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2019年精选文档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黄金时代》以民国时代为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独特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为介绍。
它造就了一批当年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和理想的时代。
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助您!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1《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
”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
”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
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
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
”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
我并不难。
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
电影《黄金时代》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黄金时代》,一个哥们过生日,包场,我去蹭看的,那兄弟是我们学校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胖乎乎的,有点腼腆,但看得出也是很有个性的,所以才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庆生,并且专门挑了这个电影,这是部很文艺的片子,演的又正好是现代文学家的事,大家又都是此道中人,很不错的设计哈。
但其实这部片子很小众,就没多少人看,人家电影院都不放映了,是朋友老马(庆云)跟人家谈好了,才专门给排了这一场。
电影就是讲萧红的一生,像是纪录片,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整个非常平淡无趣,又很冗长,三个小时,我前排有几个小孩,看了一会就走了,我一直强打精神坚持着,甚至一度想走,左右看看,左边是一个女孩,戴着眼镜,右边也是个女孩,没戴眼镜,左边这女孩也一直抱怨说没意思,在座位上不断地换姿势,东张西望的,一会吃爆米花一会喝饮料,可她就是不走,真能忍耐,右边那女孩就不一样了,看得津津有味,不由得佩服她的欣赏力,同时也开始佩服左边女孩的忍耐力,但你能忍,我就不能忍吗?就当被罚在操场跑圈了,于是暗地里跟这女孩展开意志力的大比拼,看谁能熬到最后,哈!灯光亮了,我俩都没走,打个平手,但我还是等到人们都走光了才退场,还是我坚持到最后了,呵呵。
还得说说这个电影哈,这才是今天的主题。
这电影看的时候确实没意思,但按以前,感觉没劲的片都是过眼即忘,但这个却不同,我今天一天都在想它,做饭的时候都差点切着手,它有种莫名的味道,不一般的感觉,吸引着我久久不能释怀,这样看来它又很成功,因为它触动了我的神经,停都停不下来。
但它真的不符合我对故事片的概念,没有完整的故事,东一段西一段的,好像也没什么关联;人物塑造也不够形象,就是讲萧红一生都做了哪些事,像在复述历史年表,干涩无味,为了推进下去,只好加了大量的解说词,剧中人也时不时的跳出来讲解一段。
那就拍记录片得了,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剧情片。
但是,回想起来,这三个小时里,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萧红以及其他几位作家,更重要的,它给了我很多历史启示与人生思考,它像一篇散文,让人回味每个段落,又像是一道数学题,让人求解答案,并且不止一个答案。
《黄金时代》: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史诗
《黄金时代》: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史诗罗小凤【摘要】影片《黄金时代》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萧红个人命运的沉浮呈现了民国那个“黄金时代”中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尤其呈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们随着时代动荡而沉浮不定的命运遭际与人生轨迹,建构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荧幕史诗。
%With the form of documentary film, the film The Golden Age presented a particular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presentation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Xiao Hong’ s individual fate. Particularly, the film portrayed the vicissitudes of intellectuals’ fate and their miserable lives in that age. Therefore the film is a soul-stirring screen epic about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74-77,89)【关键词】《黄金时代》;萧红;民国知识分子;史诗【作者】罗小凤【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5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汤唯等主演的《黄金时代》从播映前便已在影视界掀起热议,播映后更是褒贬不一,引发各种争议。
事实上,这部影片是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萧红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呈现了民国那个“黄金时代”中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尤其呈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们随着时代动荡而沉浮不定的命运遭际与人生轨迹,建构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荧幕史诗。
纪录片黄金时代的观后感
纪录片黄金时代的观后感《纪录片黄金时代》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纪录片,通过生动的镜头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蓬勃时期。
观影后,我对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首先,纪录片黄金时代展示出了中国纪录片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发展。
从片中展示的历史片段可以看出,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较大,纪录片也多以记录政治事件和颂扬革命先烈为主。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片中展示了现代纪录片大师们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他们抛弃了过去的刻板印象,尝试采用更多元和创新的手法,使纪录片更具艺术性和思考性。
他们通过深入调研、细致观察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思考和内心感受。
在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其次,纪录片黄金时代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种变化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体现,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纪录片黄金时代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故事,反映了不同群体生活的多样性和变迁。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自己的辛酸和喜悦。
片中记录了一位下岗工人外出打工的故事,他面临着生计的压力和家庭的困境,但他依然努力坚持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代表了中国数以百万计的下岗工人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中国社会老百姓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向前的精神。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乡差距的加大和农村人口的流失。
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辛苦打拼,使人们对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产生了深思。
片中呈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这引发了观众对农民工权益和社会公平的关注。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总要写作各种各样的文档,优美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甚至升职都有可能,可问题是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那怎么办?那我们就走捷径,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写得好的文笔,学以致用,我相信你自己自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我分了好几段才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足够吸引支撑我一口气看到底,因为我总是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不感冒。
其实这些文人的相处方式我不是很懂,对于萧红处理情感的方式我同样不懂。
不过,好歹看完了,觉得里面有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因此截屏留着自勉了。
这段是骆宾基问萧红,问什么能和端木蕻良那样的人生活三年,萧红如是回答。
此前,萧红和聂绀弩说,她有时很看不起端木,他胆小,懦弱。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闻端木曾两次抛弃萧红。
种种纠葛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后来给了怀着萧军孩子时的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婚礼的人确是端木。
可能在萧红看来,不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谁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不说萧红萧军的爱情,因为我并没从片子里感到那种深切的爱。
不排除是由于我的钝感。
不过这是个通理,每个人都有所爱,能竭尽全力,敢竭尽全力,去爱自然是潇洒,也算不负此生,但并不代表会有最好的结局。
之前我确实不曾想过,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但它一旦成为负担,就也毫无甜蜜可言,所以我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如果再一段关系已经不能保证大部分时间都令彼比愉悦,那,便永远地分开罢。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2)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五项大奖,而她理所当然的获得最佳导演奖。
这也是她第五度获得这一殊荣。
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后,很满足,尽管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但是绝对比动辄几千万预算的乱七八糟的电影高级的多。
电影黄金时代影评
剧情: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评论:许鞍华版的萧红传记片《黄金时代》让人期待了很久,到了真正揭开面纱的这一刻,却发现,它不让人惊喜,也不让人失望,如同影像中流淌的河流和浮冰一般,自然而然地凝固、融化、消解。
当影片结束,不曾怅然若失,一瞬间只记起了电影唯一一句对萧红的定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黄金时代》中,萧红的个性,便与她在1941年没有顺应民众的要求创作抗战题材作品,而是写就了描绘家乡的那本《呼兰河传》一样,这种异向性的自主选择,也贯穿了电影里的整个人生。
或许也是无从安排萧红短暂一生中的复杂经历,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选用了各个与萧红接触过的人(由演员扮演)的叙述来试图还原历史真实的方式,并在剪辑时让滞后的叙述和当前的故事融为一体,一方面让电影变得夹叙夹议,更加直面观众,另一方面时刻有种时空交会感,也让每个人物与萧红的关系更加清晰。
一定程度上,这种电影形式缓解了流水账的问题。
汤唯此次的表演依旧更偏向本色演出,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还是令她十分接近人物,不过表现最出色的一场戏,是她在病床上向骆宾基回顾与萧军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此外,同样文艺气质爆棚的郝蕾、袁泉、田原则各有特点,尤其是饰演丁玲的郝蕾独白段落极具激情。
男演员中,饰演“懦弱公子哥”端木蕻良的朱亚文表现最为精准,“骆宾基”黄轩虽然戏份不多但亦有结尾时的点睛发挥,冯绍峰的萧军一角则较有他的个人特色。
而在制作层面,耗时许久并未白费,场景还原度很高,美中不足的是群众演员太不专业,表情多处不合格,这一点居然是一向谨慎的许鞍华没有注意到的。
《黄金时代》:颠覆电影院惯例的勇敢之作
《黄金时代》:颠覆电影院惯例的勇敢之作一《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也是一部传记片。
不是说这个电影的内容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而是指它的叙事方式和文本特点与一般娱乐片的差异,同时作为一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对既往全部传记电影的颠覆。
不能说《黄金时代》在电影史上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艺术经验,评价《黄金时代》的主要困难会在于,它出现在了当下中国的电影院氛围当中,这将是中国院线系统的一次文化奇遇。
近几年我们正经历一场“保卫电影院”的运动,人们已逐渐重新习惯电影院观影,这个影片的出现是对这个文化系统的拓展或考验。
关于“知识分子电影”,主要是对《黄金时代》文本形式的判断。
它具有明显的实验性。
它最被注意的形式特征是编剧李樯设计的间离手法的使用。
电影里的演员正沉浸在1930年代的生活情境中,顷刻又走向摄影机,直接向观众致辞。
许广平(她的扮演者是丁嘉莉)在厨房里劳动,忽然在转身后发现了摄像机,又向摄像机走来,开始对观众倾诉自己的想法——她说萧红太孩子气了,她的不停拜访已对鲁迅的休息形成了干扰。
一般电影严禁演员的眼睛直视摄影机,怕造成梦醒的效果,而这里则是不停打断观众的梦境,干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沉浸。
对于那些惯于和电影角色进行认同,并通过角色体验人生,进而渲泄自我生命情绪的一般观众来说,这个过程被阻断了,这将是观看《黄金时代》的第一个需要跨越的门槛。
《黄金时代》无法满足一般性的享乐主义,也不追求激发观众内分泌的初级娱乐性,它对于观众的理智和精神性提出了要求。
二这部电影还是对观众记忆力的考验,由于它的3个小时的片长,也由于它复杂的叙事时空。
这不是一部单一视角的电影,它让民国时期的诸多文人如聂绀弩、萧军、端木蕻良,甚至萧红都对着镜头直接讲话。
这些台词大多有档案性渊源或文本的出处,另有部分台词乃编剧的添加,但是这一部分需要专家才可以鉴别。
不同历史人物的回忆时常存在着事实认证上的矛盾,电影把萧红离开萧军的原因,根据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描述分别进行了影像再现,然后并置于影片中。
《黄金时代》的观后感
《黄金时代》的观后感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引子的民国爱情电影,影片塑造了当年那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
同时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点为面的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广度和文学底蕴。
首先,影片以独白的形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萧红的生活背景,以及年少的经历,(萧红,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严冷的地主家庭里。
)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中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心往神怡的大花园,幼年的萧红与花园中的虫,草,树木,花朵以及慈祥的祖父。
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画卷,与其后萧红凄惨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呼兰县那个萧红成长的花国,与片首相呼应,造就了震撼人心灵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唏嘘不已。
在影片中,萧红在日本期间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之为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部分评论家是那时候的青春有理想,有激情,才是黄金时代。
然而我却理解为,在呼兰县的那种充满温暖与爱的时空,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爱恨,没有谎言和讥笑。
只有花园的生机勃勃与祖父的疼爱关心。
其次,许鞍华用独特的手法论证了自己眼中的女权主义。
在当时的大动乱下,知识分子全部投身于那些所谓的主权,洒热血的事业中。
萧红却甘愿只做一个写写自己的文字,文风与当时那些激进的奋血青————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年背道而驰。
萧军也常常批判她的文字里少了一些“豪迈”,其实想想萧军那些人士所谓的“豪迈”文学,不都是在文眼中加入政治文学和政治眼光吗?反而只有端木看出萧红作品中的那份“勇敢”。
这种“勇敢”我理解为“独立”。
不依靠任何的政治党派,不被任何一个主义所绑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文字细腻到每一个环境,包括自己尴尬的写景。
不做丝毫的掩饰,把现实写到露骨,一个女子的这种“勇敢”就是女权主义形成的启蒙。
黄金时代里一个孤苦漂泊者的梦——电影《黄金时代》评析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一 l l 一 1 0 作者简 介 : 王伟 ( 1 9 8 2 一 ) , 男, 湖北洪 湖人 , 博士,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 院讲师 , 硕士生 导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艺 术 管
与 不确 定之 感 。 影 片 中香 港太 平洋 战 争爆 发那 一 场, 端 木 为 寻 求 突 围常 几 天几 天 不 回家 , 置病 中 萧 红 于不 顾 , 而 托 骆宾 基 代 为 照料 。这 与之 前 萧
军 不 在家 吃 饭 , 不顾 萧 红 感受 “ 外 出浪 漫 ” 如 出一
遇、 相识 、 相 知并 相爱 , 起 先 是 相互 成 全 的 。贫 困 加 深 了二 萧 相濡 以沫 的亲 密 , 反倒 成 名后 却 没 有
那 份 和 睦 了。萧 军 曾形 容 他与 萧 红 的关 系 , 如 两 个 刺 猬在 一起 , 太靠 近 了 , 就要 彼此 刺 得 发痛 , 远
进 了文学 的世界 。
边 经历 着令 人 唏嘘 又 痛彻 心 扉 的爱 情 与人 生 .
却 始终 不忘 笔耕 不辍 的 坚持写 作 。尽管 她不 能选 择怎么生 、 怎 么死 . 但 她 能选 择 怎 么爱 , 怎么活 . 这 就是 她 的黄金 时代 。 一 个尽 情追 求 自己的精神 与 心灵 的黄 金 时代
理、 设计管理 。
基金项 目: 本 文 为 湖南 省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 1 Y B B 3 8 4 )  ̄ 中 央 高 校 基本 业 务 费 专 项 ( 2 0 1 2 Q N Z T 1 7 4 )  ̄ 0 1 : 究成 果 。
M ar . , 2 U1 5
纪录片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
纪录片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黄金时代》这部影片不仅生动传神地呈现了萧红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成功展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展现了有抱负有理想、有血有肉的一群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纪录片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一起来看看吧!纪录片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篇1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
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
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
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文章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
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
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
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身怀前夫孩子却再婚、烟鬼等等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
纪录片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篇2【韩文文】窗上洒着白月的时候,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萧红后花园里伴着祖父的岁月,无忧无虑,无伤无悲,虫鸣鸟叫,明晃晃的花开,日子是应当这样过的。
《黄金时代》影评
《黄金时代》影评《黄金时代》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电影,它融合了文学和电影的艺术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世界。
本片由导演王小帅执导,改编自作家王小波的同名小说,于20XX年上映。
在本篇影评中,我将从剧情、演员表现和影片主题等方面对该片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黄金时代》的剧情。
影片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女主角陈清扬的成长历程。
她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对文学充满热爱。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压,陈清扬的创作也备受干扰。
影片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混乱而颠覆的年代,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坚持追求自我和独立精神的故事。
剧情紧凑而引人入胜,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鲜活而具有张力的时代之中。
演员表现是《黄金时代》的一大亮点。
在女主角陈清扬这一角色中,演员李康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智慧而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将陈清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她的勇气和才华所折服。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有出色的表演,他们的角色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形象饱满,令人印象深刻。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触动力。
影片的主题是对人性的探讨。
《黄金时代》以女性角色为切入点,深度探讨了个人在特殊环境下的选择和坚守。
陈清扬在文革时期的情感和创作困境,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遭遇。
通过她的故事,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坚守,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影片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和深入思考,让我们得以发现那个特殊时期下普通人独有的闪光点。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
摄影师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将影片的画面拍摄得优美而富有诗意。
色调的选择和构图的精细安排,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年代感和文艺气息的画面。
同时,影片的音乐也很出色,以其恰到好处的配乐强化了剧情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总的来说,《黄金时代》是一部拍摄精良、表演出色的优秀电影。
《黄金时代》观后感4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4篇《黄金时代》观后感1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名为《黄金时代》的国产文艺片。
趁着刚看完的激动劲儿,我想记录下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因为对历史上政治上的东西不太了解,所以我只着重写一点我对人物情感上的感受与认识。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的影片。
说到民国时期。
我想每个女孩都有一个民国梦吧?反正我是有,呵呵,虽然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总想经历一把在民国时期那种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岁月,在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弥漫着战火硝烟的乱世中,仍然能无所畏惧地握起笔杆写着文字的热血女作家。
这部影片里的女主人公萧红,她正是我梦里的化身,一位坚强,有才华,怀揣着赤子之心的传奇女作家。
在我看来,萧红是伟大的,在如此纷乱的年代里,她对生的渴求与热忱,对爱与自由的不懈追求,让我心生敬佩。
但她也是平凡的,她有着普通小女孩的真性情,也有倔强执拗的小脾气,对待感情,她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拥有一份踏实安稳的幸福。
许广平先生曾这样评价她:萧红先生在__上表现得相当英武,而实际多少赋予女性的柔和,所以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也许感性胜过理智。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画面上方一直不停地滚动着各种评价,好的,坏的,称赞的,吐槽的,一大拨人在那闲聊,各抒己见,甚至每一个画面,每一排字幕刚切换的那一瞬间,就有一大堆评价蜂拥而至。
起初,我心情很受影响,但越往后越觉得,其实大众的想法与评价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剧中出现的一个画面、一句话,一百、一千双眼睛总要比我这一双眼睛看到的多,体会到的多吧,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的呢?更何况我对历史方面这么欠缺。
这部影片的叙述手法有些特别。
片头先是主人公萧红的一段自白,她介绍自己说她病逝于__地方__医院,享年31岁、、、看到这我不由得心头一阵冷:好惨,怎么这么惨、、、接下来又多次以那个时代的作家们的讲述来叙述主人公,感觉跟个纪录片儿似的,真是看得我云里雾里。
刚开始我对萧红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些模糊,有很多地方都搞不太懂。
《黄金时代》影片观后感
《黄金时代》影片观后感《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
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
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
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
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
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
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
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
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
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
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
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
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
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
电影《黄金时代》:记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电影《黄金时代》:记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刘琛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14(000)024
【摘要】《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樯、金像奖导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
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
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刘琛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黄金时代:“十七年”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略论——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一) [J], 郭培筠
2.黄金时代里一个孤苦漂泊者的梦——电影《黄金时代》评析 [J], 王伟
3.女性话语下的自由时代--浅谈电影《黄金时代》 [J], 宋骁
4.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J], 刘琛
5.微电影广告:广告与电影双赢——以《当代名士·黄金时代》为例 [J], 闫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黄金时代》-精品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由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执导,是一部以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为主线的文艺电影。
影片不仅运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萧红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同时还在民国的时代背景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意气风发的青年形象,真实而具体地还原了一个满目疮痍但又充满理想激情色彩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具有许鞍华典型的女性主义色彩,片中的主人公萧红,是特殊时代下的一个普通人物,这与作品中的萧红有着一定的区别;同时,影片在叙事上力求真实感的营造,演员甚至会在表演中突然转身面对镜头,像做采访一样,讲出与萧红相关的事件,这种风格虽然独特但也招致了诟病。
[1]许鞍华如此为之的目的,就是力图在客观的历史视域下展示出一位女性真实且多元的人生经历,由此进一步彰显出影片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黄金时代》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绩,但是却在业内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评价,同时也让观众在悲喜交叠中收获了不一样的心灵感受。
本文从《黄金时代》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女性的主体意识呈现、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三方面,以女性主义观照影片《黄金时代》。
一、《黄金时代》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电影作为一门与客观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形式,它总是通过独特的影像揭示出简单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
女性主义者也惯于借助电影表现、阐释她们的观点理念,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加具体且直观地理解、接受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可以说是女性主义与电影理论的完美结合,女性主义电影目前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之中。
不言而喻,女性主义电影主要将女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不同的形式以及手法展示出女性自身的魅力以及女性群体不断自我奋斗以求解放的艰辛过程,并力求在颠覆传统中引发观众对女性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女性主义的兴起和暴风雨式的发展壮大,这实际上也是对男权主义或者男权的一种对抗。
[2]此外,女性电影理论的形成发展还与女性角色本身在影片中的边缘地位有关。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许鞍华的电影。
三个小时。
没有特效,也没有喧嚣。
我以为我会睡着的。
坐在影厅的正中央,抑不住无聊地脱了鞋,不断地变换着姿势。
苍白的厚丝袜箍地脚趾发闷,后来,索性翘高了腿搁在旁边的位置上,左右无人。
缱绻着最舒适的位置,朦朦胧胧地扫着光影里不断穿插重叠的汤唯,冯绍峰,袁泉或是更多的人,像旧时期的大字报,醒目又灼目。
我想,在这样些许缺氧的环境里,听一场上世纪的文艺,很快我就会睡着的。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世界里,我不愿意去"汤唯清瘦的表情,台词说的近乎嚣张的文雅。
她拉着萧红的影子,走在哈尔滨孤独的白雪里,窗帘在昏黄咿呀的灯光里结了暗霜,一如她未知却颠沛的命运。
厚重的棉衣裹着她娇小的身躯,妊娠的肚子描绘着优雅的曲线,一根烟,袅袅腾升着骨子里的不屑与抗争——老伯,我怀孕了,救救我……生死间的讨饶,竟让她说的像是戏文,免不了的愉悦和快活。
突然间,比起传说中奢靡颓废的撰写,我更加对这个把尖瘦的下巴埋在脱毛领口里笑的自在风韵的女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睡意全无。
所谓的民国四大才女的光环,我反觉得沉重又腐朽,她是精灵,在战争废墟的浓烟里自我绽放的春花。
《呼兰河传》没有炽烈的爱国誓言而被当时的人们遗忘甚至批判,可历经了岁月,却发现,时间苍老了呼兰河的山花绿野,可萧红笔下的故乡却依旧年轻。
她是逆向生长的,是不争的自由和洒脱。
她从不知顺应时下或是逆来忍受,她的安静不过是内心强大的平静和祥和。
从北向南的迁徙,经历了爱和疏离,心性承受着莫大的苦楚和煎熬,却依旧抵不过月夜码头,仰躺在冰冷的台阶上,微笑望着天空的平和。
女人,本就敏感又忧伤的多,一辈子的富饶贫瘠,到后来,能换得一抹不惧生死,不期未知的笑容,已然是最大的追求和满足。
我眼见的她,远比任何记忆中的女人活的自然,真实。
忽然的,眼眶随着她的命运而湿润,三小时的追随陡然变得太短,不及她尔尔一生的一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檣、金像奖导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
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 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
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
但《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 也是当下环境里一部有追求有情怀的文艺片。
影片忠实于史料, 萧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互为见证,口述历史与人生故事交错编织,客观克制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客观立场纪录:还原人物形象传记片的导演大多极力刻画与渲染人物形象,但电影《黄金时代》却用了审慎克制的叙事忠实还原了萧红的人物形象,没有过多的虚构和渲染,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萧红短促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精彩且极富戏剧性;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电影的创作立场:没有把萧红的情感经历作为票房噱头和大众消费的对象,客观还原了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处境, 还原了一个想独立又不得不倚靠男性的女性形象。
影片一开始,女作家肃红黑白的特与镜头慢慢显现在银幕上,凝望镜头片刻,轻声开始叙述,寥寥数语,概括了她短暂而凄惶的一生。
这里的叙述者萧红像一个漂泊在半空中的魂灵,俯瞰着自己的命运。
正如人物传记片《公民凯恩》的开头运用新闻纪录片概述凯恩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样,《黄金时代》开头这段黑白影像的萧红自述,也试图冷静客观地概述她人生的起点到终点。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父亲冷酷,疼爱她的祖父早早离世,19岁逃婚与表哥私奔,成为家族的耻辱。
从乡下逃出来,投奔之前的未婚夫汪恩甲,与萧军同居时,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端木蕻良结婚时,怀着萧军的孩子,最后病重客死异乡。
影片中,萧红在弥留之际也有自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去看,但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萧红极具争议性的一生导致人们纷纷为她立传。
但是,这些叙述大多出于他者的立场,而电影一开场由萧红自己来叙述的方式,体现了创作者少有的试图以萧红自身立场为一个视角的尝试。
萧红的一生,是女性追求自由和写作的历程,这些经历也被电影《黄金时代》如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萧军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情,也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提携之恩。
胡风评价萧红比萧军“更有天赋,是凭个人感受和天才在创作”;端木评价她的作品“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聂绀弩对萧红说:“你是《生死场》的作者,是《商市街》的作者,你要想到自己文学上的地位。
”张梅林为萧红撤退搞到一张去重庆的船票,蒋锡金向书店借款帮助身怀六甲的萧红逃离战火导演许鞍华同为女性,但她并没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简单的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而是如实地呈现了萧红命运中那些欣赏、提携和帮助她的男性,通过他们的视角还原了萧红的形象和她在文坛的位置, 这里的“他们”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坛。
二、建构与解构并存:重塑时代群像《黄金时代》是一部传记片,但又不仅仅属于女作家萧红个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灿若星辰的人物群像。
萧军、东北作家群、鲁迅、胡风、梅志、端木蕻良、丁玲、聂绀弩……这些民国文坛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在萧红的生命里,也被导演呈现在电影中, 或惊鸿一瞥,或寥寥数笔,或狭路相逢,或雪中送炭……他们在萧红的命运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缘际会,或多或少地推动了她生命的行进,共同形成了萧红完整的生命图景。
电影中的这些人物, 像他们,又不是他们。
电影在建构时代人物的同时,也是对人物固有形象的一种解构。
萧军是萧红生命中的爱侣,是改变她命运的人,一直以革命作家、“武夫”形象出现。
电影中萧军这一角色选用了高大帅气的冯绍峰饰演,身高一米八以偶像剧走红的冯绍峰与身高一米六的军官学校出身的萧军外型相去甚远,去卩演出了萧军的精气神。
第一次相见,萧红被困旅馆,萧军被她随手写写画画的才华吸引,冯绍峰迷离的眼神演绎出了坠入爱河的萧军。
离开时萧军留下了他仅有的五角钱,步行了十里路回家。
萧军用脸盆给她盛热水喝, 给她带回黑列巴,带她去工人们吃饭的小饭馆。
萧红的鞋带断了, 萧军蹲下身,用玻璃片把自己的鞋带截下来一截,给萧红接上鞋带……当穿着军大衣正在洗脸的萧军,听见萧红提出分手,一股脑儿将一盆冷水从头浇了下来。
这处神来之笔的表演将萧军的男性尊严和情感受挫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解构了萧军以往的武夫形象,重构了在情感中的萧军形象。
王志文刻画的鲁迅,形似且神似,建构了老病中的鲁迅形象。
电影中,鲁迅先生提携后辈,初次见面,就塞给二萧他们所需的生活费,还准备了乘车的零钱;他体谅后辈,在萧红苦闷无处去的时候,陪她谈天说地;他是一位温暖的长辈,下雨天畅谈到深夜,仍要拖着病体送出门外。
影片中的这些情节和细节的使用,在建构一个日常的有温度的鲁迅先生形象的同时,也解构了人们脑海中鲁迅先生固有的“怒发冲冠,睚眦必报”的革命斗士形象。
电影的结尾托萧红之口:“我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并没有人能知道我们的真相,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真相。
”这或许正代表创作者的历史人物观, 历史人物的形象是由众人建构出来的,真实的人物不得而知。
而影片在忠实史料的基础上采用另辟蹊径的视角去表现历史人物, 既是对时代人物的一种建构,也是对人物固有形象的一种解构。
三、考据与质疑并置:探寻历史真相《黄金时代》不仅是人物传记片,也呈现了有厚度有温度的历史。
编剧李檣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回忆录、访谈资料,萧红的作品,包括萧军、端木蕻良、聂绀弩甚至白朗、舒群等人的作品, 力图探寻历史的真相,但同时,影片中也留下了不少历史未解之谜的质疑。
电影将考据与质疑,并置在故事当中,于是真实与质疑成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两种力量。
电影中历史的真实还原大量来源于文字史料。
影片的片名黄金时代”出自于1936 年萧红写给萧军的一封信:“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紧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剧本中,几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字字有出处。
影片中萧军和萧红在哈尔滨那段共同患难的日子里的种种细节来自于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电影中和鲁迅先生的交往来自于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小时候的种种回忆选取自她的小说《呼兰河传》,还有片中出现的萧红与萧军的通信,丁玲和聂绀弩对和萧红交往的回忆,朋友们对萧红的评价……而萧红生平留下的种种未解之谜,她怎么从乡下的家里逃出来的?未婚夫汪恩甲为什么留下怀有身孕的萧红一去不回?她和萧军的孩子为什么刚生下来就夭折?……电影也并没有妄加揣测,给出武断结论,而是按照现存的史料记录忠实地呈现。
黄金时代》被评论戏称为一部被史料压垮的电影,电影试图透过这些有据可考的历史资料探寻历史真相。
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编剧李樯通过考据力图让《黄金时代》接近历史真相的同时,对史料中同一事件大有出入的表述仍心存质疑,于是就有了关于萧红萧军分手三种说法的“罗生门”叙事。
关于二萧的分手,导演选择聂绀弩作为局外人进行客观陈述:三个当事人的说法彼此出入很大”老年萧军说法是萧红要求永远分开,他平静地答应了;而端木蕻良在接受访谈时回忆那次分手,萧军莽撞地冲进房间,要萧红和端木结婚,差点动起手来,事后萧军拎着大木棍跟着他们,闹得很不愉快;萧红的说法是,她把萧军的信全部还给他,想要回自己的信,从此彻底分开。
历史的真相只有当事人才清楚,而关于真相的表述被叙述者的立场遮盖了。
电影将三个当事人的说法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由观众自己来解读和选择。
四、时空交错与间离:叙事空间的拓展萧红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里,辗转多地。
电影的拍摄跋涉上万公里,实地取景,重现了萧红当年从哈尔滨、青岛、上海、西安、武汉、重庆最后到香港的足迹。
漂泊者萧红从故乡呼兰县城逃出来,在哈尔滨萧军相遇在东兴顺旅馆,后来两人一齐住到了欧罗巴旅店,最后在商市街安顿了下来。
电影在哈尔滨实景拍摄, 选取了一百多年以前的街道,让观众立刻进入到民国时期的氛围。
冬天下着雪,萧红和萧军在欧罗巴旅店,穿着破旧的衣裳,银幕上五颜六色的俄罗斯建筑、街道和白俄,清冷的白雪和升腾的雾气成为了浪漫的点缀。
导演并没有将空间处理得白茫茫片,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反而是油画般丰富的色彩,这与萧红在哈尔滨遇见的一切是相呼应的。
遇见爱情,遇见友情,遇见文学。
哈尔滨是她生命的转折点,也是她写作的起点。
当她走上欧罗巴旅店的顶楼,推开那扇飘雪的天窗望向外面的世界时,她也即将与更大的世界相遇。
上海、西北、武汉、重庆、香港记录了萧红追求爱与自由的足迹,记录了她一次次生命的相遇。
从1919 年那个八岁的被祖父疼爱的小女孩,到1942 年她一个人在香港圣士提反医院病去,萧红一生漂泊的时空,成为电影的主要叙事空间。
但是电影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萧红的生平,人物传记片的叙事大多喜欢运用闪回,而《黄金时代》大量运用了闪前这一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拓展了未来时空这一叙事空间。
当影片叙述完1932 年萧红萧军在哈尔滨欧罗巴旅馆忍饥挨饿的段落,银幕上出现竖排的字幕:“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
”这段文字出自1936年萧红的《商市街》,紧接着转到1936 年上海鲁迅先生的居所,许广平一边看《商市街》手稿,一边拭泪。
许广平说:“她那么目惊心!”这种闪前把萧红的生活与她后来的创作交融在一起,正如编剧李樯所说,萧红的作品跟她真实经历是重合的,她写经历过的事情,作品与人生之间的界限已经融合了。
会写饥寒和贫穷,饥寒贫穷谁会不晓得呢?!可没人像她那么触此外,《黄金时代》还借鉴纪录片中口述历史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历史时空,电影让每个角色都对镜头说话,演员又是历史的解说员,开辟了另一个叙事空间。
影片中,弟弟张秀柯、舒群、白朗罗烽夫妇、聂绀弩、胡风梅志夫妇、蒋锡金、张梅林、周鲸文依次出场,面对镜头前的观众讲述他们与萧红相遇的片段,或是只字片语的评价。
用丰富的视角呈现了碎片化的记忆中的萧红。
在这些演员表演的故事中插入演员以角色身份面对镜头的口述,也产生了类似戏剧里的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种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事物带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引人寻求解释、不是想当然的和不简单自然的特点。
这种效果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从社会角度做出正确的批判。
”{1} 片中频繁出现的这种叙述体正是戏剧里常用的产生间离效果的手段。
这种对镜讲述使观众不时跳出故事的叙述,不断提醒观众,故事不是真正历史,是演员扮演的故事,历史不可能还原真实,无论你是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电影《黄金时代》客观完整地还原了萧红作为普通女性的一生轨迹,也重新建构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片中对历史的质疑,使用对镜讲述的方式无疑都是大胆的艺术尝试。
遗憾的是,萧红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作为作家的“独具我见,不合众嚣”,对于文学的独特看法,对于鲁迅先生深刻的理解,她那些“力透纸背”,有“越轨的笔致”的创作,她致力于对准人类愚昧的笔锋……电影里并没有过多呈现,作家萧红的特质被湮没在她的悲剧人生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