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第六章名词解释
Chapter 6 Decision M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Manager’s Job1)Decision(决策): A choice from two or more alternatives.2)Decision-making process(决策制定过程): A set of eight steps that include identifying aproblem, selecting an alternative, and evaluating the decision’s effectiveness.(包括八个基本步骤。
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结果。
)3)Problem(问题): A discrepancy between an existing and a desired state of affairs.(现状和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4)Decision criteria(决策标准): Criteria that define what’s relevant in a decision.(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5)Rational decision making(理性决策):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where choices areconsistent and value-maximizing within specified constraints.(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时前后一致的,是追求特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的。
)6)Bounded rationality(有限理性):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at’s rational, but limited(bounded) by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管理者理性地作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DCAAB DCCBD 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
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P),W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
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第六章(97)--不完全竞争
第六章不完全竞争一、名词解释1.垄断;2.垄断竞争;3.自然垄断;4.销售成本;5.寡头垄断;6.古诺均衡;7.价格领导;8.卡特尔;9.差别定价;10.撇油法;11.渗透法;12.成本加成定价;13.买方垄断;14.买方寡头垄断;15.晴雨表型厂商。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T,错误的画F)1.完全垄断厂商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
( )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以拥有垄断利润为基本特征。
( )3.在短期,垄断厂商有可能亏损。
( )4.正常利润不属于成本范畴。
( )5.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巨大差别。
( )6.完全垄断行业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相隔绝。
( )7.由于完全垄断行业只有一个厂商,行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
( ) 8.完全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MR曲线是具有不同负斜率的两条曲线,并且AR曲线必然位于MR曲线的下方。
( )9.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边际收益曲线平分需求曲线和价格轴之间的任何一条水平线,表明MR曲线的斜率为AR曲线斜率的两倍。
( )10.垄断厂商达到长期均衡时,其生产规模一定是SAC和LAC达到最小。
( )11.从长期角度看,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为零。
( )12.任何一个垄断竞争厂商事实上都拥有两条需求曲线。
( )13.垄断竞争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被认为是更接近经济现实的市场结构。
( ) 14.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之间的依存程度较小。
( )15.寡头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
( )16.实行差别定价的厂商,应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价格。
( )17.一级价格差别的垄断者能够对销售产品的每一个单位索取最高的价格。
( ) 18.在一、二、三级差别定价中,彼此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厂商获取消费者剩余的程度有所不同。
( )19.斯威齐模型解释了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 )20.晴雨表型价格领导厂商,是行业内竞争力最强的厂商。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名词解释 0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一、名词解释01.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02.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通过浇注或涂布等方法使菌样的微生物单细胞分散在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即为菌落形成单位。
03.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单位数量的细菌或物质在单位时间(h)内的增加量。
04.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的所有细胞变成处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裂的群体细胞。
05.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下去的一种培养方式。
06.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连续培养如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上,就称为连续发酵。
0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08.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根据寄生微生物的生活特点,必须将寄生微生物和寄主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同时排除其它杂菌。
例如培养苏云金杆菌及其噬菌体,需先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然后在菌苔上接种其噬菌体,经培养后,出现噬菌体感染的透明空斑,这种培养方法称为二元培养。
09.高密度培养(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HCDC):有时也称高密度发酵,一般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了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10.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温度下(如60℃),杀死某微生物水悬乳液群体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①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②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③内膜脂质沉积及灶性纤维性增厚、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管壁变硬、管腔狭窄2. arteriosclerosis(动脉硬化)①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②类型: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时,才称CHD4. angina pectoris(心绞痛)①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②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③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④持续数分钟;⑤用药、休息可缓解5.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①冠状动脉供血中断;②心肌坏死;③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④有突出的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和心电图改变6.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内膜下心肌梗死)①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波及肉柱及乳头肌;②多发性、小灶性、不规则分布的坏死7.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透壁性心肌梗死)①病灶较大,最大径大于2.5cm,累及心室壁全层;②最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8.ventricular aneurysm(室壁瘤)在梗死急性期或愈合期,多见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在心室内压作用下梗死区局限性向外膨隆,可继发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律紊乱及左心衰竭9. 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①多见于男性青、壮年;②常在某种诱因作用下或在睡眠中发病;③发病后迅速死亡;④冠状动脉病变及相应心肌病变10. primary 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①原因未明;②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③独立性全身性疾病;④基本病变为全身细动脉和肌性小动脉硬化;⑤常引起心、脑、肾和眼底病变11. concentric hypertrophy of heart(心脏向心性肥大)①压力性负荷增加;②左心室代偿性肥大;③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12.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高血压脑病)①高血压患者;②脑血管病变及痉挛,血压骤升;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意识模糊;④脑水肿或伴点状出血13. accelerated hypertension(急进型高血压)①多见于青中年;②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常>17.3kPa(130mmHg);③病变进展迅速,病变: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细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④较早出现肾衰竭14. aneurysm(动脉瘤)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常见于弹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物理治疗学名词解释第六章
物理治疗学名词解释第六章肌力:是指肌肉一次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地维持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等速训练: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
等长训练: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1RM:( repetition maximum)是指成完一个负重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核心稳定性: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肌力下降的原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4)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5)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6)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7)生物力学因素及技术因素(8)年龄和性别(9)心理因素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1)抗阻训练:阻力主要来自于抵抗肌肉的自重、外加的阻力等。
当肌力在3级以上时,采用抗阻训练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2)超量恢复:下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以前一次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起到巩固和叠加超量恢复的作用,逐步实现肌肉形态的发展及功能的增强。
(3)适度疲劳和适宜频度:肌肉训练时要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不可过度劳累。
合理的训练频度应为每天1次或隔天1次。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根据肌力大小选择训练方法0级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1~2级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等长训练、助力训练3级主动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助力训练4~5级主动训练、抗阻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一、名词解释:1、呼吸2、外呼吸3、肺通气4、肺换气5、内呼吸6、呼吸运动7、肺活量8、时间肺活量9、每分最大通气量;10、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11、每分通气量12、肺泡通气量13、氧通气当量;14、通气/血流比值呼吸;二、是非题:()1、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
()2、每分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无效腔×呼吸频率。
()3、正常人第1、2、3秒时间肺活量值中第二秒时间意义最大。
()4、运动前的肺通气量增加是条件反射性的。
()5、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6、氧通气当量不与每分通气量成正比,而是与肺泡通气量成正比。
()7、平静呼吸时,肋间内肌和腹肌等呼吸肌并不收缩。
()8、无论怎样用力呼气,肺内的气体也是呼不完的。
()9、在血液中,98%以上的O2和94%以上的CO2是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的,物理性溶解形式很少,但不可少。
()10、O2与Hb的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氧分压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有关酶的促助。
()11、动脉血中,氧含量为20ml%时,其饱和度可视为100%,静脉血中,氧含量为15ml%,其饱和度也可视为100%。
()12、由于血浆内有大量的碳酸酐酶的促助,所以组织内大量的CO2进入血液后,就在血浆内与水结合,形成H2CO3并解离成H+和HCO3-而被运输至肺部。
()13、缺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只引起非常微小的兴奋作用,因此,缺O2对呼吸的影响,完全依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发动的反射而实现的。
()14、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二、选择题:()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A:外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肺通气。
()2、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A: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组织。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弹性回缩力 C:呼吸肌的舒缩; 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第六章园艺植物有性杂交育种
第六章园艺植物有性杂交育种一、名词解释1.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根据品种选育目标,有目的地选配遗传性不同的品种、变种、亚种或种作为亲本,通过人工交配使它们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变异的后代,再进行一系列的培育选择,经比较鉴定后,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新品种,称为有性杂交育种,也称为重组育种。
2.非轮回亲本:只参加一次杂交的亲本称为非轮回亲本。
3.合成杂交:参加杂交的亲本先两两配成单交种,两个单交种再杂交。
4.轮回亲本:多代用以回交的亲本称为轮回亲本。
5.添加杂交:多个亲本逐个依次参加杂交的称为添加杂交。
6.杂交合成群体:由二个以上自交系品种杂交后繁殖出的分离的混合群体,最后成为一个由多种纯合基因型构成的混合群体。
个体纯合,个体间异质,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小。
7.回交育种:从杂种一代起多次用杂种与亲本之一继续杂交,从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8.近交:指不存在杂交障碍的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或变种间的杂交。
9.远交:指植物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型间的杂交。
10.亲本选择:根据品种选育目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
11.亲本选配:是指选用那两个(或两个以上)亲本配组杂交和配组的方式(如决定父母本,多亲杂交时那两个亲本先配组等)。
12.回交:杂交后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13.单交:两个亲本之间只有一次杂交。
14.系谱法:按照育种目标,以遗传力为依据,从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代代选单株,直到选出纯合一致、性状稳定的株系后,转为株系(系统) 评定。
由于当选单株有系谱可查,故称系谱法。
15.混合-单株选择法:在杂种分离世代按杂交组合混合种植,不选单株,只淘汰明显的劣株。
直到群体中纯合体频率达到要求(一般要求80%左右)时,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下一代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株系升级试验。
16.单子传代法:从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每株取1粒(或者2粒)种子混合组成下一代群体,直到纯合程度达到要求时(F6及其以后世代)再按株收获,下年种成株(穗)行,从中选择优良株(穗)系,以后进行产量比较。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光合磷酸化数据
2H2O光解生成1分子O2和4H+,PSI和PSII分别吸收4个光子(共8个光子)传递4e-,造成12H+(水光解产生4H+,PQ释放4H+,PSI消耗基质中4H+)=3ATP,生成2NADPH
电子传递链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膜上一系列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这些电子载体接受高能电子,并在传递过程中逐步降低电子的能量,最终将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或以其他能量形式储存。
捕光复合体Ⅱ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Ⅱ,LHCⅡ
位于光系统Ⅰ之外的色素蛋白复合,含有大量天线色素为光系统Ⅱ(PSⅡ)收集光子。
ATP合酶
ATP synthase
位于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通过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催化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酶,由F1头部和嵌入膜内的F0基部组成,也常见于细菌膜上。
F1头部组成
α3β3γεδ,α3β3形成橘瓣,β亚基的结合位点具有催化ATP合成或水解的活性,γε形成转子,调节3个β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δ亚基为F1和Fo相连接所必须的。
电子从PS I开始经过Fd后传给Cytb6f,再经PC回到PS I,由PSI单独完成,电子传递呈现闭合的回路,只产生ATP,不产生NADPH和O2。
作用:当植物缺乏NADP+时,启动循环光合磷酸化,以调节ATP与NADPH的比例,适应碳同化对ATP与NADPH的比例需求(3:2)
生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第六章_消化及吸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一、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3、慢波4、胃肠激素5、脑-肠肽6、容受性舒张7、胃排空8、分解运动9、胆盐的肠-肝循环二、填空题1、消化有两种主要方式:和。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有、和三种形式。
其中慢波的起步点是。
3、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
4、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和。
5、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最重要的消化液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6、胃的功能之一是容纳和储存食物并向十二指肠输送食糜。
与之相关,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7、胃液的成分除水以外,主要还有、、、和。
8、内因子是由胃的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的作用,缺乏它时将引起。
9、消化期胃液的分泌,按照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可分为、和三个时期。
10、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有、等,消化淀粉的酶是,消化脂肪的酶是。
11、胆汁的成分包括胆盐、磷脂、胆固醇等,其中与消化活动有关的是,其主要作用是。
12、糖类和氨基酸的吸收是经过,而大分子脂肪酸的吸收是经过。
糖类吸收的主要分子形式是,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脂肪吸收的主要形式是、、,回肠能主动吸收和。
三、选择题1、对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A、富有伸展性B、具有像心脏一样规则的自律性C、具有紧张性收缩D、兴奋性低E、对机械牵张刺激敏感2、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说,正确的是:()A、兴奋性比骨骼肌高B、收缩速度较慢C、伸张性小D、对化学刺激不敏感E、有稳定的自发节律性3、消化道平滑肌对下列哪种刺激反应不敏感()A、机械牵张B、电和切割C、温度变化D、酸碱等化学物质E、缺血和平滑肌痉挛4、消化器官不具备下列哪种功能()A、消化食物B、内分泌C、免疫D、吸收营养E、维持酸碱平衡5、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B、容受性舒张C、蠕动D、分节运动E、集团蠕动6、关于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叙说,正确的是:()A、胃肠各段的频率相同B、起步点是纵肌与环肌之间的Cajal细胞C、依赖于支配神经的存在D、不受体液因素的影响E、可促发肌肉收缩7、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A、K+内流B、Na+内流C、Ca2+内流D、Cl—外流E、K+外流8、迷走神经兴奋时将引起()A、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B、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增多C、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D、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E、胃肠平滑肌活动变化不明显,消化腺分泌增多9、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胃肠运动加强B、胃排空减慢C、胆囊舒张D、消化腺分泌减少E、括约肌收缩10、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A、水多,碳酸氢盐少,胰酶含量多B、水和碳酸氢盐少,胰酶含量多C、水和碳酸氢盐多,胰酶含量少D、水和碳酸氢盐多,胰酶含量少E、水和碳酸氢盐少,胰酶含量少11、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胃肠运动加强B、胃排空加快C、胆囊舒张D、消化腺分泌减少E、括约肌舒张12、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主要是:()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多巴胺E、5-羟色胺13、消化腺细胞分泌酶原颗粒的方式是()A、载体中介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通道中介易化扩散D、单纯扩散E、胞吐作用14、关于胃肠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A、调节消化道活动B、调节消化腺分泌C、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D、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E、调节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15、对胆囊收缩素生理作用的正确叙说是:()A、促进胆汁和胰液中水、HCO3-的分泌B、促进胰液中消化酶、水和HCO3-的分泌C、促进胆囊收缩和胰液中消化酶的分泌D、促进胆囊收缩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E、促进胆囊收缩,抑制胃液分泌16、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A、盐酸B、脂酸钠C、蛋白质分解产物D、高渗溶液E、高渗溶液17、关于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天分泌量为1~1.5LB、具有杀菌作用C、能清洁和保护口腔D、可分解淀粉E、唾液呈碱性18、在人的唾液中含有的酶是()A、脂肪酶B、肽酶C、蛋白酶D、淀粉酶和溶菌酶E、淀粉酶19、唾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A、淀粉酶B、溶菌酶C、麦芽糖酶D、肽酶E、凝乳酶20、下列哪一项不是唾液的作用:()A、湿润和溶解食物B、清洁和保护口腔C、杀菌D、消化部分蛋白质E、消化部分淀粉21、胃的特有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B、容受性舒张C、蠕动D、分节运动E、集团蠕动22、实现胃容受性舒张的传出途径是:()A、交感神经B、迷走胆碱能神经C、迷走肽能神经D、壁内神经丛E、释放肠抑胃肽23、关于胃蠕动的叙说,正确的是:()A、食物入胃后1分钟开始B、约每分钟5次C、约需3分钟到达幽门D、每次可将20~30ml食糜排入小肠E、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蠕动增强24、食物入胃约()分钟,胃开始蠕动。
第六章固定资产汇总解析讲解
第六章固定资产汇总解析讲解第六章固定资产一、名词解释1.固定资产: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
2.原始价值:是指企业购置、建造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
3.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4.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收入)扣除预计处置费用(清理费用)后的余额。
5.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6.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二、填空题1.固定资产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一年的有形资产。
2.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包括: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3.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分类,可以分为使用中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和不需用固定资产三类。
4.固定资产按照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综合分类,可以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出租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七类。
5.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有:原始价值重置成本净值。
6.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7.固定资产租赁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项。
8.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可以分为两类:资本化后续支出和费用化后续支出。
9.企业应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登记簿”进行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核算。
10.“在建工程”账户可按照“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待摊支出”以及“单项工程”等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三、单项选择题1.企业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D)A.投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B市价C.评估确认的原价D.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2.一项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前提是(D)A.使用寿命一年以上B.单位价值较高C.符合固定资产定义D.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3.为建造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应记入(B)账户A.“在建工程”B.“财务费用”C.“销售费用”D.“管理费用”4.某公司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时间连续超过三个月的,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B)A.生产成本B.当期损益C.固定资产购建成本D.长期待摊费用5.设备的安装费应列为(A)A.固定资产成本B.未确认融资费用C.管理费用D.制造费用6.企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可先按(D)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一、名词解释1. 压力流动学说2.韧皮部装载3.韧皮部卸出4.代谢源5.代谢库二、填空题1.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总的方向是由到。
分配的基本规则(特点)可归纳为、和。
2.研究表明,、和3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3.韧皮部糖的装载途径主要是和。
4.研究植物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和,而获取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溶质最理想方法是。
5.作物叶片同化产物一般只供应同一侧的相邻叶片,很少横向供应到对侧的叶片,这种现象符合同化物分配的原则,这与植物的分布有关。
6.大豆开花结英时,叶片的同化产物主要供应给本节的花荚,很少运到相邻的节去,这种现象符合同化物分配的原则。
7.植物体内同化物的长距离运输途径是通过维管系统中的来实现的。
8.植物叶片同化产物在机体内有3种配置方向,分别为、和。
三、是非判断与改错题l.木质部中的无机营养只向基部运输,韧皮部中的有机营养却只向上运输。
( )2.筛管汁液干重90%以上是葡萄糖,但不含天机离子。
( )3. 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源与库的地位始终保持不变。
( )4. 同化产物进入库组织不依赖能量代谢。
( )四、问答题1.简述蔗糖—质子同向运输的机理。
2.试述多聚体—陷防模型的内容。
3.叶片中制造的有机物质是如何装载到韧皮部筛管分子的?有哪些证据证明有机物质的装载是一个主动过程?4.为什么“树怕剥皮”?5.何谓压力流动学说?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6.同化物分配原则。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压力流动学说:其基本论点是有机物在筛管中隨着液体的流动而移动,这种液体流动的动力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压力势差引起的。
2.韧皮部装载:指同化物从筛管周围的叶源细胞装载到筛管中的过程。
3.韧皮部卸出:指同化物从筛管卸出到库细胞的过程。
4.代谢源:是指产生和供应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5.代谢库:是指贮藏与消耗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二、填空题1.源;库;向生长中心运输;就近供应;同侧运输2.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3.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4.环割法;同位素示踪法;蚜虫吻刺法5.同侧运输;维管束6.就近供应7.韧皮部8.合成贮藏化合物;叶本身的代谢利用;形成运输化食物从叶输出三、是非判断与改错题1. ×,木质部中的无机营养向上运输,韧皮部中的有机营养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运输,也可以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2.×,90%以上是碳水化合物,主要为蔗糖。
第六章 领导心理与行为-参考答案
丁敏《组织行为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注:本答案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六章领导心理与行为一、名词解释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特质理论:也称领导素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斯托格迪尔等人提出,从“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将领导行为分为四种典型的组合,其中高关怀高结构的领导效果最好。
管理方格: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提出,他们对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不同组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分别在两个坐标轴上划出了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其中有五种典型的类型:乡村俱乐部型、贫乏型、中庸型、权威服从型和团队型。
领导行为理论:由于特质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具体的领导者表现出的行为上,希望能够从领导行为中了解引起领导有效性的独特之处,由此便产生了众多的领导行为理论,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型、管理方格模型、PM型领导模型、利克特领导系统模型、勒温领导作风理论等等。
领导风格:即领导者的行为模式,勒温等人发现,领导者们通常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他们着眼于三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
领导权变理论:由于未能在特质和行为方面获得一致的结果,人们开始重视情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开始进入领导权变理论的时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费德勒模型、途径-目标模式、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
LPC问卷:即最难共事者问卷,是为了检测领导者的基本领导风格,由菲德勒设计出的用来诊断领导风格的独特指标。
二、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C 5.A6.B 7.D 8.C 9.D 10.C 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BDE 3.ABDE 4.ABCD 5.ACDE 四、简答题1.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从领导角度看,领导是决策,管理的职能主要是执行;从领导与管理的功用看,领导是处理有关变化的范畴,而管理则是处理有关复杂事务的范畴;从领导与管理的行为看,领导者从事创造性工作,提供恰当或应有的变革;而管理者要忠诚地贯彻落实工作。
第六章 光形态建成
第六章光形态建成一、名词解释: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暗形态建成:黑暗中生长的双子叶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茎细长柔弱、顶端弯勾不伸直、叶片小且不扩展、缺乏叶绿素而呈白色或黄色,叶绿体发育不正常,许多酶的活性,低;光受体:是指植物体中存在的、能够感受外界光信号并把光信号放大,使植物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形态建成的物质。
光敏色素:是在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且有逆转效应的色素蛋白,是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主要光受体。
光稳定平衡:二、知识点:光受体的三种类型及其接收的光波长范围?光敏色素:接收红光和远红光(650~740nm)信号;隐花色素,或称蓝光/ 紫外光-A受体:接收蓝光和330-390nm的紫外光信号;紫外光-B受体:接收280-320nm的紫外光信号。
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易溶于水的蓝绿色二聚体色素蛋白,每个单体均由生色团和脱辅基蛋白质共价结合而组成。
生色团由排列成链状的 4 个吡咯环组成,称为光敏色素质,以硫醚键结合到多肽N端的半胱氨酸残基上。
光敏色素的两种构型及其区别?红光吸收型(Pr,蓝绿色)——是生理失活型远红光吸收型(Pfr,黄绿色)——是生理激活型Pr 和Pfr 相互转化时,生色团发生构象变化带动蛋白质构象变化。
植物体中两种构型的光敏色素如何相互转化?Pr 和Pfr 相互转化时,生色团发生构象变化带动蛋白质构象变化。
光敏色素将光信号转化为植物生长发育变化的机制?1)光敏色素本身是一种蛋白激酶,通过光依赖过程进行信号转导,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2)光敏色素以光依赖方式与另外一种分子相互作用进行信号转导,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光敏色素是如何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第六章⒈名词解释生长:分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两类,个体生长指
第六章⒈名词解释生长:分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两类,个体生长指微生物细胞因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的速度,造成原生质总量不断增长的现象;群体生长是指某一微生物群体中因个体的生长、繁殖而导致该群体的总重量、体积、个体浓度增长的现象。
繁殖:在各种细胞组份呈平衡增长的情况下,个体的体积或重量达到某一限度时,通过细胞分裂,引起个体数目增加的现象。
菌落形成单位(cfu):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活菌进行计数十的计数单位。
对充分分散、稀释度合适的单细胞微生物来说,一个菌落形成单位表示样品中有一个活细胞,但对成团或成链状或丝状生长的微生物来说,菌落形成单位值并非一个活细胞。
同步生长:是通过获得同步培养物的手段。
使微生物细胞群体内的各个个体都处于同一细胞分裂周期的特殊生长状态。
生长产量常数(Y):指处于稳定生长期的微生物消耗单位营养物质所形成的菌体质量。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控制培养液流速,以达到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连续培养器。
恒化器:通过保持有一种生长限制因子的培养液的流速不变,可使微生物始终处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器。
连续发酵: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的培养方法。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专性好氧菌:是一类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约20千帕)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有完整的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的氢受体,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的微生物。
兼性厌氧菌:是一类主要生长在有氧条件下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的微生物,特点是在有氧下借呼吸产能,而在无氧条件下可借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
微好氧菌:是一类只能在较低氧分下(1—3000帕)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耐氧菌:是一类可在有氧条件下正常生长却不需要氧而仅借发酵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微生物。
医专资料:第6、7章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一、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3.胃排空二、单选题【A型题】1.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段E.结肠下段2.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A.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B.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增加C.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D.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E.胃肠平滑肌变化不明显,消化腺分泌增加3.唾液中含有消化酶是A.蛋白分解酶B.多糖酶C.淀粉酶D.肽酶E.脂肪酶4.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A.渗透B.主动转运C.入胞作用D.单纯扩散E.易化扩散5.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A.1~2h B.2~3h C.4~6h D.6~8h E.12~24h6.纯净的胃液pH值是A.0.9~1.5 B.2.0~4.0 C.4.0~6.0 D.6.0~7.0 E.6.6~7.17.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A.大肠B.小肠C.口腔D.胃E.食管8.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B.容受性舒张C.蠕动D.集团蠕动E.蠕动冲9.下列哪种不是胰液的成分A.胰腚粉酶B.胰脂肪酶C.糜蛋白酶原D.胰蛋白酶原E.胃蛋白酶原10.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A.肠激酶B.盐酸C.组织液D.胰蛋白酶E.辅脂酶11.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A.胆色素B.胆固醇C.胆盐D.卵磷脂E.碳酸氢盐12.最重要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13.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为A.紧张性收缩B.分节运动C.蠕动D.蠕动冲E.集团运动14.下列含有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为A.小肠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唾液15.营养物质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A.食管B.胃C.小肠D.口腔E.大肠16.在人的唾液中含有的酶是A.脂肪酶B.肽酶C.蛋白酶D.唾液淀粉酶E.麦芽糖酶17.内因子跟下列哪种物质吸收有关A.VitB1B.VitB2C.VitB6D.VitB12E.PP18.胃的排空速度,正确的是A.糖﹥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糖﹥脂肪C.糖﹥脂肪﹥蛋白质D.脂肪﹥蛋白质﹥糖E.脂肪﹥糖﹥蛋白质19.胆汁中有促进脂肪消化作用的成分是A.胆固醇B.胆色素C.磷脂酰胆碱D.脂肪酸E.胆盐20.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不被胃液消化的原因是由于A.胃液中不含有可消化胃黏膜的酶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作用C.胃液中的内因子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D.胃液中的糖蛋白可中和胃酸E.粘液细胞保护21.消化液中消化最全面的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22.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23.营养物质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及回肠C.十二指肠和空肠D.十二指肠及回肠E.空肠24.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25.胆汁中参与消化的物质是A.胆色素B.胆固醇C.胆盐D.卵磷脂E.碳酸氢盐26.与脂肪的消化吸收有关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大肠液E.小肠液27.胆盐可协助下列哪种酶消化脂肪A.胰蛋白酶B.糜蛋白酶C.胰脂肪酶D.胰淀粉酶E.胃蛋白酶28.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是A.Cl-B.Na+C.K+D.HCl E.内因子29.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吸收面积最大的部位A.胃B.小肠C.食道D.结肠E.直肠30.大肠内的细菌可利用简单物质合成下列维生素A.维生素D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叶酸31.糖类吸收的主要形式是A.葡萄糖B.果糖C.半乳糖D.甘露糖E.木糖32.氨基酸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A.渗透B.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入胞作用33.吸收胆盐的部位是A.结肠上段B.十二指肠C.空肠D.结肠下段E.回肠34.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和回肠C.十二指肠和空肠D.空肠E.回肠35.胃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蠕动、容受性舒张和胃排空B.紧张性收缩、蠕动、容受性舒张C.紧张性收缩和蠕动D.容受性舒张和蠕动E.容受性舒张和紧张性收缩36.胃液能消化的营养物质是A.脂肪B.糖类C.维生素D.蛋白质E.无机盐37.下列哪项不属于胆汁的成分A.胆色素B.胆盐C.胆固醇D.碳酸氢钠E.胃蛋白酶原38.胃中能被吸收的物质是A.蛋白质的消化产物B.酒精C.甘油D.维生素C E.葡萄糖39.蛋白质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吸收A.蛋白质B.多肽C.寡肽D.二肽和三肽E.氨基酸40.小肠黏膜吸收葡萄糖时,同时转运的离子是A.Na+B.Cl-C.K+D.Ca2+E.Mg2+41.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是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42.下列哪项不属于胃液的作用A.杀菌B.激活胃蛋白酶原C.使蛋白质变性D.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E.促进VitB12的吸收43.激活胰蛋白酶原的是A.脂肪酸B.胆盐C.蛋白水解产物D.肠致活酶E.糜蛋白酶4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A.胆固醇B.卵磷脂C.胆色素D.胆盐E.脂肪酸45.以下不是胃酸作用A.杀菌B.激活胃蛋白酶原C.引起促胰液素释放D.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E.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46.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主要原因是下列哪项减少A.HCl B.内因子C.粘液D.HCO3-E.胃蛋白酶原47.胆盐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C.空肠D.回肠E.结肠48.在胃液中有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促进铁和钙吸收的成分是A.粘液B.HCl C.内因子D.HCO3-E.维生素B1249.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与其结构的哪项特点有关A.长度短B.壁厚C.面积大D.通透性大E.有缝隙连接50.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却并不被消化,是由于存在着自我保护机制,称为A.粘液屏障B.碳酸氢盐屏障C.粘液-碳酸氢盐屏障D.粘液细胞保护E.粘液凝胶层保护51.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消化液为A.小肠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唾液52.胰液中不含的消化酶是A.胃蛋白酶原B.胰蛋白酶原C.糜蛋白酶原D.淀粉酶E.脂肪酶53.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重要物质是A.糜蛋白酶B.胰蛋白酶本身C.肠致活酶D.盐酸E.HCO3-54.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由于它含有A.脂肪酶B.胆红素C.胆绿素D.胆盐E.胆固醇55.对蛋白质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小肠液E.胆汁56.糖吸收的分子形式是A.多糖B.双糖C.麦芽糖D.单糖E.乳糖57.胃腺细胞中分泌盐酸的是A.壁细胞B.主细胞C.S细胞D.粘液细胞E.G细胞58.小肠粘膜吸收氨基酸时,同时转运的离子是A.Na+B.Cl-C.K+D.Ca2+E.Mg2+59.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C.空肠D.回肠E.结肠60.纯净的胃液是一种A.无色酸性液体,其pH为0.9~1.5B.淡绿色酸性液体,其pH为6.7~7.0 C.无色碱性液体,其pH为7.4~8.0D.淡绿色碱性液体,其pH为7.4~8.0 E.无色中性液体,其pH为7.061.胆汁可促进A.钙的吸收B.蛋白质消化C.糖的吸收D.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E.铁的吸收62.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壁细胞生成的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将引起A.缺铁性贫血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营养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脾性贫血63.脂肪的吸收需要下列哪种物质的帮助A.胆盐B.胆固醇C.胆色素D.卵磷脂E.乙酰胆碱64.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大肠液65.肠激酶(肠致活酶)的作用A.直接激活糜蛋白酶原B.直接激活胰蛋白酶原C.激活胰脂肪酶D.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E.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66.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属于A.单纯扩散B.继发性主动转运C.胞吞作用D.易化扩散E.渗透67.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脊髓腰骶段B.下丘脑C.延髓D.脑桥E.中脑【B型题】A.胃壁细胞B.胃主细胞C.上皮细胞D.粘液细胞E.胃窦粘膜G细胞1.分泌内因子的是2. 分泌盐酸的是3. 分泌胃蛋白酶的是4. 分泌粘液的是A.渗透B.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入胞作用5.氨基酸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6.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7. 水分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8. Na+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A.紧张性收缩B.分节运动C.蠕动D.容受性舒张E.集团运动9.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为10.胃特有的运动形式为A.肠激酶B.盐酸C.组织液D.胰蛋白酶E.糜蛋白酶11.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是12. 首先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的是13. 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14.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15. 含有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是16.消化营养物质最全面的消化液是17. 消化营养物质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食管B.胃C.小肠D.口腔E.大肠18.营养物质消化最主要的部位是19. 营养物质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和空肠C.口腔D.回肠E.结肠20.胆盐的主要吸收部位是21. VitB12的主要吸收部位是22. 大部分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是A.葡萄糖B.果糖C.半乳糖D.甘露糖E.木糖23.小肠吸收糖的主要形式是24. 小肠吸收最快的单糖是三、简答题1.胃的运动形式有哪些?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什么?2.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3.小肠有哪些运动形式?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什么?4.小肠作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哪些有利条件?5.胰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6.简述胃液成分中胃酸的生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聚合物总量的分率称作立构规整度。
(二)配位聚合: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形成络合物,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
金属-烷基键中进行增长的反应。
(三)定向聚合: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的聚合过程,又称立构规化聚合。
阳离子、阴离子聚合
也可能合成。
(四)定向聚合物:分子链具有高度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性能与无规聚合物有着较大区别。
(五)配位定向聚合:一般指能生成定向聚合物的配位聚合反应。
(六)共轭双烯烃的聚合:获得高含量的顺式结构。
这是合成橡胶工业的重大进展,在此以前
是用阴离子催化剂合成的丁钠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