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性气喘。

中医认为哮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哮病时,要从整体上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以下是针对哮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中医将哮病根据病证的不同分为寒哮、热哮、阴虚火旺等类型,辨证施治具体如下:1.寒哮类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稀,气息短促,喜温喜按,舌苔白腻,脉象虚弱。

治疗方案:宣肺化痰、温阳通络。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平喘丸。

2.热哮类型特点:咳嗽声重而粗,气息急促,喜凉喜开窗,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阴虚火旺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破,气息短促,口干咽燥,喜凉喜清淡,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疗方案:滋阴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玉屏风散、清肺降金丸。

二、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哮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自身体质,并减轻症状的发作。

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增加蔬果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适量饮用蜂蜜水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减轻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5.避免过冷过热的饮食冷热刺激容易引发症状发作,患者应避免饮用冰冷的饮料和食用过热的食物。

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开窍等作用来缓解症状,并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

1.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黄芪、茯苓、白术等,具有益气补中、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的作用。

2.玉屏风散主要成分为麦冬、石膏、黄柏等,具有滋阴润肺、清热降火的作用。

3.金银花露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常用于热哮病例的治疗。

4.桔梗化痰丸主要成分为桔梗、杏仁、牛蒡子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并逐渐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发作期: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

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

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

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概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其定义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喘息、气短、胸闷与咳嗽,伴随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中医病名:喘病,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1和2中所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性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以上,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3)PEF昼夜波动率或日内变异率≥20%。

符合1~4或符合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辨证分型】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发作期1.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3.寒包热哮证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咳喘气逆,咳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

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B2受体激动剂I[如沙丁胺醇(SaIbUtanIo1)]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2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上2周后,FEVI增加2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哮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中医学认为,哮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肺气虚、痰热内蕴、湿阻肺脾等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在哮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哮病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常用药物和饮食调理等内容。

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望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舌苔黄厚、舌质红、面色潮红等。

2.闻诊:通过闻患者咳嗽时的音响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喘息音、喘鸣音等。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病程等,从而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气急、咳嗽、痰多等。

二、中医常用药物1.百部丹:主要成分为瓜蒌、桔梗、半夏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2.杏仁石膏汤:主要成分为杏仁、石膏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3.苦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型的哮病。

4.胆南星散:主要成分为胆南星、明矾等,具有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5.半夏石膏汤:主要成分为半夏、石膏等,具有宣肺化痰、清热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三、中医饮食调理1.多食蔬果:蔬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柠檬、橙子等,对于清热化痰、平喘止咳有较好的效果。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加重痰热内蕴,使哮病症状加重。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

3.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能量和修复组织。

哮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等。

4.忌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湿滞,加重哮病症状。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5.适量饮用温热水:温热水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具体具体实施具体预案模板模板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具体具体实施具体预案模板模板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方案(2021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21 年第一版〕。

发生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那么张口抬肩,不可以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频频发生性,常因天气突变、饮食不妥、情志失调、劳苦等要素而引发。

发生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病症。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21 年〕和 2021GINA(全世界哮喘办理和预防策略 ) 。

频频发生喘气、气急、胸闷或咳嗽 ,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相关;发生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洋溢性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病症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余疾病所惹起的喘气、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联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照?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21 年〕。

1.急性发生期:指喘气、气急、咳嗽、胸闷等病症突然发生 , 或原有病症急剧加重 , 常有呼吸困难 ,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点 ,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妥等所致。

2.慢性连续期:是指每周均不一样频度和〔或〕不一样程度地出现病症〔喘气、气急、胸闷、咳嗽等〕。

3. 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气、胸闷、气急、咳嗽等病症, 并保持 1 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生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偏向;起病多急,常倏忽往来;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患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中医认为,哮喘发病与气机不畅、痰湿内蕴、肺失宣降等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哮喘时,需要从整体调理、症状缓解、病因治疗等三个方面着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哮喘的方案:整体调理:1.饮食调理:哮喘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饮食中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

2.睡眠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睡眠环境要保持清洁、安静,避免刺激性味道的物质。

3.情绪调理:哮喘患者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发作,应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宁静稳定。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心理活动,如瑜伽、冥想等。

症状缓解:1.解表祛风:哮喘发作时,可用草药组方疏风解表,如银翘散。

具体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而定。

2.清热化痰:哮喘患者常伴有痰湿内蕴的情况,可使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苏子降气汤、半夏泻心汤等,以清热化痰,通气宣降。

3.润肺止咳:哮喘患者的咳嗽常常伴有燥咳的情况,可选用润肺止咳的中药,如桑杏汤、川贝止咳丸等,以滋润肺部,缓解咳嗽。

病因治疗:1.气机调理:哮喘发作与气机不畅有关,可使用理气祛风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以调和气机,舒畅气道。

2.痰湿化验:哮喘发作与痰湿内蕴有关,可选用化湿祛痰的中药,如平胃痰散、苓桂术甘汤等,以祛除痰湿,改善症状。

3.肺失宣降:哮喘患者常伴有肺失宣降的情况,可选用宣肺降气的中药,如养卫汤、增脂降气散等,以补益肺气,宣降下行。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哮喘主要从整体调理、症状缓解、病因治疗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哮喘只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症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肺热壅盛证等。

(1)肺气虚证主要表现为每次活动后气短、乏力,轻度喘息,面色苍白,舌淡红,苔白腻等。

治疗应通过调理气机,增强肺气,缓解症状。

可选用补肺气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合参苓白术散等。

(2)痰湿阻肺证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多黏稠,声音嘶哑,舌苔厚腻等。

治疗应清热化痰、疏肝理气。

可选用橘红苓甘汤合小青龙汤等方剂。

(3)肺热壅盛证主要表现为痰多黏稠、呕吐、口渴、舌苔黄腻等。

治疗应清热化痰、降火平喘。

可选用小青龙汤合柴胡清肺汤等方剂。

2.中药调理除了中药方剂外,中医还强调调理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胃、补肺气、调理气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等。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肺俞、关元等。

针灸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气机,缓解症状。

4.食疗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儿童的健康非常重要。

小儿哮喘患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过敏食物的摄入,如花生、海鲜、牛奶等。

同时,应注重养肺气,可适量食用一些温补食材,如鸭肉、猪肺等。

5.调整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冷气的侵袭。

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中医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具备独特优势,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调理体质等综合手段缓解症状、改善机体功能。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在合格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使用中药或进行针灸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也不宜完全替代西医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 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分析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分析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实用中医|哮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哮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哮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三、临床分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所致。

《丹溪治法心要》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其治疗原则也是按虚实论治。

实则治肺,治以祛邪利气为治,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虚则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

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与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得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她疾病所引起得喘息、气急、胸闷与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就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与(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4)阳虚喘脱危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2)虚哮证: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治法:祛风解痉,宣肺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

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寒哮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4)阳虚喘脱危证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

炙麻黄、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推荐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等。

或补肾益气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慢性持续期证型较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实证有寒热之分,虚证当分清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同时还应分清阴阳;另外还需重视兼夹证。

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推荐方药:玉屏风散与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菟丝子、补骨脂等。

或补肾益气方(验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得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二)其它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如因痰热,多见咳痰粘腻色黄,咳痰不爽,胸中烦闷,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处方:肺俞、膏肓、肾俞、气海、足三里、太渊、太溪.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定喘、风门、肺俞、天突、膏肓、膻中等穴位,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

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组方,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细辛、甘遂、肉桂、天南星各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

贴2~4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疗程:慢性持续期,每次间隔3~4天,治疗8~10次为1个疗程;临床缓解期,在三伏天,每伏各取1天做穴位贴敷,3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做3个疗程。

3、拔罐: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定喘、丰隆等穴位,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换部位,拔罐时间5~8分钟,10日为1疗程。

4、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下屏尖、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用磁珠或王不留行固定于相应穴位,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3~7天。

5、膏方: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得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

哮喘发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虚实夹杂,故临床在扶正补虚得同时,宜兼顾祛邪治病;同时应重视顾护脾胃,不可滋腻太过。

方以二陈汤、七味都气丸、人参养荣汤等为主加减。

(三)西药治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与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

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并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哮喘重度急性发作得患者参照指南给予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情危重者,经上述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等治疗。

有细菌感染得证据,给予抗感染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得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得室温宜偏凉;痰粘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与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对咳嗽痰多患者,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得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4、避免哮喘得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得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症状等.指导病人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

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应对,掌握正确得药物吸入技术,讲解常用药物得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哮喘长期管理、防止复发得计划。

5、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得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等,防止发生猝死。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基于分期得疗效评价标准急性发作期显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2级以上,或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气分析中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明显改善。

有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血气分析中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也有所改善。

无效: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慢性持续期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

完全控制:25分。

部分控制: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其她可供参考得化验及检查指标:如肺功能或呼气峰流速仪、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呼出气NO浓度等。

(二)评价方法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得分级,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得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得急性发作;1mmHg=0、098kPa。

2、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哮喘治疗得目标就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哮喘评估工具ACT评分表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3、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得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