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黑土区内土壤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天然宝地,被誉为中国的“北大仓”和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近年来由于耕作不合理、过度开垦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忽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土壤持续恶化,人与黑土地的自然和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更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供给息息相关。“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加态保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

经济转型与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十二五”规划中的第一部分就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

局面,这其中的内涵之一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促经济转型、促科学发展。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正确的价值观。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自然界承载能力与人们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辩证统一,通过正确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目前的任务应该是在实践中探求符合“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和土地生态变化趋势,使得人与土地的相互作用沿着这种变化趋势发展,促进人与土地关系进一步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纯自然主义地对待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而保护,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不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就难以长久保持下去。相反,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表现之一。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黑土地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土地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黑土带是我国玉米带的核心,也是重要的肉、乳生产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产品的生产大户,可以说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米袋子”、“奶瓶子”、“肉铺子”。黑土区毎年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3左右。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粮食生产形势的冷暖,如果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将对全国粮食供求产生重大影响。黑土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土地重用轻养。传统耕作方式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注重养地,最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把作物收成后的残留物如玉米的秸秆(甚

至根茬)从地里收走——作为薪柴烧掉,失去了秸秆还田保护营养土质的作用;目前,东北农村作物秸秆还田比例仅在5%左右。并且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急功近利的思想,农民对土地只求产出,种植体系单一,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这些都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收、支失衡。据调查,黑土区 85%的土地处于养分的亏缺状态。二是掠夺式经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都使用上了小拖拉机翻耕农田,由于小型农机具田间作业次数的增加,对土壤压实作用明显增大,土壤有效土层变薄。国内外研究表明,频繁翻动使土壤孔隙增加,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这样会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破坏土壤结构。由于没有一套科学耕作和管理措施,黑土构型被破坏,旱涝灾害加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荒漠化扩展。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1/3的西部,分布有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的风沙土。由于各地政府过多注重发展速度,对黑土区开垦保护和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许多原来有植被覆盖的风

沙土变成了流动沙丘,而且这里的流沙有向东北平原中部地区扩展的趋势。四是大规模农业开垦使部分湿地遭到破坏。黑土区是我国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因大规模农业开垦,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资料显示湿地面积已减少了一半,虽然现在这里已不再继续开荒,但湿地保护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上游水库建设影响湿地的水状况,一些堤防工程阻断了湿地水体的连续,“三废”排放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湿地水质污染严重。

转型期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首先是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认识不足。黑土地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中央不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把GDP这个蛋糕做大仍是这些地区政府追求的第一政绩,急功近利,对黑土地生态保护重视不够,甚至只停留在口头上,花大力气放在行动上的少之又少。其次是一些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专家学者不断呼吁保护黑土

地,各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风沙治理等,但由于机制不健全,黑土区的生态退化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这种分散的耕作难以使用高效的现代化大机器,小型的农机具如四轮拖拉机频繁踩压就成常态,严重破坏了黑土地的表层土壤。再次财政投入不够。解决黑土地的保护问题需要财政支持,如财政补助解决农户生活燃料问题,以达到退杆还田,但这些欠发达地区财政拮据,维持政府工作正常运转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根本没有更多资金扶持黑土地的生态保护。最后是政策、机制、管理等方面尚不完善。目前各地还没有形成保护黑土地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对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还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

整体推进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为主线”,这为解决黑土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是环境问题不只中央政府重视,普通百姓也高度关注。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各级基层政府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切实将黑土地的保护提高到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经济结构调整、关系东北黑土地振兴的层面来认识,踏踏实实做好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是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黑土地保护涉及众多利益,在黑土地保护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黑土地保护补偿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率地推进黑土地保护。2010年国家税收收入提前一个月完成,这说明国家财政充足,中央资金应更多地向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