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论文--对《沉沦》的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沉沦》的赏析
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从神话到古典名著小说,再到中国现代小说,老师将一系列的一些作品对我们讲述了相关内容。其中有《神话》、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其中我对郁达夫的《沉沦》印象很深刻,为此也特地到图书馆借了他的小说看了,感触很深。
在看完一遍《沉沦》这部作品时,基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到的精神和性的双重苦闷,以至于最后走向大海的沉沦经过。主人公“他”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是正值青春年少时期,“他”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最后被学校开除。“他”是以广大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却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可是“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在自杀前,对着海面呼叫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在最后结尾处的呼吁声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那是对祖国的呼吁,快快强大起来吧。
在对这篇作品鉴赏之前,对于郁达夫生前的背景我也做了一点了解。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我也查阅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于已处于困苦境地的家庭产生了巨大打击与灾难性后果,深深影响着郁达夫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个性心理的生成与塑造。在他17岁时,郁达夫随长兄去日本求学,开始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生活。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郁达夫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蔑视与欺凌,其辛酸与悲愤都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落后,被他国欺辱,没有身份地位。这些郁达夫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但他知道他一个人的力量又不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在阅读《沉沦》前如果知道这些背景一定可以知道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郁达夫本人的亲身写照,所以不难看出《沉沦》中的一些情节值得大家去思考了。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主人公的“他”是一个
零余者的形象。具体来说,是“五四”时期一部分前途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社会挤压却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一个国民弱者,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者形象。这只是总的一个说法,详细的在小说内容中体现的很透彻。
小说中的“他”是个痛苦和孤独的人,而且十分的自卑。从“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相比常人而言,这也造就了“他”后来的孤独的一面。“他”与世人绝不相容,对于别人的目光过于敏感。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他”仇恨那些日本人,仇恨当时的懦弱的中国人,甚至仇恨自己的兄长。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其他方向,于是与所有人对立,度量非常狭小。这也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与世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来缓冲自己的孤独与苦闷。这看起来不禁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一个人活到了这种状况之下是多么的痛苦、孤独啊!
小说中的“他”的一些心理也反映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尤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就是一个典例。文中的“他”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害羞却很喜欢。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还一边偷偷的看着。甚至踏进妓院大门,之后对自己说:“我已变成了最下等的人了!”。这一系列的变态行为,“他”的反应,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一直进行着抗争,极其的矛盾。每一次变态的行为都使主人公激起更加频繁的内心思想斗争,有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爱情,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获得的。我不禁感慨,郁达夫笔下的那个社会啊,有多少年轻学子被深深的迫害,他们的内心情感得不到宣泄,心中的远大抱负啊,已经离之远去。试问这些年轻人扭曲的心理那应该去找谁去问罪呢?
小说中的“他”也是一个爱国者,对祖国的热爱,很强的民族的自尊心。文中有一处写到“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看着这些,我都有些反感了,可是想想,在这种沉重的历史背景和残酷的现实环境中,“他”变成这样是不是必然呢?在小说的结尾处,“他”在海边望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自杀之前,对着大海愤慨:“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是啊,这也是作者的呐喊,对祖国,对社会,对人们。这也让读者激起了心中的愤慨,浓厚的爱国情怀啊,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沉沦》可以说就是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吧,正是因为这样,全文富有激情,情感富有了感染力,这都源自于作者忧郁的自叙,直抒胸臆,坦率的将那个时候的郁达夫本身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解剖,那感伤的抒情格调无疑也深深的扣动了读者的心弦。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渲染了作者“性的苦闷”,描写了生的苦闷”,也反映了“社会的苦闷”。这些都只是在上课时听老师讲的,自己看了作品后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在《沉沦》中,我读出了郁达夫深深的苦闷感,逼迫后的变态心理,虽是小说写作,却是真正写自己,毫不掩饰,他带给五四一代青年和后人的不是什么“深刻”和“完整”,而是一种才情,一份率。
在上了这些次的文学鉴赏课里,我从一个不喜欢文学作品的理科生,渐渐对此产生了兴趣。在看一些好的作品时,已经能够将情感渗透在其中,体会文学中这些作者们的情感,也能了解他们时代的现状背景,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进步。学会去看文学作品,去发掘文学中每一处值得我们发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