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姓名:李明艳
班级: 2012 级 3 班
学号: 41204030326
2013年8月20 日
摘要
本文是在实习过程中对粮食安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及根据一些相关文献和我国粮食现状问题,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危机经行了分析,并且从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某种解决的途径。主要从人口、耕地、水资源、农业科技、政策等因素进行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分析,并且提出“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中国耕地资源
前言
10月16是世界粮食日。粮食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占世界60多亿人口的1/5多的13亿人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最让中国人自豪的是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有所下滑,进口粮食增多,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能不能自给自足?中国进口粮食增加会否影响国际市场粮价波动?从而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的生产者的农民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新的粮食问题面前,怎样保护农民的利益?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
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不安全则国家不稳定,甚至出现大乱;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有效解决且世界粮价会大幅攀升,对缺粮国家都是一场灾难。
那么,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粮食”危机的出现呢?怎么做才能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粮食环境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请跟随本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一探究竟吧!
1 当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无农不稳。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就会引发社会危机。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制约。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也受国际因素影响。
1.人口的快速增长
虽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2017年,预计人口数量将达15亿,相当于1900年的世界人口总和。这意味着今后十几年,中国每年将给世界增加800万-1000万人口。如果按照现在的粮食单产产量4000公斤/公顷来计算的话,则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就需要增加80-100万公顷的土地。这还没有考虑到人们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人口数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粮食产量的增长。1978-2011年,中国年末人口数由96259万人增加到134735万人,增加了40.0%,年均递增1.0%,年均增速低于粮食产量增速0.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粮食连续八年增产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增长已明显放缓,每年的人口增量明显减小。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年末人口较上年增长量已连续6年低于700万人,且各年增长量基本上呈减少趋势。2011年,仅较上年增长641万人。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有效促进了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改善。到2010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409公斤,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水平。
2.耕地的减少
首先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耕地总量下降速度很快,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而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要素,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影响巨大。中国耕地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呈现净减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快速发展态势中被强化。在过去20年里,中国耕地以年均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相当于每年减少了500万人口粮。2007年9月中旬到2007年年底,国土资源部专门部署了全国土地执法的百日行动,结果发现违法违规侵占土地的数量惊人:清理出来的违法违规的案件宗数是32000件,涉及土
地数百万亩。在被侵占的土地中,大量农业用地被开发成了小产权房。截止到2006年,耕地面积如果再损失1.5%,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将失守。而这18亿亩耕地保障了中国85%的粮食供给。一旦这一底线被突破,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那么中国也将在粮食问题上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
其次是耕地质量的退化。因为所减少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城镇乡村周边产出能力较高的良田好地,即使通过“占一补一”的方式在耕地数量上能保持“平衡”,整体质量水平也在不断弱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的退化也表现在水土流失、污染和盐碱化、沙化、土壤养分的失调及物理形状的恶化方面,耕地质量的下降对粮食产量增加构成威胁。
3.水资源及基础设施制约
中国水资源首先在自然分布上就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占36%,水资源却占81%;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64%,而水资源仅占19%。北方农区水资源短缺最甚的要数黄河流域。而降水量最少的是黄河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旱作农区的灌溉农业发展将受到限制。在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左右。近年来,人均水资源量从2001年的2112.5立方米/人下降到2005年的2097.8立方米/人,而用水总量从2001年的5567.4亿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5572.6亿立方米。现在对水资源的需求已超过了河流和蓄水层所能维持的持续开采量。
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灌溉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设施缺乏,抵御灾害能力很弱。
4.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大。而且我国素来有“务农者乃末流”的观念,真正较为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屑于涉足农业生产。农业可以说是我国人才资源支撑最为薄弱的产业。
5.农业科技投入较低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仅研究和推广杂交稻一项,20多年累计增产粮食2.4亿吨。可见科技投入的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开发还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承担,农户自己的科技投入还很少。
6.消费结构的升级