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表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表

主题: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表一、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的特点和传统习俗,有利于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

二、调查对象:家乡的老人、学者、文化工作者等。

三、调查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详细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特色地标等。

1)家乡地理位置:家乡位于哪个省份,地处何地,大致地理环境。

2)历史沿革:家乡的历史悠久,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或文化遗产。

2. 家乡节庆活动:介绍家乡的重要节庆活动和民俗习惯。

1)重要节庆:家乡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民俗习惯:家乡的人们在节庆活动中有哪些独特的习俗或传统习惯。

3. 家乡的饮食文化:描述家乡的特色美食和饮食文化。

1)特色美食:家乡有哪些特色的美食,如传统小吃、地方菜肴等。

2)饮食习俗:家乡人民在饮食方面有何独特的习俗或传统。

4. 家乡的传统艺术:概述家乡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表现。

1)传统艺术形式:家乡有哪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2)文化表现:传统艺术对于家乡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5. 家乡的文化遗产: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1)文化遗产:有哪些受到国家或地方保护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等。

2)传统手工艺品: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如刺绣、剪纸、传统工艺品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家乡文化生活的特点和传统习俗,总结家乡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调查结论:总结调查结果,阐述家乡文化的珍贵性和传承的重要性,提出对家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六、调查心得:整个调查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

在进行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时,我们意识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底蕴。

在家乡的节庆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和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在品尝家乡的特色美食时,我们更加看到了家乡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风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

梁坊间彩画下绚面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 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____还衬托着
流云火焰。
周围
7)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和殿俗称金
銮殿,高28米,面积2380 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 殿堂。”
这部分如何体现出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举例说明。
如:“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 高的朱漆方台”一句中的“约” 字,写出了“两米”是朱漆方 台的大致高度,符合实际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 特点。
• 《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是作者在1979 年夏天所写。
夯实基础:
1.给加色注音:
初读(预习)课文,扫除障碍
罄( qìnɡ )攒( cuán )鳌头( áo)
琉璃( liú l)í 藻井( ză)o 蟠龙( p)án
中轴线( zhó)u
金銮殿( luá)n
• 玲珑:精巧细致。 • 湛蓝:深蓝。 • 布局:全面安排。 • 肃穆:严肃而恭敬。 • 幽雅:幽静而雅致。
(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中考说明文考题类型
采用了明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午门
精读文本
这么多的建筑,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则重点介绍的是哪一处?
共同探究第5—8段
1这部分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摘要:一、引言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2.近现代语文教育3.当代语文教育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2.文学派3.社会语言学派4.认知语言学派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2.文学3.教育学4.心理学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语文课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进行分析,以揭示语文课程的发展脉络。

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古代汉语教育主要注重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2.近现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开始关注白话文的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并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当代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纯语言学派主张以语言学原理为指导,强调语文课程的语言属性,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文学派文学派认为语文课程应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社会语言学派社会语言学派强调语文课程的社会属性,认为语文教学应关注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4.认知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主张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

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语文课程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的研究。

2.文学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对语文课程的文学作品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学教育学关注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对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论语文课程论名称的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反映了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和多元视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知识点关于故宮: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四年( 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帝被逐出宫禁,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正音解词: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极(zòn)额枋(fāng)藻井(zǎo)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 ǒng)多音字:模:mó模型mú模板难:nán难题nàn难民词语解释:宏大:巨大;宏伟。

造句:这座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文中指故宫建筑群整体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俗称:①通俗地叫作。

②通俗的名称。

本文是第一种意思。

造句:自动挡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俗称。

矗立:高耸地立着。

矫健:强壮有力。

绚丽:灿烂美丽。

造句:花园里那绚丽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造句:旺盛的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造句:那位烈士的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造句:这对双胞胎的性格迥然不同,一个沉着,一个急躁。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

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

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

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

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使之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

《汉书》中记载:“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样,兰亭就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

《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在洛阳造西苑,其中有“逍遥亭”。

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

《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

”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75%。

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

唐代官吏、士大夫在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例如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宋徽宗在艮岳中“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景观相结合。

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借自然山水筑亭,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和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筑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

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城在我心中》资料长城的历史沿革

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城在我心中》资料长城的历史沿革

《长城在我心中》资料长城的历史沿革长城起源中国历代长城长城始建于周朝。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

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学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课时:3课时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课文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课文课件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 代(1368—1911年)的皇宫,现称 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 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 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生字学习 多音字
禁 jìn:禁止 百无禁忌 jīn:不禁 情不自禁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奇巧,精致奇特,现在形容人 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造句:苏州园林建筑玲珑奇巧,巧夺天工。 笔直:状态词。像笔杆儿一样直。 造句:汽车在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矗立:高耸地立着。 造句:电视发射塔矗立在山顶上。
结构图示
故宫博 物院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2.心中有点面。一般来说,“面”上的内容往往 是渲染气氛、交待背景,起烘托的作用,应该略 写;“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 现主题,则需要详写。
3.心中有高潮。一般来说,事件中的时间、 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结果部分在整篇文章中, 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而事情的经过, 尤其是高潮部分,是整个事情、整篇文章的主 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写法借鉴
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为使文章主题明确,安排作文材料时就要做 到有详有略,即对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 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本文在写法上的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全文以说明宫殿的建筑结构布局为主, 说明历史沿革为辅;详写宫殿状貌,略写其 中的文物;详写重点宫殿,略写其他宫殿。 “前朝”详写太和殿,“内廷”详写养心殿。
4.心中有文体。不同文体的文章, 其详略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记叙一人 多事的文章,详写其中一件事,略写 其他事;记叙一事多人的文章,详写 其中一人,略写其他人。写人记事中 穿插有景物描写的文章,写人记事部 分要详写,写景部分应略写。

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沿革

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沿革

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沿革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文字。

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从最早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演变为现代汉字。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并了解汉字的历史沿革。

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

1. 象形文字的起源汉字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象,将其形状绘制在兽皮、竹简等载体上,形成了最早的文字。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形状就像太阳的形状;“山”字表示山脉,形状就像一座小山。

2. 会意文字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不同的象形文字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含义。

这种文字就是会意文字。

例如,“木”字和“本”字分别表示树和树根,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林”字,表示多棵树的意思。

3. 形声文字的出现在会意文字的基础上,汉字进一步发展出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采用了“形旁+声旁”的结构,既保留了一部分象形字的形状,又添加了一个表示读音的部分。

例如,“风”字的旁边是一个表示飞翔的“凡”字,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组合,形成了“风”字。

4. 转注文字的应用随着汉字的发展,转注文字开始应用于汉字中。

转注文字是将一个旁边的字的字形特点或部分移到主体字上,起到辅助表示含义的作用。

例如,“学”字中的“子”字是一个注字,表示注音的作用。

5. 简化字的推广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和阅读流畅性,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字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简化字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例如,“妈”字从“媽”字简化而来,简化后的字形更加简洁,易于书写。

总结:汉字的历史沿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汉字的历史沿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含义,提高汉字的识读能力。

同时,汉字的简化字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字的书写效率和读写速度。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三岔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比较56人教版教材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优缺点。

以下分别就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简要叙述。

(一)建国之前语文教材发展概说由于建国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古代社会、动荡的近代和现代社会,所以以下介绍分别就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地梳理。

在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之前,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语文教育都是与经学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和伦理学教育连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设科,所以,语文教学并没有单独的教学体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是,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和诗选教材为古代语文的主体教材则是确定无疑的。

1.蒙学教材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是比较发达的,最早的识字教材可推至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

由于古代没有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只能靠口耳相传和多读多写。

这些蒙学教材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儿童识字,但它们同时又可以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常识教育和历史故事传播等。

如果说这些蒙学教材中每一本的教育任务是单一的或者不全面的,那么,从周秦时代发展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蒙学读本则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它们发挥的是整合优势。

下面举几本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加以说明:《急就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识字教材,西汉时史游编撰。

《急就篇》作为当时主要的识字课本,流传时间达600余年。

按照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等分类,汇编成三言、四言、七言的整句,便于背诵。

尽量避免字的重复,同时每个句子都表达一个独立意义,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活常识,同时达到识字的目的。

《千字文》传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周兴嗣编著,是古代成书时间较早、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

直至清末的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本蒙学教材。

采用对偶的形式清楚地介绍了天文、地理、自然、伦理、园林、起居等方面的知识,字数只有1000个但传播范围异常广泛。

高中语文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高中语文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高中语文课教材的历史沿革总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高中时期集中单一的课程设置已差不多不存在,开设选修课成普遍做法。

有人统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洲60个国家中,一般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1〕由此看出,一般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进展的共同趋势。

语文作为各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同样顺应这种潮流,即终止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增设选修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一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909年,清政府学习德国做法,在一般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这是我国近代课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点选课的自由。

那个地点包含了后来选修制的思想萌芽。

1 922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学制改革,一般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学制各三年。

这是我国现代课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选修制。

高中分为一般科和职业科,一般科相当于现在的一般高中,以预备升学为要紧目的。

一般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

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

第一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和文化史,分科专修科目必修有特设国文;第二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分科专修科目无国语或国文。

第一组分科专修科目中的选修和纯粹选修科目加起来多达62个学分,这些学分里自然有与国语或国文有关的选修科目。

职业科选修课有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文学概论和国故概要,一样选修课包括国音学和新闻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现的科目设置多样化局面,然而选修科目过多,“因而造成实际上难开、难教、难学”,〔2〕严峻脱离中国国情,改革没有成功。

1963年,中央政府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打算(草案)》,打破了解放后沿袭十几年的单一课程结构,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为学生的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五四制)语文课本重点内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五四制)语文课本重点内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五四制)语文课本重点内容第1课:《草原》1、作者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2、重点字词:勾勒境界洒脱鞭子疾驰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3、字词释义: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可以增强氛围,使人感觉情景更加真实。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鄂温克: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第2课《丁香结》1、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

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2、重点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3、字词释义:朦胧:不清楚,模糊。

斗室:指极小的房子。

毫:指毛笔。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等不一致。

第3课《花之歌》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

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

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一、语文政策沿革(一)日本占领时期(1895—1945)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丧权辱国的清政府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日本。

日本侵占台湾以后,企图把台湾建设成日本的一部分,把台湾人民教化成为效忠日本天皇的公民。

6月,在成立台湾总督府的同时,设立了学务部,主管台湾的教育。

8月,学务部长伊泽修二上任后,立刻向总督桦山资记提交“台湾教育意见书”。

“意见书”开宗明义写道:“台湾的教育第一应该使新领土的人民从速学习日本语。

”这就是所谓的“国语(日语)政策”,其目标是要消灭汉语汉文,改用日语日文;其措施是通过教育,逐步加紧推行日语。

日本据台50年所实行的语文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1895—1919):推行日语,但不禁止汉文。

一方面举办“国语(日语)传习所”,鼓励台湾民众学习日语,并设立日语“公学校”,鼓励台湾学龄青少年就读,但在“公学校”里,汉文仍为必修科目;另一方面允许台湾原来学习汉文的“书房”继续存在,但逐渐加以限制。

1898年公布了一个“书房义塾规程”,主要内容是:①对于加授日语、算术的书房,予以补助金。

②印发大日本史略、教育勃语述义、天变地异、训蒙穷理图解之类的汉译本,作为教材。

③禁止采用中国出版的教科书,如初等小学国文、修身、历史教科书,以及幼学群芳、幼学琼林等。

④奖励使用公学校汉文读本。

⑤举办书房教师讲习会。

从这个“规程”可以看出,初期虽然允许“书房”学习汉文,但作了很多限制。

2.中期(1919—1937):禁止“书房”,限制汉文。

1919年,台湾总督府发布“台湾教育令”,开始禁止“书房”,并时常派出宪警,对各地“书房”加以搜查封闭。

到1922年,又把“公学校”的汉文科改为随意科(即选修科目)。

3.后期(1937—1945):取消汉文,禁说台湾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大幅加强,首先在“公学校”取消汉文这个选修科目,禁止学生说台湾话;同时实施所谓“国语(日语)家庭”制,哪个家庭说日本话,不说台湾话,就给这个家庭拦上一个“国语家庭”的牌匾,多配给好米和糖。

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

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

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语文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学科之一,它与中文、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古代文字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早在殷商时期,以龟甲、兽骨等作为载体的甲骨文字就开始出现,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材料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方言和文字,这也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汉字的发展演变,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篆、隶书、楷书,再到现代的简化字,每一次的变革都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使得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语文学科的历史沿革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古代文言文时期和现代白话文时期。

古代文言文时期,古代文人培养的是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个时期的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学生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学习古代文化和思想。

此外,古代文言文的风雅之处以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得文言文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白话文的诞生和推广,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白话文的使用使得语文学科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白话文,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无论是在日常交际、文学创作还是职场表达中。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逐渐引入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趣味化的学习方式。

这也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密不可分。

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是语文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的变革,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

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

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你知道吗,语文这门学科的名字和它的历史,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说起来,语文学科的沿革,简直就像一部充满曲折的电视剧。

咱们今天聊的这个“语文”,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定下来的。

它的名字,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争议,甚至是“改头换面”,才慢慢成型。

听起来很神秘对吧?不过,咱们也别吓着,一步步捋捋,看看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从古代到现在走过来的。

话说,语文的雏形出现在中国古代时,那时候的“语文”,根本没那么正式。

你想,古代文人讲究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大家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写一篇典雅的文章,如何读懂那些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

那个时候的“语文”,基本上就是“识字”+“作文”,也就是只要能写得了字、能背得出诗、能读懂古文,基本就算是学好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教育还是挺“精英化”的,平常老百姓连“语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毕竟那时候没有什么“语文老师”啊,也没有今天这些课本、教材,更别说那些琐碎的语法规则了。

你要说这“语文”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被定下来,也得追溯到上世纪。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通过教育来振兴社会。

就在这个时候,教育界的专家们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有一门专门的课程来教大家如何用现代汉语交流呢?”要知道,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人说的方言五花八门,互相听不懂。

于是,国家开始提出要有一门课程,统一大家的语言,让全国人民能通过一门课,掌握正确的读、写、说。

从一开始,大家还没搞明白该怎么命名这门课呢。

有的人提议叫“国语课”,因为那个时候“国语”这个词已经很流行了,意思就是标准的汉语。

但也有人觉得,这名字有点“政治色彩”太浓,不能让人感到太压抑。

再说了,那个时候的“国语”还是口音重、还不够规范,怎么能拿来作为标准呢?好吧,那就改改,叫“汉语课”。

可是,这名字又觉得不太“温柔”,总感觉少了点人文的气息。

所以,大家就决定把这门课叫做“语文”。

这名字一出,所有人都觉得挺合适的,既有“语言”的意思,又能包容“文字”的内容,简直是天衣无缝。

语文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探赜

语文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探赜

语文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探赜作者:李中华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4期摘要:研究系统回顾不同阶段语文课程评价标准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迄今为止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为基础,充分体现“史”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不同阶段语文课程评价标准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论”的特征。

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各时期的语文课程评价进行统整归纳,逐层对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现状及反思进行解析,并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课程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评价;历史发展;未来发展;新课标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57-0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课程评价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我国起步较晚,是当前教学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

对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把握语文课程评价新时期的发展动向,不仅能使教师对各时期语文课程评价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1]。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现状及反思进行解析,并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课程评价进行探讨。

1.语文课程的概念语文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语文的重要性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历经多次变迁,语文最终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不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文化、社交技巧,并且通过语言的练习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且让他们更加喜欢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体现的价值观等。

2.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课程,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3篇)

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3篇)

第1篇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教研组的历史沿革、教学特色、科研成果等方面对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沿革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自成立以来,教研组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研团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研组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学校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教研组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柱,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教学特色1. 注重基础,夯实学生语文素养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注重基础教学,从字、词、句、篇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教研组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和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传承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研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经典文学作品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师们通过深入解读经典,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研组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们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4.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们还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科研成果1. 课题研究苍南中学语文教研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教研组成功申报了多项省级、市级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看新课标语文性质的界定【中文摘要】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来看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性质的界定。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性质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育部2001年6月和7月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3年4月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高中各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①]。

一、20世纪前期的语文的概念1901年1月,慈禧被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出了北京城。

内政外交的窘境只有推行新政,在这样的气氛下1905年8月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止,这样客观上给国文学科的诞生提供了合乎教育科学规律的有力的保证。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了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

在规定的8门必修学科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这两门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

《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

”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

”这其实就是以后国文科的先声。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为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为我们以后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

这个时候的语文是“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

”很明确语文作为一实用性工具而存在是在改变当前国民的头脑,但是虽有“语文”却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等读物。

最早的大家都认可飞我国的新型教科书要算1897年朱树人所编的南洋公学出版的《蒙学课本》,开始的时候虽称之为课本,但里面包含了修身、致知格物、卫等养身之道,后来再版的时候开始注意了语言文字的一般教学规律,具备了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条件。

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是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的。

当时由于没有专门政府机构干预,故只是民间为之,到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学部,第二年才有“学部审定”在教科书上出现。

1913年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将“语文”科目叫“国文”意思为:本国的语言文字,当在后来又有将“国文”改为“国语”之争,特别到了1920年,教育部在《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明确了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这种举措是当时的大背景决定的,当时就有统一“国语”的要求,到底用那一种方言争论很多,但没有一个标准,胡适说过: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他认为把已经很通行又已产生文学的普通话认为国语,推行出去,使它成为全国学校教科书的用语。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将语文的实用性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一步。

1923年6月由全国教育联合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起草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这是我国首次规定课程标准,其中吴研因、叶绍均,胡适分别起草了小学、中学、中学公共必修国语纲要,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的基本形成。

吴研因拟定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主旨在语文练习运用常见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

叶绍均拟定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目的是: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看懂平易的古书;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而《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和《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中进一步的涉及到了文学欣赏和论辩文技术,以及语言文字学和文学概论。

这些纲要在我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较为完整的以教育法则的形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学科的纲领性的文件。

这个时候的语文依然作为一种学习的基础工具而存在,但是有一点变化的是满足了一部分的高一点层次的审美的需要。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国语》、《初级中学国文暂行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这三个语文课程的文件正式叫做“课程标准”,此时语文课程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被正式冠名“课程标准”的名称。

总的来说,20世纪前期的语文他一直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作为救国振兴的工具,教化人的功能突出,在小学主要功能是识字,书写,高一层次为鉴赏做一些准备,而作为学习的人却忽于考虑,受众是被动的,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课标中的语文性质1952年薪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全面规范的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根据这各学科编写了教学大纲。

1956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以及《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次颁布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选文标准是“文质兼美”,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教学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978年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精髓,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这种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全面认识准确的表述了学科性质。

实际上1978年的大纲也是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而产生的,经历文革的动乱,许多人意识到思想意识最要引导,也最容易出问题,这时的语文就思想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文以载道的作用占了主导地位。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是建国后第一套不加“试用”字样的、正式的教学大纲,他的宗旨是:降低要求,减轻负担,明确要求。

它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

”这段话充分的诠释了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学科性质。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与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该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众多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第一次见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

这一次将文化载体概念引进了语文教学大纲。

2000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部于2000年3月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套大纲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是确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高中大纲里有意识的淡化了“工具性”加强了“人文性”,另外还特别强调语文课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的作用。

三、2003年新课程课标准给语文的界定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正引领着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与重建,在这一课程改革与重建过程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建设无疑是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

在前言里他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目标里规定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达成)和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首先在前言里就课程的性质明确的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计思路里引进了学分制,明确学生修满必修课10学分便可视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从选修中任选四个模块,获的8学分,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任选3个模块一共可以从语文中获得24学分,这在高中只要修完144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总学分中占的比列是很大的,进一步的满足了有所特长的学生的未来发展。

另外还引进了评价标准要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最后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提到了注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003年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注,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强调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参考文献: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2、张中原徐林祥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①]张中原徐林祥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