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究 。在 社 会 学 领 域 中 , “ 谐 ” 既 是 社 会 学 的 和

家都曾对 “ 和谐 ”与 “ 和谐 社会 ”进 行过 阐释 、描 述 ,可 以就 ,这些理 论 观点构成 了 “ 和谐 社会 ”的社会 学理论 基
础 。其 中,最有 代表性 的是 社会 秩 序论 、社 会 均衡论 、社
混乱不堪的 。信仰 与道 德是社 会秩序 的两 根精神 支柱 ,增 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 ,将会有利 于建设 与优化社 会秩序 。 其四 ,实行社会 分工 与合作 。孔 德指 出 ,高度 发达 的劳 动 分工所造成 的人们 之 间的相互 依赖 ,使 一个 复杂 的社会 有 了稳定的秩序 。只有社会实行正 常的分工 ,社 会 才会稳定 。 所 以,为 了确保社 会 的安定 ,社会 分工应 该考 虑到 每个 人

孔德 毕生都致力 于对 建立社 会秩 序的研 究 ,并 提 出了 “ 重建秩序 ”的构想 ,他认为 ,要 实现社会稳定 与和谐 ,必 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其一 ,崇 尚科学 。孔 德相信 以平等 、 自由的 自然法则 为基 础 ,按 照科学 的原则 ,凭 借人 的理智 可以改造社会 ,相信理智是建立社 会新秩序 的关 键 。其二 ,
是社会最基 本 的整体性 特 征。他 指出 ,构成 社会 的各部 分
之 间维 持平衡 与和谐 的关系 ,是社 会正常运转 的基本条 件 ,

旦这 种平 衡与和谐 遭 到破坏 ,社会 体 系的运转 就会 发生 障碍 ,造成 社会 病态 。在 其著 作 《 实证哲 学 教程》 中 ,孔
德写道 :“ 在社会体系 的整体 和部分之 间 ,总是存 在着一种
多 相 互 矛 盾 、相 互 排 斥 的 思 想 和 观 念 时 ,这 个 社 会 一 定 是

关于和谐社会三个理论基础的起源

关于和谐社会三个理论基础的起源
论) 《 ) 国富论 ) 至今天福 利经济学 为基 、 ) 直
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 目标明确提出来,
这在 我们党 历次代 表大会 的报告 中是第

会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确立了精神
支柱, 发展 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 为和谐社 会奠定 了物质 基础 。 总之 , 建设 社会主义
孔子 主张 以 “ ”待人 ,以 “ ”待 仁 仁
社会的大道上. 借助斯密的理论更有重大
4 决策 与信息 ( 4 下半月刊 )
维普资讯
T RIND 0FTHE HE HE F E AD
物,推已及人” “ “ ,成物成已” 中庸》 。 有:
体 。 们党 和政 府抓住 了战略 机遇期 , 我 把
明 、 神文 明建设创造 了条件 。 精 二 、从 中国的 民族 利益 出发来推进 和 谐社 会的历史 发展 社 会和谐 是千百年 来人们所 向往的

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的治国
思想 ;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 中全会 三是 明确提 出的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理 论基础 。我们必须把 不同 时期的不 同阶 级和在此 之上的不 同理论 基础 进行辩证 统一 的分 析,充分认 识 为什么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与封建 社会和 资本主义社 会存在着 本质的 差别,以 及存在的 历史
延续性。
握 了复杂 多变的 国际形势 ,有 力地应对
件理 想社会状 态, 而不是 社会形态 。 这
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
地加 强执政 能力, 把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 义和 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不 断向前地 努力 推进 。 我们党 把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 会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摘要: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精辟阐述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的创立,奠定了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破解了新形势下出现的若干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它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和谐社会;破解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P.363)(以下简称《正处》)的光辉著作,倍感亲切。

毛泽东在《正处》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精辟阐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它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主要内涵毛泽东在《正处》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系统阐述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明确指出那种“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1](P.401)。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普遍存在、充满矛盾。

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社会矛盾。

这两类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我国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1](P.357)第三,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仅仅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第四,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而在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

第五,两类社会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

”[1](P.398)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也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现代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石

现代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石

首先 , 马克思 的这种新人本 主义 , 是建立 在对理想 目
标的确信基础之上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 财产 即人 的 自 我
异化 的积极扬弃 , ……这种共 产主义 , 为完 成了 的 自然 作 主义 , 等于人本主义 , 而作为完成 了的人本主义 , 等于 自然

现代 思维方式所确立 的根本 出发点 : 人本主 义 新
应现代社会 的时代精神的要求的新 的哲学思维方式说 , 马 克思在哲学上 的革命 变革与西方哲学 的近现代转 型具有
某种 程 度 的共 性 。二 者 以 不 同形 态 和不 同 的彻 底 性 体 现 了
有别 于唯物主义 , 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 。” 所
以 ,这 种 考 察 方 法 不 是 没 有 前 提 的 。它 从 现 实 的 前 提 出 “
【 摘 要】马克思在扬弃一切 旧哲 学之后所建 立的哲学不只是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与 以往哲 学不同, 更重
要 的是 它彻 底 打破 了一 切 旧哲 学 由以 出发 的前 提 。 它 以新 人 本 主 义 为根 本 出发 点 , 直接 面 向人 的 实践 和 现 实生
活, 弘扬确信远 大理想 , 强调 自觉能动作 用,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并以现代的辩证思维方法为锐器 , 为世界创
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但二者无论在理论上和社会作用上 又 都存在原则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既超越 了西方近代哲
学 , 超 越 了 西方 现 代哲 学 。马 克 思 不 仅 为 哲 学 发 展 指 出 也
发, 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 , 但不是处在 某种虚幻 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 中的人 , 而是处在现
党 的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提 出 了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2009年2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Feb.,2009第22卷第1期 Jo urnal of Shi yan Technical Inst it ut e Vol.22No.1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陆 媛1,张同健2(1.云南警官学院马列部,昆明650223;2.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 要]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

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行为经济学;“帕累托”状态;演化博弈论[中图分类号] C912;F0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738(2009)0120023203 一、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

要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必须使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及系统之间都实现和谐状态。

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充裕的社会。

虽然丰富的物质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和谐,但是贫穷肯定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形成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千百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表明:贫穷与社会和谐是格格不入的,贫穷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必然引起社会成员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只有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引发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作者:胡水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8期一、机会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

这种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指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阶层和产业的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生活、劳动、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机会。

这种公平是在现实社会所能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上的有限公平。

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可能出现因为人们自身智力、体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在一定限度内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

和谐社会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各个地区自然情况差异巨大。

某些发达地区,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的水平;而某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其社会生产力只达到半工业化甚至更低的水平。

某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发展加工产业;某些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不足,但却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带动该地区社会发展。

各种不同社会形态或者各种不同的生产力水平,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和谐内容,因此,和谐是动态的、暂时的;不和谐则是一种常态。

一般来讲,社会和谐与否体现在经济层面上,能否既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不以牺牲社会的公平为代价,效率和公平兼顾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分配原则上,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创立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这个时代只能是生产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也是物质性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剩余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

而人类社会目前已经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总体劳动者的范围已经扩大,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等也在创造着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他们可能创造价值的总量更大,因而有更多的收入,由此造成社会分配上一些现实的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方向。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民主、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这些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梦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为正确处理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上积极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与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儒家认为文化产业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 重要手段,主张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竞争力。
05
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 的融合与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道德规范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公平
儒家提倡平等和公正,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 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它提供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 互包容的处世态度;其次,它强调了个人自身的道德 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再次,它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主张政治 领袖应当以德行和公正来治理国家;最后,它强调了 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公共 利益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兴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 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应对国
际国内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推动经 济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加强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对于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意义
加强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可以 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构建 和谐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
儒家强调礼制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礼制 是指规范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仪式和制 度,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稳 定。
儒家倡导忠孝,即对国家和家庭忠诚、孝 顺。忠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它 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 和谐。
儒家希望建立一个礼仪之邦,使人们遵循 一定的礼仪和规范行事。礼仪之邦有助于 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强调公平竞争

献给党的生日礼物----以太极易变原理论社会和谐原理

献给党的生日礼物----以太极易变原理论社会和谐原理
纯阳为空阳,空阳无私,一心为公,世界大同,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太阳为轻阳,大公小私,尚存自我,举国大同。维护本国人民共同利益而不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是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少阴为重阳,心存私念则下,追财逐利则堕,私累资本则沉,趋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维护本人利益,其外型为阳爻,故为良性竞争,不损害他人利益。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兴的个体私营制。少阳为空阴,空心向公,然身阴藏私,故只顾本国之内公平,其外型仍显阴爻形态,仍属私性。一方面在国内维护本国人民共同利益,体现人性向善。但这是大私下的小善。另一方面则是为维护本国人民共同利益而不惜牺牲他国人民自身利益。经济扩张,军事占领。内空外阴,内公外私。是目前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公有’之真正面目。太阴为重阴一心为私,惟利是图,自私自利,恶意竞争以至于经济危机。只维护个人及股东的利益。代表资本主义国家私人企业及股份制财团,是资本主义经济主体。纯阴为实阴,惟我独尊,暴政独财,自私至极。维护个人独裁统治。是世界历史曾经经历而目前尚有少量遗存的封建原始部落。
少阳内空而明者,代表政治开明,上升为政治进步。少阴内实而暗者,代表经济发达,下降为经济进步。
我国目前实行的“一国两制” 就是两种制度互相参融的最好例证。少阳好比港澳政治向阳而回归大陆,少阴好比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向港澳的经济模式学习。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已由上个世纪的冷 战对立,发展到本世纪的政治上相互理解,经济上的公平交易,军备竞赛的自我抑制。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形成新的社会形态,产生新的社会制度。既和谐的社会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经济落后,但从社会构成,社会意识,利益分配等方面均可归类于共产主义社会范畴。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 十六届六 中全会提 出了建设 社会 主
义和谐社会 的构 想 , 我 国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发展 过 是
程 中的一个重 大决 策 , 我 国未来 社 会 的发 展具 有 对 重大 的现 实意 义。和谐社 会涵盖 了政治 、 经济 、 文化 和社 会生活 的各 个方面 , 一个庞大 的系统 工程 ¨ 。 是 1 ] 要实现整个 社会 系统 的 和谐 , 必须 使 系统 内各个 子
c n tu t n o a o i u o it o r ci fh rm no s scey. s o
Ke r s: h r no ss cey;b h vo c n mis ‘ aeo tt y wo d amo iu o it e a ire o o c ;‘ rt ”sae;e ou in g me t e r P v lto a h y o
L un .H G Tn j n U Y a ’ Z AN og— i 2 a
(1 D p r e t f ri n e i s , u n nP le O i rA a e y K n ig 5 2 3 C ia . eat n o x m ad L n i Y n a o c fc cd m , u m n 0 2 , hn ; m Ma s nm i e 6
第 9卷
第 2期
山 东商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u l f } n o Is tt fC mmec n o ma o l d ntueo o Sa i readT
V0 . No. 19 2 Av 20 9 r. 0
2O O 9年 4月
经 管 l 济与 理
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 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 的构建提供现 实性的理论 支持。现代经济 学强调 了人 的利他性 思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合力论视角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合力论视角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合力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当代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它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签:历史合力论;和谐社会;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谋求和谐发展。

为实现国内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理解。

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为视角,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一、对历史合力论的理解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对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研究而总结出来的。

历史合力论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在原本的唯物史观中,着重强调经济因素、两种生产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比较少涉及其他的因素作用。

据此,它只能说明社会进程的总趋势,而无法很好地说明社会发展复杂的进程。

约·布洛赫曾写信询问恩格斯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唯物史观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问题。

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给约·布洛赫回信,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

恩格斯在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1]但是恩格斯又强调:“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1]477在信中,恩格斯指出了我们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谐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之一,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它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中国发展目标和全球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素,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民一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不懈。

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爱国主义更加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纽带,需要不断弘扬和加强。

二、民主法治为保障的社会公正民主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它们是社会公正的保障。

民主是指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公正的权利,包括主权在民、普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言论自由等内容。

法治是指以法为纲,治国必先治法,干系明确、权责分明,完善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制度化保障公正正义。

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现路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

三、诚信友善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诚信是人际关系和商业信用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需要双方坦诚相对、遵守约定,以保持信任和友好。

诚信应具有广泛性、可持续性和互惠性,最终形成一种社会信用体系。

友善是指社会成员在相互尊重和关爱、互助协作的前提下,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友善关系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四、求实创新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求实、创新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驱动下,科技创新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求实创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创新领域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益求精、开放合作,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

五、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和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大力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摘要】构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构建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入手,探讨了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原则,以及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现状。

文章提出了构建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对策,强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原则、经验借鉴、中国现状、路径和对策、社会和谐稳定。

1. 引言1.1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人们提供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人们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服务,可以缓解个人和家庭的负担,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稳定性,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1.2 构建公正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构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减少贫富和城乡等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这个社会的本质以及它同其他社会之间的本质区别。离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就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由毛泽东在《正处》中首次提出的。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逐步形成了生产关系的概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1859年,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由此决定的整个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作出了高度概括,成为对唯物史观最重要的经典表述。但是,这里还没有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出现过“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曾经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的矛盾称为现代社会“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④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说过,“危机是由现代经济制度中另一个更深刻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⑤但是,这些论述,都还没有达到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层面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认识和明确表述。至于斯大林,当他断言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⑥时,实际上就否定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用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中就根据列宁的论断提出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并且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阐述。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是,对许多人说来,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是历史发展中新提出的问题。“无矛盾论”曾经成为苏联哲学界一种主流的观点。在《正处》中,毛泽东不仅重申“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并肯定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的问题。他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矛盾。后来他在1957年11月召开的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讲话时进一步指出:“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找到’矛盾,我看这个提法不对。不是什么找到或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③毛泽东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的理论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回答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不能离开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和谐不是无矛盾的状态,而是一定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中的一种状态。社会和谐不是社会中没有矛盾,而是一定社会中矛盾得到妥善处置、正确解决时呈现的一种状态。没有矛盾就不成其为社会,同样的,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或回避矛盾,不是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放弃矛盾分析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对不同社会中矛盾的分析、比较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必然性,通过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平等自由的精神环境,发展协调和有序的社会关系,打造一种多元文化、多彩生活的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基础和条件。

首先,要加强民族宗教的和谐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与宗教融洽共生的关系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民族团结与宗教和平相融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民族宗教和谐关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为民族宗教文明实现和谐共融奠定基础。

其次,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要化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济和政治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为此,要彻底政府经济管理制度,坚决抵制腐败分子的贪污行为,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个公民都能公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此外,要健全社会治理和社会行为管控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
论和谐 社会的理论基础
文/ 杨馨
摘 要 : 和谐社会是 需要 用理性来认 识 , 是基 于不和谐 而提 出的。和 谐社会 既是一 种理论观念 ,又是一种奋 斗 目标 。和谐社会是社会 一种常 态 ,是 以科 学发展观 为理论基 础 ,是 以民主 ,法治 ,人 权 , 自由,平 等的理想 和道德 基础 。构建和 谐社会应 坚持 以人 为本 ,以发展 经济 为中心 ,通过民主法 治建 设来实现人 与 自j的和 谐 嚷 人 与人 的和谐 .以及人 与社会组 织的和谐 。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内涵 l政 治基 础;途径 中图分类号 : 62 D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16(01 2() O9一 2 09 96 21 )09 一 29 o c 前言: “ 和谐 社会 ”是 近年 来 中央领 导集 体提 出 的一个 十 分重 要 的概 念 、方针 与 目标 。[】 中央 到 1 是 地 方 ,从党 内到党外 , 政府 官员到普通 公民 , “ 从 构 建和 谐社会 ”的 口号深得 人心 。它是科学 社会注意 的 重大 发展 ,是 时代精神 的高度概 括。其理 论与实践 意 义 ,降超越 国界而为 人类文化 宝库作 出重 要贡献 。本 文试 图对 “ 谐社会 ”的科学 内涵 、理论 依据 、构 建 和 路径 ,做一简要分析 。 和谐社会 的科学 内涵 “ 和谐 社会 ”提 出的 历史 与现 实的 背景是 多方 面 的 。它既是 解决 当代 中共社会 主义建设面 临种种社 会 矛 盾与冲突 的现实需 要的理论表 现 ,也是 对 中共 曾长 期 奉行 “ 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 思想与政治 路线和 十年

“ 文革 ”历史 悲剧的深刻 反思 ,还是 对全人类要 求和

平 、要求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的集中反映。 “ 和谐社会 ”具有三重属性 。它是一种理论观念 , 具有 普 遍 性 ,将 得 到全 人类 的 共 同赞 赏与 信 仰 。而 且 ,它也是一种 奋斗 目标 。 “ 和谐社 会”不是一 种独 立的社 会形态 ,而是理想 社会的一 个基本特征 ,是人 类普 遍向往和 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同时 ,它还 是社 会 以及今后长 时期 内 ,解决各种社 会矛盾与对抗 、制 定经 济 、政治 、文化的 各种政策 与法律带有 全局 性与 根本性的一项指导方针 。 和谐社会的构建 ,既是近期 目 ,也是长远 目 。 标 标 在我 国当前及 未来一个长 时期里 ,主要应做好 贫富之 间、城 乡之 间、区域之 间 、三大文 明之 间、人与 自然
作者单位:黑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江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
【李素娟 . 整理结构研究 [. 1 】 档案 J 浙江档案 . 1年O期 . 】 2 0 2 0 【】 晖 . 2赵 高校 档案 自动 化管 理 工作 的组织 和 实施【】办 公 自动 J. 化 .07 4 . 20年l期 【] 3王从容 . 高等学校学生类档案管理 刍议 【. J 无锡 商业职业技 术学 ] 院学报 .00 5 . 21 ̄0期 1】 青 , 4 谢芦 李洪琳 . 高校合并后 人事档案管理 的几 点思考【] 台 J. 兰 世界 .07 2 . 20年0期 ・ 【】 5吴宝康主编 .《 档案学概论》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98 18
( 五)建立 健全各项 制度和激励机 制 利 用学校档 案为校园文化 建设服务是系统教育工程 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作为代 表政府意 志的教 育行政 主 管部门要正 视学校 档案的功 能和作用 ,把建立 健全 档 案管理督导 检查评 价指标体 系作为政府 的政 策法规 要 求 ,从上 到下建立 一套的评 估检查机 制 ,把 档案管 理 工作纳入 学校的各 项检查评 估之 中 ,并通过树 立典 型学校来带 动落后学 校的档案 信息资 源开发利 用 。只 有领导重视 ,制度到 位 ,全 员努力 ,才能收到 工作 实 效。 同时 ,学校 综 合档案 室可 根据 档 案法 》和 《 普 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本校档 案工作 的规章制 度 、工作 制度 、奖 惩制 度 等 ,从制度 上对文 件资料 的收集工作 予以保证 。根据 奖 惩制度 ,每年要对 档案 工作 人 员完 成工作任 务的情 况进行检查 评比 ,建立” 以人为本 ”的激励机 制 ,关 心支持档案 工作 人员的工作 ,对成绩 突 出者要 给予奖
着挑 战 。但是 电子文 件的收集 归档不同干纸 质文件 。
电子 文件具有 依赖性和 不可识 别性 。它具有 信息与载 体分离,不能直观阅读的特点。它是无形的,不可见 的和 虚拟个体 存在的 。即是一种 虚拟的动 态文件 ,只 有 依赖于一 定的技术 ( 硬件和软 件 )才能识 读。 由于 电子 文件 的易控性 、呵 变性和 易丢失性 ,其 容易被修 改 、盗窃甚 至被销毁 ,一个简单 的命令 ,一 个简单 的 操 作 ,会轻而 易举地 将计算机 内成千上万 的文件从 存 储 载体上永久 删除 。如不及时 归档保存 ,将会造成 大 量 有 价 值的 信 息丢 失 。所 以及 时 做 好 电子 文档 的收 集 、整理也是 至关 重要 的。 结 束语 :总之 ,学校 档案 管理应 根据 学校 教学 工 作的规律 进行 ,不断 提高学校 档案管理 水平 ,提供 完 整、齐全 、系统的档 案资料 ,科学地为 学校各项工 作 服 务 ,确 保档案室功 能发挥 的后劲 ,提 高档案资源 开 发利 用工 作的质量和 效率 ,为 学校的发 展奉献一份 力
量。
励。进一步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 好的工作氛围,从 而推动收 集工作的开展。 ( )认真做好非纸 质载体的收集工作 六 非纸质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带、 录 像带 、幻灯片 、磁盘 、影视 胶片 、光盘等 。它与纸 质载体文件 材料一样 是档案 的重要组成 部分 。随着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