于正常人,突发突止:表现为正常心悸、胸闷等。
心电图
进行P波:QRS波群形态正常(伴有室内差外性传导的时候成束支传导 阻滞可宽大骑形),心率150~250次/分钟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干扰与房室分离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济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心室 内折返)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1、冲动形成异常 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 动,都可导致冲动异常发放 2、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是快递心律失常 的最常见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 是传导异常。冲动传导至某处心肌,如适 逢生理性不应期,可形成生理性阻滞或干 扰现象。传导障碍并非由于生理性不应期 所致着,称病理性传导阻滞。
三、治疗 观察治疗,不做特殊处理
第3节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是介于房速和心房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突然的,多数与折返激动 有关,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
3.3.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指阵发性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 的合称,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一般在160-220次/ 分之间,R-R间距规则。有P波,P-R>0.10s者为房性,反之, 逆P,P-R<0.10s为交界性。
正常 正常
不完全性 完全性
室性


畸形宽大, 和R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
>0.12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 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
3.2.1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 为连 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100次/分,可能 有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在异位室率<窦率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突然的,多数与折返激动 有关,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
3.3.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产生异位
冲动(尤以周围的浦肯野纤维丛常见),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率一般在100-200次/分,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QRS波增宽,T波 和R波方向相反,如出现P波,可能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第九章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Chapter 9 The mechanism of arrhythmia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正常节律:
①起源于窦房结(SAN);②频率在60-100次/分;③RR间 期变异<0.12s;④PR间期0.12-0.20s;⑤ QRS≤0.10-0.11s。
心律失常:
①HR<40次/分;②P与QRS无固定关系; ③起源于房室束分叉以上, QRS无畸形,起源于分叉以下者,QRS波宽大畸形。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
产生原因 SAN受抑制(如迷走神经兴奋)或激动下传受阻(如
ⅢºAVB),潜在起搏点被动发出激动。
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
被动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指SAN自律性降低或功 能衰竭,不能以正常频率按时地产生冲动,或产生的冲动不 能外传时,自律性较低的次级起搏点(房室结、AVN)或三 级起搏点(心室内的传导系统)起而代之,对心脏有保护作 用。
异位起搏点于AVN者,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 起源于心室内传导系统者,称为室性逸搏或心律。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 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
3.2.2 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无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70-100次/分,可能房性融合波。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迷走神经(+)
激活外向K流
SAN超极化
4相Pk↑
SAN自律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1 期前收缩 指SAN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 或二次激动。 原因:①异位节律点有传入阻滞;②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 ③SAN对异位节律点的抑制失效(超速抑制不起作用)。
正常
完全性
室性


畸形宽大, >0.12s
和R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表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T波
代偿间歇
房性

>0.12s 大多正常
交界性 无或有逆P 无或<0.12s 大多正常
正常 正常
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 结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等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频率与节律改变):
窦性心律失常指SAN发出冲动的异常,发出过快、过慢 或不规则的冲动。
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 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R-R间期相差>0.12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与正 常节律有变异的心律, 是起搏、兴奋和传导功 能的异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心率分:
快速型(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缓慢型(性)心律失常
➢按发生原理分:
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上的失常
复合型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 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室 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等
正常 正常
不完全性 完全性
室性


畸形宽大, 和R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
>0.12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T波
代偿间歇
房性

>0.12s 大多正常
交界性 无或有逆P 无或<0.12s 大多正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 室性期前收缩。
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T波
代偿间歇
房性

>0.12s 大多正常
正常
不完全性
交界性 无或有逆P 无或<0.12s 大多正常
不完全性 完全性
室性


畸形宽大, 和R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
>0.12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T波
代偿间歇
房性

>0.12s 大多正常
交界性 无或有逆P 无或<0.12s 大多正常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
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
分类 2.1 逸搏 被动发出1-2个激动,特征:
①过迟发生;②非窦P所生(P-R间期<0.11s);③心室波形 (QRS波)可宽大畸形或正常,视逸搏发生部位在心室还是在房室 交界处而定。
2.2 逸搏性心律 连续发生3个以上的激动,如第Ⅲ度房室传导阻 滞(ⅢºAVB)引起的室性被动性心律,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