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7)
小学数学教学分析:7个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分析:7个案例1. 教学目标分析案例一: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运算过程。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运算过程。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几何图形。
-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三:乘除法的运算- 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乘除法计算。
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乘除法计算。
-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利用练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利用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案例四: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能够运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能够运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教学策略分析案例五: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利用练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7扇形统计图新课标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扇形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3.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教授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绘制方法。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在本节优秀教学案例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优势,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
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 9÷1生2: 18÷2生3: 45÷9生4: 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
”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
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1. 教学案例一:加法概念的引入目标通过使用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图示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不同数量的水果。
老师将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水果数量,并问学生两张卡片上的水果总数是多少。
学生通过数数和观察图示,得出正确答案。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加法表达式,如“2个苹果+ 3个梨 = 5个水果”。
教学步骤1. 引入水果图示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水果数量。
2. 将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计算水果的总数。
3.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加法表达式。
4.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加法概念。
2. 教学案例二: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目标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果园,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个篮子。
老师告诉学生每个篮子里有一些苹果,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指示,将篮子中的苹果数量减少一定数量。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教学步骤1. 带领学生参观果园,让他们手里拿着篮子。
2. 告诉学生每个篮子里的苹果数量。
3. 根据老师的指示,让学生将篮子中的苹果数量减少。
4.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减法表达式。
5.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减法概念。
3. 教学案例三:乘法表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记忆乘法表。
案例描述老师准备了一个乘法表格,将其贴在黑板上。
老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乘法表格中的部分结果,并进行考核。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记住乘法表的结果。
教学步骤1. 准备乘法表格,贴在黑板上。
2. 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乘法表格中的部分结果。
3. 进行考核,让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结果。
4.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乘法表的记忆。
4. 教学案例四:除法的实际应用目标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超市,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些货币。
老师告诉学生某件商品的价格,学生需要计算自己能购买多少件商品。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
7篇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篇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一:加法运算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带入生活实例,如购物结账等,让学生明白加法的实际意义。
2. 讲解加法规则:介绍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重点强调进位的概念。
3.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具体的加法题目,让学生理解进位和不进位的情况。
4.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练题,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内容,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2. 教学案例二:减法运算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减法运算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带入生活实例,如买东西找零等,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
2. 讲解减法规则:介绍两位数的减法运算方法,重点强调借位的概念。
3.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具体的减法题目,让学生理解借位和不借位的情况。
4.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练题,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内容,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3. 教学案例三:乘法表的研究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乘法表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让学生回顾一位数的乘法表,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快速计算两位数的乘法。
2. 讲解乘法规则:介绍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重点强调十位数和个位数的相乘。
3.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具体的乘法题目,让学生理解乘法表的应用。
4.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练题,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内容,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4. 教学案例四:除法运算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带入生活实例,如分享苹果等,让学生明白除法的实际意义。
2. 讲解除法规则:介绍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重点强调整除和余数的概念。
3.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具体的除法题目,让学生理解整除和有余数的情况。
4.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练题,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内容,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 教学案例五:分数的引入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应用分数的概念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通过图形和实物,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7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析

7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析1. 教学案例一:分数的初步理解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与分母的乘除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分蛋糕、分水果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演示分子与分母的乘除变化。
3. 练:设计练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
2. 教学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 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演示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 练:设计练题,让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教学案例三:整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整数的认识和运用方法。
- 培养学生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整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数数、填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整数。
2. 讲解:详细讲解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
3. 练:设计练题,让学生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整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教学案例四:小数的初步理解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小数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小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 小数的基本性质: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如购物时找零,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小数的表示方法,演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1. 数字比较游戏目标通过数字比较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大小的概念。
案例描述在课堂上,教师准备了一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
教师将卡片洗混后,随机抽取两张卡片,并将它们展示给学生。
学生需要观察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并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学生通过举手或口头回答的方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选择。
教师鼓励学生解释他们的选择,并给予肯定的反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
- 学生能够运用数字大小的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数字比较游戏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概念。
2. 教师展示两张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数字大小并表达自己的选择。
3.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他们的选择,并与学生讨论正确答案。
4. 教师反复进行数字比较游戏,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地比较数字大小。
2. 数字拼图游戏目标通过数字拼图游戏,帮助学生提高数字识别和空间思维能力。
案例描述教师准备了一套数字拼图,每个数字被分割成若干部分。
教师将数字拼图的各个部分混合在一起,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和颜色将拼图还原。
学生需要观察每个数字拼图的特征,并通过空间思维进行拼图还原。
教师可以设定不同难度的拼图,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数字的形状和颜色。
- 学生能够运用空间思维进行数字拼图还原。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数字拼图游戏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要发展的能力。
2. 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字拼图,并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还原。
3.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数字拼图还原,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4. 教师逐渐增加拼图的难度,让学生挑战更复杂的数字拼图。
3. 数字排序游戏目标通过数字排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顺序关系。
案例描述教师准备一组无序的数字卡片,并将它们展示给学生。
学生需要观察每个数字,并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学生可以使用手中的数字卡片自行移动数字的位置,直到达到正确的排序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7个实践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7个实践案例案例一:教学游戏-数字拼图目标:帮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研究数字的顺序和对应数量。
方法:将数字拼图分成若干块,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和数量将拼图正确地组合在一起。
效果: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字的顺序和数量,提高数学认知能力。
案例二:实物教学-水果计数目标:帮助学生研究数字和计数的基础,以及认识不同水果。
方法: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水果,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计数,并进行相应的分类。
效果:通过实物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和计数方法,同时认识到不同水果的种类。
案例三:教学活动-数学角色扮演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研究积极性。
方法:让学生扮演数学问题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数学题目或情境。
效果: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四:多媒体教学-数学动画视频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使用数学动画视频展示抽象概念和解题过程,让学生在观看中研究。
效果: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记忆效果和研究兴趣。
案例五:小组合作研究-数学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一些数学问题,让他们合作解决,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效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六:实践活动-数学测量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方法: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测量长度、重量、容量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掌握数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七:情景模拟-数学应用目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方法: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数学知识。
效果: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7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7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篇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四、课堂小结五、创意作业: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
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二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各种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结构,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经历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解并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案例一:数数水果目标通过数数水果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数技巧。
活动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并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2. 让学生围坐在桌子旁,每人发放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3. 老师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水果,展示给学生看,并说出水果的名字。
4. 学生们根据老师展示的水果,将纸上相应的数字写下来,表示有几个水果。
5. 老师继续展示其他的水果,学生们继续数数并写下相应的数字。
6.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并纠正错误。
案例二:形状分类目标通过形状分类的活动,帮助学生辨别不同的几何形状,并能正确命名它们。
活动步骤1. 准备一些几何形状的卡片,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将它们打乱顺序放在桌子上。
2. 让学生围坐在桌子旁,每人发放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3. 老师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卡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说出形状的名字。
4. 学生们根据老师展示的形状,将纸上相应的名称写下来。
5. 老师继续展示其他的形状,学生们继续分类并写下相应的名称。
6.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分类的结果,并纠正错误。
案例三:数学游戏目标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巩固他们的数学技能。
活动步骤1. 准备一些数学游戏,如数独、填数字等,并将游戏板发放给学生。
2. 解释游戏规则和目标给学生,并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
3. 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方法。
4.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互相比较谁完成得最快,并奖励他们。
案例四:找规律目标通过找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步骤1. 准备一些有序数列,如1, 3, 5, 7, ...,并将其展示给学生看。
2. 让学生观察数列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3. 学生们在纸上写下他们认为的规律,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4.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各自的答案,并找出正确的规律。
5. 给学生一些其他的数列,让他们尝试找出规律并解释。
7篇小学数学教育案例

7篇小学数学教育案例案例一: 数字拼图游戏 (100字)问题: 小明正在研究数字和形状。
他的老师决定使用数字拼图游戏来帮助他巩固这些概念。
游戏的规则是将数字拼图中的数字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小明需要将数字1至10的拼图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游戏能够帮助小明提高他的数字识别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 小明正在学习数字和形状。
他的老师决定使用数字拼图游戏来帮助他巩固这些概念。
游戏的规则是将数字拼图中的数字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小明需要将数字1至10的拼图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游戏能够帮助小明提高他的数字识别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案例二: 数字计数比赛 (120字)问题: 小红和小绿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老师组织了一个数字计数比赛来帮助他们练数字顺序。
比赛规则是两个学生轮流数数,每人说一个数字。
比赛的目标是看谁能够顺利数到100。
这个比赛可以激发小红和小绿对数字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计数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小红和小绿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老师组织了一个数字计数比赛来帮助他们练习数字顺序。
比赛规则是两个学生轮流数数,每人说一个数字。
比赛的目标是看谁能够顺利数到100。
这个比赛可以激发小红和小绿对数字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计数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案例三: 分组比较 (90字)问题: 小明的老师要求他进行分组比较的数学活动。
老师给小明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球和,要求他将小球按颜色进行分组,并比较每组中的小球数量。
通过这个活动,小明能够练数数和分类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数量的理解。
: 小明的老师要求他进行分组比较的数学活动。
老师给小明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球和容器,要求他将小球按颜色进行分组,并比较每组中的小球数量。
通过这个活动,小明能够练习数数和分类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数量的理解。
案例四: 数字迷宫 (110字)问题: 小华在研究数字迷宫游戏。
在迷宫中,小华需要按照数字的顺序找到出口。
每个数字都代表了小华在迷宫中应该前进的步数。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__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引导探究: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小学数学名师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小学数学名师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一、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漠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异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那个地址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址在苏州)。
课件出示:(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唐]张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因此又叫七言诗。
师:咱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生(踊跃的):我明白,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但是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教师给小孩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适当的文化背景,体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取得了自然的增值。
真是独具匠心!]一、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漠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异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那个地址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址在苏州)。
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因此又叫七言诗。
师:咱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踊跃的):我明白,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但是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教师给小孩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适当的文化背景,体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取得了自然的增值。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个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一:数的认识与比较目标: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比较。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两个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学生将小球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记录每种颜色的数量。
学生们将小球按照颜色分类,并用数字记录下来。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比较,例如比较两种颜色小球的数量,哪种颜色的小球多一些或少一些。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数的比较。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数的认识和比较的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2. 教学案例二:数的排序目标:通过实践中的排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排序规则。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
学生们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并将卡片排列好。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排序问题,例如根据给定的数字,找到数字卡片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数的排序规则和数的位置。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小组合作。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数的排序规则和位置的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3. 教学案例三:加法与减法的初步认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些小球,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操作。
学生们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加法和减法操作,并记录下结果。
例如,老师问学生手中有3个小球,再加上2个小球一共是多少个?或者问学生手中有5个小球,减去2个小球还剩下几个?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实物操作和个别指导。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概念的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4. 教学案例四:形状与几何图形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
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的形状进行分类。
学生们根据形状的特征将卡片分类,并用语言描述每个图形的特点。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问题,例如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等。
小学数学:7个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7个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一:数学游戏之加法乐趣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
策略1. 设计一个加法游戏,例如使用数字卡片或骰子。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轮流进行游戏。
3. 游戏规则是每个学生依次翻开一张卡片或掷一次骰子,然后将得到的数字进行相加。
4. 学生需要快速计算出结果,并将答案喊出来。
5. 第一个正确回答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或积分。
效果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加法计算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理解它们的属性和特征。
策略1. 制作一份包含常见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卡片。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几何图形。
3. 学生需要观察图形并描述它们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边数、角的类型等等。
4.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图形,并向其他小组提问有关属性和特征的问题。
5.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观察其他小组的图形来增加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案例三:探索时间的概念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学会读取和表示时间。
策略1. 使用模拟时钟或数字卡片来表示时间。
2. 向学生介绍小时和分钟的概念,并展示不同时间的示例。
3. 学生需要练习读取和表示给定时间。
4. 进一步挑战学生,让他们计算时间间隔或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5.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的概念和应用能力。
案例四:数列的探索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并掌握数列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策略1. 向学生介绍数列的概念,并展示一些简单的数列示例。
2. 学生需要观察数列并尝试找出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数列中的下一个数或缺失的数。
4. 给学生更复杂的数列,让他们应用所学的规律进行计算和预测。
5.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列的应用,例如时间序列、图形序列等等。
效果通过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7篇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7篇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律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2. 讲解:简要介绍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
3. 实例演练:给出一些简单的加法与减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
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的讲解PPT- 加法与减法的练习题- 拓展应用问题的素材2. 教学案例:分数的概念与比较目标: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形和实物引入分数的概念。
2. 讲解:简要介绍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并讲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 实例演练:给出一些分数比较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PPT- 分数比较的练习题- 拓展应用问题的素材3. 教学案例:乘法的概念与运算目标: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的概念。
2. 讲解:简要介绍乘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
3. 实例演练: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的讲解PPT- 乘法的练习题- 拓展应用问题的素材4. 教学案例:除法的概念与运算目标: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除法的概念。
2. 讲解:简要介绍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案例1: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识别数字1-10- 让学生能够进行数字1-10的书写-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1-10的大小顺序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苹果、球等,让学生触摸并数数- 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10,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分辨数字的大小顺序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触摸并数数,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的概念- 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10,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巩固数字的书写-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分辨数字的大小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2: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律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苹果、球等,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使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加减法运算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认识到加减法的概念-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使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案例3:认识几何图形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识别几何图形- 让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让学生能够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圆形饼干、方形积木等,让学生触摸并认识几何图形- 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制- 使用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分辨几何图形的特征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触摸并认识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概念- 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制,巩固几何图形的特征- 使用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分辨几何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案例4:认识时间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认识时钟的刻度- 让学生能够进行时间的计算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时钟模型,让学生触摸并认识时钟的刻度- 在黑板上写下时间,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认识时间- 使用时间卡片,让学生进行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触摸并认识时钟的刻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概念- 在黑板上写下时间,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认识时间,巩固时钟的认识- 使用时间卡片,让学生进行时间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5:分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计算- 让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苹果、蛋糕等,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分配-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计算- 使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分配,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概念- 使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计算,巩固分数的计算方法- 使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案例6:认识货币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认识各种货币- 让学生能够进行货币的计算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纸币、硬币等,让学生触摸并认识各种货币- 在黑板上写下货币的数值,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认识货币- 使用货币卡片,让学生进行货币的计算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触摸并认识各种货币,引导学生认识到货币的概念- 在黑板上写下货币的数值,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认识货币,巩固货币的认识- 使用货币卡片,让学生进行货币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7: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 让学生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教学方法- 使用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 使用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 使用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处理教学内容- 使用实物,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的概念- 使用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巩固数据的收集方法- 使用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引出课题:画角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
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
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
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
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
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
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能够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
”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案例2]“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
判断错误。
不过,究竟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这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并为此感到兴奋,并和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大呼其对。
不过过几天,我还是不放心地去翻了《数学大辞典》,它明确告诉我“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组成的图形”。
我空欢喜了一场。
这个知识点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让学生搞懂连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其价值何在呢?
[案例3]“0”一直是整数而非自然数,为这,老师和学生们都没少费脑筋,可现在“0”也加入了自然数的行列;“5个3是多少?”也能够
写成“5×3”了;“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操作时,直接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也不说你是科学性错误了。
难道数学是能够改变的吗?
[案例4]9月1日,我去随班听课。
先是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
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0.5是表示4的十分之五是多少,4×1.5是表示4的1.5倍是多少。
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协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
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能够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
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
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
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
“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4×0.5说成4的0.5倍又何妨呢?!至少能够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二、是形式,还是实质?
[案例5]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
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
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
”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
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
”在一切实行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
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
老师很不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头朝左边,就表示加,头朝右边就表示减……”
关键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做过多少次这种人为的规定啊!“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
本来简单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
[案例6]教过《三角形理解》的老师都知道,在这节课上我们第一个要煞费苦心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
为了“围成”与“组成”,我们往往要花去很长的时间,并常常为此设计而津津乐道。
反思一下,如果我们不去区别“组成”与“围成”,或者说不把“围成”突出来讲,学生难道就会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吗?我看百分之百不会。
数学课上,我们往往喜欢教语文,喜欢去咬文嚼字,看似深挖实质问题,实际是渐离实质。
对于一个概念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注重它的定义,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协助学生形成丰富与清晰的心象:学生能画出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学生能自主地在这些三角形中找出相同的特征并把它们归类吗?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吗?
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小明身高1.5厘米”等数学笑话?因为我们对定义的注重,也许超过了对心象与它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的注重,而后者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前者。
三、是封闭,还是开放?
[案例7]48×53怎样计算?列竖式,先从个位乘起……我们有一
套法则,我们很熟练它,但却根本不知道还会有别的算法。
其实,下面的这几种方法都能够计算出它的结果:
48 48
×53 × 53
——————
2024 24
12 12
40 40
———20
2544 ———
2544
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
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
[案例8]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从复习平均分开始,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步步为营,一层一层地引导下来。
如果我们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们自己随便写一个分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分数说句话,或直接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吗?完全能够,在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只会更高,思维更活跃。
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
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
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某水果店有以下三种苹果(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和每千克5元),用40元钱能够买多少千克苹果?
某种苹果每千克2元,用40元钱能够买多少苹果呢?100元呢?
试比较以上两道题,谁的魅力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