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框架图——政治经济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 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异化劳动使人类不幸福,自由自觉地劳动是人的本质体现,幸福社会中劳动成为 人的第一需要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 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并且把个人幸福提高到新的水平;个人幸福丰富着社 会幸福,赋予社会幸福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 旧道德把个人生活的快乐、个人际遇的顺利、个人命运的吉安视为幸福。马克思 主义幸福观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是人民的苦难,追求的是全 人类的幸福实现。 Nhomakorabea•
总结:幸福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奉献(劳动)与享受、个人与社会 的统一
任汝芬《考研政治考点识记》
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与幸福社会
• • 幸福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的解放(目的与归宿)
– 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差异在哪里
幸福社会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
– 人自然属性的解放:物质财富丰富 – 人精神属性的解放:精神境界提高 – 人社会属性的解放:自由平等、全面发展

幸福社会的实现途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共产主义是信念与奋斗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结与感想
•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 统一) – 生产方式(劳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基本规律 – 竞争到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不断调整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变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在哪里?(经济根源、阶级力量、革命道 路) – 如何看待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批驳早产论) – 社会主义模式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统一性 与多样性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总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o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 原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 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 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 并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马恩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前提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20新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鲜明特征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0新增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20新增 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框架图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框架图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与方法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实践活动
中介
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理论
指导作用 决定(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认识
认识路线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
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结构
认识过程
反复性 无限性
感性认识
实践为中介
条件 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
条件 第二次飞跃
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因素
间接性、抽象性
非理性因素
指导、解释、预见作用 动力、诱导、激发作用
主体
中介
客体
人的认识 能力、认 识水平的
标志
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
语言工具
实践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创立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吸收 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四种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
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认识的本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论
认识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起源: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私有制为基础的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②
形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 纸币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实质
展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新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发展趋势
8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 代表人物、贡献、局限性
7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 特征: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由调节
形成: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 垄断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最根本特征:垄断统治、金融资本、资本输出

政治经济学复习框架图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复习框架图ppt课件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 实现问题
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转化为成本价格K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不

变资本的节省程度)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本质要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

表现形式
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认识
时代性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
生产的关系
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特殊性) 价值
剩 余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值 生 产
商品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两个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的原始积累
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阶级革命 及工业革命
商 品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决定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品 价值量理论
经商
济 理 论
品 经 济 的
产生
货币
本质 职能作用
货币流通规律
私人劳动 构 成简单 商品 经 社会劳动 济的基本矛盾
基 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个别资本家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生产关系再生产

公共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马克思

公共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马克思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
一方面,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深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剩余价值生 前期准备
资本职能
生产资本职能
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职能
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 实现剩余价值
以上三种职能时间上持续,空间上并举
例商品流通
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外延式
购买更多生产资料
扩大再生产分类
内涵式
提高生产率
社会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基本 实现条件
I(v+m)=Ⅱc
扩大再生产的 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财富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生产相对过剩
产品增加,民众购买力下降 经济危机
资本积聚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增大资本总额 (自我扩大再生产)
资本集中
把原来分散、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发行股票、集资)
后果
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
货币资本职能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商品的交换依据 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每一次都是等价交换 X 总趋势为等价交换
形式
价格围绕 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 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与供求共同决定价格 X 凡是有价格的,都有价值 X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作用 例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有地租
生产价格 =部门平均生产成本+社会平均利润 本钱100W,平均利润20w,生产价格120W
商品一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 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
有使用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X 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图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图文

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年) :马克思 的评价:“现代政治经 济学的创始者”,“最 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 济研究家”, 初步建 立了劳动价值论。主要 著作有《赋税论》、 《爱尔兰政治解剖》、 《政治算术》、《货币 略论》。

亚当· 斯密(1723-1790 年) 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从人类利己 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 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 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 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 的主要内容。
(1981年)出版
第四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的候选 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 尤金· 斯蒂格利茨1943 年-美国。2001年获诺贝尔经 济学奖1993年《经济学》
1993年出版《经济学》
第四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的候选者格雷高里.曼昆
N格里高利· 曼昆 1958 年2月3日-不足30岁时 曼昆已成为了哈佛大学 的终身教授
1999第一版,最新第五版
• 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思想 家如齐国的管仲、鲁国的 孔丘以及后来的孟轲等人 也都谈论了经济问题,并 且留下了有意义的思想。
• 经济学 • 经世济民的学问 经世济民的科学 •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 “经邦”和“济民”、“经国”和 “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 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 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 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 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 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2016年9月古希腊思想家姓名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卡尔马克思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亚当斯密2016年9月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让沙尔列奥纳177318422016年9月法国古典经济学家代表著作布阿吉尔贝尔16971707年之间发表弗朗斯瓦魁奈1758年发表1819年发表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英国纳索威廉西尼尔17901864英国特萨伊17671832法国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18351917德国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弗雷德里克巴师夏18011879法国亨利17931879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著作7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政治经济学第一-三章脉络图

政治经济学第一-三章脉络图

七 )会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3- -
、货币转 化为资 本
政 治 经 济 学 (资本主义部分)脉络
1.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资本最
商品流通形态:撕一0 —撕(商品一货币一商品:1,以卖开始,以买告终,即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当作资 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的货币
「①它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决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客观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 (” 特 点 彳 在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利用经济规律。
1 ②一定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当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在该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就会退出,新的经济规律就会出现并发挥作用。
6 分黄金 二
其他种种商品二 一
1 货币
80斤粮食 二
斗.货币价值形态,公式如: 60尺布

2 把斧子 二 ^
6 分黄金 二
其他种种商品二 〉
6 分黄金
一般价值形态与 扩大价值形态相 比,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 币 的 职 能
广⑴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贮藏手段 (4) 支付手段
- 1-
政 治 经 济 学 (资本主义部分)脉络
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飞0 自然经济是指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幻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
社会分工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幻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狭义科学涵义广义时代背景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列宁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阶级性基本内容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客观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性:联系与系统多样性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事物存在的质、量、度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及意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原因和结果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归纳与演绎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与价值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唯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物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产生: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属性基本矛盾商品价值价值量产生: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本质:一般等价物价值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配置资源、刺激生产、择优汰列实现:有赖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知识结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基本条件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特点劳动过程:劳动的二重性内涵: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积累理论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本质——源泉——影响因素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结果: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剩余价值流通理论购买阶段——货币资本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资本循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前提条件:空间并存于时间继起单个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因素固定资本生产资本构成资本周转流动资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再生产:简单、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剩余价值的主要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周期性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固定资本预不变资本生付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料产资流动资本资本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本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垄断资本、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形式、作用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后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阶层、阶级机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历史过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两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苏俄探索“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内涵和依据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经济:公有制、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道路的多样性落后国家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发展社会主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新型政党:产生条件——根本目标——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地位作用:领导核心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立场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展望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基本特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历史必然性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长期的实践过程资本主义的灭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图表记忆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图表记忆法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量的区别
Pˊ总是小于mˊ。
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区别
mˊ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ˊ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
利润率的高低,还要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影响利润率的高低;
不变资本的节约也会影响利润率。
1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及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变化
矛盾和互相排斥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说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该理论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6、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ˊ
矛盾
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价值增殖
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G—W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货币转化为资本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它,也不能创造或制定它。
认识和利用
主观能动性
承认其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理念)、 道、 神、 上帝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识可否认识物质
可知论: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不可知论: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哲学的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人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基本类型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未知领域)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个体主体
基本形态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
自然能力
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质:内在规定性( xx 和 xx 有质的区别)
概念
量:数量、 规模
度:范围、区别(eg:压死骆驼的第一千根稻草,度指骆驼在1--999 之间稻草它都不会被压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势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要求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对立统一=斗争同一
同一性
有条件 (联系具有条件性)

202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资料

202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含义创造者继承者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续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象和内容讲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目标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批评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济学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显著特征)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指引着人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和物质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框架图——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框架图——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框架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政治经济学中各种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劳动资料不变资本生产的条件劳动对象生产力按生产的作用不同划分可变资本生产m的源泉职能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框架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生产资本生产资所用资本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慢劳动资料所费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劳动对象生产力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
政治经济学中各种资本的划分
注:m为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
劳动资料
不变资本Hale Waihona Puke 生产m的条件)劳动对象生产力
按生产m的作用不同划分
可变资本(生产m的源泉)劳动者
职能
生产资本生产资本
所用
资本
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慢)劳动资料
所费
资本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
劳动对象生产力
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
劳动者
商品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结构及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结构及框架图
能动的反映论——直观的反映论
(3)结论:
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2015/7/4
要点结构 原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及其关系
(2)认识的本质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3)方法论意义
2015/7/4
要点结构
原理: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015/7/4
返回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 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 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 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015/7/4
第 三 节 资 本 主 义 政 治 制 度 和 意 识 形 态
2015/7/4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 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 安全及利益。 • 本质: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 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治制度、政权组织制度、 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 本质是为资产阶段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段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 政治工具 •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 治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02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资料

202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含义创造者继承者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续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象和内容讲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目标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批评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济学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显著特征)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指引着人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和物质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