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非公有制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关链接之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相关链接之二:“人民公社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相关链接之三:“国有国营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相关链接之四: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谈发展民营经济
相关链接之五:关于国有企业困境问题的探讨
相关链接之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949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34.7%,公私合营工业占2%,私营
行业占63.3%。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整个经济结构较解放初期已
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53.5%,已居统治地位,公私
合营经济占26.3%,合作经济占19%,个体、私营经济只占0.9%。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77.6%,集体经
济占22.4%,个体、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当时我国所有制结构
基本上只剩下公有制经济成分,成为单一的公有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所有结构
相关链接之二:“人民公社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一)该模式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大二公”:“大”即组织规模大,“公”即公有化程度高。(二)表现形式为: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劳动、评功记分、按工分和人口分配。
(三)弊端:1.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在公社甚至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难于因时、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生产
2.农业劳动的组织形式成了“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劳动效率低下;
3.收益分配方式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停滞和农民的普遍贫穷。
相关链接之三:“国有国营模式”的特征和弊端
(一)该模式最大的特征是“政企合一”:
1.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只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2.企业产权关系模糊;
3.政府对企业的劳动用工实施统一安排和集中管理,制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4.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几乎完全受国家计划控制。
(二)该模式的弊端:
1.企业失去了本应有的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利;
2.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3.资源配置效率极为低下;
4.造成严重的浪费。
相关链接之四: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谈发展民营经济
◎在外界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全市人口750万,其中200万人“闯江湖”
◎温州没有特产,特产就是小老板,现在多是企业家
◎多赚一厘钱也是光荣的
财富之“源”:民营经济打天下
——温州因民营经济而出名,也因民营经济而得益。“没有民营经济,就没
有温州经济;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温州的今天。”对这一说法,李强的
评价是:“毫不夸张”。
李强说,这里讲的民营经济,准确地说,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主要包括个体
工商户、民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由自然人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当然也包括
外资企业。温州的财富,绝大部分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列举几个数字:一是G
DP。从1978年到2002年,全市GDP从13·2亿元增加到1055
亿元,年均递增15·5%;二是财政收入,这是实打实的。1978年到20
02年,温州的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2亿元,年均增长2
0·8%。三是农民收入。1978年,温州的农民生活很困难,人均纯收入只
有113元,一半以上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温州是浙江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但到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1元,年均增长17·2%。四是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81年的422元增加到去年的14591元,年
均增长15·9%。
民营经济彻底改变了温州面貌。过去温州城区小、马路窄、房子破、环境差,
现在温州的城市形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20余
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120多平方公里;过去基础设施很落后,现在温州已成
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成为全国18个主要港口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号码升八位的地级市;过去温州的教育基础很差,现在全市特别是农村,房子最好、最漂亮的是学校,温州中学是目前全
国硬件设施最好的中学之一。
所有这些方面的建设,绝大多数都是靠民间资金的积累和投入。温州的机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几乎全是靠市场化运作来筹措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其它方面的资金搞起来的。如果只靠国家投入和地方财政,要建成现在的面貌,至少需要100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温州的城市建设起码要后退一个世纪。
现在,全温州市的个体工商户有20多万户,民营企业13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左右,外贸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9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80%左右。
财富之“路”:逼—放—闯
——温州人用了20来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这一跨越,亚洲“四小龙”用了35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用了100年。
民营经济何以在温州这块土
地上生长得如此之快?李强说,温州发展民营经济,是给“逼”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情况是“三少一差”:人均耕地少,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国家投入少,建国后到1981年的30多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只有6·55亿元;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的可开发资源。“一差”,就是交通条件差。当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仅有的一条公路也是破破烂烂。面对这样的现实,温州人不靠天、不靠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干。
温州的民营经济也是“放”出来的。“放”,是开放的“放”。改革开放以后,没有更多地尝过计划经济甜头的温州人,对党的开放、搞活、富民的政策情有独钟。他们把自己比作“种子”,把党的政策比作“阳光雨露”,一遇雨露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改革开放伊始,温州的个体工商业、家庭工厂、专业市场,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而出。温州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些都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温州的民营经济更是“闯”出来的。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这是“温州人精神”的初期内涵。现在,“温州人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温州人的精神,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温州最大的特有的优势。当然,这种精神也是温州独特的传统重商文化的一种历史传承。形成于南宋、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出事功学说,主张义利并举、农商皆本,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一件光荣的事情。这种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文化物化在温州人身上,形成了温州人精神。
说起温州人的特点,李强说:一是恋乡不守土。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商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