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从主观性识解角度看翻译的不确定性——以杜甫《登高》六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从主观性识解角度看翻译的不确定性——以杜甫《登高》六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从主观性识解角度看翻译的不确定性——以杜甫《登高》六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李璐【摘要】文章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主观性识解(发展于兰盖克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观)作为文章研究的出发点,探讨翻译的不确定性.以杜甫的七言绝句《登高》为例,用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六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和情态)对比分析这首诗的六个英译本,阐释这六个维度是如何造成翻译不确定性的.【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页(P156-159)【关键词】翻译不确定性;主观性识解;主观性;《登高》【作者】李璐【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以往对翻译不确定性的研究,不管是从解构主义角度,还是跨文化角度、哲学角度等都是从客观方面研究的。

笔者认为译者的主观性才是造成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们对同一现实世界进行不同方式的概念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后现代哲学思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否定文本和话语稳定不变的意义。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被动地接受这一观点,认为“主观性”本来就是主观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因而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究竟存在哪些差异,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很大,有何规律可循等,更没有人从认知角度做出认真解释。

而王明树教授(2009)提出的主观性识解理论正是把译者的主观性考虑在内,因此这个理论能更合理地解释翻译的不确定性。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英语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英语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英语译文的及物性分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明沙白鸟飞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富豪之家献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表述】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接中落叶,盼没头的长江水滚滚B90而去。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困痛怨白发布满了双鬓,衰败满怀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抵:转盘。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长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富豪之家献艺,并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所含八意,而对偶又极准确"。

杜甫当时罹患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穷困潦倒:衰败、不得志。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崭新停在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着急,秋气诡谲,猿啼哀啸,十分伤感;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及两句,对握之中仍F83E43Se韵,且句中自对,并无一虚设。

这就是诗人览胜看见的景象,形成一幅伤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订下了基调。

览胜而盼,江天本来就是宽广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猛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呻吟、鸟之转盘,都受到着无形的秋气的掌控,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到来惶然并无主。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翻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

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

- 21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审美的模糊性体验角度看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昊【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世界诗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对西方读者而言,为了更好的理解杜甫诗歌,往往需要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对此,本文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出发,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审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诗 翻译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至今,杜甫的诗歌流传有1500多首,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我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有很到的地位,在杜甫的诗歌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赞美山河的雄伟,同时杜甫的人生态度也通过诗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审美模糊性的概述对于审美的模糊性,其关键在于语境,语境是理解审美模糊性的关键,语境是通过各种语言信息和体动信息,与相应的语境效果产生关联,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所要表述的内容意义。

语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在对相关材料进行领悟时,需要保证明示推理的准确度,而这个准确度的把握则需要根据语言双方的语境重叠判断。

审美模糊性体验下的杜甫诗歌翻译,是在保证诗歌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利用相同词义的英语单词来代替原有的汉语,从而让英文读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杜甫诗歌的蕴意。

二、审美模糊性下杜甫七言律诗《登高》翻译分析对于杜甫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但是在实践中,翻译出来的作品未必完全符合其理论。

对于杜甫的七言律诗,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在对仗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汉字和英文字母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杜甫七言律诗翻译时,很难实现格式的对等,对此,在进行七言律诗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归化的手段,在保持原有诗歌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七言律诗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格律诗体。

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杜诗_登高_英译商榷

杜诗_登高_英译商榷

杜诗_登高_英译商榷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二期总第52期杜诗《登高》英译商榷杨天庆从19世纪起,中国和欧美学者就开始把杜诗译成了优美的英文诗。

随后,译者在国内外出版了杜诗的英文选译本。

特别在80年代,国内译者又重译并出版了若干种杜诗的选译本,这段时期可谓是杜诗翻译的高峰期。

笔者曾将国外译者W.J.B. Fletcher、Witter By nner的译文同国内部分译者的译文作了一番比较,发现这些译文在遣辞用句上,均经过一番深思,但孰优孰劣,难骤下断语。

现以脍炙人口的《登高》为例,一窥以下五位译者的翻译成败。

《登高》是杜甫的杰作,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之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许渊冲教授的译文(以下简称:许译) :The w ind so sw ift,the sky so steep,sad g 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 hite,backwo rd birds fly.首联分别由六个主谓结构组成一个意境,译文也同样用六个主谓结构,上下对仗。

译者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用cry 和fly作韵脚,采用英诗跨行句(r un-o n lines),从而加强了诗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形美”标准。

难怪许教授自己也说:“第一行参考了英国译者Fletcher的译文。

”Fletcher的译文:T he w ind so fresh,the sky so hig h.A wake the gibbo ns、w ailing cry,T he isles clear-cut,the sand sow hite,A rrest the w heeling sea-g ulls、flight.徐忠杰教授的译文(以下简称:徐译):A stiff breeze is up;the v ault o fheaven seem s hig h.M onkey s o n the hills are m akingtheir plaintive cr y.T he islets becom e clearer;the sand-banks,clear and w hite;W ater-birds are hovering ov er themin their flight.40?Fletcher和徐译译出了原诗的“意美”,但失去了原诗的“形美”。

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品析

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品析

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品析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

下面小编整理了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品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On the HeightDu Fu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经典的中国古诗登高英语版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limbing Yueyang TowerDu FuLong ago I heard of Lake Dongting,now I climb Yueyang Tower:Wu and Chu slope off to south and east,Heaven and Earth day and night float on these waters.Of kinfolk, friends, not one word,old, sickly, in my solitary boat,and north of the barrier mountains the fightinggoes on—as I lean on the railing, tears stream down.关于的相关文章拓展阅读:《千字文》(五)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翻译美学视域下杜诗《登高》中叠音对仗美在英译文中的磨蚀

翻译美学视域下杜诗《登高》中叠音对仗美在英译文中的磨蚀

叠音对 仗美感在 译文 中的传递与再 现更是难 上加难 。所 以
在翻译杜诗时 , 最大的遗憾莫过于 眼睁睁地看着叠 音对仗之
美 的磨蚀而束手无策 , 就如毛荣贵所 言翻译是 一项 品尝遗憾
的事业 , 由于语 言隔阂 、 文 化壁 垒和历史迥异 , 译者 往往 只能 独享原文之美 。汉语叠词大量应 用于古典诗词 中 , 大 大增 加 了诗词 的艺术 和美学 的感染 力 , 而英语 中的叠词 比汉 语中 的少 , 想 要在英文 中准 确表达汉语 的叠音对仗美感有 时简 直 是奢 望 , 杜 诗英译 中叠 音对 仗美 感 的磨 蚀似 乎也 是必然
叠音 词 ( Re d u p l i c a t i o n ) 3 L 称叠 字 、 迭字 、 重叠 词 、 叠词或
在 这首脍 炙人 口的诗 中 , 最 给人 印象深 刻 的诗 句莫 过 于 “ 无边 落木萧萧下 , 不尽 长江滚滚来 ” 。诗人仰望茫无 边
称叠音 , 就 是两个形 、 音、 义 完全相 同的字相连使 用 , 以增强 表达效 果 。对 仗称为对偶 , 中国诗 的创 作手法 与修辞规则 , 就是将 两两一对 的东西放 在一起 。叠音词 的运用不但 能传 神地描摹 出事物 的状态 , 而且能使文气舒展 , 给人音韵 和谐 、
霏霏云气动 , 闪闪浪花翻。 ( 《 望都率寺》 ) 穿花蛱蝶深深见 , 点水蜻蜓款款飞。 ( 《 曲江对酒》 其二 ) 双峰寂寂对春 台, 万竹青青照客杯 。 ( 《 又送》 )
信宿 渔人还泛泛 , 清秋 燕子故 飞飞。 ( 《 秋 兴八首》 之三 ) 显然 , 杜诗叠音对仗形式工整划一 , 音声 和谐 , 其形式之 美 和音乐之 美 自然 不言 而喻 。而类如 “ 时时” 、 “ 恰恰” 、 “ 霏 霏” 、 “ 闪闪” 、 “ 深深” 、 “ 款 款” 、 “ 泛泛 ” 和“ 飞飞 ” 等给读 者几 多 的翩翩遐 想 的叠音词 多少有几许 “ 犹 抱琵琶半遮 面” 的朦 胧 模 糊 的味道 , 读 者能遐想翩翩 感悟其 意境 之美妙 , 为其美 妙

汉诗英译的意象识解与重构--以杜甫《登高》为例

汉诗英译的意象识解与重构--以杜甫《登高》为例

汉诗英译的意象识解与重构--以杜甫《登高》为例何文斐【摘要】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

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47-49,52)【关键词】杜甫;意象;认知;识解;《登高》【作者】何文斐【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一引言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悠远、韵律和谐,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

英诗感情奔放,直抒胸臆,言尽而意亦尽;汉诗重在写景抒情,以模糊为美,强调意象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象即寓“意”之“象”,作为汉诗创作的最重要表现手法,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外在客观物象和内在主观感情的结合体。

意象广泛存在诗歌中,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寄托和凝聚诗人内心情感,从而使情感成为可感可触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明代胡应麟于《诗薮》中说:“古诗之美,专求意象。

”[1]P1 朱光潜也曾在《艺文杂谈》中说:“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

诗歌离不开意象。

”[2]P46 意象以最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最富内涵的感情与意义,是古诗创作与鉴赏的核心,而古诗中丰富的意象所营造的主题多义和朦胧美感则是汉诗英译的一大难题。

因此,再现古诗神韵的关键在于意象的传递。

在意象传递过程中,译者对诗中意象的识解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译本的质量与效果。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内容观点,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译本进行对比与分析,剖析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象的意义识解的认知运作,以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重构。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一、引言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 首次将“文化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提出。他将语言人类学研究中
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帕尔默文
化语言学的本质是关于意象的理论,而在诗歌的创作中意象的使用随 处可见。本文将从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人手来探讨帕尔默文化语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何琴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 200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生发而来的,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
译的重点和难点。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目前已有许多针对唐诗英译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以帕尔默为代表
诗的颔联主要是集中在“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上,并使用了 “无边”和“不尽”对其修饰,并在后面用“萧萧下”和“滚滚来”对其描述, 使人产生一种广袤无垠的动态感。译文一将长江译为“Yangtze”,译文二 用了专有名词“River”来特指长江,从语义上来说读者都可以理解。但是 译文一的句首将“无边”译为‘'everywhere”则并没有表达出作者所用的“无 边”这个暗示时间无限的词的本意。译文二中使用了“shower by shower”和 “hour by hour”这两个状语词组,保留了原诗中叠词的运用。但是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的张力。
漫步等。
帕尔默认为语言的生成离不开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文化决定的,在 语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约定俗成的,人们共享共知的意象才
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可靠依据。 三、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登高》英译分析 杜甫,字子美,盛唐大诗人。《登高》是他于大历二年秋流离到夔州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陕西师范大学/张凯茜【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译论几乎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顺、美”,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

本文结合杜甫《登高》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从“语言美”和“超文本语言审美”探讨了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 《登高》 语言美 超文本语言审美一、引言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

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

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

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The Heights(弗莱彻译)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1.语言美。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作者:张凯茜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译论几乎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顺、美”,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

本文结合杜甫《登高》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从“语言美”和“超文本语言审美”探讨了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登高》语言美超文本语言审美一、引言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

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

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

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The Heights(弗莱彻译)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1.语言美。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中国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

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

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中国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

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

符号学视角下《登高》英译的美学理据再造

符号学视角下《登高》英译的美学理据再造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符号学视角下《登高》英译的美学理据再造唐逸男(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摘要: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讲究炼字炼句,并且其诗兼备众体。

杜诗的这些特点给其诗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而符号学是研究语义与形式对应关系的,提供了分析符号的最全面的体系,对包括诗词翻译在内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该文以符号学作为研究框架,从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角度对杜甫《登高》的不同英译本进行比了较研究,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两大意义的再现及得失,希望能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符号学;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登高》;美学理据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9-0128-02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指意系统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广泛。

二十世纪初,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首次提出符号学的概念。

美国逻辑学家及哲学家皮尔士(Charcles Peiree)对符号学作出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且是第一个全面提出符号概念和研究范围的。

(柯平,1988:11)但对符号学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却是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他划分了符号关系的三个方面,与这三种关系相对应的,就是语言符号的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诗艺高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又富于变化,讲究炼字炼句,并且其诗兼备众体,是唐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集大成者。

杜诗的这些特点给其诗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而符号学是研究语义与形式对应关系的,提供了分析符号的最全面的体系,对包括诗词翻译在内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登高》是李白的著名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表达
了“尊拜天地”的精神,直抒胸臆之情。

既有热情的执着和自由的宁静。


统的中国翻译会把诗歌译成贴近原文的整体,保留一个整体的语感。

近年来,英文译本的翻译美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翻译者不再局限于“翻译”一
词的传统有效性,而是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反映
出新的审美性。

在其英文译本中,翻译者以简洁语言将动态意象贯穿整首诗:“The towering clouds around my head / Higher, still higher I ascend,
以展示出昆仑山的奇观。

他用“The brilliant singing and the gentle breeze / How again could I be brought to ease?”来呈现诗人赞美自
然风景的情致和心境的安宁。

用“ the moon above majestic and round,How simply so delightful to be found!”来表达诗人醉心无穷的冥想。

通过这样细腻而朴实的表达,翻译者把诗中朴实和宁静之情融入其中。

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者通过这首诗把原文的句式、抒情性和韵律
特点传达到英文,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文表达中,激发人们对诗歌的
共鸣。

相比于传统的中文译本,这一英文译本则格外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
到李白的情感流露。

翻译者的娴熟与心胸的宽容,使这首诗带给读者更多元
的审美和美感,也体现出新型的翻译美学追求和理念。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无 边 落木 萧萧 下 , 不尽 长 江滚滚 来 。
万 里 悲秋 常作客 , 百年 多病独 登 台 。
翻译 审美 成 功 的再 现 在 于 主 体将 已经 过其 加 工 的审 美 体 验 艺 术 地 物 态 化 ( a r la o m t ai t n) 于 译 作 e zi i
艰 难苦 恨繁 霜 鬓 , 潦倒新 停 浊酒 杯 。
从句 法来 看 , 联 不 仅 上 下 旬 相 对 , 且 更 难 得 首 而 中… (1。这种 审 美 体 验 来 自于 审美 主 体 ( 者 ) p8 2) 译 对 的是 句 内又 自成 对偶 。对 得精 工 细巧 , 又似 自然 天 却 审美 客体 (L 各 审 美 要 素 的正 确解 读 、 解 , 且 在 成 , 象纷 呈 , 义 绵 密 , 乎 一 字 一 景 , 人 产 生 目 s) 理 并 意 语 几 令 不 背离原 语 文本核 心 审美信 息 的前 提下 , 挥 自己 的 不暇 接 的审美 感 受 。这种 “ 句 自对 , 发 本 而又两 句 相对 ” 审 美主 观能 动性 , 艺术 地 、 造 性地 通过 翻译 , 创 实现 语 的对 仗格 式 增 加 了 诗 句 的密 度 与 容 量 。从 写 作 角 度 际 的审美再 现 。杜 甫 的 《 高 》 视 为 中 国传 统 七 言 看 , 句 仰视 对 下 旬 俯 视 , 句 听 觉 对 下 句 视 觉 。颔 登 被 上 上 律诗 的巅 峰 之作 和经典 代 表 , 韵 和谐 、 声 意象 绝 美 、 意 联 两 句 , 词类 、 组 、 仄俱 对得 天衣 无缝 。颈联 与 尾 词 平 境 深远 , 典型 地体 现 了 中国古典 诗歌 的美 学 要 素 。本 联 词性 相 对 , 意 相 承 。律 诗 的 要 求 , 要 中 间两 联 词 只 文 拟从对 《 高》 登 的两 种英译 文 本 的 比较 和 分析 , 讨 对仗 , 尾两 联不 作要 求 , 杜甫此 诗却 通 篇 皆对 , 探 首 但 在 如何 在 翻译 中实 现语 际 的审美 再现 。 对仗 和声 韵 上可 谓登 峰造 极 , 给读 者带 来 和谐 的视 觉

从审美角度看杜甫诗歌及其英译——以两首诗的分析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审美角度看杜甫诗歌及其英译——以两首诗的分析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审美角度看杜甫诗歌及其英译——以两首诗的分析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杜甫的诗歌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翻译难度使得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和中国以外的世界鲜有被完整地理解和欣赏。

因此,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准确传达杜甫的审美意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两篇杜甫诗歌的中英文对照,探讨杜甫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转化与保留问题,以期达到对中英文化之间的桥梁建立与文化交流的促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所选取的两篇杜甫诗歌为《春望》和《登高》。

通过寻找其中英文对照版,并比较其中文原文和英译文的语言特征、用词差异、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审美特点以及英语翻译中的转化和保留问题。

本文将采用文献法、语言学分析法、跨文化交际学等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将杜甫诗歌的美感特点表达出来,并针对英语翻译中的难点,考虑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准确表达中文诗歌的审美意境。

三、研究内容与结论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杜甫诗歌具有丰富的形象表现力和情感渲染力,主题鲜明,倾向于从生活、社会中汲取心灵体验和思想启示。

杜甫诗歌的语言简朴却不失精练,常常使用平实的字眼展现深沉的思想和情感,突破了唐代诗歌的传统格律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受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表达的限制,中英文在表达杜甫诗歌的审美意境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和挑战。

其中包括大小写使用、语言的多义性、文化隐喻等问题。

为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准确传达杜甫诗歌的审美意境,翻译人员应该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注重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准确捕捉并重现原著的情感和意象,以达到在亚文化语境中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姚俏梅【摘要】文章较深入地讨论了杜甫<登高>诗及其三个英译本,探讨了中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来处理好文本、文化、美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试验性译文供参考.【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3【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形式结构;认知意义;《登高》;英译【作者】姚俏梅【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在杜诗七律诗中,《登高》是杜甫独创一格且又极尽变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今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与“古今七言律诗第一”[1](p95)千古传颂的名篇,此篇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在声韵的运用上堪称绝步。

胡应麟誉之“真旷代之作也。

然非初学之士所当究心,亦匪浅识所能共赏。

”[1]p96对于译者亦是如此。

在译诗中,自然无法传译出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2]p591的音美,同时也难以再现“八字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3]p238的特美。

尽管如此,仍有中外译家在此首诗的翻译上各显神通的。

下面我们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两方面,通过评析几位中外译者的译文来探讨这首七律诗的英译。

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p590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当时杜甫已年逾半百,长年飘泊,重病缠身,贫困潦倒,但仍忧国忧民。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兵乱此起彼伏,诗人在这种境遇下写下这首诗,因此心情是悲凉义愤的。

诗的首联是对偶句,首句的“哀”字为全诗奠定基调,统摄前后对比分明的两个部分。

颔联中互相对应的意象揭示了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落木——人生短促,流水——时间恒久。

通过抑郁的“萧萧”和气势宏大的“滚滚”这两个拟声词,以及“无边”与“不尽”的对仗作用,使读者仿佛耳闻枯叶簌簌、狂涛轰轰之响,目睹落木纷纷扬扬、长江汹涌奔腾,铺设出高远的大境界,展现出万物萧索的悲壮美,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进一步强调了对比效果:在浩瀚的时空中,个体的存在与大自然的冷漠无情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翻译的审美再现:译文的比较和分析在对原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登高》的几种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来审视和体会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观察的视角来之于两个维度:译文对审美客体(SL)在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传达的差异和优劣。

(一)译文在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许渊冲的译文]Climbing the Height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after hour,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w[朱纯深的译文]View from a Height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cry.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ma birds fly.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Away from home,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我们逐一比较两个译文在这个层面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原文的首联是这样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许泽]: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对原文的句式结构的观察可以发现,原诗里有一系列的主述位结构(SV)。

这种句式结构强调的重点在后置的述位,这里指“急”、“高”、“清”和“白”。

这种主述位句式通常比“形容词加名词”结构的叙事性更强。

许译在句式上和原诗是一致的,但由于连续加入了四个“SO”自,减缓了原诗强烈的、快速的节奏,原诗句式的简洁效果也被大大弱化,而丁译则完全失去了这种节奏。

比较而言,朱译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朱译为: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eU.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wn birds fly.在颔联的处理上,许译更注重其音效而忽略了该联中两个具有经典隐喻意义的意象的诗意表达,即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之问的艺术张力:在季节更替中枯败的落叶(生命)与永恒而淡漠地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时间和宇宙)之间的张力。

原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译]:The boundless 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朱译在这一点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它将主要的意象置于诗行末端,用破折号加以突出,达到强化这两个意象的效果: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Rolling water flow0n——the endless.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总结和慨叹,悲伤而沉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译和朱译在该联的表达上各有千秋,许译节奏和韵律佳,但在意境表达上却不及朱译,流于直白,而朱译可谓意味隽永,意境幽远。

许译j:Far from home in autttrnn.I’in grieved to see my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0ne this height[朱译]:Away from home,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mnn~mood,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n of illness.尾联翻译的审美再现,体现在对诗行中关乎诗歌情志表达的词语的理解以及在译语中选择贴切的词语和意象来诠释原文的美感,主要关乎译文在诗歌意境传达上的表现,将在下节论述。

[许译]: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浊酒”的“浊”很少从字面上理解,因为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社会寓意,甚至有自嘲的语气,而不是对酒的形态质量的客观描述。

“潦倒”这个词也有近似的语气,但译为中性词poverty则失去了这一语气。

“潦倒”译作“poverty”所造成的翻译审美上的“失”就更要求译者要尽力保留“浊”的寓意和语气。

但遗憾的是,许译把它给忽略了,根本就没译。

而朱译对这点的处理技巧便显得尤其意义非凡。

它抓住了中西文化中通用的一个因袭隐喻“霜鬓”,而且用了英译中一个出于近似语域层面的短语biting frost来对译,经过斟酌推敲,译者了这么一个颇有创意的短语thefrost of biting time,既避开了抽象难译的“艰难苦恨”,同时也保留了“霜”的意象,而“浊酒”采用了借喻的形式,译成了“humble cup”,寓意得以保留,可谓生动传神,美感得以再现。

[朱译]: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词语搭配是传播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

汉语辞章美学日用词有三格,即常格(常规用法)、变格(变异用法)、畸格(违常用法或失格用法)。

翻译应多用常格、善用变格、禁用畸格。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重阳》):“黄花”何以言其“瘦”?触景生情,情迁伊人。

“只恐双溪蚱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以“舟”载“愁”,比喻至美!“年年检点人间事,惟有春风不世情”(唐罗邺《赏春》):“春风不世情”是SP结构,“春风”何以谙“世情”?这些例子体现了词语选择和搭配在审美传达上的突出效果。

朱译在善用变格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审美再现恰似巧然天成结语翻译审美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representation)。

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一些客观要素,翻译审美具有很大的依附性。

但是依附性只是翻译审美的一个消极方面。

译者要充分发挥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无限的能动性。

正如刘勰所云:“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文心雕龙·神思》)。

所谓“枢机”乃神思之机,也就是审美心理机制。

充分调动神思之机,使神居胸臆,则“畅与物游”,物象之美“必无隐貌”,翻译审美的再现便绝非“不能之事”,诗也不会总成为“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tratlslati0n.参考文献:[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oo5.[2]许渊冲.150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香港&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