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永不过时议论文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00e1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9.png)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在世界文学经典性问题上,戴维·戴姆罗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争论了当今世界文学的一个主导性特征,即多变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从来没有一种适合用来阅读全部作品的方法,已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的作品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某一作品有时属于世界文学,有时又会退出世界文学的领域。
很少有作品能担保自己能快速并永久居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大部分作品都是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几经出入世界文学经典之林。
在2021年戴维·戴姆罗什再次就经典问题发表文章,给出了一些前沿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文章指出,1993年伯恩海默报告公布,提出对经典的重新思索。
周蕾对此回应道:不要消失比亚洲文明这个“他者”更为边缘化的文化。
戴维·戴姆罗什确定了周蕾的担忧。
他认为:在世界文学、后殖民理论和工业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后经典时代来临,一脉相承的超经典不断瓦解,反经典不断挤进世界文学经典行列。
超经典通常由主流作家占据,地位坚如磐石。
例如,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
反经典作家通常由低一等的和有“反叛”声音的非通用语作家组成。
例如,弗雷西亚·海曼斯、安娜·莉蒂希娅·巴鲍德。
影子经典是原先那些“非主流作家”的真正的不断退隐。
例如法德娃·图肯、普雷姆·昌德。
没有隐退但处于次要地位的可以成为次经典。
例如阿摩斯·图图欧拉和鲁迅。
超经典和反经典之间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超经典为反经典供应了基础,而反经典为超经典供应了活力。
事实上,后殖民讨论重复了欧洲为重点讨论领域的超经典老路,或许在国别文学讨论领域中还可以避开,但在着名作家这一层面上就难免了。
杜威·佛克马也是主见世界文学经典的国别分类,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指出经典的构成是对某种需求或者某些问题所作出的回应,每个国家或许都有自己的经典,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或者不同的问题。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e9a78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4.png)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
哎呀呀,我觉得经典文学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嘿嘿!
那些经典的故事呀,就像有着神奇的魔力一样,一直吸引着我呢。
每次读那些经典的书,我都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哈哈。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太厉害啦,他能七十二变,还能打妖怪,嘿呀,我可喜欢他啦!《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英雄们,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让我特别佩服,哎呀。
虽然这些书都很老啦,但是它们一点都不过时呀,嘿嘿嘿。
它们就像是宝藏一样,不管什么时候去挖掘,都能找到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
就算过了很久很久,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人喜欢它们,哈哈。
因为经典文学就是这么厉害呀,它们能一直流传下去,永远都不会过时呢,哎呀呀!我也要一直读这些经典文学,嘿嘿!。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52ed8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0.png)
经典文学不过时作文对于我来说,经典文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还是狄更斯的小说,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
经典文学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还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英文回答:Classic literature is timeless in my opinion. Whether it's Shakespeare's plays or Dickens' novels, they contain rich wisdom about lif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Classic literature not only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touches on universal human emotions and values.For example, 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the themes of justice, empathy, and moral growth are still relevant today. The character of Atticus Finch, with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doing what is right, continues to inspire readers of all ages. The novel's exploration ofracism and prejudice also remains a powerful and important topic for discussion.中文回答:比如说,在《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哈珀·李的小说中,关于正义、同情心和道德成长的主题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永不过时作文
![经典,永不过时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28b8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f.png)
经典,永不过时作文如果说一部经典名著成就了一座岛屿,你相信吗?但我们不得不相信,正是这部《绿山墙的安妮》,使得它的作者蒙哥马利的故乡和小说的主人公安妮故事的发生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旅游胜地。
每年都有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热爱安妮的旅客前往爱德华王子岛,追寻安妮的足迹。
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已使得相关衍生的旅游产业成为了爱德华王子岛的支柱性产业。
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绿山墙的安妮》。
书中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农舍、田园、花草树木、小河流水,都如同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眼前;安妮那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更是深深吸引着我。
翻开它,竟舍不得再放下。
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才揉揉酸痛的双眼,小心翼翼地搁置在床头枕边。
闭上眼睛,眼前还是安妮的身影,还是爱德华王子岛那迷人的风光。
脑海中忽的冒出一句话——经典,永不过时。
安妮,一个枕于幻想、喋喋不休的女孩;一个乐观率真、想象丰富的女孩;一个善良纯真、勤奋努力的女孩;一个热情四射,坚忍不拔的女孩。
和她在一起,不必担心寂寞,她会以她丰富的想象力,为你编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她那里,每一样景物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块绿色洼地叫“紫丁花谷”,一条放牛的小路被命名为“恋人小径”,一个普通的泉池叫“精灵之泉”,窗前的一颗樱花树叫“白雪女王”,一方水池名为“耀眼之湖”,一条林荫大道,则叫“喜悦的.白路”,单是听到这些名字,是否激发了你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她在一起,你不必有任何心理设防,她是那样天真纯洁,充满勃勃生机。
高兴了,她会哈哈大笑,搂着你又蹦又跳;伤心了,她则痛哭流涕,连饭也吃不下去。
和她在一起,你能产生向上的动力,她是那么勤奋努力,永不服输。
为了让马修那并没有说出口的愿望——“要想办法,最低也要考进前十名”实现,她拼命地死记那些枯燥无味的方程式,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和她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善良。
本已考取了埃布里奖学金,马上就能读大学了,可是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玛丽拉(她的养母,中国的说法),她又自愿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决定自学函授完成大学学业,回到家乡当了乡村教师。
高三议论文经典永存
![高三议论文经典永存](https://img.taocdn.com/s3/m/0ce6516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9.png)
经典永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想我们这种学生,每天都与书打交道。
随着科技越来越高效发展,甚至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阅读书籍,读过那么多书,总有一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牍乐迪一边还想再读第二遍。
《西游记》就是其中之一。
同接触《西游记》还是我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候不懂那么多,看了一点觉得挺有趣的,刚好电视上也在播放,就阅读越喜欢,不知不觉之中就把它读完,和电视剧一起,有些都能知道要发展什么剧情,读完之后,感觉写的太好了,不由地赞叹,《西游记》也是我国有名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形象剧情刻画生动,完整。
师徒四人组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西天取经,无论道路多磨艰难困苦,他们总有办法解决并走到最后。
唐僧最难过的是女儿国,师徒四人最难过的是狮驼岭,但都一一坚持下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才不得不佩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西游记》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遇到苦难不要放弃,坚持下来,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齐心协力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点,虽然一路上也遇到苦难让他们放弃,但是最后还是回来了,磨练意志,克服苦难,取得成功。
这就是我从中得到的教训,小时候,如果遇到了苦难,我就会想到西游记,努力找到克服的办法,虽然有些问题也不是一定能解决,但是努力过了,也不后悔,证明自己努力过。
经典就是经典,也许以后会有更好的来超越它,但是永远代替不来,
更代替不了的是他对的感情,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高三议论文经典永流传
![高三议论文经典永流传](https://img.taocdn.com/s3/m/c2ebf9a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9.png)
经典永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乐乎?”是我们从小就熟读的国学经典。
中华经典名者都是历经时代的冲刷而流传下来的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于我而言,经典名者亦师亦友教会我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两部名著是《西游记》和《水浒传》。
这两本书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部分人应该都读过,但是不同的人读后收获不同,不同的年龄读同本书收获也不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是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各种神仙的腾云驾雾。
每次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孙悟空那般厉害的人物都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取得真经,自己受的这些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但如今长大了,可理解的更多了。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种说法。
《西游记》中也隐含着一种社会现象,有后台的怪例如太上老君的青牛他们最终不会受到多严重的惩罚只会跟着自己的主人回到天庭,而没后台的无名小妖最终的下场只能是死在孙悟空的棍子之下像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一名男子在撞死人被捕后嚣张地大喊"我爸是李刚,”想要逃过法律的制裁,虽然最终他并没有成功,但是谁又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个“李刚”的儿子呢他们是否也伏法了,还是仗着强大后台继续横行呢?如果说《西游记》反映社会面多貌只是很小众偏门的看法,那么《水浒传》就是正统的体现社会现状的小说了。
北宋年间,民不聊生,太师一众官史横行霸道,到处都出现官逼民众,被逼去守草场后还不肯放过他,有了风雪山神庙这一幕,最终把林冲逼上梁山。
其实在三十二天罡、七十二地煞中我最不喜欢的便是及时雨宋江也许他是为了其他兄弟的安全而选择接受招安,但他太过天真,他可曾想过招安后朝廷是否真的善待他们,他又怎样去面那些被朝廷杀死的兄弟。
在一众硬汉风格明显的角色中,宋江显得犹为寡柔。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多收获不同的东西无论是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名种为人处世之道的《论语》、写着名种精灵鬼怪故事的《聊斋志异》还是公认的四大名著,都是蕴含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久流传的经典。
四大名著永不过时作文800字
![四大名著永不过时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89a143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7.png)
四大名著永不过时作文800字四大名著永不过时作文800字「篇一」说道三国,我们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成都是三国时蜀国的首都,所以我们身边就留下了许许多多三国的踪迹。
从去年冬季,随着《赤壁》的热映,在全国掀起了三国的热潮。
我也不例外,看完《赤壁》后,三国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又想了解赤壁前后发生的故事,于是我在寒假里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
在《三国演义》小说和《赤壁》电影中描写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长胜将军赵云、一代枭雄曹操在这么多人物中,我最敬佩、最欣赏的人还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
《赤壁》中那个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爱说“略懂”,英俊儒雅的诸葛亮给我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随着我读《三国演义》的进程,呈现在我眼前的诸葛亮不仅仅是《赤壁》里“略懂”的诸葛亮,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可以用草船借到十几万支箭,还唱着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这足以看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借来东风,火烧赤壁;他还可以称之为发明家,木牛流马,鸡公车,孔明灯。
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不仅诸葛亮的才能让我敬佩,当我走进武侯祠,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和刘备君臣同庙,还有他的治家名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高尚的人品也令我感动,也得到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对他的敬佩和爱戴。
诸葛亮的才能和高尚的人品虽然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如果我们学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勤奋好学等等,说不定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个诸葛亮。
四大名著永不过时作文800字「篇二」我爱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这四部书的名字是家喻户晓,要说起其中人物那可是摆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武松、天真率直的林黛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我脑海中浮现。
记得我小时候看《西游记》那神话“小嘎子”―孙悟空的形象还历历在目。
经典不会过时议论文
![经典不会过时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694d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4.png)
经典不会过时议论文引言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虽然时代不断发展,但经典作品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讨论经典作品为何不会过时,并分析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经典作品的普遍性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还是柏拉图的哲学著作,它们都包含了人类普世的主题和情感,如爱情、友情、欲望、背叛等。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类内心的深处,使读者产生共鸣,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被理解和感受。
经典作品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它们传递的智慧和真理上。
无论是经典的哲学著作还是文学作品,它们都包含了深刻的见解和思想。
这些智慧和真理是在长期的人类经验和思考中积累而成的,它们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差异,具有永恒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中仍然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指导。
经典作品的影响力经典作品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它们对后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借鉴了经典作品中的元素和主题。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角色和情节成为了后人塑造角色和叙事的基石。
同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塑造了人们对于真理、美和道德的理解。
其次,经典作品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经典作品中包含了对权力、正义、自由等重大议题的探讨,这些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于20世纪的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权力和道德的思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经典作品的发展意义经典作品不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其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人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拓宽视野,加深对人类文明的理解。
经典文化永不过时作文
![经典文化永不过时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acb73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c.png)
经典文化永不过时作文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老掉牙的经典文化就像老酒,越陈越香,根本就不会过时呢?
经典文化之所以永不过时,是因为它们反映的是人性的本质。
无论是爱情、友情、忠诚、勇敢,还是贪婪、嫉妒、仇恨,这些在经典文化里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这个东西是不会变的。
就像我们现在有高科技,有网络,有各种新鲜玩意儿,但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还是和古人一样的。
而且经典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那些不好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早就被淘汰了,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所以啊,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要重视经典文化。
不要觉得它们过时了,没用了,其实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理解,你就会发现经典文化就像一位位老朋友,随时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和启发。
关于经典的议论文700字 莫使经典空对月
![关于经典的议论文700字 莫使经典空对月](https://img.taocdn.com/s3/m/473aa6d6aef8941ea76e056e.png)
关于经典的议论文700字莫使经典空对月君不见经典之作天上来,奔流到此无人赏;君不见文人墨客喜古语,朝如晨露晚似霞。
古之圣人爱书,古之众人也爱书。
那汇集了风雅颂的诗集,被人们奉为经典;那承载着浪漫文字的奇作,被无数名士瞻仰。
精致的文字如跳跃的音符,奏响了历史的长河。
经典著作,应该是国家最为珍贵的文化财产,他凝聚的不仅是作者一人的才与情,更带领了一个时代的浪漫旅程。
快节奏的现代,让那些厚重的文化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二次元中的世界,似乎比真实的纸张更有吸引力。
方便并且有趣的网络小说,取代了文化典籍,成为了人们的精神主餐。
经典正经历着一场百年的孤独。
人们不爱白鹿原上的家族、爱情,而钟情高楼大厦间的都市言情,豪门恩怨;人们不爱西游记的八十一难,错怪理解,而钟情于十里桃花的青丘九重天。
那些已失去的经典之作的作家们,当初想要表达的,想展现给世人的情理,似乎被编织成了一场梦,拘禁在那一方红楼中。
莫使经典空对月,请君携之共前行。
不读经典,如何前行?没有文化之气,如何称作一个国家?现代的小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跳楼以成全穿越梦想的愚昧,挥刀以为遁入仙境的痴狂。
在蔚蓝的天空下,你想拥抱的是无稽的幻想,还是闪烁着智慧的阳光?爱书之人范用,其收藏的书堪比小型图书馆那般多。
每开始读一本书,不读完绝不做其他事。
而相比之下,那些只将经典拿来装点门面的土豪,未免可悲可笑。
逢人做客,沾沾自喜于古色古香的豪华书房,全套的名家之作,却对书中内容一概不知。
经典竟被冷落至此!赏析经典,赏析屈原在《九歌》中的浪漫瑰丽;品味经典,品味四大名著后的战场风云,人情冷暖。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中,有人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料峭春风,一蓑烟雨中,有人着芒鞋傲岸独行。
读经典,静电带给你人生百味。
读经典,经典带给你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带给你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带给你绿山墙的生动活力,带给你巴黎圣母院的勇敢执着。
人间最美是清欢,书间最美是经典。
经典是永恒作文范文5篇
![经典是永恒作文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c8bb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9.png)
经典是永恒作文范文5篇现在的人都喜欢反复的看经典的电影,听以前的老歌,因为经典是不变的永恒,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然后历久不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典是永恒作文,供大家参考。
经典是永恒作文1微风拂过,浊浪轻拍,拂掉上面默默无闻的岁月浮沉,那壮阔无边的历史长卷便铺展在我们面前。
在历史的天空上,有多少我们不能忘却的文学经典如同星宿一般点缀其中?五千年的风吹雨打没能抹去他们的一丝锋芒,反倒是这五千年的陈酿升华了它们久藏的醇香。
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不朽的传奇,它们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无价遗赠。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而经典,而是因为它那足以穿越时间与空间,跨越文明与国界,超脱世俗的非凡灵魂,和它凝结的望穿古今,明察是非的智慧打动了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让他们口口相传以至不朽。
这,便是经典,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谈起经典,我们第一个想起的莫过于辉煌灿烂的古诗词。
尽管它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依然耳熟能详,从这方面讲它们并未离开。
让我们一同领略:望大漠无边,苍穹无际,红日青烟,天地雄浑,那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魄吗?看怒海狂涛,水天相接,吞天吐日,大气磅礴,那不正有“日月之心,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吗?转而,静听“间花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的优雅婉转,细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欢快生机。
古诗词就像神奇的画笔,用别致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画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人文画卷,带我们遨游在古人博大精深的思维世界里,去理解文化的精髓。
西行之路千难万险,它们斩妖除魔取回真经;昏君当道宦官专权,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揭竿为旗,聚义梁山;山河崩裂,诸侯混战,它们为了各自的理想,穿行于刀光剑影间,火烧赤壁,血染黄沙;封建家庭千阻百挠,封建礼教千约百束,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走上了曲折的抗争之路。
历史的风烟,岁月的裂痕,盖不住经典小说的魅力。
它们,他们,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5篇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4eca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f.png)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5篇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篇1)品读经典,把握现在。
你参多少次感叹《红楼梦》的传奇;你参多少次沉醉于《巴黎圣母院》的哀伤;你参多少次徘徊于《飞鸟集》的意境,品读经典,让我们生命灵动,然我们灵魂流光溢彩!很喜欢杜牧的“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于瞬间见永恒,生命,一场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条漫长又迂回的道路从远处绵延而来,又于或深或浅的脚步中蜿蜒向更静谧的远方。
旅途中,当我们选择品味经典的方能感慨于杜牧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现实生活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
《诗经》中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逸难以寻求。
经典这种集聚成功的大资产,让你的文学字符如乐符一样灵动地跳跃着,800字作文《品读经典作文800字》。
品读经典,于问声中创造了永恒。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今晨四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
同样是经典文学的化身,他瞬间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这是梦与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俗世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灵得到温暖。
是的.,品读经典不单单是华丽的欣赏,让人拥有心灵的慰藉才是品读经典最好的馈赠。
其实,经典就在我们身边,经典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经典更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莫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说这就是莫言延续历史,走向成功的华丽转身。
我们需要保尔·科察金的信念,我们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为那是诠释成功的最好载体,更是延续经典的最好凭证,未来,我们会以更新的姿态来面对经典。
未来,我们必是经典的传承者。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典,人生之支柱,不灭之光芒!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篇2)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鲁迅作品不会过时的作文
![鲁迅作品不会过时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5fb35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8.png)
鲁迅作品不会过时的作文你要是觉得鲁迅的作品过时了,那可就大错特错啦!就像有人说老北京的豆汁儿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了一样荒谬,鲁迅的作品可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魔力呢。
咱先说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孔乙己,那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到现在还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你看啊,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这么一些人,放不下所谓的“架子”。
就好比有些年轻人,自己没什么真本事,却总是装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对一些新兴的事物不屑一顾,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老本”,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和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去做一些他认为“低贱”的事,有啥区别呢?再说说阿Q。
这个阿Q可太典型了!他那“精神胜利法”简直无处不在。
考试没考好,心里想着“哼,我只是没认真复习,要是我认真了,肯定比那些考得好的人厉害多了。
”被老板批评了,就安慰自己“老板就是嫉妒我比他有才华。
”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阿Q嘛。
鲁迅把这种人性的弱点刻画得这么深刻,让我们随时都能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找到阿Q的影子,这作品怎么可能过时呢?还有鲁迅的文字,那可真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他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多有力量啊!在这个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敢于对邪恶势力怒目而视,又愿意为大众奉献的精神。
他的杂文,就像一个勇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对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那些丑恶的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
现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事,还是有很多人在麻木地活着,这时候再看鲁迅的文字,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敲响了警钟,让你惊醒过来,去思考,去改变。
鲁迅写的故乡,那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多励志啊。
我们现在搞创业,搞创新,不就是在走那些别人没走过的路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这句话,就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
而且啊,他对故乡的那种复杂的情感,那种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也是我们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人都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故乡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就像鲁迅笔下描述的那样。
经典永流传议论文600字
![经典永流传议论文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9e1a93f6137ee06eef918e2.png)
经典永流传议论文600字经典永流传议论文1前人经典富集,对于经典,是顺应时代改编,还是保持经典原貌,众人意见不一。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首经典儿歌的改编版,由“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变为“马路边捡到一元钱”,网友对此改编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改编顺应了时代发展,在“一毛钱”都难以见到的当下,歌曲的确是过时了;也有人认为歌曲中宣扬的“拾金不昧”精神并未过时,应存其原貌。
在我看来,后者的观点才是对待经典的正确态度。
经典,是前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创造并流传至今,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
经典之所以得以流行至今,在于其虽然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但是其内核无论置于哪个时代,依然散发熠熠光辉,依然能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
经典的内核才是我们应看重并且流传的。
因此,在前人经典富集的当下,众人不能局限经典的形式,而是应守其内核,才能实现经典的永流传。
在此次歌曲改编事件中,也有不少支持改编的人,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毛钱都难以见到是现实,应顺应时代把歌曲中“捡到一分钱”改编为“捡到一元钱”。
诚然,其出发点是与时俱进,但如前文所说,经典的内核远比其形式重要,只要“拾金不昧”的精神内核仍符合时代的要求,歌曲就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传承经典的过程中形式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火的文化类节目,如《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无一不是在保证了经典内核的前提下,创新了形式而得以实现经典的流传。
因此,在经典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善用“形式”,以符合时代,符合大众需求的“新形式”来传播经典。
好比商品,在购买时我们终是以质量为优先参考标准,商品的包装固然能够提升商品外在形象,但终无法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
守经典内核,传时代经典,是为经典最好的流传。
经典永流传议论文2古诗文必有其精妙之处才得留传至今,白居易名作《琵琶行》背哭了多少学而今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琶行》改编成为时长89分钟,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点击量超高。
我认当代多元文化,应与文化古典相结合,磁撞出新的花、新的文使得古文化在现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时代,永远保持着年轻。
岁月沧桑变,经典咏流传议论文800字
![岁月沧桑变,经典咏流传议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5ca3f0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8.png)
岁月沧桑变,经典咏流传议论文800字每一部经典都有它流传下来的意义,想必是因为它们本身承载的是不同代人的记忆,从而被赋予了可歌可泣的精神。
岁月沧桑变,但经典永流传。
读与不读,只是每个人内心的一道选择题。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经典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被湮没,反而是成为打破世俗的一记强拳,推动社会砥砺前行。
梁任公百年前所作的《中国少年说》放在当今仍然适用。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这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正是因为这篇华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百年之前的少年毅力,同时也促发了如今有志青年的不懈奋斗。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秉记国家使命,在奔走,在呐喊,敢担当,不畏难。
中国的未来在青年人手里万丈光芒。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发展,它们都需要一个给予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根基,那便是再现经典,不忘初心的精神。
没有牢固的精神基础,再冠冕堂皇的上层建筑都是虚无缥缈的。
与如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的时代背道而驰的永远不会是经典。
古人用来记录时代道阻途艰的经典,是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经验,是不会被随波逐流的世俗浪潮所冲击的指路灯塔。
如果没有年代久远的经典著作,我们不会观赏到文人墨客一心为国的凛然大义,体会不到中华民族破茧成蝶的辉煌时刻。
嘉宾白茹云把诗当作与病魔作斗争的利器,以一个普通农民女性爱诗、爱家、爱生命的情怀打动了鉴赏者,也打动了电视观众,文化和艺术都融进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正是爱滋润生命、孕育人类的力量。
就我自身而言,读到经典。
不仅让我拥有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我能够站在历史的塔尖,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还能让我拥有丈量生活的工具,观察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人和事。
人言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选择读与不读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偏偏在这个时代,青年人更要静心于阅读经典当中,当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氤氲着我们时,那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由各个时期组成的中国梦也是如此。
议论阅读经典是否过时的文章
![议论阅读经典是否过时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ac27701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7.png)
议论阅读经典是否过时的文章文学经典常读常新。
我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和《背影》,就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不时地读一下,也还会有新的感受。
《荷塘月色》让我们欣赏到荷塘月色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沉郁的心情,以及那个时代的压抑的社会环境。
《背影》通过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细心照料儿子,为儿子操劳忙碌的几个背影,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很真切又很自然的表现出来,父子深情,跃然纸上。
这两篇散文的内容以及它们的艺术特色,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在此多费笔墨。
我感受最深的,是它们的平淡质朴的文字。
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我想起我曾经在哪儿看到过,一位随笔作家说,她到叶圣陶先生所在的一个文学编辑部去办事,听到叶圣老在隔壁办公室跟人家说,好的文字是你在一边念的时候,别人听不出你在念稿子,而是好像听到你在和人家说话一样(大意)。
那么好的文字,我的理解,就应该是朴实、晓畅、不用刻意雕琢和刻意美化的文字,像说话似的,自然流露出来。
现代中国老一辈杰出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大多具备这样的特点。
例如,蒋梦麟先生的《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就是这样的文字。
蒋先生是前清策论秀才,在美国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任过北京大学校长。
他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这本书的《新潮》部分的引言里,这样写道:“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
经验是宝贵的,可是宝贵的经验是付重大的代价买来的。
个人的经验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经验,也是如此。
”起笔干脆利落,开门见山,没有一点学究之气,没有一点洋腔洋调,大小都能看得懂,老幼皆可听得明白。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倡导人之一胡适先生,文字清新明了,不故作姿态。
中国现代作家如叶圣陶、夏丏尊、梁实秋、王力等人的文字,也是这样的特色,而朱自清先生,更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位。
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里,高度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文字:“近年来他的文字越见得周密妥贴,可又极其平淡质朴,读下去真个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的谈话。
文学的传承经典在时空中延续
![文学的传承经典在时空中延续](https://img.taocdn.com/s3/m/43b71e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c.png)
文学的传承经典在时空中延续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经典作品是文学的瑰宝,它们不仅在当代被广泛阅读,更在时空中延续下去,传承着人类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文学经典在时空中的传承,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经典的传承在时空中持续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红楼梦》、《西游记》等还是现代的《1984》、《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经典作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它们通过文字的力量,跨越时代的限制,使不同时期的读者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相似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传承使得原著的精髓能够被后世所学习、吸收和传扬。
其次,文学经典的传承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包含了对生活、人性、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读者能够获得启迪和教益,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经典作品也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风貌,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因此,文学经典在时空中传承的过程,不仅是对个人的充实和提高,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此外,文学经典的传承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信息爆炸,但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需求并未减少。
经典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能够给当代人带来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并理解人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同时也能够找到困惑和焦虑时的心灵寄托。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说:“一本真正的书是你所有的朋友和家人。
”经典的力量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思想的激荡和心灵的抚慰。
总之,文学经典在时空中的传承是永恒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经典作品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柱和瑰宝。
它们通过文字的力量,跨越时空,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悟深厚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文学经典的传承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培养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经典永不过时议论文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生命因相拥而美。
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影片《微观世界》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让人经久不忘:两只蜗牛,在一条路上相遇了。
也许,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一只蜗牛伸出了触角,在另一只蜗牛面前舞动了一下,只是轻轻地舞动了一下,大概另一只蜗牛看出了它的问候,也伸出触角来,轻轻地舞动了一下。
接着,最美的画面便开始出现了。
一只蜗牛从坚硬的壳里探出身体,另一只蜗牛也从坚硬的壳里探出身体来。
开始的时候,它们尝试着一点一点接近,继而开始交错,重叠,缠绕。
在明亮的光线照耀下,它们白亮而又晶莹剔透的身体很快便相拥在了一起。
一会儿若即若离,一会儿又合而为一,像久别重逢的情人,又像他乡相遇的故交,或缠绵,或抚慰,或倾诉,或聆听,身体与身体相触,心灵与心灵融合,两个生命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个时间足足持续了几分钟,如果你也看过这部电影,一样也会为这人世间至美的画面所叹服。
是啊,当一个生命的个体冲破心的壁垒,不抱目的,不为私利,与另一个同样目的纯粹的生命个体相遇,乃至相拥时,生命就会焕发出它原本纯净而绚丽的光芒。
这个世界太多的生命活得太累了,为权力勾心斗角,为利益鱼死网破,忙着去争斗,去获取,却拿不出时间来与相知的人促膝交谈,与相爱的人深情相拥,最终憔悴在自己的心路上,从而让人生的过程缺失了生命最本质的光华。
相拥的生命是美的。
一个小孩问妈妈,为什么电视里的叔叔阿姨分别的时候要拥抱,回来的时候还要拥抱呢? 妈妈说,那是因为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心跳。
小孩又问,为什么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呢? 妈妈说,因为怦怦怦的心跳声里,藏着彼此的牵挂啊!实际上,这相拥中,所包含的何止是牵挂啊,分别时的依恋,旅途中的思念,雨来时的焦躁,风停后的等待,无法割舍的关怀,绵绵不绝的爱,尽在这深情的一拥之中。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只有在与另一个生命的相拥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
理想的阶梯。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砣。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 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刻时间。
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
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
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
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
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
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定能够实现我们美。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