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标题: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齿数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齿数等。

2. 自行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齿数等。

2. 教学难点:自行车的工作原理,特别是齿轮的传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可能涉及的数学知识。

2. 探索:让学生分组,每组一辆自行车,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特别是齿轮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齿轮的齿数与自行车速度的关系。

3. 讲解:讲解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齿数等。

通过实例讲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让学生理解齿轮的齿数与自行车速度的关系。

4.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调整齿轮的齿数,观察自行车速度的变化,验证齿轮的齿数与自行车速度的关系。

5. 总结:让学生总结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以及齿轮的传动原理。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索、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细节: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齿数等。

补充和说明:自行车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比例、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自行车的尺寸、比例、速度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讲解法:教师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2.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计算器。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并提出问题:“自行车有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

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在自行车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辆自行车,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并计算自行车的比例和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自行车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自行车行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前齿轮、后齿轮以及车轮的齿数比与自行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3.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实物自行车:用于学生观察和测量。

•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PPT:用于讲解和演示。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齿轮的基本知识,为学习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做铺垫。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测量自行车的各个部分,记录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自行车,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和应用。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计算不同齿轮组合下自行车的行驶距离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自行车里的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各个部位的名称,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涉及的数学原理,如齿轮、链条、轮径等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自行车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自行车各部位的名称及功能,理解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数学原理,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数学原理,如齿轮、链条、轮径等之间的比例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比例关系解决自行车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一辆,尺子,计算器。

2. 学具:每组一套齿轮、链条、轮径模型,计算器,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位,了解其名称和功能。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例,讲解数学原理,并进行计算演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操作齿轮、链条、轮径模型,计算不同比例下的速度、时间、路程。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涉及的力学原理,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各部位名称及功能2. 数学原理:齿轮、链条、轮径之间的比例关系3. 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假设自行车的齿轮直径为50cm,链条齿轮直径为10cm,后轮直径为70cm,求自行车的速度(假设链条不打滑)。

2. 答案:速度 = 齿轮直径 / 链条齿轮直径× 后轮直径 = 50 / 10 × 70 = 350cm/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数学原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了解车轮周长和转动圈数之间存在的反比例关系,能解决简单的此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感知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有关圆的知识、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排列组合等知识。

内容难度比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在学习“前齿轮齿数×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转动圈数”时,学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比较困难。

由于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完整的建立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建模构建过程的完整性,合理运用课件解决学生思考的难点。

重点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师: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咱们班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哪些同学有自己的自行车?那么它是怎么行进运动的?(展示自行车实物)请学生介绍自行车结构及自行车的行进原理:人给力脚踏板,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传动给后齿轮,后齿轮转动带动后车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向前行进。

一生说,师演示,其余生看、听。

同桌互说。

全班齐说师相应课件演示。

2.师:自行车里有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师:打开书66-67页,快速浏览这两页内容,合书,你想研究什么问题?预设问题1: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师:我也很想知道。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自行车为载体,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发现自行车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中的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自行车中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提炼。

2. 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一辆。

2. 角度测量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自制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4.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自行车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呢?”2. 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方面进行探究。

3. 讲解:针对每个方面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速度、调整座椅角度等。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和实例。

作业设计:1. 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自行车行驶一定距离时的圈数。

2. 调整自行车座椅角度,观察不同角度对骑行舒适性的影响。

3. 观察自行车齿轮,了解齿轮传动比的概念和应用。

4. 设计一道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2.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讲解不够清晰、实践环节组织不够严密等?4. 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5.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环节:通过展示自行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可能蕴含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行车的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计算、以及简单的比例问题。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把握不准,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复杂情况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自行车的相关结构,方便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相关问题,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形?自行车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等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等知识。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如:自行车的轮胎半径增加了10%,轮胎的面积增加了多少?等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答案。

4.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自行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掌握自行车的相关尺寸、比例等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比例、尺寸等数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自行车结构的了解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掌握自行车的相关尺寸、比例等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掌握自行车的相关尺寸、比例等数学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自行车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数学问题,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比例等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提出问题:“自行车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自行车的长度、宽度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行车尺寸、比例等知识,计算自行车的长度、宽度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方程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自行车的部件为例,如车轮直径与自行车周长的比例,引入比例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如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性质3.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小时)2. 题目:一本书的价格是80元,商店进行了打折活动,现在售价是64元,问打了几折?(答案:8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方程的解法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标题: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传动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中的圆: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都是圆形的,了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

2. 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了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3. 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通过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自行车中的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都是圆形的。

然后,讲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让学生计算车轮的周长。

3. 探究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齿轮,并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4. 探究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然后,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观察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 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传动系统,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节《自行车里的数学》。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自行车结构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掌握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以及自行车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计算方法,以及自行车齿轮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计算方法,自行车齿轮比的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掌握自行车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计算器,米尺。

学具:学习单,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提问:“自行车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2. 例题讲解(1)讲解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计算方法。

(2)讲解自行车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a. 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b. 自行车齿轮比的作用。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主要内容:(1)自行车轮圈周长与行驶距离的计算方法。

(2)自行车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自行车行驶1000米,轮圈需要转动多少圈。

(2)已知自行车前齿轮有40齿,后齿轮有20齿,求自行车行驶时前齿轮和后齿轮的转速比。

2. 答案:(1)轮圈需要转动圈数 = 行驶距离 / 轮圈周长。

(2)转速比 = 前齿轮齿数 / 后齿轮齿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测量与计量》第三节《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测量,自行车速度、时间的计算,以及自行车行驶中的角度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读取和记录数据。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速度、时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角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测量,速度、时间的计算,角度问题。

难点:自行车行驶中角度问题的应用,速度、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一辆,测量工具(尺子、角度计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部分尺寸,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2. 教学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测量(10分钟)a.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角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b.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记录数据。

3. 教学速度、时间的计算(15分钟)a. 结合自行车行驶实例,讲解速度、时间的关系。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实例中的速度、时间。

c.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教学自行车行驶中的角度问题(10分钟)a. 通过实例讲解自行车行驶中角度的应用。

b. 学生进行角度测量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a. 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b.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各部分尺寸测量方法。

2. 速度、时间的计算公式。

3. 自行车行驶中的角度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测量自行车各部分尺寸,并计算自行车行驶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自行车各部分尺寸测量、速度时间计算、角度问题掌握程度。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自行车里的数学》,详细内容包括:1. 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2. 自行车速度、齿轮和轮胎的关系;3. 探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涉及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理解自行车速度、齿轮和轮胎之间的关系;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速度、齿轮和轮胎之间的关系计算。

教学重点: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涉及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一辆,尺子,计算器;2. 学具:每组一张自行车结构图,计算器,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进教室,引发学生对自行车的好奇心;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是如何行驶的吗?自行车里有哪些数学知识?”2. 自行车结构及各部分作用学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作用;3. 自行车速度、齿轮和轮胎关系探讨(15分钟)例题讲解:通过计算自行车不同齿轮和轮胎组合下的速度,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齿轮和轮胎组合下的自行车速度。

4. 解决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数学问题(10分钟)提问:“如果我们要计算自行车行驶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运用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随堂练习:给定自行车行驶的距离和速度,计算所需时间。

提问:“除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们还知道自行车里有哪些数学知识吗?”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结构图;2. 速度、齿轮、轮胎关系公式;3. 速度、距离、时间关系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自行车结构图,描述各部分的作用;给定齿轮和轮胎组合,计算自行车速度;计算给定距离和速度下,自行车行驶所需时间。

2. 答案:自行车各部分作用描述正确;根据公式计算得出速度;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时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7-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7-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7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特别是齿轮与速度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齿轮比例如何影响自行车的速度和踏板力度。

教学内容涉及比例计算、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齿轮比例,将其应用于自行车速度的推理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比例计算:如何准确计算齿轮比例,并理解其对速度的影响。

2. 实际应用:将齿轮比例与自行车速度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行车模型或实物齿轮比例计算器实验记录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行车比赛视频,激发学生对自行车速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索与发现: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之间的关系。

每组进行实验,记录不同齿轮比例下的自行车速度。

3. 理论讲解:讲解齿轮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自行车的速度变化。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齿轮比例,观察并记录自行车的速度变化,验证理论讲解的内容。

5. 讨论与分享: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齿轮比例对自行车速度的影响,以及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齿轮比例的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作业设计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思考题:如何利用齿轮比例的原理,改进自行车的速度和踏板力度?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齿轮比例的计算方法1. 齿轮比例的基本概念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是齿轮比例。

齿轮比例是指两个齿轮的齿数之比。

在自行车中,通常指的是前齿轮和后齿轮的齿数之比。

齿轮比例对自行车的速度和踏板力度有直接影响。

2. 齿轮比例的计算方法齿轮比例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他们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收集和处理自行车行驶数据,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程问题,培养其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空间观念:以自行车轮圈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自行车里的数学》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数据的处理》。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行车行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如速度、时间、距离等;2.掌握通过自行车行驶问题引入的简单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3.学习使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4.通过自行车轮圈转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5.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他们积极地思考自行车轮圈与行驶距离的关系,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概念时存在一些困惑。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的零件、自行车的运动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自行车的结构和运动等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的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结构和相关零件的名称和功能。

2.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

2.讲解法:讲解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行车知识。

2.准备一些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自行车比赛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并讲解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如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等。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设计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行车运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比例和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计算器。

3. 白板和笔。

4.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自行车的了解,引起学生对自行车与数学关系的思考。

2. 探索: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3. 讲解:详细讲解齿轮比例与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计算器计算不同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分享结果。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齿轮比例的计算公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调查不同自行车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在自行车中,齿轮比例是指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数比。

当驱动齿轮转动一圈时,从动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齿轮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统计”和第六章“比例”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自行车速度、时间的计算,以及自行车的齿轮比和行驶距离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齿轮比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计时器、幻灯片等。

2. 学具:计算器、纸张、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发学生对自行车结构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讲解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一辆自行车的齿轮比为1:3为例,讲解如何计算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距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齿轮比的自行车速度和行驶距离。

5. 小组竞赛:设置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计算的速度和行驶距离最接近实际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自行车在齿轮比为1:3的情况下,行驶1小时的路程。

答案:行驶路程为3小时。

2. 题目:已知一辆自行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齿轮比为1:3,求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答案:行驶距离为45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误差,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自行车其他部件的数学原理,如刹车系统、悬挂系统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比例
第7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7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自行车前后齿轮旋转规律中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一)谈话: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老师带着自行车来到了教室?因为我们一起要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问:回忆一下,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在自行车里藏着的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回顾自行车支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车轮是圆形等数学知识。

引入: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其实自行车里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自行车,继续探寻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自然地让学生回忆起在自行车结构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小明和妈妈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举行自行车比赛,小明选择的是变速自行车,妈妈选择的是普通自行车,两辆自行车的车轮大小相同,并且他们约定每秒钟都蹬踏板一圈。

比赛时间如果为5分钟的话,你们想一想,谁能骑得远呢?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我们要知道自行车5分钟前进的路程必须先知道蹬踏板一圈时车子前进的路程。

(板书: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设计意图:将数学问题解决融入于一个情境之中,以问题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全程参与到问题讨论的过程,由大问题分解出小问题,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型。


二、分析问题,激发探究
(一)感知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那自行车脚蹬一圈前进多少路程又会跟自行车的什么有关系呢?请大家一边观看自行车运动的录像,一边和你的同桌轻声说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交流:脚蹬踏板,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就带动轮子转动,自行车就前进了。

思考:同学们,脚蹬1圈咱们的前齿轮跟着转动,后齿轮转动的也是1圈吗?到底是几圈呢?(教师同步板书):脚蹬一圈车轮转动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多少圈?
(二)探究齿轮的旋转规律。

前齿轮齿数和后齿轮齿数操作实验: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微型的自行车齿轮模型,大家看,(出示齿轮学具)这个大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前齿轮,那这个小一点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后齿轮,用红色小棒代替脚踏板用力踏,前齿轮就带动后齿轮动起来了。

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就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学生操作后交流反馈,预设的方法有:(1)直接观察。

在小齿轮上先插一根牙签作记号,然后数出大齿轮转了一圈时,小齿轮转了3圈。

(2)数齿轮的齿数。

先分别数大小齿轮的齿数,发现小齿轮一共有10个齿,而大齿轮一共有30个齿,因为大小齿轮转的路程是一样的,它们转的齿数和它的圈数是成反比例,所以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就转了3圈。

(3)计算周长。

通过测量得出,大齿轮的半径是3厘米,小齿轮的半径是1厘米,大齿轮周长就是小齿轮周长的3倍,因为它们转过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小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大齿轮转动圈数的3倍。

(三)研究前后齿轮的关系通过测量、计算都发现了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转3圈,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两个齿轮的运动有什么关系?获得关系式: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三、解决问题,建立模型提问:
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在自行车中前后齿轮运动的规律,得到了“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这个重要的结论,现在你能根据这辆自行车中的信息解决刚才的问题吗?前齿轮齿数:33齿。

后齿轮齿数11齿。

脚蹬一圈自行车能行多远?发现:这些信息能求出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了几圈。

(板书:后齿轮转?圈=)要求自行车行驶的路程,还必须知道车轮的周长。

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 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车轮周长×车轮转动圈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逐步思考后,正确建立了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感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
型”的建模过程。


四、解释应用,发展能力
(一)解决问题:现在老师提供给你妈妈和小明他们两辆自行车各自齿轮和周长的信息,你能来计算一下他们脚蹬一圈自行车能前进的路程吗?【齿轮转动研究表】观察内容: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结果:学生自行解决后,思考: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刚才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对小明和妈妈的比赛预测的结果是不一定,现在对于他们俩比赛的结果你有新的想法了吗?
(二)拓展认识。

选择“前齿轮42齿、后齿轮12齿”这种组合速度虽然最快,但骑起来却是最费力的,其他几种组合虽然速度没有它快,但骑起来的感觉却没有它来得费力。

(课件表格出示各种组合力度情况)想一想,在某种变化的路面上该怎样合理地使用变速自行车呢?【评析:联系课始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模型去解释比赛的结果,通过这一组组计算结果的呈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旦掌握了模型,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同时,联系生活对变速自行车的特性进行了拓展介绍,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变速自行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五、总结延伸
获得发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自行车,发现并解决了藏在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实际上自行车从诞生到现在,不断有科学家像你们今天这样去研究它、探索它,让我们来看看自行车的演变过程吧!欣赏自行车演变的图片。

并让学生畅想:如果你作为一个自行车设计师,你还想对自行车作出哪些改进呢?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张精彩图片的欣赏,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自行车的演变过程,更是对科学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体验。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