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看新课标语文性质的界定

【中文摘要】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来看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性质的界定。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性质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育部2001年6月和7月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3年4月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高中各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①]。

一、20世纪前期的语文的概念

1901年1月,慈禧被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出了北京城。内政外交的窘境只有推行新政,在这样的气氛下1905年8月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止,这样客观上给国文学科的诞生提供了合乎教育科学规律的有力的保证。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了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在规定的8门必修学科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这两门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

这其实就是以后国文科的先声。《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为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为我们以后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这个时候的语文是“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很明确语文作为一实用性工具而存在是在改变当前国民的头脑,但是虽有“语文”却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等读物。最早的大家都认可飞我国的新型教科书要算1897年朱树人所编的南洋公学出版的《蒙学课本》,开始的时候虽称之为课本,但里面包含了修身、致知格物、卫等养身之道,后来再版的时候开始注意了语言文字的一般教学规律,具备了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条件。

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是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的。当时由于没有专门政府机构干预,故只是民间为之,到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学部,第二年才有“学部审定”在教科书上出现。

1913年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将“语文”科目叫“国文”意思为:本国的语言文字,当在后来又有将“国文”改为“国语”之争,特别到了1920年,教育部在《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明确了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这种举措是当时的大背景决定的,当时就有统一“国语”的要求,到底用那一种方言争论很多,但没有一个标准,胡适说过: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他认为把已经很通行又已产生文学的普通话认为国语,推行出去,使它成为全国学校教科书的用语。他的主张实际上是将语文的实用性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一步。

1923年6月由全国教育联合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起草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这是我国首次规定课程标准,其中吴研因、叶绍均,胡适分别起草了小学、中学、中学公共必修国语纲要,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的基本形成。

吴研因拟定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主旨在语文练习运用常见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叶绍均拟定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目的是: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看懂平易的古书;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而《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和《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中进一步的涉及到了文学欣赏和论辩文技术,以及语言文字学和文学概论。这些纲要在我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较为完整的以教育法则的形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学科的纲领性的文件。

这个时候的语文依然作为一种学习的基础工具而存在,但是有一点变化的是满足了一部分的高一点层次的审美的需要。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国语》、《初级中学国文暂行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这三个语文课程的文件正式叫做“课程标准”,此时语文课程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被正式冠名“课程标准”的名称。

总的来说,20世纪前期的语文他一直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作为救国振兴的工具,教化人的功能突出,在小学主要功能是识字,书写,高一层次为鉴赏做一些准备,而作为学习的人却忽于考虑,受众是被动的,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课标中的语文性质

1952年薪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全面规范的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根据这各学科编写了教学大纲。1956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以及《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次颁布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选文标准是“文质兼美”,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教学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978年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精髓,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这种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全面认识准确的表述了学科性质。实际上1978年的大纲也是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而产生的,经历文革的动乱,许多人意识到思想意识最要引导,也最容易出问题,这时的语文就思想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文以载道的作用占了主导地位。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是建国后第一套不加“试用”字样的、正式的教学大纲,他的宗旨是:降低要求,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它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因此,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这段话充分的诠释了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学科性质。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与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该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众多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第一次见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这一次将文化载体概念引进了语文教学大纲。

2000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部于2000年3月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套大纲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是确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高中大纲里有意识的淡化了“工具性”加强了“人文性”,另外还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