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准备根据教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课堂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用程序框图如何表示?顺序结构,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条件结构,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根据不同的流向执行不同的步骤.2.在“n为质数的程序框图”中,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否则,返回第三步.我们成为循环结构.二、推进新课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为循环体.循环结构可以用程序框图表示为:这个循环结构有如下特征: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因此,这种循环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除直到型循环结构外,还有当型循环结构,它有如下特征: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它可以用程序框图示为:循环结构中是否有条件结构?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三、例题讲解例6 设计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程序框图.算法分析:通常我们按下列过程计算1+2+3+…+100的值.第1步: 0+1=1第2步: 1+2=3第3步: 3+3=6第4步: 6+4=10… …第100步: 4950+100=5050显然,这个过程中包含重复操作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表示.第i -1步的结果+i=第i 步的结果s=s+i i=1.2.3. ….100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第二步:若i ≤100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输出s ,结束算法.第三步:s=s+i ..第四步:i=i+1,返回第二步.上述程序框图用的是当型循环结构,如果用直到型循环结构表示,则程序框图为什么?思考:如何用自然语言表述图1.1-15的算法?改进这一算法,表示输出1,1+2,1+2+3,…,1+2+3+…+(1-n )+n )(+∈N n 的过程.例7.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结构,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循环结构必然包含条件结构,所以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算法的基本结构,无论怎样复杂的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这三种结构来表达.(一)当型(while型).当型循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不满足时则停止.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二)直到型(until型).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之后,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体,满足时则停止.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当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直到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对同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选择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六、作业布置课本P20习题1.1 A组2.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循环结构》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d=i的赋值得出S=S+i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鉴于本节课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问题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欲望,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循环结构》效果分析1、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必修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必修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循环结构For----Next所展开的。
本课内容设计程序的分析,以及讨论程序执行结果。
本节是第一课时,重在深刻理解for循环结构语句的执行过程并掌握其常见格式,应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很多是第一次接触循环结构程序,再加上这节课涉及的循环语句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宜比较自然地引入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并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For-Next语句,尽可能使用流程图与程序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循环的概念,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常见格式和作用;(2)理解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几个步骤,了解各种条件缺省时循环的执行情况;(3)学会分析问题,并能编写较为简单的程序。
(4)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上机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对照,体会循环语句的特点和优越性;(2)通过qb窗口的运行程序,理解循环控制变量初值、终值、步长与循环次数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2)通过逐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3)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Q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算法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反思:所教学生中,只有小部分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程序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必修3》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条件结构的嵌套,但对嵌套循环(循环体内部还有循环语句的循环叫做嵌套循环,又叫多层循环或多重循环)则不做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for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for语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三节《程序的基本结构》中的内容。
前两个环节是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本环节内容难度增加,涉及到循环结构的基本流程图和循环语句的使用。
属于本册知识最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程序三种结构和编程语句的魅力,为今后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和第四章《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结构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学习代码的编写。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
对编程环境和基本思想有了足够的认识。
本节内容难度增大,也打破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探究,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理解、体验和接受,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3)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我们再来看其执行过程:1、演示练习2的执行过程,给出循环变量i、累加变量s的变化,并画出其流程图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循环变量的等于终值时,还执不执行循环体。
2、阅读(调试)程序,完成以下问题S=0for i =1 to 10 step 2s=s+iNext iprint s问题1、该程序的功能是:问题2、程序运行后,s的值为:问题3、程序运行后,i的值为:问题4、循环次数为:问题5、退出循环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观看实例1的执行过程,并注意i、s的变化学生积极思考和教师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对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通过与同学讨论完成任务让学生对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分析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加深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合作探究找出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通过教师对常见错误的分析,加深对for循环语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循环变量的另一个作用:参与程序运算课堂小结ppt播放本节知识点:循环结构,for语句格式,for循环变量作用反馈课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结构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学习代码的编写。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三、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2.学生反馈分析3.教学改进措施四、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循环结构作为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将对循环结构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编写高效、合理的循环结构程序的能力。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结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重点讲解for 循环、while循环和do-while循环的语法、执行过程及注意事项。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结合实际编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
4.教学过程(1)讲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3)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编写循环结构程序;(4)分组合作,互相点评和修改程序,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和课后反馈,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掌握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并在实际编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反馈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他们对循环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于循环结构的语法和执行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3.教学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循环结构语法的讲解,并通过更多实践案例加深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习惯,提高编程效率。
【总结与展望】本次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
高中信息技术_2.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理解For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过程;能够分析简单的For循环语句功能,并尝试编写、运行简单的For循环语句;了解Do while循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出需要循环控制的语句,以及模拟执行For 循环语句,得出For循环的格式;通过补全代码,上机实习强化对循环控制格式的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计算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For循环语句的控制结构和执行过程,难点是累加变量、循环变量、步长等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上半学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
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好,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感到有些神秘。
由于没有程序的思维,编写完整的代码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因此,将程序的控制结构讲解给他们,然后给他们一段不完整的代码上机练习,让他们通过补全代码,体会程序的思维方法;通过运行代码,体会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从而可以建立计算思维。
【媒体选择】在多媒体机房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中的教师演示功能讲解,学生演示功能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文件分发功能分发电子版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提问:程序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生: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简单回顾顺序结构、选择结构。
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循环结构二、引入课题:展示希望工程的资料:“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公益事业。
是一项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伟大工程。
问:愿不愿意为希望工程捐点款?生:愿意。
问题探究一:假如你从今年开始,第一个月为“希望工程”存入1元钱,第二个月存入2元,第三个月存入3元…依次类推,两年时间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习:一个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循环结构”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容“ 循环结构 ” 的公 开课 , 把握新 教材 、 在 引导
学生 自主探究 等方 面 , 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
一
、创设
课始 , P T 打出学生 运动会 长跑 比赛 用 P 的照片 , 与学生一起 回忆长 跑 的经 历 : 在学 校 1 0 0 长 跑测 试 中 , 每 跑 1圈 (0 00 米 你 4 0米 ) , 就会想 , 否 跑完 了全程 ?如果 没 有跑 完 全 是 程, 那么又会想 , 需要跑 多少 圈?离终点 还 还
一
出示练 习题 : 出求 1 ×3 ×5的 写 ×2 ×4
一
个 算法 , 画出流程图 。 并 在本章第 一 节“ 法” 曾 出现过 这样 算 中, 个例题 : 出求 1 +3 +5的一 个算 写 +2 +4
法。教材 中介绍 了两 种算 法 , 一种是 逐 一相
个算法流程图中 , 重复执行着 同一个操 作 : 都
现 : 两种循 环结构 , 个是 先判 断再 执 行 , 这 一
P T上的照片 是学 生 自己拍 的 , 片里 P 照
的人是本班学生 , 一下就 吸引 了学 生的眼球 。
再加上每个 学生 都有 过长 跑 的经历 , 以万米 长跑作 为引 例 , 常贴 近他 们 的生活 。如 此 非
开 门见 山, 既降低 了学 习的坡度 , 也避 免 了在 问题解决 的入 门阶段浪费时间 。 由于对长 跑都 有感 性 的认识 , 生轻 松 学 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 , 而且 在分析过程 中 , 出现 了两种不 同的思路 : 种是 起跑 后马 上判 断 一 有没有跑完 , 另一 种则 是跑 了一圈再 开 始判 断有没有 跑完 。两种 思路 的展 示 , 接 下来 为 的两种循环结构做好了铺垫 。
高中信息技术_For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前面一个多月的算法学习,基本掌握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为循环语句的学习打了一定基础,但是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对初学者来讲非常抽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关键,所以学习有些难度,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FOR循环语句,理论性较强,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用了几个装有液体的小杯子去代表数字,由它们相加的过程来讲解数字的相加程序是如何运行的,学生基本能明白。
然后通过流程图来认识FOR语句的结构,让其真正懂得FOR语句的实际内涵。
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对FOR语句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一些知识点薄弱色学生,可以根据“照猫画虎”地修改程序语言。
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应给与更多的关注。
教材分析程序设计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循环结构是其中的一种设计结构,其作用是使一段程序反复执行。
For循环语句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则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为实现独立编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小组竞赛】请同学们填写程序,并上机运行。
1组计算1到100之间的偶数和,2组计算1到100之间的奇数和Dim i as integer ’定义变量i为数字1到100Dim s as integer ’变量s为总和s = ’给变量s赋值For i = to step ’循环变量i的初值和终值以及步长s = ’循环体语句Next i ’下一个循环变量iPrint s ’输出总和s【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程序,回答以下问题,并上机验证Dim i as integerDim s as integers = 1For i = 1 to 5 step 1s = s * iNext jPrint s1、该程序能成功运行吗?如果成功运行其执行的功能是什么?2、如果把程序中的step 1改成step -1,应该如何修改程序?3、如果程序中缺少s=1,最终s的值是多少?【提升训练】第一天存1角钱,第二天存2角钱,第三天存3角钱,第四天存4角钱……,1、计算30天一共能存多少钱?2、每个月都按30天,计算一年能存多少钱?(请尝试使用双重循环完成)Dim s As integerS = 0For i = ToNext iPrint整节课上下来感觉还算流畅,自认为在讲授数字累加的过程时学生大多能听明白并且分析出了循环体语句。
《循环结构》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的教学反思程序框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能较直观,明确地表示动态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步骤。
算法的结构包括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循环结构是算法结构中最复杂的一种。
一、设计循环结构。
只要能正确地表示算法,都属于正确的程序框图。
设计循环结构,关键是要理解循环的形成与控制。
数学课本从循环的形成与控制不同来划分,循环结构可分为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的定义: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这种循环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而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像这样的循环结构称为当型循环结构。
简而言之,直到型循环结构是:先循环,再判断,“是”结束;当型循环结构是:先判断,再循环,“否”结束。
《必修3》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下面两种程序框图:框图(1)和框图(2),以及对应的两种程序:程序(1)和程序(2)在此,有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两种类型,在学生的练习及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两种循环结构:先判断,再循环,“是”结束;先循环,再判断,“否”结束。
用框图表示就是如下两种形式:它们不属于二种循环结构中的任何一种,但我认为:虽然不是直到型循环和当型循环,但也能正確地表示算法。
凡是正确的表示算法的框图,都应属于正确的程序框图。
如上例《必修3》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框图(3),(4)所示。
它们同样可以解决“计算1+2+…+100的值”的问题,因而它们都是正确的程序框图。
书本之所以未能涉及,是因为用第三节的循环语句中的两种语句都不能把它表达出来而已。
二、计数变量i在循环结构中的位置不同,输出的结果中如果有i,输出结果也不同。
例如画出求使1+2+3+4+…+n>100成立的最小自然数n的程序框图。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没有用教材提供的例子,而用教师自己设计的例子——“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程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较好,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教材处理恰当。
通过分析程序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的思考题设计得当,既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几点不足:1、因为条件限制,本应上机实践的部分没有,只能理论分析,好在之前的顺序、选择结构都上机体验过,学生们对代码的理解和运行环境的熟悉都较好。
本节课单纯理论解,上机实践做为下一节探究内容。
2、由于代码修改时没有用恰当的数值,所以同学们在总结程序循环次数时有误区,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3、因为时间限制,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学生刚接触For-next循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地方本应学生自己探究的地方,我引导学生急于得出了结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情分析: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而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并对VB运行环境较熟悉的基础上讲解的;首先从“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两个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最初体验是这样的问题很难,我用了较简单的“希望工程捐款”问题讲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之后循序渐进的探究实质问题,得出For-next循环的适用范围和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解决前面两个问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收获满满。
§2.3.3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for-next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2、掌握for-next循环4个规律并会巧妙运用过程与方法:能用for-next循环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程序代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比较程序设计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for-next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FORNEXT循环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FOR/NEXT循环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
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有相关的VB基础知识,对顺序结构程序和分支结构程序有关语句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内容复习加强巩固的同时,指出它在顺序执行、选择执行程序中有一定的优势,但要将某项任务转化为重复多次去执行某一项操作时,它就有一定的困难,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和办法,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而且他们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些算法的知识也已接触过一些程序案例,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
(2)FOR—NEXT循环这节课涉及的循环语句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对这个方面的内容兴趣不大,有畏难情绪;外加非高考科目从而引起学生普遍对这门课不重视,使用传统“灌水”式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宜比较自然地引入循环语句的功能、格式以及使用方法。
用学生身边的,较简单的例子来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尤为重要。
效果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了分析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气氛活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较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中间对于问题的提出,解决后及时地给学生演示程序的运行来进行验证,有助于学生理解。
不足之处:在仿编写环节中原本意是采取分层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课堂掌握情况选择相应层次完成实践活动,达到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各有所获,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但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来。
另外语速稍快,感觉课下还得细细琢磨基本功。
有些程序段在机房进行可能学习效果更好。
附程序段一:程序段二:Print "*" for i=1 to 3 step 1Print "*" Print "*"Print "*" next i程序段三:Print Tab(40); "打印1000个*,每行100个,共10行!"For i = 1 To 10Print Tab(40);Print "第"; i; "行";Print Tab(40);For j = 1 To 100Print "*";Next jNext i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和地位:程序设计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循环结构是其中的一种设计结构,其作用是使一段程序反复执行。
高中信息技术_for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学时数: 45分钟(机房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应用实例,使学生逐渐掌握运用For语句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信息意识);(2)通过讲练结合,互相学习合作,不断优化算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3)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应用,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信息社会责任);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为V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学生在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及其执行过程之后,才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因此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编写简单程序。
3、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虽然在高一数学课中对流程图、算法等稍有接触,但并未深入。
学生对于算法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即便给一个比较容易解的问题,让学生用计算机算法描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过本期前几周的学习,学生对VB语言的格式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的一定的兴趣。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流程图、VB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及两种语句:赋值语句和选择语句,基本掌握了VB的编程环境。
三、教学过程、用For循环语句给出上面问题的程序代码自主探究For循环注意事项1、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典型问题2、归纳总结结论1:当步长为1时,Step 1可以省略;省略Step时表示步长为1结论2:步长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当初值小于终值时,步长为正;当初值大于终值时,步长为负结论3:For、Next后面的循环变量是同一个参考学案程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总结For循环注意事项1、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感受For循环编程的使用2、小组合作解疑,共同提高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1、For i = 1 To 5 Step 1Print i;Next i2、牛刀小试S= 0For i = 4 to 9 step 2S = S + 5Next i该程序执行后,s的值为:。
高中信息技术_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应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
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教材通过“超级水稻种植试验的统计分析”、“陈婷植树”、“乘法表”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分析程序,介绍了VB 语言的FOR循环语句和Do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二、设计思想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展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置,突出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对比和实践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理解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循环语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初步掌握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教学难点: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⒈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系统、VB6.0、课件。
七、教学过程33 2. 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DO循环执行过程板书引导分析讲观察思考理解思考学会明确学习教授新课:二、循环结构应用举例例1:S=1-1/2^2+1/3^2-1/4^2+……+1/99^2试编写程序求S的值分析问题:此问题是一个有限数列求和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_运用循环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用for循环结构求解问题》教学简案一、教材依据《数据与计算》(广东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的第四节《运用循环界都描述问题求解过程》——for循环的应用。
二、设计思想这节课主要给学生介绍了for循环的格式,列表的三种方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了python的海龟画图模块,从简单的图形绘制引出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通过对图形的转换,增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一定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具有挑战的任务。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python操作能力,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1.掌握for循环,range()函数的使用方法。
2.通过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3.在绘制多边形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循环结构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五、教学重点for循环的格式和range()函数的使用方法五、教学难点range()函数的使用。
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通过用python程序演示小猪佩奇,万花筒,橡皮筋球体的画法过程,引入正方形的代码。
import turtlet=turtle.Pen()t.forward(50)t.left(90)t.forward(50)t.left(90)t.forward(50)t.left(90)t.forward(50)t.left(90)通过正方形代码的分析,引入计数循环——for循环。
【二】知识链接:【三】任务一:根据for循环的描述,将之前重复的程序改成简单的for循环语句。
【四】任务二:绘制圆:操作提示:转角为外角角度,即360 / n度【五】任务三:绘制六个圆【六】课堂小结:课堂外知识链接:海龟画图常用函数在画布上,默认有一个坐标原点为画布中心的坐标轴,坐标原点上有一只面朝x轴正方向小乌龟。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目活动-“VB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项目主题《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VB程序基本结构循环结构”二、目标要求1、学会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VB程序结构;2、自主探究,学会使用for…next语句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解决“心中有数”游戏问题,并分享收获。
三、教学实施项目式教学,先练后讲,先学后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四、项目学习:自主实践探究新知自主实践探究新知活动1:用已学VB语句,单击窗体打印输出1个“*”。
如图所示:提示:1、双击窗体Form,弹出代码窗口,用输出语句“print”实现。
2、在代码窗口中选择“Form”,单击事件click,然后输入语句代码。
3点击运行命令:活动2:单击VB窗体打印输出5个竖行的“*”。
如图所示:提示:输出 5 个竖行的 * 号,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如何完成?(英文状态下双引号)提示:”五条语句Print“*”。
活动3:单击窗体打印输出30个竖行“*”的程序代码?(桌面素材文件夹:观看自主学习微视频)思考:用30条print 语句吗?如果打印100个呢?像这种需要重复执行某条语句的结构,属于VB哪种结构呢?循环结构定义:需要重复执行某条语句的结构。
常用的语句语法格式:For…next 语句格式如下:For 循环变量 =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值]<循环语句块>Next [循环变量]在代码窗口中输入30条print语句?重复做同样的事,探究实践其他程序结构?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认识循环结构,及其常用的语句。
代码提示:Dim I as integer ‘先定义变量For I=1 to 30Print ”*”Next注意在此区域输入代码。
英文状态输入。
中期评价检测,问卷星测试。
方法打开桌面素材文件夹,记事本文件“问卷星网址”,复制;然后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粘贴网址(https://ks.wjx.top/jq/35335318.aspx),开始填写问卷,并提交。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回顾教学环节执行:本课有“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总结”五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统计捐款金额,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质疑已有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在疏理中提炼、内化知识,在应用中延伸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中探求,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分析、推理,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学生活动实施: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在质疑原有解题方式的基础上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探讨,不断地寻找、总结规律,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学生用循环思想描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整理、重现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回顾、主动疏理及内化。
三是应用延伸环节,从生活中找实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四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顾总结的环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互补,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分析探讨”环节时间上略显仓促,从而使得计划中比较紧张的“回顾总结”环节的时间比较充裕。
二、教学效果分析知识技能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循环结构。
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要素。
”这个目标是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第三种结构,初识环节,要求学生从认识到了解,然后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达到熟练应用。
通过本课时,学生了解了循环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用处,也了解了循环的基本要素和直到型循环的基本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引入讲解:VB画圆使用circle,介绍circle函数。
演示:在VB中使用circle函数画圆提问:如果要画三个圆怎么做?十个圆呢?展示顺序画十个圆的程序提问:这些语句中有什么共同处?展示流程图在指定条件下重复执行一组操作就是循环结构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从画圆这件对学生来说简单的小事导入,学生容易接受,降低学生理解循环结构难度。
计数循环语句格式展示:for 语句的基本结构For 循环变量=初值to 终值step 步长循环体Next 循环变量总结:1.循环变量的改变影响程序的循环次数和循环体的执行2.步长值可正可负,3.若步长为1,Step 1 可略去不写循环结构的组成三要素:循环变量、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学生自主学习在课本上记录课堂笔记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调到其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记录笔记加强循环结构理解。
实战练习提问: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创设情境: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第一天背1个单词、第二天背2个单词,第三天背3个单词,以此类推第五十天背50个单词,那么累计背了多少单词?总结通式: s=s+i完成主体程序:S=0For i=1 to 50 step 1S=s+iNext i学生演示:完善程序,调试运行情感提升:50天可以累积1275个单词,提示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积累积极思考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学生完善程序代码,运行程序查看结果我校校训“优秀是一种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同学们都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
确定循环变量、循环体及结束条件。
学生演示加深理解程序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提问:如果理想化我们可以一直增加每天的单词量100天我们累积背多少单词?200天从具体数值累加和到n值累加探究学习累积背多少单词?可不可以设计一个程序从1加到n。
展示界面:完善程序,调试运行Dim s, n, iAs Singlen =s = 0For i = 1 To steps =Label3.Caption = "1+2+3+...+" & nText2.Text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在程序编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完善程序,并运行调试程序。
高中信息技术_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1 通过“怎样在屏幕上依次输出10以内的所有偶数?”引入新课,讲解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及流程图等,让学生来学会For循环语句、Do循环语句,并能编写简单的循环程序,在该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2 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与他人沟通的技能,能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会用心倾听他人意见,并能够针对他人观点进行批判性的采纳或反驳;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3 保持和增强对计算机程序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编写程序的兴趣。
四、重点1掌握For循环语句、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及功能。
2 理解For循环语句、Do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五、重点设置循环结束的条件和编写循环体语句六、教学方法课前,学生以导学案、课本为资源自主、合作学习,整理导学案中呈现的问题,找出学生自己的问题,课中,采用提问、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进行问题讨论教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学情分析】目的:通过课前发放准备好《程序的循环结构》的导学案,提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参照课本内容,完成导学案设置的通过查看学生做的导学【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课堂小结,主要是For循环语句及Do循环语句的注意事项学生观看幻灯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思考需注意的事项简单明了的总结本节课细节内容八、板书设计程序的循环结构基本格式执行过程分析程序的功能尝试独立编程For循环语句Do循环语句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引导、点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实践练习的整个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概述《循环结构》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1.学生是高一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
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4.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主要体现在两部分: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伦敦举办了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你知道在申办奥运会的最后阶段,国际奥委会是如何通过投票决定主办权归属吗?对竞选出的5个申办城市进行表决的操作程序是: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那么该城市就获得主办权;如果所有申办城市得票数都不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则将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申办城市为止.回忆1993年竞选失败经过。
教师提问:1.上述投票选举城市申办奥运会是算法吗? 【提示】 是. 2.该算法若用框图表示,只有顺序结构与条件结构可以吗? 【提示】 不可以. 3.在该算法中,要多次重复操作,那么控制重复操作的条件及重复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控制重复操作的条件为是否有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重复的内容是淘汰得票最少的城市. 【认识新知】1.循环结构: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 2.循环体:反复执行的步骤. 3.循环结构的分类及特征 名称直到型循环当型循环结构特征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条件,若条件不满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终止循环先判断条件,若条件满足,则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两种循环结构的区别:①循环判断条件的先后;②循环体的位置;③循环结束的条件。
【例题讲解】例6.设计一个计算100321++++ 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例题说明:引进“计数变量” 、“累加变量”。
借助“计数变量”和 “累加变量”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例题的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21324312,3,4(2,3,,100)i i S S S S S S S S ii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111(2,3,100)i i S i S S i-=⎧=⎨=+⎩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1i i S S i -=+中使用了123100,,S S S S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
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1i i S S i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i 步的结果=第(i -1)步的结果+i 。
若引进一个计数变量i 来表示计算到第几步,一个累加变量S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i 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i S S +=,1i i =+.“1i i =+”、“ i S S +=”的含义:1)1i i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1i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i 。
2)赋值号“=”右边的变量“i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i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3)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1i i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4)i S S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i S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S 。
(类比1i i =+ 理解。
) 借助“计数变量”、“累加变量”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1i i =+”、“ i S S +=”的含义。
当型程序框图:直到型程序框图:课堂练习1:设计算法求1011001431321211⨯++⨯+⨯+⨯ 的值,并画出程序框图(要求用“当”型循环结构).分析:这是一个共有100项的累加求和题,需要设计一个计数变量,一个累加变量,用循环结构实现这一算法.设计意图:该练习和例题十分类似,循环结束的控制和输出结果都差不开始 i =1S =0i =i +1 S =S +ii ≤100? 结束输出S 是否 循环变量初始化循环体循环条件多,主要帮助学生熟悉简单的循环结构,两道题的区别在于每次累加变量增加值不同,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求和需求书写不一样的累加值。
【课堂总结】利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的步骤:利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第一要准确地表示累计的变量;第二要注意在哪一步开始循环,满足什么条件不再执行循环体. 【例题讲解】例7.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算法分析:第一步:输入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下一年的年生产总值.第三步:判断所得结果是否大于300.若是,输出该年年份;否则,返回第二步. 师:由于第二步是重复操作的步骤,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循环结构来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步骤是什么?生:(1)确定循环结构的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2)确定算法中需要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 (3)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教师提问:1.本题中的循环变量是什么?初始值为多少? 【提示】:生产总值,200. 2.循环体怎样确定呢?【提示】:年生产总值为a ,年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为t ,年份为n ,则循环体为:0.05t a =,a a t =+,1n n =+.3.循环何时结束?【提示】:当“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时终止循环. 程序框图:【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探究,使学生在含有循环结构的算法中学习如何确定循环体和初始化变量,学习如何选择控制循环的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算法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2:1.(2014·安徽高考文科·T4)与(2014·安徽高考理科·T3)相同 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结果是( ) A. 34 B. 55 C. 78 D. 89【解题提示】 利用循环结构逐次计算,直到退出循环,输出结果。
【解析】选B 。
第一次循环得z=2,x=1,y=2; 第二次循环得z=3,x=2,y=3;开始2005n =200a =0.05t a=a a t=+1n n =+300?a >否是结束输出n直到型循环结构 否输出开始2005n =200a =300?a ≤结束n0.05t a=a a t =+1n n =+是当型循环结构第三次循环得z=5,x=3,y=5;第四次循环得z=8,x=5,y=8;第五次循环得z=13,x=8,y=13;第六次循环得z=21,x=13,y=21;第七次循环得z=34,x=21,y=34;第八次循环得z=55,x=34,y=55;退出循环,输出55,【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是学生明白一般的考题形式.重点培养读图能力,熟悉解题格式。
2.下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n的值是__3__【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读图能力,体会累加变量控制循环的结束,体会计数变量的输出。
3.(2013·湖南高考)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a=1,b=2,则输出的a的值为______.解析: 第一次循环:a=3;第二次循环:a=5;第三次循环:a=7;第四次循环:a=9.因为9>8,所以输出a的值为9.答案:9【课堂总结】1.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的程序框图表示.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上两个终端框.2.①循环结构的三要素:②循环结构的设计步骤.六.板书设计循环结构七、教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要学的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2.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循环结构程序框图探究中,巧妙地设计问题,通过恰当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取得新知识的成就感.3.学生反映本节课能听懂,但自己做题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教师要教会学生结合框图进行运算,看懂框图,知道每一步的结构,类比归纳最后几步程序的执行情况;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和顺序结构、条件结构。
会画简单的程序框图. 高一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较强,而理性思维和抽象认识的能力还很薄弱.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用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本班大部分学生在班主任的积极影响下,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发现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乱。
在这样长期的良性循环下,该班学生视野广,思维发散性好,看问题也较为全面。
效果分析该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既承接了前几节课的内容,又为下一节课做了铺垫。
过程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强调本质、强调联系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