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ug.2009Vol.16,No.4

中国陶瓷工业

2009年8月第16卷第4期文章编号:1006-2874(2009)04-0041-02

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比较

杨建军

欧阳之川

(1.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2.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景德镇:

333000)摘

要古人崇尚青瓷和青白瓷,它们温润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多不同色阶和感觉的青绿釉色,并且瓷釉的玻化和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

耀州窑和景德镇窑分别以烧造青瓷和青白瓷闻名,然而在耀州窑青瓷发展过程中也烧造出具有青白瓷特征的产品,那就是五代的天青釉瓷。本文通过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青白瓷的对比,认为耀州窑天青釉瓷是青白瓷的早期形式。

关键词青白瓷,天青釉瓷

中图分类号:

K876.3文献标识码:B 宋代文献中的“青白瓷”,据考证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当今学术界对青白瓷的定义则要宽泛得多,凡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都可以称为青白瓷。

根据新的考古资料推断和证明,青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并不仅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窑场。

众所周知,耀州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但值得注意的是,耀州窑在其发展过程也生产过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瓷器,那就是五代天青釉瓷器。

文献记载我国天青釉瓷创烧于五代时期的柴窑,柴窑的存在与否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从出土实物来看,五代耀州窑是我国目前发现烧造此类色釉瓷最早的窑址。研究耀州窑的著名专家禚振西考证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与文献记载的柴窑瓷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特征吻合。

半个世纪前国内外很多人以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论瓷器》书中关于柴窑瓷的描述为依据,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结果符合条件的只有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前人形容五代柴窑的特征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若用以形容影青瓷器却是比较恰如其分。”从专家们的论证中,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耀州窑天青釉瓷器和景德镇窑青白瓷应该有相同的特征。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唐五代时由于辖属不一,又名黄堡窑,宋时属耀州辖区,故称耀州窑,主要以生产青瓷闻名。唐代,该窑就烧造白瓷和青瓷。五代,该窑青瓷已占主流,胎料精细,造型丰富,瓷釉滋润,从釉色、器型到制作工艺,都与越窑秘色瓷有很多相似处。其中耀州窑创新的剔、划花装饰工艺和淡青、淡天青、天青色釉,比越窑更胜一筹,在全国青瓷发展中,均处于领先地位。五代黄堡窑是国内青瓷窑中目前出土“官”字款青瓷标本数量最多的窑址,此情况说明该窑在五代时期绝非一般瓷窑,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五代景德镇窑烧造白瓷并仿效越窑烧造青瓷,“青白瓷是在唐末五代南方地区崇尚白瓷的背景下出现的”。宋代景德镇窑最大成就在于生产青白瓷。成熟期的青白瓷具有胎质细

腻、

体薄透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滋润清雅、晶莹夺目等特点。它既不像白瓷那样素净、也不像青瓷那样青翠欲滴。景德镇窑以烧造质优的青白瓷而冠绝群窑,并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宋元“青白瓷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与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两者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1)釉的比较

五代耀州窑青瓷,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天青釉色是经过色调由青到淡的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其瓷釉的透明度好,亦有开片,是该窑历代所烧青瓷中釉色最为淡雅的瓷器。

成熟期青白瓷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

从釉色上看,两者虽然有不同,但可以同属于天青色这个色系。而成熟期青白瓷釉色的完美主要还依赖于工艺技术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五代耀州窑天青釉是青白釉的初级阶段。

(2)胎体的比较耀州窑五代前期的青瓷胎体为黑胎,呈黑灰或铁黑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后期青瓷的胎体为白胎,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化妆土。而耀州窑的天青釉瓷从唐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止,是耀州窑烧造瓷器中胎体最白的。此种白胎颜色虽白,然而因淘洗太过,导致了胎体致密度差,呈现出一种略微疏松的状态。“我国科学家经过对各时代瓷片的理化科学测试后得知,‘在东汉到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与时代发展成正比关系。’因此,五代时期根本

收稿日期:

2009-05-27通讯联系人:杨建军,男

中国陶瓷工业

2009年第4期

表1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和景德镇窑宋代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比较表

Tab.1Chemical composi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eleste glazed porcelain from Yaozhou kiln 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greenish white glazed porcelain from Jingdezhen Kiln in Song Dynasty

SiO2Al2O3Fe2O3TiO2CaO MgO K2O Na2O MnO P2O5

宋湖田窑青白瓷1胎74.7018.650.960.03 1.010.50 2.79 1.490.08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2胎64.3514.05 1.380.1513.92 1.58 3.030.180.0630.57

宋湖田窑青白瓷1釉66.6814.300.9914.870.26 2.06 1.220.10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2釉62.1428.34 1.600.930.280.61 5.580.150.060.09注:景德镇窑宋代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数据引自:张福康著《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引自:禚振西和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不会出现胎体可以透明的瓷器”。“明如镜”,只能是就瓷釉的晶莹度而言。五代耀州窑的青瓷,与同时期越窑青瓷相比,瓷釉的晶莹透明度要强得多。在晚期的白胎器中,出土了一些仿金银器造型极薄而精巧的器物。此种器物,器壁仅有1~2毫米的厚度,拿在手中,份量极轻。说这些精巧的薄胎青瓷“薄如纸”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北宋早期,景德镇窑青白瓷一般胎质较粗,修坯不够光滑;北宋中晚期是景德镇青白瓷质量最高,产量最大的辉煌时期,表现在器物胎质精细,胎体致密,细薄可透光。有的盘、碟口沿部位甚至薄如蛋壳。

由于青白釉的透明度很好,因此对胎体的白度要求甚高。而五代的耀州窑天青釉瓷就已经在改进瓷胎颜色以适应釉的需要。不仅胎体白能与青白釉相得益彰,胎体的薄也能将青白釉的莹润凸显。因此在此后宋代的景德镇窑青白瓷中,随着工艺的进步,胎土的淘洗进一步加强了瓷胎的白度,同时修坯十分薄,这些都是在耀州窑天青釉瓷基础上为满足青白釉特点的进步。

(3)装饰方法比较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的装饰手法多采用细线划花、剔刻划花、贴花、印花、戳花等。剔刻划花则是五代时该窑新创的一种装饰手法,此手法也称雕花,是用刀具先刻出花纹轮廓,再将轮廓以外的背衬部分全部剔除,使花纹凸起在坯胎之上,最后在花纹轮廓内用尖状工具划出叶脉和花瓣的纹理。此种手法是该窑工匠借鉴了汉唐石刻艺术中的“减地刻”,在瓷器装饰中是一种创新,在白胎器中使用较多。

景德镇窑早期青白瓷的产品多数为素面,很少有纹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手法除了以刻花、镂空、捏塑和点彩装饰外,还出现了一种“半刀泥”刻花法。

景德镇的“半刀泥”的刻花法与耀州窑的刻花法有相似之处,但较之刻刀更斜,刻掉的面积更大一些。显然在同时使用青白色釉的基础上,两个窑口都选用了刻花作为主要装饰方法。其实也只有用刻花才能既不破坏釉色本身的美感,又能借助刻花装饰突出釉色的变化。

(4)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和景德镇窑宋代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比较

在耀州窑连续八百多年的烧造史上,其烧瓷的胎釉原料均取自当地。当地的矿藏原料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耀州窑瓷胎釉的窑口特征。在黄堡镇附近,被称为坩子土的泥池粘土为古代耀州窑的主要胎土原料。此种粘土层是一种含有高岭土的原料,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石英,长石和云母及少量的铁、钛矿物。测试结果显示,与景德镇窑的原料相比,耀州窑胎料中所含的铁量较多,原料的此种特点,决定了该窑瓷器的胎釉也呈现了含有较多铁的特征。

宋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釉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高石灰釉或石灰釉,其钙含量很高。石灰釉易流动,釉中气泡少,釉色白中泛青,光泽较强,透明度好。青白瓷的胎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高硅低铝质胎,接近当地淘洗过的瓷石的成分,胎釉的铁含量多数小于1%,故胎色洁白。

由于不同地域原料的特性不同,也使得耀州窑天青釉瓷始终不能达到景德镇窑青白瓷的的效果。这是景德镇窑形成独具特色的青白瓷的原料优势,也是其他窑口不能企及的。

通过二者的比较可见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无论是釉色、胎体还是装饰上都具有了青白瓷的早期特征。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窑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是封闭式的,它是一个诸窑之间相互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过程。在越窑日趋衰落和景德镇窑青白瓷尚处于雏形的五代晚期,耀州窑的天青釉瓷独领风骚,开创了瓷釉新的品种,但由于工艺、原料等的局限,耀州窑天青釉瓷没有达到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臻于完美的高度,但天青釉瓷完全可以视为青白瓷的前身。

参考文献

1叶喆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2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考古与文物,2006,2

3禚振西.柴窑探微.收藏家,2001,8

(下转第37页)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