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脊髓、脑干

合集下载

脑干名词解释

脑干名词解释

脑干名词解释脑干(brainstem)是大脑的最底部结构,它是连接脑和脊髓的重要构造。

脑干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是大脑的基础。

它接受来自脑及其他结构到脊髓的信息,同时又将脊髓的信息传送回去,是大脑和脊髓的桥梁。

它能控制许多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脑干的功能脑干的功能主要由三个结构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

脑干承担着大脑与脊髓之间传递和接收神经信息的重要任务,可以控制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中脑下部帮助控制着自主神经系统,即体内构成机体体内稳定的一系列神经反射,它们可以调节和控制体内许多自动运动,如分泌和消耗激素、作用在肢体活动中的兴奋和抑制,以及涉及呼吸、心跳和血压的控制作用等。

小脑主要负责控制着身体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手指运动,尤其是调节躯体和手足的协调运动,并负责调节一些非运动性功能,如学习和记忆。

脊髓作为皮层信息的连续路径,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包括骨骼肌肉和内部器官,负责器官的活动和运动等的调节。

此外,脊髓还可以连接脑和特定的感官细胞,收集并把信息传给大脑,帮助维持大脑机能的正常运行。

脑干的病毒脑干的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飞沫、血液或体液传播给人体,而且它们可以直接传播给脑干,甚至可以影响体内器官,导致许多疾病。

脑干病毒类型广泛,可以导致脊髓灰质炎、多动病、中风、糖尿病脑病、神经源性瘤等疾病。

所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脑干功能的损害,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睡眠、运动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脑干病毒的传播,并采用药物和补充剂治疗脑干病毒引起的疾病。

结论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传递和接收神经信息的重要结构,它可以控制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脑干的功能由三个部分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它们控制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调节体内的各种活动,控制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记忆等功能。

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

(“
” 表示)
薄 楔 (第2级N元) 束 核
肌、腱、周围突 脊神经节 后根 薄束(T4以上)
关节
(第1级N元) 中枢突 楔束(T5以下)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背外侧束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固有核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后根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 后部

标 准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1.2
脊髓丘脑前束
1.2
(触压)
(第Ⅱ级N元)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后角固有核
1.2
(第Ⅰ级N元)
脊神经节 上升 0.5
0.2
1-2节段
皮肤
周围突 中枢突后根 0.2
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Ⅲ 丘脑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 下1/3
丘脑 内囊后肢 中央辐射
Ⅰ 三叉 神经节
室旁核
视上垂体束 室旁垂体束
加压素 催产素
端脑
形态分叶
? ? ?
岛叶
海马 颞横回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重要中枢的位置)
4
31 2
6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4、6 区)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3 、 1 、2 区) 3. 听觉中枢(听区) (41、42 区) 4. 视觉中枢(视区)(17 区)
【边缘叶】
组成
3
由 终板旁回 ( 1 ) 胼胝体下区( 2 ) 扣带回( 3 ) 海马旁回( 4 ) 钩( 5)
及其深面的
海马( 6 ) 齿状回( 7 )
11
21 9

脑干PPT2

脑干PPT2
2、脑桥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上髓帆
3、中脑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 正中沟 界沟 前庭区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11
4、菱形窝
髓纹、
正中沟、界沟
内侧隆起
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
滑车神经 正中沟 界沟
(蜗神经核)
舌下腺和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管理腮腺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支配胸腹腔大部
分脏器的活动
·
19
(4)内脏感觉柱
接受味觉、脏器、心 血管的感觉纤维。
孤束核头段接受味觉传
入、其余部分接受内脏感 觉传入
·
20
(5)一般躯体感觉柱 1对
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及口鼻腔 粘膜的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中脑核:
接受咀嚼肌、面肌和 牙齿的本体感觉
·
17
(2)特殊内脏运动柱 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支配面肌 疑核-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
18
(3)一般内脏运动柱 4对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上泌涎核-管理泪腺、下颌下腺、
神经系统
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
1
端脑
端脑
间脑
脑 的
小脑
区 分
中脑
小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
2

脑干

脑干

菱形窝
• 脑干的背面与小脑之间,由于中央管敞开 而形成一菱形浅窝即菱形窝,与小脑之间 形成第四脑室。 • 菱形窝以髓纹为界,其上半部为脑桥,下 半部为延髓。
第四脑室
•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 向下通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经中脑 水管和第三脑室相通。 • 第四脑室内含有脑脊液。 • 第四脑室脉络丛:有血管和室管膜上皮细 胞组成。产生脑脊液。 • 第四脑室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二个外侧孔 通蛛网膜下隙。
脑 神 经 核
脑 神 经 核
7种核团组成6种功能柱
• 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性神经核柱 位于界沟内侧,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 外侧。 •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 一般内脏运动核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 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 •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 位于室底灰质(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 网状结构内。
顶盖前区
• 位置:中脑和间脑交界水平,靠上丘头端。 • 接受经上丘臂由视网膜发来的纤维,发出 的纤维围绕中脑水管周围灰质止于双侧动 眼神经副核。 • 作用:完成瞳孔对光发射。
红核
• 位置: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上端 延伸至间脑尾部。 • 组成:小细胞部(人发达)和大细胞部 • 主要接受小脑和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 • 来自小脑的纤维经小脑上脚在脑桥上部交叉,少部分止于 红核,大部分穿红核而止于背侧丘脑,中继后到达大脑额 叶的运动皮质。 • 大脑额叶运动皮质发出纤维再到达红核 • 红核(大细胞部)的传出纤维主要至脊髓,即红核脊髓束, 发出后交叉(被盖腹侧交叉)至对侧下行。小细胞部的纤 维到达同侧下橄榄核,中继后达对侧小脑。 • 功能:参与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
• 位置:位于下丘深面 • 组成:中央核和周围的白质构成 • 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核团,外侧丘系的纤维包绕 并进入此核,传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到达间脑的内 侧膝状体。 • 功能:参与对听觉信息的传递。 • 也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发出下行纤维达支 配眼球外肌的脑神经运动核以及顶盖脊髓束到达 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由声音引起的转头和 眼球运动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_脑干_人体解剖学_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_脑干_人体解剖学_系统解剖学
2、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 核
■ 薄束核、楔束核:
接受薄束和楔束的上行 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 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 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 维组成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精选ppt课件
11
神经系统--脑干 Whttepb:/Z/2IP216.2.03.28.192198.83/jpkc/rtjp/kechen/newppt/Brain stem.files/slide0099.htm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迷副舌下十二全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精选ppt课件
4
神经系统--脑干 Whttepb:/Z/2IP216.2.03.28.192198.83/jpkc/rtjp/kechen/newppt/Brain stem.files/slide0106.htm
Whttepb:/Z/2IP216.2.03.28.192198.83/jpkc/rtjp/kechen/newppt/Brain stem.files/slide0097.htm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脑干
精选ppt课件
1
神经系统--脑干 Whttepb:/Z/2IP216.2.03.28.192198.83/jpkc/rtjp/kechen/newppt/Brain stem.files/slide0081.htm
■ 下橄榄:核
发出橄榄小脑纤维经小脑 下脚至对侧小脑皮质;该 核接受脊髓和脑干的感觉 性传入纤维,也接受大脑 皮质、丘脑、基底核、红 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 行纤维,参与修饰小脑对 运动的控制;对运动学习 的记忆等
下橄榄核 下橄榄核中部平面

脑干知识点高三生物

脑干知识点高三生物

脑干知识点高三生物脑干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和调节许多关键的生理功能。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对脑干的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脏跳动和消化等。

一、脑干的结构和功能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

它连接了大脑和脊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脑干有许多的神经核,这些神经核对于控制不同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呼吸调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负责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当二氧化碳浓度在体内增加,呼吸中枢会通过调节横膈膜肌肉的收缩来增加呼吸频率,以便将更多的氧气带入体内并排出二氧化碳。

2. 心跳控制脑干中的心跳调节中枢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心脏的跳动由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交替完成。

脑干中的心脏调节中枢接收到来自体内和体外的信息,并通过调节心脏搏动的频率和力度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3. 消化调节脑干中的消化调节中枢调控着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

它通过神经传递和激素的分泌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和胃酸的分泌,以便消化食物并吸收养分。

二、脑干损伤的影响脑干是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枢纽,因此脑干损伤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影响。

1. 呼吸问题脑干受损可能导致呼吸问题,包括呼吸困难、呼吸停止或呼吸不稳定。

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2. 心脏问题脑干损伤还可能导致心脏问题,如心跳过快、过缓或心律不齐。

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心脏衰竭。

3. 消化问题脑干的损伤还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如食欲减退、胃肠道运动紊乱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消化不良。

三、与脑干相关的疾病除了脑干损伤外,还有一些疾病与脑干的功能异常有关。

1. 脑桥出血脑桥出血是指脑干血管破裂出血。

这种情况下,由于脑桥是控制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出血容易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2. 延髓肿瘤延髓肿瘤是脑干上最常见的肿瘤。

肿瘤的压迫会干扰脑干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心跳和消化等活动受损。

3. 神经麻痹性百万性震颤(NBIA)NBI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影响脑干和其他脑部结构。

脊髓内构、脑干外形

脊髓内构、脑干外形

中间外侧核: 位 于T1-L3,形成 侧角,为交感神
经节前神经元胞
体所在部位。 骶副交感核: 位于S2-S4, 相当于侧角处, 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
(2)纤维联系
中间外侧核→前角→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 骶副交感核→前角→前根→脊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
(3)功能: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所在部位。
后发纤维返馈至α神经元,与α神经元形成负反馈环路。
三、白质:
组成:前索、外侧索、后索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短纤维束: 固有束 背外侧束
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围绕在灰质周边,参与完成
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1. 上行纤维束 (1)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位臵:后索内
下胸髓T9-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内部构造
一、概况: 1. 灰质gray substance:
位于中央管周围,呈“H”形 前角(柱) anterior horn 后角(柱) posterior column 中间带:T1-L3→侧角(柱)lateral column 灰质前、后联合 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双侧前角
纤维排列:
内→外:C→L→T→S
功能: 损伤表现:
(2)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位臵:
起止:
红核→交叉→外侧索 →红核脊髓束→Ⅴ-Ⅶ层
功能:
兴奋屈肌、调节肢体 远端肌肉运动。
(3)前庭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 位臵: 起止: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索外侧部→Ⅷ层、部分Ⅶ层 功能:

23.脑干

23.脑干

脑 干 白 质
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42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皮质核束
内囊膝 大脑脚底中3/5
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43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功能
支配外直肌
17
展神经核
面神经膝
面神经丘
面神经 面神经核 展神经
18
一般躯体运动核
名称
舌下神经核
位置
延髓
组成神经
舌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对侧皮质核束
功能
19 支配全部舌内肌、舌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三叉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 20 舌骨肌、腭帆张肌、鼓帆张肌
一般躯体运动核
名称
动眼神经核
位置
中脑
组成神经
动眼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上、下、内直肌、 15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一般躯体运动核
名称
滑车神经核
位置
中脑
组成神经
滑车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上斜肌
16
一般躯体运动核
名称
展神经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展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是人类大脑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它与脊髓相连,位于颅骨的底部。

脑干分为三部分:中脑、桥脑和延髓。

脑干是控制身体许多关键功能的主要中枢。

它包含许多核团以及神经纤维,这些核团和神经纤维对于控制呼吸、心跳、血压、消化、睡眠和觉醒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中脑是脑干最上面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如黑质、红核和脑桥。

它是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控制的中心,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桥脑是中脑和延髓之间的部分,它包含了许多神经核团,如橄榄体、腹侧被盖核和腹外侧被盖核。

桥脑控制着人体的吞咽、呼吸、心跳和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眼球的运动和面部肌肉的控制。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方一部分,它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之一。

延髓包含了许多神经核团,如基底神经节、上升网状结构和下降网状结构等,这些核团控制着许多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消化和咳嗽等。

总之,脑干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控制着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

由于其重要性,对脑干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治疗许多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髓

脊髓

覆盖,其外侧部与大脑半球的深部愈合。两侧脑之间为一狭小的空隙,为第三脑室,下通中 脑水管,上方借室间孔与左右大脑半球内的侧脑室相通。间脑主要分为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为 Y 形的白质纤维分为前核群,内侧 核群和外侧核群。 前核群主要与内脏功能调节及基本情绪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与网状结 构联系紧密,被认为是维持机体的警觉水平以及整合各种感觉、运动冲动的结构基础; 外核群是全身各种感觉输入行向大脑深部核团的中继站。在丘脑的后下方有一小突起, 为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其外侧有一对突起,为外侧膝状体,为视觉的皮 质下中枢。出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质 的一定部位。因此,丘脑是皮质下感觉中枢。若一侧丘脑受伤,可出现对侧躯体感觉消 失。 下丘脑位于丘脑前下方, 包括第三脑室侧壁下部的一些灰质核团。 下丘脑的前下方有两 侧视神经汇合而成的视交叉,视交叉的后下方有一小突起,称为乳头体。视交叉与乳头 体之间为汇结节,向下以漏斗与脑下垂体相连。通常将下丘脑由前向后分为视上区、结 节区和乳头体区 3 个区。视上区位于视交叉的上方,结节区位于漏斗的后方,乳头体区 位于后下方的乳头体部。各区都包含一些核团,其中大多数无明显界限 下丘脑与垂体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脑区联系密切, 是皮质下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 与内 脏活动紧密相关。下丘脑能释放神经激素,通过垂体调节全身大多数内分泌腺的活动/ 3.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与脑桥的背侧,盖在菱形窝的上方。小脑两侧膨 隆的地方叫小脑半球,中间较窄的地方叫小脑蚓。小脑表面为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 白质,称为髓质,其中埋藏有众多灰质核团。小脑接受来自脊髓、脑干、前庭器官和大脑皮 质的各种信息,经由若干反馈回路再进一步与大脑、脑干和脊髓发生联系,其作用是协调大 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 调节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从而协调全身 各肌群的收缩活动和肌紧张。根据系统发生小脑可分三叶: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前叶(旧 小脑)和后叶(新小脑) 。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人类的大脑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意识 和思维的器官。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两半球之间的一纵裂 (即半球间裂) 分隔, 裂底有联系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胝体。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 脑室相通 1. 大脑的外形每个大脑半球有三个面, 即膨隆的背外侧面、 垂直平坦的内侧面和凹凸 不平的底面。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许多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 起称脑回。分在背外侧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起自半球的上缘近中央处,斜向前 下方;大脑外侧沟,起自半球底面,转到外侧面,由前下方行向后下方;顶枕裂, 在半球内侧面由后下方斜向前下方;矩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 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成四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上 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顶枕叶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一下的颞叶。深藏在 外侧裂里的是脑岛。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之前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 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 但挠的内部结构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灰质主要覆盖在半球表面, 称为大脑 皮质,皮质表面由于形成沟、回而大大增加了其表面积。皮质的深部是髓质,髓质 内有侧脑室和灰质核团(基底核)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集中分布大量神经原的胞体。 按照进化顺序, 可将但挠皮质分为古皮 质、旧皮质和新皮质。在皮质中,神经元胞体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层次,形态和功能相近 的胞体多集中在一起。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质分化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分子层, 椎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质则分化程度比较高,共有六层:1.

13脑干、间脑、小脑

13脑干、间脑、小脑
脑 brain(encephalon)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 1400g。 一般可分为六部分:端脑The telencephalon 、间脑The diencephalon 、中脑The midbrain (mesencephalon) 、脑桥The pons 、延髓The medulla oblongata和小脑The cerebellum 。 通 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The brain stem,延髓向下经枕 骨大孔连接脊髓。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出脑 三叉神经 轴突 运动根
下颌神经 的特殊内 脏运动纤 维
咀嚼肌、二腹肌 前腹、下颌舌骨 肌、腭帆张肌、 鼓膜张肌
• Facial nucleus 面神经核
面神 经核
面神 经膝
出脑 面神经 轴突 的特殊 内脏运 动纤维
面肌、颈阔 肌、镫骨肌、 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
疑核 上1/3
舌咽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舌咽神 经下神 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的初 级味觉纤维
舌咽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孤束核 下部的 心— 呼 吸核
颈、胸、腹部器 官内脏感受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躯体感觉核: 包括三叉神经中 脑核、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 经脊束核,后两 者接受来自三叉 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 神经的初级感觉 纤维的终止,传 导的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 外耳道和耳廓皮 肤的痛温触压觉, 相当于脊髓后角 Ⅰ~Ⅵ层。
colliculi、下丘
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 延髓、脑桥和小 脑之间 顶朝向小脑, 前部为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脑干

脑干


三叉神经脊束核:C1-2颈髓——脑桥中部

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中部——中脑上丘
F、特殊躯体感觉核
cochlear nucleus vestibular nuclei
接受内耳初 级听觉和平 衡觉纤维
脑桥下部平面
蜗神经背核 蜗神经腹核
神经系统--脑干
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N运动核、面N核、疑核、副N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N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N中脑核、三叉N脑桥核、三叉N 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 蜗N核、前庭N核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三叉丘系】
传导对侧头面部 皮肤、口 鼻腔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丘脑
位置:内侧丘系 的背外侧
三叉神经节
• 三叉神经中脑核:
1. 是第Ⅰ级神经元 2.传导咀嚼肌本体感觉。
长上行纤维束
4 外侧丘系
蜗神经 核
大部分纤维 交叉
斜方体
下丘
小部分纤 维不交叉
外侧丘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功能:传导双侧的听 觉,与对侧为主。
General and special visceral sensory nuclei
General somatic sensory nuclei Special somatic sensory nuclei
脑神经核
2、脑神经核功能柱 功能相似的神经元排 列成纵行的柱状 称功 能柱。 脑干的功能柱被白质 纤维束隔断,将纵行 的功能柱分割成神经 核团
延髓橄榄中部的平面
内侧区损伤、外侧区损伤
中脑上丘平面
大脑脚底综合症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脊髓 脑干的实验报告

脊髓 脑干的实验报告

脊髓脑干的实验报告引言脊髓和脑干作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和调控神经信号,对人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脊髓和脑干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其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人体解剖标本、解剖刀具、解剖手套等。

2. 实验方法:- 坐姿解剖观察:将人体解剖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具小心地剥离肌肉组织,从背侧开始将标本的皮肤和软组织逐层剥离,直至脊髓和脑干暴露。

- 镜下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脊髓和脑干的细胞结构和神经纤维分布。

- 功能特点实验:通过刺激脊髓和脑干,观察相关部位的反应,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脊髓解剖结构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损伤部位,也是传递大脑和周围神经之间信息的关键通道。

观察脊髓时,我们可以看到呈细长管状的结构,于颈椎以下逐渐变粗。

剖开脊髓,我们能够发现灰质和白质两部分。

灰质主要分布在内部,呈蝴蝶状,在不同脊髓段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白质则环绕着灰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和传导神经信号。

脑干解剖结构脑干位于脊髓的延伸部位,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桥梁,起着传递和调控神经信号的重要作用。

我们观察到,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形状如同一个三角锥。

通过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脑干内部有大量的细胞结构和神经纤维,形成复杂的网络。

功能特点实验通过实验刺激脊髓和脑干的特定区域,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关部位的反应。

例如,在刺激脊髓的背根神经时,被刺激的脊髓段附近肌肉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肌肉收缩。

而在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呼吸节律的变化。

结论脊髓和脑干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

脊髓负责传递和传导大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信息,而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并在体内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脊髓和脑干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1. 牛提(2018),《实验室脑科学方法实践手册》。

脑干

脑干
延髓 大脑水管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主要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脑干内部结构主要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和网状结构。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和网状结构。
小脑下脚 三叉神经 脊束和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 X 后 束 脊髓丘系 疑核 XII 锥体束 前庭神经核 迷走神经 背 核 舌下神经核 网状结构 内侧丘系 下橄榄核


Brain Stem
一、脑的分部
部分: 脑 brain ( 或encephalon) 一般可分为 6 部分: 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把中脑、 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把中脑、 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处连接 脊髓。 脊髓。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 下脚 听结节 髓纹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楔束 薄束
蓝斑 面神经丘 界沟 前庭区 内侧隆起 舌下神经 三 角 迷走神经 三 角
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下外侧界自内 侧向外侧依次为: 侧向外侧依次为:薄束结 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后正中沟外侧的纵行 小脑上脚 界沟。 沟,称界沟。 小脑中脚 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 小脑 下脚 分成内、外侧部。 分成内、外侧部。 外侧部呈三角形, 外侧部呈三角形,称 听结节 前庭区, 前庭区,深面为前庭神经 髓纹 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一小隆起, 听结节, 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 楔束 含蜗背侧核。 含蜗背侧核。 薄束 内侧部称内侧隆起 内侧隆起。 内侧部称内侧隆起。
III
V
VIII
③ 下泌涎核 动眼神经 位于延髓上部, 位于延髓上部,迷走 副 核 神经背核嘴侧端附近的网 状结构内。 状结构内。该核发出副交 动眼神经核 感节前纤维进入舌咽神经, 感节前纤维进入舌咽神经,滑车神经核 至相应的副交感神经节, 至相应的副交感神经节, 三叉神经 运动核 IV 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④ 迷走神经背核 V 展神经核 位于延髓, 位于延髓,迷走三角 面神经核VII 深面, 深面,舌下神经核的背外 上泌涎核 侧。此核发出副交感节前 下泌涎核 IX X 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纤维加入迷走神经,经其 舌下神经核 XI 分支至所支配的器官旁或 内的终节, 内的终节,换元后支配颈 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 部和胸、 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副神经核 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 nucleus cuneatus
薄束核 nucleus gracilis
薄束 楔束
2.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位于延髓橄榄的深方,与大脑皮质、脊髓、红核、小 脑等相联系,参与对运动的控制,尤其对运动的学习记忆 起重要作用。
小脑下脚
下橄榄核
3. 脑桥核 pontine nucleus: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3)中间外侧核 intermediolateral n
在T1~L3段侧角内,是交感神经的 低级中枢。
2)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 4)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关 (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颈膨大:位于第5、6颈椎水平(C5~T1节段) 2个膨大:
腰骶膨大:位于第12胸椎水平(L2~S3节段)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3对沟裂:前外侧沟: 有脊神经前根出脊髓 后外侧沟: 有脊神经后根入脊髓
脊髓的沟裂
后外侧沟 后正中沟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脊髓圆锥和马尾 conus medullaris and cauda equina
㈤ 白质:
1.内侧丘系:
起止行程:
薄束核 楔束核
延髓中央管腹侧 、
锥体后方交叉(内 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中线两侧上升
穿脑桥斜方体 中脑红核背外侧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
内 侧 丘 系
2.脊髓丘系:
起止行程: 脊髓丘脑束→延髓:下橄榄核背外侧 →脑桥:内侧丘系外侧→中脑:内侧 丘系背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黑 质
7. 下丘(中央核):
位于中脑下丘的深方,接受 蜗神经核的纤维,发出纤维 至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冲 动,完成听反射。
8. 上丘(核):
指中脑上丘深方呈灰白质交替成 层排列的结构,接受视束、下丘 和脊髓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 脊髓和脑干,完成视听反射。
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上丘灰质层
脊髓圆锥
马 尾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㈠ 脊髓节段:
解剖学上通常把与每对脊神
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 节段,整条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 胸段 腰段 骶段 尾段
8节(C 1~8) 12节(T 1~12) 5节(L 1~5) 5节(S 1~5) 1节(Co)
㈡ 髓椎对应关系:
脊髓部位 脊髓节段
生命不息,希望长存。
视神经 optic nerve
滑车神经 trochlear n.
展神经abducens n. 面神经facial n.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 迷走神经vagus n. 副神经accessory n.
三. 脑干内部结构
㈠ 脑干内构的特点:
1. 脑桥及延髓上部向后敞开形成第四脑室,脊 髓中央的灰质变成了室底灰质。
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接受
小脑和大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到 脊髓、下橄榄核,参与控制运动。
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
红核red nucleus
6.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位于中脑的脚底与被盖之间,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 与纹状体有往返联系。参与运动调节,损伤引起震颤麻痹。
黑质
后角基底部,仅 见于颈腰膨大
中间带 前角 中央管周围
㈢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1.薄束和楔束:
位置: 位于后索中,薄束在内侧,楔束在外侧。 起止: 薄束起于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楔束起
2. 脑干中灰质不再是连续的柱状而是分散成许多灰 质团块(神经核),有脑神经核及传导中继核。
3. 许多纤维束在脑干中交叉改变了脊髓原来的灰 白质界限,增大了网状结构的区域。
㈡脑神经核的排列:
1. 以界沟为界,内侧为运动性脑 神经核,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 2. 具体排列: 正中沟两侧 躯体运动核 外侧 内脏运动核 界沟外侧 内脏感觉核 外侧 躯体感觉核
㈢ 脑神经核:
中脑:Ⅲ、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4) Ⅳ、滑车神经核。 Ⅴ、三叉神经中脑核。
脑桥:Ⅴ、三叉神经运动核、
(7)
三叉神经脑桥核。
Ⅵ、展神经核。
Ⅶ、面神经核、上泌涎核。
Ⅷ、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延髓:Ⅴ、三叉神经脊束核。 (7) Ⅸ、疑核、下泌涎核、孤束核。
Ⅹ、迷走神经背核。 Ⅺ、副神经核。 Ⅻ、舌下神经核。
1 .一般躯体运动核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i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2 .特殊内脏运动核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i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3 .一般内脏运动核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i
(二)反射功能 通过脊髓内部的神经元联系,完成反射,如腱反射等
脑干 brain stem
概述 脑干的外形和第四脑室
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 概述:
㈠ 脑与脑干: ㈡ 脑干的位置:
脑干位于颅后窝, 上接间脑,下连脊髓, 前为枕骨斜坡,后接小 脑。有中脑、脑桥、延 髓三个部分。
二.脑干的外形及第四脑室:
功能: 传导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到达脑干和脊髓。
锥体束
4.外侧丘系:
起止行程: 蜗神经核→脑桥被盖腹侧交叉(斜方 体)→外侧丘系(内侧丘系外侧)→ 下丘核→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特点: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到同 侧的外侧丘系中。
功能: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对侧为主)。
5.三叉丘系:
起止行程: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左右交叉→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相 毗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特殊脑神经核小结
疑核 :经 Ⅸ、Ⅹ、Ⅺ三对脑神经支配咽喉肌。
孤束核:
Ⅶ:舌前2/3的味觉。 Ⅸ:舌后1/3的味觉、一般感觉及咽喉部感觉。 Ⅹ:颈、胸部及腹部大部分器官的一般感觉。
㈣ 非脑神经核:
1. 薄束核与楔束核 nucleus gracilis and cuneatus :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3、前角:
由运动神经元组成。 1)内侧群:纵贯脊髓全长,支配躯干肌 2)外侧群:只存在于两个膨大处,支配四肢肌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4、灰质分层: Rexd板层,共10个板层。
Ⅰ层 Ⅱ层 Ⅲ、Ⅳ层 Ⅴ层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神经元, 位于后角颈部
Ⅵ层
Ⅶ层 Ⅷ、Ⅸ层 Ⅹ层
于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止于延髓的薄 束核和楔束核。
特点: 同侧上升 功能: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楔束 薄束
2.脊髓丘脑束:
位置: 位于前索及外侧索中 起止: 起于后角缘层及固有核,经白质前
连合交叉到对侧,在对侧前索及外 侧索中上行,最后止于背侧丘脑。 特点: 脊髓交叉,对侧上升,交叉过程 中上升了1~2个脊髓节段 功能: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略触觉
开放部:第四脑室底的下半 延髓:
闭合部:薄束结节、楔束 结节、小脑下脚 (绳状体)
㈡ 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
位置:位于脑桥及延髓后 方与小脑之间。
构成:
底: 菱形窝 上部:上髓帆、小脑上脚。
顶: 中部: 小脑。 下部: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 络组织(由软脑膜、 血管与室管膜构成)
散在于脑桥基底部,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组 成小脑中脚。是大脑皮质与小脑联系的中继站,与运动协调 有关。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
脑桥核
4. 顶盖前区 pretectal area : 5. 红核red nucleus :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水平,
接受上丘臂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动 眼神经副核,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通连关系:
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向两侧:经第四脑室外侧孔通蛛网膜下腔。 向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孔通蛛网膜下腔。
㈢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
1. 构成: 上界:小脑上脚; 下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2. 结构:
界沟内侧:内侧隆起
上部: 面神经丘(展神经核) 下部: 内侧:舌下神经三角
外侧:迷走神经三角
界沟外侧:前庭区 ,外侧有听结节。
蓝斑 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界沟 前庭区 听结节 正中沟
脑神经连脑部位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
前庭蜗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 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
㈠ 脑干外形:
1. 脑干腹侧:
中脑: 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 动眼神经
脑桥: 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 脚(脑桥臂)、三叉神经
桥延沟:Ⅵ、Ⅶ、Ⅷ三对脑神经
延髓:
前正中沟、锥体及锥体交 叉、橄榄、前外侧沟 (Ⅻ)、后外侧沟(Ⅸ、 Ⅹ、Ⅺ)
2. 脑干背侧:
中脑:上、下丘、滑车神经。
脑桥:第四脑室底的上半
脊髓、脑干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
The world is a ladder for some to go up and others to go dow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