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课程名称:姓名: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电子测量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年月日实验项目列表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年级:姓名:学号:实验课程: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室号:_田406 实验设备号:10 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实验一: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1.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示波器的结构。

2)掌握波形显示的基本原理、扫描及同步的概念。

3)了解电子示波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4)掌握通用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5)了解各种信号发生器如正弦信号发生器、低频信号发生器、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以及信号选择。

2.实验原理在时域信号测量中,电子示波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测量仪器。

它可以精确复现作为时间函数的电压波形(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幅度轴),不仅可以观察相对于时间的连续信号,也可以观察某一时刻的瞬间信号,这是电压表所做不到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示波器上观察电压的波形,也可以读出电压信号的幅度、频率及相位等参数。

电子示波器是利用随电信号的变化而偏转的电子束不断轰击荧光屏而显示波形的,如果在示波管的x偏转板(水平偏转板)上加一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时基信号,在y偏转板(垂直偏转板)加上要观测的电信号,示波器的荧光屏上便能显示出所要观测的电信号的时间波形。

若水平偏转板上无扫描信号,则从荧光屏上什么也看不见或只能看到一条垂直的直线。

因此,只有当x偏转板加上锯齿电压后才有可能将波形展开,看到信号的时间波形。

一般说来,y偏转板上所加的待观测信号的周期与x偏转板上所加的扫描锯齿电压的周期是不相同的,也不一定是整数倍,因而每次扫描的起点对待观测信号来说将不固定,则显示波形便会不断向左或向右移动,波形将一片模糊。

这就有一个同步问题,即怎样使每次扫描都在待观测信号不同周期的相同相位点开始。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理解并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万用表、示波器等。

3. 学习电子测量系统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并熟练进行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2. 学会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并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测量结果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电子测量技术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原理:- 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电子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 万用表的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及维护- 示波器的原理、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其他测量仪器的了解与简单应用3. 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的分类、来源及消除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计算- 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简单电子测量电路,进行实际操作- 分析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案例分析,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电子测量技术原理学习第二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学习第三周: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学习第四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电子测量技术》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电子测量技术》第二章: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测量技术》第三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电子测量技术》第四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电子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概念,如测量误差、准确度、精密度等;2. 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3. 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如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测量;2. 学会分析测量结果,识别并减小测量误差;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测量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基本概念:包括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准确度、精密度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涵盖其原理、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3. 电子测量方法: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频率、相位、功率等参数的测量;4. 测量误差分析: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措施;5. 实验操作技巧: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学会使用相关软件或工具。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课时:电子测量基本概念;2. 第2课时: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3. 第3课时:电子测量方法;4. 第4课时:测量误差分析;5. 第5课时:实验操作技巧;6. 第6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1.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相对应,涵盖电子测量基础知识、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2. 结合教材实例,分析实际应用中电子测量的相关问题;3.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3. 学生能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测量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的能力。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测量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技术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2.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讲解各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参数及操作方法,重点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的使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3.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4. 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介绍电子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需求及解决方法。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本文从DDS基本原理出发,利用FPGA来产生正弦波,可以实现频率和相位的控制和调节。

相对于现在的DDS芯片,FPGA更加的灵活和方便。

同时,也是未来得发展方向。

一、设计要求1.基本要求(1)制作完成一路正弦波信号输出,频率范围20Hz~20kHz;(2)具有频率设置和频率步进功能,频率步进10Hz;(3)输出信号频率稳定度优于10-5,用示波器观察时无明显失真;(4)输出电压幅度:在10kΩ负载电阻上的电压峰-峰值V opp≥20V;(5)数字显示正弦波的电压有效值、频率等,电压有效值精度5%,频率精度0.1%。

2.发挥部分(1)将正弦波输出信号扩展到三相输出,波形无明显失真,频率可调范围扩展到1Hz~30kHz,频率步进1Hz;(2)在上述信号频率范围内,任两相间的相位差在0°~359°范围内可任意预置,相位差步进1°;(3)在1Hz~30kHz频率范围内,增加矩形波输出信号,频率可任意预置,频率步进2Hz,频率精度0.05%;矩形波信号的占空比可以预置,占空比步进3601,当占空比为41时,误差≤±3602; (4)信号发生器能输出载波频率约为10kHz 的调频信号输出,要求调制信号频率在100Hz ~1kHz 频率范围内可变,用示波器观察载波信号无明显失真;二、设计方案方案一:用专用的DDS 芯片ADI 公司的AD9959,AD9959可以实现最多16电平的频率、相位和幅度调制,还可以工作在线性调频、调相或调幅模式。

AD9959的应用范围包括相控阵列雷达/卢纳系统、仪表、同步时钟和RF 信号源,并且有4路带10位DAC 的DDS 通道,最高取样频率为500 MSPS ,完全可以满足题目要求。

方案二:FPGA 实现DDS 技术,把DDS 中的ROM 改用SRAM ,SRAM 作为一个波形抽样数据的公共存储器,只要改变存储波形信息的数据,就可以灵活地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测量是通过实验方法对客观事物取得定量信息即数量概念的过程。

电子测量是指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子测量除具体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通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往往更加方便、快捷、准确,有时是其他测量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电子测量不仅用于电学各专业,也广泛用于物理学、化学、光学等科学领域。

目前,电子测量技术已成为电子科学领域重要且发展迅速的分支学科。

本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电子测量基本概念、测量误差与测量结果处理、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频率时间测量、相位差测量、电压测量、阻抗测量;实践部分包括:指针式万用表(MF-47)的制作、调试、测量。

理论部分:1、电子测量基本概念:电子测量是指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为手段,对电量和非电量进行的测量。

对电量的测量分为电能量测量、电信号特性测量、电路元件参数测量、电子设备性能测量。

非电量的测量则是利用各种敏感元件和传感装置将非电量转换成电信号,再利用电子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电子测量具有测量频率范围广、量程宽、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自能化、影响因素多,误差处理复杂的特点。

测量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按测量过程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选择测量方法时要综合考虑被测本身特性、测量准确度、测量环境、测量设备等因素。

根据获得的测量结果评价测量仪器的性能,主要包括:精度、稳定度、灵敏度、线性度、动态特性。

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相一致程度,其含义是:精度高,表明误差小;精度低,表明误差大。

精度可用紧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三个指标加以表征。

稳定度指外界条件恒定条件下,仪器示值变化大小,通常用稳定度和影响量两个参数来表征。

灵敏度表示测量仪器对被测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测量误差、分辨率、灵敏度等;2. 使学生了解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原理及应用范围;3. 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系统搭建与调试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电子测量系统的能力;3.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合作;3. 引导学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有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对电子测量原理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总结等形式,深入理解电子测量原理;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原理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趋势,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与原理- 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原理:详细讲解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信号发生器的原理与应用- 万用表的原理与应用3. 电子测量系统设计与搭建:介绍电子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搭建与调试技巧,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电子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电子测量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电子测量系统抗干扰技术4. 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简单的秒表计数器设计学生:赵瑞云学号:院系: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10级自动化指导教师:***时间:2013/12 /10简单的秒表计数器设计(安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河南安阳)摘要:本系统采用振荡器、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组成。

由LED七段数码管来显示译码器所输出的信号。

采用了74LS系列中小规模集成芯片。

其中主体电路完成秒表的基本功能。

关键词:振荡器;计数器;译码器;LED七段数码管1引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用到定时控制,如扩印过程中的曝光定时等。

早期常用的一些时间控制单元都使用模拟电路设计制作的,其定时准确性和重复精度都不是很理想,现在基本上都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一代产品,随着数字集成电路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新一代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可构成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完成复杂的控制功能。

小则可以用于家电控制,甚至可以用于儿童电子玩具。

它功能强大,体积小,质量轻,灵活好用,配以适当的接口芯片,可以构造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微电子产品。

秒表计数器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如:比赛记时,试验及记时等。

2设计任务与要求2.1 基本要求首先要能直接显示秒的计数器,要求六十、十为一计数周期。

然后要求电路主要采用中规模集成电路。

且电路输入电压为+5伏— +10伏。

2.2 方案选择一个基本的秒表电路主要由译码显示器,“秒”,“毫秒”计数器和定时器组成。

干电路系统由秒信号发生器“秒”、“毫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电路组成。

首先构成一个NE555定时器和分频器产生震荡周期为一秒的标准“秒”脉冲信号,由74LS160采用清零法分别组成六十进制的“秒”计数器、十进制“毫秒”计数器。

清零法适用于有异步置零输入端的集成计数器。

原理是不管输出处于哪种状态,只要在清零输入端加一个有效电平电压,输出会立即从那个状态回到“0000”状态。

清零信号消失后,计数器又可以从“0000”状态开始重新计数。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专业: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0、10实验1 基于LabVIEW的电子时钟系统1、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使用LabVIEW;(2)掌握创建自己的VI的过程;(3)学会使用图表输入控件;(4)学会使用一些结构表达;(5)学会使用局部变量;2、实验任务基本的任务就是和我们的电子表是一样的,就是只有时,分,秒。

开始都是00:00:00,运行时开始记时,每60秒分清零,分加1,每60分,分清零,时加1,每24时,时清零,分清零,秒清零。

3、实验过程1、任务分析,原理公式推导根据任务我们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运行是秒要每秒加1,然后对秒与60比较,等于60秒时清零,分加1.分与60比较,等于60时清零,时加1,时与24比较,等于24是都清零。

2、方案设计概述我们对任务的分析,方案也变得十分的明确了,我们就是采用多重的条件判断,足次的比较,来表达我们的程序框图。

3、实现步骤我们选取3个输入控件,合一个停止按钮。

1、打开labview软件,建立一个vi项目。

2‘调用几个输入控件作适当的调整,如图所示。

3、调用一个平铺式顺序结构,在第一页把0赋予时,分,秒。

4、在另一个页面中插入一个while条件,在这个条件里在插入一个条件结构,用一个已用时间作为触发条件。

满足时秒加1并与60比较。

5、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平铺时顺序结构,不等于60时继续比较,等于时就秒清零,分加一。

分与60比较。

6、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平铺时顺序结构,不等于60时继续比较,等于时就分清零,时加一。

时与24比较。

7、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条件结构,不等于24时是继续比较,等于24时就时,分,秒清零。

8、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保存。

4、总结与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不少,主要是刚开始对这个软件不是很熟悉造成的,通过同学和老师的指导,是我对这个软件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常遇到要调的控件不知道在那里,找了很久,最后的时候功能就是不能实现,经过大家的帮忙,最后成功,让我对这个软件充满了自信。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测速表、测量放大器)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测速表、测量放大器)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电控学院专业:自动化指导教师:数电课设自行车速度表第一章设计要求设计任务根据车轮周长、辐条数和车轮转数等参考设计、调试完成一个进行车用速度表,要求具有根据不同的车型随时进行调整的功能,以保证速度表显示的正确。

1.显示数字为三位,精度为0.1公里,即(00.0-99.9公里)。

2.数码管要有小数点显示,即个位于十分位之间的小数点要亮起来。

3.标明你所设计的条件,(轮周长、辐条数等)。

给出根据不同车型进行调整的依据。

4.结构简单、所用器件尽量少、便于调整、成本低。

5.所用芯片、元件等在参考元器件范围内选择(实验室没有的需自行解决)。

一、设计参考方案通过测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红外光电传感器的轮辐数,折算出车轮走过的距离,即每秒通过多少根辐条等于1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时速值按十进制由多位数码管显示。

假定车速为1公里/小时,那么车轮每秒走过的距离为100000厘米/3600秒≈27.8厘米/秒。

因测得的是每秒通过光电传感器的辐条数,故须将27.8厘米/秒化作多少根辐条/秒,两根辐条间的车周长=轮周长/辐条数。

对于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相当于每秒通过的辐条数为27.8厘米/辐条间轮周长(即门控脉冲的频率),此数的倒数即为每通过一条辐条所需要的时间(秒)。

如果在此时间内通过1根辐条即表示速度为1公里/小时,数码管显示01.0,若通过20根辐条,则车速为20公里/小时,速度表(数码管)就显示20.0。

第二章设计与说明设计方案的选择根据分析,我们将测速仪分为四个模块:信号输入模块,锁存和复位模块,计数器驱动模块,显示模块。

信号输入模块由红外线传感器和施密特组成,红外线传感器用于产生信号,施密特用于波形整形。

此模块没有可选性。

计数器驱动模块用计数器CD4553和译码器CD4543或CD4511组成。

两者从功能上并无本质区别。

CD4553用于对输入信号基数,译码器用于驱动三位数码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课程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希望能帮到你!题目:有源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一、设计思路有源滤波器是一种由RC和放大电路网络构成的滤波器。

它的特点是各级滤波器的输出阻抗与截止频率fc无关,而且这个输出阻抗可以做得很低,前后级带负载能力更强;前后级之间相互独立地设计、确定各级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以及品质因数Q值的RC参数。

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主要有五种:1、Butterworth特性2、Bessel 特性3、Chebyshev特性4、椭圆特性。

其中:Butterworth特性最大平坦;Bessel特性滤波器与阶数相同的其它滤波器相比,有最快的相应速度,但截止特性缓慢在截止频率前后形成明显的肩部;Chebyshev特性滤波器在通过区域允许的波动下截止特性具有非常大的倾斜,且各级截止频率不同;椭圆特性滤波器比Chebyshev特性有更加陡峭的衰减特性。

设计采用四阶Butterworth特性滤波器,电路结构简单,参数计算简洁,-80dB衰减。

二参数选择计算fc=20 Khz, fc= 电阻成为放大器的负载,所以下限值约为1k,而且这些电阻会因放大器的偏置电流而产生直流失调电压,由此上限应为几十k左右。

电容C若选的太大,对应的R过小,会不满足要求,C 一般满足大于100pF且小于10nF。

所以选择C=1 nF,对应的R=8.2k。

根据Butterworth特性归一化表表1阶数 2 4 6 8增益G 一级 1.586 1.152 1.068 1.038 二级 2.235 1.586 1.337三级 2.483 1.889四级 2.610 选取R5=62 k,R6=(1.152-1)R5=9.42k 计算R5-R8的阻值如下:R7=20k,R8=(2.235-1)R7=24.7k三元件清单调试部分一、接线调试1、按照原理图接线完毕后,测量各连接点是否开路。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测量知识,对简单的电子电路进行测量和分析。

3. 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方案。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测量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爱护仪器、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实验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基本原理: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测量原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2. 常见电子测量仪器:讲解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见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应课本第三章,让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

3. 电子测量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如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按照课本第四章实验案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电子测量实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测量实验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考课本第六章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电子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子测试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分类;2. 掌握基本的电子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3. 学会分析测试数据,理解测试结果在电子产品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电子测试仪器,进行简单的测试操作;2. 能够根据测试需求,设计合理的测试方案;3. 能够分析测试数据,提出改进产品性能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2.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描述电子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分类;2. 能够熟练操作常见电子测试仪器,完成基本测试任务;3. 能够根据测试需求,独立设计测试方案;4. 能够分析测试数据,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5.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6.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电子测试技术概述- 电子测试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分类;- 电子测试技术在电子产品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2. 常见电子测试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的功能与操作;- 测试仪器的基本维护与保养。

3. 电子测试方法与测试方案设计- 常用测试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测试方案设计原则及实例分析。

4. 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 测试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测试误差分析及处理。

5. 电子产品性能评价与改进- 基于测试数据的电子产品性能评价;- 针对测试结果的性能改进措施。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子测试技术概述;第二周:常见电子测试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第三周:电子测试方法与测试方案设计;第四周: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第五周:电子产品性能评价与改进。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要求 (2)二、设计方案及论证 (2)2.1设计思路 (2)2.2设计方案 (2)2.3总体框图 (2)三、设计原理及电路图 (3)3.1硬件设计原理 (3)3.2硬件原理图 (4)3.3主要元器件介绍 (4)3.4软件设计方案 (6)四、原器件清单 (7)五、元器件识别与检测 (8)5.1电阻识别 (8)5.2电容识别 (8)5.3电感识别 (9)5.4二极管识别. (10)5.5晶体三极管识别 (10)5.6电位器的识别与检测 (11)六、硬件制作与调试 (11)6.1程序编译 (11)6.2用protues 进行仿真调试 (12)6.3硬件焊接制作 (14)七、设计心得 (15)八、参考文献 (16)一、设计要求利用单片机AT89S52与ADC0809设计一个数字电压表,能够测量0-5V之间的直流电压值,四位数码显示,但要求使用的元器件数目最少。

二、设计方案及论证2.1设计思路⑴根据设计要求,选择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

⑵A/D转换采用ADC0809实现,与单片机的接口为P1口和P2口的高四位引脚。

⑶电压显示采用4位一体的LED数码管。

⑷LED数码的段码输入,由并行端口P0产生:位码输入,用并行端口P2低四位产生。

2.2设计方案数字电压表有多种的设计方法,方案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芯片的高速发展,各种数字芯片品种多样,导致对模拟数据的采集部分的不一致性,进而又使对数据的处理及显示的方式的多样性。

又由于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电压表的测量测程范围是比较大的,所以必须要对输入电压作分压处理,而各个数据处理芯片的处理电压范围不同,则各种方案的分段也不同。

由此结合设计要求选择由单片机系统及数字芯片构建。

这种方案是利用单片机系统与与其模数转换功能、显示模块等的结合构建数字电压表。

由于单片机的发展已经成熟,利用单片机系统的软硬件结合,可以组装出许多的应用电路来。

此方案的原理选用单片机的外部参考电压AREF为模数(A/D)转换功能的基准电压端,被测量电压输入端分别输入基准电压和被测电压。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子测量仪器,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测量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用和操作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各种电子测量实验;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电子测量仪表的指示和数据;具备对电子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测量基本概念:电子测量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仪表的分类和性能。

2.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频率计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3.电子测量方法:电压测量、电流测量、频率测量、波形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

4.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误差理论和误差分析。

5.实验操作: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使学生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要求 (2)二设计方案与论证 (2)2.1 方案一 (2)2.2 方案二 (3)2.3 方案论证 (3)三设计原理 (3)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1 振荡电路模块 (3)3.1.2 A/D转换电路模块 (4)3.1.3主控芯片AT89C52模块 (6)3.1.4显示控制电路的设计及原理 (9)3.2 程序设计 (10)3.2.1 软件环境 (10)3.2.2初始化程序 (11)3.2.3主程序 (11)3.2.4显示子程序 (11)3.2.5A/D转换测量子程序 (13)四元器件清单 (13)五元器件识别与控制 (14)5.1 三极管 (14)5.2 电阻 (15)5.3 电容 (16)5.4 8255 (16)六制作与调试 (17)6.1 硬件调试 (17)6.2 软件调试 (17)6.3性能分析 (17)七设计心得 (18)八参考文献 (18)附一原理图 (19)一设计要求电阻测量(需要简单的外围检测电路,将电阻转换为电压)测量100,1k,4.7k,10k,20k的电阻阻值,由数码管显示。

测试:误差10%。

二设计方案与论证2.1 方案一利用单稳或电容充放电规律等,可以把被测电阻量的大小转换成脉冲的宽窄,即脉冲的宽度Tx与Rx成正比。

只要把此脉冲和频率固定不变的方波(以下称为时钟脉冲)相与,便可以得到计数脉冲,将它送给数字显示器。

如果时钟脉冲的频率等参数合适,便可实现测量电阻。

计数控制电路输出的脉冲宽度Tx应与Rx成正比,其电路原理图及具体555单稳态触发器的构成及仿真如图1所示。

用555构成的单稳态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输出脉冲的宽度Tx与Rx的函数关系是:图1 方案一原理图所产生的时间误差可能达到百分之十五,再加上其他原因产生的误差,测量是的时间延迟太大。

2.2 方案二用ADC0809电阻测量,以一个1K的电阻作为基准电阻。

和被测电阻进行分压,分压比例得出电阻比例。

电子测量实训报告

电子测量实训报告

电子测量实训报告一. 实训目的(1)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电子仪器附加功能的使用。

(4)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进行数据测量。

(5)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测量方法,掌握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技巧和装配工艺;学会使用万用表、示波器、毫伏表、频率计、信号发生器等电子测量仪器。

掌握查找电子设备故障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和任务陕航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工作所必需的电子基本工艺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电子仪表、仪器的基本结构及正确使用与维护;2.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3. 理解常用电子电路和简单电子整机电路的分析、检测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4. 掌握电子电路安装的工艺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表、仪器;2. 能正确阅读分析电路原理图和设备方框图,并能根据原理图绘制简单印刷电路;3. 初步学会借助工具书、设备铭牌、产品及产品目录等资料,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有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4. 能按电路图要求,正确安装、调试单元电子电路、简单整机电路;5. 处理电子设备的典型故障。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 加强爱岗敬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1. 了解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结构;2. 理解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功能;3.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1. 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型号和主要参数;2. 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分类方法;3. 掌握用万用表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学生们建立电子测量知识体系的基础。

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论基础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掌握电子测量原理。

二、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不同类型的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3.学习电子测量中常见的误差和校准方法;4.建立对电子测量技术流程的理解和认识。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分为四个模块,包括基本电测量、交流电测量、数字电子测量和模拟电子测量。

每个模块包含多个实验,具体内容如下:模块一:基本电测量1.电阻的测量;2.电压的测量;3.电流的测量;4.交流电源的测量。

模块二:交流电测量1.交流电压的测量;2.交流电流的测量;3.交流电压的相位测量;4.交流电路的功率测量。

模块三:数字电子测量1.可程控数字电压表的使用;2.可程控数字电流表的使用;3.数字示波器的使用;4.特殊数字测量仪器的使用。

模块四:模拟电子测量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2.频率计的使用;3.信号发生器的使用;4.带宽的测量。

四、实验步骤实验一:电阻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给定电阻的电阻值。

实验仪器:多用表、万用表、直流电源。

实验步骤:1.设置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1V;2.将万用表选择到欧姆挡位,将多用表选择到电压挡位;3.连接电路图中的元器件,注意正确接线;4.读取电路图中元器件的值和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1.测得的电阻值应与元器件的额定值相同或相近;2.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电路的正负极性。

实验二:交流电压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给定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峰值。

实验仪器:示波器、万用表、电压互感器。

实验步骤:1.将示波器和万用表的电源打开并预热;2.连接电路图中的元器件,注意正确接线和电路的正负极性;3.调整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控制;4.读取示波器上测得的有效值和峰值。

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电路的正负极性;2.示波器的操作应根据具体仪器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绪论 (2)第一章检波器简介 (3)1.1检波器的作用 (3)1.2 检波器的分类 (3)1.2.1包络检波器 (4)1.2.2同步检波器 (5)1.3 峰值检波器工作原理 (5)第二章系统设计方案 (7)2.1 工作原理图 (7)2.2 元件清单 (8)第三章元器件介绍 (9)3.1 LF398 (9)3.2 LM311 (11)3.3 稳压二极管 (12)第四章峰值检波器的测试及性能指标 (14)4.1 性能测试 (14)4.1.1 测量交流信号: (14)4.1.2 测量具有直流分量的交流信号: (14)4.2 性能指标 (15)4.3 电路分析 (15)第五章系统分析 (15)5.1 系统的测量范围 (15)5.2 测量精度 (16)5.3 测量误差 (16)5.4 系统调试注意事项 (16)5.5 系统设计存在的不足 (16)第六章实验总结 (17)参考文献: (18)绪论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课程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

峰值检波器功能实现要求在已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硬件的连接设计和软件的模拟、仿真设计实现峰值检波的功能,这项设计对检验我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锻炼独立思考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测试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虚拟仪器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虚拟仪器技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标准总线技术和软件工程的方法,代表了测量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虚拟仪器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测量、振动分析、声学分析、故障诊断、航天航空、军事工程、电力工程、机械工程、铁路交通、地质勘探、生物医疗、教学及科研等诸多方面。

无论是初学乍用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程序开发人员,虚拟仪器在各种不同的工程应用和行业的测量及控制的用户中广受欢迎,这都归功于其直观化的图形编程语言。

虚拟仪器的图形化数据流语言和程序框图能自然地显示您的数据流,同时地图化的用户界面直观地显示数据,使我们能够轻松地查看、修改数据或控制输入。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正是掌握测量技术与虚拟仪器的入门课程,它偏重于实际应用的课程,要求我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课程设计是对《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综合和总结。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我们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硬/软件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接口设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一章检波器简介1.1检波器的作用检波器,是检出波动信号中某种有用信息的装置。

用于识别波、振荡或信号存在或变化的器件。

检波器通常用来提取所携带的信息。

检波器分为包络检波器和同步检波器。

前者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包络成对应关系,主要用于标准调幅信号的解调。

后者实际上是一个模拟相乘器,为了得到解调作用,需要另外加入一个与输入信号的载波完全一致的振荡信号(相干信号)。

同步检波器主要用于单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或残留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

从已调信号中检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或检波。

用以完成这个任务的电路称为检波器。

最简单的检波器仅需要一个二极管就可以完成,这种二极管就被称做检波二极管。

目前,集成射频检波器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每当要求更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时,集成射频检波器有代替传统的二极管检波器的趋向。

从调幅波中恢复调制信号的电路,也可称为幅度解调器。

与调制器一样,检波器必须使用非线性元件,因而通常含有二极管或非线性放大器。

1.2 检波器的分类检波器分为包络检波器和同步检波器。

前者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包络成对应关系,主要用于标准调幅信号的解调。

后者实际上是一个模拟相乘器,为了得到解调作用,需要另外加入一个与输入信号的载波完全一致的振荡信号(相干信号)。

同步检波器主要用于单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或残留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

1.2.1包络检波器图2是典型的包络检波电路。

由中频或高频放大器来的标准调幅信号ua(t)加在L1C1回路两端。

经检波后在负载RLC上产生随ua(t)的包络而变化的电压u(t),其波形如图2所示。

这种检波器的输出u(t)与输入信号ua(t)的峰值成正比,所以又称峰值检波器。

包络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可用图2的波形来说明。

在t1<t<t2时间内,输入信号瞬时值ua(t)大于输出电压u(t),二极管导通,电容C通过二极管正向电阻ri充电,u(t)增大;在t2<t<t3时间内,ua(t)小于u(t),二极管截止,C 通过RL放电,因此u(t)下降;到t3以后,二极管又重新导电,这一过程照此重复不已。

只要RLC选择恰当,就可在负载RLC上得到与输入信号包络成对应关系的输出电压u(t)。

如果时间常数RLC太大,放电速度就会放慢,当输入信号包络下降时,u(t)可能始终大于ua(t),造成所谓对角切割失真(图2)。

此外,检波器的输出通常通过电容、电阻耦合电路加到下一级放大器,如图1中虚线所示。

如果Rg太小,则检波后的输出电压u(t)的底部即被切掉,产生所谓的底部切割失真。

1.2.2同步检波器图3为同步检波器的框图。

模拟相乘器的一个输入为一单频调制的单边带调幅信号,即us(t)=Umcos(ωct+Ωmt),其中ωc为载波信号角频率,Ωm为调制信号角频率;另一输入是本机产生的相干信号,即uc(t)=Uccos ωct,则乘法器的输出电压u0(t)和uS(t)和uc(t)的乘积成正比,即u0(t)=KuS(t)*uc(t)式中K为一比例常数。

u0(t)中包括两项,一项为高频项(2ωc+Ωm),另一项为低频项(Ωm)。

通过低通滤波器后将高频项滤除,即得到和调制波成对应关系的输出。

uc(t) 通常可用本地振荡器或锁相环产生。

同步检波器的抗干扰性能比包络检波器优越,但是它的电路比较复杂。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这种解调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

1.3 峰值检波器工作原理在电子设备中,常要求对信号的峰值进行检波:如大动态范围的正弦信号经对数压缩后,为了得到反映正弦信号的有效值,就不能用一般的平均值或有效值检波器,而只能用峰值检波器。

峰值检波器是一个能记忆信号峰值的电路,其输出电压的大小,一直追随输入信号的峰值,而且保持在输入信号的最大峰值。

1. 当Vi〉V o时:信号由(+)端加入,OPA的输出Va为正电压,二级管D导通,于是输出电流经D对电容C充电一直充至与Vi相等之电压。

(当D导电时此电路作用如同一电压跟随器)2. 当Vi〈V o时:OPA的输出Va为逆向偏压,相当于开路,于是电容C既不充电也不放电,维持于输入之最大值电压。

上述电路只能工作一次,所以我们要能够控制电容C的放电过程,使得这个电路可以重复地工作。

同时在电路中加入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及加入阻抗匹配的电路(比如跟随器等),以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第二章系统设计方案2.1 工作原理图LF398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通过比较器LM311进行比较,当输入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LF398的逻辑控制引脚被置成高电平,使LF398处于采样状态。

当输入电压达到峰值而下降时,LF398的逻辑控制引脚被置成低电平,使LF398处于保持状态。

从而,实现了对“峰”值的保持。

2.2 元件清单第三章元器件介绍3.1 LF398LF398是一种反馈型采样/保持放大器,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通用型采样/保持放大器。

与LF398结构相同的还有LF198、LF298等,都是由场效应管构成,具有采样速率高、保持电压下降慢和精度高等特点。

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时,从启动转换到转换结束输出数字量,需要一定的转换时间。

在这个转换时间内,模拟信号要基本保持不变。

否则转换精度没有保证,特别当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会造成很大的转换误差。

要防止这种误差的产生,必须在A/D转换开始时将输入信号的电平保持住,而在A/D转换结束后又能跟踪输入信号的变化。

能完成这种功能的器件叫采样/保持器。

采样/保持器在保持阶段相当于一个“模拟信号存储器”。

当作为单一放大器时,其直流增益精度为0.002%,采样时间小于6us时精度可达0.01%;输入偏置电压的调整只需在偏置端(2脚)调整即可,并且在不降低偏置电流的情况下,带宽允许1MHz,其主要技术指标有:1、工作电压:+5--+18V2、采样时间:<10us3、可与TTL、PMOS、CMOS兼容4、当保持电容为0.01uF时,典型保持步长为0.5mV5、低输入漂移,保持状态下输入特性不变6、在采样或保持状态时高电源抑制采样保持放大器LF398的直流和交流调零电路:调节1kΩ电位器可使DC失调电压V os为零。

在保持设置模式下,调节10kΩ电位器可使AC失调电压V os 为零。

LF398具有采样和保持功能,它是一种模拟信号存储器,在逻辑指令控制下,对输入的模拟量进行采样和寄存。

下图是该器件的引脚图。

各引脚的功能如下:①和④分别为VCC和VEE电源电压输入引脚。

电源电压范围为±5V~±15V。

②为偏置调零引脚。

当输入Vi=0,且在逻辑输入为1采样时,可调节②使V o=0。

③为模拟量输入引脚。

⑤为输出引脚。

⑥为接采样保持电容的引脚。

⑦为参考电压输入引脚(接地)。

⑧为逻辑输入控制引脚。

该引脚电平为“1”时采样,为“0”时保持。

LF398内部电路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当8端为“1”时,使LF398内部开关闭合,此时A1和A2构成1:1的电压跟随器,所以,V o = Vi,并使迅速充电到Vi,电压跟随器A2输出的电压等于CH上的电压。

3.2 LM311LM311电压比较器设计运行在更宽的电源电压:从标准的±15V运算放大器到单5V电源用于逻辑集成电路。

其输出兼容RTL,DTL和TTL以MOS电路。

此外,他们可以驱动继电器,开关电压高达50V,电流高达50mA。

LM311是一种高灵活性的电压比较器,能工作于5到30V单个电源或±15V 分离电源。

该设备的输入可以是与系统地隔离的,而输出则可以驱动以地为参考或以VCC为参考,或以VEE电源为参考的负载。

LM311为集电极开路输出,使用时应在输出端与正电源之间连接负载电阻。

下图是该器件的引脚图。

LM311,采用SOIC 封装方式。

比较器类型:通用响应时间:200ns 电源电流:5.1mA 针脚数:8 工作维度范围:0°C to +70°C 封装类型:SOIC 比较器数目:1 电源电压最大:36V 电源电压最小:5V 表面安装器件:表面安装输入偏移电压最大:7.5mV各引脚的功能如下:GROUND/GND 接地INPUT + 正向输入端INPUT - 反向输入端OUTPUT 输出端BALANCE 平衡BALANCE/STRO平衡/选通BEV+ 电源正V- 电源负3.3 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是一个特殊的面接触型的半导体硅二极管,其V-A特性曲线与普通二极管相似,但反向击穿曲线比较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