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中问题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其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关注焦点,更是社会伦理、教育及法律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犯罪类型多样化,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到网络诈骗、暴力伤害等;其次,犯罪手段智能化,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团伙化倾向明显,部分未成年人因相互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社会关系形成团伙,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新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作了特殊规定,强调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年龄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心理和认知能力标准,即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三是行为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立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2. 加强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3. 严格司法。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
在世界各国中,刑事责任年龄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很低,而有的国家则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没有明确规定。
在中国,根据《刑法》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儿童是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特殊保护措施。
从理论上来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根据其心理和生理发育情况来确定,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
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完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也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4周岁,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率,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也有人认为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太低。
他们认为,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样,14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不对其实施法律的惩罚,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过早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认为应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以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在国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存在着差异。
英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为10周岁,瑞典为15周岁,德国为14周岁,美国大部分州为18周岁。
不同国家根据自己国情和法律制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
这一差异的存在也反映出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的看法和定位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寻求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又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平衡点。
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以制定出最为合理和科学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也应该通过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的诱惑。
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辩论辩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
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未成年人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在犯罪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如果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责任,将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如果未成年人知道自己犯罪不会受到惩罚,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犯罪,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犯罪行为,未成年人也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
反方辩手观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应当承担完全的责任。
首先,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不
够完善,他们在犯罪时往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应当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承担责任。
最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来挽救,而不是简单地惩罚他们。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在这个辩题中,可以引用康德的名言,“行为之所以有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其动机。
”这句话可以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时受到的外部影响,从而证明他们不应当完全承担责任。
另外,可以引用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比如未成年人因为家庭问题或者社会环境问题而犯罪,通过改造和教育后最终成为了对社会有益的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未
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以及受到的外部影响等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责任的问题上,采取更加综合、深入的思考和解决办法。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界定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界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个问题牵扯到法律、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1. 当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意味着,在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时,通常被认为没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
他们可能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缺乏正确价值观等原因,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2. 引发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的因素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因素,其中包括法律、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方面。
2.1 法律因素法律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重要依据。
然而,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并不相同。
例如,有的国家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5岁以上,有的国家则在7岁以上。
不同国家的法律标准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对未成年人智力、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认知。
2.2 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智力、心理和行为特点也是界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通常具有冲动、易受诱导、缺乏判断力等特点,难以全面考虑行为后果。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较高年龄,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社会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宽容度和期待水平都会对刑事责任年龄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对未成年人行为过于严苛,可能会抑制他们积极的个人发展;反之,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犯罪行为的错误性。
2.4 教育因素教育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完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加强法律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和判断能力。
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虽然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合理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法律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义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了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包括:犯罪主体的年轻化、犯罪类型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等。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法律责任的界定模糊当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界定尚不完善,导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尺度不统一。
(二)处罚措施不够科学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主要以矫正教育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矫治措施不科学、不人性化的现象。
此外,部分矫正措施缺乏长期效果,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三)司法保护机制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如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措施,使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司法程序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建议(一)明确法律责任界定应明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法律概念,确保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尺度统一。
同时,应加强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认定程序,确保其合法性。
(二)科学制定处罚措施在制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其身心特点,采取科学、人性的矫治措施。
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心理等部门的合作,确保矫治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可采取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措施,鼓励其积极改造。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分析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分析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不完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只能依法受到特别的管制、教育和矫正措施。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在智力、心理、生理等方面还未发育成熟,法律上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和权益。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也会犯罪,涉及刑事责任问题。
本文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适用的条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刑事责任适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因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因行为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而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制、教育和矫正,而不是直接适用刑罚。
二、刑事责任适用的条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适用有一定的条件。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刑事责任:一是年龄在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二是有犯罪能力,即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三是有犯罪动机或者犯罪目的,并系重大过失犯罪。
其中,第二个条件为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适用的核心条件。
如果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具备犯罪能力,则不受刑事责任追究,而是由监护人或者有关机关进行处罚或教育矫正。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数量相对较少,但占比较高。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相对较高,所以在整个犯罪结构中所占比重很高。
二是多种性质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上体现出多种性质,如窃盗、故意伤害、盗窃摩托车等。
三是犯罪动机比较单纯。
由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犯罪动机大部分比较单纯,比如为了得到玩具、零食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教育、矫正措施。
对于犯罪行为轻微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警示教育、社区矫正等措施。
二是强制隔离戒治。
对于犯罪行为较重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在特定场所接受管制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矫正。
三是适用非刑罚处罚。
对于犯罪行为轻微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等非刑罚处罚。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摘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将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国际比较分析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
结论部分将提出建议和展望,探讨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国际比较、因素、建议、展望、解决方案、犯罪问题、预防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既要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要考虑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岁,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
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找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还可以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只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研究意义在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心智和行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定制相关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健康发展。
国际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既要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又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使其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教育角度和社会观念角度来探讨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一、法律角度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被认定为未成年人。
根据刑法,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与成年人相比,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法律将更加注重保护和教育的因素。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对其采取了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 适用教育措施:对于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将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可以适用教育措施,如送往少年感化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2. 简化刑事程序:对于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将依法简化刑事程序,并可以酌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3. 从轻处罚:对于满十六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法院在量刑时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二、教育角度除了法律的规定,教育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1. 重视心理辅导:未成年人犯罪多与心理问题有关,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问题。
2. 强化法制教育:通过加强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的权威和意义,从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三、社会观念角度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还需要从社会观念角度进行思考和调整。
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和理解,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1. 避免二次伤害:社会应该避免对未成年人犯罪者的陷害和辱骂,以免进一步伤害他们的心灵。
2. 建立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宽容与理解的环境,让未成年人有机会以正确的姿态重新融入社会,并接受良好的教育。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少年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社会对于少年犯罪的惩罚方式也不断被讨论和改进。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刑法的执行,以此减少少年犯罪的发生。
因此,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必须从法律角度和社会角度两方面来简述。
法律角度分析在我国的刑法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追溯到1997年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18岁以下未成年人对于违法行为的责任问题。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是不承担的;14岁至16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应当区分为有限刑事责任和全责任两种情况。
有限刑事责任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属于犯罪行为领域内的轻微错误行为,或是属于很小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的被告人,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不得超过法定最轻处罚。
如果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因有精神疾病或者认识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则应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全责任则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符合有限刑事责任的情形,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相比成年人应作出相应的减轻处罚。
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不受有限刑事责任的制约,应追究其完全的刑事责任。
不过,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会在量刑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考虑和减轻。
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求必须有专业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机构设置,以确保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审判符合法律规定和刑事司法实践准则。
未成年人是社会最为脆弱和敏感的群体之一。
因此,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以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1. 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的行为受家庭教育所影响。
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过于宠溺孩子,让孩子缺乏自制力。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法律、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其背后的原因和刑事责任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增长趋势,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性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社会治安和家庭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环境不良等。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国家还实行教育、挽救的方针,注重对其改造和重新社会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四、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争议问题(一)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目前,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和受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过早地对其施加刑事责任。
(二)惩罚与教育的平衡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如何实现惩罚与教育的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重的刑罚可能对未成年犯罪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影响其重新社会化;而过于轻视刑罚则可能使未成年犯罪人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深刻认识和改正的动力。
五、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同时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措施。
(二)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应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不仅是法律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认定和处罚,应区别于成年人。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义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在未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动机多样,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二是犯罪行为具有冲动性,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三是犯罪后果严重,对被害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满14周岁。
对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可以采取教育、训诫、责令家长管教等措施。
对于已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因素。
四、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处罚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以教育为主,通过教育引导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二是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三是社会保护与个人发展并重的原则。
在保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
五、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存在的挑战与对策(一)存在的挑战1. 认定难: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其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2. 证据难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往往较为薄弱;3. 教育与惩罚的平衡问题:如何既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惩罚,又保证其能够顺利成长。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存在于社会中,因此设立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和伤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渐上升,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和争议。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引导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立法现状、法律规定、相关案例分析、社会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立法现状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
根据该法律,未成年人在刑事责任方面也有相应规定。
根据该法律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者属于法律规定的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那么即便未满16周岁,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也有相关规定,对于未满18周岁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较为宽松的处罚幅度,同时也会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问题,力求更多地进行教育和改造。
我国的立法现状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上相对明确,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其犯罪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规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 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是指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
在中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如果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
由于心智水平和行为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导,所以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应该进行特别规定和限制。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有以下规定:一、刑事责任年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即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犯有严重罪行,如故意杀人、强奸等罪行,或者在14周岁以下犯罪,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二、罪行认定标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根据其心智发育情况和实际情况来认定罪行。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时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判断力或者意志不能代表自己等情况,应该从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初犯的未成年人,也应该给予从轻处罚,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三、司法程序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该尽可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应该给予未成年人和家长充分听证和申辩的机会,如果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教育,应该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同时,如果未成年人被判刑,也应该考虑到其年龄和心智水平,给予相应的矫治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违法行为予以制约和惩罚。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涉及到法律责任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三是犯罪动机复杂,多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
2. 处罚方式单一: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方式主要以刑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矫治措施,难以满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司法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如缺乏专门的审判机构、心理疏导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与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 多元化处罚方式:在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时,应采取多元化的矫治措施,如教育矫治、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3. 强化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加强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对其犯罪行为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普适性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并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如有的未成年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而有的成年人则具有某些未成年人的特征。
二、科学性问题。
随着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犯罪责任。
三、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许多未成年人早熟,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社会经验,更有些未成年人被迫承担成人的职责,犯罪责任界限应该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完善措施:一、分级负责制。
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完全不负责、限制责任或者无限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科学划分出适合未成年的最低刑事责任。
二、社会矫正机制。
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要设立怎样的纠正措施,帮助其纠正错误,改变犯罪观念与行为。
三、适度降低刑责。
对某些初犯或轻微罪行的未成年犯罪者,采用适度降低刑责的方式,通过社会矫正机制进行脱罪,保证其发展的基本权利。
案例一: 湖南省岳阳市市民李某盗窃一辆山地车,被警方带回派出所。
警方对李某进行了口头训诫并释放了他。
之后,李某再次盗窃,竟直接开车撞向了一位骑车人。
该案中,李某是未成年,但因为警方没有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致使其再次犯罪,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显然,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需要与相应的社会矫正机制相结合。
案例二:2018年7月10日,河南安阳一名男子陈某因吸毒驾驶被查,两名同伙在逃跑途中被抓获。
经查找,两名辅警在追捕时对陈某的轿车进行了群殴,导致陈某死亡。
则在此案中,适用刑事责任的标准对未成年人事件罕见。
但是在考虑到未成年人的体验和设备因素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维护正义和保护未成年人来自暴力行为的权利同样重要。
案例三:2019年12月9日,四川达州一名16岁的少年因犯罪被拘留。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
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年龄界定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未成年人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对待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并分析不同立法和司法体系对此的看法和处理。
第一部分:国际立法和约定在国际上,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立法和约定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
根据该公约,未满18岁的人应被视为未成年人,应特别保护其权益,包括免除刑事责任。
然而,该公约也允许各国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适当调整。
这意味着各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立法措施。
第二部分:各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各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典型的几个国家为例,法国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为13岁,而美国将其界定为18岁。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背景和犯罪情况等因素所导致的。
在年龄界定方面,一些国家采取了引入“罪上加罪”或类似的制度。
即在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如果其犯罪行为属于严重的刑事罪行,可以将其视为成年人处理,以更加严厉的手段进行惩罚。
这种做法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社会安全的关系。
第三部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带来的影响年龄界定对刑事案件的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对于其犯罪行为的评价和处理需要更多的考虑。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应该注重教育和康复,以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次犯罪。
然而,年龄界定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过度宽容。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利用年龄界定的限制来逃避刑事责任,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安全。
因此,在制定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平衡的解决方案。
结论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道德和人权的复杂问题。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加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界定和追究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施,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涉及范围广泛,从轻微的财产犯罪到严重的暴力犯罪都有所涉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个别案件的暴力程度较高,三是团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些特点表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从法律、教育、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的量刑原则包括:从宽处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和量刑处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界定模糊:当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情节严重”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2. 司法实践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都存在一定困难。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社会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细化量刑标准,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教育矫正,平衡惩罚与教育的关系。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有不同的规定。
而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围绕着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未成年人犯罪时对其进行法律追究责任的最低年龄。
一般来说,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都要晚于成年年龄,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和成长的考虹。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年龄都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容忽视,对此类问题的法律规定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度较低,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成年人弱,很难对其犯罪行为进行充分的法律判断。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在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时,需要考虑到以上因素,不能简单地套用成年人的法律责任标准。
现实中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法律追究责任年龄应该相对较高,以此来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成长和教育机会。
这些争议既反映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也凸显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法律规定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
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考量。
在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于法律公正性和社会稳定的需求。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制度的不足与改进方向,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现状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着明确的界定。
总体上,对未成年犯罪人采取教育、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然而,在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仍屡见不鲜,部分案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争议。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刑事责任年龄、犯罪情节轻重、处罚方式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关爱,同时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行法律制度在应对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争议与挑战(一)争议焦点1. 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当前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是否合理,是否应适度降低或提高刑事责任年龄。
2. 处罚方式的合理性:现行处罚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人,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我国法律制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及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程度。
(二)面临的挑战1.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多,犯罪动机和手段日益复杂化。
2.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不足,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学校教育压力: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建议与措施(一)完善法律制度1. 适时调整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特征及国内外关于此议题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与量刑标准,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与特征(一)背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特征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隐蔽性、模仿性、冲动性等特点。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对法律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因一时冲动而犯罪。
同时,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
三、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一)国外立法与司法实践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
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刑事责任年龄、量刑标准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各国也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以实现再社会化。
(二)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我国在《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再社会化权利。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与量刑标准(一)刑事责任的界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界定应当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能力、行为后果等因素。
在界定刑事责任时,应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确保刑罚的适度性和公正性。
(二)量刑标准在量刑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中问题摘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质量呈持续增长和严重化的态势,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一样,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同一定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未成年人犯罪,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人的责任,而对于整体来说则是社会的责任。
我国刑法虽然对未成年人犯罪也规定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但是这种处罚是在处理其不良行为时所采取得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这种处罚从刑罚的目的和本质上看属于保护、教育和预防的性质。
因此为了对犯罪未成年人正确定罪量刑,达到教育、挽救和改造未成年犯罪人的目的,需要对我国刑事法律保护功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保护制度。
关键词:教育.改造.挽救一、未成年人的概念刑事法律之所以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的照顾是因为未成年人处于身体、智力的发育阶段,其思想尚未成熟,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
我国刑法和刑事政策基于未成年人的上述特点对未成年作出了不同于成年人的规定。
有关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的限定涉及到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范围,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也是我国刑法和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对待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的特点才能作出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律规定和有关的刑事政策,真正实现刑罚的目的,这也是人道主义和最大限度减少犯罪的需要。
(一)未成年人犯罪与青少年犯罪在我国,长期以来“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在法学界和社会各界被广泛使用,通常是指从14岁到25岁这一年龄段中的人的犯罪。
其实这一概念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犯罪:其一是未成年人犯罪。
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岁的公民。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解释上也是采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的界定,以未满18岁为未成年人。
我国现行刑法也是以18岁为界限,“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8岁以下的区别情况负部分或者不负刑事责任。
其二,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中包含着18~25岁年龄段的人的犯罪,因为在25岁以前,虽然已是成年,但仍然是青年,并且犯罪学显示的犯罪规律:25岁左右是人生犯罪易发、高发阶段。
所以青少年犯罪在犯罪学中被广泛应用,18~25岁的人的犯罪被划归到青少年犯罪学的研究范畴之中,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学”一般是犯罪学意义的概念,而“未成年人犯罪”则具有犯罪学意义也具有刑法学意义上的概念。
本文所使用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刑法意义上的概念,与青少年犯罪存在着区别。
(二)未成年人犯罪与少年犯罪在大多数学者的论述中将少年犯罪等同于未成年人犯罪,认为二者仅是在表述上有差别,在实质上是指同一年龄段人所犯之罪,“依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在刑事司法意义上的少年应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在中国,所谓少年犯罪也称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少年犯罪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自动等价于未成年人犯罪。
(三)未成年人的年龄限定各国对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起点规定各不相同,1984年修订的《印度刑法典》规定为满12岁,与我国规定满14周岁相同的有1950年《朝鲜刑法》、1968年修订的《意大利刑法》、1971年《加拿大刑法》、1976年修正的《联邦德国刑法》和现行的《日本刑法》等。
规定负刑事责任的起点也有的达到我国未成年人年龄的上限18岁如《巴西刑法典》。
对于未成年人年龄的限定,应当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那些真正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成熟早晚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和其它因素,使未成年人年龄的限定科学合理,更适合于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25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9条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18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不满十四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免予处罚,但是可以予以训诫,并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同时我国《宪法》、《选举法》等法律规定已满18周岁的为成年公民,未满18周岁的为未成年人。
由以上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在我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这一规定显然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排除在此“未成年人”之外,因此本文中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未成年人”是指从其出生的年月日起计算已满14周岁而尚未到18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出生的年月日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出生的年月日,即合法的出生证明上所记载的出生的年月日。
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一、从宽处罚原则我国现行刑法典第17条第3款也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条款以“应当”来限制审判人员,不允许其运用自由裁量权,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必须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定或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不能有其他选择。
不能以未成年人所犯之罪社会影响巨大或手段极其残忍或民愤极大而忽视法律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明文规定,作出与犯罪性质和其他犯罪情节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成年犯罪人一样的处罚,或者相近的处罚。
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于以下原因:1、未成年人从宽处罚是基于其身心特点。
未成年人身体处于发育时期,心理还不成熟,情绪还不稳定,思维能力欠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易感情用事。
所以未成年人以偶犯、初犯居多。
同时未成年犯罪人也较成年犯罪人容易教育改造。
对未成年人采取“报应主义”的观点而处以同成年人一样的刑罚,不仅达不到刑罚预防、减少犯罪的目的,相反会促使未成年人在犯罪的道路上不回头。
还有我们不得不承认未成年人的犯罪不仅是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更多的应该是归责于未成年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如果在刑事法律上给予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的地位和处罚,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与法治的精神背道而驰。
2、对未成年犯罪人从宽处罚也是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众所周知,规范人民的行为的方式有道德手段、法律手段等。
法律手段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诸多部门法。
一个行为首先要由其他部门法来进行调整或规范,当其他部门法对该行为束手无力时,便只有来求助于刑法。
刑法以其实现方式――刑罚的严厉性和剥夺性而构成了“刑法是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由此决定了刑法是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而不予适用,即使适用也要尽量地温和些。
刑法对他们应该是关心多于惩罚。
在刑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也采取了从宽的原则,以便与成年犯罪人来加以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体现了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宽容:如1995年《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指出“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1998年《关于审理盗窃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交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的,可以不作为犯罪来处理”。
3、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是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
恪守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双边或多边条约、国际公约,从来都是我国的一贯立场。
我国先后加入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规则》(《利雅得规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北京规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这些规则互相配套,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未成年犯罪人得特殊保护的一贯思想和原则,我国参与或接受了上述公约就有义务在相关的立法中体现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置时的从宽原则。
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罪人作出了与成年犯罪人不同的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进行刑事处罚时的从宽原则,它以总则17、19、49条之规定为核心与分则的有关条文相互配合,构成了对未成年人的刑事保护体系。
具体体现刑法对未成年犯罪人从宽处罚原则的是刑法第17条第三款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是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的体现,这是该规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我们也看到该规定的一个缺憾,虽然该规定用“应当”限定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到底从轻多少或者是减轻多少,法官依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在司法实践中也容易造成标准不一,致使相同性质,类似情节的犯罪所判处的刑罚差别过大,对未成年犯罪人造成了不良的心理影响,导致了对他们教育改造的困难。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应该在刑法中明确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以体现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的不完备也有程度的差别。
年龄的差别就是反映其刑事责任能力不完备的外在显著标志,更好地体现刑法对未成年人地体恤与从宽处罚。
可以在对两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别作出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处刑时不得超过性质相同、情节类似的成年人所判刑罚的二分之一,对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处刑时不得超过性质相同、情节类似的成年人所判刑罚的三分之二。
二、不适用死刑原则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死刑的存废也一直处于激烈地争论之中,但学者们也意识到了中国的国情和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趋于上述的第二种趋势:不废除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
坚持少杀、严禁滥杀、防止错杀是我国在死刑适用问题上的一贯政策。
我们既要运用死刑的手段来惩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我国对死刑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然而,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同时又规定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一规定实际上为未成年人适用死刑保留了一个尾巴,它表现了我国刑法在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问题上的不彻底性。
”此规定在逻辑上无法解释,死缓并非一个独立的刑种,只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在规定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的同时又规定特殊情况下可以判处死缓,立法者将自己锁定在自己创设的逻辑难题中,在实践上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