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鉴赏与答案
《黄鹤楼》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黄鹤楼》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28个阅读附答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2003年泸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8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写得好,好在哪里?(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2分)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6题,共8分。
4、C。
(2分)5、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2分)6、①“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或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意思大致相同或言之成理皆可。
)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皆可。
(每问2分,共4分)二、2005年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黄鹤楼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黄鹤楼古诗鉴赏题及答案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7.细读全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黄鹤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崔hào( ) 芳草qīqī( ) yīnɡwǔ()【答案】颢;萋萋;鹦鹉【解析】考查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
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悠悠:(2)晴川:(3)历历:(4)萋萋:(5)乡关:(6)烟波:【答案】(1)飘飘荡荡的样子。
(2)晴日里的平野。
川,平野、平地。
(3)分明的样子。
(4)茂盛的样子。
(5)故乡。
(6)暮霭沉沉的江面。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3. 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案】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
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
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4、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
诗歌的最后两句已经点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本题不难回答。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黄鹤楼作者:崔颢年代:唐体裁:七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作品简介】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作者介绍】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教学内容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与解析)
2021年语文中考题精选—《诗歌鉴赏》1.(2021·北京市)阅读《黄鹤楼》,回答以下各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2021·河北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 (人名)。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1/ 80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3.(2021·山西省)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黄鹤楼》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黄鹤楼》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州①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②云③:“费祎④登仙,尝⑤驾⑥黄鹤返憩于此⑦,遂以名楼⑧。
”事列《神仙》⑨之传,迹存《述异》之志⑩。
观其耸构(11)巍峨,高标(12)巃嵸(13),上倚河汉(14),下(15)临江流;重檐翼馆(16),四闼(17)霞敞(18);坐窥(19)井邑(20),俯(21)拍云烟(22);亦(23)荆吴(24)形胜(25)之最也。
[注释]①州: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②《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
③云:说,道,这里指记载。
④费祎(yī):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⑤尝:曾经。
⑥驾:乘。
⑦憩(qì)于此:即“于此憩”。
憩,休息。
于,到。
⑧遂以名楼:“遂以之名楼”的省略。
以,用。
之,此,指“黄鹤”。
名,为……命名。
名词用如动词。
⑨《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有关神仙的传说故事。
⑩迹存《述异》之志:即“迹存于《述异》之志”。
迹,指费祎登仙的事迹。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
志,记。
(11)耸构:楼阁高耸。
(12)标:顶端。
(13)巃嵸(1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14)河汉:银河。
(15)下:底部。
(16)重檐翼馆:意为“重檐翼于馆上”,多层的屋檐像鸟展翅于馆舍之上。
翼,名词用如动词,像鸟展翅。
(17)闼(tà):门。
(18)霞敞:向霞光洞开。
(19)窥:观看,观察。
(20)井邑:城乡。
(21)俯:低头。
(22)云烟:云雾。
(23)亦:乃(是),本来(是)。
(24)荆吴:楚国和吴国。
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5)形胜:地理形势和山川名胜。
胜,美。
[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蜀汉大将)费祎成仙(后),曾骑着黄鹤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给这座楼命名。
”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也)保留在《述异志》的记载中。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作品原文: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
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
上下片各四句。
《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一作费祎(yī),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
④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⑤中国:就是国中。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送子相归广陵李攀龙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 ①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
(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
)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
(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 ①动静结合。
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②比喻贴切。
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
③想象奇特。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
(每点2分)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t登仙,尝驾黄鹤返()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
2、解释下列字词。
隅()遂()翼()窥()倚()耸构()3、翻译下列语句。
观其耸构(),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檐翼馆,四()霞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文中原句填空。
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古诗鉴赏中考《黄鹤楼》鉴赏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2.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抒情方面的精妙之处。
黄鹤楼
唐·崔颢
原文
译文
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刻画出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画面描述: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渐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江上烟雾笼罩的水波让人更生烦愁。
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眺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C.诗歌首联、颔联连用两个“空”字,并不显得啰嗦,诗人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D.整首诗写景抒情结合,景象前后三变,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10.诗歌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请你描述诗人所创造的这一美好意境。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二)古代诗歌鉴赏(4分)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2分)18、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
(2分)答案:17、“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
生动地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18、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产生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出处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资料1 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马相云《苦是人生的补药》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4萧红《汾河的圆月》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5《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6《齐田氏祖于庭》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7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8名句名篇默写(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9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10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作文题目11 字音字形(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12 文学常识(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13 病句(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14 句子排序(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黄鹤楼》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1)C. (热爱,错。
思念之情)2)C(荒芜衰败。
错。
萋萋:茂盛的意思)试题2: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乡关: 萋萋: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黄鹤楼》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清代张维屏《黄鹤楼》鉴赏以及阅读题
黄鹤楼清代张维屏仙人去后诗人去,但见长江日夜流。
江上白云应万变,楼前黄鹤自千秋。
沧桑易使乾坤老,风月难消今古愁。
唯有多情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
【知人论世】张维屏(1780-1859 年)。
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祖籍广东番禺(广州市)。
道光二年(1822 年),他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但官场的黑暗让他心生厌恶,终于在做官的第十四年愤然辞官,回到家乡的“听松园”闭门著书。
然而辞官后的张维屏并非从此不关心世事,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为三元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壮举写下了《三元里》,又写出《三将军歌》赞颂为国捐躯的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展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写作背景】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曾被外派湖北黄梅县做知县同知。
这首诗很可能写与此时。
【译文】驾黄鹤的仙人和拥黄鹤的词人都已不在,只有滚滚长江永不停息。
江上的白云顺应了湿湿的沧桑变迁,黄鹤楼前的黄鹤也经历了千载的时光。
时光的流逝易使天地变老,一切美好的景色都难以消除始终萦绕心头的忧愁。
只有那江边的青草有情义,年年在小洲上洒满新绿。
【鉴赏】诗的首句同时化用两首古诗词,“仙人去后”自然是崔颢《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返”,“诗人去”是指历代登黄鹤楼填词赋诗之人。
驾黄鹤的仙人和历代歌咏黄鹤楼的人都离去了,只有楼外的长江水依旧日夜奔流。
《论语》中孔子用流水的“逝者如斯夫”感叹时间的流逝,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流水便象征着时间。
这首诗的首句便营造出春秋代序、人事变迁的感慨氛围。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抒写这种对时光的感叹,且用一种反古人用意的手法给读者新鲜感,崔颢诗说“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千年间白云都是不变的,这首诗却说“江上白云应万变”,跳出了崔颢诗的范围。
崔颢诗的主题是乡愁,无论人世如何变化,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都是如一的,而这首诗的前几句却是感叹人世间沧海桑田。
前者写不变,后者写变,所以会有“千载空悠悠”和“应万变”的不同。
唐诗黄鹤楼_诗词赏析_唐_崔颢-鉴赏-翻译-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 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 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 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 多写闺情;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 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 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赏析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 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 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 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 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 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 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 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 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译文
仙人早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 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后 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 云和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 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 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 的愁绪。
赏析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 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 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 经历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 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 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鉴赏黄鹤楼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鉴赏黄鹤楼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引出黄鹤楼,神话起笔,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一个“空”字,从空间的角度烘托出诗人此时对于人去楼空,仙人难见的失望与遗憾之意。
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从实践角度来写,抒发了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因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平野中那棵棵葱翠树木,分明(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茂盛),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欣欣向荣、色彩明丽的美景。
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05年四川自贡)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 2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3.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2故乡
2.A.Ⅴ B。
Ⅹ C。
Ⅹ D。
Ⅹ
3.“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