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檣、金像奖导
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 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但《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 也是当下环境里一部有追求有情怀的文艺片。影片忠实于史料, 萧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互为见证,口述历史与人生故事交错编织,客观克制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客观立场纪录:还原人物形象
传记片的导演大多极力刻画与渲染人物形象,但电影《黄金
时代》却用了审慎克制的叙事忠实还原了萧红的人物形象,没有
过多的虚构和渲染,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萧红短促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精彩且极富戏剧性;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电影的创作立场:没有把萧红的情感经历作为票房噱头和大众消费的对象,客观还原了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处境, 还原了一个想独立又不得不倚靠男性的女性形象。
影片一开始,女作家肃红黑白的特与镜头慢慢显现在银幕上,凝望镜头片刻,轻声开始叙述,寥寥数语,概括了她短暂而
凄惶的一生。这里的叙述者萧红像一个漂泊在半空中的魂灵,俯
瞰着自己的命运。正如人物传记片《公民凯恩》的开头运用新闻纪录片概述凯恩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样,《黄金时代》开头这段黑白影像的萧红自述,也试图冷静客观地概述她人生的起点到终点。萧红一生命运多舛,父亲冷酷,疼爱她的祖父早早离世,19
岁逃婚与表哥私奔,成为家族的耻辱。从乡下逃出来,投奔之前的未婚夫汪恩甲,与萧军同居时,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端木蕻良结婚时,怀着萧军的孩子,最后病重客死异乡。影片中,萧红在弥留之际也有自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去看,但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萧红极具争议性的一生导致人们纷纷为她立传。但是,这些叙述大多出于他者的立场,而电影一开场由萧红自己来叙述的方式,体现了创作者少有的试图以萧红自身立场为一个视角的尝试。
萧红的一生,是女性追求自由和写作的历程,这些经历也被
电影《黄金时代》如实地呈现在银幕上。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萧军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情,也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提携之恩。胡风评价萧红比萧军“更有天赋,是凭个人感受和天才在创作”;端木评价她的作品“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聂绀弩对萧红说:“你是《生死场》的作者,是《商市街》的作者,你要想到
自己文学上的地位。”张梅林为萧红撤退搞到一张去重庆的船
票,蒋锡金向书店借款帮助身怀六甲的萧红逃离战火导演许
鞍华同为女性,但她并没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简单的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而是如实地呈现了萧红命运中那些欣赏、提携和帮助她
的男性,通过他们的视角还原了萧红的形象和她在文坛的位置, 这里的“他们”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坛。
二、建构与解构并存:重塑时代群像
《黄金时代》是一部传记片,但又不仅仅属于女作家萧红个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灿若星辰的人物群像。萧军、东北作家群、鲁迅、胡风、梅志、端木蕻良、丁玲、聂绀弩……这些民国文坛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在萧红的生命里,也被导演呈现在电影中, 或惊鸿一瞥,或寥寥数笔,或狭路相逢,或雪中送炭……他们在
萧红的命运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缘际会,或多或少地推动了她生命的行进,共同形成了萧红完整的生命图景。电影中的这些人物, 像他们,又不是他们。电影在建构时代人物的同时,也是对人物固有形象的一种解构。
萧军是萧红生命中的爱侣,是改变她命运的人,一直以革命作家、
“武夫”形象出现。电影中萧军这一角色选用了高大帅气的冯绍峰饰演,身高一米八以偶像剧走红的冯绍峰与身高一米六的军官学校出身的萧军外型相去甚远,去卩演出了萧军的精气神。
第一次相见,萧红被困旅馆,萧军被她随手写写画画的才华吸引,
冯绍峰迷离的眼神演绎出了坠入爱河的萧军。离开时萧军留下了他仅有的五角钱,步行了十里路回家。萧军用脸盆给她盛热水喝, 给她带回黑列巴,带她去工人们吃饭的小饭馆。萧红的鞋带断了, 萧军蹲下身,用玻璃片把自己的鞋带截下来一截,给萧红接上鞋
带……当穿着军大衣正在洗脸的萧军,听见萧红提出分手,一股
脑儿将一盆冷水从头浇了下来。这处神来之笔的表演将萧军的男性尊严和情感受挫刻画得淋漓尽致。电影解构了萧军以往的武夫形象,重构了在情感中的萧军形象。王志文刻画的鲁迅,形似且神似,建构了老病中的鲁迅形象。电影中,鲁迅先生提携后辈,初次见面,就塞给二萧他们所需的生活费,还准备了乘车的零钱;
他体谅后辈,在萧红苦闷无处去的时候,陪她谈天说地;他是一位温暖的长辈,下雨天畅谈到深夜,仍要拖着病体送出门外。影片中的这些情节和细节的使用,在建构一个日常的有温度的鲁迅先生形象的同时,也解构了人们脑海中鲁迅先生固有的“怒发冲冠,睚眦必报”的革命斗士形象。
电影的结尾托萧红之口:“我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是隐姓埋
名的人,并没有人能知道我们的真相,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
自己的真相。”这或许正代表创作者的历史人物观, 历史人物的形象是由众人建构出来的,真实的人物不得而知。而影片在忠实
史料的基础上采用另辟蹊径的视角去表现历史人物, 既是对时代人物的一种建构,也是对人物固有形象的一种解构。
三、考据与质疑并置:探寻历史真相
《黄金时代》不仅是人物传记片,也呈现了有厚度有温度的
历史。编剧李檣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回忆录、访谈资料,萧红的作品,包括萧军、端木蕻良、聂绀弩甚至白朗、舒群等人的作品, 力图探寻历史的真相,但同时,影片中也留下了不少历史未解之谜的质疑。电影将考据与质疑,并置在故事当中,于是真实与质
疑成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两种力量。
电影中历史的真实还原大量来源于文字史料。影片的片名
黄金时代”出自于1936 年萧红写给萧军的一封信:“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紧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剧本中,几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字字有出处。影片中萧军和萧红在哈尔滨那段共同患难的日子里的种种细节来自于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电影中和鲁迅先生的交往来自于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小时候的种种回忆选取自她的小说《呼兰河传》,还有片中出现的萧红与萧军的通信,丁玲和聂绀弩对和萧红交往的回忆,朋友们对萧红的评价……而萧红生平留下的种种未解之谜,她怎么从乡下的家里逃出来的?未婚夫汪恩甲为什么留下怀有身孕的萧红一去不回?她和萧军的孩子为什么刚生下来就夭折?……电影也并没有妄加揣测,给出武断结论,而是按照现存的史料记录忠实地呈现。
黄金时代》被评论戏称为一部被史料压垮的电影,电影试图透
过这些有据可考的历史资料探寻历史真相。安德烈?巴赞
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编剧李樯通过考据力图让《黄金时代》接近历史真相的同时,对史料中同一事件大有出入的表述仍心存质疑,于是就有了关于萧红萧军分手三种说法的“罗生门”叙
事。关于二萧的分手,导演选择聂绀弩作为局外人进行客观陈述:三个当事人的说法彼此出入很大”老年萧军说法是萧红
要求永远分开,他平静地答应了;而端木蕻良在接受访谈时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