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练习:种群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4.1种群的特征 含答案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人教新课标)第1节种群的特征【思维导图】【微试题】1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微思考】请从种群的数量特征上分析,某高二(7)班的全体同学是否能算作是一个种群?提示:不能。
因为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方法规律】种群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3 2013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名师提醒】(1)性别比例不是1∶1的种群并不一定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如蜜蜂和蚂蚁等种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拓展练习及答案(最新整理)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
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
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
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解析: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同一自然区域内
的同种个体组合在一起,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
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等。
答案:B
2.20 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造成
在我国有限的国土中人口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
B.出生率和死亡率
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
不计右),如右图所示:
(2)3 株/m2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没有大规模的迁入和迁
出。
(3)根据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可以看出:乙图为稳定
型,甲图为增长型。
(4)一只雌鼠产仔代数与产仔数可表示如下:
代数 子代数
1
16
2
16×8
3
16×8×8
n
16×8n-1
1 亲代成鼠数为 a,只有雌鼠( ×a)产仔。所以,第 n 代产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题型巩固练习]种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2014北京高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全部成材的山毛榉B.长江里所有的白鳍豚C.一片农田里的全部蝗虫D.一个蜂巢内的所有工蜂3.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4. (2015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5. 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6.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7. 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8. 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9. 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10. 如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增长曲线。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航 1.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J ”型和“S ”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P 65-66)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某细菌每20 min 分裂一次,细菌分裂增殖公式为N n =2n ,N 代表细菌数量,n 表示第几代。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阅读P 66) 1.模型假设(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阅读P 67)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形成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呈“S ”型增长。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 值)后,将停止增长。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阅读P 67-68)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1节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种群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纪构造有关C.性别比率对种群密度有必定影响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目变化的独一要素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数目最基本的特点, A 正确;年纪构造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 正确;性别比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能决定种群数目的变化,D错误。
答案:D2.以下检查活动中,所得数据与实质数值对比,偏小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零落B.检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检核对象C.用样方法检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D.用样方法检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统计正幸亏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分析:依据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实验所得数据比实质数值偏大,A 错误;检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患者家系而不是人群中,可使检查结果偏大,B 错误;刻意选择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不切合“随机取样”的原则,统计到的蒲公英数目偏少,会使检查到的种群密度偏小,C 正确;把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所有计入,会致使统计数据偏大( 正确的方法是只统计相邻两边和其夹角上的个体) , D 错误。
答案:C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纪构成如表所示。
三个种群年纪构造的类型为()个体数年纪期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添型,乙是稳固型,丙是衰败型B.甲是稳固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C.甲是增添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固型分析:种群年纪构造依据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比率分为增添型、稳固型和衰败型,由表中数据可判断 A 项对。
答案:A4.以下有关检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纳样方法进行检查B.关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纳样方法检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分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检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A、B、D 错误;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不可以受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其余影响,C正确。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习题答案及解析(种群的特征)1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教材习题研讨]一、基础题1.解析:第一次捕获106条,第二次捕获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代入公式:N=m nM⨯,可得:N=2591106⨯=386。
答案:经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大约386条。
2.解析:因为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而蚯蚓的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所以要调查它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
答案:鼠的种群密度调查要用标志重捕法;蚯蚓的种群密度调查要用样方法。
3.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A国家成年、老年个体较多,少年儿童较少,具有衰退型种群的特征;B国家少年儿童非常多,老年个体很少,具有增长型种群的特征。
所以,A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小于B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
答案:B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二、拓展题1.答案: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种群与个体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种群依赖于个体,种群由个体构成,离开个体,就没有种群;另一方面,个体也依赖于种群,个体只是种群的个体,离开种群就没有个体的实际意义。
第二,种群不是个体的机械总和,优化的种群大于个体之和。
第三,种群和个体相互作用。
一方面,种群对个体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个个体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个体又以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种群,影响种群的变化。
2.答案:随着我国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还会升高。
如果长期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将来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就会太重。
所以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进行适当地调整。
方法点拨标记重捕法的公式:N∶M=n∶m,N=(M×n)/m。
该地某动物的总数记作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记作M,再捕个体数记作n,再捕个体中被标志数记作m。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比较少年儿童与成年、老年的个体数量,前者数量越多,增长率越快。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出自于辩证法,含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化练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A组·基础达标练]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都没有限制的条件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24.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A.224........ B.272C.424... D.472解析:由题意知,这种细菌在24.h内共分裂24×3=72(次),产生的细菌数量是272。
答案:B2.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 t=N0λt,无须符合的条件是(..) A.气候适宜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没有敌害D.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解析: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 t=N0λt.,为“J”型增长曲线,符合的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等。
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环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曲线增长,C项错误。
答案:C4.搁置一段时间的洗碗水,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碗内微生物数量变化在开始一段时间内最可能的是呈(..)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解析:碗内微生物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生活的空间和资源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因此其增长曲线最可能是“J”型曲线。
答案:A5.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λt。
.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λ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曲线增长模型,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中的λ表示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同步训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原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________,无最大值。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是________,种群密度增大→________加剧,天敌增加→种群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最后达到平衡。
(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后,停止增长。
思考讨论:“J”型“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
答案:一、1.(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持续增长2.(1)有限的种内斗争降低增高(2)环境容纳量(即K值)思考讨论:“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升高;而“S”型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K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为K 时,增长速率为零。
二、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2.据媒体报道,“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生态系统,下面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3.下图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适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并将其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
图2中能够正确表示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1图25.如下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6.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4.1种群的特征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1下列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 小明同学出生于1997年B. 杨树林中各种植物高低不同、错落有致C. 某地区居民中,20岁以下的人群占60%D. 玉米田中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分别为80 cm、30 cm解析小明同学出生于1997年属于个体特征;种群是指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杨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不是一个种群;某地区居民中,20岁以下的人群占60%是该地区居民的年龄组成特点,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玉米田中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分别为80 cm和30 cm是玉米的空间分布特2下面是几个种群的年龄组成图。
哪个种群灭绝的机会最大?( )A AA a C Dr □铀年个禅故■息年个尊数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J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 2 k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 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的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种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种群【学习目标】1.知道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大小的表现。
2.说出种群的特征。
(重点)3.阐述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含义。
4.概述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
(难点)【要点梳理】要点一、种群的概念【种群 395764 种群的定义】(1)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具有地理隔离(3)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4)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要点二、种群特征1、种群空间特征【种群 395764 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型是指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大体分布为3种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如下图所示:(1)随机分布:是指每个个体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这样形成的分布格局就为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若要实际存在,则要求种群的生活环境均一、资源全部平均分配,且个体间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吸引与排斥。
所以随机分布是十分罕见的。
但现实中还是有一些随机分布的事例,如纽芬兰中部的驼鹿在冬季时就为随机分布。
(2)均匀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间距离比较一致的分布方式。
如沙漠中的植物由于对水分的竞争而呈均匀分布,因为这样才能最有效地维护每个个体的利益,使每株植物都尽可能地得到水分,假如有的地方个体密集了,生存能力弱的植株个体就会死掉,剩下的个体仍保持正常的密度,假如有的地方植物相对稀疏,那样会在稀疏处长出一些植物,填补这个稀疏地带。
(3)集群分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分布型,它是生物对于其他环境的差异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分布型。
通俗地讲,就是生存条件好的地区个体密度大,条件不好的地区个体密度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口分布,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大,而农村的人口密度小。
2、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变化;种群密度大小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4.2种群数量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W i 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 ,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 •只是没有捕食者 D.在理想条件下 答案 D• 2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 ,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 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B •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 •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 L 3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
中华鲟在海中长大,即将成熟的中华鲟每年 7~8月进入长江口,逆江而上,于次年10~11月到达金沙 江下游、长江上游产卵繁殖。
据调查 ,中华鲟幼鱼近乎灭绝,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一般不包括( )A. 非法捕捞导致亲鱼数量大量减少B. 某些大型水电站的建立破坏了亲鱼的产卵洄游路线C. 长江水体环境恶化,幼鱼的环境适应性降低D. 迁出率大于迁入率解析亲鱼数量的减少是中华鲟幼鱼近乎灭绝的主要原因 ,非法捕捞等原因导致亲鱼数量大量减少。
某些大型水电站的建立截断了亲鱼逆江而上产卵的天然路线和天然产卵场,幼鱼出生率下降。
长江水体污染加剧,使得中华鲟非正常死亡增多。
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因此J 5 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
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 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 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 入表示第二年与第一年比较,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练习(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导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解: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将这些麻雀腿上套好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40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5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A.2 000 只 B.400 只 C.200 只 D.500 只【答案】B【解析】解:根据题干分析,麻雀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0:5,解得N=400只.3.某学生进行探究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需加水稀释B.乙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图中酵母菌数量较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计数,A正确。
乙图中4-7天酵母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大致相等的,B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答案】D【解析】种群是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故A错误。
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不同在同一环境中也会改变,故B错误。
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是稳定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将维持稳定,故C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故D正确。
2.下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再增长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个体数【答案】B【解析】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已基本用完,而不是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故不正确。
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没有环境限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
正确。
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变小,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而不是不再增长。
故不正确。
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因环境因素而死亡的个体数。
故不正确。
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答案】D【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专题课后练习【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I.(20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十出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其化学本质是,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二是II.(10分)糜鹿是一种食草动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有几十只。
后来科学工作者把这部分糜鹿分成若干个种群,分别在湖北、江苏、北京等地进行放养,使得各地的糜鹿群均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定规模。
请回答:(1)把原来仅有的、圈养在一处的几十只糜鹿分成若干种群,移到不同环境中圈养和放归自然的目的是要获得______的种群。
在各糜鹿种群间进行______和____,有利于提高糜鹿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在一个环境中放养造成的___________现象。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扩大糜鹿种群比扩大东北虎等猫科濒危动物种群更容易,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I.(1) K+ 外流 Na+ (2)不需要需要降低(3)特异性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该物质将②分解II.(1)具有不同基因库的种群(或具有遗传差异的种群)交配(或杂交)选择(或选育)因近亲繁殖而导致种群退化(或因近亲繁殖导致生活力下降)(2)糜鹿的营养级低,食物来源丰富(合理给分)【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变异与进化》生物的进化【解析】试题分析:I.(1)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使神经纤维膜外来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练习
一、单选题(4分/题,共76分)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 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4.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A. B.
C. D.
5.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
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A. 23只/hm2
B. 80只/hm2
C. 92只/hm2
D. 160只/hm2
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蝗虫
等
B.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
度
C. 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样方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 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
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
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9.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嵌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0.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1.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
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调查日期(月、日)6.106.116.15 6.20 6.25 6.307.57.107.15
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181.941978.962175.632171.462173.23
A. 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
B. 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
C. 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D. 调查期间棉蚜种辟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12.在S型曲线中,群增长速度(即单位时间的增长量)可表示为()
A. B.
C. D.
13.如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若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④若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
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 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 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
1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
确的是()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1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
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mm×2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 5.2×104
B. 3.25×105
C. 5.2×103
D. 3.25×104
17.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①种群的数量变化——抽样调查法
②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样方法
③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的方法
④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18.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A. 种群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
B. 植株上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
C. 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
D.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1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底部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
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二、识图作答题(4分/空,共24分)
20.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据图回答:
①
(1)用__________(上图中①)制片时,应先将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2)下左图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__________个计数室。
下中图是计数室中一个小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代表酵母菌),计数时该小格中酵母菌数量应计为__________个。
(3)该同学将试管中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上右图所示的现象A 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