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清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鸦片战争1、背景:国际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于广东省------------结束于江苏省南京)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6、民族英雄:林则徐二、魏源编著《海国图志》1、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情况。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学习外国的长处,抵御外国的侵略。
)(缺点:魏源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层面,因而有局限性。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3、主凶:英法4、帮凶:美俄二、列强的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2、左宗棠收复x疆(1)背景:x疆危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x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侵占伊犁(2)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李鸿章塞防: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x疆。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1、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③赔款: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④关税:英国人进出口货物激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2. 魏源:寻求革新救国的代表,著有《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是对闭关自守观念的挑战。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目的: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是第一次鸦片的继续和扩大3、事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4、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争中击毙枪队头目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维护了民族尊严,对新疆地区的建设和开发有重要意义。
.时间:1894年。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打开中国市场(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1.时间、地点、人物:1895年4月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3.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抗争:邓世昌黄海海战时间:1900年—1901年2.背景:资本主义列强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01年9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了39年还清,共计9.8亿两。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劫难中的抗争》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劫难中的抗争》知识点梳理1.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史称。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军毁坏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园林。
3.在战争中,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4.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
5.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
6.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
7.将下列两组内容进行合理连线。
A.林则徐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1842年 b.抗击洋枪队C.太平军 c.虎门销烟’D.英法联军 d.收复新疆E.左宗棠 e.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基础巩固8.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马神甫事件B.因贩卖的鸦片被查禁、销毁C.亚罗号事件D.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9.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10.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两次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B.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C.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D.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只有英国11.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材料中的强盗是指 ( )A.英国侵略者B.英俄侵略者C.英法侵略者D.法俄侵略者1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位于 ( )A.黑龙江以北B.乌苏里江以东C.伊犁西北部D.新疆南疆西部13.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领土是通过 ( )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勘分西北界约记》D.《伊犁条约》14.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全
本文档是关于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
下面将简要介绍各个知识点的要点:
1. 秦朝
- 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 重要人物:秦始皇。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
- 兴修修长城。
2. 汉朝
- 始于公元前206年,结束于公元220年。
- 重要人物:刘邦、汉武帝。
- 采用官僚制度,开创科举制度。
- 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3. 三国时代
- 始于220年,结束于280年。
- 重要人物:刘备、曹操、孙权。
- 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 进行了鼎鼎有名的赤壁之战。
4. 隋朝
- 始于581年,结束于618年。
- 重要人物:杨坚、隋文帝。
- 统一北方和南方。
- 兴修大运河。
5. 唐朝
- 始于618年,结束于907年。
- 重要人物:李渊、李世民、武则天。
- 实行科举制度,开放丝绸之路。
- 发展文学艺术如诗词、画等。
6. 宋朝
- 始于960年,结束于1279年。
- 重要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 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 科技发展如造纸术、火药等。
请注意,本文档只是对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
如需更详细的描述或其他资料,请咨询相关教师或查阅权威资料。
以上是对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北师大版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以其全面、科学、系统的特点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一、战国到秦汉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数个国家分割而成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约250年。
在这个时期,六大国家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和战争,并最终导致了秦国的胜利和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它的统治时间长达15年。
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对中国进行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改革,并且修建了万里长城。
3.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共历经两代:西汉和东汉。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同时也继承了很多先前文化的遗产。
二、魏晋南北朝1.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300年,并且对于中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和文化的转型期,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动荡。
2.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它发生在魏晋时期之后,持续了近40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治实体,南朝和北朝。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唐、宋、元1.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光辉的一个王朝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建立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同时也通过对外交往以及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
2.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它分为南宋和北宋。
在宋朝时期,中国继续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阶段,并取得了自然科学、地理学、数学、天文学、医药、农学等多方面的巨大成就。
3.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由蒙古族人建立和管理,主要涵盖了中国和蒙古地区。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了侵略和战争,但是同时也实现了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引言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历史的机会。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1.1 夏、商、西周的兴衰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兴盛与文化成就西周的分封制与礼乐文化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铁器的使用与农业生产百家争鸣与思想文化的发展1.3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的灭亡与原因分析第二单元:汉唐盛世2.1 汉朝的兴盛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儒家思想的确立2.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两晋时期的文化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2.3 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景象唐朝的对外交流与文化影响第三单元:宋元明清3.1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北宋的政治与经济南宋的抗金与经济恢复宋朝的文化成就与科技发明3.2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融合元朝的建立与统治元曲与绘画艺术的发展元朝的民族政策与文化融合3.3 明清的变革与衰落明朝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4.1 古代科技的发展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4.2 古代文化与艺术古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古代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古代哲学与宗教:儒家、道家、佛教结语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窗口。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为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L17

第十七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1)从国际方面看,1929年至1933年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合日本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引发了政治危机。
日本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妄图建立法西斯政权,它们积极怂恿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化解危机。
(2)从中国国内形势看,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围剿红军,挑起内战,这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迹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1)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目的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便“围剿”红军。
(2)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的调停抱有极大的幻想。
(3)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
(3)个人因素:张学良、杨虎城具有爱国之心。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1)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2)日本侵华的目的是灭亡整个中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3)中国共产党做出让步,表现出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
(4)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人民舆论的压力。
(5)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要求联合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和启示(1)历史意义:蒋介石迫于形势,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拉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折。
(2)启示:一是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二是在大敌当前之时,各阶层人民采取各种方式赞同或支持抗日,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救亡运动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救亡运动知识点整理第一课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侵略: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
2、清朝抵制: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3、鸦片危害: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②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危害中国人身体健康。
4、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附:林则徐画像及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5、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全部鸦片。
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中英鸦片战争1、原因: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借口: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3、结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最能反映战争目的)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③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4、条约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三、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漩涡,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著《四洲志》,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联军侵华1、根本原因: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3、侵略者:英法联军4、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5、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自由进入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
二、火烧圆明园1、时间: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3、逃跑皇帝: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4、结果,奕䜣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5、《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3、主凶:英法4、帮凶:美俄二、列强的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2、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军事斗争----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
政治谈判:收复伊犁结果: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长期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时间:1894年3、主要战役:黄海海战---------战后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民族英雄:邓世昌二、中日《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2、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3、内容:割地----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通商----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1、清政府极端腐败,妥协退让。
2、中国经济落后3、清军军备不足,装备落后,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得到教训或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科技;3、培养人才等;4、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防事业。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第二次被攻陷1、时间:1900年2、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反抗侵略的斗争3、国家:英美德意法俄日奥(饿的话,每日熬一鹰)4、人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二、《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2、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拆毁炮台,列强可在要地驻兵。
3、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 ---90年代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3、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5、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福州船政局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6、破产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评价:(1)(消极)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积极)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开始:公车上书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目的: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3、高潮: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标志:《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内容:见教材------废除科举制中的八股文4、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而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5、影响:(1)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性质)(2)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严复和《天演论》(1)主要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思想主张:主张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积极变法维新。
(3)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启发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和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3、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4、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破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1、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3、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第8课: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1、兴起:孙中山成立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2、发展:成立同盟会时间和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3、高潮: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总统孙中山4、失败:革命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5、评价: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成功方面: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方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1、时间:1915年---1919年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3、活动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口号:民主和科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评价:(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教育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时间: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清政府)建立的最高学府。
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二、废科举,兴学堂1、《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2、废除科举考试——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1、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3、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术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2、电影出现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它揭开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3、《申报》的创办时间地点: —— 1872年创办于上海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4、上海商务印书馆兴办时间地点:1897年创办于上海地位: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1、剪发辫,禁缠足:2、改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3、变礼仪:废除跪拜礼----鞠躬、握手礼4、易服饰:男子:翎顶补服和长袍马褂----西服和中山装女子:满族旗袍----高领服装(旗袍)三、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轮船、火车、汽车、铁路——唐胥铁路(中国当时最长的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通车)2、通讯: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社会生活中新的变化:文化生活:照相、电影、报刊、近代出版业社会习俗: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变礼仪、易服饰交通通讯:机器轮船、火车、汽车、铁路、电报、电话●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照相、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轮船、火车: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电报、电话: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报纸:可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领先世界的。
为什么到近代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该问题实际上是问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中国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2、从教育制度上,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注意死记硬背,不注意发明创造,缺乏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传入,开始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启示: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课:伟大的开端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时间地点:1919.5.4北京天安门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后期地点:上海主力:工人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4、意义: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1)时间、地点:1921.7.23 上海(----浙江嘉兴)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前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