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 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秋月李商隐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妲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14、以下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联通过写月的光照之地——楼上与池边,表达出诗人对月色的难忘与怜爱之情。

B、诗的第三句中“最明”一词,既表现了月光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说明了这是一轮圆月。

C、诗的第四句写“簟卷”生凉,说明秋季到了,与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的第七句中“姮娥”即“嫦娥”,写嫦娥不施粉黛,直接表现出秋月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

E、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及月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雕饰。

15、本诗颈联是写景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DE15、①以动写静。

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

②比较手法,情趣横生。

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让人惊羡。

③强化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14、分析:此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D“直接表现”错,应是含蓄而生动地表现月亮的天然之美。

E“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表述不当,主要是表达对月及月色的怜爱,对秋月皎洁的欣赏、陶醉之情。

点睛: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相对与诗歌的简答题要简单一些,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构造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展分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诗颈联“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

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运用了比较手法。

颈联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秋怀【唐】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翻译】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

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

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

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

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

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一、问答题1 ①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②《论语》是儒家学派和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他提倡周礼,极力维持西周的奴隶制度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表现了其政治上保守的一面;但他又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新思想,反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力主节用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宣扬仁德,力主加强人们的伦理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许多至理名言,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①孔子具有大教育家的风范: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教风民主,评点精当,倾听大于施教。

他有智者的风度,仁者的宽容,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人生之路,对不同的看法并不横加指责,只是报以微笑,对稍加踌躇的人予以鼓励。

这种尊重个性与思想自由的现象, 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

文章还通过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表现了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自信轻率的子路,谦虚有礼的冉有,谦恭善言的公西华,潇洒恬淡的曾皙,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

②本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处世态度,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是积极入世,以礼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奋发进取,有所作为;一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闲适自处。

所以他也欣赏曾皙的打算。

二、作文题(略)随堂练习1. 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B.层层递进C.首尾呼应D.赋、比、兴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 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大夫回到西周故都,只见黍苗遍野,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对天呼号。

这种对《黍离》背景的解说()A.论语B.孟子 C.毛诗序 D.诗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3. 《蒹葭》三章开头都写到“蒹葭、白露”,用清秋景象引出诗人后面的抒情。

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程颢《秋月》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该诗在嵌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请选取一点作答。

(4分)(2)简要分析这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1)运用多种色彩描物,(2分)通过“清溪” “碧山””白云““红叶”等意象。

(1分)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

(1分),动静结合描写景物,(2分)溪水绕碧碧绿的青山流淌,|白云红叶悠闲在在是动景,碧蓝的天空倒映水屮是静景,(1分)共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优美面。

(1分)(答“虚实结合”,分析有理亦可。

)(2)前两句通过描镇澄明洁净的画面体现了澄洁宁静的心境,(2分)后两句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表达了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情怀。

(2分)秋月赏析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是写照。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理解其意境,并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a) 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对什么有所思念?答案:a)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和似霜的光景。

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思念自己的故乡。

2.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题:a) 子语中的北辰在为政上是什么比喻?b) 在为政上,为什么要以德为本?答案:a) 子语中的北辰比喻为政者应该以德为准则,如北辰固定在一处,其他众多星星都围绕它旋转。

b) 在为政上,要以德为本是因为德行是一种积极向上、守正道的品质,只有通过德行塑造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与支持。

二、鉴赏请鉴赏下面的古诗,分析其诗意和表达手法。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景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人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感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翁舟和寒江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荒僻的江边独自垂钓的景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深沉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了孤独和寒冷的氛围。

三、填空根据古文的意思和语境,填入合适的字词。

《论语·齐景公》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填空:出则事公________,入则事父________,谨而______,泛爱________,而亲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______。

答案: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判断请判断下列诗句是否正确。

1. "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明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郊《秋怀(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秋怀(其二)【唐】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翻译】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

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

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

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

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

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

《秋月,程颢》阅读答案1.古诗文名句填空。

(9分)(1)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4)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5)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蒹葭》)(7)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8)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也可以体会到范仲淹“__________,”(《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9)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此追求的两句诗:__________,。

1.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贫困不是理由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

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

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

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

”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

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

谢翱《秋夜词》刘得仁《秋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谢翱《秋夜词》刘得仁《秋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谢翱《秋夜词》刘得仁《秋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夜词谢翱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夜刘得仁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

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

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

(5分)[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1分)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

(2分)“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

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2分)[解析]本题题干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地告诉了考生答题方向。

但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较容易理解。

2.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

(5分)[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

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

(3分)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3分)[解析]这两首诗同时写“月”,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月”的作用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

通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诗是借“月”来表达愿望的,而刘诗是借“月”来渲染环境的。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试题】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答案:(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2)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3)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试分析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透过这幅“秋夜图”,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二:①.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答案: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②.从两个方面体现诗人的“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4分)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两句是直抒胸臆(0.5分)。

《雁荡山的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荡山的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荡山的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雁荡山的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雁荡山的秋月郁达夫约莫是午前的三四点钟,正梦见了许多岩壁,在四面移走拢来,几乎要把我的渺渺五尺之躯,压成碎粉的时候,忽而耳边上一阵喇叭声,一阵嘈杂声起来了。

先以为是山寺里起了火,急起披衣,踏上了西楼后面的露台去一看:既不见火,又不见人,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但余一线,四围岑寂,远远的也听得见些许的人声。

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那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么字来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栏,看看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似梦里的神情。

呆立了一会,对这雁荡山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又是一阵喇叭声,一阵整队出发报名数的号令声传过来了,到此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在做梦,是那一批黄岩中学的学生要出发赶上大溪去坐轮船去了。

这一批学生的叫唤,这一批青年的大胆的行为既救了我梦里的危急,又指示给我了这一幅清极奇极的雁山夜月的好画图,我的心里,竟莫名其妙地感激起来了,跑下楼去,就对他们的两位临走的教师热烈地握了一回手;送他们出了寺门以后,我并且还在月光下立着,目送他们一个个小影子渐渐地被月光岩壁吞没了下去。

雁荡山中的秋月!天柱峰头的月亮!我想就是今天明天,一处也不游,便尔回去,也尽可以交代得过去,说一声“不虚此行”了,另外还更希望什么呢?所以等那些学生们走后,我竟像疯子一样一个人在后面楼外的'露台上呆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天正是旧历九月二十的晚上二十一的清晨。

1、选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手法与课文颇为相似,试作些品析。

2、文中加点的“吞没”一词用得妙在哪里?3、夜半被吵醒,作者却并不埋怨喧嚣者,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1、示例:选文中的“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一句,与课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语句一样,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景,都将月光喻为“水”,并兼顾月下景物,描绘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2020学年七上语文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2020学年七上语文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卷七年级语文(鼓楼区)(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 6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5 分)1.请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3 分)君子之交淡如水2.下列选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姊妹zĭ应和hé人迹罕至hǎnB.棱镜líng 嘹亮liáo 混为一谈hùnC.匿笑nì倜傥dǎng美不胜收shèngD.祷告dǎo徘徊huái 疲倦不堪kān3.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订正。

(2 分)读《散步》,我们在一家人的分岐中,读懂了生命的责任;读《金色花》,我们在孩童与母亲的嬉戏中,看到了母子的相互依恋;读《荷叶·母亲》,我们在荷叶护莲的情景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荫蔽;读《秋天的怀念》,我们在母子痛苦的决别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2)改为(1)改为4.用诗文原句填空。

(8 分)(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5)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7)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8),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臂膀,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七年级 3 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5-6 题。

5.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

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6 分)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阅读答案及翻译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阅读答案及翻译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阅读答案及翻译“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秋月的太阳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

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

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

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

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

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

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

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

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

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

杜二甫即杜甫。

②泗水:水名。

③徂徕: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

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

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①,②”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③,④”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⑤,⑥”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孔平仲《霁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孔平仲《霁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孔平仲《霁夜》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霁夜孔平仲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颔联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面对秋景,一些文人常发悲秋之感;但这首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对比。

作者将雨前的“狂风送雨”和雨后的“淡月笼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雨后景色的清幽。

(意对即可)2.在诗中,作者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景物,突出了秋夜雨停之后的清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夜清静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闲静、愉悦的精神境界。

(言之有理即可)【问题】(1)诗中所写之景很奇异,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意境。

(2)诗人在描写秋景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此诗一反悲秋的传统。

试体会蕴含诗中的诗人的情怀。

【参考答案】:(1)全诗描绘了夜色秋景,渲染了寂静、恬淡、清爽的意境。

诗人抓住富有特色的秋夜景色——秋风明月进行浓彩渲染。

秋叶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便引动了诗人的清秋逸兴。

(2)诗人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秋夜景色。

首句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泠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颔联实写眼前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对比。

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动表现了诗人欣悦的意趣。

(3)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

此种清爽的心境就是一种清秋逸兴。

这便是诗人蕴含于诗中的情怀。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

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而发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诗中称“秋兴逸”,刘禹锡说“胜春朝”。

《霁夜》表现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种逸兴。

沈宛《朝玉阶 秋月有感》阅读答案

沈宛《朝玉阶 秋月有感》阅读答案

沈宛《朝玉阶·秋月有感》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朝玉阶·秋月有感
沈宛
惆怅凄凄秋暮天。

萧条离别后,已经年。

乌丝②旧咏细生怜。

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

总教多血泪,亦徒然。

枝分连理绝姻缘。

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注①沈宛:浙江乌程人,纳兰性德的侍妾,著有《选梦词》。

本词作于纳兰性德故去,沈宛被遣归家之后。

②乌丝:乌丝栏,有墨线格子的笺纸,供书写。

(1)“惆怅凄凄秋暮天”这一写景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说“无穷幽怨类啼鹃”,请结合本词概括词人有哪些“幽怨”之情。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点明写作背景:暮秋。

②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

③借景抒情,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作者的惆怅心情。

(2)①与丈夫天人永别的痛苦之情。

②对丈夫、夫家的思念之情。

③被遣归家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3)结句以景作结,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由眼前的圆月当空,联想到一次次独自见到静夜的圆月,无奈月圆人再不能圆,暗示词人的怅惘之情。

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朝天子·秋夜客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中吕】朝天子·清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答:“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意对即可)(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意对即可)(3)试分析“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雁叫声嘹亮,一声声牵动词人的“离情”,敲打词人的“愁况”。

雁鸣可以敲打愁绪,“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心中漂泊思家的愁苦情怀。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炼句的考查。

抒发主人公客中思乡,夜不能寐,耳闻“雁声”,心系“离情”,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二: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参考答案1.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2.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

“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

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描绘了秋月夜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月阅读答案附赏析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4.(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

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

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
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

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