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运动和力”为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力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一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研讨: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拓展:介绍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二)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拉动纸盒,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能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摩擦力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和探究热情。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运动与摩擦力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科学上册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
7.学习资源: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源等,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和复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复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运动与摩擦力内容做好准备。
6.学生能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摩擦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7.学生能够将运动与摩擦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8.学生能够在课后通过复习和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9.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运动与摩擦力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运动与摩擦力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运动与摩擦力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 反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反馈、口头反馈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改进。
作业布置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适量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同时,及时的作业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布置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展示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压力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图片,或者制作一些动画视频来演示摩擦力的作用机制。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团队合作效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协作。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我推荐以下拓展内容:
a. 《摩擦力的奥秘》: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摩擦力的科普书籍,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b. 摩擦力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摩擦力实验,如测量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大小,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等。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刹车,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为什么我们需要摩擦力?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实验二:在毛巾上放置滑轮组,拉动滑轮组,观察滑轮组在毛巾上的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什么关系?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实验材料:毛巾、木块、铅笔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可以运动?为什么物体有时会停止运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摩擦力的存在。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前面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并与之前的滑动摩擦力进行比较;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有接触并且有运动趋势或者正在运动时,就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学会利用身边常发生的事情去发现一些科学知识。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用轮子改装小车。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滑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提出新观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斜面等。

2.教学课件:有关摩擦力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如如何减小摩擦力、增大摩擦力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板书(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回顾和记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探究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斜面等。

2.准备实验材料:铅笔、纸张、砂纸等。

3.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2、出示课本5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5运动与摩擦力二、探索活动一:认识摩擦力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3、认识摩擦力出示课本52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1、教师引导: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材料: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以及一些关于摩擦力应用的实例,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完成。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进行辅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较为强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木板、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摩擦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一些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精品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精品教学设计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相关实验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1: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测量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但是对于摩擦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生活实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引出摩擦力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4.生活实例: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3.5 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滑轮、毛巾、砂纸、桌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鞋子摩擦地面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然后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2.呈现(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摩擦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木块、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
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


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


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4.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提问: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预设:使用滚木。


提问:人们在搬运巨石等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如何减小摩擦力呢?(预设:减少接触面积、改变运动方式等)将学生说的方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5.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活动一:直接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直接拉动重物,可能需要多大的力?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纸盒装载重物是如何前进的?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

(板书滑动)
活动二:使用滚木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铅笔5只、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古人有什么好方法拉动重物?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滚木是如何带着重物前进的?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

(板书滚动)
活动三:改进滚木,使用轮子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轮子四个、车轴两根、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有比使用滚木更好的办法搬运重物吗?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轮子是如何运动的?用轮子和滚木相比有什么好处?
(预设:像滚木一样滚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记录、班级记录表]
1.学生根据活动记录的数据,反馈交流: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比较省力?
(预设:使用滚木或轮子。


2.为什么?(预设:根据拉动重物的垫圈个数,知道滑动比滚动受到的摩擦力大。

)(板书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


3.提问:三种方式中,你认为哪种搬运重物的方法最好?为什么?(预设:略)
4.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预设:略)将学
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四、拓展: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预设5分钟)
出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图片。

讨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行驶得更快?
【板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大
运动方式
滚动摩擦力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即可。

【作业设计】
1.下面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最省力,最方便?( C )
A.直接拉动
B.使用滚木
C.使用轮子
2.下面哪种情况是减小摩擦力?( B )
A.冰面上铺稻草
B.拉链上涂润滑油
C.跑步用的钉鞋
3.为什么使用轮子拉动重物比直接拉动重物更省力?( A )
A.改变运动方式
B.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
C.改变了重物的轻重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