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陶瓷专题

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高 凯,李志宏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iamond Materials

GAO Kai,LI Zhi hong

(S chool of M ater ial S cience and Engineer ing,T ianj in Univer sity,T ianj in300072,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iamo nd mater ials and its study and application recent years on w ide bandg ap semiconducto rs,ultraviolet detectors,sing le pho to n source for quantum computer,so nic surface diffusion and electronic encapsulatio n w 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and other po tential application on func tional proper ties of the diamond materials w ere expected.

Key words:Diamo nd,Functional proper ty,Study,Application

摘要:本文综述了金刚石的功能特性及其近年来在宽禁带半导体、紫外探测器、量子计算机用单光子源、声波材料和电子封装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金刚石材料在其它功能特性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金刚石;功能特性;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35(2010)04-0009-05

金刚石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最硬材料,其前通常利用其硬度特性广泛地作为加工、研磨材料。但它除了具有高硬度之外,其许多优异特性被逐渐发现和挖掘,如室温下高热导率、极低的热膨胀系数、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大的禁带宽度(5 5eV)、高的声传播速度、掺杂诱导的半导体特性以及高的光学透过率,使其在机械加工、微电子器件、光学窗口及表面涂层等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1 在宽禁带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在光电子学中的应用前景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但是由于n型金刚石半导体掺杂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制备同质结的困难加大,目前领先的依然是麻省理工学院有关于金刚石薄膜p n结的研究[1],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Koizumi等第一次制备了金刚石薄膜p n结,在金刚石单晶的(111)面上以同质外延生长的方法制备了两层金刚石薄膜,p型半导体使用B元素掺杂金刚石薄膜而成,n型半导体则以P元素掺杂制备,然后他们对这个装置进行了改进,在施加20V 偏压电路的情况下,装置被激发出了紫外光,并且指出,该装置可以在高温下运作。Alexo v A等[2]则在掺杂B元素后的金刚石薄膜上用同质外延法制备了一层掺杂N元素的金刚石薄膜,但是并没有详细报道此p n结的电致发光等特性。之后有关同质结的报道很不常见,估计主要是还是因为金刚石n型半导体掺杂的可重复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致,目前报道都集中于金刚石半导体异质结上,比如,已在Si晶片上生长含B金刚石薄膜[3],或者是制备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diodes)和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 rs,FET)。

1987年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含B金刚石薄膜的方法并不完善,所以Geis等[4]用合成含B 金刚石单晶的方法制备了由W元素接触的首个金刚石肖特基二极管,并在700下考察了样品的性能,确定了样品具有很高的击穿场强。同一课题组的相关人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金属元素接触对金刚石肖特基二极管性能的影响[5],大量的工作表明,使用Al,Au,H g元素作为含B金刚石的表面接触元

素,对肖特基二极管的性能有着更积极的作用,退火或者在金刚石表面形成导电碳化物可以使二极管表面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Chen[6]和Butler[7]对肖特基二极管的性能改进做了大量的工作,Butler所制备的样品具有大于6kV的击穿场强而备受关注。CVD法制备金刚石薄膜技术成熟之后,特别是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成功之后,有关金刚石肖特基二极管的研究开始不断细化并延续至今[8-11]。

场效应晶体管(FET)也是一种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金刚石的高载子迁移率,高击穿场,高导热,高功率的特点可以推测其在微波频率、高功率运行交换机等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已经得到了证实。A lekso v等[12]详细讨论了在金刚石单晶上制备含B金刚石薄膜,然后用H 元素进行终止表面化的实验,最后制备了金刚石FET样品这一实验过程。作为研究金刚石FET的方向大致分为B 掺杂场效应管[13],氢表面终止FET(H y dro gen term inated FET)[14]。

有关金属 p型金刚石半导体FET制作的第一份报告发表于1999年[15],随着微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微米尺寸的金属 p型金刚石半导体FET研究开始成为研究的热门[16-17]。U lm的科研小组[18]在前人的基础上于2004年发表了制备性能优良并且具有高度稳定性的金属 p型金刚石半导体FET的计算机仿真的结果报告。报告中指出,制备的FET 的理论上可运作温度达到1000,截止频率可达到30GH z,仿真的输出功率密度达到30W cm-1。2008年,该小组发表了有关最新的文献表明他们实际制备的样品同仿真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截止频率远小于理论值[19]。

场发射(Field emission,FE)材料、光发射(Pho to emission,PE)材料、二次电子发射(Secondary electr on emissio n,SEE)材料、离子致电子发射(Io n induced electro n emission,IIEE)材料等虽然都是以使金刚石内部电子逸出表面的原理制备成功,但是诱发机理各不相同,后两者主要都是利用光子能量和初电子能量使晶体内部电子获得较大的动能,高出表面势垒而逸出;前者则是以强电场使金刚石表面势垒能量降低,金刚石晶体内部电子通过量子隧道效应逸出表面的原理制备而成。这方面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氢终端化的含B p型金刚石,也有一些掺杂P元素的n型金刚石半导体和表面氢化的金刚石薄膜类样品。通过研究,电子发射强度会随着时间产生一定的衰减,主要的原因在于表面氢的损失。这种发现对以金刚石为主的电子发射器的长期应用性研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金刚石表面经过氢等离子体溅射处理后,形成氢终端表面。1989年,Landstr ass[20]首次报道了氢终端表面表现出p型导电性,随后,其他人证实了这一发现[21-23]。1997年,H ayashi等[24]发现氢表面化处理含B金刚石薄膜后,其表面电学性能也表现出了与未掺杂金刚石相同的变化规律。氢终端金刚石材料作为场发射晶体管的研究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首次对金刚石的发射表面进行了分析[25],发现在B掺杂和N掺杂后的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发射特性;接着他们制备了用作场发射阴极的金刚石材料,考察了金属 金刚石之间接触电流[26],提出了金刚石在真空中的电子释放机理[27]。

电子流密度的考察一般用飞行时间质谱(T OF)来检测,利用TOF进行了T OFs电子飞行时间的分析也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由于测量条件的限制,比较T OFs的数值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离子在离开离子源时初始能量不同,使得具有相同质荷比的离子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一定分布,造成分辨能力下降。当然,在同一小组内发表的报告里比较T OFs的数值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采用离子溅射等方法制备的金刚石点阵也展现出良好的场发射特性[28],在金刚石单晶或者单晶Si 片上制备纳米金刚石金字塔形的点阵具有更好的发射率[29]。

金刚石的PE研究可能是最早开始进行的了。

H impsel等首次用光发射的方法研究了掺B金刚石单晶的(111)面的缺陷形貌和能级,在这个领域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是Br adis和Pate[30]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氢终端含B金刚石表面的缺陷能级和表面结构。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31],氢终端法处理金刚石表面对CVD金刚石薄膜的稳定性具有巨大的影响。

金刚石具有很高的SEE系数,这在90年代已经得到了证实。目前研究到的金刚石尺寸范围已经从微米降低到了纳米级别。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人对金刚石薄膜的SEE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金刚石薄膜的SEE系数比较大(最大到10)。随后又有人对不同掺杂金刚石薄膜SEE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中在掺铯情况下,金刚石薄膜的SEE系数在5kV时高达55[32];在90年代末,有人对表面

氢化的金刚石薄膜SEE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氢化金刚石薄膜比掺铯金刚石薄膜具有更高的SEE系数。在21世纪初,美国海军实验室对金刚石薄膜的透射SEE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十几千伏情况下,金刚石薄膜的二次电子透射系数可以达到10[33]。SEE最大的问题目前还是金刚石氢化薄膜的不稳定性,近年的报告中很多都是不同因素对氢化表面的破坏性的研究。

IIEE则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容易导致金刚石的石墨化,所以虽然也有指出金刚石具有良好的IIEE特性[34],在等离子体显示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寻找合适的轰击离子以避免金刚石的石墨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瓶颈。

2 在紫外探测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金刚石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学性质,例如其禁带宽度可以达到5 5eV,电阻率在1010 cm以上,介电常数可以达到5 5,理论上金刚石是可以用作条件极端恶劣的辐射环境中的探测器材料的。在金刚石辐射探测器方面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从天然金刚石到H PH T金刚石再到CVD金刚石薄膜[35-37]。金刚石紫外探测器的研制一直是国防和太空科技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外多家科研机构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此周海洋等[38]做了很详细的归纳和总结。目前金刚石探测器不能令人如意的地方主要是由于多晶材料的杂质和缺陷造成的信号问题,金刚石探测器的突破其实还是依赖于合成金刚石的品质,人工合成金刚石制备的探测器信号比天然金刚石小,响应的空间均匀性更加有待改进。

3 在量子计算机用单光子源方面的研究与

应用

高效单光子源的发展是量子计算、量子密码技术以及量子网络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单光子控制则是量子计算机建设和加密的重要手段。金刚石N V缺陷的荧光发射波长为637nm[39],单一的含Ni杂质的金刚石则在近红外存在荧光发射[40],这两个缺陷发光都有成为高效单光子源的可能。特别是有关金刚石N V缺陷具有的单光子可控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课题,即使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只是出于初级阶段。许多课题组都在这方面发表了很多的报告[41],J.Wrachtrup[42]在他的报告里详细的描述了N V缺陷的能级和电子自旋态的研究,并且对利用N V缺陷作为单光子源的研究历程做了综述性的总结和展望。J.Wrachtrup 还认为,不仅仅是这两个缺陷发光可能成为单光子发射的重要来源,金刚石其他缺陷发光也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而纳米技术的发展更为缺陷的可控性提供了可能。

4 在含B金刚石薄膜电极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在金刚石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含B金刚石薄膜电极(BDD)的研究几乎是最广泛的,发表的报告数目也可以排在其他研究方向的前列。BDD电极在生物、电化学、环境化学尤其是废液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都有很多的优点。

5 在声波材料和电子封装材料方面的研究

与应用

信息产业对基板和封装材料的性能如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低介电常数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金刚石的导热率很高,绝缘性能极佳,介电常数很低,这些特性是金刚石十分符合电子封装材料的基本要求。其实在声波材料中,金刚石薄膜一般还是作为基板材料存在的,应用的也依然是高导热性等上述的优良性质。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大了高频声表面波(SAW)器件的应用范围,金刚石因具有最高的声表面波传播速度(10000min/s)而使得压电薄膜/金刚石多层结构成为高频声表面波器件的首选材料。金刚石/ZnO复合材料一直是研究声波材料的热门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从理论计算到制备方法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43-44]。清华大学报道的V元素掺杂ZnO薄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压电响应时间(110min/V)高出未掺杂的材料一个数量级以上,并且在金刚石(002)晶面上拥有更好的择优取向。目前,高质量压电薄膜和大面积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和抛光技术仍然是是制约金刚石高频SAW器件发展的主要障碍,看来,随着薄膜制备技术和抛光技术的提高,金刚石在高频声表面波器件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金刚石薄膜作为传热介质一般涂覆在氧化铝陶瓷基板上,国内上海大学曾经做过有关介电损耗和导热率的报告[45],报告指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是单独氧化铝的5倍。其实,薄膜的大面积制备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难题,并且金刚石薄膜的成本过高也制约着这方面研究的发展。

金刚石粉体的制备方法已经十分成熟,利用金刚石粉体制备电子封装材料最近也有报道。金刚石在常压下的化学惰性使研究者们一般把它作为复合

材料的重要填料来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很多报告其实研究的是金刚石和复合材料中其他组分的界面情况,如润湿性的变化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金刚石 Cu、金刚石 Al、金刚石 硼玻璃等体系[46-48]。这些报道里很难提到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率和介电损耗性能,可能由于缺陷存在使人工合成的金刚石实际上介电常数很难达到理论值,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金刚石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热情。

6 展望

金刚石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优异性能于一身,使其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特别是电子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目前金刚石功能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受到大面积制备困难,缺陷控制不易,制备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制约,它依然是公认的最有前途的新型电子材料。同时由于它是优异的高温半导体材料,因此,对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随着金刚石的热学和电学性能的逐步开发,还将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K oizumi S,W atanabe K,Hasegaw a M,et al.Science

[J],2001,292:1899-1901.

[2]A lex ov A,Denisenko A,Ko hn E.Solid State Electron

[J],2000,44:369-375.

[3]Davanloo F,Collins C B.Applied Physics Letter s[J],

2000,77:1837-1839.

[4]G eis M W,Rathman D D,Ehr lich D J,et al.Ieee Elec

tro n Dev ice Lett[J],1987,8:341-343.

[5]G eis M W,Efr emo v N N,vo n Widheim J A.Appl Phys

L ett[J],1993,63:952-954.

[6]Chen Y G,Og ur a M,O kushi H,et al.Diamo nd R elat

M ater[J],2003,12:1340-1345.

[7]Butler J,Geis M W,K ro hn K E,et al.Semicond Sci

T echno l[J],2003,18:s67-s71.

[8]M o kuno Y,Chayahara A,Y amada H.Diamond&R e

lated M aterials[J],2008,17:415-418.

[9]U mezawa H,M okuno Y,Y amada H,et al.Diamond

&R elated M aterials,2010,19:208-212.

[10]Almaviv a S,M a rinelli M ar co,M ilani E,et al.Dia

mo nd&Related M aterials[J],2010,19:78-82. [11]T sug awa K,No da H,Hiro se K,et al.Physical R e

v iew B,2010,81:045303-1-11.

[12]Alekso v A,K ubo vic M,K aeb N.Diamond R elat M a

ter[J],2003,12:391-398.[13]A leksov A,Denisenko A,K unze M,et al.Semicond

Sci T echno l[J],2003,18:s59-s66.

[14]T achiki M,Seo H,Banno T,et al.A ppl Phys L et t

[J],2002,81:2854-2586.

[15]U mezawa H,T sugaw a K,Yamanaka S,et al.Japan J

A ppl Phys[J],1999,38:L1222-L1224.

[16]T achiki M,F ukuda T,Sug ata K.Japan J A ppl P hys

[J],2000,39:4631-4632.

[17]A ndr ienko I,P raw er S,K alish R.P hys Status Solidia

[J],2004,201:1537-1542.

[18]K ubov ic M,K asu M,K illfass I,et al.Diamo nd Relat

M ater[J],2004,13:802-807.

[19]El H aji H,Denisenko A,K aiser A.Diamo nd&R elat

ed M ater ials[J],2008,17:1259-1263.

[20]L andstrassM I,Rav i K V.Appl Phys Lett[J],1989,

55:1391-1393.

[21]Y amanaka S,T akeuchi D,W atanabe H,et al.A ppl

Surf Sci[J],2000,159:567-570.

[22]Gar rido A J,Heimbeck T,Stutzmann M.Phys Rev B

[J],2005,71:245310.

[23]Y amanaka S,Ishikaw a K,M izuo chi N,et al.Diamond

Relat M ater[J],2005,141:939.

[24]H ayashi K,Y amanaka S,W atanabe H,et al.J A ppl

Phy s[J],1997,81:744-746.

[25]Geisa M W,T wichell J C.A ppl Phys L ett[J],1995,

67:1328-1330.

[26]Geis M W,T witchell J C,Efremov N N,et al.A ppl

Phy s L ett[J],1996,68:2294-2296.

[27]Geis M W,Efremo v N N,K ro hn K E,et al.N atur e

[J],1998,393:431-435.

[28]Wang Q,Wang Z L,L i J J,et al.Appl Phys Lett[J],

2006,89:063105-063107.

[29]Subr amanian K,K ang W P,D avidson J L,et al.Dia

mond R elat M ater[J],2006,15:1126-1131.

[30]Bradis C,Pate B.P hys R ev B[J],1995,52:12056-

12071.

[31]L aikhtman A,Av yig al Y,Kalish R,et al.A ppl P hys

L ett[J],1998,73:1433-1435.

[32]Y ater J E,Shih A.Journal of A pplied P hysics[J],

2000,87:8103-8112.

[33]Y ater J E,Shih A.Journal of A pplied P hysics[J],

2003,93:3082-3089.

[34]P rawer S,R ubanov S,H earne S,et al.Phys Rev B

[J],2006,73:153202-1-4.

[35]Gudden B,Pohl R.P hys[J],1923,17:331-346.

[36]Cirro ne G A P,Cutto ne G,R affaele L,et al.N ucl

Phy s B[J],2003,125:179-183.

[37]T apper R J.Rep P rog Phys[J],2000,63:1273-1316.

[38]周海洋,朱晓东,詹如娟.核技术[J],2005,28:135-

140.

[39]Nizo vtseva A P,Kilina SYa,Jelezkob F,et al.Physi

ca B[J],2003,340-342:106-110.

[40]G aebel T,Popa I,G ruber A,et al.New J Phys[J],

2004,(6):98-1-7.

[41]K urtsiefer C,M ay er S,Z arda P,et al.Phys R ev L ett

[J],2000,85:290-292.

[42]W rachtr up J,Jelezko F.J Phys:Co ndens M atter[J],

2006,18:S807-S824.

[43]N akahata H,K itabayashi H,U emura T.Jpn J Appl

Phys[J],1998,37:2918-2920.

[44]L uo J T,Zeng F,P an F,et al.A pplied Surface Sci

ence[J],2010,256:3081-3085.

[45]王林军,方志军,张明龙,等.无机材料学报[J],

2004,19:902-906.

[46]Xia Y,Song Y Q,Lin C G,et al.T rans N onferr ous

M et Soc China[J],2009,19:1161-1166.

[47]Yang B,Y u J K,Chen Ch.T rans No nfer ro us M et Soc

China[J],2009,19:1167-1173.

[48]Zhang X H,W ang Y H,L u J,et al.Int Journal of Re

fracto ry M etals&H ard M ater ials[J],2010,28:260-

264.

收稿日期:2010-07-30

(上接第8页)

可以尝试采用粗细M o粉搭配,改变颗粒级配比的方法,进一步改善金属化层的微观结构,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敏,郝俊杰,覃慧敏.均匀沉淀法制备超细钼粉[J].粉

末冶金工业,2009,(2):1-4.

[2]P arker G A.A na lyt ical Chemist ry o f M o ly bdenum

[M].Berlin:Spring er V er lag,1983:56-89.

[3]K o lthoff I M.T reatise on A naylytica l Chemistr y,P art

II,Vo l.10[M].N ew Yo rk:Interscience Encyclo pedia Publicat ion,1978:348-349.[4]M ur ata K,Ikeda S.Studies on P olynuclear M o ly bdates

in T heaqueo us So lutio n by Laser Raman Spectro sco py [J].Spectro chimica Acta,1983,39A(9):787-794. [5]卢广峰.纳米碳化钨粉制备技术的研究[D].北京:北京

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

[6]张巨先.国内外电真空用氧化铝陶瓷金属化层显微结构

分析[J].真空电子技术,2003,(4):24-25.

[7]郭庚辰.液相烧结粉末冶金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0-06-30

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1 NATURE 自然31.434 2 SCIENCE 科学28.103 3 NATURE MATERIAL 自然(材料)23.132 4 NATURE NANOTECHNOLOGY 自然(纳米技术)20.571 5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进展18.132 6 NATURE PHYSICS 自然(物理)16.821 7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8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表面科学报告12.808 9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12.619 10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11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10.371 12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8.191 1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8.091 14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15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7.180 16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6.808 17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发展6.802 18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6.646 19 SMALL微观?6.525 20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进展5.429 2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信5.34 22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告5.290 23 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化学5.046 24 ADVANCES IN CATALYSIS 先进催化4.812 25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材料化学杂志4.646 26 CARBON 碳4.373 27 CRYSTAL GROWTH & DESIGN 晶体生长与设计4.215 28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 4.194

金刚石生产工艺流程

金刚石生产工艺一、生产工艺流程

二、生产工艺简介 1、将原料叶腊石,按粒度为16目、24目,80目分选,然后按2:6:3的比例混合,混合后 在280 0C温度条件下焙烧l小时后制成内腔为中20mm的合成腔体,将破片的杂质和粉尘去掉,将触媒清洗后置入烘箱保持”℃恒温。 2、在内腔为中20 mm的合成腔体内分层交替装入碳片,触媒,两端客为两个碳片、碳片为 15片.触媒为12层,在两端的两个碳片外各装一个导电铜圈制成合成块,将合成块置于烘箱内,使之处于140℃恒温状态,保持9小时。 3、将烘过的合成块装入压机内,在压力为110MPa -120MPa,温度为1400℃-1500℃的条件下 保持12分钟将破转化为金刚石。 4、将压机内的合长块取出,进行破碎,使金刚石颗粒和内部杂质暴露。 5、电解法去除金属介媒,合成棒作为阳极,硫酸盐作为电解液,惰性阴极,化学反应式: 阳极:M-ne→Mn+ 阴极:Mn++ne→M M表示Ni、Co、Mn等金属原子;Mn+表示相应的n价金属离子。 6、将电解完的物料放入球磨机进一步粉碎,使金刚石颗粒和石墨进行分离。 7、将球磨完的物料放入摇床进行石墨分离,该工艺主要利用金刚石和石墨在密度上的差异, 在往复摇动的倾斜工作面上,流体对其冲刷实现分离。 8、分选完的金刚石放入酸水中,进一步去除金属杂质,利用销售和王水等强氧化性酸,和金 属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经水洗即可去除金属杂质,化学反应式: 3Ni+2HNO3+6HCl=3NICl2+2NO↑+4H2O 3Co+2HNO3+6HCl=3CoCl2+2NO↑+4H2O 3MN+2HNO3+6HCl=3MnCl2+2NO↑+4H2O 9、除叶腊石,将酸洗过的金刚石物料加入氢氧化钠进行高温煮沸,化学反应方程式: Al2(Si4O10)(OH) +10NaOH→△→2NaAlO2+4NaSiO3+6H2O 10、将碱洗过的物料进行烘干,烘干后使用不同目数的筛子进行筛分分级,筛分后使用选型机进行等级分选。 11、将筛分选型好的物料按照每袋1万克拉进行包装入库。

材料类SCI期刊与影响因子

Nature自然31.434 Science科学28.103 Nature Material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18.132 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表面科学报告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材料科学与工程报 告 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Nano Letters纳米快报10.371 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 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发展 6.802 Biomaterials生物材料 6.646 Small微观? 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 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信 5.34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

?材料? 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3 杨保和33,崔 建,熊 瑛,陈希明,孙大智,李翠平 (天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薄膜电子与通信器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1) 摘要: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利用氢气、甲烷、氩气和氧气为前驱气体,在直径为5cm的(111)取 向镜面抛光硅衬底上沉积出高平整度纳米金刚石薄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谱和共焦显微显微拉曼光 谱我们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该薄膜平均粒径约为20nm。X射线衍射谱分析表明该薄膜具有 立方相对称(111)择优取向金刚石结构。在该薄膜一阶微显微拉曼光谱中,1332cm-1附近微晶金刚石的一阶 特征拉曼峰减弱消失,可明显观测到的三个拉曼散射峰分别位于1147cm-1、1364cm-1和1538cm-1,与己报导 的纳米金刚石拉曼光谱类似。该方法可制备出粒径约为20nm粒度分布均匀致密具有较高含量的sp3键的纳 米金刚石薄膜。 关键词:纳米金刚石薄膜;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中图分类号:O4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0086(2008)0520625203 T he fab rication of nano2di amond substrate for SA W d evice in high frequ ency and pow er Y ANG Bao2he33,CUI Jian,XIONG Y ing,CHEN X i2ming,SUN Da2zhi,LI Cui2ping (Dept.of Opt.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Tianjin K ey Lab.of Film Electronic&C ommunicate Devices,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A novel method to nano2diam ond films is provided.Nano2diam ond film has been prepared on(111)m irror polished Si substrate by m icrowave plasma chem ical deposition system with m ixture gases of H2,CH4,O2and Ar.C ombined SEM, golden phase micro2pictures,XRD spectrum and micro2Raman spectrum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film are charac2 terized.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has uniform particle size and the average size,of diam ond particles is about20nm.According to the XRD spectrum,the film is cubic structure(111)diamond.And the only allowed Raman band in the first2order dia2 m ond spectrum near1332cm-1decreases and can′t be observed in the micro2Raman spectrum of the film.Three Raman band near1147cm-1,1364cm-1and1538cm-1lie in the spectrum which are sim ilar to the reported nano2diam ond films. 20nm plain diam ond film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sp3i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K ey w ords:nano2diamond film;mic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1 引 言 当今世界,电子和光电子产品正迅速朝着速度更快、体积更小、功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但是小体积、高功率的电子和光电器件由于会在小面积上产生大量的热(有时高达几个kW/ cm2)而导致出现一个极大的热通量,如果不能迅速降温散热器件就容易出现问题。金刚石具有所有物质中最高的热导率,最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抗各种辐射能力等,这使它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薄膜功能材料[1~5]。 然而,作为实用的薄膜功能材料往往需要薄膜有很好的平整度。由于金刚石晶体生长特点是呈笋状生长,所以具有一定厚度的高平整度的微晶金刚石薄膜的制备难度很大[3]。另外,考虑到微晶金刚石的硬度和粗糙度,抛光过于昂贵和消费时间。所以也有必要探索自然生长具有光滑表面的薄膜。纳米金刚石膜致密光滑,缺陷和晶界尺度远小于微米量级,具有与金刚石微晶近似的较高的弹性模量,是非常优异的声表面波基底材料[2,4,5];另外,由于纳米金刚石的沉积方法是通过减少反应气体中刻蚀气体氢气的比重,增加反应中碳的二聚物C2,所以生长机制不同于微晶薄膜,可以制备表面平整且较厚的膜[2]。以上原因使高平整度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成为金刚石声表面波器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目前已报导的纳米金刚石膜的制备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 光电子?激光 第19卷第5期 2008年5月 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Laser Vol.19No.5 May2008 3收稿日期:2006210203 修订日期:2007212218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76011);天津市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5YF J Z JC00400);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06TXT JJC14701);天津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05YF J M JC05300)  33E2m ail:bhyang207@https://www.360docs.net/doc/43358543.html,

速度快并且容易中的材料类sci期刊

速度快并且容易中的材料类SCI期刊(更新中) 推荐: 1. 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 影响因子IF 1点多,1个月给消息,容易中,现在几乎成为中国人的专刊了,哈哈; 2.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影响因子IF 1点多,发表容易, 3. Materials Letter 1.7 速度快,快报一般都要求有新意(当然,新意太高可以投APL了) 4. Materials & Design 影响因子不到1,很快,快点一个月就接受的!适合特别想要文章毕业或者评奖学金的。 5. Physica B 影响因子不到1,很快,我一个同学已经在上面发了2篇了,最快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还是容易中的,最好是工作全面细致些。 6.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影响因子1点多,从投稿到接受一般3-4个月,相对容易中。 7. Optoelectronics and Advanced Materials-Rapid Communications, 罗马尼亚期刊,影响因子0.2,很快,一个月可以搞定,适合灌水和急需文章。 8. Optical materials 发光材料期刊,影响因子1点多,相对容易中,速度也快。 9.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发光方面专业期刊,老牌杂志,虽然影响因子只有1点多,但很多发光方面的经典文章出自此期刊,相对容易中,速度也可以。 10.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偏物理材料方面,影响因子2 左右,速度快,也不难中,中国人投稿还比较多。 黑名单: 1. Thin solid films 影响因子1点多,但审稿巨慢,不推荐; 2.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影响因子不高,容易中,但速度慢,如果不急着要文章,也可以投的; 3.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影响因子1点多,速度巨慢,我一个同学投稿半年还没消息,现在1年过去了还没查到这篇文章,估计没戏了吧。 4.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影响因子1点多,速度较慢,接受难度较易。

材料制备方法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摘要:现代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及重量轻等许多优良的性能。但是,陶瓷材料同时也具有致命的缺点,即脆性,这一弱点正是目前陶瓷材料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主要原因。 因此,陶瓷材料的韧性化问题便成了近年来陶瓷工作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探索出了若干种韧化陶瓷的途径。其中,往陶瓷材料中加入起增韧作用的第二相而制成陶瓷基复合材料即是一种重要方法。 一.基体与增强体 1.1基体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为陶瓷,这是一种包括范围很广的材料,属于无机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所以它的结构远比金属合金复杂得多。现代陶瓷材料的研究,最早是从对硅酸盐材料的研究开始的,随后又逐步扩大到了其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目前被人们研究最多的是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它们普遍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重量轻和价格低等优点。 1.2增强体 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通常也称为增韧体。从几何尺寸上增强体可分为纤维(长、短纤维)、晶须和颗粒三类。 纤维: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碳纤维、玻璃纤维、硼纤维等; 晶须为具有一定长径比(直径0.3~1μm,长0~100 μm) 的小单晶体。晶须的特点是没有微裂纹、位错、孔洞和表面损伤等一类缺陷,因此其强度接近理论强度。 颗粒:从几何尺寸上看,颗粒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是大致相同的,一般为几个微米。颗粒的增韧效果虽不如纤维和晶须。但是,如果颗粒种类、粒径、含量及基体材料选择适当仍会有一定的韧化效果,同时还会带来高温强度,高温蠕变

性能的改善。所以,颗粒增韧复合材料同样受到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在陶瓷材料中,加入第二相纤维制成复合材料是改善陶瓷材料韧性的重要手段,按纤维排布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单向排布长纤维复合材料和多向排布纤维复合材料。 2.1单向排布长纤维复合材料 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各向异性,即沿纤维长度方向上的纵向性能要大大优于其横向性能。 在实际构件中,主要是使用其纵向性能。在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当裂纹扩展遇到纤维时会受阻,这时,如果要使裂纹进一步扩展就必须提高外加应力。 2.2多向排布纤维复合材料 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只是在纤维排列方向上的纵向性能较为优越,而其横向性能显著低于纵向性能,所以只适用于单轴应力的场合。而许多陶瓷构件则要求在二维及三维方向上均具有优良的性能,这就要进一步研究多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二维多向排布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的纤维的排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纤维编织成纤维布,浸渍浆料后,根据需要的厚度将单层或若干层进行热压烧结成型。这种材料在纤维排布平面的二维方向上性能优越,而在垂直于纤维排布面方向上的性能较差。一般应用在对二维方向上有较高性能要求的构件上。 另一种是纤维分层单向排布,层间纤维成一定角度。这种三维多向编织结构还可以通过调节纤维束的根数和股数,相邻束间的间距,织物的体积密度以及纤维的总体积分数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性能要求。 2.3制备方法 目前采用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型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泥浆烧铸法 这种方法是在陶瓷泥浆中分散纤维。然后浇铸在石膏模型中。这种方法比较古老,不受制品形状的限制。但对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显著,成本低,工艺

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陶瓷专题 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 高 凯,李志宏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iamond Materials GAO Kai,LI Zhi hong (S chool of M ater ial S cience and Engineer ing,T ianj in Univer sity,T ianj in300072,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iamo nd mater ials and its study and application recent years on w ide bandg ap semiconducto rs,ultraviolet detectors,sing le pho to n source for quantum computer,so nic surface diffusion and electronic encapsulatio n w 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and other po tential application on func tional proper ties of the diamond materials w ere expected. Key words:Diamo nd,Functional proper ty,Study,Application 摘要:本文综述了金刚石的功能特性及其近年来在宽禁带半导体、紫外探测器、量子计算机用单光子源、声波材料和电子封装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金刚石材料在其它功能特性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金刚石;功能特性;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35(2010)04-0009-05 金刚石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最硬材料,其前通常利用其硬度特性广泛地作为加工、研磨材料。但它除了具有高硬度之外,其许多优异特性被逐渐发现和挖掘,如室温下高热导率、极低的热膨胀系数、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大的禁带宽度(5 5eV)、高的声传播速度、掺杂诱导的半导体特性以及高的光学透过率,使其在机械加工、微电子器件、光学窗口及表面涂层等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金刚石材料的功能特性研究与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1 在宽禁带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在光电子学中的应用前景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但是由于n型金刚石半导体掺杂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制备同质结的困难加大,目前领先的依然是麻省理工学院有关于金刚石薄膜p n结的研究[1],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Koizumi等第一次制备了金刚石薄膜p n结,在金刚石单晶的(111)面上以同质外延生长的方法制备了两层金刚石薄膜,p型半导体使用B元素掺杂金刚石薄膜而成,n型半导体则以P元素掺杂制备,然后他们对这个装置进行了改进,在施加20V 偏压电路的情况下,装置被激发出了紫外光,并且指出,该装置可以在高温下运作。Alexo v A等[2]则在掺杂B元素后的金刚石薄膜上用同质外延法制备了一层掺杂N元素的金刚石薄膜,但是并没有详细报道此p n结的电致发光等特性。之后有关同质结的报道很不常见,估计主要是还是因为金刚石n型半导体掺杂的可重复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致,目前报道都集中于金刚石半导体异质结上,比如,已在Si晶片上生长含B金刚石薄膜[3],或者是制备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diodes)和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 rs,FET)。 1987年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含B金刚石薄膜的方法并不完善,所以Geis等[4]用合成含B 金刚石单晶的方法制备了由W元素接触的首个金刚石肖特基二极管,并在700下考察了样品的性能,确定了样品具有很高的击穿场强。同一课题组的相关人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金属元素接触对金刚石肖特基二极管性能的影响[5],大量的工作表明,使用Al,Au,H g元素作为含B金刚石的表面接触元

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和应用

类金刚石膜调研 类金刚石薄膜发展史: 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光学薄膜制作技术制作接近天然金刚石和人造单晶金刚石特性(如在较宽光谱内均具有很高的光透过率--在2~15μm(微米)范围光的吸收率低到1%;具有很高的硬度、良好的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化学稳定性高--1000℃(摄氏度)以上仍保持其化学稳定性等)的人造多晶金刚石薄膜、类金刚石薄膜(又称为硬碳膜、离子碳膜、或透明碳膜)的一种技术。 光学应用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主要采用低压化学汽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低压CVD 技术包括热丝CVD法、等离子体CVD法、离子束蒸镀法、光/激光CVD法附加活性氢激光CVD 法等。 目前,CVD法制作金刚石薄膜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作为红外光学薄膜应用还需进一步解决金刚石薄膜对红外光学材料的粘着性和光散射的问题。CVD法制作的金刚石薄膜与硅基片的粘着性是不错的,但是与其他材料(如锗、硫化锌等)基片的粘着性就甚差,或是根本就粘着不到一起去。对于光散射的问题,则是要求如何更好地控制金刚石薄膜表面形态和晶粒结构。理想的CVD法制造的红外光学应用的金刚石薄膜或许是一种单晶结构的膜,但是,目前使用CVD法还不能制造单晶结构的金刚石薄膜。此外,大面积薄膜的制作、膜的光洁度等技术课题以及金刚石薄膜的制作成本问题,都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 1.1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研究进展 自196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不寻常的硬度和化学性能好的化学汽相沉积(CVD)碳形式的薄膜后,国外有不少研究单位开始研究金刚石薄膜的沉积工艺.1971年,艾森伯格(Aisenberg)和沙博(Chabot)等人,利用离子束蒸镀法,以石墨作薄膜材料,通过氩气弧光放电使石墨分解电离产生碳离子。碳离子经磁场聚焦成束,在比较高的真空条件下,在低压沉积室内的室温下的基片上沉积出了硬碳膜。这种硬碳膜具有近似于金刚石的一些特性-如透明度高、电阻抗大、硬度高等。当时,这种膜被人们称作i形碳。直到1976年,斯潘塞(Spencer)等人对这种应碳膜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确认膜中有金刚石等数种碳系结晶,后才被人们称之为类金刚石膜。就在这一年,德贾吉恩(Derjaguin)等人利用化学转变法合成出了金刚石薄膜。从此之后,低压CVD金刚石薄膜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70年代中期,前苏联

关于人造金刚石的制备与合成

关于人造金刚石的制备与合成 1目的与意义 钻石,是珠宝中的贵族,它通明剔透,散发着清冷高贵的光辉,颇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钻石亦被称为金刚石,是自然界最坚硬无比的物质,人造金刚石不仅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珠宝,在工业中也大有可为。它硬度高、耐磨性好,可广泛用于切削、磨削、钻探;由于导热率高、电绝缘性好,可作为半导体装置的散热板;它有优良的透光性和耐腐蚀性,在电子工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1、制造树脂结合剂磨具或研磨用等 2、制造金属结合剂磨具、陶瓷结合剂磨具或研磨用等 3、制造一般地层地质钻探钻头、半导体及非金属材料切割加工工具等 4、制造硬地层地质钻头、修正工具及非金属硬脆性材料加工工具等 5、树脂、陶瓷结合剂磨具或研磨等 6、金属结合剂磨具、电镀制品。钻探工具或研磨等 7、剧切、钻探及修正工具等[1] 2设计基本原理 石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是会发生结晶变态从而变成金刚石,且石墨的温度和压强要在金刚石的热稳定性区域内,其动力学要满足一定的关系。 3设计内容(方案) 3.1原材料的选择 金刚石是石墨结晶变态产生的,其石墨是主要原料,转变过程的反应压力和温度必须不低于190 000kg/cm2 和∽3900℃[2],这一推测的正确性已为实验所证实。不过目前要得到这样高的压力和温度的设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加入触媒材料来降低石墨的活化能。 3.2制备与合成方法 3.2.1压力控制 人造金刚石压机生产工艺要求加压控制根据合成材料的不同分2~6段超压、保压,超压到90 MPa左右,再保压几分钟后卸压,完成一个工序,时问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根据工艺要求任意设为多段,由现场人机界面随时输入修改。加压闭环控制系统将压力传感变送器所测的油液压力信号与计算机中预设的压力控制工艺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经过高级控制算法处理后,控制液压泵组和液压阀组的工作状态,使系统的压力工作状态跟踪给定压力工艺曲线。被控对象油路压力是由电动机带动增压器增压的,要求系统在几分钟内将油路压力从lO Pa左右分几段提升到90 MPa左右,并且超调不能大于0.3 MPa。控制速度要快,控制精度要高。因此超压采用主泵开关控制,保压采用副泵补压模糊PID控制。 模糊控制具有控制速度快、过程参数的变化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不受工作环境影响、鲁棒性好、灵敏度高、不需要精确数学模型等特点。但模糊控制的稳态精度较差,故采用模糊一PID复合控制的方法,以提高模糊控制的精度[3][7][8] 3.2.2温度控制 人造金刚石压机生产工艺要求加热控制是在超压达30 MPa以后开始的,加热控制也分加温、保温几段进行,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停止加热。加热控制系统将加热电压和加热电流采样信号相乘得到功率测量值,与计算机预设的加热功率工艺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经高级控制算法处理后,通过控制功率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控制大电流加热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使系统的加热功率满足工艺要求。被控对象合成块为叶腊石作触媒内装石墨,为电阻性负载。由于采用变压器降压和升流,串入了电感性负载,容易引起超调和振荡。合成块的温度是根

材料类SCI期刊及影响因子

Nature自然 Science科学Nature Material自然(材料)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Surface Science Reports表面科学报告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材料科学与工程报 告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Nano Letters纳米快报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年度评论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发展Biomaterials生物材料 Small微观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信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 国)公告 Chemistry of Materials材料化学Advances in Catalysis先进催化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材料化学杂志 Carbon碳Crystal Growth & Design晶体生长与设计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电化学通讯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物理化学杂志,B 辑:材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理 In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 Langmuir朗缪尔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物理化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塑性国际杂志Acta Materialia材料学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快报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电源技术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固体力学与固体物 理学杂志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国际材料评论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应用结晶学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 固态和材料科学的 动态 Scripta Materialia材料快报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物理化学杂志,A 辑

材料期刊排名及影响因子

【自然科学】材料期刊排名及影响因子 Nature 自然31.434 Science 科学28.103 Nature Material 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进展18.132 Nature Physics 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表面科学报告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10.371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 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发展 6.802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 6.646 Small 微观? 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进展 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信 5.34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 告 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化学 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 先进催化 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材料化学杂志 4.646 Carbon 碳 4.373 Crystal Growth & Design 晶体生长与设计 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 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物理化学杂志,B辑:材 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 理 4.189 In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 4.147 Langmuir 朗缪尔 4.097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物理化学 4.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塑性国际杂志 3.875 Acta Materialia 材料学报 3.729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应用物理快报 3.726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技术 3.47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固体力学与固体物理学 杂志 3.467

等离子体合成金刚石

]等离子体合成金刚石已有12人参与 这个方法是一个俄罗斯人首先提出的,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的确很牛。 这种方法可以合成大面积金刚石薄膜,大面积哦,这是由于现在可以得到很大规模的等离 子体,所以这种方法在研究领域可谓不可多得,只用甲烷就可以得到大面积的金刚石。CVD金刚石可以用各种方法合成,其中晶粒生长速度最快的则为热等离子体CVD工艺。我们试验室过去曾试图用DC等离子体CVD工艺合成金刚石厚膜,并就膜与基底的附着强度 和膜的性质作过探讨。但是,热等离子体工艺存在沉积面积和膜质量都不如其它CVD工艺 等问题。CVD金刚石薄膜应用中对扩大沉积面积有着强烈的需求。 金刚石在所有已知物质中具有最高的硬度、高耐磨率、良好的抗腐蚀性、低的摩擦系数、 高的光学透射率(对光线而言从远红外区到深紫外区完全透明) 、高的光学折射率、高空穴 迁移率、极佳的化学惰性,既是热的良导体,又是电的绝缘体,掺杂后可形成P和N型的半导体。金刚石有如此多优异性能,因而在国民经济上有着广泛的用途。金刚石从真空紫外光波 段到远红外光波段对光线是完全透明的,因此金刚石膜作为光学涂层的应用前景非常好, 可用作红外光学窗口和透镜的保护性涂层。以及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红外在线监测和控制 仪器的光学元件涂层。在工业制造领域,需要大量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用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金刚石制成的刀具有长寿命、高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等优异特性,而将金刚 石薄膜直接沉积在刀具表面不仅价格大大低于聚晶金刚石刀具,而且可以制备出具有复杂 几何形状的金刚石涂膜刀具,在加工非铁系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刚石在室温 下具有最高的热导率,又是良好的绝缘体,因而是大功率激光器件、微波器件、高集成电 子器件的理想散热材料。金刚石能掺杂为P和N型的半导体,与现有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最低的介电常数,最高的禁带宽度,较高稳定性,很高的电子及空穴迁移率和最高的热导率,性能远优于Si半导体,是替代Si的理想材料。它有可能用于制备微波甚至于毫米波段超高 速计算机芯片,高电压高速开关及固体功率放大器,而工作温度更可达600摄氏度。金刚 石制备电子器件的应用已取得了初步的结果,如金刚石薄膜发光管、金刚石薄膜场效应管、金刚石薄膜热敏电阻等金刚石制备电子器件的应用。但天然金刚石价格昂贵、数量稀少,

几种CVD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方法.

几种CVD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方法 1.热丝CVD法 此法又称为热解CVD法,Matsumoto等人采用热丝CVD法成功地生长出了金刚石薄膜。该法是把基片(Si、Mo、石英玻璃片等放在石英玻璃管做成的反应室内,把石英管内抽成真空后,把CH4和H2的混合气体输人到装在管中的钨丝附近(两种气体的流量比为0.5%-5%。用直流稳压电源加热钨丝到约2000℃,反应室内温度为700~900℃,基片温度为900℃左右,室内气体压力为1×103-1×105Pa。在这样的反应条件下,CH4和H2混合气中的H2被热解,产生原子态氢,原子态氢与CH4反应生成激发态的甲基,促进了碳化氢的热分解,促使金刚石SP3杂化C-C键的形成,使金刚石在基片上沉积,获得立方金刚石多晶薄膜。沉积速率为8-10μm/h 我国的金曾孙等人也用热丝CVD法生长出质量很好的金刚石薄膜。实验表明,基片温度和甲烷的浓度是薄膜生长最为重要的参数,它们对金刚石薄膜的结构、晶形、膜的质量和生长速率影响甚大。该法的特点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沉积出质量较好的金刚石膜。 2.电子加速CVD法 此法是在用热丝CVD法沉积金刚石薄膜过程中,用热电子轰击基片表面,加速金刚石在基片上沉积。与热丝CVD法不同的是,该法把电压正极接在用铝制成的基片架上,经加热的钨丝发射电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阳极的基片。CH4和H2的混合气体被输送到基片表面,由于热反应和热电子轰击的双重作用,使气体发生分解,形成各种具有活性的碳氢基团,促使具有双键和三键的碳离解,加速金刚石的成核和生长。基片可选用Si、SiC、Mo、WC、A12O3等材料。一般的工艺参数是:甲烷为ψ(CH4=0.5%~2.0%;气体流速为5-50cm3/min;基片温度在500~750℃之间;钨丝温度为2000℃;基片支架的电流密度为10mA/cm2,电压150V。用此法沉积出的金刚石薄膜的性质与天然金刚石基本相同,晶形完整,生长速率一般为3~5μm/h。此法的特点是通过电子轰击基片,从而加速了CH4和H2的分解,增加了基片表面上金刚石的

全球材料类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投稿必备

全球材料类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期刊英文名中文名影响因子 Nature自然31.434 Science科学28.103 Nature Material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18.132 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表面科学报告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Nano Letters纳米快报10.371 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发展6.802 Biomaterials生物材料6.646 Small微观?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信5.34 MRS Bulletin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告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材料化学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先进催化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材料化学杂志4.646 Carbon碳4.373 Crystal Growth & Design晶体生长与设计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电化学通讯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物理化学杂志,B辑:材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理4.189 In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4.147 Langmuir朗缪尔4.097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物理化学4.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塑性国际杂志3.875 Acta Materialia材料学报3.729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快报3.726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电源技术3.47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固体力学与固体物理学杂志3.467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国际材料评论3.462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3.446

材料学影响因子排名

全球SCI收录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希望对大家有用 Nature自然31.434 Science科学28.103 Nature Material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18.132 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表面科学报告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Nano Letters纳米快报10.371 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发展6.802 Biomaterials生物材料6.646 Small微观?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信5.34 MRS Bulletin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告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材料化学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先进催化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材料化学杂志4.646 Carbon碳4.373 Crystal Growth & Design晶体生长与设计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电化学通讯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物理化学杂志,B辑:材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理4.189 In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4.147 Langmuir朗缪尔4.097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物理化学4.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塑性国际杂志3.875 Acta Materialia材料学报3.729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快报3.726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电源技术3.47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固体力学与固体物理学杂志3.467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国际材料评论3.462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3.446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应用结晶学3.212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992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固态和材料科学的动态2.976 Scripta Materialia材料快报2.8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