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播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合集下载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践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和解码,这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需要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解码来获取和理解这些信息。

控制论关注的是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在教育传播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改进教学内容。

系统论则将教育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当整个系统协调运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也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记忆、注意力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是如何加工和存储知识的。

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理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不良行为。

此外,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也是教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

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有了这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方面,教育传播学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模式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学传播信息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递接收和解释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送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①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②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③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三个"符合",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三个"考虑",即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

传播学在公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传播学在公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传播学在公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在当今社会,公众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促进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其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传播学的有效应用。

传播学为公众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播健康信息,改变公众的健康观念和行为。

一、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在公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某些议题的突出报道,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在公众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将重要的健康议题置于媒体报道的突出位置,如当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慢性病防治等,引导公众关注并重视这些健康问题。

2、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研究新观念、新技术如何在社会系统中传播和扩散。

在健康教育中,新的健康理念、医疗技术或健康产品的推广都可以借鉴这一理论。

例如,通过确定创新的早期采用者,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接受和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医疗手段。

3、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

在公众健康教育中,首先要向公众传播准确的健康知识,然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最终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比如,在宣传吸烟危害的过程中,不仅要告知公众吸烟导致的疾病风险,还要激发他们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从而促使其戒烟。

二、传播渠道在公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公众健康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制作和播放健康类的电视节目、广播讲座,在报纸上开设健康专栏等,能够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2、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如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健康类APP 等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个性化定制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精准推送健康信息。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在公众健康教育中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例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社区健康志愿者的宣传、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交流等,都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观念和行为。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促进个体与社会互动,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教育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涉及到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教育传播中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对教育传播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来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等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旨在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个性成长和社会适应,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化的传播行为。

在教育传播中,传递者可以是教育机构、教师、家长等,接受者则是学生、学习者等。

教育传播涉及到多种传播形式,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像传播、互动传播等。

通过这些传播形式,教育传播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育传播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传播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个体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教育传播,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传播学视角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将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等内容传递给受众,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传播学视角分析教育传播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教育传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传递,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关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播理论的探讨

关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播理论的探讨

关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播理论的探讨作者:叶青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信息,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

作为传播者的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然后通过有效运用各类传播技巧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文章就如何将传播理论运用于教学中展开论述,希望能有助于传播理论在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传播;双面性;针对性传播被定义为社会信息的传递或是其系统的运行。

教师作为传播者,学生作为传播对象,二者一起构成了教育传播的过程,可见教学中的传播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传播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传播过程中可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其中从而使学生对所传播内容能够有效吸收。

根据传播学理论来看,要使之得以充分利用的关键在教师本身要树立一个优秀的教师形象,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获取学生的信任,并且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规律然后将之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当中。

另外,传播理论同时还具有针对性,其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使用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加强教师自我完善,树立教学权威教师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教师在知识领域方面要绝对的比传播对象要有着更高的水準。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信息内容取决于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通常都居于最为优越的地位,不同的传播者对传播对象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此原因在于传播对象对信息的真伪和判断主要是根据传播者的可信性。

可信性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方面取决于传播者的荣誉,荣誉又包括公正、客观、诚实等各种品格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在特定的问题上是否具有发言权。

就传播者而言,获得可信性是树立威信并提高传播效率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的主要传播者就必须要树立威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此项基本素质,俗话说的好“人无信则不立”。

所以,教师若要树立威信,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从自身人品上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肯定,这样才是真正的取信于学生,并为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做人“模范”。

传播学在教育培训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传播学在教育培训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传播学在教育培训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培训也不例外。

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教育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那么,传播学在教育培训中有哪些创新应用呢?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传播学中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了媒介本身对信息传播的重要影响。

在教育培训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科学课程中,利用动画演示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验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运用社交网络平台促进学习交流与互动社交网络平台在传播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改变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方式。

在教育培训中,这些平台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学习群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问题,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还可以用于组织学习竞赛、分享学习资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借助网络直播实现远程教学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网络直播,教师可以实时地为学生授课,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其他地方参与学习。

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网络直播能够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网络直播还可以用于举办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网络直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保证教学效果。

2020年浅论传播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的论文

2020年浅论传播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的论文

浅论传播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的论文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由于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是传播对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传播学理论开展教育活动。

那么, __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传播学理论呢?这首先涉及到一个传播效果问题。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自身的“品牌”,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

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居于最优越的地位,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

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

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首先应树立的就是自己的威信。

“人无信而不立”,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应该从人品上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树立信誉。

“身正为范”、“行为世范”,说的都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树立个人信誉,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

这包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教师应该诚实守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果断。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信息论为其提供了关键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解码和噪声干扰等要素。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知识就是信息,如何有效地编码这些信息,使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减少传递过程中的噪声干扰,是教育传播需要关注的重点。

例如,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概念,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编码方式。

其次,控制论也在教育传播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控制论关注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教育系统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比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补充讲解,这体现了控制论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

再者,系统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整体的视角。

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要素。

系统论要求我们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实现系统的优化。

例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等。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符号学。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在教育传播中,语言、图像、手势等都是常见的符号。

符号学帮助我们理解符号的意义生成、传递和解释过程,从而更好地运用符号进行有效的教育传播。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图表、多媒体素材等符号,能够增强信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育传播学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先通过直观的例子引入,然后进行理论讲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在媒体选择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选择传统的黑板、教科书,或者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传播学的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型,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一模型在教育中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以及学生的反馈如何影响教学的调整。

符号学理论也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从语言文字到图像、动作等。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符号的特点和功能,以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学生也需要学会解读和运用这些符号来获取知识。

此外,心理学的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不可或缺。

认知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何感知、注意、记忆和思考。

例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整合和理解,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在教育场景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育传播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传播理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或视频来辅助讲解,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在远程教学中,教育传播学的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网络平台,教学信息得以跨越时空传递给学生。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优化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都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清晰、生动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而恰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则能够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播理论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为教育技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教育技术实践的启示与应用。

一、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的启示1. 强化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传播理论强调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应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应注重以下方面:(1)明确教育目标: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提高信息传播的吸引力。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等,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2. 注重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有信息的发出,也有信息的接收。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1)营造互动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2)关注学生反馈: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 重视信息传播的传播渠道传播理论强调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1)合理选择传播渠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等。

(2)优化传播渠道:不断优化传播渠道,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3)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拓宽信息传播的范围。

二、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应用1. 基于传播理论的教学设计(1)明确教学目标:以传播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学目标,确保信息传播的精准性。

(2)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传播规律的教学内容。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其中,传播学中的信息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解码以及噪声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是信息源,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编码,学生接收并解码这些信息。

然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同类知识的混淆、学习环境的嘈杂等,这些都属于“噪声”,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接收和理解。

符号学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包括语言、图像、手势等多种形式。

在教育中,教师运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知识和思想,学生则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获取意义。

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清晰、准确且具有普遍性的符号,并注意解释符号的含义,以减少误解。

另外,传播模式理论对于理解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和噪声等。

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编码是否恰当、传播渠道是否畅通、学生的解码能力如何等。

教育传播学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要传递的信息。

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并将其进行有效的编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实例、比喻等方式进行编码;对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呈现。

同时,教师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授、在线教学、小组讨论等,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和效果,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1、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的诸多理论为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对于理解教育信息的传播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为分析教育传播中的要素和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2、学习理论教育传播学与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在教育传播中,通过设计有效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这启示教育传播要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教育传播应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3、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设计理论帮助规划教育传播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媒体和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学习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习效果,为教育传播中的媒体选择和运用提供依据。

二、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帮助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教学评价。

例如,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选择直观形象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或深入浅出的文字来传递知识。

在课程开发中,运用教育传播学原理规划课程结构、组织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运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通过借鉴、吸收传播学理论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传播主体综合素质较弱、思想政治传播客体个性增强、思想政治传播内容复杂以及思想政治传播载体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此,借鉴传播学理论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抓好传播主体“把关人角色”,发挥传播客体“意见领袖者”作用,发挥传播内容“议题设置”功能以及合理运用传播新载体。

标签: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效性一、传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基本要素上具有对应性,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研究较少。

为此,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把握传播媒介的时代脉搏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传播主体综合素质较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信度根据传播学的“可信性效果”理论,传播者的可信度与其说服效果成正比例关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不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尚待改进,据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称,当前“教师对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重大政治是非问题认识比较迷糊甚至存在较大偏差”。

而且,高校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仅仅只是响应教育部规定而开设的形式课程,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大多工作经验不足,影响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教育。

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8期随着新闻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已经和当前相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明显的鸿沟,因此当下必须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可以作为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重要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发展情况。

传播学理论中的传播者、信息、受体三个方面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而且传播学中的实用理论和重要观念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用常见的“把关人”“议程设置”“受众”等理论的含义和应用,来评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并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检验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可行性。

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把传播学理论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张雷编写的《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2015年5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讲述了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提出需要不断加强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作者首先总结了传播理论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历史经验,然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早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及其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在新时期大学生中的传播和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现实启示等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编者通过对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调查,重点分析了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的认同度、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影响因素、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现状,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理论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增强传播理论的实效性问题,以及传播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难点和突破点,就高校本、硕、博三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衔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作者还对如何发挥拓展途径在传播理论中的有效作用进行了总结,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遵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在活动中认同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传播学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传播学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数字化教育以其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在数字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播学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数字化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让教育信息能够更加广泛和迅速地传播。

例如,在线课程平台、教育 APP 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为数字化教育中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指导。

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和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育内容的呈现与设计在数字化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

传播学中的符号学和视觉传播理论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元素,将复杂的知识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通过精心制作的教学视频、动画演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互动的促进数字化教育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指出,互动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受众的参与度。

在在线教学中,通过实时讨论、在线作业提交与批改、学习社区的建立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

(四)教育品牌的传播与推广数字化教育机构和平台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播学中的品牌传播理论可以指导教育机构制定传播策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利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优化、口碑传播等方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推广给更多的潜在用户。

二、传播学给数字化教育带来的启示(一)以受众为中心传播学强调传播活动要以受众为中心,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特点。

在数字化教育中,这意味着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浅探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

浅探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

浅探传播学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意义孝感市实验小学教科室刘紫芳摘要本文试图拓宽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理论领域,跳出沿袭传统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囹圄,从语文教育与传播学相交叉和关联的视角,试图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传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传播效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而相对简单的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传播,却远远没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因此,立足信息时代整合传播学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探究语文课堂知识传播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是当前教育传播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试图探究传播学理论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传播理学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历程简述传播学传入我国近半个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传播学的标志性著作,是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研究室编译英国菲利普·希尔思的《传播过程与教学》一书①。

此书开启了我国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第十章就直接以运用传播原理探讨课堂有效教学,这对运用传播学理论来指导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我国有关教育传播的专有名字或术语解释,本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最早见于1990年,“教育传播是由教育部门的组织者与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通过最有效传播媒介,把知识、技能与思想意识等信息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过程。

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受预定的教学目的、目标和确定的教育对象所制约”②。

1992年,高蕴琦编辑了《教育传播学》一书。

1993年,倪文杰在《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一书中指出“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中的传播现象及教育传播过程、传播环节和传播效果的科学。

它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媒介的大量涌现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石。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和信宿等。

这一模式让我们明白,在教育中,教师作为信源,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解、在线课程等),学生作为信宿,要进行正确的解码和理解。

再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为我们分析教育传播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它让我们思考教育传播中的主体(教师)、内容(教学材料)、渠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象(学生)以及最终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传播学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传播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育传播者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

教育传播学的实践应用十分广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通过播放有关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环境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在线教育是教育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又一重要领域。

传播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3篇)

传播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文将以一个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式学习平台为例,探讨传播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某知名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了一套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式学习平台。

该平台旨在通过整合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内容1. 平台功能该互动式学习平台具有以下功能:(1)课程资源库:平台汇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

(2)在线课堂:教师可以在线为学生授课,实现远程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与教师互动,提高课堂效果。

(3)作业与考试: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教师实时批改。

平台还提供在线考试功能,便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发表观点、提问解惑,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学习进度管理: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方便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传播策略为了提高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应用效果,学校采取了以下传播策略:(1)宣传推广:通过校内广播、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互动式学习平台的优势和特点。

(2)培训指导:组织教师参加平台操作培训,提高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3)案例分享:鼓励教师将互动式学习平台应用于教学实践,分享优秀案例,推广成功经验。

(4)技术支持:设立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三、案例效果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式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发挥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一、引言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共享的过程,涉及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反馈。

在教育领域,传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有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还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传播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1. 提高教育政策的传播效果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政策实施的力度和广度。

通过传播,可以将教育政策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2. 推广教育改革成果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传播,可以将教育改革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例如,通过举办教育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传播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 提高教育改革的透明度传播有助于提高教育改革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了解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三、传播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 教育信息的传递传播是实现教育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播,教师可以将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播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传播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教育资源的共享传播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络、图书、期刊等传播途径,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传播在学生成长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播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学习传播知识,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传播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传播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徐阳时间:2011/6/30 15:12: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论文关键词]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有效传播
[论文摘要]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播过程。

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教师自身的“品牌”,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才能使传播取得更好的成效。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由于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是传播对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传播学理论开展教育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传播学理论呢?这首先涉及到一个传播效果问题。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应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树立自身的“品牌”,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

一、树立威信,形成“品牌”
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居于最优越的地位,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

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

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首先应树立的就是自己的威信。

“人无信而不立”,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应该从人品上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树立信誉。

“身正为范”、“行为世范”,说的都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树立个人信誉,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

这包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教师应该诚实守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果断。

另外,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奖惩分明。

正确的就表扬,错误的就批评,绝不心存偏袒,在班里树立正风正气。

这样,教师的信誉树立了,学生也才会按照教师的各项要求去做。

另外,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传播者,教师一定要在专业上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塑造一个专业权威者的形象。

学生只有在知识上信任教师的权威,才能尊重教师,认真学习。

而一个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则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或者有时甚至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教师信任,从而有损教师的自身形象,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必须塑造好自己的专业权威者形象。

二、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传播技巧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等。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因人而异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另一方面,“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

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区别,“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高者效果较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

2.“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相结合
一方面,“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让对象易于把握传播者的立场,但同时也使显得过于强硬;另一方面,不示以明确结论,寓结论于判断材料之中的“启发引导”式做法则给人以“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使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说服者的影响,但容易使主旨变得隐晦,有时不易贯彻传播者的意图。

关于是否明确提示结论,可以肯定的是: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因为在这种场合,如果再明确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烦躁或反感而对说服对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过程中应将“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示结论”,讲清道理,但不是强加,而应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听话机器”了,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就必须以理服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

大声地“布道”或呵斥,只会招来学生的逆反。

教师可以平心静气地先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听听学生的心声,然后用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隐性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可提供一篇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相结合
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另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教育应该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相结合,有时用理性去分析、说服,有时则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因为,两种方法的有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些问题只能靠“诉诸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靠“诉诸感性”方法更有效,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则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采用“警钟效果”
“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化地唤起说服对象的注意,促进他们对有关信息的接触;同时,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

教育中可以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比如,教师可以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他们学业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迅速采取对应的学习行动。

当然,因为“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学生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所以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分寸,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三、注意学生的个性
作为传播对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

有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劝说,有的学生则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说服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学生在某些话题上可能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在另一些话题上则可能容易产生拒绝或排斥态度;(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如有的学生容易接受道理说服,而有的学生则容易接受场面或氛围的感染,有的学生对“强加式”说服表现出自发反感,而对“诱导式”说服则很容易接受等等;(3)一般可说服性——与主题或说服形式无直接关系,受个人性格和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

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另外,与可说服性相关的因素还有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

信息行为指的是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

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的自信心、求知欲、性格、习惯、家庭等的不同,他们的信息行为也各具特点,这些特点也对教育的传播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影响。

因此,教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期产生最佳传播效果。

总之,在教育这种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传播者,要想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就应该结合教育实际,自觉运用传播学理论,遵循一定的传播规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0045981.2/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0045981.1/ee.100459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