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产生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筛选方法Research progress on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1. Shao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oyang422000,China 2.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China;) ABSTRACT:It has powerful potential to produce bioactive substances from marine microbe owing to the special ocean condition.This artic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marine microbe bioactive substances.KEY WORDS:marine microorganism; bioactive substances; secondary metabolites; method of screening一、前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占有约80%的地球生物。

相比陆地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是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环境。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现在要从陆地微生物找到新的活性物质的几率正逐渐下降,并且开发的重复率几近95%,转向从海洋微生物环境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还有众多类似的现象迫切需要大力开发海洋微生物[1,2]。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自身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放线菌具有复杂独特的代谢途径,产生了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先导化合物,有些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近十几年从海洋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新种属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 Salinispora; Verrucosispora;MarinisporaABSTRACT Due to the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 marine-derived actinomycetes possess distinct and complex metabolic capabilities,resulting in wide persity of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chem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Among them, many valuable leading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or discovery of new antibiotics, and some had been selected for preclinical study.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discovery of new actinomycetes and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s 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Marine-derivedactinomycetes;Metabolites;Salinispora;Verrucosispora;Marinispora放线菌是一类高(G+C)%的革兰阳性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

海洋真菌多糖YCP发酵的中试放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洋真菌多糖YCP发酵的中试放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洋真菌多糖YCP发酵的中试放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真菌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自从20世纪70年代真菌多糖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真菌多糖的研究主要围绕从天然资源中提取、分离、纯化多糖,以及发展多糖的生产技术、提高多糖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展开。

海洋真菌多糖作为一种新型多糖,近年来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海洋真菌多糖在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海洋真菌多糖YCP的发酵中试放大,探究海洋真菌多糖YCP的发酵特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

同时,为开发利用海洋真菌多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海洋真菌多糖YCP的生物特性研究:包括对海洋真菌YCP的生长速率、发酵曲线和生产规律等的研究。

(2) 海洋真菌多糖YCP的分离和纯化:通过物理和化学分离手段,分离提取出海洋真菌多糖YCP,并进行纯化处理。

(3) 海洋真菌多糖YCP的发酵中试放大:通过研究发酵参数的变化,探究影响多糖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提高海洋真菌多糖YCP的产量和品质。

(4) 海洋真菌多糖YCP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通过对海洋真菌多糖YCP发酵过程中发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探究多糖产生背后的生物机理,为后期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真菌多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1) 探究海洋真菌多糖YCP的发酵特性,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海洋真菌多糖YCP的次生代谢产物,深入研究多糖生物合成机理,将为海洋真菌多糖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 探索新的天然多糖资源,为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真菌资源提供新思路。

五、研究方法(1) 海洋真菌YCP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本实验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对海洋生物的学科交叉,利用分步分离技术和鉴定技术,对海洋真菌YCP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其生物特性。

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进展覃欣怡;赵华显;杨恕;黄炯清;廖能健;李晓丽;姜宫凌侠;李楠【期刊名称】《现代食品科技》【年(卷),期】2024(40)1【摘要】海洋弧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部分致病性海洋弧菌可危害人类健康和造成水产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

然而,关于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系统总结的报道仍较为缺乏。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物种组成、群落分布特点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从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群落结构特征、环境驱动因子、群落构建机制等方面对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进行综述。

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在不同海域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驱动因子为总溶解氮、溶解性无机氮、总溶解磷等营养盐。

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群落构建过程由随机过程主导。

此外,该研究对广西北部湾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致病性海洋弧菌防控提供新思路,并为海洋弧菌生态功能多样性研究及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7页(P325-331)【作者】覃欣怡;赵华显;杨恕;黄炯清;廖能健;李晓丽;姜宫凌侠;李楠【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农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相关文献】1.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对策2.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研究进展3.广西北部湾局部海域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评估4.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真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曲新颜等醯妇利用细胞周期抑制为抗肿 瘤活性指标,从其海洋来源的放线菌3295代 谢产物中分离得到i个具有抗种瘤活性的化 合物I,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 合物I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 具有G。/G,期细胞周期抑制作用;李德海 等‘253在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筛选中,从
11014的发酵产物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包 括4个五元环内酯类化合物,8个酚类衍生 物和13个环二肽,采用SRB法测定了13个 环二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环二肽10在 5 mg·L_1时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1, 3,4,8,9,12具有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 发现这些环二肽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在5~ 100 mg·L_1范围内不具有浓度依赖性,其 它化合物未表现出体外抗肿瘤活性,朱天骄 等[263从一株海洋放线菌¥1001的活性部位 分离鉴定了1个异黄酮类化合物,1个苯甲 酸类衍生物,以及6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并经 活性测试阐明了环二肽类化合物为该菌株的 主要活性相关成分。文献报道也显示环二肽 类化合物可作为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抗肿瘤制 剂,并且体内体外试验证明均有效。测定了 化合物1~8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 活性,结果表明环二肽类化合物4,5和7在 10 t比mol·L叫时即能表现出细胞坏死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15.4%,19.3%和18.6%,其 他化合物在100 gmol·L_1高浓度时也未检 测到相关活性。江红等口7]在筛选新免疫抑
摘 要:概述2000年以来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茵及海洋 真茵抗肿瘤活性物质取得的成果,并展望该领域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海洋细茵I海洋放线茵;海洋真茵 中图分类号:R931.77,R9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61(2008)03—0051—06

植物学家在深海珊瑚生态系统中发现几百种真菌

植物学家在深海珊瑚生态系统中发现几百种真菌
通过收集环境电源 进行通话的无电池手机问世
ENN新闻精粹 2017年7月6日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款不需要电池 的手机,这是一个跨越了充电器和电线的重大发明。 但是这款无电池手机并不是说手机真的不需要电 能,而是指手机通过使用特种技术从环境中获取能 量。这种电话使用起来仅需要几毫瓦的电力,从周 围的无线电信号或光源均可获得。该研究小组还使 用无电池手机演示打网络电话(Skype Calls), 证明由商业化的、现成的组件构成的手机原型可以 接收、传输讲话和与地基站进行沟通。
分子笼具有两个结构特征:1. 具有超大比表面 积,这样的超大比表面积可以与其溶解性相结合, 使其在能量转换上具有巨大潜力;2. 具有空心笼结 构,空心笼结构允许不同分子分散在笼中。而空心 笼结构是“金属 - 有机多面体”(MOP)进一步 应用的关键,因为材料可以对分子进行“包装”,
94 WORLD ENVIRONMENT 2017年第4期 总第167期
海底 67-100 米的深度,我们称之为中等深度, 位于这个范围的珊瑚礁曾经是人类忽略的范畴,一 是传统的海底探测过于危险,二是频繁下潜使得研 究成本过高。但是使用新技术的潜水器,每次探测 都会发现惊人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新的物种,都会 有新的科学发现。
几乎地球上所有的栖息地都记录了真菌的存 在,虽然与陆地真菌相比,海洋真菌的相关研究较 少。科学家先后在深海珊瑚礁、浅水珊瑚生态系统、 海绵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中发现了真菌。但是, 最近发现的真菌与藻类密切相关。夏威夷海下研究 室(HURL)研究人员使用双鱼座 V 潜水器从生活 在毛伊岛 Auau 海峡 67-100 米深度的珊瑚礁上收 集天然藻类,然后利用海洋生物研究所的 DNA 测 序设备,确定哪种真菌与天然藻类相关。研究发现, 真菌在极度多样化的栖息地中得以蓬勃发展。

海洋抗菌活性物质

海洋抗菌活性物质
keissleriellaspys4108是从中国黄海沉积物中分离到的一株真菌发酵液分离提纯得到几种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一种聚酮类物质拥有全新的碳骨架且显示出了对calbicans人白色念珠菌tricophytonrubrum红色毛癣菌和aspergillusniger黑曲霉三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020和80gmlproksch研究组从海绵niphatesolemda组织中分离出真菌curvularialunata新月弯孢菌液体培养液中分离出一系列化合物其中lunatin和cytoskyrin两个蒽醌类衍生物
四、海洋微藻级生产者,种类多,繁 殖快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最主要初级生 产者,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外对微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集中在蓝藻(又称 蓝细菌)和甲藻,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活 性次级代谢产物,表现为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抑制活性。
刘晨临等从青岛侧花海葵和绿海葵体分离到23 株真菌,并对其 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测试。从23 株真菌中筛选出3株有较 好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菌株,其中青11-1的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李淑彬等从南海海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M182的霉菌,初步鉴定 为青霉Penicilliwn sp.该菌所产生的广谱抗生素M-182A,对细菌、 酵母真菌及丝状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Cueto M等从巴哈马褐藻中分离到一株Pestalotia sp(盘多毛孢属) 菌,当它处于周围有抗性细菌存在的培养条件下,它能产生一种抗性物质。 这种抑菌物质对MRSA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 37ng/ml,对VREF菌(耐万古霉素粪肠道球菌)最小抑菌浓度78ng/ml。微 生物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对于从真菌中发现新颖的抗生素也许是非常有 用的。 Keissleriella sp YS4108是从中国黄海沉积物中分离到的一株真菌 ,发酵液分离提纯得到几种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一种聚酮类物质,拥 有全新的碳骨架,且显示出了对C.albicans(人白色念珠菌) ,Tricophyton rubrum(红色毛癣菌)和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三 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0,20和80μg/ml。 Proksch研究组从海绵Niphates olemda组织中分离出真菌Curvularia lunata(新月弯孢菌),液体培养液中分离出一系列化合物,其中lunatin 和cytoskyrin两个蒽醌类衍生物。Lunatin在琼脂平板试验中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都有抑菌活性,5μg/mL时对三种菌的抑菌圈 直径达到8~9mm。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研究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研究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研究海洋微生物是指在海洋中生活的一种微小的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单细胞生物。

这些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既是食物链的起点,同时也完成着其他生物无法完成的功能。

对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研究,可以深刻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解决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一、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在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利用现代分子技术,科学家们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细菌的多样性细菌是海洋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免疫性,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根据研究结果,海洋表层水域中,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数目可达到10^6~10^7,而在深层海水中也可达到10^3~10^4,表明海洋中细菌群落的数量极为丰富。

细菌可以利用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营养源,因此它们的多样性很高,涵盖了多样的菌株和多个菌属。

通过对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分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海洋细菌属于七个主要的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壳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Spirochaetes门、Planctomycetes门、Bacteroidetes门和绿弯菌门(Verrucomicrobia)。

(二)真菌的多样性真菌是一类海洋微生物,既缺乏光合作用,又不属于动物类,是一类重要的营养分解群落。

真菌的多样性研究主要基于其基因组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海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进行研究。

事实上,海洋真菌的多样性比大多数科学家预期的要高得多,甚至可能存在着许多未知的物种。

目前已知的海洋真菌主要分为三类:酵母菌、接合菌和拟青霉菌。

其分布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洋,其中一些物种在丰富的有机质资源环境下能够生长繁殖迅速,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重新分配和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 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具有十分独特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深海,具有高温(低温)、高压、低光照、寡营养等特点。

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共同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海洋真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真菌既具有真核生物典型的蛋白修饰性能,又具有微生物操作上简便、快速的优点,作为新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从海洋真菌的研究现状,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并详述目前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的研究,助于其尽快找到切入点。

正文:
一、海洋真菌研究现状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G 来.陆栖真菌已成为主要的医药产品
的来源。

但是对海洋真菌研究相对很少。

直到1991年,只对321种海洋真菌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比较,同期研究过的陆栖真菌已达69 000种。

在这一领域最早期的研究报道是由一种木素色子囊菌Leptosphaeria oraemaris培养物中分到的一个小内脂Leptosphaerin,
该菌常见栖息在水淹的木头表面。

为比较同一环境组种间的化学相似性.Stragnman 1987年比较了l21株木素色子囊菌的抗真菌活力,发现所有的27株菌除了产Obioninene和Oreamann外,都产倍半萜二元醇大镰刀孢菌素,另外其中4株苗还产生抑制性物质。

1991年Pooh 等从以前未进行过研究的Kirschstemothelia 中分离到一系列化学结构上类似的萘醌,二聚体Kirsehsteinin和两种新的氯化的二苯酯。

二聚体Kirschsteinin的两个不对张单体之间通过亚乙基桥连结,这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几种肿瘤细胞系细胞有毒性。

1991年,日本Sugano 报道从海洋动物中分离了一批能产生新化合物的真菌。

这类化台物具有细胞毒性,并显示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刺激作用。

除了从海洋真菌培养物中分离新的医药品和代谢产物之外,近几年来,对海洋真菌所产酶类的分离与克隆已有所报道,如Burtseva 报道从海洋丝状真菌Chaetomrum indicum液体培养物中分离到多种糖苷酶和葡聚糖酶。

鉴于海洋真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事近年来已开展海洋真菌的研究工作。

对海洋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筛选等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已从深海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若干株海洋真菌,目前正在对菌株的生长特性与低温水解酶酶学性质等进行研究,进一步分离具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工作正在进行中【1】。

二、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方面的作用
真菌是通过吸附于有机物质上进行渗透营养生长的异养真核生物【2】。

近年来随着对海洋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从真菌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海洋真菌成为了继海洋放线菌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

1.青霉属
沼田敦等对从浒苔属海藻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体表分离到的一株青霉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将该菌株置于含2 葡萄糖、1 蛋白胨及0.5 酵母膏的人工海水培养基中,27 度培养3周,首先分离得到2个细胞毒代谢产物Communesins A (31)和B(32),二者结构上仅酰基侧链存差异,但活性上却相差了近10倍。

接着又分离到3个细胞毒代谢产物Penochalasins A~C(33~35),是含有吡咯的大环化合物Fellutamide A(48)和B(49)B 是从海鱼Apogon endekaenia胃肠道内分离的青霉菌Penicillium llutanum 中提取到的脂溶性三肽。

Fellutamide 含有自然界少见的羟基谷氨酸,在体外对多种细胞具有毒性。

2.曲霉属
沼田敦等还从分离于海鱼Pseudolabrus japonicus胃肠道的曲霉Aspergillus fummigatus 菌丝体中分离到一系列细胞毒化合物Fumiquinazolines A~G(50~56),对P385细胞有中等细胞毒性【3】。

Fenieal等人从加勒比海绿藻Penicillus capitatus 体表分离的Aspergillus versicolor得到四个倍半萜硝基苯酯化合物,其中9a,14-
二羟基一6 对硝基苯甲酸肉桂酯(57)对NCI的60个人类肿瘤细胞群
的IC50,平均值为1.1 mg/L,但对5种肾癌细胞(786—0,ACHN,CAK 一1,TK一10,VO一31)有选择性毒性.平均IC50为0.51 mg/L【3】。

综上所述,海洋微生物蕴含丰富的结构新颖的抗肿瘤代谢产物,它们多为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酯类化台物,主要来源于海洋放线菌和海洋真菌。

特别是海洋真菌因其代谢途径复杂、代谢产物种类繁多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三、海洋真菌对石油的降解
随着海上石油开采业和运输业发展,各种石油泄漏事故不断,石油污染目前和今后仍然是海洋环境的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生物降解法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利用海洋微生物降解烃类物质的能力来消除海上的石油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环境生态系教授从青岛近岸海水中分离、筛选到73株细菌和10株真菌,并对其降解石油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菌具有明显的降解石油能力.部分真菌对短链烷烃正己烷和芳香烃萘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能力.其中,有3种真菌对石油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58. 35%、62. 75%、71. 06%【4】。

四、生物修复
从海域沉积物中富集分离出以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海洋微生物,以SR4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该海洋混合菌株能利用菲、芘、荧蒽等多种多环芳烃。

外加营养盐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促进降解微生物的生长,提高降解速率。

为成功地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治理多环芳烃污染环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结: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海洋真菌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均显示
出重要作用,一个神奇又有魅力的世界正等着人们去开发。

目前虽然对海洋真菌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并从其代谢产物中已分离到若干新颖、有价值的抗生素与生物活性物质,但从总体上看,对海洋真菌的研究相对于海洋细菌的研究还是要薄弱得多,所研究的种类相对于陆栖真菌更是无法相比。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生化分离技术和波谱分析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分离鉴定一个化合物进而确定其化学结构相对变得不再那样困难。

另外,对海洋真菌(当然对其他海洋微生物亦然)培养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时难以
重现该菌株在原采集地特定的培养和生长条件。

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当人类可以重现每种生物的生长条件时,便可清晰地观测每种海洋生物的生理特性并可利用其中某些特定基因进行体外表达获取产物,当采用原核系统生产来自真核生物的基因产物时,原核系统常常存在转录后不能正确地表达、修饰和进行糖基化等缺陷,但若把分离出的海洋真菌的药用基因转移到海水养殖生物中去表达,这样可解决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药源问题。

个人认为,如果能对这些菌株进行类似于自然选择的驯化,就可以获得在正常情况下生存的菌株,这将大大方便菌株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天虹等海洋丝状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张培军海洋生物学[A]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愫群.崔承彬等海洋微生物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亩品研究所.青岛266003
【4】郭楚玲等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J]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