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炮制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鲜地黄。。。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生品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而熟地黄对肾衰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抑郁、抗炎及抗疲劳作用,炮制品可以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中 ATP 水平,抑制红细胞聚集,激活纤溶酶系统,而生品没有上述活性。
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以补阴血,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蒸制地黄,传统采用常压下长时间加热的方法,既费时费工,又消耗大量能源;而现在采用加压的方法短时间蒸制,且炮制品的质量和传统工艺无显著差别。另一方面,传统炮制熟地黄采用鲜地黄或生地黄,也没有说明酒的种类和比例。而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每 100 kg 生地黄,用黄酒 30~50 kg”。药典2010 年版定为法定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长时间蒸晒。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并未作详细说明,如蒸多长时间为好?常压蒸还是加压蒸?蒸后的成品以感官定性判断合格是否准确.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的临床使用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均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梓醇含量和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梓醇的含量减少, 5-HMF的含量增加;梓醇的减少与5-HMF的增加呈现对应趋势,即梓醇的减少幅度越大, 5-HMF的增加幅度越大,推测梓醇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转化为了5-HMF,这种转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蒸制时间过长则含量逐步下降,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水蒸气加热而损失,或5-羟甲基糠醛进一步分解之故
地黄中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和寡糖。药理实验表明地黄多糖具有免疫和抑瘤活性并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降压、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等作用,可见地黄多糖是地黄的重要活性成分。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研究表明,熟地黄粗多糖中总粗含量较生地黄偏低,推测熟地黄总多糖含量低的原因有二,一是生地黄在蒸制过程中,水溶性多糖有可能随水气溶解而流失;二是在蒸制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多糖水解成单糖和低聚糖,且熟地黄粗多糖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生地黄。通过对地黄炮制前后还原糖含量的测定也表明,虽然炮制后熟地黄多糖含量降低,但还原糖含量却增加了,而且熟地黄在清蒸和酒炖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清蒸和酒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据文献报道地黄寡糖为混合物,生地黄中含量最高的四糖是水苏糖,三糖可能为棉子糖和甘露三糖,其他糖类还有毛蕊糖、
蔗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苏糖含量大幅度下降,而主要寡糖变成甘露三糖,同时葡萄糖和果糖亦明显增加。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鲜地黄烘焙过程中,水苏糖以脱半乳糖为主,在生地黄蒸制过程中,以脱果糖为主。
梓醇具有缓泻作用,因而是生地黄表现凉性的主要成分之一。5-HMF可增加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的变形性,提高红细胞的通过能力,因而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是熟地黄表现温性的活性成分之一。由此可见熟地黄加工过程中梓醇减少, 5-HMF含量上升是地黄熟化过程中药性由寒性转变为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证明生地黄中另一表现寒性的成分水苏糖(含半乳糖苷键,不易被消化吸收,从而导致肠道微生物利用其快速繁殖,引起腹泻)在熟地黄蒸制过程中分解为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等,而这些单糖及其他来源的单糖在高温下可部分转变为5-HMF,这是熟地黄甜味增加药性转变为温性的另一原因。
传统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方法主要靠手摸、目测、品尝等感官分析,这种宽范围的感官标准给具体操作带来困难,导致熟地黄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不利于炮制中药的现代化与标准化。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方法迫在眉睫,并成为地黄研究的热点。
选取各样品在205 nm下的色谱图作为熟地黄指纹图谱, 205 nm是05版药典规定的生地黄检测成分梓醇的有效吸收区,此波长下地黄中主要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5-HMF、麦角甾苷等苯乙醇苷类均有吸收。熟地黄的色谱图与鲜地黄和生地黄的相比,突出的变化为水苏糖含量相对减少而棉子糖相对增加,葡萄糖和果糖变得十分显著,而梓醇的色谱峰变得不明显。采用 HPLC 指纹图谱技术检测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变化,并通过与标准熟地黄指纹图谱的比较寻找最佳加工时间。结果显示,在炮制过程中梓醇快速下降至几乎消失,5-HMF 呈直线上升趋势,而麦角甾苷变化不明显,生地黄在蒸制 26h 后所制样品与标准熟地黄相似性最大,因此 26 h是熟地黄清蒸的最佳时间。熟地黄加工过程中随着清蒸时间延长,采样指纹与熟地黄标准指纹相似性距离系数减小,清蒸26h与熟地黄标准指纹相似性距离系数最小,相似性最大。超过26 h相似性距离系数趋向增大。因此清蒸26 h是熟地黄加工的最佳时间。而清蒸24 h与清蒸26 h的样品距标准熟地黄距离相差不多,考虑到节能要求,可以把清蒸24~26 h作为生地加工成熟地黄的炮制时间。
紫外分光光度(UV)法操作简便、测量成本低,但需要借助标准对照才能定性、定量分析混合体系。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与独立成分分析(ICA)具有从复杂混
合体系的光谱测定信号中直接提取纯组分光谱信息的能力,并且 MCR-ALS 还可以避免常规ICA 提取独立组分时出现的不合理负值。采集地黄不同炮制品的UV光谱,采用MCR-ALS进行数据分析,提取出 3 种纯组分的UV 光谱,并计算其在混合体系中的相对浓度。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组分相对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监控地黄的炮制过程,确定地黄的炮制终点。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光谱数据,并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和核独立成分分析法(KICA)进行数据处理,去掉噪音,增强分辨率,提取具有化学意义的独立组分(IC)。炮制过程中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趋势表明不同产地地黄炮制过程中IC 变化趋势相同,IC 的相对量随炮制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或者随炮制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至趋于稳定;根据炮制过程中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趋势确定地黄炮制的终点为 14~15 h
采用衰减全反射分析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联合非负 ICA,研究地黄的炮制过程。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炮制过程不同时间点的地黄样品进行检测,采用非负 ICA 从中识别出纯
的 IC,根据这些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可以用于确定炮制过程的终点。结果显示,实验确定的 3 个 IC和混合物中的化学组分一致,包括梓醇、地黄苷、葡萄糖等。地黄炮制过程IR-ICA 分析结果将炮制终点确定为 15 h,而传统的感官判断一般是14~17 h,甚至 14~20 h,因此使用该方法确定炮制终点较为可靠。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研究地黄炮制过程的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Anova 同时成分分析(ASCA)等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黄炮制过程代谢指纹图谱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梓醇和水苏糖,这两个成分的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在多变量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更多的色谱峰发生变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炮制过程中有10 个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单糖和二糖类成分,采用GC-MS 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PCA、ASCA)可以用于识别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特别是一些低浓度成分的变化
探讨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量与质的变化或比较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或毒性作用的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主流思路,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中药炮制前后全化学成分差异性、体内药动学差异性、炮制前后配伍差异性等方面的分析。地黄的炮制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也已经成为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示范之一,因此,中药炮制研究中应该广泛引入和借鉴地黄炮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