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华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展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消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到达"无待〞,到达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怒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假设骤假设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提醒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开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场用公开方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方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老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
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场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策。以礼饮酒,开场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场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2.伦理思想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认了老子所成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一样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答复。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标准,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