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富平县水土保持简明区划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划定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并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为天然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在40%以上的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以及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分别为:1、黄龙山、桥山保护区:包括黄龙、黄陵、甘泉县全部及志丹、宜川、富县、宜君等县和延安市宝塔区的大部分乡镇。
2、秦岭及关山保护区:包括(1)秦岭北坡的眉县、周至、长安、户县、蓝田、潼关、华阴、华县等县(市)和西安市临潼区的部分乡镇;(2)地跨秦岭南、北坡的太白县的大部分乡镇;(3)秦岭南坡的凤县、留坝、佛坪、宁陕、柞水、洛南、勉县、石泉、安康等县(市)的部分乡镇;(4)关山地区的陇县、千阳县的部分乡镇。
3、巴山中山保护区:包括镇坪、镇巴县全部和平利、岚皋、紫阳、南郑、宁强等县的南部乡镇。
4、关中九大灌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羊毛湾、桃曲坡、泾惠渠、洛惠渠、东雷抽黄、交口抽渭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重点预防保护区应以保护林草植被和水利水保设施为主,实行封禁管护和责任管理,严禁乱砍滥伐、陡坡开垦、毁坏耕地。
对已破坏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并予以处罚。
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局部水土流失,要制定规划,统一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为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密集的地区,以及在开发利用中易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
分别为:1、神府榆黑三角监督区:包括神木、府谷、榆林、横山等县(市)的煤田开发区。
2、陕北油气田开发监督区:包括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长、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县和延安市宝塔区的全部或部分乡镇。
3、渭北黑腰带监督区:包括韩城、合阳、澄城、白水、蒲城、耀县、彬县等县(市)和铜川市郊区的煤田开发区。
陕西富平
富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富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富平县人民政府富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富平县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调整完善的目的 (1)二、规划调整完善的任务 (1)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 (2)四、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则 (5)五、规划调整完善的范围 (6)六、规划期限 (6)第二章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7)第一节富平概况 (7)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8)第三节本轮规划中期评估 (10)第四节规划调整完善的新形势 (15)第三章规划调整完善目标 (18)第一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 (18)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 (19)第三节规划目标 (21)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3)第一节农用地 (23)第二节建设用地 (24)第三节其他土地 (26)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7)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27)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 (30)第三节生态用地布局 (38)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42)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42)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43)第三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4)第四节独立工矿区 (44)第五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5)第六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45)第七节林业用地区 (46)第八节牧业用地区 (47)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8)第一节允许建设区 (48)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 (48)第三节限制建设区 (49)第四节禁止建设区 (50)第八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51)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51)第二节节约集约用地规划 (52)第三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57 第四节土地整治规划 (57)第九章镇(办)主要用地调控 (60)第一节镇(办)土地利用方向 (60)第二节主要用地调控指标方案 (62)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63)第一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63)第二节水利建设项目 (63)第三节能源电力建设项目 (63)第四节风景旅游建设项目 (63)第五节其他建设项目 (6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5)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65)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行政体制 (66)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67)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68)第五节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监督规划实施 (69)第十二章附则 (70)附表1 富平县规划目标指标表 (71)附表2 富平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2)附表3 富平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调整表 (73)附表4 富平县分镇(办)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75)附表5 富平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77)附表6 富平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8)附表7 富平县各镇(办)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99)附表8 富平县各镇(办)基本农田调整情况表 (101)附表9 富平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表 (103)附表10 富平县建设用地管制区面积表 (104)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调整完善的目的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富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富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年)调整完善说明富平县人民政府富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年)调整完善说明富平县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调整完善概述1第一节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1第二节与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及“多规合一”工作衔接情况6第二章规划调整完善的方向与重点9第一节规划调整完善的目的9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主导方向的变化9第三节规划调整完善的重点内容13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25第一节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及分析25第二节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28第三节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和经验30第四章规划基础数据说明33第一节基础数据来源33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说明33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37第四节乡镇撤并38第五章规划调整完善主要内容的说明40第一节规划目标调整变化的说明40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模变化的说明42第三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的说明48第四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说明50第五节生态保护用地布局调整的说明55第六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说明56第七节土地用途分区调整说明58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1第一节规划方案与环境保护协调性分析61第二节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62第三节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66第七章规划协调、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情况69第一节规划协调69第二节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情况70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评价72第一节对规划指标调整的评价72第二节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评价72第三节对用途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评价72第四节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调整的评价73第五节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价73第九章规划图件编绘说明75第一节图件种类75第二节图件数学基础75第三节底图基础资料来源75第四节表示的方法75第五节图件内容及编制说明76第一章规划调整完善概述第一节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一、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一)是贯彻落实新政策新要求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陕政办发[2004]115号【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发布日期】2004.11.17【实施日期】2004.11.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115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已经省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认识《区划》在生态保护和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
同时,要将其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区域环境容量、制订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技术力量,根据《区划》内容,研究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要科学划定和保护区域内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结构,使区域内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区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措施到位,取得实效。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意义及指导原则 1.区划编制背景人类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可通过对气候等的调节为人类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为发展经济的各种生产活动又或多或少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环境的恶化则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稳定而适宜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曹村镇贾坡、红河、宝峰3村雨水集蓄供水工程报告
1 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富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东部,总面积1233km2,是关中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塬的过渡地带。
项目区位于富平县城北部曹村镇北5km处的沿山区,包括贾坡、红河、宝峰村三个行政村,地面高程650~830m,供水区南北长4.0km,东西宽5.0km,总供水面积20km2,2005年现状人口4196人。
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椒柿子等,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年。
目前,项目区群众生活用水主要饮用窖水,但因窖水在收集过程中常带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细菌,极不卫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另外,所收集到雨水维持时间短,其余时间要到距离5km外去拉水,且水费昂贵,严重制约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饮水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当地的用水条件的改善越来越迫切。
曹村镇贾坡、红河、宝峰三村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属以雨水作为水源,解决贾坡、红河、宝峰三村1107户、4196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1.2水资源条件、水文、地质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雨量533.2mm,50%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年蒸发量1012.7mm,无霜期23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500mm,多年平均风速2.4m/s。
项目区处在富平县北部沿山区,地形成明显的山前洪积扇地势,地形北高南底,表面覆盖有较薄的风化岩层,属于山坡半山坡地带,蓄水条件差,无重要地下水存在。
项目区属于陕北黄土台原南缘,山势较缓,由第三系红土和第四系黄土组成,南部山势较陡峭,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具有自重湿陷性,湿陷等级Ⅰ~Ⅲ级,湿陷厚度约为10~15m。
1.3工程任务和规模曹村镇贾坡、红河、宝峰三村雨水集蓄供水工程以分散式集雨水窖为供水水源,计划解决贾坡、红河、宝峰三村、1107户、4196人的用水困难问题,设计水平年为2015年,设计供水人口4428人。
农发陕甘宁项目检查报告编写提纲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梯田建设工程陕西省富平县金粟流域项目区项目检查报告一、项目基本情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西省富平县金粟流域项目区2010-2012年项目涉及老庙、美原、薛镇、峪岭四个乡(镇),15个行政村,总人口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万人。
包括赵老峪、大水峪、小水峪3条小流域,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7.66 km2,坡耕地面积为1909.05hm2,水土流失面积49.68km2,占总积的86.16%。
土壤侵蚀模数为 1980t/km2.a,年土壤侵蚀量11.42万t。
依据陕水规计发…2010‟439号《关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临渭区、富平县、潼关县、合阳县等四个项目区(2010-2012年)初步设计的批复》确定项目主要建设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 km2,其中:坡改梯1600hm2,植物护埂60km,栽植道路防护林72km,新打水窖45眼,新修生产道路36km。
治理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5亩以上、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50公斤以上、项目区内70%以上的坡耕地得到治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原来提高20%以上。
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121.68万元,其中:其中中央投资960万元;省级配套384万元;市级配套48万元,县级配套4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81.68万元。
富平县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根据渭水发…2011‟367号《关于下达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计划的通知》确定建设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86 km2,其中:坡改梯280.67hm2,植物护埂4 hm2,经果林5hm2,项目总投资为329.60万元,其中:其中中央投资180万元;省级配套79.2万元;市级配套3.3万元,县级配套7.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59.60万元。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情况成立县级项目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由财政、水利、审计部门组成。
富平县水务局为项目责任主体,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包括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监理、统筹管理、资金使用,年度计划、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有效性】有效【法规名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颁布部门】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日期】1999-02-27【实施日期】1999-02-27【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划定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并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为天然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在40%以上的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以及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分别为:1、黄龙山、桥山保护区:包括黄龙、黄陵、甘泉县全部及志丹、宜川、富县、宜君等县和延安市宝塔区的大部分乡镇。
2、秦岭及关山保护区:包括(1)秦岭北坡的眉县、周至、长安、户县、蓝田、潼关、华阴、华县等县(市)和西安市临潼区的部分乡镇;(2)地跨秦岭南、北坡的太白县的大部分乡镇;(3)秦岭南坡的凤县、留坝、佛坪、宁陕、柞水、洛南、勉县、石泉、安康等县(市)的部分乡镇;(4)关山地区的陇县、千阳县的部分乡镇。
3、巴山中山保护区:包括镇坪、镇巴县全部和平利、岚皋、紫阳、南郑、宁强等县的南部乡镇。
4、关中九大灌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羊毛湾、桃曲坡、泾惠渠、洛惠渠、东雷抽黄、交口抽渭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重点预防保护区应以保护林草植被和水利水保设施为主,实行封禁管护和责任管理,严禁乱砍滥伐、陡坡开垦、毁坏耕地。
对已破坏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并予以处罚。
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局部水土流失,要制定规划,统一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为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密集的地区,以及在开发利用中易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
分别为:1、神府榆黑三角监督区:包括神木、府谷、榆林、横山等县(市)的煤田开发区。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渭南市富平县三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渭南市富平县三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3.07•【字号】陕发改农经〔2013〕303号•【施行日期】2013.03.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渭南市富平县三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渭南市发展改革委:你委和市水务局《关于报送富平县三寨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报告》(渭发改字〔2012〕175号)收悉。
经研究,并征求省水利厅意见,现就渭南市富平县三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报告批复如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三寨项目区位于富平县城关镇和留固镇境内,涉及城关镇、留固镇的东上官、上官、皂角、山寨、河西等15个行政村,总人口21842人,其中农业人口18320人。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69.7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9.14km2,土壤侵蚀模数2130t/km2.a。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意实施富平县三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6km2。
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3.51km2,生态修复面积9.65km2。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基本农田166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05hm2,发展经果林464 hm2,种草116hm2,新建谷坊3座,水窖6眼,沟头防护2.6km,生产道路3km;设置封禁标牌3块,网围栏4.5km。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核定工程概算总投资807万元,建设资金由申请中央补助和你市自筹解决。
四、建设期限及效益工程建设期3年。
工程建成后,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治理,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各项措施总减蚀量达到86.56万吨,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38%,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5亩。
请据此批复抓紧落实建设资金,并组织实施。
陕西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划定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并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为天然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在40%以上的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以及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分别为:1、黄龙山、桥山保护区:包括黄龙、黄陵、甘泉县全部及志丹、宜川、富县、宜君等县和延安市宝塔区的大部分乡镇。
2、秦岭及关山保护区:包括(1)秦岭北坡的眉县、周至、长安、户县、蓝田、潼关、华阴、华县等县(市)和西安市临潼区的部分乡镇;(2)地跨秦岭南、北坡的太白县的大部分乡镇;(3)秦岭南坡的凤县、留坝、佛坪、宁陕、柞水、洛南、勉县、石泉、安康等县(市)的部分乡镇;(4)关山地区的陇县、千阳县的部分乡镇。
3、巴山中山保护区:包括镇坪、镇巴县全部和平利、岚皋、紫阳、南郑、宁强等县的南部乡镇。
4、关中九大灌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羊毛湾、桃曲坡、泾惠渠、洛惠渠、东雷抽黄、交口抽渭灌区列入保护区的基本农田。
重点预防保护区应以保护林草植被和水利水保设施为主,实行封禁管护和责任管理,严禁乱砍滥伐、陡坡开垦、毁坏耕地。
对已破坏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并予以处罚。
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局部水土流失,要制定规划,统一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为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密集的地区,以及在开发利用中易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
分别为:1、神府榆黑三角监督区:包括神木、府谷、榆林、横山等县(市)的煤田开发区。
2、陕北油气田开发监督区:包括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长、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县和延安市宝塔区的全部或部分乡镇。
3、渭北黑腰带监督区:包括韩城、合阳、澄城、白水、蒲城、耀县、彬县等县(市)和铜川市郊区的煤田开发区。
陕西省富平县水土保持简明区划
陕西省富平县水土保持简明区划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西连耀县、三原县,北依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
1.自然条件富平县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边缘,与渭河地堑北边缘的斜坡地带。
地质构造以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南段的成份为主,北西向富平县行政区划图断裂次之,受新华系干扰复合,地表大部为疏松沉积物枣黄土覆盖。
县北依乔山,乔山余脉伸入境内,山形自西向东起伏绵延;南临渭河平原,以百米上以陡壁高于渭河平原,突现出黄土高原形态;中部为400—700米广阔的黄土原区,原面较完整,西北高而东南低,中部起伏不平,受石川河、赵氏河、顺阳河、温泉河的切割形成原间洼地和川原相间地形。
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
1.1气候富平县位于渭南地区西北部,处于渭河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河沟川塬相间,起伏不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冷暖干旱明显,光热水资源基本同季,降水量不足且年际间变率大,有效降水日数少。
1.1.1 气温富平县夏季高温,冬季稍冷,四季干旱,冷、湿、暖分明。
平均温度13.1°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年日照2472小时,年无霜期225天光热资源丰富。
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
1.1.2 降水富平县年均降雨量533.3毫米,季节空间分布不均,7、8、9三月达282毫米,占总量的53%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冬季仅15.8毫米空间由北向南递减,北南差122.7毫米。
1.1.3气象灾害全县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连阴雨、霜冻、干热风、暴雨,是限制该县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主要气象因素,以多年出现的气象天数统计:干旱占78%,连阴雨占13%,大风占6%,干热风占2%,冰雹占0.6%,暴雨占0.3%,霜冻占0.2%。
渭南市富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及其思考
渭南市富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及其思考【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水作为一种高效的用水模式对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富平县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和展望。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对策0.概况富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东部,在省会西安市东北方向,距离66公里,其地理坐标东径108°57′-109°26′,北纬34°42′-35°06′,全县南北长47.65公里,东西宽34.45公里,东临蒲城,西连三原,北依耀县、铜川,南与渭南、阎良临潼相连,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是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
地貌类型主要有五种:北部山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塬区、洼地区、河流阶地区。
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高程在375.8~1439米之间。
县内水资源总量均为1.2立方米,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59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97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6,为全国的1/12。
富平县建置距今已有2440年,历史沉淀沉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国家领导人习仲勋的故乡,也是全国有名的柿子之乡、奶山羊基地。
近几年随着县政府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企业落户富平,县城区规模的不断壮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给出现不平衡,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性,是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是促进富平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解决我县水资源贫乏问题的根本出路。
1.建设成效2007年富平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之一,经过4年多的实践,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一些成效,初步完成了试点建设期间的工作任务。
富平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要意义的探讨
富平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要意义的探讨【摘要】通过对富平县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已建成项目的分析,表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富平县;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1.自然条件1.1地理位置富平县位于关中中部偏北的渭北高原上,地处石川河与北山之间。
南北长47.65公里,东西宽34.45公里,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中部隆起,依次呈现四种地貌类型:黄土台塬、河谷川地、黄土阶地、低山丘陵沟壑,构成全县山、川、塬交汇的地貌特点。
海拔高程380-1420.7米,相对高差1040米。
全县辖24个乡镇,337个行政村,总人口78.6万人。
土地面积1233Km2,耕地面积7.33万hm2。
易发山洪泥石流沟道121条。
1.2地质地貌富平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边缘,与渭河地堑北边缘的斜坡地带。
下伏基岩是由奥陶纪石灰岩组成,经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亚运动,地台不断上升,地堑断裂下降,断层发育,形成目前的地貌轮廓。
北部山区在下伏奥陶纪石灰岩的基础上,覆盖了很厚的第四纪黄土,形成了西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新构造运动中,大面积垂直上长活动,构造断裂,从而加剧了流失的侵蚀,造成了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基岩出露的地貌特征,使黄土高原变为目前的梁峁状丘陵沟壑。
1.3水文气象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降雨量643mm,最大年降雨量715.8mm,最小年降雨量360.4mm,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水60.3%。
10年一遇3-6小时暴雨量57mm,20年一遇3-6小时暴雨量63mm。
局部降雨历时短、强度大、不均匀,洪水特征是暴涨暴落、含沙量大、破坏力强,年径流量98万m3。
1.4土壤和植被土壤以黄土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前阶地、洪积扇前缘。
在原生或次生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土层深厚,土体疏松多孔,质地为中壤,抗蚀能力差。
植被以农业栽培植被为主,天然林草植被分布较少。
风景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持方案
年编号11-Sb-002*** ***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送审稿)建设单位: ******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编制单位: ***市水土保持工作站2011年5月批准:目录1 综合说明 ................................................................................................. - 1 -1.1 方案编制缘由.......................................................................................................................... - 1 -1.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 2 -1.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 4 -1.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 5 -1.4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 5 -1.5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5 -1.6水土保持监测........................................................................................................................... - 6 -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6 -1.8结论及建议............................................................................................................................... - 6 -2 方案编制总则 ......................................................................................... - 9 -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 9 -2.2编制依据................................................................................................................................... - 9 -2.3 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 - 12 -2.4指导思想................................................................................................................................. - 14 -2.5.编制原则................................................................................................................................. - 14 -2.6设计深度和方案设计水平年................................................................................................. - 15 -3 项目概况 ................................................................................................. - 16 -3.1项目地理位置及交通............................................................................................................. - 16 -3.2项目规模及特性..................................................................................................................... - 16 -3.3项目组成及布局..................................................................................................................... - 17 -3.4工程占地................................................................................................................................. - 18 -3.6土石方平衡及流向................................................................................................................. - 19 -3.7施工组织及材料供应............................................................................................................. - 21 -4 项目区概况 ............................................................................................. - 24 -4.1 自然概况................................................................................................................................ - 24 -4.2社会经济概况......................................................................................................................... - 27 -4.3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 28 -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 - 32 -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 - 32 -5.2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 - 32 -5.3土石方平衡分析..................................................................................................................... - 33 -5.4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与评价................................................................................................. - 33 -5.5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分析与评价............................................................. - 34 -5.6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 -5.7结论性意见............................................................................................................................. - 37 -6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 ............................................................. - 39 -6.1防治责任范围......................................................................................................................... - 39 -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 41 -7 水土流失预测 ......................................................................................... - 43 -7.1 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 - 43 -7.2 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划分............................................................................................ - 43 -7.3预测内容及方法..................................................................................................................... - 44 -7.4 预测结果................................................................................................................................ - 47 -7.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与评价......................................................................................... - 52 -7.6 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 - 52 -8防治目标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 ...................................................... - 54 -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 54 -8.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 56 -8.4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 58 -8.5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 67 -8.6方案实施进度......................................................................................................................... - 68 -9 水土保持监测 ......................................................................................... - 70 -9.1监测目的和意义..................................................................................................................... - 70 -9.2监测原则................................................................................................................................. - 71 -9.3监测基本要求......................................................................................................................... - 71 -9.4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和重点监测区域划分......................................................................... - 73 -9.5监测程序、内容与方法......................................................................................................... - 73 -9.6监测时段、频次..................................................................................................................... - 78 -9.7监测点位布设......................................................................................................................... - 79 -9.8监测设施设备及费用............................................................................................................. - 79 -9.9监测成果................................................................................................................................. - 80 -9.10监测机构与监测制度........................................................................................................... - 81 -10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 82 -10.1编制原则、依据................................................................................................................... - 82 -10.2基础单价编制....................................................................................................................... - 83 -10.3工程单价编制....................................................................................................................... - 83 -10.4水土保持工程估算编制....................................................................................................... - 84 -10.5预备费................................................................................................................................... - 85 -10.6水土流失补偿费................................................................................................................... - 85 -10.7投资估算............................................................................................................................... - 85 -10.8效益分析............................................................................................................................... - 86 -10.9防治效果分析....................................................................................................................... - 87 -11 实施方案的保证措施 ........................................................................... - 89 -11.1组织领导措施....................................................................................................................... - 89 -11.2后续设计............................................................................................................................... - 89 -11.3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 - 89 -11.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 - 90 -11.5水土保持监测....................................................................................................................... - 90 -11.6施工管理............................................................................................................................... - 90 -11.7监督管理措施....................................................................................................................... - 91 -11.8竣工验收............................................................................................................................... - 91 -11.9水土保持资金来源和管理................................................................................................... - 91 -11.10 公众参与............................................................................................................................ - 91 -12 结论和建议 ......................................................................................... - 92 -12.1结论....................................................................................................................................... - 92 -12.2建议....................................................................................................................................... - 93 -附件:附件一:投资估算附表附件二:附图项目区地形项目区植被图1 综合说明1.1 方案编制缘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地势高峻,环境清雅,***道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隋唐。
《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
《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游,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有效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区划至关重要。
一、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陕西省南北狭长,跨越多个气候带。
北部为陕北高原,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相对较少,风沙较大。
中部是关中平原,气候较为温和,降水适中。
南部为秦巴山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地形起伏较大。
全省地形复杂,从北到南依次有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山脉、汉中盆地和大巴山区等。
土壤类型多样,包括黄土、褐土、棕壤等。
植被分布也因气候和地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陕北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关中平原多为农田植被,陕南山区则以森林植被为主。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特点陕西省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陕北地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上黄土本身的疏松特性和降水集中等因素,导致大量的土壤被侵蚀。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蚀和风蚀并存,沟壑纵横,土地贫瘠。
坡面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对黄河下游的生态和防洪造成了巨大压力。
关中平原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活动对土地的扰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陕南秦巴山区,虽然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由于地形陡峭,降水丰富,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造成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水土保持区划应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区域相似性和区域差异性等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
以地貌类型作为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因为地貌决定了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和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
在二级区划中,重点考虑土壤类型、植被状况和水土流失强度等因素。
三级区划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
四、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的具体划分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将陕西省划分为以下几个水土保持分区:1、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这一区域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的大部分地区。
富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富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1.自然概况及水资源状况富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渭南市西北角,地处北纬34°4’-35°06’,东经108°57’-109°26’,东临蒲城,西连三原,北依耀县、铜川,南与渭南、阎良、临潼相邻,南北长47.65公里,东西宽34.35公里,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
是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高度在375.8-1439米之间,由北向南主要分为北部乔山余脉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高原区、河流洼地区4个地貌单元,境内有顺阳河、石川河、赵氏河、温泉河等4条河流。
2.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经过十一五的调查估算,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1373.93万立方米,地下水9256.05万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水量为241.82万立方米,井灌回归量为967.76万立方米,开采量为8775.3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资源150.54立方米,亩均102.46立方米。
客水可利用量为13943.43万立方米,总计资源可利用量为22709.79万立方米,深层岩溶水可采量为3650万立方米。
富平县各级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水利事业,县内建有贺兰、三寨、红星、尚书等十座水库,总库容207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37万立方米,均为病险水库,年实际蓄水量不足600立方米。
3.主要问题3.1水资源短缺富平县属严重缺水地区,当地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2,约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0。
亩均水资源只有102.46m3,大大低于1870m3的全国亩均水平。
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县城、南社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已经形成多个降落漏斗,地下水位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3.2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用水通过排污渠、排污和沿途渗漏等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构成了对地下水质的严重威胁。
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及防治布局研
!"#$%&'(")*+,,-,.第.-期,-,.年.-月陕西水利/01123451(*+6*7"8+'*7文章编号:1673-9000(2021)10-0164-03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及防治布局研究娄现勇1,洪传勋1,李芳2,焦斌1(1.陕西环保集团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2.渭南市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
为了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以渭南市为例,在充分吸收原有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查阅资料、现场踏勘、专家讨论等方法,结合渭南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与防治情况等,提出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原则、依据、区划方案,以期为渭南市未来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区划成果;防治布局[中图分类号]S 157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21-01-11[作者简介]娄现勇(1989-),男,山东莘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及工程设计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土保持工作也逐渐被纳入政府工作考核9.:。
水土保持区划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指南,工作十分重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渭南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年编制了渭南市水土保持专项区划,该区划结合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比较符合当时的水土保持形势。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年)》的实施,原有区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渭南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
因此,为了科学预防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的重新划分已十分必要。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TOP2
富平县荆山塬北坡绿化提升综合 陕西图垒建筑工程 治理工程施工Ⅰ标项中标结果公 有限公司 示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331.3 331.3
2023-07-13 2023-07-18
(4)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2)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3 日 生成
4/13
目标单位: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
报告时间:
2023-08-23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649.0 346.6 294.5
2022-10-13 2023-07-28 2023-07-28
(2)防洪除涝设施管理(4)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TOP2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 富平县 2023 年度大中型水库移 民后期扶持项目中标(成交)结 果公告
陕西鑫卓铭建设工 程有限公司
525.0 272.2 262.2 138.1
2023-06-17 2023-02-28 2023-06-17 2023-02-28
(3)绿化管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富平县水土保持简明区划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西连耀县、三原县,北依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
1.自然条件富平县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边缘,与渭河地堑北边缘的斜坡地带。
地质构造以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南段的成份为主,北西向富平县行政区划图断裂次之,受新华系干扰复合,地表大部为疏松沉积物枣黄土覆盖。
县北依乔山,乔山余脉伸入境内,山形自西向东起伏绵延;南临渭河平原,以百米上以陡壁高于渭河平原,突现出黄土高原形态;中部为400—700米广阔的黄土原区,原面较完整,西北高而东南低,中部起伏不平,受石川河、赵氏河、顺阳河、温泉河的切割形成原间洼地和川原相间地形。
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
1.1气候富平县位于渭南地区西北部,处于渭河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河沟川塬相间,起伏不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冷暖干旱明显,光热水资源基本同季,降水量不足且年际间变率大,有效降水日数少。
1.1.1 气温富平县夏季高温,冬季稍冷,四季干旱,冷、湿、暖分明。
平均温度13.1°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年日照2472小时,年无霜期225天光热资源丰富。
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
1.1.2 降水富平县年均降雨量533.3毫米,季节空间分布不均,7、8、9三月达282毫米,占总量的53%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冬季仅15.8毫米空间由北向南递减,北南差122.7毫米。
1.1.3气象灾害全县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连阴雨、霜冻、干热风、暴雨,是限制该县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主要气象因素,以多年出现的气象天数统计:干旱占78%,连阴雨占13%,大风占6%,干热风占2%,冰雹占0.6%,暴雨占0.3%,霜冻占0.2%。
1.2水资源1.2.1水系富平县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渭河一级支流石川河是唯一的过境河流,仅夏、秋两季有短暂洪水过境,石川河的三条支流温泉河、赵氏河、顺阳河也都是洪水季节有水。
1.2.1水资源全县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开采超量,客水可供量有限。
地表水主要是北部地区自产迳流,多年平均2359.7万立米,可利用量1006万立米。
自产径流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瘠。
地下水广泛分布在川原地区,以石川河阶地最好,山区沿山区最少,多年平均水量9259.05万立米,利用率139%,形成超采。
客水可供量每年约7500万立米,利用率100%。
1.3植被全县大地植被分为农作物和林草植被,呈现农作物植被为主,林草次之的状况。
农作物植被四季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多年平均在90平方公里左右,以小麦、玉米、油料、蔬菜、薯类为主。
林草植被较稳定,年内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全县林草面积较小,其中有林地2711.17公顷,牧草地14132.41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沟壑区。
有林地中,用材以刺槐、侧柏为主,经济林以苹果、柿子、花椒为主,灌木以橡树、荆条、酸枣等为主。
牧草主要是白羊草、莎草、黄蒿等。
林草资源是我县林牧业发展的基础,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巨大的作用。
1.4土壤1.4.1 土壤类型全县土壤类型有淤土,土、黄土性土、褐土、红土、沼泽土、潮土、盐土、草甸土等9个土类。
土壤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褐土、红土、黄土性土、淤土、土、潮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
全县土壤以淤土、土、黄土性土、褐土、红土为主,占总土地面积98%以上,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土壤。
1.4.2土地资源根据县土地局土地详细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39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6.7%;园地819.58公顷,占土地的总面积0.66%;林地271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2%;牧草地141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4%;城镇及村庄、工矿用地15172.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2%;交通用地286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水域2118.01公顷,占土地面积 1. 7%;未利用地4047.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
2.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富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亿元,2011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1.84亿元,同比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73.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157元,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66元,同比增长20%。
目前,县城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8万人增长到12万,全县城镇化水平由18%提高至26.1%。
按照国家级示范镇和关中百镇建设标准,先后投入16亿元,加大庄里镇和淡村、美原、流曲等重点镇建设改造力度,面貌焕然一新。
2005年以来,全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亿多元,累计改建县乡公路265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1514公里,在渭南市率先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
十一五”以来,累计争取中省各类政策性项目资金18.5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26个,到位资金62亿元,引进上亿元项目28个。
初步建成了庄里工业园、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美原老庙花炮产业集中区及宫里石刻文化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大型项目落户园区,形成了以新型建材、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格局。
累计淘汰小水泥、小造纸等落后产能109万吨,工业结构趋于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县柿子、苹果、设施瓜菜总面积分别达到11万亩、25万亩和12.7万亩,奶牛、奶山羊分别存栏1.8万头和31.8万只。
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十佳县和中国早中熟苹果之乡,富平柿饼和流曲琼锅糖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短道启动、快速推进,带动全县瓜菜业快速发展。
创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户,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
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2005年以来平均增长达18.07%。
3.水土流失3.1 水土流失现状富平县处于黄土台塬沟壑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必然性。
沟谷深切,陡坡多,植被覆盖度小,每遇暴雨易产生径流,且汇流快,水势猛,洪水冲刷和挟沙能力强,若遇沟谷崩塌、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堆积物,极易形成破坏性很强的高含沙水流。
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也呈增长趋势。
主要是开垦荒坡、砍伐林木、过度放牧,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增多,开矿、建厂、修路、挖砂、采石等,损毁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地貌植被,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以及封育保护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水保法》颁布实施后,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的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
3.2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富平县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以及破坏和搬运地面土石物质的营力,可将县内的水土流失划分为水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等。
(1)水蚀:富平县以水蚀为主,水蚀的主要类型有雨滴溅蚀、面蚀和沟蚀;(2)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有崩塌、泻流、滑坡等几种类型。
富平地处渭北高原沟深坡陡,黄土内聚力小,且有垂直节理,沟坡易产生侵蚀。
(3)泥石流:富平县北依北山,是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光山秃岭,坡陡沟深,加上近些年来毁山开矿,泥石流频频发生。
3.3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富平县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74.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9%。
数十年来,流失区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曾先后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从五十年代开始,初步治理水土流失496km2,治理程度51%,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1)治理进度与治理任务的矛盾。
水保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由于其投资大,收益周期长,回报小,愈来愈不被农民重视,这些年,水保综合治理也只能靠水保主管部门依靠国家争取来的水保重点建设项目来完成,甚至出现了给农户自己修田造地,还要付劳务费的现象。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经常出现任务难完成,措施不达标、治理重返率高的现象,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发挥受到影响。
(2)治理与破坏的矛盾。
开发建设项目的陆续上马,厂矿、企业规模的扩大,城乡道路的建设改造、蜂拥而起的楼市开发等等,由于缺少必要的水保方案,没有很好的执行“三同时”制度,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造成了大规模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毁坏了治理成果,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大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
(3)城市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矛盾。
城镇化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农村发展的重点,城市水土保持已作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城市面积的扩展、基建项目的增加、道路的开挖整修,旧城的改造和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等城市建设项目都将造成极其明显和剧烈的人为水土流失,如不及时防治,必然对城市市容市貌和城市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4.水土保持区划4.1 区划原则(1)相似性原则。
水土保持区划侧重水土保持功能和经济发展方向相似,分区应做到区内差异性最小,区间则差异性最大;(2)主导因子和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各个方面,抓住主导因子,进行区划;(3)综合性原则。
即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4)各区的地域必须连片;(5)水土保持区划应尽量保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区划界限以自然和社会经济主导因素的界线为主,但当区划界线与行政区划线接近时,可以采用行政区界线,以利于统计区划数字,应用区划成果。
4.2 区划依据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是由它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此次区划主要依据下列内容。
(1)根据土壤侵蚀类型(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和主要气候特征为指标;(2)以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和地面组成物质(如黄士、红土、裸岩、沙漠、戈壁等)为指标;(3)以降水特性和植被类型为指标;(4)以土壤侵蚀的地域差异性和土地利用方向为指标;(5)尽量利用分水线、等雨线、等高线、天然植被分界线划区,适当照顾行政区界和流域界线。
4.3 区域的划分根据上述原则、依据和指标,把富平县分为4个分区(如下图所示),分别是:①北山丘陵沟壑区、②山前洪积扇区、③黄土台塬区、④川道区。
①北山丘陵沟壑区:“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光山秃岭,坡陡沟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治理区②山前洪积扇区:地表覆盖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主要为冲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