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

合集下载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肩部及上肢 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3.胸髓(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病变在T10时,可出现Beevor征
4.腰膨大(L1-S2)
脊髓灰质
核团
边缘层(海绵带)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背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外侧核 前角内侧核
躯干肌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四肢肌
(Rexed 板层学说)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内肌
脊髓灰质板层 纤维投射概况
浅感觉传入 深感觉
传入
来自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下结构
调 节 运 动 的 下 行 纤 维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 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5.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 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 * *
T5-T8 T9-T12 全部L
全部S、CO
一对脊神经根丝所 连的那一段脊髓叫 一个脊髓节段。
(2)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 由颈5-胸2(C5-T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腰膨大:
由腰1-骶2(L1-S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3)脊髓圆椎:由第3、4、5骶节 和尾节组成,末端位置相当于第一 腰椎下缘水平。圆椎下端伸出一根 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骨膜的背侧。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髓动脉是脊髓的营养动脉,不成对,分 散地来自不同的节段动脉,分前、后髓 动脉分别进入前正中裂和后外侧沟,分 升降两支与相邻的髓动脉串连,恒定的 前髓动脉有三支:1、颈5、6节(国内报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薄束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楔束 薄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1.上行(感觉)纤维束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1)薄束和楔束
薄束 楔束
位置: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 起始: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 经元。 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薄束, 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楔束。 终止: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自内向外是 骶—腰—胸—颈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前庭脊髓束 下行传导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 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㈠灰质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 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背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后中间沟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上接延髓,下至尾骨,是神经元集中的地方。

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和核团组成,而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脊髓的白质中包含许多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将脊髓各节段相互连接,同时还连接了脊髓与脑。

脊髓的内部结构还包括脊髓的被膜和脊神经根。

软脊膜紧贴脊髓的表面,蛛网膜覆盖着脊髓的外部并贴着硬脊膜,它们共同构成了脊髓的被膜。

脊神经根是连接脊髓和神经末梢的通道,它们向外延伸到神经根,其中齿状韧带为纤维状结构,有助于脊髓的固定。

脊髓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和变化。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快于脊髓,导致成人的脊髓终止位置高于婴儿。

此外,在腰骶膨大处,神经根聚集形成马尾,此处可对脑脊液进行重吸收。

总的来说,脊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通过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功能。

脊髓的解剖、功能与损伤表现

脊髓的解剖、功能与损伤表现


脊髓前庭束:位于外侧索,紧靠脊髓

脊髓皮质束:始于脊髓后角,沿皮质脊髓束上行,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到对侧,经内囊止 于大脑皮质深层。可能为浅反射的传入途径。

脊髓脑桥束:与脊髓皮质束伴行,有人认为是其侧支,上行止于脑桥核,将外部感觉中继至 桥脑。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网状束:位于脊髓前外侧索,与脊髓丘脑束混在一起上行,止于延髓、脑桥网状结构 内侧份的许多核团,也止于小脑的中继 核团。对维持意识和觉醒起重要作用,属于网状上
行激动系统。

脊髓顶盖束:位于脊髓丘脑束的前方,传递痛温觉至与视、听有关的顶盖区,起始细胞与脊髓 丘脑束相似,故有人认为该束为脊髓丘脑束的侧支。上传冲动可引起头颈转向刺激的来源 。
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动和 肌张力。
下行纤维束
• 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
部分板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 •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 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 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 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段颈髓板层Ⅵ、Ⅷ。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 颈肌活动。 •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核以及网状结构, 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 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脊髓的血液供应
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在C6、T9、L2三处的根动脉较大。由 于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动脉血流十分丰富,不易发生缺 血, 在脊髓的主要动脉(脊前、脊后动脉)发生缺血时,常在相 邻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即T4、L1发生供血不足的现象, 称为危险区。

脊髓解剖与定位

脊髓解剖与定位
肠和性腺。
➢中央灰质(灰质前连合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3.后角:
边沿核 胶状质 固有核 胸核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Rexed 板层理论
❖ 板层Ⅰ(后角边沿核)—海绵状, 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接受后根传 入纤维
❖ 板层Ⅱ(胶状质)—占后角头之大 部,小细胞,无有髓纤维,与痛觉 信息分析加工有关。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Ⅷ--在脊髓胸段位 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 大位于前角内侧部.细 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 邻近板层纤维及下行纤 维(如网状脊髓束、前 庭脊髓束、内侧纵束) 旳终末,发出纤维到Ⅸ 层,影响两侧运动神经 元.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Ⅸ--由前角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位于前角旳最腹侧,分 为内侧群(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固有肌和外侧 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 肢肌.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前面正 中较明显旳沟。 •后正中沟:背面正 中较浅旳沟。
一、位置和外形
•前外侧沟: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 外 侧 沟 : 脊 神 经后根附着。
一、位置和外形
脊神经节:后根上 旳膨大,内含感觉 神经元胞体。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关系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相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旳根丝相连旳 一段脊髓,共31个节段。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旳返回侧支,对其 有克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2.中间带
➢侧角(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骶副交感核 C8、T1侧角发出
旳交感纤维,支配同侧瞳孔开大 肌、睑板肌、眼眶肌,另一部分 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C8~L2 侧 角 内 主 要 是 交 感 神 经 细 胞,发出旳纤维支配内脏、腺体 功能;S2~4侧角为脊髓旳副交感 中枢,发出旳纤维支配膀胱、直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 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 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 高脊髓束:兴奋屈肌 ③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④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脊髓解剖专业知识讲座

脊髓解剖专业知识讲座
阴性。此反射属於正常生理反射中浅反射旳一种。若此反射发生异常,即出现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提醒锥体 束损害。我旳了解是:下肢以伸肌为主,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失去高级中枢旳克制作用, 体现伸肌反射亢进,所以出现拇指背屈,其他脚趾呈扇形散开。
THANKS
白质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涉及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 束; 红核脊髓束(位于外侧索);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等;
上行束——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脊髓丘脑束在白质前连合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传导痛温 觉,发生交叉,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另一部分传导触压觉,部 分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为一神经纤维束,从脊髓上行到丘脑,传导躯干和四肢旳痛,温,触及压觉。
为脊髓丘脑束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旳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接近,又称脊丘系。该纤维束与止于 脑干网状构造旳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导水管周围灰质旳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 于外侧区,下橄榄核旳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旳背外侧。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腹后外 侧核,传递对侧躯干、四肢旳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起自脊髓灰质板层Ⅰ和Ⅳ~Ⅶ,是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后在对侧上行旳纤维束,传导对侧旳痛温触压觉,一侧损伤时出现对侧痛、温觉障碍。
3、脊髓呈前后稍扁旳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旳称为颈膨大,自颈髓第4节段 到胸髓第1节段旳部分;下方称腰骶膨大,自腰髓 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
4、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 (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脊髓的血管供应


1脊髓前动脉 两侧椎动脉→延髓腹侧合成 一支→脊髓前正中裂→通过沟动脉供应脊 髓横切面的前2/3。包括中央灰质、前柱、 侧柱及前索、侧索和皮质脊髓束。易发生 缺血性病变,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2 脊髓后动脉 同侧的椎动脉→左右各一根 →脊髓后外侧沟→后柱和后索(脊髓横断 面后1/3)。分支吻合好,不易发生缺血病 变。


内部解剖

2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传递同侧 下半身的深感觉和精细触 觉,楔束在T4以上才出现, 传递同侧上半身的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因此,在T4 节段以上才能看到薄束和 楔束;在T4节段以下,后 索全由薄束所占据。

薄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 楔束止于楔束核。
本体觉包括肌腱、骨骼、 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 振动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 触觉。
腰骶段神经根在圆锥下垂 直下行形成马尾。
外部形状

5、脊髓由三层被膜包围,硬脊膜、蛛网膜、 软脊膜。硬脊膜与脊椎骨膜间隙为硬膜外 腔,其中有静脉丛和脂肪组织。是炎症、 转移瘤好发部位。蛛网膜与软膜之间为蛛 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
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切面上,外面为 白质,内面是灰质,呈蝴 蝶形,中间是中央管。 灰质:前角(下运动神经 元),前角内含有多极运 动神经元,大型的为a神经 元,小型的有r神经元,它 们的轴突出前外侧沟组成 脊神经前根。a细胞发出的 纤维分布到梭外肌纤维,r 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梭 内肌纤维。
脊髓纵向节段损害的临床表现

• • •

2 颈膨大(C5-T2) 肩或上肢根痛。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Horner征(霍纳征) C8T1侧角一部分支配同侧的 瞳孔扩大肌、睑板肌和眼 眶肌。另一部分支配同侧 面部的血管和腺体。损伤 后出现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 变节段的定位: C5-6病变, 肱二头肌反射消失。C7病 变,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脊髓解剖_图文

脊髓解剖_图文
脊髓解剖_图文.ppt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位于椎管内,长约40-45cm,在C1水平(枕骨 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延伸出 终丝,固定脊髓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颈(C)神经8对, 胸(T)神经12, 腰(L)神经5, 骶(S)神经5, 尾神经1 脊髓有31个节段 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脊椎高, 可由影像学脊椎 节段推断脊髓病变水平(下图)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中央管 (脊髓空洞症\肿瘤)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3)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 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 常伴感觉过敏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4)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 共济失调; 识别性触觉障碍, 不能辨别在皮肤 书写的字&几何图形
腰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 , 形成“马尾” (cauda equina),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外部结构
颈膨大&腰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肢与下肢神经 根
颈膨大: C5~T1节段 腰膨大: L2~S3节段 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 为脊髓圆锥(S3~5 &尾节 ) 圆锥尖端伸出终丝, 终止于第1尾椎骨膜
1.5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运动: 在腰膨大以下, 不出现下肢瘫&锥体束征 感觉: 肛门周围&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 脊髓圆锥为副交感 中枢, 圆锥病变如外伤\肿瘤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端肌 近端肌
躯干肌
屈肌
远侧肌 伸肌
膈核 Onuf核
X层: 含有很多与痛有关的传递物质,其
背侧部参与构成后连合核——内脏传递
要点:
1、了解脊髓在神经系统中的地位; 2、掌握脊髓灰质的Rexed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3、掌握脊髓灰质核团的位置及其纤维联系
名词:
Rexed分层;Lissauer’s束;Clark背核;中间带外侧核
中间带外侧核:C8—L3: 交感神经中枢 S2—S4: 副交感神经中枢之一
中间带内侧核:脊髓全长,中间神经元。
中介核:间断性细胞柱
Clarke背核:C8—L3, T10—L1显著
盆神经的初级传入脊髓内投射
内脏传入: 内侧通路——后连合核
——上位脑结构 ——内脏感觉 内脏传出: 外侧通路——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反射
a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
a
a运动神经元——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梭内肌
a、运动神经元接受Renshaw细胞的抑制性调控
Renshaw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反馈调节 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 +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群
内侧群:躯干肌 外侧群:四肢肌
背外侧 腹外侧
屈肌 外侧
伸肌 内侧
DCN
“Y”形(与脑干孤束核相似) 骶髓节段V-VI层汇合 盆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站
躯体和内脏的“汇聚”
—牵涉痛
VII层:中间带 不同节段范围不同
VII
VII
纤维:传入—有髓 粗纤维
传出—同侧脊髓 小脑后束
核团:较多 中间带外侧核 中间带内侧核 中介核 Clarke氏背核
VII
VII
中间带外侧核
位于脊髓VII层外侧部;在C8-L3节段 向外突出形成脊髓侧角,为交感神经节前 神经元所在地;在S2-S4节段虽无侧角突 出,形成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 神经元所在地。
突触小球 (synaptic glomeruli) axon
II层 含有很多的“痛递质”,是躯体痛信息传导的门户
SP、CGRP、ENK、5-HT、NA GABA、Gly
VGLUT3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III层: 细胞:大小不一,稀疏,中间神经元 联系:突起分别伸向I、II层和III、IV层
IV层: 细胞:大、中型细胞。WDR神经元 联系:传入--后根的有髓纤维(低强度的机械性刺激) 大细胞的树突还伸入II层。 传出--大细胞的轴突对侧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中细胞的轴突对侧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核团:后角固有核
IV层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
V层:分内、外侧部 细胞:大小不一 联系:传入——后根的传入纤维及下行传导路的纤维 传出——经前白联合对侧脊髓丘脑束 (轻触觉及痛温觉)
传出—— 经前白联合 对侧脊髓丘脑束
II层:胶状质 细胞:小而密集(Golgi II细胞)
IIo:外1/4,边界细胞——柄细胞 IIi: 内3/4,中央细胞——岛细胞 联系:传入—— 后根无髓和细的有髓纤维(痛温觉) 传出—— 构成局部环路( Lissauer’s束)
Lissauer’s 束
也叫背外侧束,位于脊髓后根纤维进入部的外侧部, 由来自后根的无髓或薄髓纤维的升降支和II层投射神经元轴突 的升降支构成,在脊髓内起着节段间联系的作用。
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的不同模式
后角总结
II层:躯体痛传递的门户,形成局部环路 I、IV、V 层:脊髓丘脑束起源地 VI层、VII层:脊髓小脑束起源地
VIII层:中间神经元 纤维: 传入——上位脑结构 传出——IX层神经元
IX层:运动神经元 a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r 运动神经元:不随意的肌紧张活动 Renshaw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反馈调节 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脊 髓(一)
大脑皮质
高级中枢
间脑、小脑、基底神经节 皮质下中枢
脊髓、脑干
低级中枢
周围感觉神经
周围运动神经
一、脊髓的一般概况 二、脊髓灰质的构造及Rexed分层 三、脊髓白质 四、脊髓的功能
一、脊髓的一般概况
1. 脊髓的外形
2、脊髓的节段性
3、脊髓与脊神经
4、脊髓的灰质和白质
后 索
后角 侧
V层与IV层的传入纤维联系相似
VI层:见于颈腰膨大, T4-L2缺如。分内、外侧部。 联系:传入——内侧部:后根的有髓粗纤维(来自肌梭) 外侧部:一些下行投射纤维 传出——前角或脊髓小脑束 核团:中央基底核同侧脊髓小脑束 后角连合核 : 贯穿脊髓全长
骶髓后连合核
后连合核 (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
索 侧角
前索
前角
二、脊髓灰质的构造及Rexed分层
1. 灰质的构造
1.1 概述 1.2 灰质和白质的比例
2. Rexed分层
2.1 板层的划分 2.2 各层的细胞构筑特点 2.3 灰质中的核团
1、灰质的构造
各节段
灰质和 C5
白质的 比例
T8
L3
S3



质的的比比例例




2、Rexed分层
I层:边缘层 II层:胶状质 III层: IV层: V层: VI层: VII层 VIII层: IX层: X层:
后角尖
后角头
后角颈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 前角
后角浅层 后角深层
中央管周围灰质
脊髓灰质各层的细胞构筑
I层:边缘层 细胞:稀疏,大小不一;大细胞常呈梭形,长轴与边缘平行; 联系:传入—— 后根无髓纤维(痛温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